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俗风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俗风情范文第1篇

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可是,从前的罗布泊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近来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吴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角度点拨】1.保护环境,不让悲剧再次上演。2.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3.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任何人都不能破坏它。4.节约用水就是珍惜生命。5.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采取行动一起来保护和净化我们的地球。

北极旅鼠是神秘莫测的,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旅鼠的第一个难解之谜是超强的繁殖能力。旅鼠的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它们相媲美。

旅鼠的第二个难解之谜是自我暴露。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以便多多地来吞食它们。

旅鼠的第三大难解之谜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旅鼠在整个种群的数量急剧地膨胀后,它们会显示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迁移意识,它们会朝着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前赴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直到全军覆没为止。(位梦华《旅鼠之谜》)

【角度点拨】1.大自然有许多奥秘是人类现今无法解释的。2.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会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3.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一场台风过后,村里有一个人忽然发现了一个洞,直径在一米左右。人们却感觉这个洞似乎是一直通向地球中心的。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可是,并没有任何回声从洞底下传上来。于是,他就在附近捡了一块小石头,把石头扔进了洞里。然而,洞底下仍然没有任何回声传上来。

后来报社记者们、科学家、学者、警察们都来看这个洞、研究这个洞。而一个投机商人创办了一家新奇的“填洞公司”。不久,政府有关部门发给了营业许可证。现代工业文明的一切废料都被倾泻到这个洞里。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

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忽然,他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喂――出来!”接着,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星新一《喂――出来》)

【角度点拨】1.人类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终究要自食其果。2.负面的事做不得,小错误要及时纠正,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在作者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面作者只记得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等。

作者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咸鸭蛋是出了名的。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角度点拨】1.日常生活富含人生情趣。2.对儿时生活和童真童趣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永远植根于我们内心深处。3.了解民俗,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

吆喝就是大声喊叫。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声,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随处可闻,五花八门。

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萧乾《吆喝》)

【角度点拨】1.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吆喝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应该及时抢救。3.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大名鼎鼎的张五爷进来了。可是泥人张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一会儿,海张五就拿泥人张找乐子。只是泥人张装作没听见,只是他的几个手指飞快地捏弄着一团泥巴来,一会儿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外形捏了出来: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足有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一直传到今天。(冯骥才《俗世奇人》)

民俗风情范文第2篇

一.项目地质地理开发背景分析

旅游区开发建设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

(一)地质地貌。在南宁,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以新生代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出露最广。受历次构造运动影响,褶皱和断层比较发育。南宁市主要地貌单元有南宁盆地、武鸣盆地、邕宁台地和大明山中山区;丘陵和盆地占比例最大,盆地海拔在70—100米之间,丘陵海拔多在200—500米之间。旅游规划区内地貌以丘陵地为主,海拔多在200—500米之间。

(二)气候。南宁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21.6℃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12.8℃,夏季最热气温平均28.2℃。年均降雨量1304.2毫米,相对湿度79%,主要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干湿季节分明。夏季炎热并多雨。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南宁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被誉为中国的“绿城”。

(三)土壤与植被。南宁市土壤类型主要有赤红壤、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菜园土、石灰土、沼泽土等土类,赤红壤是南宁市具有地带性特征的代表性土类。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灌木丛与灌草丛、竹林、石山藤刺灌木丛、园林植被等,以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原生植被主要保存在大明山和西大明山。旅游规划区内植被主要是以人工植被(速生桉)为主,部分山谷、湖叉边等为乡土乔木,草本植物有铁芒箕、五节芒、鹧鸪草、东方乌毛蕨等。乔、灌、草本等不同层次的分布,构建了比较和谐大自然风貌,给旅游开发带来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项目需求分析

(一) 南宁旅游市场态势分析

1.南宁旅游市场总体分析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南宁市的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入境人数与日俱增,2010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87.75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入境游客数量的稳步增长。随着中国-东盟民俗风情旅游区项目的开发建设,使我国居民不出国门即可观赏到东南亚国家的异国风情成为现实。南宁市的入境游客将会持续稳定增长,对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从2004年开始,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成功的举办了七届,博览会期间,大量的国内外参观者和游客进入南宁参观旅游,为南宁的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进入南宁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这是南宁市开发建设中国—东盟民俗风情旅游区旅游产品的坚实基础,据统计,2005年以来,进入南宁的国内外游客平均每年以19.09%的速度递增,境外(含港澳台)游客增长速度为18.44%,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其统计数据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南宁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2008年和2009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境外游客来南宁旅游人数有所减少,但是金融危机阴霾的散去,2010年境外游客人数迅速增加,达到了16.75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一事实说明,南宁市具有开发建设中国—东盟民俗风情旅游区的市场坚实基础。

2.中国-东盟民俗风情旅游区的环境资源分析

中国-东盟民俗风情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将进一步吸引国内外游客进入南宁市旅游观光,因此,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旅游产业链中的硬件系统建设。餐饮、住宿、交通是建设是中国-东盟民俗风情旅游区所必须具备的外部环境配套工程。近年来,进入南宁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2009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071万人次,同比增长20.05%;接待境外游客12.27万人次。2010年共接国内待游客3705万人次,同比增长20.64%;接待境外游客(含港澳台同胞)16.75万人次,同比增长36.75%。这一数字说明,南宁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旅游城市,据有关部门预测,随着中国——东盟民俗风情旅游区的建设完成和对游人开放,到南宁旅游的人数每年将以40%—50%的速度递增。这就意味着南宁市的餐饮、住宿、交通等发展旅游产业所必备的硬件设施就必须大幅扩容,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的需求。

(二)中国-东盟民俗风情旅游区项目需求分析

1.旅游市场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民俗风景游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旅游产品,该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游客的普遍欢迎,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旅游产品,目前民俗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情景。

民俗风情范文第3篇

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资源散乱等问题的限制使客家文化不能良好的发展下去。因此,开发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游,必须先解决好一些基本问题,打破一些瓶颈的限制,才能使规划开发有序进行。

一、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目前,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客家围屋旅游发展呈逐步上升的态势,现已探索出“村围合一”、“借船出海”、“提炼原味”、“ 串点成线”四大特色模式。

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一些以赣南客家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也被逐渐开发出来,如五龙客家风情园和客家文化城等。五龙客家风情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以客家为主线、生态为内容、龙文化为内涵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城伫立在赣江源头上,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客家文化城包含客家牌坊、太极广场、客家宗祠、客家风情街、客家风情园等景点,被誉为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这两个开发的项目自对外开放以来,虽然为赣南旅游经济赢得了不少收益,但是这两个项目不是在原有的客家文化资源上进行开发,而是重建客家文化,缺乏真实性。并且开发的这两个项目远远没有达到客家摇篮这个主题,所以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亟需开发。

二、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赣南的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旅游产品单一、资金短缺、保护意识不强、可进入性差、宣传力度不到位等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赣南客家饮食开发未成体系

品牌菜未形成谱系。客家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味道醇厚的糯米酒、享誉国内的南安板鸭等腌制品,味道独特的菜肴:如梅菜扣肉、荷包肉、三杯鸡等。但是客家菜都是分散的一个个菜品,没有形成谱系,且没有形成品牌,如梅菜扣肉很多人都知道也吃过,但是没几个人知道这是客家菜。因其知名度不高,不被大众所知,故无法与其他国内知名菜系竞争。

客家菜馆特色不分明。现如今,随便在哪个城市都很容易看见湘菜馆、川菜馆之类的大大小小餐馆,可是却极少看见客家菜馆。即使偶尔看见一两个客家菜馆,其建筑外观、内部装饰及客家特色服务方面都与客家文化不对称。即使食客们认为客家菜味道好,却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其背后的饮食文化,而很难形成忠实顾客,这严重制约着赣南客家饮食走向大众。

(二)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赣南茶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开发却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茶资源整合度低。赣南茶园面积众多,但是茶园分布散,没有形成大片茶园,无法构成茶园旅游,τ慰臀引力不大。茶叶品种多,但是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如庐山有庐山云雾茶,西湖有龙井茶,而赣南却没有知名名牌茶,这制约着赣南茶文化的发展壮大,也影响赣南旅游的发展。其次,客家茶文化旅游形象不鲜明。人们说到赣州旅游,总会想到红色古都,客家摇篮,却不会想到赣州的茶文化。对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没有发掘出来,如擂茶里包含了客家人克服困难的智慧,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敢等客家精神。这些在旅游产品都没有表现出来,使得客家茶文化缺少生机,不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最后,宣传力度不够。如极具特色的赣南采茶戏只在当地备受欢迎,而外地游客却所知甚少。

(三)赣南客家围屋开发存在的问题

可进入性差。客家围屋因为战乱的原因只存在于少数偏远地区,这就意味着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现存的500多座围屋散乱分布在赣南各个乡村,这些乡村大多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加之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行、游、住、食、购、娱等多方面需求,使得赣南围屋只有少数围屋进入旅游者的视线,而更多的围屋只能散落在各地,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参观价值。

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年轻人离开了古老的围屋,建造起一幢幢楼房。现如今,有的围屋只有少数老一辈的人居住;有的围屋空置着,无人居住;更有甚者,在围屋里面蓄养各种家畜。围屋遭受百年风雨的侵袭,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墙壁斑驳,呈现出颓废的状态。

(四)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政策法规制约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赣南傩戏在申请国家级文化遗产的时候,因其没有固定的词曲而没有成功,只能成为市级文化遗产,从而使其没有得到更多的保护。

经济的发展使民俗文化面临困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赣南客家人民也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在外面经商、打工,使得本地一些民间技艺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如客家冬头帕这种口传心得的制作手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制作了,还有一些极具民间特色的皮影戏,灯彩等都面临着无人传承及发扬的境地。

民俗风情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济南 民俗风情旅游节 市场开发

近年来,济南市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逐渐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品正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包括观光、度假、专项旅游等在内的复合型产品发展。民俗风情旅游作为专项旅游产品中重要的一项,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济南市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发展民俗风情旅游的优势得天独厚。济南市政府连续举办民俗风情旅游节,坚持突出济南民俗风情特色,集中展示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扩大了济南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下面,就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对民俗风情旅游乃至整个济南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展开论述,并进一步探讨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可行性的应对措施。

一、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发展概况

自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创办以来,组织质量和活动规模历届都有显著提高,参与活动的市民和游客越来越多,市场吸引力日益增强,梳理归纳成功的经验,很重要的原因是济南有着非常丰富独特的民风民俗资源,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单位十分注重并及时对这一资源进行了有效发掘,使得古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的内在精神和有力支撑点。

1、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现状

作为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障,济南民俗风情资源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具体表现在诸多方面。

(1)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相结合。济南许多景区(点)历史久远,长期以来流传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加工可以形成非常吸引人的人文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地将风光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结合起来。比如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大明湖,流传着乾隆皇帝下旨湖内“蛇不见,蛙不鸣;雨不涨,久旱不涸”的传说。今天到这里观光的游客,不仅被它“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光山色所吸引,更会陶醉于那美丽的传说之中。对于中外旅游者来说,传说使风景有了生命,更加迷人,观风光和听传说已融为一体,难分轻重了。

(2)民俗风情与老街古巷泉水相结合。济南素称“泉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光也造就了济南老街古巷的与众不同。老街居民在泉边淘米、洗衣、戏水、休憩,青砖灰瓦的古宅老屋、灰白相间的院墙里弄与无处不在、涓涓细流的清泉浑然一体,街因泉而充满灵性,泉因街而蕴育生机,尤其是芙蓉街、王府池子至曲水亭、百花洲一带的老街古巷散发着老济南民俗风情的韵味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3)民俗风情与饮食文化相结合。以济南菜为主体的鲁菜居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不仅可饱口福,更包含着美学、养生学、文学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国内外游客为之倾倒。济南菜制作细腻、清香鲜嫩,品尝济南菜一直是来济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节目,饮食创收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下,饮食旅游逐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类型。

(4)民俗风情与集市活动相结合。济南集市活动内容丰富,梨花大鼓、茶艺、评书、戏曲、龙舟赛等民间活动和农俗的七月七、乞巧节、龙抬头等节气活动充分展示了当地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洋溢着浓郁的民间风情和古典韵味。其中,一年一届的济南趵突泉灯会、大明湖“放荷灯”、千佛山山会等活动场面万头攒动,热闹非凡,为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了一道丰盛且别具风格的民俗文化大餐。

2、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开展情况

为突出春节传统过年的文化特色,从济南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有基础、有传统、有特色的实际出发,自2002年开始,每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济南市政府精心策划、认真部署,举办规模较大、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活动内容丰富的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推出了一系列民俗过年活动,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该节庆活动根植于济南现有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和当地传统名吃、小吃,主要活动内容有地方戏曲、秧歌、高跷、魔术、独角戏、民间艺术表演等精彩节目的大型民俗文艺演出,充满浓郁风情的面塑、蛋雕、竹编、糖画、脸谱、毛猴、葫芦雕刻、空竹等民间手工艺品展卖,广大市民和游客热情参与的抬花轿、拉洋片、皮影戏、剪纸、面塑、烙画等民俗项目,倍受人们欢迎。活动期间,以泉城广场、趵突泉为中心,北至大明湖、动物园,南到千佛山、泉城公园,到处游人如潮,吃、住、行、游、购、娱样样火爆,各具特色的节日活动招徕了大量市民踊跃参与。此外,每届民俗风情旅游节期间,济南部分景区(点)还开展配套系列活动。比如趵突泉公园举办迎春灯会,展出各色各样的花灯,举行戏曲演出、民间民俗文化展示等活动。大明湖风景区举办民俗文化春节庙会,包括民俗艺术展演、民间杂耍、游戏娱乐、相亲大会、特色小吃等内容。千佛山风景区推出“春节登山探宝游园会”活动。灵岩寺风景区举办“灵岩新年祈福会”等。小吃城、文化书市和游戏娱乐设施前热闹非凡。茗曲阁、白雪楼、晨光茶社等茶楼也相继推出曲艺专场,再现老济南“曲山艺海”的演出盛况。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中央电视台一套也曾在晚间《新闻联播》栏目中报道了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场面。

3、民俗风情旅游节对济南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连续六年成功举办的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主管部门、行业单位和业内外热心人士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越来越有影响力的该节庆活动也带动了济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特色丰富的民俗风情旅游节,已成为全省假日旅游的亮点。目前,民俗风情旅游节这一旅游品牌已逐步深入人心,“参加民俗风情旅游节、开开心心过大年”已成为济南市民春节度假方式的首选。不仅如此,由于民俗活动丰富,省内及周边地区到济南体验民俗风情的外地游客大增,在济南各大景区(点),来自河北、河南、北京、江苏和省内各地市,甚至上海的车辆络绎不绝。活动期间,济南趵突泉、大明湖等景区(点)的接待人数常常排列全省景点接待量的前列。由于民俗风情旅游节的强力拉动,每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济南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幅都在10%以上,不断掀起假日旅游的。

(2)迎接大批旅游团队,促进了济南经济消费。每年民俗风情旅游节期间,各旅行社也迎来了旅游团队的一个高峰期。广大游客拉动了相关消费,各大星级酒店接待大量海内外旅游团队,入住率居高不下。尤其是海外游客大多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浓厚的参与热情和体验乐趣使他们对民俗旅游活动赞不绝口,赞叹在济南度过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年。各大商场、超市人流如潮,营业额远远高于平时。各酒店餐馆生意兴旺,美食节、团圆宴等大受欢迎,餐位常常爆满。健身房、歌舞厅、茶馆、咖啡馆等健身娱乐消费十分火爆。济南消费场所营业收入大幅提高,旅游市场呈现出兴旺繁荣的喜人局面。

(3)引起新闻媒体关注,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节前旅游主管部门和行业单位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促销,积极开拓市场,历届民俗风情旅游市场启动早,高峰持续时间长,不断引起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旅游报、华东旅游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报刊和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济南电视台、电台等电视广播媒体及国际互联网都曾对民俗风情旅游节进行了大规模滚动宣传报道,许多媒体坚持每届采访民俗节,并已形成惯例。有些媒体派出采访团队,对节庆活动全程跟踪报道,及时播报相关新闻。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不断提高了民俗风情旅游节和济南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二、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随着民俗风情旅游节逐渐成为泉城特色的春节旅游品牌,如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起行业单位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不断提高的文化品位和休闲需求,目前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1、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外延不够,服务性能需要加强

每年民俗风情旅游节集中散布于民间的“老济南”民俗文化精华,以泉城广场为中心开展大型民俗文艺表演,场面红红火火,“大客厅”变成了泉城的“大舞台”。但作为民俗风情旅游节庆这样一个大的旅游产品,民俗展示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广场之上就显得比较局促,许多济南民俗商品还没有表现出来,旅游产品在文化深度、展示种类等方面还不够丰富,活动项目的服务功能还不太完善。可以有效利用济南旅游集散中心大量游客汇集分流的独特优势,开辟民俗风情旅游节民俗产品展示会场,划出专门的空间进行济南民风民俗的宣传和手工艺品的制作、展卖,同时开设民俗活动景区(点)的游览专线,为外地来济过年的游客提供方便。另外,在游客较多的景区(点)设立服务咨询站点,对旅游咨询中心和开展民俗活动的景区(点)服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增强他们对济南民风民俗的深入了解,为游客提供相关服务和咨询。

2、部分传统民俗逐渐萎缩,应继续加大发掘和保护力度

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民间的宗教、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改变,许多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民俗文化由于失去了往日的经济效益而逐渐削弱,有的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价值时就已消失、解体。近几年民俗风情旅游节的举办挽救了不少民俗里的“好东西”,但要做到保留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使现代旅游理念得到彰显,恰如其分地做到两者互相渗透,不断融合,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了解民俗发展方向,注重突出民俗特色,合理规划,调查论证,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借鉴商河鼓子秧歌等优秀民俗文化的开发经验,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民俗进行综合性开发,比如将商河鼓子秧歌等民俗活动吸收到民俗节的文化表演项目中,又如,强调景区(点)的依托性,继续加大九顶塔民俗风情园等民俗景区的规划建设,为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展出活跃的空间舞台。

3、作为民俗旅游特色的一部分,大型旅游项目还需改进

民俗风情旅游节期间的“趵突泉灯会”和“大明湖庙会”是两个“老资格”的旅游特色项目,凭借各种精彩的“老济南”民俗活动创出不俗的佳绩,吸引了大批游客参与。但无论在规模、声势还是在宣传上与北京地坛、白云观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夫子庙庙会这样的春节旅游品牌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应当加大“庙会”、“灯会”品牌的宣传力度,在对外游客的宣传和产品策划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尽快推出合理成熟的新形象、新包装,积极与业务能力强的旅行社联合,给予更加优惠的门票政策,力争打造出民俗风情旅游节核心旅游项目。另外,千佛山组织的“探险寻宝”活动虽然有创意,可感觉把“大题目”作小了,应当挖掘自身优势,打造济南及周边地区“佛山”品牌,全面展现博大精深的宗教内涵,以大型旅游项目立身才是长久之计。

4、旅游商品的开发有待形成规模,产品的参与互动性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

游客除了对地方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济南的民俗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大的发展空间,各种有民俗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目前济南民俗旅游商品大多以展示出售为主,游客参与互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游客对民俗风情旅游的积极性。今后民俗风情旅游节商品展示现场,可以请民间艺人现场教游客制作手工艺品,使游客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注重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开展民俗活动的景区(点)设立有特色的商品成品和制作过程的展示,通过让游客亲手制作民俗商品这种灵活的促销方式,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民俗风情范文第5篇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滋养学生的精神大餐,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感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精髓,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关键词】

民风民俗 良好情感 形成策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阅读课文的安排,都是围绕相关主题去组织单元的。一册教材大致有7个主题单元,作为编者,这样去安排文本,这样去以主题组合,其用心是可想而知的,就是让我们在教学中紧密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接受到主题突出的熏陶感染。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几点让民风民俗形成学生良好情感的相关思考。

一、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需学生读懂文本情节

一般说来,能够体现民风民俗的作品都是叙事性的文本,其文本本身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有的故事情节就是那样的波澜起伏。小学生在阅读这些比较具体的文本时,如果仅是那样的囫囵吞枣,再美的民风民俗,学生也是不可能去感受得到的,当然更不可以去接受到这优美民风民俗的熏陶感染的。如此说来,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最为起码和优先的是需学生读懂文本情节。作为故事有其起因、经过和结局,其起因是最能体现波澜起伏的,尤其是那些处于部分的细节,更当令人思考。也是最能熏陶感染学生的精髓。如教学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牛郎织女》,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好景不长,这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拆散了他们,以天河将其隔开,牛郎织女的后来只能就是隔海相望。学生初读这文本,可能都感到比较稀奇,感觉不到其作者所表达的相关意义,甚至就是比较深刻的意义,当然也就接受不到这优美民间文化的熏陶感染。教学时,不应简单地一睹为快,而是让学生去读懂故事情节,尤其让学生去阅读故事的部分,甚至让学生从故事极为简单的结局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便比较有意义地感到,民间故事所流传的那个时代,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也许生活不是怎样的幸福,这是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真实写照。同学们还比较有意义地感到,这不仅仅是一种追求,而且是对破坏美好生活专制者极为憎恨之情感的流露,是同情善良劳动者真情的表现。

二、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需学生读懂人物形象

表现民间风俗之作品中,都具有极为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是一个时代之人物的代表,他们中有的是那样的催人奋进,值得人们去赞扬;有的也是那样的催人泪下,值得人们去同情。如6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所安排的三篇课文,《姥姥的剪纸》通过姥姥的剪纸表现着姥姥剪纸的艺术,显现出姥姥的剪纸是姥姥和“我”之间情感联结的桥梁,是寄托着“我”与姥姥情感的载体。还有《安塞腰鼓》也比较理想地凸显出安塞人们独特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能够比较理想地接受到民间风俗的熏陶感染,形成学生的良好情感,从一定意义上说,需让学生比较创新和创造性地读懂那一个个甚至就是一群群人物形象。没有学生硬读人物形象的功夫,学生是接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染的。所以,在教学这个主题单元的作品时,注意让学生读懂那活生生的人物。如教学《姥姥的剪纸》,在学生读懂人物上去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引领学生在姥姥为什么剪纸上去读懂姥姥。如“我”处于孩童时期,姥姥剪纸是为了拴住“我”的心,说明姥姥是那样的关照“我”,长大离开家庭,姥姥还不时寄上剪纸,说明姥姥对“我”是那样的期待着;又如姥姥的剪纸,都剪出些什么?姥姥的剪纸剪出“牛兔”,这是姥姥和“我”的肖相图,这表现出祖孙之间的亲情。学生围绕这些剪纸做出了相当深刻的分析,原来姥姥的剪纸在无声地传递着一种情感,在对自己的晚辈进行着无声的启迪和关照。学生便产生这样的感觉,姥姥的剪纸所发挥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剪纸不仅仅就拴住“我”孩童的心,而且就拴住“我”一生的心。

三、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需学生读相关文章

应当说,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的民风民俗文本,仅仅就是民风民俗文学长河里的沧海一粟,仅凭这沧海一粟是很难完全完美意义上形成感染学生的无穷威力的。现在人们在进行研究和实施着的书香校园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弥补教材文本熏陶感染之不足。作为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还需要我们让学生去读着更为深广领域的民风民俗作品。如教学《牛郎织女》,为了让学生比较尽情地感悟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时不仅仅让学生去从文内进行阅读感悟,更为主要的让学生对文外进行广泛意义上的涉猎。学生便从我国相当丰富的民间故事中,寻找到了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答案。学生们围绕着所看到的《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电影中发现,作者所创作的剧作,演员所表演出来的情节,都无不体现着人们对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同情;学生去读着《孟姜女哭倒长城》的相关作品,大家便比较有意义地感到,《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虽然不是真实的,几千年来长城依然蜿蜒曲折地华夏大地,根本就没有长城被哭倒之说,但作者所塑造的情节却是那样的真实。这毫无疑义地说明,这作品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表现出人们对相关专制者不顾人们生命安全之胡作非为行为的憎恨。也让学生比较有意义地意识到,凡有违广大百姓意愿的所作所为都是得不到人们去谅解的。学生也比较深刻地意识到,民间故事虽然就是人民群众集体口头的创作,属于口头流传的作品,但大都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思想,也都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让民风民俗形成学生良好情感,也不仅仅就是去阅读这些文字作品,完全可以让学生去欣赏更多的不同样式的作品,这就需要我们去做有心人,给学生以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明华,秦志强.让“人文阳光”朗照一生【J】.江苏教育研究,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