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苏轼赤壁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自然美景,苏轼的情感开始激荡。他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希望“致君尧舜”,于是“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实际喻指仁宗皇帝。但此时苏轼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虽是团练副使,却毫无实权可言,更不用说向皇上献计献策了,所以他只能“望美人兮天一方”独自感叹。
一、“本我”的催促
弗洛伊德这样解释“本我”:“这是在我们个性之中,最难渗透的幽暗部分。……它一团混沌,像充满了沸腾情绪的一只锅子。”
在苏轼感叹之后,客人的情绪也随着苏轼开始激荡,以洞箫和之。这里的“客”其实就是苏轼的“本我”。他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为我们直接呈现了“本我”,这正是那“充满了沸腾情绪的一只锅子”,即“客”。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呜呜”声其实是此时苏轼内心的写照。苏轼的“本我”开始“沸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曹孟德,一代枭雄,多么渴望贤人志士加入到他的集团,为了贤人志士,曹孟德可以“周公吐哺”。“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天下归心”的“一世之雄”却被困在了此地,本想有一番作为的苏轼也被贬到了此地。
面对“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夏口”“武昌”,苏轼的内心能够平静吗?当然不能,不但不能,反倒是内心有一团灼热的火在燃烧。苏轼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牵连到他三十多位亲友,并且他自己险些丧命。想到这些,他的内心能不燃烧吗?现在他“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但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更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于是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苏轼是真的在悲吗?不是,反倒是这一团燃烧的火焰在催促着他去寻求自我的和谐。
二、“超我”的激励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自我理想的载体,自我根据它来衡量自己,竭力仿效它,争取满足它所提出的任何更高的完美性要求。”
《赤壁赋》第三段中,“苏子”正是苏轼的“超我”。水与月是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喜爱的,苏轼在这里也用“水月之喻”来表达他对宇宙人生的看法。“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阐明自己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他对待自己的苦难也是同样看待。从变的角度看,苦难也只是在转瞬之间,是暂时的,像月亮一样时有时无,苦难同样也会像水一样逝去;从不变的角度看,苏轼及他周围的存在也就是无穷无尽的了,所以苏轼也就还是那个苏轼了。因此,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超我”正是这样就给予他的人生以积极意义。
三、外界的“推搡”
苏轼以“放臣”谪居黄州后,“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宜死矣”,然而黄州人民却向他张开了双臂,拥抱这位天涯沦落人。田夫野老尊敬他,帮助他,资助他,并帮他建造了临皋亭和雪堂。这使得他对这里的人民怀有一种深深的情感。黄州,虽然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这里有丰富多采的风物,有诱人的赤壁,有浠水兰溪、蕲春天峰麓、黄梅五祖寺等名胜古迹,这些在苏轼的笔下都构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的不断思索。苏轼竹杖芒鞋,往游其间,到处有他的足迹和诗篇。“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声”“目遇之色”这种美好的图景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面对此时的清风、明月,想想自己的苦难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苏轼又怎能不释怀呢。于是“喜而笑,洗盏更酌”。
周郎赤壁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所吟的赤壁便是指周郎赤壁。
周郎赤壁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县)西北36千米处的长江南岸。三国时,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对于这次战役,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均作过精彩记述,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对此也有生动描写。
蒲圻赤壁,古名石头关。孙权、刘备联军曾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战船。由于当时火光冲天,映照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此处遗迹很多,成为历代名人凭吊、吟咏抒怀的胜地。解放后,经过修整,并增建了亭台和旅社等。
在赤壁矶头的石壁上,刻有各种文字、印记、诗赋和画像。仅镌刻“赤壁”二字的题榜即有4处之多,其中字体最大的“赤壁”题榜为楷书,字径达150厘米×104厘米,气势雄健,遒劲苍古,相传系周瑜亲笔所题。南宋时,诗人谢叠山乘船经过时,亦曾见石壁上有这两个字。此字的上下方均有刻字,其上方刻有高达120厘米的“鸾”字,其下方有古代诗人题记和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镌刻的诗文。近旁有诸葛亮、刘备等人的画像。这组古代石刻,左右配伍,上下辉映,更增添了赤壁的历史厚重感。
在蒲圻赤壁遗址的南屏山顶建有拜风台,又名武候宫。传说是诸葛亮祭东风的七星坛遗迹。后入筑台建官,以资纪念。拜风台前后相连着两殿一厅,周围环绕苍松翠柏,巍峨宏丽。前殿有介绍赤壁之战的各种图片、文字史料,后殿塑有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坐像。抱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
金鸾山腰建有凤雏庵,相传三国时,庞统曾隐居于此。在赤壁山头,建有翼江亭,传说是东吴的军事哨所,周瑜、诸葛亮等曾在此嘹望江北曹军的动静。亭系近代重建,四周芳草凝碧,山花斗艳,极富诗情画意。在此可一览大江风光。前人到此曾留下许多诗篇:“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长江天堑系安危,江上帆樯曳夕辉”。
今天,浦圻赤壁以其丰富的文物和优美的风景,以及历代诗文碑刻和动人传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从这个意义说,蒲圻赤壁可谓“文武兼备”的赤壁。
东坡赤壁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也许会问:怎么又出了一个“东坡赤壁”?回答这个问题,要冼从苏轼贬官黄州谈起。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他20岁考取进士,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和侍读(给皇帝讲课的官)等官职。后来因写了一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词和文章而获罪,被捕入狱。出狱后,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剐到黄州,就写卞了《初到黄州》一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竹连山觉笋香……”他一到黄州,就爱上了黄州的山水,也喜欢上了黄州的美食,并写了很多文章和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因为苏轼在黄州写了《赤壁赋》,黄州赤壁才有了名气,成为海内皆知的名胜古迹。
东坡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在古黄州(今湖北黄冈)城西。断岩临江,突出下垂,色呈赭赤,形如悬鼻,因而得名“赤壁”。据《黄州府志》记载,城外赤鼻山“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
赤鼻山风景优美,为历代名人游览的胜地。唐代时,李白、杜牧等曾来此游玩。杜牧留下了“城高倚绝,地胜足楼台”的赞美诗句。北宋文学家苏辙说这里是“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南宋诗人陆游认为这里是观赏风景的“佳处”。苏轼评价这里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可见,古代的黄州赤壁以水取胜,以山见长,山水兼备,景色宜人。难怪苏轼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经常邀请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他们或乘着月光,或身披霞辉,驾着扁舟,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上惬意飘荡,饮酒赋诗,相互唱和,好不快乐。
黄州赤壁名胜古迹很多,大多与苏轼有关。拜谒黄州赤壁,不能不去二赋堂。此堂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画檐雕棂,清秀雅致。堂内有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木刻和石刻,故名二赋堂。正中,有一上下顶立的巨幅木壁,将堂分为前后两半,木壁正面是《前赤壁赋》,背面是《后赤壁赋》,均出自书法名家之手。走进二赋堂,顿有“唯闻翰墨香”之感。
东坡赤壁的现存建筑是1922年改建的。解放后,经过多次修缮整理,焕然一新。除二赋堂外,还有留仙阁、碑阁、酹江亭、放龟亭等瑰丽典雅的建筑群。每一处古迹都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留下了不少古人的诗文佳句。
赤壁辨析
查阅《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我们得知,赤壁有三――蒲圻赤壁、黄州赤壁和今天山西省河津县西北的赤壁,后者是十六国前赵光初元年(公元318年)刘曜称帝所在。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云:“西望夏口(今武昌),东望武昌(今鄂城),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泛舟赤壁,浮想联翩,他不由得发出了感叹:难道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二赋”写成之后,有人讥笑苏轼不知道三国赤壁究竟在哪里,以为苏轼弄错了地方。其实,苏轼明知黄州赤壁非蒲圻赤壁,仍按三国赤壁来写,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清代诗人朱日浚在《赤壁怀古》诗中写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今古登临同此地,风流未坠草芊芊。”苏轼本人也写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就是“别人说是”,显然,这是苏轼借传说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蒲圻赤壁,又称三国赤壁、周郎赤壁。因它与战争有关,古人称之为“武赤壁”。它在长江南岸。
[关键词]《赤壁赋》;哲学思想;探析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01-01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他的好友,道士杨士昌来黄州看望他,二人携手同游两个多月。夏历七月十六日晚,夜色晴朗,月明星稀,他们相约泛舟长江赤壁,就在这次游览中,苏轼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赤壁赋》。下面我们就针对《赤壁赋》一文解读苏轼的哲学思想。
一、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铺垫了“静”的写作氛围。继而又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写“月”在徘徊,“露”在弥漫,人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在静中写出动感,静中的动和动中的静都是永恒的,于是下文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又在符合情理的动静中,折射出环境的雅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主客才有兴致扣舷歌而吹洞箫;苏轼才能逸趣横飞,千古名篇,挥笔而就。
二、清中有浊,清浊相融
在秋高气爽的月夜里,普洒大地的月辉、拂面不寒的清风、一碧万顷的江水共同溶筑成一个清澈无滓的世界。然而在这个晶莹剔透的大环境下,却充盈着浩淼的白露,使一切又朦胧茫然。这一切把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变的很模糊,在这一境界中,作者的思想极度自由,不受世俗的束缚。他可以抱明月长终,可以挟飞仙邀游。这一境界下完成的文章才会恣意,浑然天成。
三、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在文章的第一段,苏轼把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山、水、风、月、主、客,都融入秋景。明月照人而为景,人诵明月而生情;人在诗中游,诗出人之口。在如诗如画的景中,诗人忘记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精神仿佛脱壳而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情与景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了外物与自我的区别:清风明月、秋江白露、舞壑潜蛟、鱼虾麋鹿都有了生命和情意。人与物和谐共存,两者都是精神在飞扬。这一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四、短暂相比长远,有限寓于无穷
A老师的导入:
我国的文学在不同的时代出现了不同的文体,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唐、宋、元时期的代表文体。宋词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词的题目——赤壁怀古,从中,同学们能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同学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归纳:刚才有的同学已经说得很好,就是苏轼来到赤壁这个地方,看到这里的雄奇壮阔的景象,联想到三国时的周瑜在这里建功立业,而自己年纪老大却功业未成。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B老师的导入:
同学们对流行歌曲都情有独钟,可是老师却喜欢古人的流行歌曲,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一样喜欢,下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演唱。(教师放声高唱《明月几时有》。用时4分钟。唱毕,教师介绍: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我们曾经学过苏轼的散文《赤壁赋》、词《水调歌头》等作品。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散文成就很高,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为“唐宋家”,书法、绘画的造诣也很高,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C老师的导入: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本着“七分虚构,三分写实”的原则,给我们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个就是周瑜。今天,我们就将一起来共同学习一首与周瑜紧密相关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D老师的导入:
老师很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大文豪苏轼的作品,他的千古名句至今还在我的耳旁唱响。同学们知道这是出自苏轼的哪篇名作吗?(学生争相回答《赤壁赋》)
对!同学们的记忆非常准确,那么,同学们还记得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吗?(学生又争先回答)
今天,老师将带领各位同学一起赏析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写赤壁景色,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听完这四堂课后,我想,在当今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改变以往语文课堂的“少慢差费”,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呢?
林斯坦教授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在符合时代和学生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质和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一定时段的教学后,学生取得较为明显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课堂的导入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这一环节应力争做到高效、激趣、精巧。下面将结合上述四堂课的导入,谈谈自己的理解。
A老师的导入从文学史的角度切入,结合怀古诗词的特点进行解题,给学生以理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整堂课都紧紧围绕怀古诗词的特点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赏析,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不错的导入。
B老师的导入以高唱《明月几时有》导入,确实达到了激发兴趣的效果,但所选的歌曲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教师未能及时转入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而是介绍苏轼的相关常识,这些知识初中早已学过,该教师还用大段的时间来介绍,使学生刚被调动起来的兴趣丧失殆尽。这位老师奉行的仍是前苏联的块状教学模式,课堂的导入仍是“知人论世”式的,似乎不进行作者介绍,这一课就没办法上了。整个导入用时约15分钟,预示着这堂课将无法完成教学内容。
C老师的导入用时仅2分钟,但未能扣住《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特点,因此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D老师以复习《赤壁赋》导入新课,学生不仅复习了《赤壁赋》中的名言警句,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关赤壁、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等等相关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被激活起来,为学习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这是一个相对高效的导入。
我们知道,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通过一定的关系联系到另一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按其分类可分为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对联想和因果联想。联想无处不在,生活因联想而丰富多彩,工作因联想而精彩迭出,艺术因联想而焕发光彩。许多艺术,因联想而诞生、成熟,也因联想而气象万千、摇曳多姿。它既是构建艺术不可或缺的心理历程,也是欣赏艺术必备的思维境界。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运用联想。运用联想式思维进行教学,正好体现了新课程个性化课堂教学要求。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效整合知识、利于理解记忆。
一、整合知识
教学以知识为基点,而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范畴内,他都与其他知识点有着这样和那样的联系。教学当中,运用联想可以将分散的、凌乱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理与组合,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下面我就以《赤壁赋》为例,谈谈运用联想整合知识的优点。《赤壁赋》作者苏轼,历史上作为一位重要的且很有影响的文人,我们必须讲解。
首先,讲解姓氏与称谓。作者姓“苏”,我们能过相关联想,自然会想到苏洵、苏辙,想到“苏门四学士”。因其与苏洵是父子关系,与其弟苏辙是兄弟关系,他们三人在文坛上并称“三苏”;而与秦观、黄庭坚、晃补之、张末是师生关系。苏轼号“东坡”,人们称其为“东坡居士”,我们由“居士”通过相似联想会想到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六一居士欧阳修、淮海居士秦观、清真居士周邦彦、石油居士范成大、幽栖居士朱淑真、易安居士李清照、后村居士刘克庄、柳泉居士蒲松龄等。东坡死后谥号“文忠”,我们又会联想到欧阳修和元代的散曲家张养浩,因他二人谥号都为“文忠”。
其次,讲解对他的评价。“北宋文学家,‘唐宋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法方面皆有卓越成就。”(《诗歌词典》)既然是“唐宋家”之一,通过相似联想我们立刻会想到其他七位――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通过“唐宋家”又会联想到归有光,因归有光与王慎中是明朝“唐宋派”的代表,是“唐宋家”与清朝“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苏轼又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我们又会联想到其他三位――黄庭坚、米芾、蔡襄。
这样,我们运用了多种联想,将一些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这些知识点在一定的范围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利于理解记忆
通过联想我们整合了知识。整合后的知识不是以点的形式散乱的存在,而是以“块”与“链”的形式耀眼地出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就会举一反三,学生学习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有助于理解加深记忆。我们以《赤壁赋》的背景及文体知识为例来看。
《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所作。要想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就必须讲解“乌台诗案”,因“乌台诗案”与作者被贬黄州夜游灵壁表达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见解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乌台诗案”是理解课文哲理与抒情高度融合的不可或缺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