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美德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国家有很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孝老爱亲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因为在中国古代有各种三纲五常之类的,有关伦理的规则,在中国古代是很在意宗法上面的规定和道德的。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金华就是孝老爱亲,比我们年长的长辈是需要我们敬爱和孝顺的,他们哺育了下一代,也就是我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没有他们优良的教导,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德和成绩。要学会尊重老一辈,还有要敬爱自己的亲人。亲人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最好的人,我们要懂得回报,要敬爱尊敬他们。然而在三钢5厂里面还有一些是古代的糟粕,这些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继承的,反而要把它并起掉,比如在国家社会引起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他们只是家里的鞋内处,甚至在古代还有我小脚缠足这样的陋习,这些都不是我们需要继承的,我们要弘扬的是美德,而不是落后习俗。
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美德,尊师重道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中国古代我们是很在意教育的,通常将有道德的人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像古代的老子,孔子,他们这种圣贤之人,都是获得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崇敬与敬仰的。所以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要崇尚这种美德,尊重那些有知识有品德的人,去爱戴他们。这其实并不难,只需要我们能够尊重老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比如不跟老师顶嘴,在学习生活中要好好的听取老师合理的建议。在请教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言行的礼貌,不能拿那种命令的语气去命令老师讲题。要懂得尊重老师,尊重知识,懂得谦卑和谦虚。
在我们中国有很多中华传统美德,他们都因为是很美好的,是传统文化中比较精华的部分而流传至今,这些东西是不能让我们遗忘的,我们需要认真的传承他们,让他们得到发扬,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进他们让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伦理与知识的进步。
说起诚实,这本书中《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渊博还精通音乐,律历,天文等。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司马光想把他的马卖了,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好价钱了。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他说:“一匹马卖钱多少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听了这句话,难道你不会对司马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吗?我就会。司马光这种诚实的品质多么可贵。我们要学习司马光这种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好品质。
但是,我发现周围还是有许多人没做到。例如,在我们班上,老师在评讲练习题,询问同学们是否做对时,有某些同学明明做错了,却说自己做对了来瞒老师,为的是使自己不会没面子,就连我偶尔也会。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再也不会干出这种愚蠢的事了。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回避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说谎了?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
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我们班一些同学借了另一位同学的东西,说好明天还,但那些同学却拖了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说什么守信,严重失信了!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诚实,也要守信。宋代词人王安石曾说过“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一句话,意思是说,言重金轻,诚信为本,说明遵守诺言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自觉践行诺言。
作为一名好少年,节俭也是应该具备的品质。司马光说过“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少年,我们要懂得节俭。现在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这是使人感到高兴的事。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要坚持节俭这一传统美德。长辈常教育我们不能铺张浪费,可是我却看到一些同学买一罐汽水,才喝了三分之二,就扔进垃圾桶了,他不觉得心疼,我倒觉得心疼。你想想,假如一罐汽水三元钱,那么三分之一的汽水就是一元钱,如果浪费了一万次,就是一万元了,如果把这笔惊人的数目换成资金捐给贫困山区,那该有多好啊!如果继续那样浪费的话,就算国家再富裕,早晚也得坐吃山空的,也会像旧社会一样,甚至更贫穷落后的。难道你们想这样吗?!我知道大家都不想,所以,我们要养成节俭的好品质。
关键词:金庸;传统文化;审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在当代文坛,金庸先生可谓大名鼎鼎,他的武侠小说嬴得了各个层次的众多读者,由其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同样在群众中大受欢迎,金庸的知名度几乎超过了任何一位当代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大陆市场,热度就持续不止并不断升温,风靡不衰,这个奇特的文学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术界也着手对金庸进行研究,甚至有学者认为金庸解决了文学创作中雅与俗的难题,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我们在此可以略举一二来具体分析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审美的影响和关系。
一、英雄侠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欲望,金庸小说中的英雄生活正是普通民众的企盼所归。“义”,是侠士之魂,也是金庸小说最富有民族审美色彩的一个方面。他笔下的杰出英雄,都深明大义,自觉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利益而行侠仗义,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说过,就是在最文明最进步的社会里仍然存在着对战士的崇敬,基于这种对战士(侠士)的崇敬,在现实中又难以实现,故而武侠小说中人物的自由、豪情满足了这种民族普遍的审美愿望,再加上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想象,因而广受欢迎。可以说,侠客梦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集体无意识积淀的一个文化之梦,它设想一种人与人之间超越一切现实功利和宗法教规及以情感为本位的人际关系,以此来对抗现实的残酷与龌龊,而金庸笔下的侠士正符合了人们的这种审美追求。在金庸笔下,“侠义”精神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真正的英雄侠士对普通民众有一颗仁爱之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在江湖、民族的思怨中将个人的生死进退与天下苍生的祸福紧密相联。既有儒家“兼济天下”之念,又有释家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向善之心。郭靖夫妇的死守襄阳,萧峰最后在雁门关前以个人性命换取两个民族的休战,无不是大侠士“为国为民”精神的最好写照。真的是“以天下百姓为念,方为真英雄!”
2、疾恶如仇、匡扶正义。“天下人管天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飞狐外传》中的胡斐为素不相识的钟阿四一家的无辜惨死而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他誓死为善良无辜的弱者复仇。无论是凤天南的哀求,还是美貌情人袁紫衣的软语相求,甚至江湖上大有来头的大内高手给足的面子都无法改变他为屈死者讨回公道的决心。况且这样的行动于己只有危险而无任何可预知的好处,这才是侠义之士的真本色,是侠义精神的真谛,是侠士们受民众及读者敬爱的真正原因。正是“敢为善良向邪恶挑战,才是真好汉!”
3、珍爱知己、己诺必诚。真正的英雄侠士最珍爱人生知己,他们的交往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雪山飞狐》中的胡一刀夫妇与苗人凤的交往,胡苗范田四家的历史纠葛,决定了他们为世仇,但他们从与对方的交往中了解了彼此的人品风范,敬仰对方的光明磊落与一身正气。他们明为敌手,但却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事关生死的比武较量中却能像亲兄弟似的同榻而眠,互教武功,相互之间只有钦佩、仰慕、亲近之意,哪有一丝疑忌?可谓义薄云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当胡一刀最后被奸人毒药所害后,胡夫人竟将唯一爱子相托,丝毫不顾及丈夫伤在苗的刀下。他们“己诺必诚、绝不欺人”。这些,构成了“侠义”精神的积极内涵,是不应忽视的。
二、儿女情长
金庸身为海宁查氏后人,有着古老名宦世家的血缘。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那种饱经沧桑的家世感,‘接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小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由此可以观察到中国文化范围内各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情感形态。他不仅善于写武、写义,更善于写情:亲情、友情、爱国爱邦之情等。他笔下的儿女之情或感天动地,或至纯至美,或刻骨铭心。对爱情的忠诚是中国人的理想,只有忠诚的爱情才是美的爱情。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之所以令亿万读者唏嘘赞叹,也是因为其忠诚不二,完全超越世俗功利,在视觉、听觉、想象力、情感满足上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在熊熊烈火中,身中情花剧毒的李莫愁轻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为情而杀人,而殉身,可悲可叹可感。丑到极处便是美,杀人魔头李莫愁之死在引起我们愤恨、悲悯的同时,也给我们以悲剧美的享受。
三、江湖文化
金庸描绘的武功,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和学理气息。作者为洪七公一套“降龙十八掌”起的名字:亢龙有悔、潜龙勿用、飞龙在天、龙战于野等等,都是从《易经》中借过来的;《神雕侠侣》中的“美女拳法”,招式名称如嫦娥窃药、木兰弯弓、绿珠坠楼、红玉击鼓、文姬归汉等等,均来自古代历史、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美女故事;至于“逍遥游掌”、“北溟神功”、“庖丁解牛掌”,其名出自《庄子》;“般若掌”的名字源于佛经。金庸把过去武侠小说里粗俗的武打描写高雅化、文人化了。在金庸这里,琴、棋、书、画,诗、文、歌、舞,乃至渔、樵、耕,椟都被熔进了武功技击,于是武功描写的途径变得无限宽广,手法变得无限丰富,笔墨也变得耐人品味,引起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
金庸的武功描写中,更应该受到重视的,是借武功写出中国文化内蕴的一些深层精神。其中来自《周易》和道家、佛家哲学者尤多。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辩若呐,大巧若拙”;庄子所说的“技进乎艺,艺进乎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和这层最高境界有关。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便贯穿着这类内功为本、悟道为高、以轻制重、似慢实快的辩证思想。
参考文献:
[1] 饶道庆.一脉相承:金庸小说与《红楼梦》(上)[J].红楼梦学刊,2000(1):207-223.
关键词:美学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油画创作
老庄哲学思想和禅宗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主要支撑,这是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而在油画中却未能常见,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老庄》告诉我们,庄子所求的“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逍遥人格”。老子和庄子讲的“道”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外在的、人为的认知束缚、界限,一切复归于自然本性。庄子所重视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本性,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身在然的状态,一切外在、人为附加都是做作的,都将使人失失去原始的淳朴,是对人生本性的一种损害,只会给原本清楚的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与迷惘。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浑浊、来自仁义道德的对生命的污染,追寻得到本质自我。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开辟出一片“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天地。《逍遥游》说:“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何有之乡”是无为精神所开拓出来的广大的生活空间,它已不是客观意义的自然界,并非现实社会的实践行动所能达成,而是人心灵世界中无所依傍无可企求的自足状态,它超乎任何实用的意图,并因此精神得以自全自保,而摆脱任何的侵蚀与困扰。
“无何有之乡”的精神空间中,人的精神状态是“无所待”。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犹有待于风,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的心灵大自由。人经常要困于名利、权势、毁誉,而在庄子看来,人一旦受制于这些东西,不啻于使自然清洁的精神蒙垢,仁义道德更是给精神戴上一具枷锁。因此,要在体道认道的过程中,放弃一切违背生命本性的东西,直接触及心灵本身。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在社会功利中实现,也不可能在家庭伦理中实现,而只能在体验宇宙真理,拥抱那个原始的、自然的本质自我中实现。只有无所待,人才能超脱一切与原始自然生命无关的东西,使心灵的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象局限,达到大舒展大自由。庄子的人生观最为自由,最少束缚,因而也最接近艺术状态的人生境界。
人格理想的趋向,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生死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回答“怎样的生命才是值得经历的”这样的问题。庄子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是“齐万物”,即万物平等。而他在人生态度问题上,则是“齐生死”,齐生死实是庄子人生态度的根本出发点。一旦死生被视为无悲无欢,无恸无喜,整个人生便产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有何患,故万物一也。”这样,死生大事,被泯灭于“无何有之乡”这一精神空间的气聚气散之中,一切都顺其自然。庄子以一种审美心理审视生死变幻,“生”与“死”在庄子这里,不再是两种截然的绝对状态,而是两种自然支配下相对的、自适的、对等的状态。生与死,就像梦与醒,都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而在作为哲学命题的“生死”问题上,庄子的回答是巧妙的:既然生是一种状态,死也是一种状态,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就是对等的,互通的。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后之“我”呢?庄子不但否认了“生”的意义,而且否认了“死”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传统美德教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而中华传统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故事结合中国伟人的感人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讲述曾经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的事迹。这样在巩固英语的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英语的写作,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很好的在课堂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学“true;believe”等时,我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help;wrong;state”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英语教学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论,它的核心是: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例如,Theoldmangotintothe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4.英语教学与勤俭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