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经济

地方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方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方经济

地方经济范文第1篇

减少利润以覆盖损失

如果想了解一个商业银行的运行情况,最常规的办法大概就是看看它经营业绩如何了。一家银行是经营有方,还是工作欠缺,从其经营业绩可一览无余。当记者面对太原市商业银行行长吕福贞,问及2006年的经营业绩时,吕行长略显迟疑的话让记者有些惊异:“税后利润757万元。”

“这是全年的数字?”因为在采访吕福贞之前,记者曾在太原市商业银行的几个支行跑了两天,对其整体业务情况有个初步判断,一个运营好的支行的年税后利润也不止700万元。

“是全年的。”吕行长的答复很肯定。“那税前利润是多少?”吕行长这回笑了:“8900万元。”吕行长解释说,税前利润中有5600万元用于风险拨备,还有一部分用于给员工发超额任务奖。

“我们的成绩是别人看不到的,当年实现的利润大部分都提拨备和覆盖风险了。我们做得很苦,但表面上看不到,可还必须得这么做。”对此吕福贞行长有些微的无奈。

吕福贞2004年就任太原市商行行长以来,仅用于处理损失和提拨备就达1亿多元。2004年覆盖损失3000万元,当年报表体现为亏损;2005年处理损失3200万元。太原商业银行现有损失准备金1.28亿元。

对此,也有人劝她。但吕福贞对这个问题有看法。用业绩去化解损失,虽然当时看起来没替股东赚很多钱,但太原商行自身的损失和风险在化解,这有利于商行今后的发展。误解是短时间的,发展会说明一切。

竭尽全力争取存款

1999年初,吕福贞到太原市商行任主管科技、存款和资金计划的副行长。从那时起,太原商行逐步获得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同业市场拆借资格、金融债承销资格、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甲级成员等。随着全行科技系统升级改造的完成,全市分行实现了通存通兑,并且上了银行卡系统。硬件具备了,争取太原市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就成了吕福贞的目标。她虽不愿过多提及过程的艰难和复杂,但那么多银行虎视眈眈的项目,攻下来的难度可想而知。目前,这块儿业务沉淀的储蓄资金超过6亿元。

当然,市行政事业单位工资项目远不能满足吕福贞和太原商行的愿望,借太原市各县区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之时,太原市商行奋力挤入,仅全市医保项目就增加存款8.6亿元。解放中路支行借助区核算中心的工资、医保及养老业务,存款由2000万元猛增到11亿元。

2006年,太原市商行进入市政务大厅,行政事业收费业务,存款增加2.5亿元。为了这个项目,商行花了一年的时间,把原来政务大厅里的其他银行挤了出去。谈到从别的行抢过来业务时,吕福贞一脸歉意。但歉意归歉意,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记者相信她仍会毫不手软地出击。

此外,商行还向省财政渗透,预算外资金又使存款增加了5亿元。

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市核算中心、医保、市政务大厅、省财政、2个行政区的业务,这些现在都成为太原商行赖以创收的基础。

借担保扶助中小企业

地方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担保不落实,资产小,没有土地、房产等实实在在的抵押品等问题。那么,如何既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又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呢?为此,太原商行开始探索搭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平台。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解放北路支行。解放北路支行在为钢材批发市场的经销商办理承兑汇票的过程中发现,银行跟一家一家公司谈费时费力,效果还不甚理想,于是建议钢材经销商共同出资成立担保基金,为出资户提供担保。

经过商行的努力,29家经销商出资6400万元成立担保公司,按8~10倍的授信比例,总授信额度达6亿元,额度可循环使用。担保公司规定,当年只为入股企业提供担保,保费按3‰一次性收取。

借担保公司扶助企业的做法使企业和银行双双受益。以授信额度最高的公司为例,其年营业额从当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4亿元。当初商户中谁有辆桑塔纳都算好车,如今有辆宝马车也算平常事。目前,29家商户中每年盈利超过5000万元的有3家,年盈利3000万元以上的6~7家,年盈利1000万元的有10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担保公司的股东们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合作方式的好处。钢材市场一位刘姓老板告诉记者,担保公司的形式有四个好处:一是方便、快捷地解决了商户融资问题;二是使商户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的做法,变竞争为联合、互助;三是商户普遍认识到以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危害,转为有效调节、理性参与;四是商户联合起来后面对钢厂不再是弱势群体。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03年公司销售额10亿元,2006年达到27亿元。

银行因此也受益匪浅。2006年,太原商行解放北路支行对担保公司累计授信额度达13亿元,当年授信余额7亿元,实现收入2600万元,利润1200万元。自担保公司2003年10月成立以来,商行对其累计授信45亿元,没有一笔不良。另外,支行因承兑汇票增加资金4亿元,2006年底存款达8.4亿元。

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成本较高,但太原商行面对企业的金融需求从不挑肥拣瘦。2006年,长钢公司选出10家金牌客户,为其提供额度为3000万元的担保,保证其货源。这笔业务手续繁琐、工作量大,其他银行都不愿意接受,太原商行接过这笔业务,并且简化审批流程,提高了效率,受到客户的好评。

创新消费贷款模式

太原市商行在运营中一直把满足市民需求当作大事来抓。

2002年太原市8000多辆出租汽车更新换代,商行通过让其他行签发承兑汇票的办法,承担了总额三分之一共2亿多元的授信额度。几年来还贷还息没有不良。由此,太原商行进入了汽车消费贷款领域,并垄断了太原市汽车销售主要品牌的信贷业务。

为了解决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银行主动性不够,经常由经销商决定贷与不贷,从而潜在风险较高的问题,太原商行推出直客式汽车消费信贷,银行自己进行现场调查,进而决定贷与不贷。桃园支行是最早开展直客式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支行。截至2006年底,支行累计发放汽车信贷8000多万元,满足了当地市民的消费需求。至今,直客式汽车消费信贷无欠息欠贷。

地方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文献:地方经济;北海

1地方文献应走向市场

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一个特定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文教以及科学技术的全面情况,是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对地方文献进行搜集和保存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职责。然而长久以来,地方文献工作仅仅侧重于为少数研究地方史的学者和学术机构服务,专业性较强、受众面窄、服务手段单一的特点使地方文献游离于地方政府、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生活的视线之外,其“服务地方”的使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影响了地方文献工作自身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行业的起源和发展都取决于社会对该行业的实际需求,即'需求'引发和促进了行业发展”[1]。地方文献要走出高阁,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行业本身的发展。因此,地方文献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更新意识,站在市场的角度和用户的立场重新审视地方文献工作,从反映本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等方面获取、挖掘资源信息,积极拥抱市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2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内容

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特定的自然、人文及历史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地方经济受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极深,地方文献的形成和发展则完整、深刻地体现着这些影响。对于公共图书馆和信息机构而言,要发挥馆藏优势,重视并积极挖掘地方文献中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文化”的灵魂。

2.1 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和借鉴

地方政府在进行地方经济的规划和决策时需要以史为鉴,从而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具体而言,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掌握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常住居民的组成结构和风俗习惯,制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还要有前瞻性,降低决策失败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等等。地方文献蕴含着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有能力也有义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北海市为例,北海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结合部的中心位置,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如何更好地发展以北海为代表的北部湾经济一直是北海乃至整个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北海市级、县级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作为北海地方经济的历史见证者,翔实记录了从古至今当地与外部的通商历史。既有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也有历代官民的通商实践。这些文献经过深层挖掘和整理开发,必定能为地方对外经济更好的发展和政府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另外,地方文献有能力也有必要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等)。公共图书馆、信息机构的地方文献部门可以与相关机构形成长期协作关系,一方面能为特定部门、特定研究人员提供定题、定向信息服务和保障,另一方面也建立起顺畅的信息渠道,更快、更及时地获得有价值的文献资源或者反馈,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发挥“资政”的作用。

2.2 为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挖掘经济信息提供定题服务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方的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又有赖于地方资源以及人才、技术等因素。”[2]也就是说,地方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以地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基础。所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及个人,在发展经济的创业之初及经营过程中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此外,历史积淀下来的累累果实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这些资源里蕴藏着丰富的经济信息和商机,地方文献部门如果对其充分挖掘、科学论证,必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开阔思路,并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公共图书馆和地方文献部门应针对地方资源的特点,结合馆藏优势,积极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为政府、企业及个人提供各类信息支持,通过历史资料的查阅和相关数据的科学统计、分析,为用户挖掘有效的经济信息,给用户决策提供依据。

2.3 为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近年来,人们对旅游产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各项地方经贸事业中的作用愈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构筑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地区风貌和经济建设状况的平台,打开了一扇展现地区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的窗口。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地方旅游事业成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带动地方经济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北海作为知名旅游城市,也在不断探索地方文献对旅游事业的推动和发展。

2.3.1 把地方文献提升为地域文化。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对地方文献的不断研究与整理,北海地方文化从几个方面脱颖而出:古城文化、名士文化、旅游文化、海洋文化、珍珠文化、疍家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等。北海是没有围墙的沿海城市博物馆,仅外国领事馆旧址及教堂旧址就有十几处。北海也是名士之乡,名人的生平业绩、学术成果、思想精神、故居遗迹以及他们的影响都成为旅游项目,对国内外游客产生极大吸引力。北海的客家文化、疍家文化、海洋文化、珍珠文化及岭南特色果蔬和海鲜风味菜肴,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物产文化。

2.3.2 把文化转化为产业。在北海的实践中,把文化转化为产业,最典型的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文化旅游产业。北海的文化旅游品牌很多,影响很大,同时联合开发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带。北部湾经济区滨海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如享有中国“绿城”美誉的首府南宁,上思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经济区各市都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已开通北海—越南下龙湾跨国旅游线路,实施北海银滩改造工程,下一步,将规划建设北海邮轮码头,引进战略投资者,策划开发涠洲岛,建设北部湾经济区迪斯尼等主题公园,构建泛北部湾海上国际旅游、滨海休闲假日游、东南半岛民族风情体验游等专题旅游线路。二是历史文物产业。2001年6月25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北海近代建筑群名列其中,这对提高北海市的文化品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北海近代建筑包括15座近代西式建筑,它们是北海一百多年前被迫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物,是研究北海近代史、海关史、港口史、对外贸易以及建筑史的重要史料。应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研究和开发利用它们,使它们更好地为北海的产业经济建设服务。三是地方特色产业。北海的历史文化中有浓郁的疍家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及南珠之乡的珍珠文化,北海文献中详细记载着疍家民族在海上生存的历史,2011年12月在北海召开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充分体现了北海浓厚的客家文化。北海的珍珠称南珠,素以凝重结实、硕大圆润、晶莹夺目、光泽持久而驰名中外,自古享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盛誉,可以说,北海的传统产业与地方文献及北海的历史传承密切相关。

2.4 见证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成果。地方文献的历史资料从各方面记录了不同时期内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脉络。保存地方文化典籍、积累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成果,是地方文献最主要的职能之一。2005年起北海市建立“地方文献信息化工程”[3],由北海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北海市图书馆共同承担。第一期建立6个专题资源库(《北海科技成果数据库》《北海科技人才数据库》由北海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承建),分别收集了以下全文资料:1)近年全国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北海的文章;2)近年全国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珍珠(主要是海水珍珠)的文章;3)各种书刊上发表的有关北海历史文物的资料;4)各种书刊上发表的有关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资料。目前4个数据库收集有1 144篇、2 392页资料,而且仍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并通过二期、三期工程对馆藏地方文献书刊资料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逐步形成一个大型的北海文献资源库系统。这既是北海地方文献建设的新成果,也是一部记载着北海经济发展的史书。

3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义

3.1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信息保障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和主战场,是公共图书馆实现与市场接轨的最有效途径。在各地区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大潮中,随着市场经济对文化信息的依赖及需求量与日俱增,文化信息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文献不仅可以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免费提供全面的文化信息资源,还可以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和资源保障,是地方经济建设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者。以北海市为例,旅游是支柱产业,对于旅游资源(多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如何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同时又能有效利用资源,使地区经济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前景,都取决于政府决策。而地方文献包含本地区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能够从多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保障。

3.2 全面展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图书馆的各类业务工作中,只有地方文献是其特有产品,是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真正独一无二的、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也只有地方文献能够真正全面地展示地域经济和地方文化的发展水平。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最广泛地向大众传播本土文化的渠道之一,不但可以全面、细致、详实地展现地方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还可以勾勒出本地区肇兴的脉络及未来的景象。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既是了解地方史的教科书,更是展示地方经济发展的大舞台。

3.3 促进地方文献自身发展,增加市场竞争力

地方文献通过参考咨询等服务手段为地方经济提供信息支持,同时更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积极深入到地方经济建设各领域,不仅可以展现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多元性,展示图书馆公益性信息服务业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馆藏特色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培养业务人才,提升社会地位,加强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通过服务达到双赢是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昌平, 乔欢. 信息服务与用户[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33.

地方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经济;服务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42

0 前言

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大社会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建校宗旨与目的,不断完善自身体制机能,促使院校发展与社会经济同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展,既能在教学实践上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又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指导着社会经济朝向新的更好的方向发展,尽到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高职院校实际上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政府指导下人才培养的大机制,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 高职院校能在哪些方面贡献地方经济

前文已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是其职能,事实上,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也是自身存在的一个支撑,因为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指导下,高职院校能够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包括专业设置、人才输送途径等方面。紧扣时代脉搏,才能不被淘汰。同时,高职院校也切实的为地方经济做着贡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地区整体素质,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专业设置紧扣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为地区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人才、技术研究以及理论指导;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当地提供了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以上几个方面是高职院校能为地方经济作贡献的地方,也是大体上的方向,明确大方向才能制定更好的实现途径。

2 高职院校贡献地方经济的途径

2.1 明确目标定位,培养合格人才

明确的目标定位是一个院校发展的风向标。高职院校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综合性学府不同,更侧重于技能的培训,带有一定的目标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具有高等教育要求的教学功能,又要能够直接为地方社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就是高职院校办学目的所在,在办学理论、课程设置等方面,高职院校都应该紧扣这个定位,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的课程,培养地区产业发展所缺乏的人才。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人才培养理念更侧重于对实践的要求,不同于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对于人才的人文素养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侧重于技能的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能单纯的理论灌输,也不能单纯的实践而忽略理论。

2.3 优化师资结构,科研与教学结合

一般情况下,高职教师的配置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其一是聘请其他院校教师或者其它高等院校退休教师返聘,其二是专门聘请的一部分教师。事实上,这样的师资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一方面,其它学校的兼职教师即使专业知识、技能等很扎实,毕竟与学生之间接触少,有距离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且退休返聘教师往往与学生之间存在年龄代沟,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交心的交流;另一方面,聘请的教师往往有一定的学历限制,在理论课教学上应该能有很深的经验,然而由于缺乏工作实践,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如果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师时能够聘请一部分产业一线的工人们来为学生进行指导,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4 针对地方特色,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上要紧扣地区主题。例如有些地区的支柱产业是汽车生产,在这些地区的高职院校设置课程时就要围绕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是高职保证生命力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例如一些课程在当前能够紧扣地区发展的朝阳产业的需要,然而三年后却可能会沉寂,或者出于饱和状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不断进行调整,使课程结构更加优化。

2.5 依托政府,依托企业

高职院校在创设之初就肩负着社会责任,只有依托政府,才能紧扣时代脉搏,紧随地区发展的脚步。而依托企业,就是指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会走向企业,尤其是为地区特色产业提供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依托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也能够为毕业生谋求更多的就业途径。

2.6 教学与科研并重

高职院校除了有培养人才的作用外,作为高等学府,还要能够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所谓的科技支持,就是能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科研场地、人才的支援。一方面,能够为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人才,另一方面,能够在理论上、实验场地上为企业技术的进步提供方便。在教学的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给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为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就要能够充分吸收地区文化,了解地区发展特色,紧扣地区发展主题,对自身建设不断进行新的调整。还要与政府和企业双向挂钩、理论与实践挂钩、服务地区经济与自身发展挂钩,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才能彻底实现自身价值。地方高职院校实际上是要能为中等职业院校做领队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建设,提升地区整体素质,进一步为地方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志范.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02):42.

地方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服务 地方经济 途径和机制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标准,更是衡量一所中职院校办学水平质量的标志。中职院校应最大程度发挥中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促使中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一、服务地方经济是中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目前公认的中职院校的三项基本职能。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中职院校要在办学理念中牢固树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把握好中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理性的态度,遵循方向性、科学性、现实性的原则,各自逐步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地方办学特色的名校。

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职院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与持续升级。中职院校的人才和科学实验设备设施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服务。地方中职院校存在的主要作用也就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地方政府举办中职教育、扶持中职教育的根本动力。

职业院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事实上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和地方经济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职业院校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为地方经济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反过来,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坏境,从而实现地方经济和学校自身的双赢。

二、中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和机制

1.要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作为建设创新性国家发挥中职院校的科研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中职院校,应该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活动,促进校企合作,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一般中职院校,由于科技力量弱,应该更多的把目光瞄准本地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小型项目上。有条件和实力的学校还可以借助自己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整合作用,上引下联,将政府、企业商户吸引到自己周围,建立技工贸、产学研联合体,为知识、技术的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中职院校通过搭建这种产学研平台,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倍增、放大的作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将产业、工学结合落到了实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中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中职院校要树立主动适应发展的服务观,主动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和走向。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当前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下,为职业院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双赢。

2.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做到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要通过探索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善实训实习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同时努力改善办学环境,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空间,打造和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市场需要紧缺的专业技能人才。

3.创建中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共赢的机制和平台。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合作共享、优势互补,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搭建良好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中职教育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走到经济建设的前沿,了解经济建设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企业、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中职院校要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姻。学校有先进的科学试验仪器,企业有生产实践车间;教师理论水平高,企业的科研人员实践能力强;学校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团队,企业能够捕捉市场的需求和科技攻关的方向。学校与社会之间,中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像各中职院校的图书馆、体育场都是当地的示范性建设项目,学校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面向社会开放,可以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提高社区人民的体质。同时,中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优质的师资和设备,对社会和企业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开展科技服务等。这些,都将强化社会与中职院校的联系,增强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对中职院校的好感,成为中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4.注重职业中职院校的地方特色。地方中职院校办学特色应主要体现地方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鼓励行业办学、部门办学。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紧密围绕地方重点行业发展。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重点打造地方特色专业,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设置、调整专业的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发展,不断开发改造新专业,淘汰落后的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建设一定要突出地方性,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社会适应性较强、就业前景良好的品牌特色专业,逐步形成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链和专业群。

结束语

中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既是中职院校的办学使命,也是时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职院校必须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效用和功能,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发展方向,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地方经济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出售资源取得的。有些地区经济靠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带动,为了发展经济,把别的地方不让发展的产业作为好项目引进,生态环境给经济发展让路。这种发展模式可能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不具备可持续性,当前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就已经充分暴露,有些地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因此受到影响。松原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腾飞阶段,近五年每年的GDP增速都在20%以上,这非常可喜,同时这种发展又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走牺牲环境换发展的老路,愿将松原首先建设成为一个绿色松原。

谈到发展地方经济,总要说到金融的支持。确实如此,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现代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现代金融,同理,金融的发展也需要以经济为基础。金融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大家评价金融机构的作用说它们通常都只是锦上添花,这里面多多少少包含一点贬义,换一个角度理解,我认为这句话也有道理,金融的作用就是锦上添花,这个锦就是经济,就是我们为经济发展而做的战略规划,只有看到这个锦,金融机构才会来添花。“雪中送炭”对不对?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绝不是商业性金融的主要功能。政策性金融可以“雪中送炭”,这是由其有别于商业性金融的特殊使命决定的,我们的政策安排通常就是先让政策性金融做好基础性的开发工作、织好锦,商业性金融再跟进来、添好花。不同的金融机构有其不同的职责,大家分工明确才能共同发挥好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关乎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从商业性金融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在某种程度上它一定是锦上添花的,并且只有这样它才能履行自身的功能,促进经济金融的共同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东北地区曾经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国60年来的历史上写下过浓重的一笔。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东北地区较之东部沿海一带,发展得相对滞后。我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未来将很可能出现一个轮回。东部地区经济可开发空间逐渐缩小,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如土地、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仍然非常大,并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非常重要的一极。在东北重新崛起的这一过程中,如何运用好金融资源,十分值得我们研究。现在经常讲一句话: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意味着政府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政府要搭好台,只有台子搭好了,企业和银行才有表演的舞台。特别要注意的是,搭这个台不能急于求成,台子搭不结实,企业经营就会受到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必然高企,经济发展也无从谈起。当然,政府搭建的这个台,需要政府、企业、银行等多方共同维护。

地方政府在利用金融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上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本地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机构多了自然就会加大对本地经济支持的力度。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何利用金融资源,政府最应该考虑的可能还不是引进新机构,而是要把现有的金融机构、金融资源利用好,维护好现有的金融机构的运营。从松原的情况看,四大行目前在这里都有分支机构,交通银行也即将在这里设立机构,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农发行在农业领域也担当了主力军的作用。即便在未来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松原,上述这些机构也仍然是松原金融的主体。因此,政府要打造一个金融业繁荣的松原,首先应着眼于改善金融环境,现有金融机构在松原的运行状况直接反映了松原金融环境的好坏,也是政府搭建的台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台上,现有的金融机构的表现,对后来者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前面的表演不好,后来者也会心存余悸,缩手缩脚。

因此,打造金融业繁荣的松原最根本一条是要先建设一个信用松原。我们看到,在经济总量排名上,松原在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中排名第八,位置较为靠前,但是如果按照金融总量排,松原能排多少位?如果按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排,又能排在多少位?以往东北地区往往被看做是金融资源低产出、高风险的地区,主要的表现是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较高,当然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但撇开历史因素,是不是还有一些新的原因,怎样看待这些新问题的产生,未来又如何防控再产生新的不良资产,站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上,地方政府应当也有所思考。

关于地方政府所关心的金融机构对本地投入不足,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从工商银行的角度看,虽然在松原的不良贷款总额不算大,但由于不良贷款比率较高,导致工行在松原的分支机构在业务发展上受到一些影响。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为其业务发展扫清障碍,加快不良贷款处置进度,使银行轻装上阵。这虽然看似是银行内部的事情,但由于不良贷款成因较为复杂,其背后不乏政府的因素,不良贷款处置环节也较多,如果单靠银行自身努力,事实证明效果是很有限的,这里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带动多方面共同努力。厘清问题,共创信用松原,需要政府在处理历史问题乃至新问题上要创新手段,帮助金融机构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进度,帮助协调银企关系,尽快营造一个信用良好的金融环境。只有把信用环境建设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有保证,金融资源才会源源不断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