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贞观政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腹针;针灸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笔者采用腹针配针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择的6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按随机化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腹针组)和治疗组(腹针配针灸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6岁。治疗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灸:水分、气海、关元。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加入中、印堂。腹针:患者平卧,腹部暴露,针刺前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检查有无包块、触痛,无阳性体征方可施治。常规消毒后,根据患者胖瘦分别选用40~60 mm长度地毫针,避开毛孔、血管,对准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分3步进行:①候气:进针后停留3~5 min;②候气后3~5 min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③催气:再隔5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留针30 min起针,1次/d,10次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 d。对照组:在采取治疗组治疗过程中的针灸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下肢放射性酸痛消失,行走正常、有力,无腰痛、腰酸;显效:下肢放射性酸痛减轻,偶有发作,行走正常、有力,酸痛、腰痛时间明显减少;有效:下肢放射性酸痛活动时间过长会出现,休息后减轻,下肢行走困难减轻,比较有力;无效:与就诊时症状比较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415108197.1%
对照组3491010585.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发育缺陷及缺损、劳累及受寒等因素引起,造成髓核冲破纤维环而膨出或突出,压迫脊神经根、马尾神经及周围其他组织,造成局部充血、水肿的炎症性改变,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或伴有马尾神经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1]。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是外因[2]。由于在负重劳动或剧烈运动中,椎间盘受挤压和扭旋,使椎间盘的纤维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产生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症状,这种现象,临床上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因是椎间盘本身的退行性慢性变化[3,4]。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与“痹症”范畴范畴,许多腰痛和根型坐骨神经痛,均与此病相关。多因脾肾虚弱、督脉失养,加之跌打损伤、感受外邪导致气滞血瘀、经脉受阻而发痛。腹针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局部穴位治疗全身疾病,具有调整脏腑气血、疏通四肢百骸的功能。而且腹针治病无明显针感,取穴要求准,深浅要求严格,故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好、疗程短、痛苦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不过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针灸与腹针的方法及疗程,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乙醇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偶有针灸与腹针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参 考 文 献
[1] 陈博来,林定坤,孔畅,等.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5):365-367.
[2] 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中国针灸,2001,21(8):474-476.
【关键词】重症 药疹 护理体会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其他方式进人体内而引发的皮肤或黏膜发疹。可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有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类、镇静催眠类、抗毒素与血清制品类等。重症药疹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及剥脱性皮炎型三种类型,是严重的药物反应,不仅皮肤损害严重、广泛,往往还伴有内脏受累及全身中毒症状,易出现并发症。如果治疗护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1]。本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诊治重症药疹患者42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为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重症药疹患者。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78岁,平均34.5岁,所有病例在发病前均有用药史。42例重症药疹患者中12例使用抗生素,7例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6例使用磺胺类,3例使用喹诺酮类,5例使用抗痛风药,2例使用镇静催眠类,7例使用其他药引起。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18例(43.00%),重症多形红斑型16例(38.00%),剥脱性皮炎型8例(19.00%)。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以及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早期应用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待病情稳定即皮损无新发,干爽或渗出减少,颜色转暗,体温正常后,逐渐减量并改为口服泼尼松。
1.3 转归 痊愈出院37例(88.00%),其病程(9~66)天,平均(23.4+11.5)天。好转后自动出院3例(7.00%)。死亡2例(5.00%)。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本病皮损严重,常让患者感到焦虑、恐惧,担心生命受到威胁或留下残疾,加之皮损引起剧烈疼痛,更使患者紧张、烦躁,不愿配合。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解释并安慰病人,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良好的信任感,同时让亲属做好配合工作,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避免精神紧张,坚定治愈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2 严密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发生感染:(1)将病人安置在单人病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2次,每次60分钟,每天通风3-4次,每次20-30分钟,并保持室温在22~24℃,采用暴露疗法时室温在28-30℃,湿度在50%~60%。(2)予以支被架使用,避免衣被直接接触破损皮肤。每日为病人更换无菌单2次,选择柔软、干燥、清洁、无刺激性、并经高压消毒的棉质衣物、床单、被褥等;及时更换渗湿的床单和衣物;注意湿式清扫,使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清洁地面和擦拭物品。(3)严格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及探视时间、次数;保证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诊疗器械专人专用,并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减少医院感染机率。(4)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前应穿隔离衣帽、戴口罩、更换拖鞋,用2%的过氧乙酸消毒双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患者各种感染机会。(5)对脱落的痂皮、皮屑应随时清理,每1-2小时翻身1次,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以防加重皮肤损伤,并在易受压部位垫橡皮圈或气圈,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继发压疮、皮肤溃疡和组织坏死等。
2.3 饮食护理 患者能量消耗大,口腔也有皮损而进食困难者,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含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以利毒素排出。
2.4 发热护理 首选物理降温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物理降温以冰枕为主。由于是药疹患者,属高敏体质,因此慎用解热镇痛药,避免加重病情。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物理降温的效果,并及时通知医生。
2.5 皮肤护理 经常观察皮损部分有无异常表现,做各种皮肤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防擦伤皮肤,保护好皮肤。①对于皮损面积小伴少量渗出者,可外用氧化锌油膏和莫匹罗星软膏。对于皮损面积大、糜烂渗出重者可用庆大霉素溶液8万U(100mL)等连续湿敷,稍干后改搽莫匹罗星软膏。也可以采取干燥暴露疗法,予以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照射后涂无刺激性油剂呋嘛油,防止皮肤皲裂、出血、疼痛,并起到消毒作用。患者应使用支被架,全身暴露,避免被褥与创面直接接触,引起粘连,保持皮肤干燥,避免阳光直射皮肤,减轻患者痛苦。②对于小水疱或渗液少的水疱,可让其自然吸收,水疱疱壁尽量保持完整,避免破溃形成创面;对于大疱,经聚维酮碘消毒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无菌注射器低位穿刺抽吸。③患者手指、足趾破损时,可用干棉签把每个手指、足趾分开,防止粘连[2]。
2.6 眼部的护理 急性期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眼睛,并用棉球轻轻擦掉眼部分泌物。若分泌物结痂粘着眼睑时,不宜强行分开,以免加重结膜损伤,可先用0.9%氯化钠溶液纱布湿敷或涂凡士林眼膏软化痂壳,再分开双眼。清洗后,用抗生素滴眼液和氢化可的松滴眼液交替滴眼,每15~30min一次。平时注意保持眼睛清洁、湿润。睡前涂0.5%金霉素眼膏,以防止角膜干燥、继发溃疡和感染。定时应用眼科玻璃棒分离睑结膜与眼球,以防止粘连等后遗症的发生。
2.7 鼻腔的护理 当病变累及鼻黏膜,出现糜烂、结痂而影响呼吸时,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再用植物油湿润软化鼻痂,后用无菌镊子取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8 口腔的护理 口唇有血痂影响张口,先用无菌盐水纱布湿敷,软化血痂,慢慢清除至能张口,再用2%碳酸氢钠溶液、0.2%呋喃西林溶液或多贝液漱口。疼痛明显影响进食者,进食前可用棉签蘸2%利多卡因涂在创面上,以减轻疼痛。
2.9 外阴及会阴护理 剪去,保持会的清洁、干燥,促进创面愈合。每天冲洗会阴2次;分泌物多时,采用3%硼酸溶液或1:8 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渗液减少后,可外搽氧化锌油膏、莫匹罗星软膏。男患者用无菌纱布垫于下方,防止阴囊粘连。此外,应做好肛周护理,每日检查肛周皮肤黏膜的变化,每次大便后,应及时清洁肛周,肛周皮肤不可用力擦拭,应用消毒的柔软湿毛巾轻拭,防止损伤皮肤[3]。
2.10 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合理安排用药,观察治疗用药中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使用激素治疗后患者出现的消化道应激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等。
2.11 出院指导 重症药疹可临床治愈,嘱患者出院后,严格执行激素减量计划,避免擅自减量或停用,穿着宽松的纯棉内衣,避免刺激和摩擦皮肤,按时复诊。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用卡片写下本次致敏药物的名称,嘱患者或家属要妥善保管,避免再次接触致敏药物及与之结构相似的药物。日常用药后一旦出现皮疹、瘙痒,应及时就诊[4]。
3 护理体会
重症药疹是严重危及生命的药物反应,本病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重,皮损广泛。如护理不当可因皮肤感染而出现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加强皮肤护理,实行保护性隔离,使其不受损伤及继发感染是护理成功的关键,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忧虑情绪,加强局部护理均有利于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
参 考 文 献
[1]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425-437.
[2]韩敬华,杨磊.重症药疹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7,28(1):112-113.
【关键词】针刺;中药;肝肾亏虚型冷泪症;疗效观察
冷泪症系目无明显赤痛翳障而流泪,泪水清冷稀薄,常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等症状,多发于老年人,多由于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泪道约束失常,复遇风邪刺激而发。其中轻症称迎风冷泪,重症称无时冷泪,相当于西医的泪溢症。专科检查:冲洗泪道通畅或通而不畅。本文针对临床中该病最常见的肝肾亏虚型,采用针刺配合杞菊地黄汤加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5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2例,女20例;50~60岁27例,60岁以上25例;病程1年以上者23例,1年以内者29例。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1] ① 泪液清稀,重者时时频流,轻者时作时止,入冬或遇风增剧;② 其泪道无异常,按压睛明穴,无粘液溢出;③ 冲洗泪道通畅或通而不畅。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 年龄≥50岁;② 临床辩证属肝肾亏虚者。
1.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及中途退出者;②排除器质性泪道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治疗:①取穴:睛明、承泣、四白、攒竹、肝俞、肾俞;②针刺方法:上穴均取双侧,睛明穴针刺时,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缓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0寸,不捻转,不提插;承泣、四白、攒竹施以平刺手法,肝俞、肾俞直刺1.0寸,施以捻转提插补法。留针30 min后取针,10次为1个疗程。
1.3.2 中药治疗 以杞菊地黄汤加味为主方加减。
1.3.2.1 主方:枸杞子、怀、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白芷、防风、荆芥穗。
1.3.2.2 加减:伴头晕耳鸣症者加黄精、制首乌;伴腰膝酸软明显者,选加炒杜仲、菟丝子,兼有畏寒怕冷者,选加炮附子、仙茅、仙灵脾。
1.4 治疗结果
1.4.1 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溢泪终止;好转:冷泪溢出减少;无效:冷泪不止。
1.4.2 治疗结果 疗程1个月,治愈36例,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46%。
1.5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58岁,退休工人。主诉:双目流泪3年余,加重2个月。症见:泪质清稀,眼睑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专科检查:冲洗泪道通畅。中医诊断:冷泪症(肝肾亏虚)。西医诊断:溢泪症。针刺取穴:睛明、承泣、四白、攒竹、肝俞、肾俞。中药以杞菊地黄汤加味为主方加减:枸杞子30 g,怀15 g,熟地黄15 g,怀山药15 g,山茱萸12 g,丹皮12 g,茯苓12 g,泽泻12 g,白芷10 g,防风10 g,荆芥穗10 g,炒杜仲20 g,菟丝子20 g。治疗1周后,流泪症状明显减轻,共治疗20次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 讨论
流泪症西医多由于神经调节活动失常,或泪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本症多由肝肾亏虚,复受风邪所致。肝主藏血,为风木之脏,且开窍于目。“肾主五液”,泪为肝之液,年老体衰,肝肾亏虚,不能约束其液,泪无所主,复受风邪刺激,故溢于眶外。因此确立补肝益肾、疏风散邪、固摄敛泪为本症治疗原则。
睛明穴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交会之穴,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通络明目之功,是治疗目疾要穴;承泣、四白、攒竹等眼周局部穴位调节局部气血,通畅泪道,收摄敛泪;肝俞、肾俞补益肝肾,为治本之穴。中药方中,杞菊地黄汤加味中以枸杞子调补肾气,养肝明目为其主药,熟地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山萸肉、枸杞子助主药补肝肾;山药补脾肾;茯苓健脾渗湿,白芷,防风,荆芥穗祛风止泪。该疗法内服外治,标本兼顾,收效良好。
1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改变
椎间盘多呈弥漫性膨胀、突出,可以多阶段出现。椎体后缘唇壮增生,后纵韧带钙化。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为增生肥大变形,使侧隐窝及神经根通道的前、后、内、外的结构异常改变,挤压神经根,长时间的挤压使神经根发生反应性水肿、变性、粘连。而且,成人以后的黄韧带张力纤维退化、断裂、胶原纤维增加,使黄韧带肥厚而无弹性,此时由于脊柱的不稳定,使得失去弹性的黄韧带在椎管内折叠前突,由于黄韧带的折叠隆突改变,硬膜囊被长期挤压,囊内的神经根纤维也被一并卡压,使神经根发生水肿、变性、粘连,损害了神经正常的生理功能。
2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2.1 间歇跛行,典型的鸭步态
狭窄段椎体棘突两侧可有持久的不同程度的固定性纯痛、隐痛。急性期剧痛或惧按,局部肌肉群应激性刺激反应剧烈。
2.2 腰部后伸受限
后伸时小关节囊、黄韧带突向椎管内和神经根管外,椎管宽度亦缩短0.2~0.25 cm,神经根管变窄,以致管腔内压急剧升高,所以后伸时明显受限。
3 超声检查方法
3.1 仪器
椎管的探查一般采用多晶片线阵或凸阵超声显像仪,操作简便,可实时观察。探头通常选用扇形或凸型弧阵,频率2.5~3.5 MHz.
3.2 探查方法
经前腹壁正中纵切、横切。经背部腰椎处纵切时于突旁1.5~2 cm处向中线作15~30斜面向棘突基底部及椎管区扫查;横切在椎管间隙正中检查。
4 声像图特征
病人取平卧位(最好空腹),经前腹壁正中纵切,探头稍加压力,推移肠管,使探头、腹壁与椎体前缘距离尽量缩短,这时在荧光屏上可见到椎体的无回声区,即为椎管实测内经。然后透过椎体间隙进行横切探查,横切探查时与荧光屏上可见到横断的椎体轮廓影,在椎体轮廓影中部见一椭圆形或三角形强回声光环,内为不透声暗区,即为横断的椎管内经。正常椎管内经为椭圆形或三角形,显示清晰,轮廓规则,内壁光滑,各阶段椎管内经为连续性,相差不甚明显。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强督健脊针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93
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病, 属骨科疑难病之一, 病程长, 致残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作者应用强督健脊针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0例,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8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其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龄48~69岁, 病程最短9个月, 最长7年。其中有明显诱因者24例, 无明显诱因者16例。腰腿症状均明显者13例, 单纯下肢症状者27例。双侧下肢症状者13例, 单侧下肢症状者27例。所有患者均具备下肢麻木、酸胀及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且均经腰椎CT及MRI检查证实为骨性椎管狭窄。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慢性腰痛史, 部分患者有外伤史。②多发于≥40岁、的体力劳动者。③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 腰痛在前屈时减轻, 在后伸时加重, 腰痛多为双侧, 可交替出现, 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 休息后好转。严重者可引起尿频或排尿困难。④下肢肌萎缩、腱反射减弱、腰过伸试验阳性。⑤腰椎X线摄片检查有助于诊断, 脊髓造影、CT和核磁共振检查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患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48岁, 病程>6个月。排除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继发腰椎管狭窄症者;病情危重伴下肢瘫痪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病肿瘤患者。
1. 2 治疗方法 采用强督健脊针法。针刺主穴:后溪(双)、申脉(双)、命门、腰阳关、大肠俞(双)。配穴:太阳经疼痛加委中、飞扬;少阳经疼痛加阳陵泉、悬钟;阳明经疼痛加足三里、丰隆。针具选择:华佗牌0.35 mm×40 mm和0.35 mm×100 mm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方法:先针刺后溪和申脉, 捻转补法, 得气为度;再深刺大肠俞, 提插捻转泻法, 以针感向同侧下肢放射为度;余穴按常规针刺, 平补平泻。同侧大肠俞与申脉为一组接6805型电针仪, 低频率, 疏密波, 20 min。1次/d, 15次为1个疗程。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腰腿疼痛症状消失, 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腰腿疼痛减轻, 劳累后仍有疼痛。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2~6个疗程治疗, 其中治愈18例, 占45%; 好转12例, 占30%;未愈10例, 占25%;总有效率为73%。见表1。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是是由于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的骨柱或纤维性结构狭窄致马尾神经受压而发病, 多为后天所致, 与骨的发育不良、骨质退化、韧带钙化腰部外伤或腰椎手术后粘连有关[2]。
本病可归属中医学“腰痛”范畴。腰痛的发生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本病与肾、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取局部穴位及足太阳经穴为主[3]。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与探索, 根据“督脉为阳脉之海,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理论, 结合本病的现病机理, 从奇经入手, 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督脉。督脉不通, 影响足三阳经气运行, 从而导致下肢疼痛和运动障碍。故此作者选用督脉经穴命门、腰阳关, 联合“八脉交经穴”中通督脉之后溪、申脉、 足太阳经穴大肠俞, 共为主穴, 多角度通调督脉经气以治其本;根据下肢病变部位循经取穴以治其标。大肠俞从穴位解剖来看, 大肠俞穴下面有第3腰神经后支, 深层为腰丛, 发出神经干及其分支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及下肢的肌肉和皮肤, 故深刺大肠俞, 可使针感直达病所“气至而有效”, 因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的腰痛、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可获满意疗效[4]。
综上所述, 强督健脊法立论新颖, 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操作简便易行, 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4 附:病例报告
患者男, 60岁, 右下肢酸胀沉重伴间歇性跛行2年余。患者行走300 m即出现右下肢酸胀沉重, 蹲下数分钟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 骑自行车可无任何不适。查体:腰椎生理曲度较直, 未见明显压痛, 腰部背伸受限, 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舌质暗紫, 苔白腻, 脉细涩。腰椎CT示: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腰椎管狭窄。予强督健脊针法治疗, 1个疗程后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4个疗程, 症状明显缓解, 行走距离可达数公里。巩固1个疗程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3-204.
[2] 陈朝东.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4例.江苏中医药, 2003, 23(5):33-34.
[3] 高树中, 杨骏.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7(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