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花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特别喜欢古诗,也会背很多古诗。今天我又在网上找到了许多古诗,把古诗 分了分类,背了下来,并且还有许多感受。你就听听我的学习"成果"吧!
我先给你背首描写春天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从这首诗中体会到:只有鸭子下水,才能感觉到水暖和,春天来了。因而,我们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我再给你说一首描写花中强者梅花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发现这首诗的作者是位有心的人,他从看,想,闻,这 三方面来描写梅花的少,香以及洁白。可见作者王安石多细心呀!
我还学会了很多古诗,从古诗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比如:做是要多留心观察,多动脑。要想学会更多东西,必须亲自实践。等等。
我学得不错吧,有时间时,不妨你也学学。
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71-02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常借助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还要注意:
1、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2、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
[关键词] 初中;古诗;写景;写作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初中生写作水平却不敢恭维,写作内容存在大量空话、假话,言之无物,乏善可陈。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于年龄小,阅历和经验较为贫乏,纵使搜肠刮肚,但却腹内空空,要想写出内容翔实的文章实在是很难。叶圣陶先生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就强调了阅读与写作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需要进行有效的阅读,只有在此基础上,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初中课文中的古诗以其高度凝练的内容,含蓄隽永的语言和美好真挚的感情,成为课本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师可以将其作为阅读的有效材料,通过对古诗的讲解,让学生们从中借鉴其写景手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那怎么在借鉴古诗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呢?
第一,善于观察,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由南自北,从东到西,崇山峻岭,修竹茂林,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自然美景。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里抓住天门山在长江两岸对峙的特征,用 “出”这两个动词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再巧妙地用“开”这个动词,抓住了景物静中有动的特点,将静态与动态相比较,让人感觉到长江的动态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短短两句话,抓住梅花独特的花期和清香的特征,还综合运用对比的手法,前两句以梅花和其他花做比较,后两句以梅花沦为尘埃,但却保持香气,在比较中突出梅花的高洁。因此初中生平时要多观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才能捕捉住景物的特征,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观察的时候要认真仔细,精心选择景物中最独特的特征,在描写时把景物的形态、声音、色彩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
第二,选好最佳的观察点
作文描写时,不仅需要抓住景物特征,还需要从一定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因此首先要确定观察的点或者观察角度,这样有利于看清景物的全貌,采取最佳的角度进行观察,发现景物的各种美。吴均《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就很好地诠释了观察点的重要性。这首诗前两句的观察点是在山中竹林的前边,先眺望远山,再从竹林中的缝隙看落日,后两句观察点在屋子的前面,看鸟儿从屋檐往上飞,云朵从窗户里飘出来。前两句是远景图,后面两句是近景图,观察点将整个景物的全貌都涵盖了。观察点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角度移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风景随着观察点“更上一层楼”而变得开阔。游记参观类作文也是随作者的脚步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展示景物的特征。作文中观察点也需要从表现文章整体的内容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观察点,对景物特征进行捕捉。
第三,将情感融入景物。
刘熙载说过:“情句中有景字,景句中有情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1古诗的抒情方式,大多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委婉含蓄地运用比兴手法,先咏景物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绝不是客观景物的自然写真、实录,情才是景的灵魂。因此学生在写作时要融进自己的感情,要把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做到山水有情,草木有意。比如同样的山水花鸟,日月星辰,不同的作者根据不同的感情去描写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同样是写月亮,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人一种空灵隽永的意味;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一种依依惜别的伤感;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给人一种张扬豪迈的气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给人一种空寂惆怅的感觉。作文原本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的产物,景物一旦写入作品,就会烙上作者的感情的印记而获得生命,使无情物变得有情,充满人意。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时,不能只对景物做客观描写或者科学地说明,虽然说独立优美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就是只描述景物,不过就是春去冬来,时光流转,又有什么意义?给人遐想和意境的是景物后面人的情感起伏变化。情景交融结合得很好的写景文章,会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初中古诗课文是一座宝库,教师要善于挖掘,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课文中,不光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还要从中借鉴写作手法、汲取写作营养,融会贯通将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一、古诗情境融入的想象
古代诗人一般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因此就有了适巾呈现的人、地、物、事。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自然便知晓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借助想象的力量引导学生们对诗人的真情实境的理解。
1、诗中有画。画带给人们的是视觉上对于美的欣赏,而听则是对于景的冥想,想象力的拓展需要我们全方位运用感官。这样,纸上的黑字则可看,可听,可嗅,可触、想象力使白纸黑字变成一幅美妙的画。例如在《登鹳雀楼》的教学当中,我让孩子们闭眼感受,他们“看到了”白日依山而落,“听到了”黄河奔腾而流澎湃激涌的去势,“嗅到了”傍晚风中泥沙的味道,“感悟到了”诗人王之涣当时悲壮的情怀。当学生们“看到”黄河奔腾而去,一去不复返时,诗人那凝重的表情便自然出现在了他们眼前,一幅有情有景的画卷便在他们面前展开。很多时候,我让学生们带来水笔,课后将他们恼海中的画卷描摹在纸上。虽然他们所画之图各不相同,但是主题鲜明,艺术表现各有千秋。
2、诗中有情。诗人的情感总是通过他笔下的景致流露出来。张继在《枫桥夜泊》中运用了很多明显的意象来表现他的心情,此时,我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进行感知,他们“触到了”落霜的冰冷,“听到了”乌鸦的“啼哭”以及寒山寺钟声凝重的气息。诗人的心情总是不经意随着描写的物体流露,那么,我让孩子们继续“踏上”客船,我们一起去找寻张继的愁绪。在小舟摇摇晃晃的漂泊中,我们一起感受漫天的霜华和迷离的渔火,沉浸在清幽戚戚的愁绪中、对于诗中所表现的景色,我们在“身临其境”中去感悟;对于诗人的处境,我们在“设身处地”中去体验;对于诗人的向往,我们在与他一同酌酒中怅惘。
3、诗中有境。体验诗人所描写的境,就应该化身为涛中之物。当我们学到《春晓》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变成了一群小鸟,学生们可将自己想象成任何形态的小鸟,处处啼叫并飞进了诗人盂浩然的画卷。《春晓》一诗描写的是一群小鸟啼叫声打破了春日的酣梦,夜里阵阵风雨击落了院中花儿。那么小鸟可以与花朵展开对话,让花朵告诉它们夜晚发生的事情。这样,一部分扮演花朵的学生和一部分扮演啼鸟的学生有了进一步交流,他们明白了落花的伤感,也领略到了诗人的悲情。诗人描写的意境是情、景、事、感相融合的结果,对于意境的理解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运用想象力的桥梁作用,这个目的便容易达到。诸如此类动用“感官想象”和“角色想象”的教学手段可以做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在带领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过程中,诗人的情感潜移默化到学生们的脑海中;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捕捉情感的细节,这远比单纯诵读讲义的效果要好。在诗中直观表现的内容之外,我们也会有进一步的延伸。在教学实际中,我会组织学生一起为故事编写后续,将作者情感进一步深层化与细节化。例如在学习《元日》时,诗中有很多关于欢庆新年的细节描述,为了突出作者看到爆竹迎新,万象更新的喜庆之感,我们准备了一个小小的话剧表演,表演内容围绕新年贺岁的主题。学生们通过以往过年的经验,自己编写剧本、编排剧情、进行演绎,切实感受到了王安石对当时政治改革的新期待和向往。
二、音乐手段融入的想象
1、音乐手段的融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进一步的学习有重要意义,而开拓学生的想象力的基础则是学生的兴趣。如何为小学生提供兴趣点,这就要联系小学生自身发展实际,从小学生的共性出发,兼顾个性,并利用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方式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探究的学习气氛。小学时期的孩子们总是喜爱直观的表现方式,在我的古诗教学中,“音乐”的助力表现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在气氛的烘托,而运用的关键则在于找到与古诗情感色彩相符的音乐。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情感丰富,同时蕴涵着高尚的思想内容,是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典诗词魅力的良好途径。笔者根据一线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做好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分析: 一、吟诵品味,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格律诗,具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语言也凝练精确。教师可以通过吟诵品味带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通过吟诵,一方面可以感受古诗词字句的整齐均衡,感受用词的平仄变化、押韵、节奏,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可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精确、优美。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诗人易稿过程中用过的“到”“过”“入”“满”,通过比较,感受“绿”字用形容词作动词带来的色彩感和动感。此外,不同诗人的作品,在语言上具有不同的风格,如王维的清雅、李白的豪放、白居易的通俗,也可以通过吟诵来得到不同的美感。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大都注重意境的塑造,通过对诗词中意象的描写营造出意境,展现出画面美。意境是意象与情境、感情与景物的深入交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诗词中的意境进行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例如,孟浩然的《春晓》,短短二十个字,通过对春眠、啼鸟、风雨声、落花的描写塑造出春日早晨的景色,读起来通俗易懂,但是让小学生领略诗中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意境,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暮春时节的落花场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诗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想象的多感官融合中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而《江雪》《枫桥夜泊》《忆江南》等诗歌也可以通过诗配画的形式进行赏析,将视觉的感受与情境的想象结合起来,感受诗歌或苍凉、或幽静、或喧嚣的意境,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三、体验感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词的生命。古诗词中蕴涵着深厚丰富的情感,或思乡、或爱国、或感恩、或感悟自然,都是传统文化遗产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基础上,体验感受诗人表达的真切感受,接受真挚浓烈情感美的熏陶。例如,孟郊的《游子吟》展现了游子临行前母亲的难舍,表现了如春晖般伟大的母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王昌龄的《从军行》展现了奋战抗敌、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之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与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体验诗人高伟、深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功能。
四、分析探究,感受古诗词的思想美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诗词中也隐藏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几十首古诗词,在内容上健康向上,思想上丰富多彩,或豪放浪漫,或寄情山水,或忧国忧民,或求真务实,都能够成为审美对象。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穿越时空,与诗词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接受思想上的洗礼,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在教学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引导学生感悟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通过对诗句“春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分析,探究伟大的奉献精神;而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充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价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