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夏秋冬的诗

春夏秋冬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夏秋冬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夏秋冬的诗范文第1篇

到春天,我看到在冬眠的树苏醒了,有好多人在哪里休息。大树长出了很大的树叶,从远远的看,像一个圆圈,也像一把大伞.我看到自己家种的 大树也长出了叶子,也长出了有许多吃的,把它摘下来,吃了又吃,很好吃所以我才吃.在天空看去,全村 像天空这么绿。

到夏天时,有很多树叶不会掉下来,有些人说:“这些树其实在睡觉,到了春天它自己会快的。”我很不明白,我去问了问爸爸,爸爸说:“它这是保护自己,不要给天气干枯死了。”

到秋天时,秋天的风把一棵棵高高树叶吹倒,我走过一棵高大的上,看见了那棵树的叶吹倒,有很多很多的树叶掉了下来。

春夏秋冬的诗范文第2篇

【摘要】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一部禅味极浓的电影,它在四季的流转中展开了对生命轮回的思考,对禅宗伦理的追问。本文从禅宗的道德关系角度入手,具体讨论影片中体现的三种道德关系:众生和佛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受众赏析影片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关键词 《春夏秋冬又一春》佛教伦理道德关系

道德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反应。禅宗伦理中的道德关系论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和佛的关系,这是禅宗伦理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一切伦理关系都以此为基础;二是众生之间的道德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四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五是人与自我的关系。

金基德导演的《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以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来讲述时间的轮回;以一个僧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生轨迹与经历,表现了生命的轮回。人生就如同四季,循环不息。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分析影片是如何表现禅宗伦理关系的。

一、众生和佛的平等关系

禅宗伦理是从觉悟了的人出发,从众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境界出发来规范道德原则的。这种转化的关键之处在于佛性的建立。

1、佛是完美道德的化身

佛,其意义是觉悟者,知者。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中老和尚的言行举止就是作为完美道德化身的佛的体现,他通过坐禅诵经来凝心、修炼,在渡己的同时也在渡化着小和尚。春天,小和尚贪玩,犯了杀戒,老和尚并没有因此就否定他,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让小和尚明白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见自己的佛性;夏季,少年和尚引诱来庙中养病的少女做下男女之事,犯下色戒。老和尚也并没责备惩罚他,而是给了小和尚选择人生的权力,并如同先知般的一语道出了未来:“念唤醒了占有欲,而占有欲望必将惹来杀机。”;秋季,少年已到中年,因不能忍受妻子红杏出墙,杀妻后逃回小庙。老和尚用猫尾写下经文,命他用刀把经文刻出,以此平息他心中的怨恨,消除所犯嗔戒;在其被警察带走后,老和尚就以涅槃的方式获得解脱和新生。

禅宗中对佛的道德境界多是从根本意义上描述的,这个根本意义就是觉悟,觉悟的道德意义就是防止恶行恶念的出现,就如老和尚帮助中年驱除心中的恶念,帮助前来求医的少女治病,都是在为善去恶。

2、众生即是佛

人和佛的关系,就是人和自心的关系,人和自性的关系。从道德的层面看,承认众生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是肯定人人都有圆满的道德本性,至善的本性。众生即是佛,众生是不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影片中小和尚一生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由一个不悟的佛走向一个觉悟的众生的过程。

春天,小和尚在庙宇对面的溪水中抓到一条小鱼,就随手将小鱼绑上捡起的小石头,然后把小鱼放回水中。接着他又抓了一只青蛙和一条蛇,也给它们绑上石头,然后开心地笑了,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但这也是人性本恶的体现,老和尚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教育方式,当小和尚也背上这枷锁的时候,这应该就是禅宗所讲的顿悟和人人皆有佛性。

夏天,小和尚已经成为少年,看到林中纠缠交媾的蛇,懂得了生命的最初。终于,他和前来求医的少女合二为一,心中的佛,慢慢离去。他们在湖边石岸上,温存相依,深夜对视,岸边牵手,沉醉在爱情之中。一夜,他与少女在扁舟上欢愉后相拥而睡,被师傅发现,少女病好离去,他却难敌相思之苦。最后,他手捧佛像,离开庙宇,追寻心中的她,开始尘世苦难之行。

秋天,已是中年的他杀妻后焦躁易怒,心神不安,并带有暴力和自虐倾向。从尘世重新回到了寺庙,自杀未果后用刀雕刻心经,驱逐内心的邪念,平心静气。

冬天,晚年的他再度返回寺院,走上了真正意义的信奉之路,他背拖石轱辘送佛像到山顶,是对其童年杀生的偿还,为它们超度。他如苦行僧一般,在冰雪之中净化自己,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修行。自心之佛,才是真正对自己的解脱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人与自我的关系

处理人与自我关系的首先就是要认清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

寺庙实际上是个小木屋,庙门口的那两扇门则是矗立在水上和陆地间连接着木板,而老和尚与小和尚的卧室同庙宇的大厅之间并没有实体的门,但他们每天起床时都要从形式上开、关那一扇门,从而体现了虚、实之间的神秘性,人与自我的关系,那打开和关上的也只是他们各自的“心门”。

1、超脱的生命观

在禅宗伦理中,正确看待生命,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对待死亡。在佛教中,生死是相互联系的,轮回中生命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生,二是死。死亡只是表示一个相对的生命阶段的终结和新的生命阶段的开始。

影片中有两处讲述自杀。一个是中年男人要自杀,一个是老和尚自杀。但显然,这两种死亡态度是不一样的。

影片中老和尚用写着“闭”字的纸条糊住了眼耳口鼻,坐在架满木柴的船上,任由湖水慢慢灌入小船,然后点燃了木柴,火化了自己。这种方式就是禅宗所说的终极解脱——涅槃。老和尚选择以火化的方式结束生命,从而获得解脱和新生,死去的是肉身,不死的是精神,是法身。

中年男人也是用写着“闭”字的纸条糊住了七窍来自杀,但没死成。十年前还俗的他跌入了世俗的险境,挥之不去的是世间的烦恼和情感的纠纷。他因爱生恨、恨起杀意,杀了妻子酿成弥天大罪,他试图用死亡来逃避现实,摆脱世间烦恼。而在释迦牟尼看来人的身心行为有着延续的力量(业力),就算人的生命死亡了,而业力仍然能够重新集聚起来,形成新的生命展开未来的人生各种现象。谁来承担这业力的报应呢?势必是那个不随形死的“神我”。就算他死了,来世依然要偿还这一世的罪孽,这是逃脱不了的命运。

对于如何面对死亡,禅宗以平常心对之,以生死无常心对之,是谓看透生死观,如此,才能产生超常的道德勇气,死和生一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2、治情止欲

禅宗中,实际上体现这样的观念:无贪求个人的名利,无贪求肉体欲望,而追求精神的解放,品质的提升,道德的修养。这一类追求,才是去向永恒之道,通向解脱之道。

电影讲述孩童和尚随岁月成为老僧人所经历的种种七情六欲:小时候贪玩杀生,年青犯了色戒,中年时杀人,老后在寺院收留孤儿。万恶为首,如果欲能够对治,其他生理欲望自然也能顺利克服。夏天,少年和尚站在佛像后面看见两条蛇正在,预示了他的性成熟和冲动。与妙龄少女的相处让小和尚春心萌动,他偷尝禁果,破了佛教中的戒,此后,他们总是在夜晚等老和尚睡着了后划船到山里去。他给少女献殷勤,甚至搬来“佛像石凳”给少女坐,其心中神佛的地位在瓦解。这也体现了佛法在人的七情六欲面前不堪一击。女孩离开,也带走了他的一切,于是他还俗去寻找她,后来因爱生恨,酿成恶果。

从生命伦理的角度看,禅宗的伦理是以劝善成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各种执着,比如对于个人名利的执着,对于肉体欲望的贪爱,对于物欲的执着,都是有害的。真正对生命有意义的是道德上的善,是以善为基础履行各种道德规范,才能使生命走向永恒。如电影里的主人公通过放下的方式完成一种自我的救赎。在经历人世的种种后他自愿皈依佛门,开始真正的修行,找回那些流逝的佛性。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禅宗伦理中,有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常明显的思想体现,可以用人境无碍来概括,实际上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的理论依据是空观。

影片营造出一幅动物与人共存的宁静和谐画面:春天寺庙里跑着欢快的小狗,夏天老和尚借公鸡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到岸边,秋天老和尚背着小猫并用猫的尾巴写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条蛇。而小僧人与少女的爱情邂逅,鱼和蝈蝈也为他们增添了不少情趣。

1、“空”的世界观

要了解禅宗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原则,必先了解其世界观,即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这种观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空。

整部影片的主要视觉元素就是:一远山,一片湖,一扇门,一叶舟,一寺庙,一老僧,一童僧,画面中有着清淡的禅意,留白之间,只有呼吸存在,很多无声的画面让影片自然散发出浓淡不同的佛教气息。寺庙也是位于密林深处的水边,唯美到极致,营造了一种清净之境,这正是一种与自然的和谐。

影片中的声音元素有经文、木鱼声、脚步声,自然声等等,整体上给人一种空灵之感,宁静致远。

2、无情有性

无情有性强调真理、道、禅、佛性等终极意义的普遍存在性,不但存在于人之中,也存在于其他有情生命中,还存在于无情万物中,这体现了禅宗的新发展。

无情有性论主张有情生命之外的无情感意识的事物,草木瓦石等等,都和人一样,具有佛性。影片中无论是无情生命的门,草药,山水还是有情生命的人,蛇,鸡,猫都体现着一种平等与和谐。人和万法,可以在真心本体的层面上平等,但在道德层面上,还是有差别的,这也是为了突出现实的人生。人有选择,有苦痛,有挣扎,但一切的果,都是自己种下的因,所以必得自己经历承担。

3、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和自然必然体现为互相融合的关系。在这种和谐无碍的境界中,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以山水之美体悟佛性的意义,通过融于山水之中以陶冶性情,培养道德意识。

以此和谐原则为指导,影片中禅修环境的选择,有着非常美的自然之境。禅修生活,也是在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即境,境即人,混融一体。

结语

作为一部渗透着佛教气息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在于其本身传达的生命轮回观,它还向我们昭示了一种伦理姿态: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观;为善去恶的生命伦理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这种姿态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①董群:《禅宗伦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②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姚仁喜译:《正见:佛陀的证悟》[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6-1

③蒲正信:《佛教道德经典》[M].巴蜀书社,2005

④萨达提沙著,姚治华、王晓红译:《佛教伦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⑤金智爽著,裴斗礼译,《韩国的宗教电影》[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l)

⑥何燕李,《金基德电影的佛教意识研究》[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3 )

⑦杨超,《金基德悲剧电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春夏秋冬的诗范文第3篇

东晋画家顾恺之写的一首五言诗,题为《春夏秋冬》,把四季分嵌于句首:诗曰:“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以画家的眼光,写出了四季的自然景物。

唐代雍裕之《四气》;“春禽犹竞啭,夏木忽交阴。稍觉秋山远,俄惊冬霰深。”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一书中,有一首流传颇广而又脍炙人口的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一年四季人们的生活情趣,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宋代无门和尚曾经做过一首《颂》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诗言中有物,立意新颖,耐人寻味。

《广笑府》中有一首怕读书的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得秋来冬又到。收抬书箱过残年。”此诗生动地刻画了一副好逸厌学懒惰的形象,至今仍广为流传。

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四季诗》极妙:“笼堤绿柳弄春晴晓日明(春)。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夏),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红炉黑炭积残冬遇风雪(冬)”。每个季节10个字,再从10个字中回环出一首七绝,以“春”诗为例:“笼堤绿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明日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绿堤笼。”

鲁迅先生在1932年10月作的《自嘲》诗中,末句一联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把“春夏秋冬”嵌在一句之中。巧妙地借自然界的四季,暗比当时的政治气候。

清朝,大名鼎鼎的医师叶天士写了以春、夏、秋、冬为题的四首诗。诗中巧妙地嵌入22味中药名。把四季描述得十分逼真,富有情趣。诗云:

春风和煦满常山,

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

当归何必问泽兰。(春)

端阳半夏五月天,

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

笑与槟榔同采莲。(夏)

秋菊开花遍地黄,

一回雨露一茴香。

牧童去取葡萄酒,

醉到天南星大光。(秋)

冬来无处可防风,

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时,

门外户悬白头翁。(冬)

春夏秋冬不仅入诗,诗意盎然,而且,联语引人入胜。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曾在庐山修筑草庐。落成之后,他曾写了这样一副门联;“南檐纳日,冬如春暖;北户迎风,夏似秋凉。”寥寥16个字,就生动地描述了其草庐坐北朝南,四季宜人的优美风景。

明代大史学家谈迁,为撰写《国榷》,艰苦备尝。他曾写过一副抒怀明志的纪实对联:“依人过冬夏;秉笔写春秋。”上联写出其寄人篱下的窘境,下联抒发了自己秉笔写史书的雄心斗志。联中“春秋”与“冬夏”对仗工稳。

明朝唐伯虎替某酒店书写一副广告联:“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妙绝。

比较起来,有一家名为“花城”饮食店的门联,就显得更胜一筹,联云:“花迎春夏秋冬福;城纳东西南北财。”

清朝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有位老塾师告状东家不肯遵约兑付酬金。郑手指大红灯笼,拿“四方”,出句:“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这位老塾师想起自身遭遇,用“四季”,对句:“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对穷困潦倒的老塾师,深表同情,当堂秉公拍案了结这宗官司。

一次一名叫刘凤浩的秀才进京赶考.考取第三名,得了探花,只因其貌不扬。乾隆便想亲试一下他的才学,就随口念出一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刘听罢沉思一会,便脱口对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联中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对东南西北四方星辰,可谓珠联璧合。

古时尚有一副关于“春夏秋冬”的对联也可谓绝妙:“冬夜灯前,夏候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此对联上联镶嵌入“春夏秋冬”四季名:下联镶嵌入“东南西北”四方位。既贴切自然,又天衣无缝,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春夏秋冬的诗范文第4篇

你还记得吗?那个微风和煦的午后,你躲在阿姨的背后羞羞地朝我微笑,望着你红扑扑的脸蛋,让我忍不住上前捏了它一下,可谁知你“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惊叹,小小的你连哭都那么惊艳绝伦。3月15日,我用新买的日历记下了与你初识的情景。

骄阳似火,我拉着你穿梭在大街小巷,只为了买一根心仪的冰棒。两元钱两根,伸出手把其中一根送给你。看着你满头大汗地咬下一口,我笑了。如此夏日,有了你的陪伴,如同一阵清凉之风吹进我的心田。我记得,那一日,7月16日。

花开始落了,树叶如断弦之蝶纷纷扬扬落投入大地的怀抱,多愁善感的我不免失落了许多。你突然出现,告诉我你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篇,告诉我等你长大了带我去见陶渊明钟爱的菊。小小的心,因有了你的话而充满期待。用红红的笔记下你的承诺,10月17日,你的诺言。

冷风呼呼的吹着,我整个人瑟缩在厚厚的棉衣之中,不愿动弹。你笨拙地跑来,笑我像个胖胖的企鹅,看着我不高兴地嘟着嘴转身离去,你哈哈笑着追上来,送给我暖暖的热水袋。我咧开嘴笑了,原谅你刚刚笑我是胖企鹅。你看我是多么好骗。我在日历上写道,1月18日。

又是3月15日,我清晰得记得,你哭着被阿姨塞上车,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不会哭,可为什么我越来越看不清楚你?

你还记得吗?那一年的春夏秋冬有我陪你走过,而记下你我岁月的是你送我的小小日历。

春夏秋冬的诗范文第5篇

也许,虽然经常来过,却没有真正的走入,走入着不曾让尘世的喧嚣所渲染过的宁静,也更未曾真正去拥抱过那份幽闲。而如今,独卧石上,有山虫齐鸣,流水独奏,虽不是管弦,却远远胜过尘音,绝似天籁!有田园上的稻香扑鼻,有池塘里的初荷沁心,若是古琴来弹,清笛而吹,也不逊王维的幽篁长啸,却有他那淡淡诗笔下的悠然无欲的精神境界了。难得古代得文人骚客们忘怀于世外,寄情于山水。这种独享的闲淡真是飘飘乎,遗世独立,快羽化登仙了。

我向往陶翁的田园生活,东篱采菊,悠然看见了南山。或许现代人认为那是避世的消极,逃苦的无奈,不思进取。可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理想恐怕只存在于梦里了,因为社会越来越现实,人越来越浮躁。曾不想,这棵在此独立了无数个春秋的大树,它也许会听懂我的心弦,相见却从不相识,而现在灵魂和它在时空的尽头交融,恍忽我就是它,它也是我。

它是隐居山林的智者,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处默默沉思。它的每片叶,每条枝,都无不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无声无息的禅意。而那清泉,日日夜夜的流来流去,年年天天倒影着树的影子,春夏是葱葱郁郁的蓬勃,秋冬是冷冷清清的沉寂,绿的浓艳,红的火热,黄的黯淡,最后又让流水欣然的沉淀,年年如此,岁岁轮回,便慢慢积了层层厚厚的泥土,化为了灰烬,尘踪无处可寻觅。那水清如镜,微波似银,蒙蒙吹来了涟漪,轻轻送来了白痕,水草在清风里摇曳,玉立婷婷,绰绰翩然,却引来了偏爱静立的蜻蜓,宛如一首宁静的诗。

相关期刊更多

流行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服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外鞋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