首页 > 文章中心 > 扇子手工制作

扇子手工制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扇子手工制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扇子手工制作

扇子手工制作范文第1篇

经过反复推敲,我决定把手工创作引入课堂,这样就能把更多的美术形式和美术材料提供给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丰富想象、扩展思维,促使学生在艺术领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尝试和探索,学生在绘画、手工制作、艺术感受力、审美能力几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谈一谈我是如何在绘画课程中融入手工课程进行美术教学的。

一、以丰富的主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纵观我们以往的美术教学,侧重以传授粗浅的美术技能为主线,内容题材往往服从于学习技能的需要。这样必然导致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而忽视孩子对所表现内容的感受、理解和欣赏的问题。因为孩子没兴趣、没经验、没实践,这就不可避免地束缚孩子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学生大都出现会画却不会做的现象,渐渐失去绘画的兴趣,这样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也越来越明显。美术课堂要将绘画与手工很好地结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不同主题为背景,来培养情感丰富、乐于探究、敢于创造、个性健康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此,我将教学主题一共分为“人物荟萃”“动物世界”“植物天地”“生活创想”这四大主题。而这些主题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也都能找到相应的课程。如“人物荟萃”类有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第8课《卡通》、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机器人伙伴》……“动物世界”类有二年级下册第4课《动物朋友》……“植物天地”类有一年级上册第2课《走进大自然》、二年级下册第6课《花儿朵朵》……“生活创想”类有一年级下册第5课《美丽的盘子》、第14课《中国民间玩具》……这些不同的课程内容,为我们的主题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以独特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

根据学生爱动手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加入了手工制作的形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在“做”中提高美术技能

在“人物荟萃”类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第8课《卡通》中,我把“喜羊羊”“灰太狼”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运用于课堂中。学生有的在画,有的在剪,有的在刻……通过不同的形式创作,学生合创了搞笑版《懒羊羊与灰太狼》《青青草原大舞台》……又如“动物世界”类二年级下册第4课《动物朋友》,同学们通过“画、剪、贴、卷”等方法做出了一条条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小鱼。学生在绘画与手工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掌握了不同的制作方法,也激发了孩子的想象能力,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2. 在“玩”耍中增知识添兴趣

比如《动物朋友》这一课,学生先画出狮子的头部,用绘画工具进行装饰并把它剪下来,然后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制作狮子的鬃毛。再利用一课时,让每人戴着狮子的头饰或者面具来一起玩狮子大冒险的游戏,大家在嬉戏、表演中认识到狮子的眼睛、鼻子、嘴巴、鬃毛是如何制作刻画的。学生在玩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情愉悦,如此一来,怎么能不激起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可见,手工制作能够潜移默化地把教育寓于游戏之中,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效果。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娱乐、玩耍中学习手工知识和技能,把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

3. 在“实”用中废材料巧利用

生活中有不少废旧材料。通过跟同学的交流,我们利用废旧的挂历、喝过的一次性纸杯、丢弃的卡纸,制作生活中实用的物品如笔筒、扇子……学生不仅在手工与绘画中增添了美术知识,掌握了美术技能,还能利用废旧材料创造出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学生的美术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切身的体验感受到美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在美术绘画教学中运用手工制作,可以让学生在“做”中提高美术技能,在“玩”耍中增知识添兴趣,在“实”用中废材料巧利用,将娴熟的绘画技法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创作出一幅幅五彩缤纷、充满童趣的作品,让人感到无限的生命力。

三、以多样的展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生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出这么多精彩作品,如果没有很好的展示舞台,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差的。因此,在教学中,师生一起布置美术室、班级“新世纪我能行”、墙面……丰富多彩的展示环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览无余。另外,我还结合不同主题的美术比赛活动,引导学生用美术的方式去表达自我认识和自我感受。例如“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绘画比赛,孩子们用画笔和手工的形式表达了对华爷爷的崇敬和作为一个金坛人的自豪之情。从作品中能够看出,学生的作品很真实,线条也很流畅,能用画面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内容。从人物的造型、色彩到整体画面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出,安排得都较合理。除此以外,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节比赛。

扇子手工制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草纸水彩画 人物 风景 动植物 题材内容

十九世纪的通草纸水彩画是清代中晚期中西交流的一种特殊商品,然而,它们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无声无息,消失于国人的视野中。其实这些通草纸水彩画在十九世纪的广州产量巨大,内容涉及面非常宽泛,婚丧嫁娶、市井风情、花鸟草虫、风景园林等等都被囊括进去,可以这样说,它们是中国晚清百科全书式的珍贵图像资料。由于通草纸水彩画涉及的题材范围太过宽泛,无论用哪种方法对之进行分类似乎都难以涵盖全部。尽管如此,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还是对之进行宏观概括,分为人物、风景、动植三大类,下面以次对之进行探讨分析。

一、人物

1、人物肖像。通草纸水彩画中人物肖像内容异常丰富,上至皇帝、皇后、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所不包。可以这样说,通草纸水彩画涵盖了清代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些人物画,并不类似于明末出现的肖像人物,他们几乎都是全身像且具有一定情节性,很少有孤零零的肖像刻画。人物动态、神情是丰富多彩的,或手持扇子,或肩挑花篮,或手擎水壶,或腋藏帽子,很多肖像人物被置于某一背景中,或桌边裁衣,或桌边绣花,或缸前观鱼,或亭下纳凉,给人以想想空间。

2、市井风情。市井风情类内容也极为丰富。比如舞龙、舞狮、抬寿桃、扛元宵牌、抬鸳鸯、抬宝塔、抬大象,以及游行童子乐队等等都是通草水彩画的常见题材。老百姓的生活被表现的深入而全面,光表现商业贸易方面的就包括买白菜、买水果、买书、买猪肉、买字画、卖油、卖烟斗、卖饰物、卖糖饴等等,相当全面地表现了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官宦人家在画中也有表现,小人对主子的打躬作揖、女人对男人的毕恭毕敬、仆人给主人更衣试装等都被表现的惟妙惟肖。

3、耕种养殖。耕种养殖题材往往以画幅的连续性表现为特征。比如耕作收获方面的题材,从农民耕地、插秧、播种、施肥,到收获、入仓整个耕种过程都展现出来。此类题材在中国美术史上并不罕见,但是在刻画的生动性上,是超出前人的,因为他们并没有政治企图,完全是朴实的客观再现。此类题材应该是继承了传统艺术的册页形式,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又如茶叶的生产销售就表现制茶的整个过程,从种树、浇水,到摘茶叶、窃茶叶、炒茶叶、烘茶叶,再到茶叶装箱,给茶叶箱上彩,最后到卖茶、品茶,整个过程都无一不缺地来描绘。

4、手工制作。手工艺制作类作品似乎为传播技艺而作,这样既能满足西人对异邦手工制作的好奇,又可以把一些手工技术传播出去。这类作品保留了很多工艺制作流程,这对我们研究清代工艺设计无疑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丝绸的制作,缫丝、纺纱、染色、搅丝、锤丝、晒丝、卖丝、纺纱、织布、上色,一整套繁琐复杂的工序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二、风景

风景一般以反映来华洋人熟悉或亲眼看到的内容为主。比如,在描绘香港和澳门方面,均以习见的维多利亚岗和澳门南湾一代风景为主;在描绘广州口岸时,又分为“五口通商”之前和之后的不同,之前主要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十三行商馆风貌及十三行商馆区发生的事情和虎门、行商花园、广州河南、黄埔古港、乡村等地风貌;通商之后,随着外国人进入广州城,反映城中建筑画面如镇海楼、城墙之类随之增多。此外通草纸水彩画还描写了很多岭南一带的园林,对园林的台榭、池沼、曲径都有展现,对研究清代岭南园林提供了珍贵资料。

三、动植物

动植物画可谓无所不包,天上飞的,水中潜的,地上动的,土中长的,可以说飞潜动植样样都有,而这些飞潜动植的取材范围是远远超过古代文人花鸟题材的。光花卉题材就有长春花、鸡冠花、安石榴、秋海棠、月季、黄花菜、金丝桃、含笑、金樱子、蓝蝴蝶、莲藕、玫瑰、茉莉等等。很多花草、鸟兽的表现都极为写实,甚至达到自然主义的程度,显然这也是水彩画工们迎合西方而为。由于植物标本在许多方面不如水彩画那么逼真,所以表现动植物的水彩画代替了原来流行的标本,成为西方人研究、收藏的对象。

扇子手工制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杭州;地域文化;竹文化;旅游纪念品

近十几年来,杭州旅游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作为消费者旅游体验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却一直停滞不前。目前,杭州旅游纪念品主要集中在杭州土特产,如龙井茶、西湖藕粉等饮食产品以及杭州丝绸、绸伞等传统工艺品等方面,而创新型、物美价廉、承载杭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种类较少,且大多数缺乏杭州本地特色,质次价高,影响了杭州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

1 杭州旅游纪念品现状

1.1 目前以土特产、传统工艺品居多,缺乏创新型特色产品

杭州本土特产分为主要分为饮食类和工艺品类,著名饮食类有龙井茶、小核桃、笋干、天目山香榧、西湖藕粉等,著名工艺品有杭州丝绸、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都锦生织锦等。这些土特产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知名度高,但纵观近几十年,特别是杭州传统工艺品长期以来,样式老套,缺乏新意,鲜有创新型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出现。

1.2 传统工艺品以手工制作居多,价格与价值长时间背离

杭州传统工艺品闻名遐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手工艺人的流失,致使人工成本高昂,如王星记扇子,从毛竹到成扇需要经过88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其人力成本相当高。长期以来由于较高的价格,致使大部分游客观而不买,从而失去了相当一部分市场。

1.3 缺乏杭州地方特色,款式与国内其他产品雷同

目前景区销售的大部分旅游产品如手串、饰品等工艺品以及相当数量的儿童玩具大多通过国内市场大量批发而来,除了本身就缺乏杭州本地特色之外,还会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和厌烦感,拉低了游客在杭州旅游体验的期望值。

1.4 仿制的工艺品产品质量不高,工艺粗糙

一些仿制的手工艺产品在市场上的泛滥,价格较低,但做工粗糙,大大降低了游客对杭州文化旅游品牌的认同感,游客购买这种产品回去后无论自己使用还是馈赠亲友都显得尴尬。

2 杭州地域文化特色与竹材的特点

2.1 杭州地域文化特色

美丽的自然风光并不是杭州独有的特点,杭州独特的气质在于各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它兼有自然景观、古都文化、宗教文化、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要素。[1] 从古至今诸多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民间传说、历史遗迹为杭州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与民间传说,如以西湖山水为背景的故事《西湖女神》《白蛇传》等故事,与钱江潮相关的《钱王射潮》等神话,以及凤凰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龙井的“乌龙传说”,虎跑的“两虎跑泉故事”等等。还有见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可追溯到宋代的杭州茶文化,距今四千七百年的杭州丝绸文化,起源东晋年间的佛教文化,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的运河文化等。这些文化瑰宝充实了杭州的历史文化内涵,留下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情趣。

2.2 竹材与竹文化

竹是一种禾本科常绿植物,资源丰富,生长周期短,具有力学物理性能优良、易加工利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美观等优良特性。[2] 竹材利用程度高,竹笋可食,竹叶可入药,竹根、竹杆可通过竹编、竹雕等工艺制作工艺品。竹子还可以通过现代化工艺被加工成各种类型的竹集成材、竹胶合板、重组竹以及通过刨切工艺制作的刨切薄竹的竹材人造板,被广泛地应用在家具、地板、建筑、装饰等十多个领域。[2]

竹子不仅具有丰富的物用价值,更富有深广的人文价值。竹因其自然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人们往往把其人格化,[3] 许多文人以竹做题、作喻,以咏竹、画竹和种竹来表现自己的志向、人品,借其比托自己坚忍不拔的人格品性。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3 基于杭州地域文化的竹制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

浙江的竹文化十分悠久,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对浙江竹子的描绘也很多,竹子也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生态经济树种之一,竹林面积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竹林、竹文化隐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正所谓“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3]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城市,也是著名旅游城市,将杭州地域文化与竹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杭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3.1 竹制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手工艺与工业化“双轨制”

在设计前就从生产工艺出发进行开发,生产工艺主要分为手工艺和工业化生产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并存,互相补充,互相汲取营养。一方面,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产量高、价格较低,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游客的购买需求,同时可从传统工艺品中提取设计元素;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生产的产品制作精美、价格较高,特色化明显,可以满足部分游客的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同时可逐步研究优化工艺,将纯手工产品的部分构件实现工业化,以降低成本。

3.2 竹文化与其他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开发创新性的旅游纪念品

竹文化的应用还可以与杭州著名的丝绸、织锦、茶叶、食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例如,将竹子与丝绸、织锦相结合,可以开发出特色服装、饰品、箱包等产品,像茶叶、食品等饮食类的产品可以开发出相关的竹制的包装、器皿等。这些方式使竹材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创新性地开发出相关的产品,丰富杭州特色旅游纪念品的产品线。

3.3 围绕具体景区的文化背景,开发主题性竹制旅游纪念品

杭州的旅游景点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如西湖的白蛇传说、钱塘江的钱王射潮等。这些文化背景是旅游景点赖以生存的土壤,从中提取创意元素用来开发竹制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够强化产品文化特色、纪念特色,而且还能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

4 总结

旅游纪念品不仅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文化、特色和品质。将杭州地域文化与竹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杭州地域文化特色的竹制旅游纪念品,不但能有效填补旅游产业的空缺,提升消费者的感受,还能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旅客前来杭州旅游,从而拉动地方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刘晓伟.试论提高杭州旅游的国际化程度[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1):56-59.

[2] 武新艳,郭明,张金凤.竹产品的非物质生产研究[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02):280-285.

扇子手工制作范文第4篇

现在,Christofle隶属于法国奢侈品牌协会,它在全球拥有60多家店面,其银器、瓷器设计最为豪华酒店所喜爱,人们在一些知名酒店比如威斯汀、香格里拉的设计中,都能看到Christofle的东西。在国外,Christofle的长期服务对象包括墨西哥国王Maximilian及土耳其苏丹Abdul Aziz,比尔・盖茨、汤姆・克鲁斯、莎朗・斯通等也都对Christofle青睐有加。

尊贵的出身和沿袭

Christofle,这一最负盛名的高级银质餐具制造商创立于1830年,它是餐饮装饰艺术领域的顶级品牌。其创始人charles Christofle被指定为当时的皇室(路易・菲利普国王)定做银制餐具;在19世纪,Christofle还曾为法国王族提供最炫目的纯银四轮马车和雕花大床;如果你到巴黎大剧院,仔细打量打量屋顶上那些不同凡响的雕像,它们也是出自Christofle的手笔。

上世纪30年代,Christofle和豪华游船扯上了关系,那艘船不是泰坦尼克号,但名气丝毫不输泰坦尼克――它是当时最豪华的海上游轮诺曼底号。1935年,诺曼底号在christofle订购了4万件银器,来装饰它的头等舱和三等舱的餐厅,这在当时是相当巨大的一个订购数量。从此,这个银器品牌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点缀世界顶尖奢华游船的任务。不过,最早为Christofle奠定顶尖奢侈品形象地位的,不是豪华游船,而是欧洲王室。

Christofle于170多年前在法国初建品牌时,本以制作珠宝起家,后来,创建人Chaffes Christolle获得了一项电镀银技术的专利权,这个契机让他把精力集中到了银器艺术上。很快他就把这个品牌打造成为欧洲顶级银器制造商,为无数声名显赫的顾客提供精美银器。这些顾客就包括了法国国王路易斯・菲利普和拿破仑三世。1851年,Christofle为拿破仑三世设计制作了整套的餐室用具。这个奢侈的国王当时想要一张能容纳100个客人同时使用的超大餐桌,以供他开设豪门夜宴时使用。Christofle便为他打制了一张超大餐桌,其中心摆饰就有11英尺长,摆放在杜乐丽王宫内。后来。Christofle还为拿破仑三世打造了所有办公用银器。

为了回报皇家贵族的青睐,也为了证明自己的工艺水平,Christofle还曾为欧洲贵族订制过一张特制的床。这张银质床榻的四周有四个仿真人大小的女性青铜雕塑,铜像内藏玄机,四个女性手中都有一把白色的天鹅绒扇,可由主人调控扇子扇风的幅度。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当时既没有自动化技术也没有电脑系统的条件下,Christofle联合欧洲制作八音盒的匠人在床体内安装了音乐系统,可根据主人的选择播放歌曲。

古老技术和限售品

Christofle每年都会创作一些大件作品,它们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通常价格昂贵,限量出售。2006年4月的展会上,Christofle展示了三件限售精品:银帆船、蓝色中国漆地球、金字塔。这些精品,运用到了Christofle的电镀银技术及一种被称作“Enamel Cloisonne”的古老技术。

这项技术为Christofle独有,它融合了瓷漆工艺。是一种在金属的分隔音日分绘上不同瓷釉再烧制的处理方式。这种古老的法国民间技术,以前多用于建筑物的表面,耐经多年风雨仍不失色是它最鲜明的特征。因为工艺过于繁琐吃力,已经近于失传。Christofle也只在很特别的订单里才会加以运用。

展示会现场上,用“EnamelCloisonne”技术打造的蓝色中国漆地球独具风神,它直径近半米,饱和度很高的中国蓝配上柔和光亮的纯银本色显得特别漂亮,这枚地球限售标价数lO万元人民币,另一件限售品是Christofle专为此次游艇展打造的银帆船,它全长近1米,全球限售50艘,标价34.7万元人民币。设计意味最独特的是标价21万元人民币、有1人多高的纯银金字塔,它由著名设计师Rogertallon设计,塔分3层,每层代表一个千禧年。公元2000年以来的政治、科技、艺术等领域中的大事,都以关键字形式,用法、英、西班牙三国语言被镌刻在塔身上。

知名设计师云集

Christofle拥有许多著名设计师,一些具有相当独特的个人风格,比如鲜明的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它拥有DaneFjerdingstad和意大利的Gio Ponti,到五六十年代则有法国的Faniel和FinnTapio。一直到今天的Andree Putman、美国设计师AdamD,Tihany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Andree Putman。她为Christofle做的Vertigo系列,是由30个大件组成的桌上系列,它们被展示在最显著的位置。“她无疑是个了不起的设计师,她的设计被运用到众多的酒店、私人公寓、画廊以及博物馆中,为人称道。当时,她兴致很高地来我们工厂作iX+Vertigo系列的设计,整个过程运用了经典的造型和形状。”Chrfstofle的工作人员德布蕾说到这时还展示了她手上飘逸灵动的圆环戒指和脖子上简洁的环圈项链:“比如我这两件首饰,也是这系列的一部分。你可以看到,AndreePutman把品牌和自己的理念结合起来了――她出色地运用了银这种材料,诠释生活概念。她的这系列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件物品上你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圆环造型。在以这个圆环为核心的系列设计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个人风格――冷静、优雅、不受时间约束的时尚和经典。”

另一位设计师AdamD,Tihany,是世界著名酒店和餐馆设计师。他的概念设计也曾被运用在纽约的Cirque酒店、伦敦的Monte、拉斯维加斯的Spago饭店以及吉隆坡的Lafitte和上海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他为Christofle设计的Urban刀、叉、匙系列融合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简单的线条、几何雕塑、修长的垂直感觉,棱角分明,展示了充分的现代感。他还颇富创意地和厨师ThomasKeller共同合作了K+T碟子系列,那种形式感和材质感表达得很漂亮。

扇子手工制作范文第5篇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挂起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随着科技的发展,灯笼早已从一种照明的工具发展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工艺品。这就对灯笼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彩灯制作已不仅是一种专业技术技能,更成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背景下,灯彩艺人的职业现状如何?他们又有哪些传奇的职业经历?深冬的一天,记者踏着未融化的积雪,来到了位于京郊房山区张明亮老先生的家中,专访了这位相伴烛光灯影七十载、被誉为“灯笼张”的灯笼手艺人。

古稀老人的灯笼之缘

灯笼张,原名张连友,七岁时向清末从宫里出来的内务府造办处的太监学习灯笼制作。张明亮这个名字是师傅给起的,这个名字令他与烛光灯影相伴,与灯笼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提到“灯笼”二字,年近杖朝之年的张老先生神采奕奕,侃侃而谈。忆起儿时学做灯笼的情景,张老先生说,他学做灯笼是个机遇。“我家过去住朝阳门城墙根,同住一个院子里的,有个董爷爷,他是在清朝没了以后从宫里出来的,过去是内务府造办处的太监,专门做灯笼这玩意儿。我的母亲是个善良的人,看着董爷爷那时候孤苦伶仃很可怜,就经常叫我帮他干些家务活。我就常跑到街上,帮他卖一些他亲手做的灯笼,用卖灯笼的钱帮他换些勉强够糊口的粮食。后来家里人认识到做灯笼也是一门手艺,至少可以糊口,就让我跟着董爷爷学手艺。那时我才六七岁,小孩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耍,一听到小朋友们叫我的小名,我马上放下手中正在做的灯笼,跟着他们跑出去玩。”

张老先生说,年幼时因为贪玩,没少挨家里人的打骂。在董爷爷和家里人的严格要求下,他慢慢地学到了手艺,做出来的灯笼得到了街坊邻居的夸奖。“说句心里话,当时做灯笼,并非是出于对灯笼的真心喜爱,而是喜欢上了别人对我的称赞与夸奖。”

在张老先生十几岁时,董爷爷去世了。逝者为重,授业恩师的辞世让张老先生对董爷爷当初传授的这门手艺倍加珍视。张爷爷说自打那时起,他从心里真正爱上了灯笼这东西。“记得十五年前,我蹬着三轮车到复兴商业城门口卖灯笼。有一天晚上收工回家,骑车骑到金融街十字路口,停下车等红灯时,我被跟在我后面一路跑来的长安商场的经理叫住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从长安商场门口一直追到这里,才把您追上,就是想买您做的走马灯。知道这是老玩艺,送给我父亲他肯定会高兴。第二天,他见到我便说,我家老爷子一见到您做的这个灯就落泪了。在他父亲小时候,过年时曾经得到过一个走马灯,还没有玩,就被点燃的蜡烛给烧了。长大后再想买走马灯,一直就没有买到。”这件事让张老爷子感触很深,他说,做灯笼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自己更要下决心将灯笼做下去,所以这门手艺一直没有丢,一做就是七十年。从最初的规则灯笼,到后来只要人们点得出来名的,不管是宫灯、鱼灯、猴灯、象灯还是白菜灯,只要是立体的形象,他就能做得出来。

做灯笼亦有行业规范

经过历代灯笼艺人的继承和发展,民间的灯笼制作形成了品种多样、丰富多彩、工艺精细的制作风格,灯笼张的灯笼还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张老先生家中的屋顶钢架子上,挂满了各种形状各异、色彩艳丽、画工细腻的彩灯。“扇子”“金鱼”“莲花”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见记者对这些灯笼着迷,张老先生马上介绍起来:“这些便是老百姓俗称的彩灯,因其各异的形状和艳丽的色彩而得名。而我们做灯笼的人称其为灯彩。”张老先生告诉我们,彩含挂彩、奖励之意。灯彩上的图案,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历史故事,像成套的三国人物;另一种为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比如二十四孝;再有一种便是充满喜庆气氛的图案,像娃娃戏。过去,每年正月十五在街面上的店铺都挂着这种灯笼,上面系有各种谜语,这种活动叫“大谢客”,答对灯谜者有奖。

现在张老先生做的灯笼大体可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宫灯,有木制龙凤灯笼和大红灯笼。第二种是富有喜庆含义的各种灯彩。第三种就是民俗灯笼了,像十二生肖灯笼、白菜灯、萝卜灯、狮子灯……这些灯的造型均来自于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第四种便是走马灯。兴致正浓的张老先生拿出自制的走马灯。点上灯笼里的蜡烛,走马灯就顺时针旋转起来。在烛光的照射下,从灯笼正面刻出的圆孔中可以看到身着不同服饰的人形影子,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行业,被烛光映照在灯笼的两个侧面,很像中国传统的皮影戏。张老先生说:“这种走马灯一般是按串卖,一共是三百六十行,象征着大运周转、走马上任、升官发财、企盼来年过好日子。”

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规,制作灯笼也如此。不论制作什么形状的灯笼,都有内在的比例规定:做菱形灯笼的规矩是逢五斜七非斜七,这说的是灯笼制作的比例和规格。“小时候开始做灯笼时,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后来长大了,知道这条规矩源于勾股定理。”张老先生说。做圆灯笼的规矩是逢三尺进一寸;做不规则灯笼的规矩是横三竖五,行七做五,动八半。这是以人的头为基准,作为灯笼的制作依据。除了这些看似固定的规则外,做灯笼还有一些灵活的要求,那就是要“做活”,仅仅两个字便诠释出灯笼制作的魂。张老先生做的灯笼透着灵性,把灯笼真正地做活了。

传统灯彩行业人才奇缺

目前彩灯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专业技术培训,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手工制作灯笼的艺人数量急剧下降,传统工艺几近失传。同时,现代工艺制作的灯笼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手工灯笼,这就造成了行业人才奇缺的局面。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民间工艺难免受到现代制作工艺的冲击。但是,工厂的批量生产并不能完全取代民间艺人的制作。现代工艺制作的灯笼大多适合机关单位、工厂、学校等大型庆典活动,而如果要在家庭传递喜庆吉祥之意,还是要传统手工制作的灯笼才正宗。张老先生说:“灯笼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前些日子,我应邀前往瑞士大使馆,为34个国家的大使及夫人讲授中国的灯笼知识及历史渊源。听后,他们都竖起大拇指说‘No.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与各国间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倍受外国人的青睐。为了把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张老先生制作了一本有全套红梦楼人物图的彩色印刷版灯谱,他希望按照这些灯谱做出几套实样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即将失传的手艺。

相关期刊更多

海洋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