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贞观政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腹针;针灸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笔者采用腹针配针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择的6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按随机化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腹针组)和治疗组(腹针配针灸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6岁。治疗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灸:水分、气海、关元。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加入中、印堂。腹针:患者平卧,腹部暴露,针刺前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检查有无包块、触痛,无阳性体征方可施治。常规消毒后,根据患者胖瘦分别选用40~60 mm长度地毫针,避开毛孔、血管,对准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分3步进行:①候气:进针后停留3~5 min;②候气后3~5 min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③催气:再隔5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留针30 min起针,1次/d,10次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 d。对照组:在采取治疗组治疗过程中的针灸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下肢放射性酸痛消失,行走正常、有力,无腰痛、腰酸;显效:下肢放射性酸痛减轻,偶有发作,行走正常、有力,酸痛、腰痛时间明显减少;有效:下肢放射性酸痛活动时间过长会出现,休息后减轻,下肢行走困难减轻,比较有力;无效:与就诊时症状比较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415108197.1%
对照组3491010585.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发育缺陷及缺损、劳累及受寒等因素引起,造成髓核冲破纤维环而膨出或突出,压迫脊神经根、马尾神经及周围其他组织,造成局部充血、水肿的炎症性改变,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或伴有马尾神经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1]。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是外因[2]。由于在负重劳动或剧烈运动中,椎间盘受挤压和扭旋,使椎间盘的纤维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产生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症状,这种现象,临床上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因是椎间盘本身的退行性慢性变化[3,4]。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与“痹症”范畴范畴,许多腰痛和根型坐骨神经痛,均与此病相关。多因脾肾虚弱、督脉失养,加之跌打损伤、感受外邪导致气滞血瘀、经脉受阻而发痛。腹针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局部穴位治疗全身疾病,具有调整脏腑气血、疏通四肢百骸的功能。而且腹针治病无明显针感,取穴要求准,深浅要求严格,故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好、疗程短、痛苦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不过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针灸与腹针的方法及疗程,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乙醇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偶有针灸与腹针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参 考 文 献
[1] 陈博来,林定坤,孔畅,等.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5):365-367.
[2] 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中国针灸,2001,21(8):474-476.
【关键词】重症 药疹 护理体会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其他方式进人体内而引发的皮肤或黏膜发疹。可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有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类、镇静催眠类、抗毒素与血清制品类等。重症药疹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及剥脱性皮炎型三种类型,是严重的药物反应,不仅皮肤损害严重、广泛,往往还伴有内脏受累及全身中毒症状,易出现并发症。如果治疗护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1]。本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诊治重症药疹患者42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为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重症药疹患者。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78岁,平均34.5岁,所有病例在发病前均有用药史。42例重症药疹患者中12例使用抗生素,7例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6例使用磺胺类,3例使用喹诺酮类,5例使用抗痛风药,2例使用镇静催眠类,7例使用其他药引起。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18例(43.00%),重症多形红斑型16例(38.00%),剥脱性皮炎型8例(19.00%)。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以及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早期应用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待病情稳定即皮损无新发,干爽或渗出减少,颜色转暗,体温正常后,逐渐减量并改为口服泼尼松。
1.3 转归 痊愈出院37例(88.00%),其病程(9~66)天,平均(23.4+11.5)天。好转后自动出院3例(7.00%)。死亡2例(5.00%)。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本病皮损严重,常让患者感到焦虑、恐惧,担心生命受到威胁或留下残疾,加之皮损引起剧烈疼痛,更使患者紧张、烦躁,不愿配合。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解释并安慰病人,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良好的信任感,同时让亲属做好配合工作,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避免精神紧张,坚定治愈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2 严密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发生感染:(1)将病人安置在单人病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2次,每次60分钟,每天通风3-4次,每次20-30分钟,并保持室温在22~24℃,采用暴露疗法时室温在28-30℃,湿度在50%~60%。(2)予以支被架使用,避免衣被直接接触破损皮肤。每日为病人更换无菌单2次,选择柔软、干燥、清洁、无刺激性、并经高压消毒的棉质衣物、床单、被褥等;及时更换渗湿的床单和衣物;注意湿式清扫,使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清洁地面和擦拭物品。(3)严格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及探视时间、次数;保证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诊疗器械专人专用,并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减少医院感染机率。(4)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前应穿隔离衣帽、戴口罩、更换拖鞋,用2%的过氧乙酸消毒双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患者各种感染机会。(5)对脱落的痂皮、皮屑应随时清理,每1-2小时翻身1次,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以防加重皮肤损伤,并在易受压部位垫橡皮圈或气圈,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继发压疮、皮肤溃疡和组织坏死等。
2.3 饮食护理 患者能量消耗大,口腔也有皮损而进食困难者,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含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以利毒素排出。
2.4 发热护理 首选物理降温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物理降温以冰枕为主。由于是药疹患者,属高敏体质,因此慎用解热镇痛药,避免加重病情。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物理降温的效果,并及时通知医生。
2.5 皮肤护理 经常观察皮损部分有无异常表现,做各种皮肤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防擦伤皮肤,保护好皮肤。①对于皮损面积小伴少量渗出者,可外用氧化锌油膏和莫匹罗星软膏。对于皮损面积大、糜烂渗出重者可用庆大霉素溶液8万U(100mL)等连续湿敷,稍干后改搽莫匹罗星软膏。也可以采取干燥暴露疗法,予以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照射后涂无刺激性油剂呋嘛油,防止皮肤皲裂、出血、疼痛,并起到消毒作用。患者应使用支被架,全身暴露,避免被褥与创面直接接触,引起粘连,保持皮肤干燥,避免阳光直射皮肤,减轻患者痛苦。②对于小水疱或渗液少的水疱,可让其自然吸收,水疱疱壁尽量保持完整,避免破溃形成创面;对于大疱,经聚维酮碘消毒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无菌注射器低位穿刺抽吸。③患者手指、足趾破损时,可用干棉签把每个手指、足趾分开,防止粘连[2]。
2.6 眼部的护理 急性期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眼睛,并用棉球轻轻擦掉眼部分泌物。若分泌物结痂粘着眼睑时,不宜强行分开,以免加重结膜损伤,可先用0.9%氯化钠溶液纱布湿敷或涂凡士林眼膏软化痂壳,再分开双眼。清洗后,用抗生素滴眼液和氢化可的松滴眼液交替滴眼,每15~30min一次。平时注意保持眼睛清洁、湿润。睡前涂0.5%金霉素眼膏,以防止角膜干燥、继发溃疡和感染。定时应用眼科玻璃棒分离睑结膜与眼球,以防止粘连等后遗症的发生。
2.7 鼻腔的护理 当病变累及鼻黏膜,出现糜烂、结痂而影响呼吸时,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再用植物油湿润软化鼻痂,后用无菌镊子取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8 口腔的护理 口唇有血痂影响张口,先用无菌盐水纱布湿敷,软化血痂,慢慢清除至能张口,再用2%碳酸氢钠溶液、0.2%呋喃西林溶液或多贝液漱口。疼痛明显影响进食者,进食前可用棉签蘸2%利多卡因涂在创面上,以减轻疼痛。
2.9 外阴及会阴护理 剪去,保持会的清洁、干燥,促进创面愈合。每天冲洗会阴2次;分泌物多时,采用3%硼酸溶液或1:8 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渗液减少后,可外搽氧化锌油膏、莫匹罗星软膏。男患者用无菌纱布垫于下方,防止阴囊粘连。此外,应做好肛周护理,每日检查肛周皮肤黏膜的变化,每次大便后,应及时清洁肛周,肛周皮肤不可用力擦拭,应用消毒的柔软湿毛巾轻拭,防止损伤皮肤[3]。
2.10 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合理安排用药,观察治疗用药中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使用激素治疗后患者出现的消化道应激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等。
2.11 出院指导 重症药疹可临床治愈,嘱患者出院后,严格执行激素减量计划,避免擅自减量或停用,穿着宽松的纯棉内衣,避免刺激和摩擦皮肤,按时复诊。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用卡片写下本次致敏药物的名称,嘱患者或家属要妥善保管,避免再次接触致敏药物及与之结构相似的药物。日常用药后一旦出现皮疹、瘙痒,应及时就诊[4]。
3 护理体会
重症药疹是严重危及生命的药物反应,本病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重,皮损广泛。如护理不当可因皮肤感染而出现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加强皮肤护理,实行保护性隔离,使其不受损伤及继发感染是护理成功的关键,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忧虑情绪,加强局部护理均有利于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
参 考 文 献
[1]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425-437.
[2]韩敬华,杨磊.重症药疹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7,28(1):112-113.
[关键词] 小针刀;骶管封闭;腰椎管狭窄
[中图分类号] R68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058-02
Clinical study of xiaozhendao for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LIU Haifan1, LIU Xiaowei2
(1.Hengyang Hospital of TCM Bone-Setting, Hengyang 421001, China; 2.The School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and Massa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xiaozhendao on spinal degeneration stenosis.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in which 30 cases were treated by xiaozhendao)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which 30 cases were treated by canales sacralis injection). The effects of two treatment groups were compared through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cura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60.0%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6.7%, the cura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36.7%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0.0%,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Key words] Xiaozhendao; Canales sacralis injection; Lumbar spinal stenosis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异常狭窄而导致的神经或马尾的压迫综合征,以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症状重、体征轻为临床特征,是骨伤科临床上腰腿疼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有资料显示其在腰腿痛的发病中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而居第二位[1]。常见于中青年,用局部封闭、针灸、按摩、理疗等疗法虽可缓解症状,但易复发。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疼痛,西医主张采用手术切除椎板减压,但此法痛苦、创伤大,且有术后并发症可能。为寻求创伤小、效果佳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7年5月~2009年8月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3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对象均来源于衡阳市中医正骨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实验设计纳入6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小针刀组(治疗组)30例和骶管封闭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0.5±12.5)岁;病程(10.9±5.6)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7±13.6)岁;病程(11.6±5.4)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现代腰椎外科学》[2]和《腰椎间盘突出症》[3]等制订:①腰骶部疼痛伴间歇性跛行,直立或行走时腰痛、下肢麻木,上坡容易下坡难,前屈时疼痛、麻木减轻;②可有椎旁压痛,严重者可有下肢感觉、肌力、肌腱反射改变;③弯腰和(或)腰过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④X线、CT或MRI显示腰椎退行性变,椎管中央矢状径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采用小针刀疗法 根据临床症状及X线片、CT报告决定治疗节段。常规消毒,在棘突旁一横指处,局麻下垂直进针在L4~5或L5S1椎板间孔处缓慢进针,当接近神经根时患者常感下肢酸胀或有热感,接触神经根时,患者常诉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此时稍退针,下肢感觉消失后,在椎板间孔内作上下的纵行切割和左右的横行剥离,若感觉椎板间孔内紧张可作上、下、左、右摇动,扩大椎板间孔的针刀切口,此时患者常感下肢轻松感或原有的冷感转热感即可出针。每周1次,2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
1.3.2 对照组采用骶管封闭疗法即骶管内硬膜外封闭,予2%利多卡因局麻,选取骶管裂孔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嘱患者咳嗽,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并回抽再观察有无鲜血及脑脊液,继续注入约5 ml利多卡因,然后推入生理盐水10 ml +地塞米松10 mg、生理盐水10 ml+曲安奈得40 mg+弥可保500 μg。注射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询问患者感受并调整推药速度。注射完毕后嘱患者休息30 min,无明显不适后离开。每周1次,2次为1疗程,共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订[4]:①痊愈:腰腿疼痛消失,无间歇性跛行,可从事正常活动;②有效:腰腿疼痛明显好转,一般步行走500 m无跛行,不耐过度劳累,可从事轻活动;③好转:腰腿疼痛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步行100 m无明显跛行;④无效:治疗1个月仍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无改变,症状逐渐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腰腿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腰腿痛方面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腰腿痛改善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多为先天性所致,继发性多为后天性所致,其中退行性变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腰腿痛”范畴,病因与先天肾气不足和肾气衰退、劳役伤肾等有关;人过中年,阳气渐衰,肝肾亏虚,加之腰部疲劳过度,气血失充,风寒湿邪侵袭,闭阻经络;其病机为肾虚不固,邪阻经络,气滞血瘀,痹阻筋脉而产生疼痛。
将小针刀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目的就是松解粘连,除去病理因素,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5]。一方面,小针刀具有手术刀的作用,可在局部病变组织处采用直接松解、剥离、铲削等方法,减轻炎症区域内压,阻断其对神经血管的恶性刺激,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或纠正缺血、低氧状态,有利于炎症消退和吸收,改善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快组织修复,从而恢复局部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小针刀还具有针刺的作用,且针感较强,可达到通经活络,调畅气血,消除症状的目的。故运用小针刀治疗腰椎管狭窄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继祥,谢兴文.施杞教授辨治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8(13):48.
[2]贾连顺,李家顺.现代腰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71.
[3]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3.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穴位;普通针刺;电针
腰椎间盘突出是本科常见病、多发病,多数患者都经过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又畏惧手术而就诊于本科,笔者行医多年来,根据不同辨证结果,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采用电针配合TDP照射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均来自门诊,经腰部CT检查确诊,都经其他保守治疗而反复发作。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6年。按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中央型58例,单侧35例,双侧23例,膨出型56例,突出型47例,脱出型13例。观察组62例,男47例,女15例。对照组54例,男36例,女18例。
1.2 诊断依据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凉史。增加腹压如咳嗽均使症状加重[1]。
1.3 临床体征 腰椎下端棘突有压旁、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电针:取病变椎旁膀胱经穴或臀部及下肢各穴,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采用提插捻转手法至得气并向下肢闪电样放射,再稍退针,针柄连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2 Hz,30 min后起针,留针期间,局部配合TDP照射。温度以舒适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1.4.2 对照组 普通针刺:患者俯卧位,取病变椎旁相应夹脊穴及其下肢各穴,选用1.5寸毫针,常规皮肤消毒后缓慢进针,待得气后,患者无不适感即留针30 min,其间行针2次。每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腰腿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明显改善;好转:腰腿症状有所减轻,腰部活动改善,可做一般工作;无效:腰腿症状无变化,需改用他法治疗。
2.2 治疗效果 见表1。观察组治愈显效率为77.42%,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80.7%,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治愈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原系腰间纤维退变或外伤发生裂隙,在外力作用下,脊椎失稳,使髓核向后或后外方膨出或突出,以至相应神经受累而产生腰骶酸痛,坐骨神经痛,腰腿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本症属于“痹病”范畴。该病因为腰部慢性劳损或腰扭闪挫、肾气亏虚、风寒湿邪入侵,经络阻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电针刺激椎旁各穴及下肢穴位,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吸收,松解组织黏连,加速病理产物的排出,解除神经组织受压而引起的腰腿症状,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而在治疗同时加之TDP局部照射,通过热效应,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缓解腰部肌肉痉挛袪风散寒除湿,减少炎症渗出物,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减少黏连,消神除经根无菌性炎症。故电针加TDP综合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神经节段理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调理,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另外,在治疗期间的自我保健十分重要,应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不宜剧烈运动,腰部注意保暖,少喝酒,不易久坐,日间可用护腰保护,疼痛缓解后可进行适当的腰背后伸锻炼,可巩固疗效。笔者认为通过有效的电针加TDP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腿痛疗效独特、副作用小,价格适中,易被非手术疗法的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强督健脊针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93
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病, 属骨科疑难病之一, 病程长, 致残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作者应用强督健脊针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0例,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8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其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龄48~69岁, 病程最短9个月, 最长7年。其中有明显诱因者24例, 无明显诱因者16例。腰腿症状均明显者13例, 单纯下肢症状者27例。双侧下肢症状者13例, 单侧下肢症状者27例。所有患者均具备下肢麻木、酸胀及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且均经腰椎CT及MRI检查证实为骨性椎管狭窄。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慢性腰痛史, 部分患者有外伤史。②多发于≥40岁、的体力劳动者。③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 腰痛在前屈时减轻, 在后伸时加重, 腰痛多为双侧, 可交替出现, 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 休息后好转。严重者可引起尿频或排尿困难。④下肢肌萎缩、腱反射减弱、腰过伸试验阳性。⑤腰椎X线摄片检查有助于诊断, 脊髓造影、CT和核磁共振检查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患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48岁, 病程>6个月。排除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继发腰椎管狭窄症者;病情危重伴下肢瘫痪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病肿瘤患者。
1. 2 治疗方法 采用强督健脊针法。针刺主穴:后溪(双)、申脉(双)、命门、腰阳关、大肠俞(双)。配穴:太阳经疼痛加委中、飞扬;少阳经疼痛加阳陵泉、悬钟;阳明经疼痛加足三里、丰隆。针具选择:华佗牌0.35 mm×40 mm和0.35 mm×100 mm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方法:先针刺后溪和申脉, 捻转补法, 得气为度;再深刺大肠俞, 提插捻转泻法, 以针感向同侧下肢放射为度;余穴按常规针刺, 平补平泻。同侧大肠俞与申脉为一组接6805型电针仪, 低频率, 疏密波, 20 min。1次/d, 15次为1个疗程。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腰腿疼痛症状消失, 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腰腿疼痛减轻, 劳累后仍有疼痛。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2~6个疗程治疗, 其中治愈18例, 占45%; 好转12例, 占30%;未愈10例, 占25%;总有效率为73%。见表1。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是是由于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的骨柱或纤维性结构狭窄致马尾神经受压而发病, 多为后天所致, 与骨的发育不良、骨质退化、韧带钙化腰部外伤或腰椎手术后粘连有关[2]。
本病可归属中医学“腰痛”范畴。腰痛的发生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本病与肾、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取局部穴位及足太阳经穴为主[3]。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与探索, 根据“督脉为阳脉之海,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理论, 结合本病的现病机理, 从奇经入手, 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督脉。督脉不通, 影响足三阳经气运行, 从而导致下肢疼痛和运动障碍。故此作者选用督脉经穴命门、腰阳关, 联合“八脉交经穴”中通督脉之后溪、申脉、 足太阳经穴大肠俞, 共为主穴, 多角度通调督脉经气以治其本;根据下肢病变部位循经取穴以治其标。大肠俞从穴位解剖来看, 大肠俞穴下面有第3腰神经后支, 深层为腰丛, 发出神经干及其分支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及下肢的肌肉和皮肤, 故深刺大肠俞, 可使针感直达病所“气至而有效”, 因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的腰痛、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可获满意疗效[4]。
综上所述, 强督健脊法立论新颖, 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操作简便易行, 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4 附:病例报告
患者男, 60岁, 右下肢酸胀沉重伴间歇性跛行2年余。患者行走300 m即出现右下肢酸胀沉重, 蹲下数分钟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 骑自行车可无任何不适。查体:腰椎生理曲度较直, 未见明显压痛, 腰部背伸受限, 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舌质暗紫, 苔白腻, 脉细涩。腰椎CT示: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腰椎管狭窄。予强督健脊针法治疗, 1个疗程后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4个疗程, 症状明显缓解, 行走距离可达数公里。巩固1个疗程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3-204.
[2] 陈朝东.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4例.江苏中医药, 2003, 23(5):33-34.
[3] 高树中, 杨骏.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7(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