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月亮的知识

关于月亮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月亮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月亮的知识

关于月亮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阅读; 朗读; 理解; 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111-01

一、以读促情,加深理解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对于烘托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多朗读。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二、以演悟情,在积极参与中理解课文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目的的、适时的安排学生表演,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学生理解“中华不振”。读到了课文第八段,我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那个洋人很可恶”,有的学生说:“那个妇女很可怜”,还有的说:“巡警真可憎”等等,理解只在表面。这时,我让学生自己搭伴演一演这件事,学生听了特别兴奋,不一会就找好了同伴。演完以后学生又有了自己新的想法:洋人根本就没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巡警就是个汉奸、走狗;看到这一幕我感到很气愤同时也感到无奈和屈辱……通过表演,学生充分融入到当时的事件中,感悟理解“中华不振”,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到当时看到这一幕时的心情,感受小小年纪一心为国的情怀。

三、以乐激情,渲染课堂,陶冶情操

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联想。上课时,如果我们选择歌词有益、曲调优美的音乐,播放给学生听,则可以帮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感受艺术魅力,引发学生对其内容、主题、意境的联想,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理解工作劳苦这一部分,为了更深的挖掘文本,我决定创设情景加上舒缓感人的音乐,配以生动的语言分别描述“夜幕降临、夜很静、夜深了、天亮了”这四个时间段总理工作的场景,借此让学生感受到总理工作时间之长,分别让四位学生在老师每读完一个时间段就朗读本句段,如师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坐在他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起今天晚上要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生跟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通过学生在音乐声中的一次次朗读,微妙的音乐,引领学生一次次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一次次触摸总理行为背后伟大的情感,感受总理的劳苦功高,让总理的音容笑貌牢牢定格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在课文的结尾处视频依次出示总理的一些照片,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再看一看总理的音容笑貌,让心灵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

四、以境升情,激活课堂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主力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进行情景教学,情境教学为教学目标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景,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以获得生命个体的全新的体验。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着重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初读课文,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中朝两国人民难舍难分的心情。因为课文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甚远。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引入50多年前抗美援朝的战场。在向学生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后,我放了一段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录像,同学们看到列车长啸驶入朝鲜战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流血牺牲,各个看得聚精会神。当看到大嫂为了能让志愿军叔叔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吃上野菜,冒着生命危险到前沿阵地上去挖,结果被炮弹炸断了双腿。有些学生的眼睛润湿了。录像一停,我用低缓的语气说:“同学们,在抗美援朝中,中朝两国人民不仅并肩打败了凶恶的敌人,而且还谱写了一曲曲最真诚的友谊赞歌,今天即将分别,两国人民的热泪流了一遍又一遍,惜别的人群送了一程又一程。”这时学生已进入了告别情景中,我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在哀婉的《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很多同学被课文内容所打动。

五、以想化情,在语文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脑的思维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学生通过想象力能把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较快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尤其是能把一般的原理、思想具体化,从而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想象,可以从文章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引出自己脑海里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形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借以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关于月亮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容量血液稀释 控制性降压 骨科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68

资料与方法

择期行骨科骨盆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1岁,体重45~75kg,无心肺、肝、肾、凝血功能障碍,术前血红蛋白Hb≥110g/L,Hct≥35%,预计术中出血量大于血容量的20%。随机分为(n=20)A组(AHH+CH组)和B组(对照组)。

麻醉方法:麻醉前30分钟肌注咪达唑仑0.05mg/kg,硫酸阿托品0.5mg。入室后监测ECG、BP、SPO2。给面罩吸氧,开放上肢静脉。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动脉血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CVP)。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1~2mg/kg,维库溴铵0.1mg/kg,瑞芬太尼1.0~2.0μ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控制呼吸,维持PETCO 235~45mmHg。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4~6mg/(kg•小时),瑞芬太尼0.1~0.2μg/(kg•分钟),吸入异氟迷,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AHH和CH的实施:两组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前均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6~8ml/kg补充禁食所失液体量。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A组快速输入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15ml/kg,速率40ml/分,使血容量增加20%。在AHH的同时结合CVP,以MAP基础值的70%为指标,给予硝酸甘油0.2~2μg/(kg•分钟)静脉泵入,进行CH,维持MAP在65±5mmHg,待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后,渐停CH,BP回升后据CVP适当利尿。术中丢失的血液以等量的6%羟乙基淀粉代替,而术中生理需要量及术野损失量用6~8ml/(kg•小时)乳酸钠林格氏液补充,尿量以等量的乳酸钠林格氏液补充,保持血容量呈术前的超容状态。当HCT

监测:术中连续监测ECG、MAP、CVP,于AHH前(T0)、AHH后15分钟(T1),术毕(T2)时测定Hb、Hct、PT、APTT、FG及电解质Na+、K+、Cl-,记录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观察AH后及术中有无肺水肿及心衰的临床征象。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结 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术前Hct、Hb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均在目标范围内,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见表2。

与T0时比较,A组T1、T2时Hct、Hb降低,B组T2时Hct、Hb降低(P

与B组比较,A组出血量明显较少(P

讨 论

骨科骨盆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多,常需输入异体血。临床多采用血液稀释减少手术输血量或不输血,以达到血液保护、节约用血。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是目前减少异体输血常用的方法之一。AHH,即在手术前静脉快速输入15ml/kg的胶体液,使CVP升至10~15cmH2O(但无肺水肿),Hct降至28%~30%,Hb 90g/L左右,从而达到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减少术中出血时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提高患者对急性失血的耐受性,减少异体输血的目的[1]。正常情况下,组织仅利用氧供的10%~25%[2],血液稀释正是利用这一生理基础进行的。Singbartl等[3]认为人体血液具有低血红蛋白情况下的代偿储备,在机体容量和血液流量足够的前提下(Hct不低于20%,Hb≥70g/L),即可向组织提供充足的氧供。适度的AHH,有利于氧的输送,一般认为临床上进行AHH时,Hct宜保持在25%以上[4]。本观察A组静脉输注15ml/kg的6%羟乙基淀粉,使血容量扩容约20%,维持Hct28%、Hb 95g/L左右。术中以Hct在25%以下或出血量大于自身血容量20%作为输血指征。AHH后、术毕Hb、Hct均降低,但均在25%以上。

行AHH后,血液稀释,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组织对氧的摄取;同时血液粘滞度下降,静脉回流及心排血量增加,器官灌注量增加,可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供氧。但在行AHH时,短时间内输注大量液体,血容量急剧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存在导致心衰、肺水肿的风险。因此,本观察行AHH的同时,用硝酸甘油进行控制性降压。硝酸甘油可松弛血管平滑肌,对毛细血管后静脉(容量血管)的扩张作用很强,使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前负荷。本观察A组CVP稀释前后无明显变化,说明硝酸甘油扩张血管,有效避免了AHH时血容量剧增对循环功能的不良影响。硝酸甘油同时松弛小动脉,使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减少术野出血。本观察中硝酸甘油0.2~2μg/(kg•分钟),剂量较低,可能与异氟醚、丙泊酚可扩张血管有关。单独行CH时,可能因血流缓慢,血液黏滞度升高致重要脏器低灌注,严重时引起脏器功能障碍。因此,AHH联合CH有取长补短的好处。

AHH不是术前简单的预扩容,而是术中亦保持血容量呈超容状态,由于血液得到稀释,故手术时RBC的丢失减少。CH亦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本观察实施AHH的同时,用硝酸甘油行CH,不仅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亦显著减少输血量(A组明显少于B组),部分患者还可避免输异体血。同时,A组HR、CVP无明显变化,血液动力学稳定;PT、APTT稀释后延长,FG稀释后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电解质K+、Na+、C1-稀释前后无明显变化,说明AHH联合CH对凝血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AHH联合CH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可明显减少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且血液动力学稳定,对凝血功能、电解质等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临床节约用血方法。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36-1740.

2 于布为,顾敏杰,薛庆生.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氧供、氧耗、循环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23-26.

关于月亮的知识范文第3篇

月亮意象语文教学月亮作为遥不可及、高悬于夜空的神秘天体,在华夏先民的观念中积淀为具备了美的意蕴的形式,成为中华先民情感表达的一个象征物,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衍申出多重内涵。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传承经典,当然少不了月亮意象,本文试图分析这些意象的呈现方式和不同内涵,谈谈如何根据意象的特点实施教学,高质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月亮意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

意象是汉语言文本传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是创作主体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被读者所感知的具象,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月亮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并被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沿用、发展、创新,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它们超越时空,成为凝聚汉民族精神意味、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的符号、载体。

月亮作为一种意象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通过课文和古诗词这两种途径呈现。课文中出现月亮意象较典型的有《嫦娥奔月》《望月》《月光启蒙》《二泉映月》等,课文中借对月亮的描写、对月亮意象的运用,或表达了人们对宇宙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想象(《望月》),或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流逝的美好时光的怀念(《月光启蒙》),或衬托渲染人们的愁绪与孤独(《二泉映月》)。

古诗词中有10首直接借月抒怀的诗词,这些作品中关于月亮的意象内涵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蕴涵时空的永恒,抒发人生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其中以明月抒发对故乡、亲人、有人的思念之情的象征比较多。

由于意象的独特特点,注定不能像定理、公式的教学那样用概念化的方式去说明、印证,不能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讲解、传授。应当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艺术的妙悟,领略母语学习的真谛,感受民族生命的律动。

二、月亮意象的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感受月情

运用形象思维,发挥联想和想象,去把握月亮意象,这既符合文学欣赏的规律,又切合小学生的实际。由于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的限制,小学生一般不是从理性上去审视作品,而是从感性、经验的角度去阅读欣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美丽画面,从而得到美的感受。

如《静夜思》教学,教师一连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李白的话,对着月亮,你在想什么?”、“对看着明月的李白,你想问他些什么?”“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光照到地上为什么称霜呢?”学生由己推人,想到冰冷的月光洒在地上像白霜一样寒冷,体会到李白孤身在外,月光如霜,心比霜还冷。学生不仅对月亮的意象理解得更深刻,而且透过李白对月的描绘,感悟诗人的孤独情怀。由此可见,激发学生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激活情感.感受月亮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深入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

2.情境体验,品悟月意

如何引领学生畅游“意象的河流”,将文本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形象,特级教师施建平执教《泊船瓜洲》运用的是创设情境、学生体验的方法。施老师先范读课文,用简笔画勾勒出诗人、船头、江水以及一轮明月的形象,同时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在栩栩如生的简笔画的引领下,在意蕴深远的古典名曲的启发下,在施老师娓娓动听的话语的帮助下,学生迅速进入诗歌写作的情境,充分体验到在诗人肩负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已经离家很久,现在虽近家门,却又无法归家的感慨;体验到作者发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来自灵魂深层的呼喊;感悟作者通过月亮所表达的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复杂的人生况味。

诗歌如此,课文也如此。《望月》中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银色的海面,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话给学生带来了经验的比照和心灵的碰撞。教师首先和学生共同欣赏文本,让文本的审美意蕴感动大家,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你有没有看过月景?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月景?”“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什么啊?”“长大的舅舅借着月亮想说什么呢?”通过一系列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小外甥眼里的月亮、舅舅眼里的月亮、引用古诗中的月亮和作者笔下的月亮,都是一个月亮,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是多样的,寄托着不同的情思。正所谓披文显象,显象得意,月亮的意象也逐渐明晰。

3.拓展延伸,升华月韵

关于月亮的知识范文第4篇

月亮教会我分享。你一定知道,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但它比太阳光温柔,它总是涂抹着一层清朗的色彩。正是这份温柔和清朗,令我深深迷恋。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但它却与人分享这份明亮。多少个晚上,在上完晚自修后骑车回家的路上,只有它与我相伴。它让我懂得了分享的快乐,原来只会把快乐的事都藏在心里的我,现在也学会了与亲友一起分享。

月亮教会我沉稳。入夜,白天的繁华和喧闹消失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此时,我沐浴在月光下,让心慢慢变得平静而沉稳。月光则不声不响地洒向大地。每当这时,我都会静下心来看书写作,即使彻夜不眠,也不会觉得累。

月亮教会我探索。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阿波罗登月”,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对它的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受到这种启发和激励,我也在不停地探索。或许范围很小,只在书本和生活中,但我乐此不疲。我曾广泛涉猎关于月亮、太阳、星星以及整个宇宙的书籍,做梦也幻想能和UFO上的外星人欢聚一堂;我曾和爸爸一起看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的动人情景,写信给杨利伟叔叔,决定将来像他那样献身太空事业;我也曾将李白、苏轼等人描写月亮的诗句收集起来,从中找到古代诗人与月亮结下的民族情愫,探究我们民族月文化的深刻内涵。

其实,千百年来,被月亮教会的人又岂止我一个?又岂止我学到的这些?

它带给人灵感,有诗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它带给人以大气,有诗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它带给人安慰和启迪,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带给人……

当然,千百年后,它依旧会教给我们好多好多的东西。

它会教育我们要善于利用能源,比如太阳能、潮汐能等,它教育我们要保护环境,否则会变得和它一样寸草不生。

和月亮对话,你会发现它就是一位大自然的老师,教会你做人,教会你知识,教会你现在,教会你未来。

点评

关于月亮的知识范文第5篇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看――(出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关于月亮的古诗有很多,你能背出一两句吗?(生背《静夜思》)

师: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也有很多。你们听说过吗?谁能把故事的题目讲给大家听?

生:我知道“玉兔捣药”“吴刚伐木”的故事。

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隐写的一首古诗《嫦娥》,看老师写课题。

【点评】月亮图片美轮美奂,给学生无尽的遐想,图片静静地告诉学生,其实美就在身边,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激发学生在旧知的知识建构上,画上对新知跳跃的一笔。

师:中秋节的夜晚,我们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圆圆的月亮,就像大玉盘。神话故事中的月宫中有亭台楼阁,有仙乐阵阵,有云雾缥缈,景色特别迷人。同学们,如果你住在这么美的地方,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感到很幸福。

生:我感到很开心,我喜欢这个美丽的地方。

师:神话中的嫦娥就是住在这样的仙境里,她的感受和大家想象的一样吗?我们还是读读诗吧。

【点评】被唤起的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吸引着学生走近嫦娥、认知嫦娥,期待着与嫦娥进行心灵的沟通,探知嫦娥心灵深处的不同。这给学生深入文本,探求诗中真情搭建了愿景台。

【教学片段2】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边读古诗,一边想象画面。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

生:有“云母屏风、烛影、长河、晓星”这几个景物。

师:同学们,云母屏风、烛影,这是哪里的景物?

生:这是室内的景物。

师:长河、晓星又是哪里的景色?

生:这是室外的景物。

师:银河渐渐隐没,启明星也不见了,你知道这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生:这是拂晓的时候。

生:就是天亮的时候。

师:你知道它代表着什么?

生:说明天快要亮了,一夜又要过去了,嫦娥又是一夜没有睡。我觉得嫦娥很孤单,很不快乐。

师:这漫漫长夜,应该进入甜蜜的梦乡。可是嫦娥孤独地看着幽暗的烛光,在冰冷的云母屏风旁摇曳,她寂寞地看着银河和启明星渐渐隐没,度过了又一个无眠之夜。嫦娥因什么而夜夜睡不着觉?

生:后悔偷吃了灵药。

师:嫦娥偷吃了灵药,不是飞上月宫长生不老了吗?为什么还要后悔呢?

生: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没有亲人陪伴着她。

师:小朋友想想看,每天傍晚时分,你放学回到家里,爸爸妈妈也下班了,你们一家人都在干什么呀?

生:围坐一桌,共进晚餐!

生:一起看书、做作业,遇到不会的,就一起动脑筋,一起商量,多快乐啊!

生:我会和家人一起看电视。

师:多温馨、多么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