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相见恨晚的诗句

相见恨晚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相见恨晚的诗句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第1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饱含人情味的特质镜头,不但撩动了观众的味蕾,而且引起了很多人的乡土心缘的共鸣。而最新上映的《爱的面包魂》,则是“舌尖上的一场追女PK大赛”。“食色性也”,无论中外,吃是一种极致,也是一种哲学。“美食电影”,意在创造令人垂涎欲滴的心理震荡,并以此推演出某种人生哲理和感喟。

日本电影《秋刀鱼之味》,讲述的烹饪秋刀鱼的方法,边在火上烤边撒细盐,吃起来滋味清苦中略带回甘,这就是“秋刀鱼之味”,也是日本导演对人生滋味的独特比喻。王颖的《最后的假期》讲述相见恨晚的一男一女,从切磋厨艺到畅谈人生……俗气中充满温暖,也最接近饮食的本来面目。

德国电影《美味关系》的片头,是美女厨师玛莎躺在床上发出了柔声的喃喃絮语:“秋天的野生红牛肝菌,加上土豆泥和吞拿鱼做的馄饨,还有春天的野蘑菇,或者冬天的老人头菌。我最喜欢的是,红烩小鸽子,加入白郎宁酒和波尔多红葡萄酒,会让它更滋润。哦,再来点儿精致的百里香酱油,拌入意大利面条和切细的洋葱……”大家听后,一定都已垂涎欲滴了。而当玛莎的情人马利奥,用一块黑布蒙住她的双眼,举着勺子喂她品尝,她逐一报出汤中的原料;在一个热吻之后,玛莎报出了最后一味原料:八角茴香。观众几乎惊叹了玛莎厨艺的炉火纯青。这部电影看得人香气满溢,情浓如蜜。

美食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人对自身文化历史和社会问题的独特思考。当食物成为电影的一部分,生活异趣、人生了悟,齐齐而来。李安《饮食男女》讲,鼎鼎有名的大厨,因感情失落失去了厨师的味觉。香港导演徐克《满汉全席》,则将工夫与烹调技艺前无古人地结合起来。周星驰的《食神》告诉大家:“只要用心做食物,人人都可以是食神”。《食神》在美国一举成名,而如今“食神”的称谓,也频频出现在各类电视烹饪比赛节目中。

美食本身散发出的魅力,以及大快朵颐时心头迸发的幸福感,与其中所蕴含的人性解放意味相交融,让人欲罢不能。把美食与情感无限度地相结合下去,电影人对此乐此不疲。西班牙《火腿,火腿》、意大利《香草巧克力》、墨西哥《情迷巧克力》、美国《浓情巧克力》等等,票房异常火爆。好像西方国电影里的男男女女,一谈上恋爱,就要沾上甜蜜、魅惑而撩人情思的巧克力。相比较而言,东方影片中的食物,则如温情脉脉的诗句,静静有禅机,看似游离于影片情节和主线之外,却是影片若隐若现的灵魂所在。陈英雄《青木瓜之味》,就是借青木瓜那洁白宛若珍珠的籽,来借喻无瑕之爱――悄悄种在梅恬静的心中。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第2篇

走过风,走过雨,走过人生四季的变幻,走过纷纷扰扰的尘世喧嚣。一路走来,沉淀到心底的岁月,留给人生画卷的都是写意。无需抱怨命运不公,无需感叹上天给予的太少。一切世事缘由本身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善意的生活是你真正活出的人生价值,恶意的来源是考验你对生活的一种领悟。

经过岁月的风尘,洗礼,慢慢感受生命本身的那份厚重的理解,一些走过,只因一些遇见才惊艳了你的时光,在最美的年华里没有辜负了最美的自己。即便是失落的梦,我也会以一个优雅的转身锁住瞬间的洒脱;即便有泪流,我亦会拥有一个高雅的姿态把泪流得风度些。我一路轻拾岁月留下的滴点,在灵魂里寻找一份安然,给生命完成一个无悔的人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音乐,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轻松愉快或淡淡忧伤的旋律都是我流淌的心情。浅坐这份安然,享受这片自制的孤独,有音乐陪伴,在午夜的静寂里,在灯火阑珊处邂逅了文字。

那一刻,遇见文字并不是个美丽的意外,而是我蓄谋已久的期待。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和世俗压抑的环境下,遇见文字,为之动容,倾一世之情,洗尽铅华也从容。轻捻一缕文字馨香,感怀心中的悲喜,失去的过往在从容中淡定,仍有暗香盈袖。我想,我等,我期待,未来的路,抑扬都是风景,我终以火热的激情投入,一如我对文字的执着的追求。一路剪切,收藏,并不断刷新自我,缓冲能量,复制一道亮丽的人生在回忆的窗口黏贴,只为在邂逅时光的路口与你分享。

是多愁善感的因素,更青睐于情感方面的文字,喜欢读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喜欢模仿别人写自己的诗句。涂满重重的油彩下面,我也有颗戏子的心。也许,我会用过于细腻的情感去描写内心的世界,用过于敏感的思维去描述人物的动态,免不了会招来不少世俗的眼光和不屑的评论。我就是我,对自己的人生有端正的态度,对爱有一种独到的见解和诠释。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难忘的过往,但每个人对待自己的情感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和理解。我也是众多花丛中一颗不起眼的小花,也会拥有温暖的光照,也有淡淡的花香。虽不耀眼闪亮,也拥有自己的花开,也拥有自己的姿态,在特定的环境里唱一曲特定的歌谣。

欣赏【红尘一笑】笔下的爱情散文,给人一种唯美的回味,遇见爱情就是没有辜负最美的自己。相遇很美,一句懂得,便温馨了彼此的世界。邂逅文字,句句思念,无关距离,便感受近在咫尺,《一曲相知,醉梦千年》。

赏识【梦*情*缘】对人生世事的处事态度,大度,魅力地再现人生观,总结岁月留下的絮语。《风尘起落,淡写流年》,《留守一份温暖,给生命一份挚爱》。心存宽容,处处感恩,静默一份坦然。哲理性的文章读来深受感动,值得收藏。

喜欢读【梧桐月】的隐隐约约思念的文字,恻隐的情感像三月的风,六月的雨,听风看雨的间邂逅了一怀想念。情节感人动魄,思念的路上,孤独前行,《红尘零落,勿忘心安》。

【王鹏】诗文《死亡。重生》,《生命中的歌者》字字珠玑,大气势,用灵魂为你写诗,用心灵谱曲,一个坚强的歌者唱响生命的赞歌!

读【凌云】有感,畅游,文字清新悦目,真情自然流露,美文自然有招花引蝶的倾向。与灵魂擦肩碰撞之时,却另有一番《卿似张爱玲,吾非胡兰成》的高雅的姿态。

很多作者的笔迹都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我且慢慢耕耘这片文学田地,学习他们唯美的文字,领悟一种超脱的人生感悟。遇见文字是一种美丽的邂逅,是一种相见恨晚的茫然。为了很好的关注,每天都有更新的文章,便把小家安在这里,每天晚出早归。从此,绵绵的音乐是我最好的陪伴,寻一份宁静的空间,上了的阅读专线。每一次会为诞生的新作而激动,也会为他们所宣泄的情感而领略某种感悟,下意识地写下评语,表示问候。

慢慢地对文字心生爱慕,在《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也是风景》的启示下,在仰望别人的辉煌里,也点亮了自己的心灯。偶尔尝试谢读自己的情感世界,一些浅薄的小字却是真实的自己。意外的发现,也会受到诸多好友的点评,随之而来的欣喜若狂,也会为一点小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感谢灯火阑珊处的遇见,给了我唯美的精神领域,给心灵一个减压的修复,领略散文的独具魅力,唤起读者共鸣的目的。我把生活搬进了散文里,把生活变成了文字。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第3篇

《姚大梅诗意图》册简介

《姚大梅诗意图》是包含一百二十开作品的煌煌巨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這一百二十开图片分装为十册,绢本,设色,每册十二开,纵27.3厘米,横32.5厘米,完成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当时任熊正寄居于宁波诗人姚燮的大梅山馆,根据姚燮所作诗集《复庄诗问》中的诗句绘制。两人寄情诗画,成了莫逆之交,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姚燮欣赏任熊的“笔底明珠”,任熊佩服姚燮的诗翰才华。于是姚燮“自摘其句”,嘱任熊“为之图,灯下构稿、晨起赋色,阅二月余,得百有二十叶。”使得今人有幸得见這套诗画双绝的图册。

《姚大梅诗意图》册部分赏析

1 技法多元,笔精墨妙

1840年,西方的船坚炮利摧垮了古老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西方的新鲜事物和新鲜观念一起涌入中国。上海作为通商口岸,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平台。正是在這种文化环境之下,任熊对讲求光影与体积的西洋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姚大梅诗意图》册中主动地加以诠释。翻开這套册页,便会震惊于任熊在人物、风景画中将這种追求光影的立体效果技法展现得竟会如此淋漓尽致。

最为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拥髻推奁倦未梳”(第九册第一开)和“横鬓女湔群”(第十册第十开)两开。前者描绘一位体态婀娜的贵族女子倚靠在桌旁,梳着高髻,一对精巧的耳坠在发丝间若隐若现。她用左手托住下腭,眼帘低垂,若有所思,仿佛思念远赴他乡的郎君。后者描绘一庶家女子在河畔浣纱,神情泰然,身后翠竹丛生。任熊在這两开中均使用了接近西方肖像画的阴影画法,在人物面部的凹处略作分染,衬托出脸部的圆润与饱满。這是他在陈洪绶画风基础上所进行的改良与创新,展现出了别样的美。他不拘泥于外形的写实与逼真,重在通过刻画五官表现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东晋画家顾恺之有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這两开中我们既看到了四体之“妍丽”,又看到了写照之“传神”。

“下有掣浪鲸,上有睨宵鹤”一开(第五册第六开),作者绘空中白鹘展翅翱翔,水中巨鲸翻江倒海(图2)。虽为册页,气势却好似鸿篇巨制。且不论其构思之妙,造景之奇,天空颜色之渲染即可谓匠心独具。从上至下,其色由浓入淡以示景深、由冷入暖以示余辉。可见任熊对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着深切的体察,故而能够准确而诗意地捕捉到“日落前的最后一抹晚霞”。

任熊在明末“波臣画派”的写真技巧之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将西洋技法融入山水作品中。“披头女孛骑虹”(第一册第九开)便是很好的例子。任熊通过精心细致的分染和罩染,使远景山峦呈现出近似西方水彩画的效果,虚实相映、远近分明,呈现出了极强的层次感和空气通透感,令人耳目一新。

谈任雄的兼善多能、技法多元得看“唐世昆仑姐,虞家白雪姑”(第五册第四开)一开,图绘两只小猫嬉戏场景(见图3)。据庞志英考证:“昆仑姐”是指画面中的黑猫,因《文献通考》载大食国在太平兴国二年前来进贡:“其从者目深体黑,谓之昆仑奴。”白雪姑则指白猫,大抵出典自《清异录》:“虞大博宅失去猫儿,色白,小名白雪姑。”在笔者看来,没有哪一幅能比這一开更能体现画家对工笔、写意两种技法出众的驾驭能力:昆仑姐虽全以墨色染成,不事细节,只于轮廓处留稍许空白,但染出了层次和动势,只见它躬身俯首,却蓄势待发,猫尾高高竖起,呈进攻之态;“白雪姑”则用丝毛法,纤毫毕现,根根须毛似由肉中长出,它脊背朝地,四足蜷起,呈防御之姿。二者一黑一白、一动一静、一工一写,颇具趣味。再如“髫年刘碧玉,风貌薛灵芸”一开(第九册第五开),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典故“小家碧玉”,即南北朝时晋汝南王之妾刘碧玉。图中的刘碧玉体态婀娜,风姿绰约,尤其衣纹以柳叶描勾勒,线条顿挫有力。右侧的薛灵芸是三国时人,妙于针工,人称“绣神”。任熊全用简笔,以墨色的浓淡染出薛灵芸衣袖的褶皱及前后关系,行笔精湛娴熟,表现出衣服的质地与层次,展现了他出众的笔墨功夫。

2 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通过对故宫本的仔细观察,笔者发现在那瑰丽奇伟天马行空的一幅幅仙风道骨、市井百态、鸟语花香之下,隐藏着画家任熊笔耕不辍、精益求精的证明——那就是画家定稿之前的屡经推敲的底稿。這是一个被以往学者忽视的,研究《姚大梅诗意图》艺术价值和真伪的重要突破!

如“水阴横彴牛承莒,墙上斜梯女执钩”一开(第三册第六开),(图4)画家描绘的是乡下田垄间一片清新的田园景象,采桑的妇人正在劳作,已经收集好的桑叶就放在树下牛背上的竹筐里。如若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画面中并不是一头牛,而是两头牛。另一头隐藏在近景的枝杈之间,大小与前者相似,牛头朝向右侧(图5)。但這头牛仅仅勾出了外形,显然是未完成的草稿。想必這就是任熊自跋中说的“灯下构稿,晨起赋色”之稿,枝叶间的牛原本是任熊前夜的底稿(图6),但在“晨起赋色”时感觉位置稍有不妥,便在一旁重新画了一头牛,并且在原来那头的线稿上画满树丛加以掩饰。這些笔痕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百六十年前,令我们看到了灯下的任熊紧锁双眉,反复构稿的情景。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第4篇

2008年1月18日的晚上,今夜的三峡宜昌迎来了新年的一场大雪。我从学校的值班室里走了出来,看屋外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大地已经悄无声息地披上了迤俪的银装。也许是我刚看完了电视剧《上书房》,还没有完全从其中的剧情里走了出来,头脑里还一直萦回着那美丽哀宛的歌词:“思念就像尘埃,随着季节飞舞;花非花,雾非雾;我是清晨一滴雨露,也许一生清澈短促,我愿化作一滴泪珠,也许这是我最后的归宿……”。

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走到了宽阔的操场,看静谧的夜空里舞动着这洁白的精灵,此时的我生生地感觉到,这个世界竟是如此的寂静,寂静的仿佛能倾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兴之所致,我踩着操场上的积雪,能听到积雪在脚下吱吱作响。登上空无一人的教学楼。我伫立在五楼长长的走廊上,远眺高速公路上那星星点点的汽车灯光,看着学校的围墙外面,依稀可见那匆匆赶路的车辆,在雪地里旅途上缓缓奔行,想漫漫人生不是也犹如这奔行的车辆,我们何尝又不是那匆匆的赶路人,在忙忙碌碌地奔向远方!飘舞的雪花牵动着我纷飞的思绪。我俯瞰着院墙外,前不久还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美丽鱼塘,如今却已经被追逐经济利益的房屋开发商填成平地,正在演绎着沧海桑田的现代版绝唱;放眼望去,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大地,惟余莽莽,原驰蜡象……这么真切这么美丽的雪夜景致,明年就再难重现,这样一想,我不禁萌生出淡淡的感伤。就在不远的将来,在这已经被夷为平地的鱼塘上,会冒出一大片一大片的商品房。世界的改变,人生的命运与际遇,都会随时随地在演绎着我们自身难以琢磨的新篇章。触景生情,顿时让我想起了南宋著名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联想这红尘滚滚人世沧桑,岁月之河潮起潮落,让我在寂静的雪夜里,久久地感怀已流逝的时光。晶莹剔透的雪花,在我的脚下悄无声息的融化,在这美丽的雪花飞舞的冬夜,透过漫漫苍穹,我在内心深处牵挂着两年前在漫漫网络上相遇的红颜知音,一种不可抵御的顽强思念,像眼前这漫天飞舞的雪花在不停的舞动,充盈着我的灵魂深处,一种牵肠挂肚难以割舍的的情愫,在我的心底久久地萦回……

回想起三年前那个短暂火热的夏季,借助现代媒介互联网,我认识了金陵城下一位才华过人善解人意的女教师花解语,共同的文学爱好让我们彼此相见恨晚,彻夜畅谈。于是每当我周末在学校值夜班的时候,我们都在网上交流着对人生的看法,对诗歌文学的己见。从那短促炎热的夏季一直走到漫长的冬天来临。让我感悟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上竟是那么的充实和富裕。然而茫茫网络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生活。当我们意识到应该分手的时候,那种沉痛的伤痕在我心里很长时间里都不能愈合。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我是真真体味到这句话的深刻意蕴了。“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多少次默念着这美丽的诗句,多少回思念着千里之外的知己,铭心刻骨的思念情愫,既是一种折磨,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财富!在以后连续两个短促的夏天,我因为安排学校的学生就业,有机会匆匆来到绿树成荫的古城金陵。我曾经在在蓝天白云下的钟山之颠和游人如织的鼓楼上不停地眺望,想象着轻盈的花解雨款款出现在我的面前;也曾经厚重的古城墙中华门前;在清波荡漾的玄武湖畔,不止一次地来回探寻,盼望着能和心中的红颜知己在芊芊柳丝下谋面。然而,我最终止住了疯长的思念,秉守住我们在网上的承诺。始终没有谋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在这雪花飞舞的冬夜,也是在这同一台电脑上,我抑制着难以割舍的心情,给我心中的红颜知己,敲打了最后几句告别的话:“亲爱的朋友,愿你在未来的岁月里,一路珍重”!曾经有一位红袖网友在红袖添香文学网站上,读了我的文章《网恋离我远去》,给我留了这样一句安慰的话语:“人是秋鸿来有信,事无了无痕啊。想多少网事如风,到头来总还是一帘。”多少回静静的夜里,我品读着美丽的她给我留在《舟中看霞》网站上的寄语:“进得网站,见过站长,读了文章。于是便有了舟中看霞之印象。所谓:谦谦之君子,雅雅之墨客。朗朗之笑颜,翩翩之风采。淡淡之名利,暖暖之热肠。纤纤之妙笔,美美之华章。很高兴你也十分欣赏这篇《你坐在我心里听雨》的美文。作者用洗练的文字,优美的笔调,将一份思念之情演绎得如此凄美。如歌的行板,如诗的语言,让人慢慢读来如嚼梅饮雪,顿觉淡雅清新,唇齿留香。细细品来,如闻天籁之声,余音缭绕。……喜欢“烟雨秦淮”这幅淡淡的水墨画。我看见在烟雨重锁的秦淮河上,摇曳着一叶孤舟,孤舟上的一位女子弹着琵琶,时而高亢激昂,穿云裂帛;时而轻柔舒缓,如泣如诉。真的好美。谢谢你,给我以美的享受。”眼前浮现着她动人的笑靥,耳畔还能听到那令人心动的吴越软语,我一遍遍感受着思念的快乐,一次次咀嚼着思念的感伤……在这以后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彼此再也没有联系,烟雨秦淮那头的她从此渺无音讯。

雪花静静的飘落,思念像清晨雨露,是那样地清澈短促。遥望着千里之外的金陵南京,我想起了那流传于民间那动人的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此时此地我的心境,也如同崔护那般地惆怅。脑海里一时竟浮现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映相红,今年春归寻芳踪,桃花依然笑春风,此门此景难相忘,此恨此忧空惆怅。人面不知何处去,花开花落在梦中!我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声声心灵的呼唤:远方的红颜知己,你还好吗?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第5篇

帕拉蒙登火车站是欧洲第二大终点火车站,在帝国时代,北边邻国普鲁士,有一半以上的列车都开往莱比锡。普鲁士统一德国后,莱比锡更成为北德平原的枢纽,当时欧洲最长的铁路,也起于莱比锡。1991年两德统一后,车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重新落成的车站,古老的外观加上现代化的内部设计理念,成为进入莱比锡的第一道风景。车站共分3层,上层是月台,下而两层是购物休闲中心。各式的咖啡茶座,为匆匆迎来送往的车站,平添了几分闲适。

走出车站,蓝天白云映衬下,被誉为“小巴黎”的莱比锡映入眼帘。灵动处不失优雅,静谧间透出厚重,这便是我对莱城的最初印象。堂皇的格万得豪斯歌剧院,典雅的金色音乐厅,环绕在奥古斯特广场周围。广场得名于萨克森国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广场中心是圆形的巴洛克式喷泉,3个海神侍者吹起巨大的海螺,泉水就从海螺一端中和池内跃起的鲤鱼口中喷撒出来,像极了意大利罗马特莱维广场上的许愿池。花形散开的喷泉周围,金发碧眼的孩童们环绕玩耍。对面高高的钟楼,扬起的一角飞檐旁,有低低的浮云静静流过。

随着人流,我信步进入主街,仲春的周未,人头攒动,但却感受不到分毫的浮躁和嘈杂。空气中,偶尔飘过丝丝烤肠的浓浓味香。路旁餐馆门口菩提树下排排的木质圆桌,友人围坐闲聊。街口的老者,悠扬奏起萨克风,引得路人,三两驻足倾听。我不禁也放缓步伐,成为了他们中的一个。细细品味莱城人脚步下,举手间,眉宇处,毫不拘泥的那份安然。走近主街街口,旁边闪出一条长长的走廊,有各国游客的身影。原来在地下,有一家名叫奥厄巴克斯凯拉(AuerbachskeHer)的小酒馆,是歌德在莱比锡求学期间经常光顾的地方。据说,举世闻名的《浮士德》就是在这里创作的。而这家酒馆也是在《浮士德》第一部里出现的地名中,惟一真正存在的地方。酒馆门前,树立着两尊铜像,描述的是《浮士德》里的著名场景。左边是魔鬼靡菲斯特和浮士德立下契约,也就是著名的将浮士德灵魂卖给魔鬼的故事;右边则是剧末光明圣母派来的天使抢夺浮士德的灵魂。每个人物都服饰各异,神态鲜活,一下就唤醒了人们对原著的记忆。酒馆内,风格古朴,保留着百年前的遗风。木质的桌椅发出淡淡的檀香味道,因为采光较暗,每张桌上都点着烛台。烛光摇曳,映出墙上绘着的《浮士德》剧作的一幕一幕。在餐馆里徜徉,仿佛重新体验第一次读它时的爱不释手。酒店老板是个敦厚的中年人,他笑着介绍说,最里面的一张木桌,便是歌德当年撰写《浮士德》的地方了。顺着老板所指的方向望去,透过厚重的时光幕布,仿佛真的能隐隐看到酒馆最深处,歌德手握鹅毛笔,正襟危坐,时而埋头沉思,时而笔下千言。

可以说在德国人的心日中,歌德这个名字至今仍是德意志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他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影响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德国青年。而他的故事,他的作品,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述笔传中,流传开去。诗人,科学家,文艺理论家,政治家,著名作家……仅从这一个又一个的光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人谈起歌德,脸上无一例外洋溢起来的无限自豪。歌德1749年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世家。少年得志的他,1765~176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到莱比锡,歌德就为莱比锡的美丽所倾倒,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并盛誉其为“小巴黎”。从此他与莱比锡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曾多次到莱比锡游历,并留下不少名篇传世。相传,歌德曾在莱比锡爱上了一个名叫凯特馨的美丽少女,并有一段无果而终的故事。他后来用洛可可风格的欢乐、轻快的诗句,歌颂了这段惟美的爱情。我不禁猜想,这也许也是歌德钟爱莱比锡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走过街心路口,左手边闪出的哥特式建筑,便是圣・托马斯教堂了。原先的托马斯教堂在二战时毁于战火,现在的教堂是战后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白色的钟塔高高耸立,修长的尖顶在阳光下闪烁金色光芒,大块的彩色玻璃上惟妙惟肖地绘着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和作曲家巴赫的画像。巴赫曾在此创建了托马斯教堂童声合唱团并主持27年之久,在此声名鹊起。相传,著名的《马太受难曲》也是在这里诞生并首演的。如今,托马斯教堂也因巴赫而声名远扬,成为了一道著名的人文风景。游客们纷纷慕名而来,留影纪念,表达对这位艺术先贤的崇敬和缅怀。教堂前,树立着一尊高大的巴赫铜像。塑像身着礼服,手握话筒,神情庄重,栩栩如生,俨然在一丝不苟地领唱。我驻足仰视,和着教堂传出的悠扬唱诗声,仿佛穿越百年光阴,正于这位大师对望。他指挥若定,激情深敛在平静的目光里,演奏戛然而止,而听众仍意犹未尽。许久,如梦方醒的听众反应过来,于是台下掌声雷动。

被后世尊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出生于距莱比锡不远的小城爱森纳赫。而莱比锡可谓是他的第二故乡了。1723年,38岁的巴赫来到莱比锡,开始在托马斯教堂任童声合唱团领唱,余生的27年一直没有离开这里。巴赫的作品包括300余首大合唱曲,140首前奏曲,100多首大键琴乐曲和23首协奏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而在这其中,近一半的作品都是在莱比锡问世的。相比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巴赫以其作品深沉、悲壮而闻诸于世。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充斥在他的作品里。同时作为一个新教徒,他的许多作品也抒发了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以及对和平的憧憬,《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作就在其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广阔地展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也倾注了他的人文关怀。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去世,也葬在了这里。和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巴赫的许多作品也是在去世后的百年后才开始盛名远扬。而有关巴赫的墓,还有一段坎坷而鲜为人知的故事。

1750年7月31日,巴赫入葬于教堂墓地的南墙下,没有墓碑或任何纪念物。因此,他的准确墓址很快就被人遗忘了。近一个世纪后,人们才又重新记起了这位音乐大师。1850年成立的巴赫学会决定在巴赫诞辰200年之际重新修葺巴赫的陵墓。然而,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曾经的墓地,荒烟蔓草,墓址已无从寻找。无奈之下,莱比锡市政委员会只好在墓地南墙钉了一块铭牌,刻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750年7月31日葬于此处。之后,又过了数载,教堂墓地翻修,推倒南墙,挖掘地基,这才有了一个寻找巴赫遗骨的机会。但是1750年下葬在此的有1000多人,寻找巴赫遗骨无异于大海捞针。幸好一位聪明的官员想出一个办

法。他查史料发现,这1000多人中,只有12人是用橡木棺材盛殓的,而巴赫就是其中之一。1851年的一天,政府掘出了三副橡木棺材,又经科学的检验,认定了巴赫的遗骨。随后,遗骨被装入一口厚重的石棺,安置于托马斯教堂的祭坛下。石棺上简洁而庄重的刻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就这样,巴赫在他死后200年才真正入土为安。望着教堂前巴赫像,想起27年间,大师就是在这里默默工作,而首首旷世名曲就从这个城市的角落传遍德国,影响世界,流载百年。真说不清是音乐大师成就了音乐名城,还是音乐名城造就了音乐大师。抑或,是一种相濡以沫,相得益彰吧,城市和大师的名字,在时光流转中,已紧紧连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文艺复兴风格老市政厅,两德合并开始处的尼古拉教堂,一路走马观花,逸兴遄飞。仿佛这里的每个角落都是一处风景,而每处风景的背后,都有一串音符,或轻快,或深沉,余音绕粱,让人遐想不已。

相关期刊更多

东坡赤壁诗词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黄冈市委宣传部

翠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

金融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