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生命

绿色生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生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生命

绿色生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保 农村地区 因地制宜 必要性 迫切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9-01

作为一名身居一线、地处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对学习地理的意义和作用,自己始终以"以地为主--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教育学生。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可谓日趋严重。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察觉到,关于"环保",可谓提得是越来越响亮,这表明人类已经较深刻地意识到了环境问题所带给自己的麻烦,也品尝到了人类自己所酿制的苦果的味道。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环境保护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问题是贯穿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结合课程改革后的中学地理教材,稍作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新教材突出一个特色,就是突出了"环保"在教材中的主线作用。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共十六章的内容。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知识,其实直接或间接的都涉及到了环境问题,环境的保护成为新课程始终隐含的一条主线。在宇宙环境中,由于人类不断地加快对宇宙探索的步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航天垃圾,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太空环境问题,科学家们大声疾呼"保持太空清洁";在大气环境中存在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危害等;在海洋环境也存在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陆地环境中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都与环境问题有关。日益加快的农业、工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较为系统的介绍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分布特点和对策。选修六《环境保护》,则把环境作为一个专题,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防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每一个人都要必须关心我们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针对中学地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农村中学实施"环保"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增强农村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几种方法

在生活中,人人都会听到"环保",时时也在讨论"环保",但对在中国占国土面积8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村地区来说,真正知道、了解"环保"的甚少,即使在学校,很多学生的环保意识非常淡薄,因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具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全面具体的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

针对学生环境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要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增强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二)理论联系实践,因地制宜,落实环保教育

在通过了对学生系统、全面的知识讲授之后,环保思想已基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为了使其牢牢扎根,要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精思妙想,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进行环保教育

在校园中,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定期播放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中学时代就树立牢固的环保观。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一名环保使者

在校园中,老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容忽视,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倍受学生的关注。尤其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方面,自己更应身先士卒,如生活中用过的污水,垃圾这些细节问题都处理的稳妥、合理,用行动向学生演示环保工作的细微性、实在性。

三、以学校为主阵地,将环保主题拓展的更广,延伸的更长

在农村地区,在以学校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应将目光看得更远,因为在农村,还有一大批环保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薄的劳动人民群众。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桥梁、纽带的作用。使其把已掌握的环保知识在家人、亲朋好友中间进行广泛宣传。

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农村人口聚集的集市上,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形式,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增加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此外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深入一线,可以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为环保做一些贡献。

环境保护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基层的地理老师,对于环保自己更是责无旁贷。总之,要竭尽所能,为环保贡献自己绵薄之力,让我们家乡、我们祖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空气一天比一天更清新,景色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绿色生命范文第2篇

——题记

我是一个花中的精灵,大家叫我朵朵就好了。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清晨,听花开的声音;晌午,在花的怀抱中起舞;傍晚,在叶的覆盖下安睡。我喜欢阳光雨露,照在身上——很舒服;我喜欢翩然飞舞,穿梭在花丛间——很快活;我喜欢鸟语花香,感受自然——很惬意。我和小伙伴们就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

可是有一天,一阵机器的轰鸣声划破了黑夜的沉寂。那是什么?轰鸣声阵阵袭来,还将那些花姐姐们碾死。什么?推土机?为什么人类这样对我们?为什么毁坏我们的家?我和精灵们心如刀割,依依不舍地飞出了这片伤心地。

我们的新家离那片森林不远。没几天,我们就看见建筑工人们在森林周围砌了一道石墙,上面写着“原始森林”。还是那片绿色,只是有些异样。

不久,招牌换了,变成了“木材市场”。可想而知,绿色全被伐光。真是惨不忍睹,荒谬至极啊!

接下来的时间里,招牌在不停地变换着……终于,成了一座“沙漠公园”。绿色的家怎么成了黄色的公园?

昔往的绿色已不复存在,而今只有黄色来填补空白。心底有太多的疑团无法解开,只有望着天空独自发呆……

绿色生命范文第3篇

一、绿色教育,就是人文和科学相融的教育。

如果说科学是一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而人文精神正是使用这把钥匙的说明书。科学和人文是承载人类文明的两列必不可少的列车,也是构成人的素养大厦的两根顶梁柱。只有两者互补融合,才会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而这两者的协调发展,往往被我们忽略。

据中国科协2007年公布的数字,只有1.9%的人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1990年达到6.9%,欧共体1989年达到4.4%,是哪个环节造成了中国人科学素养的匮乏和缺失?根源在教育,很大程度上在基础教育。

可以说,传统教育高度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和高深的科学知识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工具性,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之间不能沟通联系,科学教育缺失了启真、启美、启善之功能,教育成了冰冷的义务,知识成为奴役人的工具,获得知识和受教育不再是一种乐趣。家长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把孩子学习质量的变化视为孩子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学生则每天必须面对浩如烟海、题型复杂的选择题和判断题,学习过程成了冷冰知识点的灌输,创造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自我主体的沦丧中出现缺席。

这种选拔制度下所衍生出的“应试教育”更加剧了人文精神的流失,可以说目前在学校、社会、家庭和孩子之间存在的各种隔阂和误解大部分与科学教育的主宰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关。

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染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唯智至上,重理轻文”在学生、教师、家长头脑中已是根深蒂固――只知“知识就是力量”,不知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情感都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只知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不知今天的教育还是明天的文化、后天的精神;只知道没有科技的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不知没有人文精神,人类将坠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于是,教育出现了误区:作为向学生传授学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教育,这个层面被过分的放大、抬高、强化,而作为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足以让其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人文教育则被异常地缩小、降低和弱化。教育中的“人”可怕地失落了,人的灵性、精神不见了,孤零零地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了,同情心丧失了,没有了纪律观念和法规意识,心胸狭窄,精神空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没有意志力,没有高层次人生追求,没有强大的学习动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

因此,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没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没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科学与人文应相融,且本质上是“和而不同”,既相异又相融,既互动又互补――科学和人文同源同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互补交融则两利两兴,相互对立则两弊两衰。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根同源,相融而“绿”,这是绿色教育的灵魂。

二、绿色教育,是校园生态高度和谐的教育。

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它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最佳组合、最佳状态。绿色教育追求的正是人文和科学的融合,是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存在就是和谐生态环境的存在,一所学校也是一个社会。绿色教育呼唤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其目的则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健康、开放、创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绿色教育的核心是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师、生、课堂、内容、方法,也包括整个育人的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把亲和、融洽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绿色校园生态是这样一片育人土壤:充满自由空气、开满爱的鲜花、流淌着幻想和想象清泉、飞翔着个性之鹰、高高飘扬着创新的旗帜。点点滴滴体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整个教育时空充满人文关怀,只有这样,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教育。

新课程实施已八年有余,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程在设置上,更注重人文素养及科学精神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更注重灵活性,倡导“学习共同体”,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教育将得到极大延伸。我们面临一个教育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新思想不断涌现,教育内涵不断丰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空间不断拓展的时代,越是站在阔大的背景上审视我们的教育,就越需要寻求这样一种基于生命绿色的教育理念协调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基础教育的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教育,是体现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

文明无价。美丽、宁静和温馨的校园环境,会陶冶我们的情操,促使我们成为一群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大阪亚运会上,当各国记者在偌大的运动场上找不到一片纸屑时,当时大家开始思考:2008年的奥运会会办成什么样的呢?事实证明,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办成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让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惊叹、折服。在一个国家、一所学校、一片废纸之间,我们一直向大家渗透这样一种理念: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环境决定素质――在红地毯上长大的孩子和在土窝窝里长大的孩子长大后的文明程度是不同的。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文明的环境住着一群文明人。这就是绿色教育中人与自然之间达成的协议。

现代化校园固然要有现代化的设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生态成长气息。名校之名,不在地大,名在软件,名在潜力。走进校园,想象再不丰富的人也会涌现出这样的比喻:绿柳含烟,花团锦簇,碧草铺翠……蓝天白云下,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群有时拔地而起,银杏、樟树、桂花、玉兰等数不清的名贵树种点缀其间,“名人广场”、“未来名人座”、“绿色教育长廊”独具匠心,浓郁的校园文化无处不在……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放眼望去,你眼中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但我们认为:一所真正的名校,真正让人折服的往往不是现代化的高楼,不是标志性的广场,而是标志性的文化、标志性的教师、标志性的学生、标志性的精神、标志性的事迹,是浓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

校园人文是关乎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终极关怀。一个人,背景知识越宽厚,其融会贯通的能力就越强,只有具备宽厚的人文情怀,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活跃思维,激发生命意识,激活想象力,提高逻辑抽象能力。沉重的升学压力面前,初中教育两眼盯中考,自觉不自觉淡化或失落了太多的人文关怀,导致严重“缺钙”,科学精神和创造力难以跨越到应有的高度。而人文素养当是立命之本,只有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合璧,实现高情感和高智商的“联姻”,方能身心两健,文理兼通,学创俱能。

四、绿色教育,是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

回顾我们前几年的教育,不得不对我们的教学行为做出深刻的反思,必须换下苦教苦学这面旗子,因为这面旗子的颜色不对。

时代要求我们更换教育的旗帜,其中有一面叫“立人”。

倡导绿色教育,必须落实立人思想。探求新知是人的天性,本应充满情趣,现在却让学生感到厌烦,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这失败可能有很多原因,但生硬灌输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要知道学生的心灵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只有当我们用情感激感、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时,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才智觉醒的过程,教学活动才能成为学生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因此,在学校管理方面要改变管束过严、“围追堵截”的老办法,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倡导立人教育,就是要在教育中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强行进行灌输,不能把学生当成木偶任意操纵,而是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甚至质疑老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我们与学生应当是情感上的朋友,可以沟通交流;是求知道路上的伙伴,可以互相启迪;是完全平等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可以对等交流……只有当我们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开心扉,献出挚情,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

立人教育思想,还要求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不管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他们应一视同仁。承认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别,但绝不能由于我们的偏见和工作的缺憾过早地给学生戴上“智商低”、“不成器”的帽子。事实上,不少我们认为“不会有多大出息”的孩子,长大后都“出息”得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曾提过的曾在大学物理考试中考过倒数第一,但在日后的研究中登上了天体物理学的真正第一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就是很好的明证。因此,承认差别,正视差别,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扬长避短,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摒弃教育流水线,开辟人才成长的个性化田园,让参天大树有尽情舒展枝叶的开阔蓝天,让翠绿小草有伏地蔓延的自由空间!

倡导立人,不是让我们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反是让我们以引导、关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让受教育者产生一种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道德自律性,促进其主动、全面的发展。必须把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越是尊重越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尊重的具体体现。尊重的教育不是无条件的尊重一切,对学生中的一些不正当的需求和违纪行为不仅不应尊重,而且应严格禁止,严肃地批评教育,对情节、性质严重的甚至要给以处分,这样做是对受教育者在尚未认识到其人性尊重的情况下选择终极性尊重。

绿色生命范文第4篇

    数学则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性强的学科。

    绿色与数学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在北京教育学院王长沛教授的眼里,却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当数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出现于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它就是“绿色的数学教育”。

    缭乱的数学教育中发现绿色

    什么是绿色数学教育?研讨会上,王长沛教授用了一个“1+3”模型来阐述,即“一个比喻,三个要素”。

    “我们采用‘绿色’来比喻‘数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类似于生态的系统’。其次,我们从决定数学教育的各因素中,选择了三个关键维度,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即:在社会价值维度上,今天的数学教育活动强调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或以学生为本;而在认识论这个维度上,我们选择建构主义方向;在数学观这个维度上,我们选择多元多维的数学观。”

    绿色数学教育的提出凝结了王教授和他团队多年的心血。

    1988年,北京市启动了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王教授和他的同事便主持参与了“继续教育大纲”的开发。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为中学数学教师(四个级别)的继续教育开发了35门课程,其中包括“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初中(高中)数学重点课题研究”、“中学数学解题教学”等。

    在这一繁重的工作过程中,王教授也充分打开了视野,以从更宽阔的视角来看数学教学。

    王教授认识到,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应由三个基本观点决定,即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认识论的建构主义观以及多元多维的数学观。

    有了这个理论根基,王长沛教授和他的团队与北京市一批数学教师逐步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从数学教师培训的需要出发,对中国数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学习、观察和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等,例如:倡导行动研究,并强调教师是教育研究的主体;重视数学教育文化领域的研究,提出主张形成性评价等。

    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王教授慢慢发现,通过“绿色”这种富有生命的词语,可以将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教育改革实践中最核心的东西表达出来,而且这种表达方式还让教师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绿色数学促学生思维之树常青

    王长沛教授还清楚地记得2001年在宁夏灵武市东塔中学听许文娟老师上一节数学课——“‘α’表示什么?”

    在许老师的课堂上,仅有两块黑板、几支粉笔以及一些火柴棒,但是许老师却创造性地用摆火柴棒引出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摆1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摆4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摆9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摆1000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需要的火柴和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用字母来表示正方形的个数,然后引出了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生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频频撞出智慧的火花。

    7年之后,王教授回忆起这堂课时仍然显得很激动,“事实上,没有高级思维,就不可能充分享受思维的乐趣,就不能让思想自由飞翔。对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学习就只能是灰色的、沉闷的、被告知的。反之,如果高级数学思维得到重视的话,学生的思维就会冲破牢笼,把原本是局部的、与学生的现实脱节的数学学习转变为自己可以驾驭的数学,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生动活泼的,生机勃勃的‘绿色的数学教育’。”王长沛教授指出,“绿色数学教育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个飞跃。”

    北京市万泉河小学六年级数学组的教师们在学习完绿色数学教育之后,如此写到:“数学思维的发展不是人的某一方面,它实际上是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在学习中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认知心理规律的支配,更受感情、意志的支配。这正如一个着名心理学家所指出的:如果思想是导致下雨的云,那么,情感就是思想后面使云运动的风。因此,从这一意义去理解所谓‘绿色的数学教育’,它就应该是促进学生心理协调发展的教育。”

    绿色数学教育正扎根沃土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的赵伯静老师也深受绿色数学之益。

    “原先课堂上是将我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采取什么方式也是由我做主,也没有意识到学生喜不喜欢。”赵伯静老师的一番坦言引起了研讨会现场一些教师的共鸣。

    但是绿色数学给赵老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舞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始慢慢走进她的内心,“接触了绿色数学教育之后,我开始思索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等。”赵老师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就给绿色数学教育团队的刘月艳老师打电话请教。”

    如今,赵老师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水到渠成,学生对数学课也更加喜欢了,“绿色教学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的环境中,顺应学生自然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绿色数学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赵老师说。

绿色生命范文第5篇

“302”人的梦:高新科技+人文关怀=绿色医院

302医院是人称“病毒窝子”的传染病医院。近些年来,医院条件改善了,技术进步了,设备更新了,但医患关系的距离却拉大了。这种反常的社会现象,引起了院党委的深思。

“医学是一门由技术和人道两大要素构成的特殊学科,高新技术的应用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只注重‘病’不注重‘人’,把病人看成等待‘修理’的机器,这样的医院怎能让患者放心和亲近呢?”基于这种认识,院党委提出:“要把破旧的‘病毒窝子’,建成崭新的‘绿色医院’,让广大病人看病放心、住院舒心,让医务人员工作安心、生活顺心。”

通过对国内外著名医院的参观考察,医学人文、医院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专家的培训,全院上下在理性上有了共识:绿色,不仅意味着“环保”,更寓意着“本色”、“生命”和“效率”,它的实质是“高新科技加人文关怀”。他们精心勾画出绿色医院蓝图: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两块基石“高新科技+人文关怀”;三大目标“医院环境零污染;医患关系零距离;保障零障碍”。

以人为本 打造环保设施 直指医疗环境“零污染”

人们追求幸福、健康和美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环境和生态。打造“绿色医院”首要的是进行环境基础建设,消除各种污染现象。医院先后投入1.6亿元对医院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和全面改造,构成了立体性的防护设施。

——建成了日处理污水800立方米并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的现代化污水处理站,使每天从病区排出的几百吨污水变成了净水注入城市排水管网。

——从国外引进的3台新型节能燃气锅炉,取代了过去的燃煤锅炉,医疗区免受空气污染的影响。

——在国内率先引进一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医疗污物处理系统,将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实现医疗垃圾“零污染”的目标。

——建成了一个国内领先的集万级中心摆药室和百级净化配液室为一体的“洁净药房”,使药品和制剂始终处于洁净状态。

——在国内率先引进了一套技术先进的医用物流传输系统,通过2000多米长的封闭管道,将各个病区、各个辅诊科室、门诊部、药房、收费室等30多个作业站点连接成网,各种体液标本、药品、检验报告单和医疗费用单等都可以进行快速自动传递,基本隔绝了各种病菌与外界的交叉传播……

在这里,环境观念被处处体现出来。医疗区,4个花园独具匠心地镶嵌在各病房楼之间。两条不同风格的崭新走廊贯穿于东西两侧。西走廊是医务人员的工作通道,四米宽,二百来米长。走廊西面正中位置,有一个十五米宽的大型浮雕《历程》,它展现了医院官兵从西柏坡走来,向现代化奔去的精神风貌。走廊东面有雷锋、白求恩和南丁格尔座雕像,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医生的形象、一个护士的形象,一个军人的形象。东走廊是休养人员的出入通道,走廊东面的墙上有20个展览橱窗,既有健康教育,也有环境知识介绍,把健康和绿色连接在一起。

以人为本 改革服务模式 追求医患关系“零距离”

创建绿色医院,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建立一个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医疗服务模式。

医院以病人的需求为起点,优化了“绿色就诊流程”:热情周到的导医服务,使病人可以最快地选择就诊专家;方式多样的挂号服务,免去了病人排队之苦;温馨舒适的候诊服务,使单调乏味的等候变得充实而有趣;快捷方便的交费服务,让病人能明明白白地交费。辅诊科室也一次又一次“提速”:血常规检查结果立等可取,肝功全项等检查5个小时内可拿到结果;医生到住院病人床前拍X光片,随叫随到,快出结果。医院还推出“最佳治疗路径”服务,由专家教授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设计出富有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每栋病房楼都装有中央空调、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空气净化器等先进设施,并播放着美妙动听的背景音乐。病房所有的墙角都呈圆弧形,容易清除灰尘;富有弹性的防滑隔音地板,使人免遭噪声的干扰。病房的设施、布局以及室内色彩搭配等进行人性化设计,使住院病房真正体现出“家”的感觉。

人性化关怀更加强化。门诊护士必须将住院病人送到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后才能离开;护士送药时必须备好温水,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入口、服后再走”;医生在诊断中,必须将听诊器等金属器具用手焐热后再接触病人身体;每检查完一个病人,医生必须洗手消毒再接待下一位患者……这些细小环节,如同春雨润物一般温暖着患者的心。患者说:“看到医生、护士那亲切的笑脸,心里就踏实多了,感觉病都好了一半。”

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机制 力争医疗保障“零障碍”

“绿色医院”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医疗服务模式,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保障运行。这个

管理机制,就是用国际标准来统一和规范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从2001年初起,他们通过试点,率先在全国医疗行业开展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的ISO9001质量、ISO14001环境、OH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认证工作,逐步建立了由护理质量、医疗质量、环境质量等组成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对医生的一言一行、护士的一举一动都按国际质量标准进行了规范。

门诊护士必须将住院病人亲自送到病房,与病房护士办妥交接手续后才能离开,不得让病人自行前往;护士送药时必须备上温水,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入口、服后再走”;医生在诊断中,必须将听诊器等金属物品器具用手焐热后再接触病人身体;每检查完一个病人,医生必须洗手消毒再接待下一位患者……

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机制,使医院出现了明显改观:过去“病人围着医生转”变成了“医生主动向病人靠”;过去“随意性的服务”变成了“规范化的服务”;过去“医生护士怕投诉”变成了“主动向病人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