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就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激烈的竞争给高职残障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高职残障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更关乎国家的稳定和谐。我国在2003年修改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放宽了录取限制,使得高等院校残疾人大学生录取人数逐年上升,但相对于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残疾人大学生人数仍显微不足道。我院2011届听障毕业生有38人,刚毕业时就业率为88%,半年后就业率为51%;2012届听障毕业生为47人,刚毕业时就业率为90%,半年后就业率为48%;2013届听障毕业生为27人,刚毕业时就业率为91%。高职残障生就业难、就业不稳定现象严重。
一、高职残障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就业歧视成最大障碍。高职残障生经过生活的磨练,往往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工作中会更加努力、更有韧性,但为什么高职残障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如此不理想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高职残障生的就业歧视。尽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残障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完全可以胜任与他们专业水平一致的相关工作。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残疾人就业就是摆个地摊或修单车、卖报纸,再不然就是从事一些相对轻松的简单体力劳动。2.现行政策存在不足。首先,现行体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标准,限制了高职残障生的就业范围,减少了其就业的可能性。很多资格认证考试的报名条件中都有“身体健康”这样的标准,残疾人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其次,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都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涉及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条款中,很多地方以“要”、“应当”、等字眼表述,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这些缺乏强制性的条款给实际工作造成了操作上的困难。3.激励自强创业不够。(1)政策激励不够。政策应该对自谋职业的高职残障生提供优惠政策,除安排长期低息贷款用于创业外,在税收方面也实行重点优惠政策。(2)互助激励不够。大张旗鼓地宣传残疾人的自强精神,但激励广大残疾人创业信心不够。残疾人中的成功者是最好的榜样,残联组织可以通过协会的形式,开展互助活动,以激励高职残障生创业。(3)援助激励不够。对一些想创业但无法靠自身力量跨出艰难第一步的残疾人大学生,应该扶助其创业。比如残联可根据实际情况,用保障金的规定部分,援助有一技之长者进行创业,或者对开办企业者,帮助联系协作方提供业务订单,循序渐进。
二、高职残障生就业现状
(一)分散按比例就业。按比例就业是企业根据国家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雇佣残疾职工的就业模式。目前我国规定企业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不予以安排或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征缴残疾人保障金。这种就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残疾人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就业形式也较为多样化,促进社会融合,激发了残疾人工作的潜力,减少了残疾人就业压力。然而,按比例就业在我国推行时间较短,体制尚不完善,其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虚假挂靠现象,企业为完成按比例就业任务而雇佣名义职工,部分企业实际上并未安排残疾人上岗,每月仅发给其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工资;其次,企业对残疾人的岗位安置也相对较低,一方面源自企业对残疾人的能力认识不全面,认为残疾人不能从事技术含量高或是承担重要的工作,其次,国家执法不严监督不强,使得有些企业既不雇佣残疾人,又拒交残疾人保障金。另外,一些企业虽然雇佣残疾人工作,但当国家检查达标后,便立即辞退,以避免交纳残疾人保障金。我院残障生就业半年后就业率大大降低,绝大部分因为此类原因。(二)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差距较大,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较低。例如盲人针灸推拿专业就业率为100%,对全国10个城市的调查表明其收入水平均高于当地平均工资,而盲人音乐专业就业很困难。我院绝大部分残障生就业不对口,2011届对口就业率为30%,2012届对口就业率为33%,2013届对口就业率为28%。(三)社会扶助高职残障生就业的政策有一定的效果,但就业充满曲折。社会扶助高职残障生就业的政策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少高职残障生就业充满曲折,社会歧视如影相随。国家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调动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但也有不少单位宁可交纳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有些地方执行这一政策力度不够,用人单位既不安排人就业,也不交纳保障金。 (四)自主就业。湖南省对残疾人大中专学生就业援助系列活动中,有专门的自主创业服务:湖南省残疾人大中专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一对一帮扶、SYB培训。目前,我国高职残障生个体就业的规模超过了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体现了高职残障生寻求工作机会的主动性较高。自主就业形式灵活:传统经营项目(如:报亭、小规模杂货店或修理摊铺等)和网店。我院有毕业生在从事传统经营项目和开网店。但这些经营项目竞争力不强,这可能与高职残障生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资金有关,高职残障生自主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较难落实,也是阻碍高职残障生实现自主就业的重要原因。
三、我院听障生就业中存在的困难
关键词:就业形势 高职文秘专业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59-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秘工作的职业化特性越来越明显。从当前的形势看,文秘专业就业形势喜人,就业率高居前茅;但是就业的整体质量不高。在现有的教育现状下,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当前高职文秘专业现状
1.1就业岗位供大于求
文秘是一种综合性极强,涉及领域甚广的职业。社会商业领域的一切企业和部门都需要文秘这个工作岗位。广义的文秘所涉及的岗位包括行政总监、行政主管、行政经理/办公室主任、行政专员、前台/接待、人力资源专员等众多岗位,而每年在这些岗位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只能满足需求的一半左右。据某网站做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文秘专业的就业地区排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地区,就业岗位较多。因此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的局面近期存在。
1.2毕业生定位不准,不注重自身的发展
高职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仍把自己的定位在一些管理者或者是办公室人员的角色,简单的认为文秘岗位是花瓶岗位或是简单的上传下达,而不是认真的思考自己的特殊助手的作用。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不够努力,综合素质提升不大,造成就业时无法达到就业单位的要求。自身遭遇重大损失。甚至有被其他人员取代的危险。
1.3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滞后,缺乏针对性
现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在近几年逐步确立的,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着重书本,脱离实际的现象。文秘混同在所有专业中一起上课,一起学习,没有针对自身专业的特点开设一定数量的专题指导。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没有针对现实的实际情况开设对应课程,往往采用一些讲座的形势敷衍了事。
2 造成的原因
2.1毕业生工作浮躁,过于看重待遇和工作环境
高职学生在企业中的口碑是比较好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也存在着造成不好口碑,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功利心重,工作态度漂浮不够踏实,自信也急于求成、个性张扬,好高骛远,一心想一夜暴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的教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的教育。对于工作岗位的认同感教育。
2.2企业缺乏人才培养机制,无法留住真正的人才
一些企业的招聘过程中忽略了对于员工长远发展的规划,一味认为只要给与高工资就能吸引人才,就能留住人才,这种做法是片面的表现,忽略了人真正的需求。目前国内的企业对于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晋升通道不通顺,员工无法看到自己发展的机会。这也是员工频繁跳槽的重要原因。
2.3文秘教学理念和内容落后,教学无法紧贴实际
首先,在很多职业高校里,文秘专业仍然是传统专业,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愿轻易放弃已有的旧的东西。但是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需求也随着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原有的旧的经验不一定能满足现实需要。其次,有些高校仍然把文秘专业的教学定位在课堂里的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学校对于文秘专业投入不足,实训场地缺乏,软硬件设施缺乏,可供实习的单位欠缺。
2.4就业指导课重视不够,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缺乏
在一些高校的领导眼中,就业指导课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无需投入很多的教学资源,对于任课老师只是要求他们按照书本上所说的进行教学,没有考虑过老师是否能胜任就业指导的课程。现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以前大多从事的是其他课的教学,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缺乏,不足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2.3文秘专业前景
秘书是一个“万金油”的岗位,要求人员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由于秘书是领导身边的人更多的能得到领导的指点,提拔的几率很大。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协助领导参与管理工作,管理能力提升很快,在内部的调整和换岗中,往往秘书能成为最大的赢家。在企业中,秘书的发展方向可分为一下几类:(1)行政管理部门,如办公室主任、科室主任等。(2)拥有一定决策权的助理。如董事长助理,总经理助理等。(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人力资源总监等。
2.4公关部门,如客户经理、公关经理等
综合以上分析,秘书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岗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超强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
3 采取的措施
3.1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业指导是关系到学院就业生命线的一项重要组成,良好的就业指导能让学生在离校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让毕业生真正做到直接上岗,减少企业培养的成本,从而扩展学校的声誉,提升学校各专业的就业水准和档次,特别是文秘专业毕业生,直接面对的公司的管理层。每一位文秘毕业生都是学校的招牌和宣传大使,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重要性,才能提升就业指导的品质。
3.2明确目标岗位,让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有目标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不断的职业化,才能真正具有不断提升的动力。毕业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不断问自己将来如何发展,只有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清晰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即将从事的工作,认识自己的行业。毕业生才能为自己未来职业方向确定明晰的方向,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
3.3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文秘教学
文秘专业的教师应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计划要做到与市场接轨,与工作实际接轨,工作技能上要努力与实际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着重提升学生的岗位思想、职业能力、拓展能力以及职业形象。着力构建工学结合的适应市场的新型教育模式。
3.4了解岗位需求。紧贴实际确立就业指导教学方案
我们的学校应利用调研、座谈等手段组织任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赴一线企业深入进行了解,了解岗位需求,了解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了解适宜该岗位的专业,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才能制定出适应的就业指导教学方案。学校还可以安排老师进入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实时掌握一手资料,确保教学工作紧贴实际。
3.5毕业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毕业生在校期间应认真思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日常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能力,同时还需认真的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它的存在是众多毕业生明确自己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好的就业指导课程能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从而让企业获得真正需要的人才,提升了学校的就业率,拓展了学校的知名度。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高职 就业 家政服务
就业难一直是困扰着高职院校和高职毕业生的问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学校生源就十分充足,反之则不足,就业率与生源成正比。如何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开辟新的就业市场、新的就业途径是高职教育必须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学生难就业和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一方面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却招不到熟练的技术工人;一方面企业急缺复合型的高级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因未开设相应专业,提供不了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用人市场的脱节导致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出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难”局面。
(二)现状分析
1.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
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强调“求高、求稳、求一步到位”在职业规划时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有何特长,适合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自己能胜任什么岗位,忽视了自身的实际能力。高职毕业生和本科生一样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500强企业,但事实上最终去向大都是民营与私营企业,就业岗位大多是操作工、文秘、前台、销售等初级岗位。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或到岗后不甘心从事当前的工作始终想跳槽,不安心本职工作,导致经常性主动失业。
2.院校专业设置滞后
学校在进行市场调研后发现市场缺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等学生毕业时才发现此专业在几年的时间里已经饱和。由于学校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往往新专业开办后又不能立刻停招,只好继续招生,导致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其次高校间专业设置太相近,缺乏特色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文科、理科、工科院校都在开设,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肯定优先选择有特色的旅游院校的学生。因此高职学校专业设置滞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特色专业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
二、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政服务业孕育产生。家政服务业是近些年迅速崛起的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它是以家庭成员为服务对象的行业。
(一)家政服务业的现状
2011年苏州市常年从事家政业的约有2万多人,多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农村妇女,年龄在40-55岁之间,文化层次不高,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门技能训练和培训,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从事的工作为做家务、照料老人、接送小孩、看护病人等。这些家政服务人员构成了低端家政服务市场并且正在逐步饱和。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人群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烦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工作之余更好地享受阳光、健身和社交生活。因此,对家政从业人员不再满足能做卫生接孩子等简单的服务,导致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活质量而需要的专业性、高层次的中高端家政服务人员严重缺乏。
(二)现状分析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涌入城市,由于年龄大、学历低、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只能从事简单劳务型的家政服务,如煮饭、洗衣、维修、保洁、卫生等;
2.由于社会对家政服务业培训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使初级的劳务型家政服务人员无法变成中级的“知识技能型”服务人员,无法从事护理、营养、育儿、家教等中级的家政服务;其次高校专业建设不重视,忽视了家政服务市场对中高端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没有适应需要去培养高级“专家管理型”服务人员(如高级管家类的家务管理、社交娱乐的安排、家庭理财、家庭消费的优化咨询、家庭健康的指导等专门人才)。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向与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毕业生如何体现自己独特的社会竞争力,如何解决就业难,提升社会地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社会对家政服务尤其是高质量的家政服务人员有大量需求,而大学扩招毕业生不断增加,劳动力资源丰富,甚至是富余的情况下,把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家政服务业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不仅能解决现实中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尴尬问题,而且可以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丰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中很多人还没有踏入家政服务这一行业,还不了解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面对迅速发展的家政服务业,而开办家政学专业的学校却屈指可数,据《中国青年报》报到2007年吉林农业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相继开设了家政本科学历教育。但每年毕业的几十人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市场对高素质家政人员的需求。因此将家政学专业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做好定位打好品牌定能为高职学生开辟一条就业的新途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作为为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明确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复合型、适应型、全面型、“一专多能”的综合人才。高职院校在做好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开设家政学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家政服务和家政管理的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校期间能系统的学到有关家政服务的各种课程如:财务、管理、理财、医疗保健、法律、文秘、育儿、策划、英语、茶艺、插花、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动手能力。
另外根据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以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家政服务教育培训。让学生通过国家、社会认可的持证上岗考核和家政服务等级考核,让一部分学生成为“知识技能型”服务人才,一部分成为“专家管理型” 服务人才。初级的“简单劳务型”服务人才可以让社会弱势群体担当,在家政服务高层次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满足市场不同层次需求的复合型中高端家政服务管理人才队伍。
(二)扭转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家政服务就是保姆替人做饭、打扫卫生、照顾老人,是外来打工妇女干的活”、“低人一等”、“伺候人”等陈腐观念不仅在学生中存在,在学生家长、社会中也普遍存在。要扭转这种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方面需要学校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正确认识家政服务业,树立职业无高低贵贱,只有社会分工不同的职业思想。请中高级家政服务人员给学生做讲座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家政服务业,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政府要重视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服务百姓、便捷生活”方面的突出作用,扩大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影响力,端正社会对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偏见和歧视提高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把家政服务业提升为一种正当的、有文化含量的、高收入的职业。
在树立学生对家政服务业认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家政从业人员工作时间都在雇主下班后,这就暴露出雇主对家政人员的不信任,担心将家里的钥匙交给家政人员会发生财产丢失的情况,在以往的新闻报到中也确实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因此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人民军队作风,切实从雇主的角度考虑问题维护雇主的利益,严格保守雇主的秘密,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逐步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一般的家政服务员都是纯一色的女性,很少有男性涉足。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和特殊的工作确实很需要男的帮忙料理。在市场需求中男性家政服务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他们的收入往往高于女性,因此要打破家政从业人员都是女性的传统观念,培养男家政服务人员。
(三)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规范管理
家政服务业是城市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规范家政服务业不在简单的是企业行业的事情而应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发展家政服务业中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出台行业规范标准, 提高中介机构的资质要求, 规范家政服务业的运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将家政服务业纳入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和完善家政从业人员的上岗和培训机制,提高家政服务业准入门槛,严格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等级酬劳标准,规范劳动合同, 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家政服务人员关心的是工资待遇、劳动关系和尊重,雇主关心的是信誉、安全和优质服务,管理部门督促家政企业与用工人员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督促家政服务人员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等基本保险,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家政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家政服务公司、从业人员和雇主签订书面劳动合约明确三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使三方的法律责任更加明确,维护家政人员平等的社会地位。
总之,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高职教育培养的中高级家政服务人员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为学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雪松.掌握高职学生心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A].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94-95.
[2] 刘正良.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高职教育改革[A]. 职业技术教育,2008(16):25-28.
[3] 李艳梅.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与规范化建设[A].社会科学家,2008(7):107-110.
[4] 顿祖义,牛亚莉.高职院校家政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3-15.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导向;探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的新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占高校大学生在校总人数近五分之一的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形势已显得极为严峻。如何正确认识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建立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考生报考的新热点。统计资料显示,从1999年扩招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时起,大学生就业队伍不断壮大。由从高职教育发展状况资料显示,现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在校人数已占高校大学生在校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但从各层次大学生就业率对比状况显示,扩招以来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率从整体结构上看一直是最低的,同时每年还有将近数十万的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这无形中又加大了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笔者在对河北省六所高职院校及近500余名2011届、2012届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进行就业现状调研中得知:只有约15%的学生能顺利在理想的专业岗位就业;约20%的学生可以通过转行进行就业;约40%的学生处于半就业状态,即工作不理想,时有跳槽或处于临时失业状态;约25%的学生长时间不能就业。同时,在对20余家接受调研的用人单位中,80%以上的机构需要有2-5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只有极少数愿意接受、培训应届毕业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机构多不愿意录用高职学生,而重视中专生和普通培训机构输送的低学历学员的选用。多数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很明确,希望高职毕业生具有优秀的修养和基本的专业能力,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职业素质和学习精神,要有适当宽泛的视野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希望录用的高职毕业生能给本单位带来文化素养的影响能力等。
调查分析,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呈现出几个特征:毕业生短期需求不平衡;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人才高消费,就业垄断和就业歧视;院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仅以满足现实的职业岗位需要,以不能满足就业者的需求,今后必须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因素
1、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
从供给量角度看,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的急剧加大,总供给量已明显高于总需求量。因此,供过于求是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从区域结构上看,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从而对扩大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从学历结构上看,由于毕业生人数剧增,特别是硕士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与本科生、硕士、博士相比,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空间日益逼仄,就业率大为不如。
2、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人才高消费、就业垄断和就业歧视
人才高消费主要表现为:一是学历崇拜盛行。很多用人单位在人员招录上不是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是盲目“攀高”,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二是学历滥用。用人单位招高学历者从事简单劳动,支付低廉报酬,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本浪费。
就业垄断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区就业垄断。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对本地大学生就业优惠,限制外地大学生就业;二是体制内单位就业垄断。单位自主用人是人事制度改革的进步,但有些用人单位由于经营垄断,在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毕业生,严重破坏了就业公平政策。
就业歧视主要体现在: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根据毕业生性别、年龄、外貌等非经济特征因素给予工资报酬、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这也严重地干扰了毕业生的就业公平。
(二)学校教育的因素
1、高职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素质(人格)本位三个阶段,而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在沿用知识本位理念,仍在仿照普通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所开设的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而是片面追求短时效应,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的针对性不高,岗位的适应性不强。教学内容老化,教材覆盖面较窄,有的使用非职业教育教材,没有职业特色,不能体现行业、职业和岗位的特点。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质量不高,缺乏高职特色,缺乏能力培养的条件和手段,造成高职生向上赶不上本科生的知识深度,向下赶不上中职生的实际操作程度,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2、师资力量匮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够
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专职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2.2%,可以说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各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对专职教师提出了参加专业实践的明确要求,但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加之专职教师中实践课教师的比例偏低,因此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就更少。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过程的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足,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往往在职场上因为实践技能不过关或职业能力某方面欠缺而难以就业。
3、忽视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统一。高职教育既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却忽略了非技术的因素,如价值观念、意志品质、心理情感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质不高,导致学生步人社会后,难以正确解决好如何做人的问题,难以形成较好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难以有较高的理想追求,使学生在就业时,片面追求舒适的工作,一味追求高的待遇,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
(三)艺术设计类学生自身的因素
1、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加上艺术专业因属“高投入”专业,所以艺术设计类学生与家长都渴望高回报,择业期望值也就相对的高。但事实上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缺乏务实地心理准备,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眼高手低、浮躁虚夸”,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自以为满腹创意、自命不凡、高人一等、从而使大学艺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自负心理表现在择业中,因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毕业就失业”半空悬的尴尬局面。
2、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综合素质明显不足
以知识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知识经济对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面对这一要求,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存在明显不足,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尚需提高。用人单位反馈的大量信息表明,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性工作做起,而对专业技术性工作又做不来、做不好,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就不足为奇。
三、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对策探究
(一)政府努力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现在许多专家都认为,只要我们努力确定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有机结合的产业机构和技术结构,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就能够做大就业范围,尤其是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相关资料也显示,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一百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四百个,轻工业是七百个,而第三产业可达一千个,这也说明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能缓解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为此,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解决高职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的通力合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外,关键还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要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
艺术教育教学应从社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托,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开发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重基础、有弹性、强化实践能力、突出创新发展”的原则,构建适合行业、职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学训”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校企、产学相结合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买主”。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将失去特色。职业教育通过实施校企股份制的合作模式或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走校企、产学相结合之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建立主干课程与多企业岗位对接并保持长期联络的体系,相关课堂教学作业和学生课余设计均由企业实时提供实战项目,企业并参与到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中,创建没有“围墙的课堂”,彻底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不职业”的现象,才能真正避免校企合作不是“一纸空文”。
3、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密切结合起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人生,为将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高职院校还应高度重视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三)正确处理在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1、职教理念中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与素质本位的关系
“知识本位”理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中心,以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能力本位”理念是指以校企、产学相结合的形式,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素质本位”理念是指以学校的职业教育和企业的职业培训紧密结合,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以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为特征,面对现实与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指导思想。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并且我国采取的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所以要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兼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充分认识传授知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特长,也是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培养职业能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面向现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提高素质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面向未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
2、职教目标中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关系
职业教育以社会的现实需求为目标,是指职业教育要直接针对某一职业和岗位的需求,使就业者能熟练地运用现有的技术和规范,胜任现有的职业岗位,强调职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职业教育以社会的未来需求为目标,是指职业教育必须着眼于社会的未来需要,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满足其就业、升学和继续发展的需求,主动应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强调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造就具有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应以满足现实的岗位需要为主;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大,职业岗位的流动性强,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又应以满足未来的需要为主。鉴于我国同时具有上述两个特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岗位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目前的职业教育应是在不断满足现实的岗位需要中,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自己做出努力
当前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面对自主择业的压力,心理素质不过关,亟待调试。一是心理冲突不断。突出表现为,有的求职者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容易走极端;有的求职者喜欢追求自我价值,但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的求职者羡慕那些成功人士,却又惧怕竞争的风险和残酷等等。二是心理误区出现。如有的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存在“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有的追求享受,把薪水、奖金、住房等物质条件看的过重,求“稳”求“大”。三是心理障碍明显。面对毕业生就业压力,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易产生焦虑、自卑、怯懦、盲目自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了就业的成功率。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在就业前必须调试好心理素质,消除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认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更离不开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因此,解决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问题,高职院校本身要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0).
[2] 张旭翔,王钧铭,徐胤莉.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 2008,(1).
[3] 张蕾.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创业专刊,2009,(22).
[4] 郭金玲.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4).
[5] 林明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 汤国英.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探讨[J].大观周刊,2011,(14).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73-02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关于“就业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他们还认为,就业能力势必将成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也将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应该能够高薪就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高薪就业者很少,导致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可有可无,学好学坏无所谓。如何提高和加强高职学生的高薪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关于高职学生高薪就业能力培养的认识。
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必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专业知识是学科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只有学好了专业知识,对专业才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专业上应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同时具有较为完备的通用技能;在技术层面上,应突出高、精、尖技术的精通性和研发能力。比尔·盖茨的“十大优秀员工准则”中的第五条是“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这说明扎实的专业技能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突出自己的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人际关系,让对方相信自己的技术特长,并乐于互动沟通,最终达到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必备的基础与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会如何学习。学校教育只是人生中的短暂一瞬,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离开学校,不再有教师的指导,需要独立完成学习与提升。纵观众多精英,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哪个不是具有超强学习能力的人?思维能力是大学里需要学会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知识就是力量,而思想是更大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每个人的思维特点与思维能力有所不同。积极的思想能产生积极的能量,集中思想就是集中能量。
2.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语言是沟通的基础。面对来自全球的人们,流利清晰的普通话与英语将让我们拥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普通话和英语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语言。成熟有效的沟通要求有正确的分析、合理的逻辑、清晰的语音、雄辩的口才、凝练的语言和强烈的震撼力等。沟通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纵观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人。擅长与他人打交道,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将是一大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中更是如此。
3.理财能力。理财的目的是学会使用钱财,使个人与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与品位。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不懂理财的生活是混沌不堪的,如果在大学期间不能学会正确理财,不但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许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保证,更不可能在事业上有大的成就。
4.法律维权能力。法律不仅仅是规范我们行为的工具,更是保护我们合法权益的工具。随着法治社会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我们的生活与法律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懂得用法律来维护与争取自身的权益。通常需要用到的法律主要有劳动法、公司法、民法等,了解这些将会使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与创业中有备无患。
5.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的加速,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的学生虽获得了计算机相关等级证书,但当要具体应用Excel进行统计、做幻灯片或图片处理时却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处理。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只是玩游戏、看视频,却不知如何收发邮件。当代的大学生不但要懂计算机,熟练掌握办公软件(office软件)、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等,还需要熟练运用互联网,获取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6.心理分析能力。心理分析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它不仅能使自己很好地与人沟通,增强洽谈成功的几率,提高职场的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在遭遇挫折时尽快走出心理困境。
特殊能力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拥有一定的特殊能力,可以让人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更容易脱颖而出。美国亚特兰大乔治理工学院的院长韦恩·克劳福(G.Wayne Clough)说:“会演奏乐器的人或参加过乐队的人通常都会社交——他们并不是只埋头于工作。这种人更能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综合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比如说,通晓光子学的工程师将成为最抢手的人才。”所以,在专业知识外适当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舞蹈、唱歌、乐器弹奏、小语种语言等,不仅可以获得一些具体的特殊技能,更能增强某些基础能力。
创新能力 拥有创新能力就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毋庸置疑,世界的发展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创新,世界就会停滞不前。大学生是青年创新的主体,有着无限的激情与力量去开拓创新。但大多数时候大家习惯安于现状,害怕改变。大学的环境非常适合培养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活动,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珍惜良好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否则就将碌碌无为。
获取知识的途径
丰富多彩的课堂与图书馆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交流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学生最熟悉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一般大学的专业都比较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如果喜欢且需要的话,可以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因为大家是相对自由的。图书馆是获取知识的好地方,去图书馆看书本身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图书馆的书名目繁多,一般需要的书都能找到。看书是为了陶冶情操、开拓阔野、积累知识以指导实践。
演讲、讲座或报告 到大学做演讲、讲座或报告的人一般是已经在某些领域获得一定成功的人士,他们所讲的内容也大多是他们所擅长的领域、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人生感悟,都是经验之谈,或多或少会对大学生产生一些帮助。如果仔细听听,可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互联网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互联网是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全球性论坛。全世界的人不分国界、种族、性别、年龄、贫富,可以互相传授经验与知识,发表意见与建议。作为大学生,互联网是极好的精神家园,能满足无尽的求知欲,想要的知识与信息大多数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几乎是免费的,但高效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则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与提升。当然,在利用互联网时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有规划、有需求地选择信息,千万不可浪费宝贵的时间。
提升能力的方法
参与各组织的活动,争取做各组织的领导或管理者 大学不同于中学,大学里的时间不能全部用来埋头苦读,要拓宽学习途径,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一些感兴趣、有意义的活动或社团组织,以激励自己成为乐观、开朗、机智、善于交际的人。在参加社团或组织的基础上要争取进入管理层,进入后要努力胜任工作以免被淘汰。从进入组织到胜任工作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在此期间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资源的积累,还有自身能力的提高,这其中的锻炼也是空前的。
充分利用实验室 实验室是非常好的锻炼场所。实验能有效帮助自己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磨炼意志与耐力,并能激发创新能力。对于研究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而言,实验室有着无穷无尽的吸引力。如果想要在科研或技术领域有所成就,那么实验室就是最该留恋的地方。
兼职或实习,参加短期技能培训 一个人的成长只有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才是最快的,兼职或实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检测途径。通过兼职或实习,在经过锻炼使自己得到提高的同时,还可扩大社交圈,获取校外的人脉资源,并且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以减轻生活压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短期技能培训,以增长一定的专业知识,开阔视野,获得人脉,从而提升自己。
自我创业 相对于其他的锻炼途径,创业的难度最大,需要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能多方面、高强度地锻炼一个人,在最短时间内将前期的积累不断升华提高。创业者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激情澎湃,富有魅力。创业让人不得不挖掘自己的潜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快地付诸实践,并即时被实践所检验,所以,这样的提高非常迅速,学习效率也超乎想象。
合理分配大学时光 合理分配大学生活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优秀的人才一般会善于保持一种平衡——对于学习与实践的平衡。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丰富的大学经历是择业的砝码,千万不要让大学生活一片空白。在大学期间开朗活跃、积极主动、注重自我锻炼与提升的人,比默默无闻、埋头苦读或无所事事、以玩为主的人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而且大多会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且感情稳定,生活过得精彩丰富。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有一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实现高薪就业。
参考文献:
[1]罗娅,刘晓东.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6):89-91.
[2]张宇.关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1(23):68-72.
[3]汤霓,石伟平.为高技能人才“正名”:国际视野下高技能人才内涵辨析[J].职教论坛,2011(22):49-53.
[4]洪战辉,闫憬鹏.四年改变四十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罗金彪.对高职哲学素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2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