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专业群
专业建设规划是指依据院校实际,对专业建设做出的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概括性和鼓动性等特点。因此,新建高职院校应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以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发展。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制定5年或10年的改革与发展规划。笔者拟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浅议新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供同类院校参考。
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首次招生,招生专业8个,发展到2009年,招生专业达到26个,基本形成了以制造、财经、生化、电子信息等大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框架。招生专业迅速增加,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是新建高职院校的共同特点,但不少新建高职院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专业建设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且影响深远。
专业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新建高职院校一般通过“三改一补”组建而成,有一定的办学积累和办学特色。但是,不少新建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不顾自身实际地提出诸如“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等口号,致使专业门类日趋庞杂,冲淡了办学特色,模糊了发展方向。例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所设专业便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19个大类中的10个大类,但其中的6个大类每类仅有1个专业招生。造成这种格局,除了并校要顾及各方的办学基础以外,重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缺乏科学规划。建院以来,学院几度制定发展规划,却没有一次系统地考虑过专业建设。二是缺乏制度保障。学院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本来就不够完善,在执行中又急功近利、不守规矩,发展哪类专业,设置什么专业,往往以行政决策代替科学论证,以主观臆断代替市场调研,缺乏起码的制度保障。
专业数量和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兴建初期,一般需要整合当时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开设专业,因此,各个专业的学科基础、工程对象、技术领域、行业背景各不相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招生的8个专业,便分属制造、财经、电子信息、轻纺食品、生化与药品等6个大类。有限的几个专业服务于若干行业,自然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发展是新建高职院校的主题,在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专业数量不足。新建高职院校发展的愿望很强,招生的数量较多,而专业设置又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往往一个专业录取若干个班级的学生,使本专业有限的师资、设备等办学资源不堪重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规格单一,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不强。二是专业结构失调。新建高职院校专业总量有限,分布又相对分散,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围绕重点或特色专业依托现成的师资和设备不断开发新的专业,形成了一些专业集群。但也有些传统专业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若干年没有任何拓展,已经“食之无味”,却又“弃之可惜”。由此导致新建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不论从学科基础看还是从职业分类看都感觉畸形、失调,不仅给招生就业和教学管理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设施及内涵建设任务艰巨新建高职院校在发展初期,随着招生专业的迅速增加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宽,由此带来实践教学设施和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缺乏、教学团队和课程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规定,设置新专业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仪器设备,但很多新建高职院校在人才与资源均紧缺的情况下图谋发展,只好在新专业申报中弄虚作假,拼凑申报条件,导致部分专业达不到最起码的办学要求,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甚至没有一名专业课教师和一间实验室。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到今天,服务面向跨地区、跨行业、跨产业,给实践教学设施(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仪器设备总值虽然达到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生均标准,但仍然存在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等问题。新建高职院校的超常规发展,使师资、实验仪器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生均值越摊越薄,内涵建设的任务日益艰巨。
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的原则
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同时也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围绕优势与特色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技术领域,科学制定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一般而言,专业建设规划要坚持前瞻性、整体性、优化性、适应性、科学性、共生性、可行性、特色性、重点性、创新性等原则。这些原则从整体上确立了专业建设规划的大方向,使专业建设过程有据可依,从而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建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时,要特别重视以下原则。
保持教育本质通过“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形成完善的人格)的目的,是孔孟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塑造完美人格,发展道德智慧,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则是近现代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表述。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也是培养人的活动,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新建高职院校要将人是目的、人是主体、人尽其才、人文关怀等人本思想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也就是学会发展,始终保持教育的本质属性。
遵循教育规律高等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1)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满足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前者是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后者是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高职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也必须同时遵循这两条基本规律。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比较重视社会服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的发展追求。新建高职院校不能片面地、功利地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只有处理好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关系,才有继续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坚持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新建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时要注重以下三点:(1)客观分析现有专业的结构、特色和优势,确立本院校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2)努力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处理好本院校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3)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规范操作、夯实基础,在专业建设上不搞“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前瞻发展愿景专业建设规划要勾画未来发展蓝图,因此要前瞻发展愿景。好的专业建设规划是从实际出发,但不拷贝现实,不迁就现状,而是在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理想目标,明确建设重点,创造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把握新方向,在创新中丰富内涵、发展特色。但要尤其注意的是,专业建设规划并非提前做出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决策,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计划,不能成为一切变化的束缚。专业建设规划只能提供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几种选择,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可变性,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自我调适。
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的要点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历来为办学者、研究者所重视。一个完整的规划应该包括的内容依次为理念、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措施和经费等。笔者通过在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认为新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规划方面要抓好以下几个要点。
明确发展定位专业发展定位是高职院校对未来的态度,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所做的思考与把握。新建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定位不宜过高,要安心于服务一个区域甚至当地一个行业,不好高骛远、贪大求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同类院校错位发展、创新发展。定位也不宜过低,否则会影响规划的效能。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期制定的专业建设规划,在总结过去5年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工科为主、工管结合”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精神。新建高职院校在准确定位的同时要建立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对改革力度大、综合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要给予扶持,对教学内容陈旧、办学条件有限、社会评价不佳的专业要果断停办,利用竞争机制而非行政手段调整专业布局与结构。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引领未来。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定位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
发展专业集群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要因时、因势改变专业建设的策略,由个体的专业建设转向专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一般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基础(或工程对象、技术领域、行业背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组成。新建高职院校在开设的专业达到10个左右的时候,就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对拟建集群和拟增专业作出规划,分步实施。这样,教师如何引进,资源如何整合,资金如何筹措等一系列困扰新建高职院校的问题就会有明确的答案。如果到了专业总量已经基本满足办学规模的时候再来考虑专业群建设,就不再是建设专业群而是划分专业群了,其价值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到现在的办学规模,如果仍固守成规,按老一套办法开展专业建设,必然会顾此失彼。因此,学院将专业群作为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单位,划分出光电、化工、机电等若干专业群,由重点专业引领、相关专业支撑,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建。群外专业将逐步淘汰,拟增专业将逐年申报。通过调整,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专业结构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划;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杨小琨(1973-),男,河南林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李献忠(1971-),男,河南荥阳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1-03
培养具备熟练动手能力、解决工程典型问题综合职业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训练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真实模拟职业环境的实习实训,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职业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快速地走向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适应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需求。完善的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期条件,是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如何建设好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愈加重视,以中央及省级示范校、骨干校以及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各电力类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大量新建及扩建的实训基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方面,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1,2]为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在实训基地使用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院校、专业条块分割,加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时间紧、任务重,各院系或专业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完整性需求提出建设规划,缺什么补什么,导致相当一部分实训基地重复建设。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却因为课程体系设置、课时安排、实训师资、运行费用等问题出现严重闲置,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应有作用。
2.实训项目设置耦合性差,教学组织严重滞后
首先,由于受到已有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影响,实训项目的设置往往为满足某个单项职业技能的训练或某门课程的需要,而没有从职业典型工作完整流程的层面进行总体设计。这就导致实训项目凌乱、散落,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缺乏有机的耦合联系,在核心职业技能及能力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在项目具体实施中,受到师资、工位不足及传统教学组织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简化为在实验室、实训室中进行的理论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现场教学、参观的禁锢。这种方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精髓——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忽视软件环境的支撑作用
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硬件设施是基础,教学资料、质量监控、师资等软件环境是主干,两者缺一不可。但在目前的实训基地建设中,硬件建设容易实施,而软件环境的建设成为目前制约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短板。
第一,教材作为实训教学资料的重要一环,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和设备应用。目前,各出版社、学校很重视理论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出版大批基于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教材,为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但实践教学具体实施中所必备的实训教材、指导书等,则由于各学校实训设备、专业人数的差异,导致其针对性强、用量小,很难通过常规途径正式出版。而教学组织时直接使用工程标准、规程、手册,则由于面向对象的不同,学生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抵触,因此高职专院校实训教材多采用自编校内教材或讲义的方式。但由于缺少资金、人力的支持,加之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对此类教材均不认可,导致教师对实训教材编写兴趣不高,不能根据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多数实训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第二,实训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或缺少落实。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健全,教学督导、说课等各类活动开展频繁,对教学效果提升明显。但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由于其个体差异大、实效性强,并没有形成一套通用的、广为认可的指标体系。虽有一些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相关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还不够成熟,局限性明显,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3,4]这导致实训教学组织实施中,授课质量要考较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
第三,发挥实训基地功能,保证实训教学质量,还需要一支数量充足、操作技能高超的“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但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共性问题;实训教师待遇低,人员不稳定,重理论轻实训的用人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上层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这需要实训基地应具备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流程匹配的实训项目和满足真实职业环境要求的条件,因此,各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平面扩展型,而是应包含校内、外不同层次和环节的立体式构建。因此,学校的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对专业培养对象职业技能特征的深入研究,明确把握目标定位。在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注重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上层设计、分层推进
在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依据专业岗位群及职业技能特性的深入分析,定期由学院(系)提出实训基地的中长期建设规矩。学校层面则应组织校内、外专家,从技术性、生产性、教学性和服务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并根据专业需要和学校统筹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汇总和归并,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训基地总体建设方案。此外,应适时结合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对规划方案进行修订,分层推进,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2.科学论证实训项目设置,注重项目立体化和实景化的构建
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典型工作流程为主线,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立体化地构建发电技术类各专业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应尽可能与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里完成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感受职业氛围,养成优良的劳动纪律、职业习惯。
3.注重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的同步规划和实施
实训基地的使用效果要靠软件来保障,因此在实训基地的规划中,要注重软件建设的同步设计,即在规划实训室时即应制订出项目设置、教学资料准备、师资配置及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等相关内容的建设计划,在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按计划完成上述软件环境的建设,保证在实训室正式投入使用时软件环境的完善。
三、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特性,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三类,即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发电技术类专业所面向工作对象均为高度复杂化的,涉及机、炉、电、控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其工作流程常常涉及若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并行推进,而并非某一项或多项典型工作任务的串行简单重复。发电企业更加重视毕业生是否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解决并行工作任务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能力,因此发电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定位到知识技能型人才。[5,6]对于知识技能型人才采用简单地分散训练模式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实现多学科复合型技能的培养。因此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以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干,辅之生产主要环节重点技能实训场所。
2.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要科学论证,综合评价
首先实训基地建设要尽能体现发电技术最新的设备与生产技术、工艺,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能学到并掌握发电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的应用,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同时有力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
其次,由于发电厂生产设备体积庞大,系统复杂,完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其仿真性特点,即以各类型仿真机、缩小或简化的生产系统为平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尽量贴近现场实际生产过程的实训环境。
再次,要体现教学性的特点。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组织实施等方面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前提下,也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最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不仅要为校内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也必须考虑对外承担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或培训的功能,能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并通过这种开放性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
3.精心设置实训课程和实践项目,构建出立体化的核心职业技能培养框架,并保证能力培养的层次递进性和连续性
如何基于行动体系,在教学做一体的框架下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树立正确的认识,即将所有实践环节都分散在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中进行并非对所有职业领域都是适用的。对诸如发电技术类专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言,这种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人为割裂实际若干并行工作任务间的有机联系,并不利于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中,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环节可以归并到相应的理实一体学习领域课程中。但对于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合性操作技能训练,如火电机组运行等,则更宜以独立实训课程方式开设。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中还应注重不同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立体化构建实训项目,按工程通用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层次递进、连续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复合职业能力。
4.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水平
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在实训基地规划的同步制订出教学资料完善、师资培训等软件建设方案,并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
(1)完善实训教学的资料建设。考虑到发电类专业实训设备的针对性和专业面向范围,应重点依托各类校企合作的平台,与设备供应商、发电企业共同开发编写实训教材、讲义,使教材符合行业企业标准、工作流程,符合高职学生教学需要。此外,针对实训基地设备状况和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需要,完善课程标准、学习指南、工作页、操作票等教学资料,为实施“教、学、做”—体化教学奠定必要基础。
(2)以企业的工作标准为考核基础,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从职业技能熟练程度、专业知识应用水平、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考核的过程化、标准化,督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全方位推进实训师资建设。发电类技术实训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综合性,这就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现场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要通过引进和现场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由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用人机制短期内难以扭转,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组建教师团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即一门实训课程由2名或以上教师承担。
四、结论
高职专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改变以往条块分割、缺乏总体设计和忽视软件建设的做法,从学校甚至区域层面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基于行动体系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实训项目的设置,落实硬件和软件建设的两同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86-87.
[2]王晓江,罗怀晓, 梁熠保,等.高职工科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180-186.
[3]周文锦.试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9,(11):10-12.
[4]鲍敏,郑立平, 黄雨鑫,等.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25-227.
关键词: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
1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发展研究
1.1国内城乡规划专业的起源
城乡规划专业在我国创立于1952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其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注册规划师职业制度的建立,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政策管理的影响整合,使得“建筑工程类”的知识面已无法应对城乡综合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制约了城乡规划的学科发展。
1.2当代城乡规划学专业学科发展
城乡规划学科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构成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群,学科群培育发展,以开放的学科体系构成。
二级学科的类型分为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
2 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研究
2.3 现状的课程以及学生状况评析
2.3.1 专业概况
我校是以工为主,工、管、艺术三大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据此我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突出工学学科特点,同时兼顾管理和艺术学科的交融。在课程设置上具体加大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等工学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同时也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如中国画基础、建筑美学以及如城市管理与法规属于管理类的课程,这是兼顾专业自身要求以及因地制宜的课程体系。
2.3.2 课程存在问题
(1)落实教学培养目标不足
个别课程结构不尽合理、逻辑关系个别错位,课程内容重复,实践类课程质量待提高,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2)通识教育不足
通识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民主社会中责任者和公民的教育,强调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教养。我校当前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AB类课程,缺少艺术、管理、文学类通识教育类必修课程。
2.4 现行课程的改进措施
2.4.1 落实教学目标
根据就业调研、预测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现行的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突出以设计为主、兼顾策划、管理,而去掉教学、政策、法规研究。
(1)调整课程结构、理顺逻辑关系
第一种是以学科加年级形成的课程结构,即一、二年级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三、四年级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第二种是实行“学分制”全面选修的课程结构,其中又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课程结构之分;第三种是基础课程与“工作室”制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第四种是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
(2)提高实践类课程质量
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学时,增加软件教学内容,增加规划集中周课时。
(3)理论课程紧缩并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交通、规划原理等课程均需要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课程的小设计。
2.4.2 通识教育是重要基础
我校建筑与规划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以拓宽学生学科视野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学生创建信息多元、富于弹性的教育空间,提供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创见性的人才。建议开设人生哲学、创新能力、艺术赏析、写作评论、研究方法、团队协作、领导力等通识教育课程、以适应学校以及专业新的更高的要求。
2.5 课程结构的调整对比研究
2.5.1 总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总课程结构调整前,实践环节学分少,国家规定实践课应占25%。选修课比例不足,必修课比重过大。总课程结构调整后,实践环节比例增加,占24%。必修课比重下降。
2.5.2 必修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必修类课程结构调整前,公共基础课比例占必修课程29%。其中25%为政治,18%为体育,37%为英语。最为重要的专业课比例过低27.3%,不及公共基础课。设计类课,比例过低,占必修课的48%。必修类课程结构调整后,专业课比例升高达到31%。
2.5.3 专业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前,理论课过高,占必修课的52%。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后,理论课比例下降占43%,设计类课程超过理论类课程。
2.6 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四维无融通”模式
改革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教学绩效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运用教学激励与情境创设手段,在历史时空经纬坐标中实施将课堂、校园、校外三个空间维和历史时间维“四维”有机结合,构建“全员参与的复合互动式课堂”、“全过程体验的专业实践活动”、“全方位参透的大教学系统”等三大系统,建立“课堂教授与课外作业辅导相融通、原理性教学与操作性教学相融通、教师导学与学生教课相融通、情景模拟与规划分析相融通、教案教学与科研项目相融通”的五大教学模式,以解决师生平等交流欠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情感与认知匹配不力、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问题。
3 总结
建筑与规划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迫切需要融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指导,这是促进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研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手段与途径。
对建筑与规划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是一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工作。若只有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或体会,只能是从感性的和局部的视角认识问题。往往会出现经验大于理论,而得出南辕北辙的观点,更难以使课程结构的探讨达到研究所需要的高度。而要真正推进课程结构的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从宏观教育的高度,把握建筑与规划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方向,摆脱狭隘经验的束缚。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编,《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
[2]吴志强,《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 《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
[3]理查德―勒盖茨,《为中国规划师的西方城市规划文献导读》
[4]谢香云,师生互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1,1:64-67
[5]李文成,《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学方法;社会实践
0 前言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学生的必备课程,也是城乡规划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宗旨,面向社会、联系实际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或学习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潜力。而专业社会实践除提高学生社会认知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专业社会实践主要以实地实习的方式完成,城乡规划是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新世纪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1 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工程技术知识,接受相关技能及艺术造型的训练,而且还要关注城乡社会发展动态,将技术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此外,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科学性来自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社会实践是城乡规划教学的最终目标取向。因此,强化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十分重要。
1.1 城乡规划的社会职责问题
过去,在“规划是生产力”的指导下,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成为评判城乡规划科学性的最重要标尺。在经济指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激励下,城乡规划的经济职能被无限放大,但由此带来对城乡规划社会职能的一定忽视。近年来,城乡化进程迅猛,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72%,并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目前很多城乡却出现“化地不化人”的景象,即土地城镇化高速推进,而人口没有实现真正城镇化。城乡规划社会职责的缺失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化加大,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公平、公正”已逐渐成为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社会化要求成为中国城乡规划发展的普遍趋向。
1.2 城乡规划工作的社会化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引起利益冲突。在西方,国家城乡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空间资源分配的社会公正问题而展开。而国内城乡规划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职能,更是一项专门职业。当前,如何协调城乡社会各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中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建议提倡以“多数人”为本、以“弱势群体”为本的城乡规划。从规划的公共管理层面,城乡规划提供的是合乎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城乡规划应树立和加强其应有的社会职责,应从纯“技术规划”逐步向“技术规划+社会需求+经济发展”转变,从而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
2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提升未来城乡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知识素养,从城乡规划的视角来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
2.1 结合社会资源提供实践平台
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涉及社会部门多,单靠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1]。首先可以增强学院、专业教研室与地方城乡规划政府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开展联合实践教学与培养。其次,在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多个实践、实习基地。例如在市、县、乡镇等多级城乡规划、城市建设等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或在地方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建立基地,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如此既可以为这些社会部门提供人手支援,又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社会实践知识,积累经验,掌握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可聘请城乡规划、建设等领域的高级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等为城乡规划专业学子作社会项目设计报告,推广高级经验,让学生多方面成长。
2.2 社会实践选题方法
①面向社会问题进行选题
我国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城乡社会问题。例如城中村、贫民窟、城乡社会的贫富极化和居住分散隔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城乡规划存在密切联系。
城乡规划不仅仅是规划一个城乡,而是在规划整个大的区域。目前城乡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很好的素材。在社会综合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以小见大”并普遍性的问题,例如从调查分析大城乡“城中村”现象看快速城镇化地区外向型经济对失地农民的普遍影响等能够被本科学生所驾驭的“小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长。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城乡规划社会综合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即社会实践主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指导教师命题的结果。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学生如果能够结合在实习期间接触的课题或问题自主选择题目,调查能很快地深入,并取得较好效果;反之,如果指导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题目强加给学生,学生理解困难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沟通,最终效果可能也不佳。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学生社会实践主题的指导者、是学生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的传授者、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是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参与者,而不应该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宰者。
③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是未来城乡规划师不可或缺的。在专业教育初始阶段,一些课程往往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使学生对一些知识体系的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要强调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将城乡社会学和城乡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中,组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程指导小组,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知识的整合。
城规教研室制定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同学们的实践教学安排是三年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认识实习,大学四年级学生参加生产实习(5个月),大学五年级学生参加毕业实习(2个月)。这样,(下转第73页)(上接第64页)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任务安排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步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解决融会到城乡规划各个过程之中,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主观上的思考与讨论,充分开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是规划师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之一,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做合格的“规划师”应有的品质。而来自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往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唤起学生在做人做事上的良知,从学生自主选题的范围和关注焦点可见一斑,如关注弱势群体、市民维权意识、实地农民问题、公共设施建设、违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等问题都是近几年来规划届热衷的话题。
2.3 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城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初,指导小组成员通过充分讨论, 达成了以下共识, 作为实习计划设计和实际操作的指导原则。
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习
教师仅以指导者身份出现, 帮助学生使用、改造、重组其知识架构。实习过程提供的, 是一个由教师设计的平台或支架, 让学生依照设计路径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优化[2]。不同于课堂教学, 实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强调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教师指导过程循序渐进作用
首先, 做好实习环节设计, 由浅入深, 衔接合理, 张弛有度, 适时跃升; 其次, 选择信息量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考察线路和观察点; 再次, 适时适度设问,保证原有知识框架与新信息之间的联系线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 组织讨论和交流, 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自主考察, 提供协作学习的平台。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导教师一定不能将主观意识加给学生,防止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成绩评定要具有客观性
根据实习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分别占实习成绩的70%和 30%。实习报告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撰写过程指导和成绩评定, 按照“分工负责、至少两稿、责任到人、签字认可”的原则具体操作, 每个指导教师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实习报告撰写, 对其中的文字、照片、图表认真审核, 学生按照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修改后,教师在认可的定稿上签字。实习指导小组全体教师, 在综合实习报告和学生表现记录的基础上, 逐个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3 结语
实践实习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身处社会大环境,只能靠平时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与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所以需要双方具有一定默契且有足够的耐心,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所有过程都要严格执行,让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由于不在课堂教学,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散,指导教师在这阶段必须要把握原则,对双方都严格要求。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这是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即城乡规划教育应当是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两者并举。特别作为专业教师,应当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好教学技能,把握好教学规则,必须要让学生有独立能力去完成实践过程,不能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抛开教材书本的禁锢,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拓思维,勇于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和自我锻炼,达到专业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方绪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01).
[2]中国在线网: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早做职业规划[N].
[3]黄书丹,朱小爽,曹立.内隐与外显职业兴趣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4]魏洪秀.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