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6-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3]董亚倩.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关键词:文本获取;舆情监控;高校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高校里,由于用户的知识层面、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网络设备的普及率比较高,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
负面的网络信息往往比正面的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高校里亦是如此。负面的网络信息散布者往往都会借助网络来更快、更广地表达其错误的观点、传播其错误的思想,并借此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给当事部门、单位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通过网民的相互转载、转发、群聊等,错误的观点、思想往往会被放大、发酵,形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生活,使人心惶惶,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可以这么说,有时网络载体已然成为负面舆情信息的放大器。高校里,由于网友的活跃程度很高,有的大学生甚至有的教职工都会被负面的舆情信息所迷惑并“以讹传讹”,小到影响整个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大到影响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正是由于大学生、教职工参与程度极高,高校里的网络舆情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这些信息往往来源于不同的部门、单位,一般情况下,学校新闻由党委宣传部管理,通知公告由办公室,学生论坛、学生博客由学生处监督,OA办公讨论区等由现代教育中心搭建、维护等。由于高校舆情信息来源于不同部门、单位,造成各部门、单位在舆情监管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监控,极易造成不良信息的广泛、迅速扩散,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另外一方面,作为高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想要在某特定时间段内及时掌握本校所有网络舆情信息将变得很难。甚至,个别分管领导还要通过与其他分管领导才能获取相对比较全面的舆情信息。在此情况下,领导者很难及时、准确地应对网络上的突发事件。第三,依照“谁建设、谁监管”原则,各舆情信息者都应该对各自所的各种信息负有监管职责。可现实情况是,高校里许多单位把网站建设好,把交流平台搭建好后,就陷入“三不管”状态,即“不更新、不维护、不监管”。这时,在防范负面的舆情信息时,做不到“及时关注、时刻警惕”的状态;另外,一旦出现负面的舆情信息时,都找不到源头,出现“扯皮”现象。缺乏统一管理,各家“各自为政”,舆情信息监管不到位、不及时,监管陷入被动,这是目前一些高校所面临的现状。
三、网页文本获取简介
网页文本获取,即通过搜索互联网相关网页,并对网页上的文本内容进行抓取。目前,互联网搜索主要包括“爬行和抓取”“索引”“搜索词处理”以及“排序”四个步骤。即派“蜘蛛”在互联网上发现新网页并抓取文件,然后跟踪该网页文件中的链接,发现更多新网页并获取文件;“蜘蛛”在抓取这些文件后,将其分解、分析,并以巨大表格形式存入数据库。此时,若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页文本搜索,搜索引擎首先对用户搜索词进行判断是否有错别字或拼写错误等处理后,启动查询数据库,返回包含搜索词的页面,并根据排名算法依序呈现。
四、基于网页文本获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介绍
某个高校范围内,能否有个小型系统专门负责网站信息的监管,做到敏感信息“及时关注、时刻警惕”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控方法,可方便、实时地应对高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监控。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而包含这些网络舆情信息的网页文本往往部署在高校自己的服务器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读取服务器上网页文件的方式进行文本判断,而不需通过“蜘蛛”进行爬行获取了。解决了文件获取问题后,文本获取就变得简单多了。但是,可能很多网络舆情信息是写在网站程序的某个数据库中的,服务器上并没有包含该信息的相关html或htm等文件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对全校所有包含类似于“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等等具有“互动”性质的网站进行梳理,得到其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并通过读取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文本获取。一旦确定各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后,只要不是新增、减少网站或是重新建设网站,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进行数据库内容的实时监控。在对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进行文本获取时,我们可以设置各种特定的词,通过文本“截取”方式进行过滤,一旦发现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中出现特定的词,即可进行相关预警,并设置显示网页文件位置或数据库名称等。
总结: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研究秩序,更好地服务师生,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针对高校里有可能出现的负面网络舆情信息,提出了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通过该方法,学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就可以实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未雨绸缪”,即使出现负面网络舆情,也可以及时做到“亡羊补牢”,为阻止或遏制负面信息扩散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洪华,张立.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及网站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1(34).
关键词: “心育”网络 家庭气氛 教育模式 科学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那么,如何构建“心育”网络,给孩子的心理撑起一片晴空呢?
一、家庭的气氛
家庭是一个感情集体,每一个家庭都笼罩着一定的气氛。它既反映着家庭成员对社会的态度,又反映着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员相处和睦,能共享欢乐,分担忧愁,彼此之间感到满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大家处在和谐、温暖、融洽的气氛之中,即使偶尔发生矛盾冲突,也能顺利解决。
二、家庭的教育模式
父母不仅对孩子要管要教,而且要讲究方式。是否重视家庭教育,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但是,即使态度端正了,教育的方式不当,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经从事教育和心理研究人员的多方面调研得知,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如下六种基本模式。
(一)溺爱型模式。这也是当前最常见的一种模式。溺爱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离异家庭中更为突出。有的父母不恰当地把孩子摆在过高的位置上,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不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结果导致孩子滋生享乐思想,不知尊重和关心别人。有的父母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以弥补离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他们都把溺爱理解为爱,使孩子在享受中逐渐形成任性、爱哭、暴躁等不良的情感体验,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严厉粗暴型模式。对子女要求过严,而且缺乏应有的关怀和体贴,使子女望而生畏。据调查,在离异家庭中,采用严厉粗暴的方式教育子女的家长约占38.48%。经过离异的风波后,有些父母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孩子有强健的体魄,希望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但是,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心理、智力、身体等各方面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这种期望、畸形的爱使孩子无法承受。一旦孩子成不了龙或凤,出了问题,父母就对其缺点、错误,不是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育帮助,而是采用严厉粗暴的手段教训,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亲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感情日益淡薄。也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对孩子管教越严越细就越好,平时给孩子安排很具体的日程,把孩子限制得死死的,使他们感受不到父母之爱,只觉得紧张和屈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在得不到温情,觉得无路可走时,他们还可能离家出走,到不良团伙中去寻找“温暖”,严重的甚至走向轻生。这种严厉粗暴的家教,不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而且促使他们形成了逆反心理极强的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三)放任型模式。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奖惩不严,随随便便,听其自然。这类父母对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持有“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放任观念。处于这种养而不教的家庭里的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家庭出现危机或孩子本身发生问题,父母再来行使职权则悔之晚矣。
(四)奢望型模式。父母不适当地强求孩子去实现对他的过高要求。例如将过于繁重的功课压在孩子身上,过于要求孩子老成,对孩子的考试分数要求过高,等等。有些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奢望,就会感到不安、害怕和焦躁,缺乏自信心和成功感,而且容易对事情采取逃避的态度。
(五)矛盾型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一贯到底,刚开始很严,过几天就松懈了,虎头蛇尾。二是父母对孩子同样的言行,有时禁止、斥责,有时宽容、鼓励。三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父亲反对、批评的事,母亲支持、袒护,等等。以上这些做法都会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乱,从而产生矛盾的心理,难以确定一个目标,于是怀疑父母意见的权威性和正确性,结果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六)民主型模式。对孩子循循善诱,讲清道理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会鼓励孩子提出和自己不一致的见解,而他们提出的正确要求一般都能被孩子所接受。
三、创建文明家庭,实施有效教育的科学方法
以上六种家教模式,显然第六种――民主型模式才是值得推崇的最佳模式。因为只有对孩子树立了权威的父母才能实施有影响力的教育,但也只有在民主和平等的心理氛围中,父母的循循善诱才能为孩子们所接受。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这是因为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背景。
(二)要求一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必须一致并且彼此支持。一旦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不一致时,要相互讨论,力求一致或。父母切不能当着子女的面,彼此各持己见,使子女无所适从。
(三)以身作则。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影响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模仿性、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来说,无言的身教比什么都重要。
(四)给子女以真正的父母之爱。所谓“真正”,就是既不“过分”又不“不足”。过分成为溺爱,不足则缺乏温暖。只有给以真爱,子女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避免情绪紧张,充满憧憬和希望,激励身心健康成长。父母要经常了解子女的要求、希望,给予及时的和适当的满足。
(五)父母要富有自我批评精神。父母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错误。这既可培养子女辨别事非、知错必改的品质,又可增强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使子女感到父母可敬可佩。
(六)父母应把爱子女的本能天性升华为“理智的爱”。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一个真正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一定会把自己对子女自然的爱上升为严格要求。不但要求孩子,而且要求自己;不但偶尔要求,而且一贯严格要求。
(七)父母应解放思想,勇于拆除对孩子的人为保护区,舍得让孩子到广阔的天地去锻炼,敢于让孩子到实践中去闯,放手让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吸取教训,磨练意志,锻炼成长。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大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0.
[2]王力健.谈两种失败的父母爱.幼儿教育,1991.1.
[3]周纪兰.父母爱子的三种类型.父母必读,1991.11.
[4]曹胜利.夏辉事件说明了什么.中国教育报,1992.12.
[5]邹泓.家庭与儿童社会化.人民教育,1993.3.
[6]魏晓霞.父母的教育意识.早期教育,1993.6.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素质;专业人才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和壮大,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扩散者,而“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将每个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以指数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信息传播影响力立体效应呈现”,甚至最终演变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高校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最热衷的阶段,喜欢标新立异,推崇言论自由,但很多大学生本身“三观”未定,尚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最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网络舆论的推手。近年来,高校舆情危机时常发生,把高校一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新问题,已成为高校必须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BBS论坛、微博、微信,新闻评论、跟帖及转帖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或言论,载体是校园网络,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社会“焦点”“热点”。第二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载体扩展到整个互联网,行为主体涵盖所有网民,客体是高校有关工作。
不管我们怎么理解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否认的是,每次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都会打破高校宁静的育人环境,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较大且多为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1.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88.4%的大学生对国家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5.3%的大学生甚至是零接触。所谓知法守法,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使用网络发表各种言论时“不知者不畏”,没有底线,过于自由。
2.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各种机制保障
(1)对网络舆情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从意识和态度上说,大多类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怀着轻视和漠视的态度,对舆情反应迟钝,对网络舆情缺乏预防和监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网络舆情发展到事态严重、引发重大后果时,才采取措施,多部门联动,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监管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没有把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据我们对河南郑州、新乡、许昌、洛阳等地几十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对网络舆情没有科学合理的处置预案,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大多局限于国家出台的规范性法律法规。高校对于校园网上信息者的资格审查、内容的审核、传播的监控等,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往往过于追求言论自由而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缺乏道德自律,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问题。
(3)舆情管理主体不清,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模式是,学生处、网络中心、团委等多头负责,分工不清,权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部门观念上的分歧导致各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同抓共管”演变成相互推诿,无人问津。此外,负责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专业知识匮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的要求,直接表现在高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时反应迟钝,不能抢占网络舆论的先机,及时消除不良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4)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技术手段
高校对网络舆情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在行动上资金和精力投入过少。资料显示,国内仅有极少部分高校引入了比较先进的网络监控和信息过滤技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人工监测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要求。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1.加强高校师生网络素质培养,提高师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自觉的网络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增强网络言论的道德自律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在实践中倡导大学生用科学唯物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文明上网,不浏览不良的内容,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发表违反国家法令、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论。躬行道德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增强网络道德意志。
高校还应把对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定期组织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座谈、学术报告,通过专家授课、讨论辨析,引导大学生把加强网络素质统一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要想管理提升,必须理念先行。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在思想上对高校舆情工作进行再认识,充分重视网络舆情。其次要主动了解网络舆情,要组织人员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个案进行剖析、总结,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制订针对性强的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诸如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预警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应急处置制度、追究问责制度等,以规范网络舆情管理的各个环节。
(2)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员保障
建立一支既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又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专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借助网络监控系统、网络搜索引擎等现有技术手段并大力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对相关网络信息有针对性地浏览监控,定期对所监控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制订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及时予以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通过搭建贴吧、微信公共号、校友论坛等方式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掌控舆论宣传的主动权。还要通过宣传高校师生在学术、科研、竞赛中的新成就,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把高校师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育教学、科研进步等正能量上来,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抢占网络舆论高地。
3.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好技术保障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预防危机的发生。高校应当了解并研究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室,形成分级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捕捉和识别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较强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做出预警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
总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着力加强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导向,并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刘彤.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J].硅谷,2014(12).
[3]方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治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4]丁义浩,王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 新媒体视野下提高高校团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研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媒体审视”误区与引导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舆情传播特点及引导对策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自媒体使用现状下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状况调查与分析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监引导研究 自媒体视阈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探讨 试论自媒体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的优化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 网络媒体监督与舆情引导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机制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的涉警舆情引导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11-23〕.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4〕蒲红果.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