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成语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语】画龙点睛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典故】
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释义】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写文章等
【成语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好龙的皇帝。
他派人去打听了一个很好的画家,然后要求他在宫门前画出三条巨龙,就重重有赏。
画家就画了三条巨龙并点了眼睛。第一个看见龙的人是一个小孩。他左看看右看看觉得哪有点好玩,于是他把三条龙的眼睛擦去了。过了好一会画家和皇帝刚想出宫看龙,但还没出到门外就听见人们的讨论,有人说:“这条龙怎么没有眼睛。”画家解释道说:“我明明画上眼睛了呀!”皇上说:“再画上去就行了。”画家说:“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呀!”皇上听了说:“为何?”画家有解释道:“要是这三条龙再点一次眼睛的话,它就会飞走的。”皇上已经很生气了,听了这话气上加气,命令道:“你在说这些话,再不画好,朕就要你的人头!”画家不得不画了了。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初中英语;数字故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80-0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起源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 Winslow Atchley)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人。
“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讲故事这种古老艺术的现代表达。数字化故事叙述源自把图像,音乐,叙述故事和声音编排在一起,因此,给予人物、情景、经历和简介以深度和形象色彩。”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设计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理论支持。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采用单一的、可量化的智能概念即可对个体进行恰当的描述。对学生而言,尽可能的发挥多种智能是十分必要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初中英语课程有助于以下几种智能的发展。如语言智能――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挥语言智能的过程,无论是讨论故事叙述的主题,还是数字故事作品的展示都需要运用语言智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解数字故事作品的内容。
2.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①软硬件条件的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产品的种类已经越来越多,并且价格持续下跌,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这些特点为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学校中的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初中英语课程的特点分析:从初中学生学习应用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善于模仿、活泼好动、听觉灵敏的特点,而数字化故事叙述正好具有适合英语课程应用的特点:一是交际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以小组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关系到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编写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需要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进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活动,同学间的互相交际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互动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本质上是在讲故事,既然如此,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互动、演讲者与课件之间的互动。听众与课件之间的互动就具有相互的协调性,在数字故事作品创作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互动。三是过程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种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的方式,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而创作出一个数字故事作品,这是个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数字化故事叙述和初中英语课程有着相通之处,就是两者都强调过程。
3.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目标。①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学生们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决定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活动的安排,结合小组选定的数字化故事叙述用英语讲述一个故事,以学生为中心,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和观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活动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②利于空间智能的提高:学生们自由的组成各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运用自己的头脑和知识,决定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并制定数字化叙述的过程,以及后期需要编辑的过程,整个过程能够有效的利于空间智力的提高。③促进音乐智能的提升:数字故事作品的展示离不开声音的表达,叙述者需要把数字故事作品通过自己的语言充分的表达出来。此外,在数字故事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配合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作品的完整性。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1.学习目标。在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的特点,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确定,从而才能使学生在寻求目标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实际操作。如下表所示: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之前,将题目设定为《低碳生活-we can have a beautiful city》,并对学习目标进行设定。
2.教学实例展示。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中,最初要做的是结合学生自身特长和优点,自由的进行分组,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负责小组内不同的工作,共同协助完成小组任务,在确定了小组后,就要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的拟定。
例如,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定为:Monkeys fishing month
首先,在选定了主题之后,教师通过设定的主题进行基本的阐述,主要通过叙述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让步状语从句“Although”。教师要以激励的态度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学生出现这样的句子“Although I am not very clever,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教师则要说“I think you are already very clever ,Because you can say such a great sentence.”然后,教师再问“Don’t you think he is a clever boy?”所有的学生都会说Yes,但是教师又问“Bu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之后,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都会恍然大悟,发现了自身的错误,从而改变自己开始的叙述,通过这样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能让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教师的激励上着手,根据选定的题目,并按照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对编写的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稿本出谋划策。信息员主要负责与数字故事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背景音乐等相关内容的查找工作,在进行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先用实例让学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小组的信息员能够更好的寻找与主题相匹配的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在数字故事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要运用到Powerpoint软件进行创作,小组中的电脑员负责编辑数字故事作品,其他成员负责辅助的工作。按照对数字化故事的理解,将选定的图片、文字导入到Powerpoint中,加入特殊的效果,给数字故事作品进行配音,并添加合适的背景音乐,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数字故事作品。
3.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对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英语课程后的学习效果,其中,能够认真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们认为这次活动对应用知识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同时有助于所学的英语知识的理解。在问卷调查中对于“通过制作数字故事作品,是否有助于你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一问题的回答,普遍的反映都是:很多的实用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才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但是一经通过教师进行引导,自己去查阅和询问,就能够更加深刻领会英语句子的含义和价值。
三、总结
总之,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应用、理解英语、掌握应用的一项技术手段,有效的进行应用能够为初中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国文化;传统;艺术发展;重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室内设计成为了一个新热点。同样室内设计也是一种文化,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没有改变的,然而中国古代的室内设计它的结构以及造型都形成了一种艺术体系。我国拥有着五千年年的历史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而这些传统的艺术也深深的影响着现代设计。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我们仍然能找到流传至今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深深的扎根于室内空间。
一、中国的文化底蕴
1.文化精髓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这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道、佛三个大教。这三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这三种思想也深深得影响着我们现代的生活、社会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也正是如此古代的中国室内设计风味,大概也分为三种类型,也就是三种气质的表现。其艺术的灵感也来源于此,注重内在不做表面,其艺术家的内心和精神也是脱俗的。我国注重的美是现实与超越的关系。其次,文化还具有民族性、社会性以及地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其文化也是各有千秋,能做出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设计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2.传统文化的影响
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注重室内的设计,室内设计师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现在的发展如何,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精神是没有改变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和遗传下来的对今天能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精髓。现如今我们的家装设计仍然有人喜欢中式风格的设计。从而侧面反映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所有的设计都来源于文化。任何时代的设计理念都与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文化息息相关,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精髓和理念。我要做的就是更好的诠释这一切。
二、艺术的传承的重要性
1.艺术的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多彩,比如:书法、绘画、诗歌、曲艺、建筑、园林等等。这些有着上千年的艺术能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道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是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艺术。如今的中国已是文明大国,其发明与创造都是位于世界领先位置,所以我们首先做的不是专注于外国的文化,而是先研究中国艺术。其中的奥秘会令人无法自拔,同时中国传统的艺术其浓郁的气息厚重的内涵,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2.艺术的发展
艺术其本身具有发展性,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我们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让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古人曾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学习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远古到现代,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明代的家居空灵到清代的华丽,这正是不断发展的结果。
三、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目前有一部分现代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前卫的设计师,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打破常理,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完全“无传统”,但实际并非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他也得以“传统”作为反面参照物来定义与诠释自己的设计思维。无论什么风格,都有它的内涵,肆意的改变是不对的。
设计从来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的纯个人行为。从语言、表现手法、媒介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都无形的影响着每一个室内设计师。室内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古代室内设计对现代的影响
1.室内的风水
风水文化也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神秘的幽光。中国人历来是相信风水的。“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几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它和环境密不可分,和室内设计也息息相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风水是中华文化的哲学部分,是华人的环境观。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在室内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到风水。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
2.现代中式设计
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钟爱中式文化的人居多。文房四宝、屏风、茶海、都成为了重要的摆设。这些都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文化。细致的木质雕刻和现代的金属材质形成完美的结合。这才是发展。这种风格最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蕴意。其空间的概念也是相当实用的。中式的设计风格,一般都是指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以中国文化传统风格的设计。
五、结语
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以及艺术的传承是要不断发展的。我们拥有了高科技的设备和现代的思维,所以我们要推进一个新的台阶。所谓的中式设计不是把所有的文化元素都堆在哪里,其实它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是现代设计和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 初中英语 设计应用
故事是传授知识的一种传统途径,其讲述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由书本、报刊转变为电视、网络媒体等形式,但依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处在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人们抒感、表露观点的主要方式就是各种媒体设备,而数字化故事叙述即故事同多媒体的整合。通过对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应用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认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述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定义为:利用视频、图像、动画或音频等方式,通过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同故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的叙述式教学模式。借助数字化故事叙述形式,传授其中蕴含的知识,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分享,提高学生在英语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实施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根本目的,既可以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或图片进行说明。
将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模式合理的融入初中英语课程中,可以大大改善英语教学质量,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提升媒体读写能力提供了平台,帮助学生对媒体形成正确的思考和学习习惯;(2)促进多元化智能的开发。在不同媒体资源的融合下,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智力开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3)加快初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和整合力度。站在全新的角度,将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进行融合,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原则
(一)贴近生活的原则
较强的探索精神是初中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在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合理的设定英语学习问题,将英语课堂学习同生活相接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学习活动中,创作出贴切生活的数字化故事作品。
(二)主体性的原则
学生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实施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过程中应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学生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更新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师应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支持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由数字化故事主题的确定直到故事成果的所有环节中,教师只需进行及时的指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即可。
(三)多感官参与的原则
英语课堂是一个要求学生调动全身感官进行学习的过程,获得真实的英语学习体验,并内化为知识。初中英语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法,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资料搜集、数字故事作品制作、展示等各项活动中都要求多重感官的参与,对展示或被展示的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效果。
三、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分析
(一)确立学习主题
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明确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在设定过程中应顾及初中生整体的爱好和心理特点,将促进学生多元智力开发为目的,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故事模式。选取数字化故事的主题可以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学校内发生的事件,英语教师在该过程中应结合该地区内的发展现状,例如,就提倡节约型社会(economized society)问题进行分析,以“Let’s start with the things around us”为主题,谈谈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通过小组的形式,合理的调整组内学生的分布状况,使各组内均包括拥有不同技能的学生。
(二)制定学习计划
活动布置、时间安排是制定学习计划的两项主要内容,其中,前者涉及到脚本策划、组内人员配置等多项工作,这就需要利用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任务分配,团结所有组员的力量。而在时间安排方面,要对创作数字化故事作品的时间限制进行统一的规定,保证学生有序、高效地执行各项任务。
(三)进行学习活动
初中英语课堂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核心内容即为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学生能够获取学习经验,掌握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数字化故事主题的约束下,学生可以采用班级、小组和个人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深入的探索故事主题,为顺利的完成数字化故事创作任务奠定基础。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活动中可以高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考察、参观或班级讨论等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四)创作数字化故事作品
进行数字化故事作品创作时,学生应在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参考搜集资料,围绕故事主题对故事叙述脚本进行编写,添加语音解说、讲解,对创作作品进行详细的展示。情感和知识相互融合是形成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的根本,通过评估数字化故事作品的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弥补了传统基础知识考核标准的不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展示小组作品及成果
基于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课堂的最终阶段为小组作品成果的展示,不同小组要在班级上对其独立创作的数字故事进行解说和汇报,分享在创作工程中获得的感受,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传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班级内小组作品展示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扩散到班级范围外的地方,让学生肯定自己在数字化故事成果中的努力,并进行反思,学习他人的优点。
四、结语
自我国引入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手段以来,在教学应用中的范围越来越广,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建立在学科课程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以整合课程、提高媒体素养、开发不同类型的智能,大大改善初中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熟练的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方法,应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将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方法进行更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淡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J].广东教育,2013,(Z1).
[2]胡广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12,(13).
[3]周静,赵志靖.数字故事设计及其教学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
摘要: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揭示了人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识解的规律。但也可用来研究语言。本文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广告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如何吸引广告受众,体现广告语言的生动性、可读性和感染力,达到广告劝说、刺激消费的目的。
关键词:广告;成语;偏离使用;图形―背景;
一、 引言
广告是付费的大众宣传,其目的是为了传达消息,诱发人们购买商品。而广告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是实现其目的的一个有效方式。
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主要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本文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这一研究领域,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广告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如何吸引广告受众。
二、图形- 背景论的基本思想
图形―背景理论是约一个世纪前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完形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这部分知觉场具有高度的结构,是人们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即通常是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my,他认为,图形和背景的定义特征对于判断图形和背景起决定性作用。
三、广告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
广告宣传语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是达到广告效用的一个十分有效的策略,值得我们用探讨人类认知规律的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进行深入分析。
固化的成语不以固定的结构出现(如缺损出现,或对常规用法的偏离),却仍然能够激活人们头脑中相应的成语。正是利用人们的这一认知特性,很多广告宣传语故意偏离成语的固定模式,或者用谐音字来替换原有成分,或者调换成语中的某些成分的出现顺序,或者添加其他成分。对成语的这种偏离使用不仅没有使该成语失去原义,而且还增添了新的意义,同时又使广告达到了引人注意的目的。
(1)成语的固化
成语的最初意义虽然来自于其各个构件及构件间的组合关系,但是一旦组装成为一个集合体,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它便被作为一个整体经历着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固化过程,每使用一次就会增加它的固化程度,“在经过充分的固化后形成单位位置,并很容易作为一个集合体而得到再现”(Langacker,1987)。
(2)广告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
广告语篇的大众化的特性决定了其语言材料要尽量通俗易懂,因此广告制作者会选择包括成语在内的人们最熟知的认知语言单位,但它的商业化的目的又要求必须能够引人注目,打动人心,这就决定了他们又要对这些语言单位进行一定的处理,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达到醒目的目的。
广告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方式是用谐音字来替换成语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如下面的广告语篇:
1.默默无“蚊”(闻)的奉献。(电蚊香的广告)
2. 无“疣”(忧)无虑。 (“克疣淋”药物广告)
3. 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快餐鸡腿广告)
4. 百闻不如一印(见)(佳能复印机)
5. 鲍( 包) 打天下,翅( 技) 压群芳(海鲜酒店广告语)
6. 有地中海格调的家,当然秀色可居(餐)。 (一花园住宅小区广告)
7. 聪明不必绝顶。(“美加净颐发灵”的广告)
8. 买诺基亚8210,得原厂免提耳机,大饱耳(眼)福。 (“诺基亚8210”手机广告)
9. 小草是生命,足下多留青(情)(公益广告)
10. 百衣(依)百顺(电熨斗广告)
这些偏离成语的方式都是根据人们在认知成语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具体特点而构成的。
四、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广告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
在广告语中,图形与背景两部分景与图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根据 “ 普雷格郎茨原则”,即通常是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那么整个广告语是背景,而在广告语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就是图形。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是一种对原有固化成语的创新。原有固化成语是固化于人们的概念中的,而在心理预期上,人们也是期待的这种固化。而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不同于人们的心理预期,这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偏离使用也必然被突显了出来。
而对于这些固化成语及其偏离使用,固化成语的本义是我们理解这种偏离使用的背景,偏离使用的新含义是图形。“默默无闻”、“无忧无虑”、“百依百顺”这些成语的本义在这几则广告语中可以看成是理解广告语的背景知识,即显性语境。对于广告受众来说,成语的本义更为熟悉,可以立即被感知,与广告之间的关联较小,因此是背景。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产品并最终使广告受众购买产品,加之成语中的某个字被改动了,那么广告语就一定隐含其他意思,而这些意思必须在广告这一特定语境中才能表现出来;较之成语的本义,这些含义对于广告受众来说不太熟悉,只有经过分析才能被感知,但是与广告之间的关联性更大,因而是广告语需要突显的部分,即图形。
在广告宣传语中,偏离使用使它与人们心中原本承认的固有模式发生了冲突,造成的不和谐状态使偏离使用成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很容易从背景中识别出来。
故而,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里,整个广告语是一个背景,而同时固化成语的本义也是理解这种偏离的一个背景。
正是有了这几个背景,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才能得到很好的突显,才能达到吸引广告受众,体现广告语言的生动性、可读性和感染力,达到广告劝说、刺激消费的目的。
五、结论
以上,我们探讨了图形―背景理论在广告宣传语中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这一现象的解释力。图形――背景理论在广告语中的应用说明了该理论在广告领域的影响力与说服力。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单纯地对语言现象的表面进行分析,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其内涵和真正的意图,从而高效利用这些语言学理论,加强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参考文献:
[1] Ungerer,F. & Sch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1996.
[2] Talmy,L.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 Langacker,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 匡芳涛,文旭. 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 外国语,2003(4).
[5] 白红爱,郑成虎. 从认知角度谈汉语广告语篇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J]. 汉语学习,2001.6(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