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思的故事

秋思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思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秋思的故事

秋思的故事范文第1篇

张籍因事来到洛阳城,忽然看见大树纷纷落叶,一阵阵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张籍感到很失落,知道秋天来了。张藉非常想念家人,眼看中秋节快到了,不知家人怎样了。他立刻想起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

“我还是给家人写封信吧!”张籍自言自语地说。张籍拿起笔,好久都写不出字来,他的思乡怀亲之情岂是一封信能表达得了?许久,他在信上写了几句话:年迈的母亲,你还好吗?多病的父亲,好好休息,注意身体。妻儿,你也不要太劳累了,为了家计,可以另谋出路。儿啊!你要天天支学堂上课啊!不能逃课,先生说的话一定要听。后天就到中秋节了,吃团圆饭时开心一点,不要太挂念我了。

写完后,张籍正想出去找了一个送信人,他的老乡杨凯慧正好回乡,张籍赶快把信交给他,张籍把信放进这个人的麻袋里,给了杨凯慧的麻袋里。张籍对样凯慧是千叮万嘱付,告诉他,家里只有我妻子识字!杨凯慧正要出发,张籍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觉得自己写得不对。他连忙叫住杨凯慧,从杨凯慧的的麻袋里拿出那封信,把信拆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虽然大约有100个字,但他读了一个钟头。最后,他还是放下了,把信封好,放进杨凯慧的麻袋。张籍才让杨凯慧走了,杨凯慧以经走了一个钟头了,但张籍还在那目送着,这就是远方游子的思念故乡的心情!

秋思的故事范文第2篇

死亡谷对待生命有着两种极端的态度:要么是绝望的拒绝,要么是温柔的包容――曾经,这里是席卷美国西部淘金热潮中的唯一,几乎没有人能够带着对黄金的野心通过这座山谷;尽管如此,但这里却孕育进化出了几十种独有的物种,印第安人甚至会像候鸟一样,每年迁徙到这里来享受谷中惬意的冬季。

迷失在死亡谷的淘金者

死亡谷的故事从一群淘金者开始。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于是,全美国怀揣发财梦的投机者都急着打点行装,驾着大篷车,载着妻儿老小和所有家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盐湖城。对淘金者来说,盐湖城是漫长旅程中最重要的补给站。他们要在这里集结成拥有数百辆大篷车的庞大车队,穿过茫茫沙漠,翻越内华达山脉,艰苦跋涉数月才能到达加利福尼亚的金矿所在地。

1849年的秋天,一群迟到的淘金者抵达盐湖城的时候,时令已接近晚秋,如果现在前往金矿,很可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被风雪困死在路上。尽管如此,但这群淘金者还是决定冒险出发,组成浩浩荡荡的车队开进了沙漠……眼看冬天越来越近,他们依然在沙漠中艰难行进,这样的局面让大家焦急不安。直到有一天,一个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年轻人闯进他们的营区,献上了一幅地图,年轻人告诉他们:有一条神秘的捷径,可以直通金矿。于是,20多辆大篷车不顾向导的劝阻脱离了车队,沿着地图所指,开始了一条不归路……

让淘金者们想不到的是,他们选择的所谓捷径,竟然是一个如同地狱般的山谷――谷底两侧的岩壁越来越高,环顾四周,几乎没有植被,只有漫天黄沙,尤其是沿途所找到的那些水洼湖泊,居然都是盐水。如果不是后来遇到一场及时的冬雪,大家都会活活被渴死。当这支队伍终于找到淡水水源的时候,全队人马已经损耗过半。人们尝试着向各个方向突围,但始终找不到去路,只能一次次地退回到水源附近。生存下来的人越来越少,拉车的牛马大都被宰杀果腹。于是,他们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两个年轻人身上,让他们闯出去寻找救援。

然而,留在山谷中的人们一等就是1个月,他们从期盼到怀疑,最终走向了绝望……当那两个年轻人终于带着补给品返回的时候,山谷里还只剩下一家人在艰苦地留守,而其他人则都生死不明或者离散了……

最后的幸存者们终于逃出生天,他们回头打量着这个埋葬了亲人和梦想的山谷,凄然告别:“再见了,死亡谷!”从那时起,被幸存者称为“死亡谷”的山谷就成了文明世界的一个噩梦。之后,尽管寻找金矿的热潮席卷整个西部,却始终没人再敢踏足这块禁地。

“20骡队”与谷底“鬼城”

巧合的是,死亡谷的后续故事依然和淘金者有关。

19世纪80年代初,一对名叫温特斯的淘金者夫妇,偶然在谷底发现了一种形似棉桃的矿石。当温特斯把硫酸和酒精浇在雪白的矿石上,然后再划亮一根火柴,眼前立刻升腾起一团绿色的火焰,温特斯知道,他们一夜暴富的梦想即将实现,因为――死亡谷里富含硼砂。当时,硼砂在工业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是制作高级玻璃器皿、化学器材、洗涤用品的最佳原料,但因为产量有限,硼砂在美国的价格曾一度超过黄金。随后,温斯特夫妇将这个昂贵的“发现”卖给了科尔曼公司,为了利益,人们不再畏惧死亡谷的恶名,在这里建立了采矿场。

然而,死亡谷采矿场距离最近的哈莫尼火车站也有260公里,为了把大批量的硼砂运出山谷,矿场主突发奇想,创立了一支著名的“20骡队”――由2匹马、18匹骡子构成,两匹为一组,用绳索相连,从而串起一条长达30米的奇妙运输线。“20骡队”要拖着2节车厢和1节水车,总共30多吨的重量,从海平面以下近60米的谷底出发,翻山越岭到达海拔600米的火车站,来回一趟就要20天时间。为了让骡队行进得更加便利,劳工们用采矿剩余的盐岩碎石铺就了一条出谷的道路。在阳光下,这条白色大道宛如一条闪闪发光的银丝带,从深邃的谷底抛出。沿着这条道路,“20骡队”在六七年间共运出2000万吨硼砂,每运出一趟大概能为矿主赚回5000美元,而劳工每天的工资还不足1.5美元。在矿场300多个劳工中,超出一半都是飘洋而来的中国人,在死亡谷酷烈的阳光下,他们的血汗和生命几乎浸透了谷底每一寸土地。

时隔百年之后,“20骡队”已被看作是美国西进运动的一个重要象征,代表着美国人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当年的采矿场早已荒废,只剩下高耸的烟囱和一大片残垣断壁。途经的人们畏惧这里荒凉的氛围,将谷底连片的矿场劳工宿地称为“鬼城”,那些散落四处的采矿工具,和徘徊不走的劳工灵魂,仿佛都在默默讲述着这群异乡客的梦想和命运。

外星球地貌和独自行走的石头

事实上,抛开那些历史因素,死亡谷的地貌本就拥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整座山谷是那样的波澜壮阔,山谷两侧群山或连绵不断;或傲然独立,的岩壁因其中的化合物不同而呈现出缤纷细腻的色彩,比如著名的“红教堂”山崖,通体都是含铁的红色岩石,密集的纵沟勾勒出哥特式教堂一样精致繁复的“尖塔”。而日出日落间的死亡谷最为迷人,其间,光影会在山谷里起伏流转,任意改变着谷中每一块肌理的颜色。见过死亡谷的人,甚至认为这块土地的奇异完全不属于地球。

死亡谷极端的美其实来自它特殊的地质环境。死亡谷的形成源于冰河时代一场剧烈的地壳活动――四周的地壳隆起,形成了长225公里,面积超过1400平方公里的谷地,随后海水倒灌积聚在谷底,而高山又阻断了外来的水气,造成谷内极度干旱,极限温度甚至可以突破50度,当海水最终被蒸发殆尽后,就形成了一片由盐碱地地质构成的不毛之地。

秋思的故事范文第3篇

20世纪50、60年代,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可以说是工业发展,公害泛滥的年代。接障而来的环境公害事件在震惊了世界的同时,也动摇了人们对地球肆意恣难的信念,迫使人们不得不反省,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自然环境,怎样对待地球。

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世界上13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探讨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或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对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这是人类对严重复杂的环境问题作出的一种清醒和理智的选择,是向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环境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在于达成了以下四项协议:①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②确定了扩大的国际行动计划;③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设立常设的环境秘书处;④设立一项1亿美元的环境基金,以满足会后5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同年召开的联合国第27届大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在此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状况年度报告书”,表彰“全球5O0佳”,并为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分别设定一个主题,作为会议的指导方针。

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团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在会议文件上签了字,承诺要与各国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迄今为止,每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

1984年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环境与和平

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秋思的故事范文第4篇

温柔是你的外表,刚强是你的内心,可爱是你的本性,活泼是我现在的样子!你的个性很独特,你是魅力十足的女生哟!你的个性很开朗,你是公认的漂亮女生哟!那纯净的仿似天籁的声音好像清泉一样. 她可能并没有惊艳的美貌,或者很多人看来她很平凡,但却平凡的像一个天使,一尘不染的天使,她的笑、她的声音……所有世间的污秽在她面前都无所遁形。你的一首《宁夏》已经深深印入我的心中,让我记住了你这个姐姐!    紫絮冰情

这是一位很好的大姐姐,姐姐的性格很温顺,也很通情达理,跟任何人都相处的来,自从和她相识之后,我天天开心哦!纯真,有性格的女孩哦!    小蝴蝶

蝴蝶姐姐很好啊,她的朋友都挺多的吧,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好姐姐吧!她对朋友那份情很真挚啊。 平时的你应该喜欢在打扮和行动上表现的平凡无比。其实在你的内心中,一直期望着有那么一天,你会是那个穿上水晶鞋的女孩,众人羡慕的目光中走向幸福美好的未来。平凡生活中的你,现在就开始行动吧!(我瞎猜的,姐姐不对别打我啊!)      寒雪儿

秋思的故事范文第5篇

“读经典学作文”的主要任务是在诵读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凝练的诗句具体化为优美的现代文。如何将寥寥数语二十来字扩充为洋洋洒洒四五百字呢?展开想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改写古诗词需要教师捕捉、开发和利用诗歌中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巧妙填补,使“留白”之处皆成妙境。教学中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想象景色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代就有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诗歌意境的做法。改写描写景物的诗句,也可以学习此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美丽的图画。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写了“篱笆”、“小径”、“树”、“花”,但未作细致描写。如何描写好这些景物呢?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写了春末夏初乡村风景: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会画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课件出示彩图;最后学生整体描述。于是简短的两句诗变成了一段优美的文字:

春末夏初,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好迷人的乡村美景!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曾经鲜艳夺目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

丰富的想象,恰当的“补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充满画面感的乡村风景图。

二、补充故事情节

由于字数的限制,古诗词中对事情的叙述是十分简洁的,事情的经过往往不完整,改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如《约客》一诗,作者用一句“有约不来过半夜”写了事情的起因是客人失约,可是“客人是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相约的,约定了什么?”只字未提,教学中有的教师就抓住这一情节空白,让学生根据诗歌基本情节,发挥想象,写写“相约”的情节。有的学生写道:

一日,赵师秀路遇好朋友张生,两人多年未见,今日相遇更加亲切。于是他们找了块石头坐下开始攀聊起来,他们聊到这些年来的彼此的经历,讲了遇到的奇闻轶事,还谈到了自己的读书著作体会……两人久久不肯离去,无奈好友有事在身。临别时,赵师秀邀请好友说:“张兄,今日不能畅谈,明日傍晚到我家细聊吧?”张生一听点头应道:“一言为定,不见不散。”

这样的补充使故事更加完整,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春夜“闲敲棋子”的心境。

三、揣摩人物心理

古诗词中对人物的描写,多半只有简要的动作描写,极少有心理描写,其实描写内心活动能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改写古诗,特别是改写描写人物的诗句,教师要善于捕捉心理描写的“留白”,想象拓展。如《小儿垂钓》讲述了小儿垂钓遇路人借问的事,其中描写了小儿“蓬头”的外貌和“侧坐、遥招手”的动作,没有写小孩的心理。其实此处的心理活动能更好地突出小孩顽皮而又做事认真的可爱形象。有位教师就重点引导学生揣摩小儿的心理,补白孩子心理变化的过程。有的学生写道:

今天我一定要钓到一条大鱼,母亲煮的鱼最鲜关啦!……怎么还没动静呀,鱼儿呀快上钩吧,我的手都有些酸啦……呀,浮标晃动了,有鱼上钩了,肯定是条大鲤鱼……啊,别出声,鱼儿会听到的,别过来,吓跑我的鱼啦……

改写时穿插内心活动的描写,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四、倾听诗人心声

诗歌中有些句子看似平淡无奇,背后实则潜藏着丰富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诗句,悉心品味,倾听诗人的心声。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短短七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诗人不说“此夜中闻折柳曲”而是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是因为“折柳”在诗人心中不仅指一首乐曲,而且是一个场景,一种愁绪。如何体会诗人内心这种深深的思乡愁绪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闻到此曲后诗人脑海中会回忆起怎样的场景?有的学生写道:

听着这么绵长悦耳、浸满忧伤的《折柳曲》,我仿佛回到了家乡。记得当年离开家乡时,母亲捧着亲手缝制的衣服,拉着我的手说:“儿啊,出门在外多加小心,天冷就多添件衣服啊。”妻子轻轻地将纸伞送到我的手里,依依不舍地说:“李郎,家里的事你放心,外面风风雨雨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好友站在路旁,折下一段柳条,送上一声祝福:“一路珍重!”……

巧妙的拓展在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了情感共鸣的桥梁,场景的回忆让浓浓的思乡之情弥散开来。

五、探究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是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话、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的意境,而且有些诗句会以疑问的方式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如《十五夜望月》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说“不知”其实是知道的。只是不直接说,这是诗家含蓄的表达。教学时,有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探究,让学生想象“落谁家”?有哪些可能?并由此体味诗句的言外之意。

有的学生写道:这秋思落在了那孩子出征在外的人家,他们遥望明月多么希望孩子一切平安呀:有的学生写道:这秋思落在了那丈夫游学在外的人家,妻子独守空房、倚窗凝思,内心多么期盼丈夫早些归来:还有的学生写道:这秋思落在了那父亲在外经商的人家,孩子在空旷的屋里,嘴里时不时地念叨:“父亲现在到了哪儿呢?怎么还没有回家呀?”……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