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一点空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困境反思
“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有学生用怀疑的口吻问我,我无以回答。我总觉得,若以有用无用来评价语文,实在是难以看出有多少合适的答案,因为论考试得分,语文不及数理化那样来得快捷;论学习热情,母语赶不上外语已是不争的事实;论经济效益,语文远不及专业技能带来的收效高。语文当真这样“没用”?
在中等职业学校做了近12年的语文教师,我亲自目睹了语文课开设的由兴到衰,自然对学生的这种轻视思想已见怪不惊。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职业学校“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的课改理念的逐步实施,理论课的真正教学时数逐年减少,被实践课占去的专业理论课时要上足就只有从基础课开刀,相比于所开设的基础课,语文课既不能像德育、体育暂且受到政策上的保护,更不能像外语成为座上宾,很自然地就成了基础课中应该大刀阔斧删减的对象。就我校来说,已从10年前的实际课时228删减到如今的毛课时36,可以说语文课实际上成了职校课堂中或有或无的“鸡肋”,但我还是要说:请留给语文一点空间。
一、语文课开设的意义
1.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文”一词远在公元前11世纪的《易经》里就出现了:“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现在意义上来讲,人文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活动,而在人文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基础、是核心。中职开设语文课既可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到爱国爱民、积极上进的精神,又可以学到淡泊宁静、知足恬退的风骨,特别是传统文化中关于伦理标准和道德底线是现代人最该汲取的精神财富;语文课以她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真正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质。
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中等职业学校中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职业教育中,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载体均是语言文字,任何一种知识或能力的教学与接受过程(包括实践教学)都是语言活动,任何一种知识性的作业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对文字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运用能力的低下会直接影响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本来就差的中职生而言,我认为在中职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乃是基础中的基础,它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能够广阔学生职业生涯路子。
诚然,职业教育必须在“职业”上做文章,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己任,这是职教的生命线,但这是否就是职业教育目标的全部呢?职校毕业生连最基本的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问题都没得到解决,说话词不达意,下笔错字别字连篇,这样的学生如何称得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如今社会知识更新快,就业路子广,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工作或终身服务于一个岗位,他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调换工作或职业,他需要不断地充电来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职业和岗位的变化。若我们仅以这种急功近利的培养观念教育学生,既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又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4.能够满足自身心灵世界需要。
有人说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离不开财富,知识就是财富,如果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两个世界,语文的确有很多不合时宜:熟记再多的作家名字、名句名篇除了能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交往中装点一下自己的谈吐,或以此作为填饱肚子、维持生计外,确实用处不大。所以,在探求未知世界上,特别是与高科技有关时,语文总是被多次质问:“有什么用?”但是,我认为,人不是机器,他有情感,特别是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语文的学习会给人一个丰富的、关乎心灵的世界,这是任何学科都不能做到的。
基于以上四点,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在任何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规划中,语文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职语文如此糟糕呢?
二、语文课开设现状的成因
1.国家对职业教育真正教学督导不够。
国家是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教材,组织全国技能大赛,开展优质课示范活动,召开每年一度的职教论坛会,安排骨干教师培训,教学大纲的反复讨论、修订,等等,但并没有在真正教学过程中做到实际意义的督导:既没有对各职业学校所开设专业的课程进行过深刻的调研与严格的规定,又没有对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检测,这势必造成各职业学校在“强调技能,注重实践”这一指挥棒下造成理解的偏差。
2.学校不重视,学生有偏见。
中职学校在倡导“强技能,重实践”的同时,将语文课教学看作课堂中或有或无的“鸡肋”,想开就开,想删就删,对语文课的开设极不重视;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选择读中职就是为了学技术,语文课对以后从事技能工作没有多大帮助,学不学不要紧。
3.现行教材不尽人意。
我在中职学校从教12年来共使用过五种语文教材,虽然各有特点,也都能随时代的发展在选文和体例的编排上体现实用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但由于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和不受升学和统考制约的事实,使用时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4.教师缺乏“以生为本”的思想。
学校虽然提倡“以生为本”的思想,但教师面对现状不是想方设法挽救,而是消极地任其“自然下滑”,这势必导致学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开设效果产生怀疑。
三、重建中职语文课措施
1.改变观念。
(1)学校在重专业的同时,应摒弃轻基础的思想。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但就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用人单位是需要技能型人才,但大量的实践表明:一个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单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等语文能力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注意对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基础课,特别是语文课的建设。我虽然不敢妄称语文是文化课的拳头科目,但语文的重要性与功用,相信任何一个读过书、正读书,特别是正从事工作的人都能体会得到。
(2)学生应重新认识学习语文对自身专业、生活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就职业学校各门课程的学习而言,我认为这里的“鱼”相当于技能的学习,是学习的内容,而“渔”相当于语文课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手段,一条鱼(技能)能解一时(一个岗位)之饥,却不能解长久(多个岗位)之饥,中职生如果想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自觉积极地学会“捕鱼”的方法,学习语文,就会习得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
(3)教师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在职业学校课程中地位逐步下降已不是奇怪事,如今的中职学生对语文课的在意程度越来越低也不是新鲜事,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应及时更新观念――不但要积极认识如此现状的教育现象,乐于接受现有的教育对象,更要认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尽力实现语文课在职业学校的最大功能。
2.改革教材。
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也是如火如荼――各种身份的人都纷纷进入了编写教材的行列,这体现了教材改革的百家齐放,但我认为中职语文教材改革应紧抓以下几点:
(1)低起点、抓基础。在紧接初中语文教材的同时,充分认识如今中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实际,降低难度,紧抓基础。比如:汉字方面:在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字基础上,适当扩大识字量;词汇方面:强化用词练习,淡化背词义式的释词;阅读方面:增加阅读,减少文章分析;写作方面:提倡实用性写作,不过高要求创作性写作;知识方面:多让学生感悟积累,少灌输传播。
(2)分类别、讲实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如:财会专业可侧重经济合同、协议书、商品广告、商品说明、劳务广告等经济文书教学;艺术服装类专业应侧重于思维想象活跃性的训练和文字描述能力的培养等。
(3)重教化、解疑难。学生希望通过语文课的学了能掌握一般的语言文字知识,一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外,还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疑惑、迷茫问题的答案,但现行中职语文教材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教与学就难以相得益彰,所以教材应重视陶冶情操、激发灵感、解决疑惑等方面的作用。
3.改善教法。
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它已不受应试教育约束,教师在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实践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和需求,与专业接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接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在机制,挖掘潜能,发挥长处,提高能力。
当然,要改变中职校语文课教学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国家、学校、学生观念一致,就定会有语文课的空间,只要教师勇于创新,坚持实践,中职校语文课的开设将不再是形同虚设。
参考文献:
[1]刘文鼎.谈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技教育,2008,(5).
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在房间写作业,突然被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思路,刚走到门口,发现妈妈已经在接听电话了,只见妈妈听着不禁皱起了眉头,不客气地说了声:“不在家!”然后“啪”的一声把电话挂上了。我想:刚才是不是同学找我呢?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又响了,我以最快的速度跑了过去,但还是被妈妈接了。这回,妈妈无可奈何地把话筒递给了我,原来是小张同学,他想叫我去他们家看一部科幻片。听说这部电影内容健康新颖,最适合我们少年看,我早就想去看看了。我忙问播映的时间,他说大约今晚8点30分开播。
妈妈一听到电影两字,就皱起了眉头,用笔在纸上写了“不准”两个字,顿时我心烦意乱。自从上了五年级,妈妈对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十分敏感。而且向来对我说一不二,一激动就面红耳赤。“哦,行了。”我想还是转变话题为妙,免得美好的计划泡汤了,便对着电话说“你,你做功课了吗?”“做了……”
妈妈倒了一杯热水,轻轻的放在书桌上,盯着我说:“有同学叫你去看电影?你的功课还没完成呢!”“明天写不是一样吗?”我没好气地说,“周末也不让人家去玩一玩!”妈妈于是又问:“那刚才电话里的是谁?”“不就是同学嘛,大惊小怪的!”
妈妈不在唠叨这件事了,但也没让我去看电影。我那天晚上一直在生气。
妈妈,我一直想和您说,您能不能改变一下,给我一点空间?
【关键词】业务流程梳理 风险识别与控制 风险管理数据库 内部控制数据库
一、以业务流程为起点,探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缘由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企业内外部需要,各类企业都积极探索建立内部控制。不同规模、环境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方法各有不同,本文拟从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为起点,探讨如何建立控制活动类的内部控制。
业务流程是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是企业经营活动最普遍的工作流程,任何一个企业在运营,都有各种各样的业务流程,或是成文的标准文件,或是习惯的工作方式。
因此,本文以业务流程为起点,探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由于是以业务为出发点,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建立控制活动类内部控制。
二、以业务流程为起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
我们可以通过业务流程梳理、优化并完善业务流程、编制流程制度文档、建立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数据库等阶段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具体分述如下:
(一)业务流程梳理
本文流程梳理的概念,强调作为一个阶段性活动,从企业整体业务流程明晰的目的出发,对当前流程进行充分显性化,而在显性化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进行点优化的工作方式。
一般来说,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一级流程:可根据《配套指引》的控制活动类进行梳理,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共9个方面。二级流程:在一级流程的基础上,按照每个内部控制所包括的内容再次划分为若干方面,例如资金活动方面可划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三个方面。三级流程:在二级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到具体的业务单元,例如筹资活动方面,可能涉及提出筹资方案、筹资方案论证等方面。
在业务流程梳理过程中,可以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职员访谈,也可以是查询现有制度文件,也可以是通过抽查相关业务资料进行穿行测试。
(二)优化并完善业务流程
通过对业务流程梳理,我们可以通过将现在业务流程与《配套指引》、优秀企业等进行对标检查,再根据常见内部控制活动的原理,优化现有业务流程,完善控制缺陷。
(三)编制流程文档
根据优化完善的业务流程,绘制标准流程图,编制流程文档。
流程文档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基础文档,也是核心文档,流程文档可以包含以下内容:流程名称、流程责任部门与责任岗位、流程目标、流程适用范围、流程相关制度、流程图、流程描述、流程风险点及对应控制点。
1.业务流程风险点识别。流程中的风险点识别方法:以流程目标为出发点,从流程步骤走向进行风险思考,结合控制点识别出风险点。
2.风险分类。按照风险发生后的可能结果,可划分为机会风险(可能有好的结果,也可能有坏的结果)和纯粹风险(只可能造成坏的结果)。按照五大类风险可划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
3.风险等级。风险等级的划分依靠两个维度来判定,即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影响程度。风险发生可能性分为极低、较低、中等、较高、极高五个等级;风险发生影响程度分为轻微、较低、中等、重大、灾难性五个等级。关于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发生造成影响,要根据企业所在行业及自身经营情况来判定。
我们可通过对流程风险点的以上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量化评分并取平均值,然后根据下图判定风险等级。
设计对应控制点。流程中的控制点设计方法:假设去掉这个流程步骤,若该流程仍能完整的进行下去,则该步骤为控制点;若该流程到此卡住无法再进行下去,则该步骤不是控制点,仅为一般步骤。例如某个流程中存在几个审核、审批步骤,去掉某一个或某几个审核、审批步骤,该流程都能继续进行下去,但会存在风险隐患,因此,这类审核、审批步骤就是控制点。
列出业务流程中对应该风险点的控制点,并确定该控制点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还是事后控制。
(四)建立流程控制数据库
1.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是后期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库之一,与公司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共同构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数据库。业务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细分到各个流程,是从流程层面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并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也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之一。
业务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的举例如表1所示。
2.建立流程层面控制数据库。流程层面控制数据库也是后期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表单之一,它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细分到各个流程,并通过流程编号与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一一对应,是后期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业务流程层面控制数据库的举例如表2所示。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业务流程梳理、优化并完善业务流程、编制流程文档、建立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数据库等阶段,达到建立健全控制活动类的内部控制,进而达到全面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号.
他认为时间除了作为物置变化的度量之外是不存在的。钟摆摆动,钟上的指针就前进。因此,他强调物体和它们的位置是比时间更本质的东西,在任何一时刻,宇宙都是简单地由许多处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物体组成。
他认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宇宙的每一种可能的组态,都是独立地、永恒地存在着,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穿越时间的宇宙中,换言之,我们同时处在大量永恒的画面中,每一幅画面包括了该时刻的万物众生。
巴伯把他看到的物体比作胶卷中的一幅画面,每一幅画面就是一个可能存在的"现在"。但在任何一幅画面中没有物体在运动或变化,而且当这些镜头过去之后,这些画面--不管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 --都不会消失。
有人反驳说:"我们不能用某种方式将一个画面移到另一个画面吗?"巴伯回答说:"不,从宇宙的一个静止形态到下一个静止形态是不存在运动的。"出现物体运动的错觉是由于我们稍有不同的大量的观察记录引起的。这里的"我们"是指同时处在宇宙中、但位置稍有不同、可随意运动的人。我们每一次观察记录看到的是一幅各不相同的照片--一个唯一、静止、永恒的"现在"。巴伯认为这是个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结合在一起产生统一宇宙理论的最简单方法。
时间是什么?时间真的不存在吗?我认为巴伯观察到的现象只是一部分,这与飞矢不动的思想有些类似,这是不全面的。飞矢不动的同时飞矢是运动的。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应既能解释飞矢不动又解释飞矢是运动的。我的理解很简单,一句话。不过在这里先说说芝诺悖论。
芝诺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名家惠施也提出过,“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类似说法。
“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阿基里斯悖论 阿基里斯是希腊传说中跑得最快的人。一天他正在散步,忽然发现在他前面100米远的地方有一只大乌龟正在慢慢地向前爬。乌龟说:“阿基里斯! 谁说你跑得最快?你连我都追不上!”阿基里斯回答说:“胡说!我的速度比你快何止百倍!就算刚好是你的10倍,我也马上就可以超过你!”乌龟说:“就照你说的,我们来试一试吧!当你跑到我现在这个地方,我已经向前爬了10米。当你再向前跑过10米时,我又爬到前面去了。
每次你追到我刚刚耽过的地方,我都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你只能离我越来越近,却永远也追不上我!”阿基里斯说:“哎呀!我明明知道能追上你,可你说的好像也有道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种解释:就像能量是不连续一样(光量子),时间的最小间隔是普朗克时间(10E-43秒),空间的长度最短是普朗克长度(10E-33厘米),
即没有比普朗克时间再短的时间,也没有比普朗克距离再小的距离。
这是为什么呢?
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的时间,时间短的,运动的快。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 ,位移大的,运动的快。物体在任何时刻都是静止在空间中。不同速度的物体静止在空间某一位置的时间是不同的。任何时刻物体都处于空间中。在空间的任何位置物体都处于时间中,都处在时间的某一时刻。
不同速度的同一物体或不同物体。在同一参照系中,通过相同的位移时,速度大的物体,先到达;速度小的物体后到达。
在这段位移内,两物体静止在空间的任一位置的时间是不同的。就是说时刻也是时间。在空间任一位置停留的时间越长,用速度的角度描述就是速度越小;反之,停留时间越长,速度越大。停留在空间的某一位置的时间是均匀的,速度就是匀速。物体存在于空间中,同时物体存在与时间中。物体存在于空间中的同时,物体占据时间。物体运动越慢时,物体静止在空间的某一位置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相同的位移,所用的时间越多。物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就是物体在空间的运动;物体在空间的同时占据时间,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就是物体在空间各点所占据时间的总和。设想宇宙之初当所有的物体都静止时,我们可以认为时间静止;或者时间无限长,而这个无限长时间就是时刻,时刻就是无限长时间。当物体运动时候,物体运动的越快,物体在空间的某一点占据的时间就越少。
物体静止时,物体不在空间运动,物体存在与空间一点。静止的物体占据时间。静止的物体感觉不到时间在流动。物体静止时,物体存在与时间的某一点(或称某一时刻),时间虽然在流动,但物体本身没有变化,所以感觉不到时间。时间多长或多短,物体都没有变化。
任何时刻物体都是静止在空间中。不过同一时刻,两物体都静止在空间某一位置,当一物体静止在空间某一位置时,另一物体就有可能在另一位置了,另一物体静止在另一位置了。两物体都静止在空间某一位置(某一位置包括两者在空间的不同点),是有时间限制的。速度不同的物体,在空间某一位置停留(静止在某一位置)的时间不同。
运动才能显示出时间的流动。物体静止时,我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一物体静止,另一物体运动;运动的物体看静止的物体在运动。
时间取极小极小值时即瞬间,物体是静止的。由于 运动的不同,瞬间物体是静止的,有瞬间组成的时间,物体是运动的。极小极小的值大一点时,由于物体运动的不同,一物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变时,另一物置发生改变。
瞬间,我们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某一时刻。时间由时刻组成,时刻也是时间。当时刻无限长时,即时间变成时刻时,我们无法描绘时间。可以认为时间静止。当时间无限小的的时候,时间变成时刻(或者说时间用时刻表示),物体是静止的。
我们可以用时间表示运动,我们可以用运动经过的空间表示时间。物体能够静止能够运动,物体具有保持运动不变的性质。物体静止时候有时间,物体运动时有时间。运动快的物体停留(静止)在空间某一点的时间长,运动慢的物体,停留在空间某一点的时间短。运动快的物体可以表示时间,运动慢的物体可以表示时间。我们就是用运动表示时间的,给时间 一单位,然后用时间表示物体的运动。
物体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时,都处在时间的某一时刻。
静止的物体的时间为一,那么相对于这物体运动的物体,速度越大,物体在空间某一位置所停留的时间就越短,速度越小,相对于速度大的物体在空间某一位置停留的时间相对的就长些。运动的物体在空间某一位置停留的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空间是什么?空间看不着,摸不着,物体存在于空间中。空间不吸收能量。物体的运动是物体在空间的运动不是空间的运动。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可以发生变化,空间不发生变化。在空间的任何一点,物体可以向外任何方向运动。
时间是什么?时间看不着,摸不着,物体静止时存在于时间中,物体运动时存在于时间中,物体存在于时间中。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的同时物体处在时间的不同时刻,是物体在时间的位置(时刻)的变化。
物体在空间某一位置停留的时间由物体的速度决定。速度是相对的。速度越大,物体停留在空间一点的时间越短(是否可以把时间看作这个量的集合?)。选择不同的参照系,速度不同,物体在空间通过的位移不同,物体在空间某一位置停留的时间不同。
速度是变速时,物体停留在空间某一点的时间不同。
“留白”作为其独特的变现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各朝各代画家关注。留白,即笔墨色彩未涉及之处,是画家用墨之时,精心安排留下的空白。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予人以想象之余地,使得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阔,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西方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总是依循科学的方法,一切都以科学为准则,他们总是站在固定的一点来观察事物,以抓住事物的一瞬间来再现事物。当我们站在固定的一点,准确地将所看见的物体形诸绘画,就必须有一套忠实于视觉的再现方法,这就是透视。西画运用焦点透视的结果是西方人所如愿的真实的模仿和再现自然,这与西方人的根深蒂固的美学观是分不开的。
一、留白艺术与焦点透视在中西绘画中的应用
(一)中国画留白艺术的实与虚
中国画构图的留白,可实布,也可虚布。如云水浩渺,烟霞雾霭,皆可称之为实布。它利用观者的心理共鸣所产生的形象对应,使空白变得有形有物。观者既可欣赏画面的空灵境界,又可产生具象的联想,从而使空白转为实。另一种留白则依形取意,以白显形。它是在有笔有形中空出来的白,为了留白的需要,甚至可以相应地改变形象,使之适应留白――即章法的构成安排。李可染在《山村飞瀑》中对空白的运用是经过对物象精心概括、选择、依形取意,以白显形,图中的瀑布、溪水、房舍都是在有形有物的基础上空出来的白,使物象在整体构成中由实变虚,从而使构图虚实互映。这种灵动的改变,使中国画构图中层次的布置变得得心应手,使客观物象的自然本体变为节奏化了的自然关系,从而使物象的摆置在构图中取得了俯仰自得的空间自由。而大面积的空白的运用,为实景清而真的变现提供了充裕的空间,这是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法。
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体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画家虽没有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给人以豁达壮阔之感,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
(二)焦点透视在西画中的应用
西方绘画为了达到真实而客观地表现现实空间,利用焦点透视成功地模仿自然。以焦点透视表现空间,画家的视点是静止的,位置是固定的。视线向远方层层探索,使画面空间表现以展现深度空间为主,以真实的视觉为基础,注重物象的形体与色彩。西画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度的空间幻影,因此焦点透视就是以表现一个视点下的深度空间为特点,营造一个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觉。在一个静止的视点下,画家就会把物象与视点的不同距离所形成的形体比例、色彩对比、明暗关系等真实的表现出来,并按照视觉所观有序的加以安排。意大利杰出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就是运用焦点透视原理的典型作品。画家以焦点透视的平行透视来构筑这幅画,使人明显感觉到画面空间是人们站在一个固定位置上的视点所观。画面空间把众多人物同建筑物有机的结合,并依照视点的不同距离所形成的大小比例、色彩比例、明暗关系加以表现。观赏这幅画就好像人们站在一个视点观看真实的舞台剧表演,如同观察者往前走上几步仿佛就可以置身于画面的空间之中。正是由于拉斐尔对于焦点透视的运用,使画面复杂的人物被统一到有序的空间之中,画面的深度空间被表现得非常强烈。
二、留白艺术与焦点透视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