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心情的文章

描写心情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心情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心情的文章

描写心情的文章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Three Levels of Scenery Description

ZHANG Jie

(He'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ower School, Zhoukou, He'nan 466001)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level of scenery description: One is the description of authenticity;second is a description vivid; third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artistic quality. The scenery description when writing, we should follow the authenticity, achieve the iconicity, strive to artistic quality.

Key wordsscenery; description; level

1 景物描写的第一层次:真实性

文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或是表达作者情感,或是推动情节发展,或是烘托文章主题。如果景物描写脱离了真实性,就会直接影响到作者情感和文章情节、主题的真实性。从这点来讲,景物描写要遵循真实性,切不可信马由缰、随意描写。

(1)描写要符合景物的基本特征。景物都有其基本特征,描写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违背了景物基本特征的描写,语句就是再优美动人,也会让文章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学生在习作中用“巍峨壮观、直冲云霄”这样的词语来描写教学楼,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违背景物基本特征的肆意夸张是要不得的。

(2)描写要符合景物所处的环境特征。景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因此,景物描写要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吻合,否则直接就会影响到文章的真实性。比如,有学生在习作中用“清澈见底、鱼儿跳跃”这样的词语来描写当地一处河流,但实际上这个河流已经被污染,浑浊不堪,显然与事实不符。

(3)描写要符合景物的科学规律。景物都有其固有的自然科学规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都有其时间规律,写作中描写是不能违背这些自然规律。有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描写夜空:“夜深了,人静了,我仰望着蔚蓝色的夜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夜空怎么会是蔚蓝色的呢?这种描写显然违背了科学规律。

2 景物描写的第二层次:形象性

我们在写作中不仅要真实地再现景物,更要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因此,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正确地运用多种方法,力求将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

(1)描写景物要调动多种感官器官。要描写景物就要突出表现景物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特点变化,而要很好地表现这些方面,就要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因此,我们要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上来描写景物,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比如,屠格涅夫《乡村》就将多种感官器官参与到景物描写中。“整个天空一片蔚蓝”――视觉;“空气里仿佛弥漫着鲜牛奶似的味道”――味觉;“马儿打着响鼻、嚼着草,狗儿没有吠叫”――听觉;“空气里蒸腾着一种烟味,还有草香,并且混杂着一点儿松焦油和皮革的气味”――嗅觉。

(2)描写景物要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只是从单一方面进行描写,景物就会毫无生动可言。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要首先选好观察描写景物的角度,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也可以从时间不同和动静状态不同上去观察描写景物,以此来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景物特点。在时间上,我们可以从一天时间段的不同上来描写景物(清晨、正午、傍晚、深夜);也可以从一年四季不同上来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等方面来描写景物。在动静上,我们可以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不同特点。另外,也可以从气候不同方面来表现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也可以从不同的地域(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方面来表现景物的不同特征。这样,我们笔下的景物就显得立体丰实、生动形象。

(3)描写景物要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景物描写要生动形象是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这样才可以写出生动形象的语句。比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又是多么形象的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为形象地描写景物增色不少。

3 景物描写的第三个层次:艺术性

景物描写的艺术性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在景物描写时,自己的主观感情必然会参与到其(下转第209页)(上接第194页)中,我们的喜怒哀乐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景物描写所展现出来的特点。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景物描写的艺术性,就是作者笔下的景物不单单是客观景物,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这个时候,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有时候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景物描写要为反映时代特征、突出人物心情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所服务,这也要求我们要对景物描写进行艺术化加工处理。

(1)景物描写要融入主观感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愉快的时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皎洁明亮;当心情沮丧低落的时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凄冷灰暗。其实,月亮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变化的是我们的心情。因此,我们在景物描写的时候,应该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其中,通过笔下景物呈现出来的特点来表现自己的心境。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路灯光永远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发生变化。而文中的路灯光没精打采是作者内心再一次忧愁苦闷情感的表现。

(2)景物描写要反映出写作目的。写作中,我们为了表现某一时代特点,就要有选择性地描写景物,为我们的写作目的服务。比如,鲁迅在《故乡》中写到:“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作者用了“阴晦”、“呜呜”、“苍黄”、“横着”、“萧瑟”、“荒村”等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名词,寓意深刻地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环境,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凄凉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通过这段景物的衬托,将“我”悲凉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3)景物描写要烘托出人物心情。在文学创作中,景物描写有时候要为表现文中人物心情而服务,要起到艺术化的效果。比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如果仅从真实性上来看,我们很难理解天空和太阳怎么会是黑色的呢?但如果我们明白葛利高里在埋葬了阿克西妮娅之后内心的悲哀,就能理解在他的眼里看到的天空和太阳就是黑色的,这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

描写心情的文章范文第2篇

2、写人篇牢记六要素:身份:准确判断人物的性别、年龄。

3、外貌:根据身高、长相、眼睛、头发、穿着等方面来写。

4、动作:通过观察人物在图中做什么,发挥想象展开故事情节。

5、性格:对图中的性格、兴趣爱好进行细致的描写。

6、语言:通过想象,根据图片的展示,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7、看法:对写的这个人物的看法。

8、记事篇六要素:确定事情发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确定事情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所刻画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就是原因,这件事情为什么要发生以及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细节描写,通过图片,联系实际生活,把整件事情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写下来。要根据图意,根据画面人物的关系,会有哪些预期结果,心情怎么样,结果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等。

9、写景篇六要素:时间:判断图中描写的是什么时间。地点:判断图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景色:判断图中描绘的是什么景色。顺序:细节描写,注意观察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特征:在描写画面景色时,还需要抓住特征,用一些修辞手法等,写出景色的美丽。看法:要写出自己对景色的看法,想象自己到过的景点,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描写心情的文章范文第3篇

人物描写是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想要成功地进行人物描写,需要注重观察与发现。想要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需要多种方法,心理描写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在实际的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笔带过的心理描写。如“语文课开始了,这节课讲评试卷。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得不好。试卷拿到手,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这段话简单地说了自己的心情是“紧张得要命”和“很是伤心”,心理描写过于粗略抽象,没能细致地描写出真切的内心感受。读者读完之后也没法产生共鸣,到底是如何紧张?伤心程度又是如何?我们并不知晓。如果要使读者产生共鸣,就必须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具体地刻画。那么如何进行具体的心理描写呢?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一、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写自己的内心变化。主要又可分成三种:内心独白、幻觉描写和感觉描写。

1、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小学生写作,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也就是内心独白。一般情况下,内心独白要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例如要描写上个例子中那位同学的紧张心理就可以这样写: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玩手机,不看电脑,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考试前还不认真复习,还趁爸爸妈妈不注意偷偷玩手机。老师啊,求你大发慈悲让我及格啊,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求您了!”通过内心独白,把一个紧张等待着发试卷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我的心情。再例如《穷人》中安娜的心理活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通过内心独白,把安娜当时的状态写得非常具体,也可以从中看出安娜的善良,体现人物品质,丰富人物形象。这一方法也是进行心理描写最常用的方法。

2、幻觉描写。幻觉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种特殊而又新颖的表现方式。它常常是一种尚未有过,却可能出现的生活现象的形象表现。“似乎看到”“仿佛听到”“好像在说”都是这种方法中常用的词语。人在超过正常情绪的范围内,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同以上文等待着发试卷而过度紧张的“我”,由于过度紧张:“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声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快要不能动弹了。”通过幻觉描写,“我”的紧张更加具体了,也使读者更加感同身受。

3、感觉描写。通过直接描写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直观地让读者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体验会更加深刻。继续上述的例子,如果我们可以继续写下去,这时发卷的同学向我走来了,我的心“扑通”、“扑通”跳得飞快,眼睛紧盯着同学手中的卷子。他走到我的跟前停了下来,我的心“呼”的一下吊到了嗓子眼,呼吸也仿佛停止了,血液“哗”全涌到脑门上。通过这样的心理描写,读者也跟着“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成功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上去感受“我”的心情。

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能够直截了当地反映作者的心理变化,如果能够借助语言、神态、动作反应内心的的变化和通过环境描写去间接反映人物心情变化,也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语言、神态中表现出来。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通过抓住人的形态的变化来刻划心理活动,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写作方法。例如: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描写心情的文章范文第4篇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通过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描写技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设计理念:

一个人学习语文,阅读和写作几乎占了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大家知道,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阅读修养的写作,视野狭窄;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能力就会受到抑制。基于这个粗浅的认识,是我设计《钓鱼的启示》的初衷和目的。同时我在思索两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设计好本堂课,一方面让学生吸收信息,接受作者的智慧,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文章的表层结构语言,去探究文章的深层结构思想。根据《钓鱼的启示》一文的教材解读要求,我锁定教学目标后,抓住课文在叙事中插入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描写这一表达特点,通过讲解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让学生从文章中初步感受行动、语言、心理、景物描写的方法。如果是学生注意的话,文章前半部分是叙述“钓鱼”,后半部分是议论“启示”,文章还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从钓鱼到启示,是文章的明线;而作者的心理变化,则是文章的暗线。我是围绕着这两条线来展开教学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三个著名的渔翁。一位是商朝末年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被尊为“百家宗师”的姜子牙;一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好友严子陵;还有一位是《江雪》的作者唐宋家之一柳宗元。就拿姜子牙来说吧!他的鱼钩是直的,他哪里是在钓鱼呢?他在钓谁?钓周武王。所以有一句话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看他,一钓就钓出了周武王,钓出了周朝500多年的基业。厉害吧!这叫智慧。

同学们!《钓鱼的启示》里,这位著名的设计师钓出了什么呢?

生:答,并诵读。

师:一件钓鱼的小事,却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这种选材文章你们知道有什么特点吗?(以小见大)

二、解读文章

师:那么课文中用了哪些描写,如何把我们引入文章中去,让我们接受感染和熏陶,又是怎样把我们从作品中引出去,让我们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更广阔、更深入的认识生活呢?

请读第一自然段吧!

生:读一自然段。

师:交代了什么?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回答。师:对了,用交代的语气,把咱们引入了课文。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师问:今晚能捕捞吗?为什么?生答。(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正值产卵期,不能捕捞。)生接着读第二句。师问:这是什么描写?(行动描写)用了哪些动词?(放、举、抛)这一连续的动词,你读出了什么?(“我”和父亲钓鱼动作连续的画面,使人物栩栩如生。)学生接着读第三句。师问:这是什么描写?(景物描写)

第二自然段里,作者在描写时,人中有景,景中有人,使人和景相互辉映,画面更加充实、生动,同学们再走进景物描写中,能用一个字来想象一下画面吗?(动、活)这一绝妙图画离不开哪些优美的词语呢?

生:找、勾画,回答,并感悟画面。

师:是啊!作者用了这些优美的动词、形容词,化静为动,绘出了一幅阔大幽深、富于变幻的美妙图画。让我们再来背一背回味一下吧!生背。

此时此刻,作者的眼睛好像被月色下的湖面粘住似的,久久不想移动。看着湖面上的漂筒,心里充满了什么?(希望)信心怎么样?(信心十足)他想今晚“我”一定会怎么?(钓到大鱼的)

奇迹发生了吗?请接读下一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写作时,总会把个人灵魂带到文章中去。你读出了作者那份什么心情了吗?(引导学生从“我”和鱼两个角度的动作描写体会出作者钓到“大家伙”时的激动,鲈鱼甩动、跳跃想摆脱鱼钩时“我”的担心以及把鲈鱼拉上岸时的惊喜。)

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道――“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这是一条既怎样(漂亮)又怎样(可爱)的大鲈鱼啊!作者非常什么?(得意)读到这里,老师觉得遗憾地是,作者没有“得意”的描写,这也许是作者让我们进行创造性阅读吧!来给他想一句好吗?老师先开头: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我心里乐得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心理描写)

生:(1)我“咯咯咯”地笑了起来,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弯弯的月牙儿。(2)我得意地好像脚下驾着云朵,轻飘飘的,快要飞起来似的。

师:正当我得意忘形的时候,情况出现了转机,请接读课文四至九自然段。同学们,这几个自然段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这些语言描写,作者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你知道吗?生答。(神态+人物+说话。神态+人物+语气。)举个例子,某位同学做错了事,老师非常生气。为了表示老师的严厉,可以这样写――老师瞪着眼睛,狠狠地厉声道:“站起来!”这种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形与神,使我们闻其声而知其人,你能学着这种方法,品出父亲的态度吗?(坚决)你是从哪些描写品出来的呢?(“得、平静、不容争辩的声音、没商量的余地”等词语看出。)

生:勾画出来,并品出父亲的态度。

师:父亲这一坚决的态度,进行过思想斗争吗?从哪儿知道?(“好一会儿”)

这个词隐藏着爸爸的什么内心活动呢?(矛盾、正在经历道德的考验)这就对应了三十四年前作者想起那句告诫“我”的话,那就是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但是,面临这样的道德实践,面对诱惑,父亲却怎么做?(没有妥协,反而让我拿出勇气和力量,受到了严格的教育。)

同学们,面对父亲坚决的态度,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得意――急切――乞求、委屈或难过――无可奈何、沮丧或依依不舍)请填写61页第二题。

(抽学生解答后,并有老师当“父亲”,学生当“我”,有感情地用角色朗读对话描写)。

这个课时,我们一起学习了“我”和爸爸怎样的过程?(钓鱼)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从开始激动到最后依依不舍,犹如大海上激起的波澜,一上一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技巧――波澜。同学们!这一课里还有其它的写作技巧,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索吧!

下课!

板书:

行动描写――连用动词

景物描写――活用动词、形容词,化静为动

描写心情的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构建 巩固 迁移 创造 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38-02

作者简介:曹宽荣(1969―),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构建是起点

知识框架的构建从纵向和横向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系统和体系,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主动思维的习惯。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等得到有效提高。当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后,学生不再感觉知识繁杂,所有知识框架都能系统地、清晰地存在于记忆中。在平时思考及考试解题时,清晰的知识框架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更明确,思维难度有效降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而不再会出现不知所问、答非所问的现象。

以学习“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例,描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再细分,人物描写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事或物的细致描写。

有了这个知识框架还不够,对于每一个细小知识点还要讲清各种具体描写方法的判断和具体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时有抓手和拐杖。如:

景物描写在文本表述中的作用通常有:1.能表

现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某种特点;2.烘托人物的某种

心情;3.衬托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4.渲染某种气

氛;5.暗示人物命运;6.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而描写又隶属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又包括记叙、说明、议论这三种主要的方式和描写、抒情这两种辅助的方式。

只有这样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学生在思考问题、运用知识时,才会全面、深刻。

二、巩固是重点

知识框架形成之后,还需反复巩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容易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相近的知识点混淆,故应反复进行区别比较,才能使之做到心中明晰并有条理地去运用。课堂上遇到这些知识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辨别知识点、理解并记忆知识点,要让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以分析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典型的景物描写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达到让学生理解、巩固这个知识点的目的。

《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联系所讲知识,运用已形成的知识框架去思考,就会比较清晰地明白叙事主人公“我”对故乡的记忆是美丽又虚幻的,而故乡的萧条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与叙事主人公悲凉的心境相融合,从而总结出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描

写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悲凉的气氛,为闰土的生活提供典型环境。

在这一课讲清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在很多课文中让这一知识点得到巩固。像《三颗枸杞豆》《最后一课》《多收了三五斗》等课文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写的片段。学生在具备了较为完备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实现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精准解读。

三、迁移是延伸点

有了对教材知识点的充分落实,教师的教学就应渐渐过渡到以学生思考为主,从课内教材到课外阅读,由少到多,由扶到放,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2012年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青花瓷瓶》的开头是这样的: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

试卷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请问,这样的开头有何作用?

孤立地去看这道阅读理解题,反而不好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联系小说情节:这篇小说讲了一个小男孩为了筹钱给母亲治病,雪天里去当铺当青花瓷瓶。老板在明知是赝品的情况下还是给了小男孩钱,最后母亲下跪道谢。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所积累的有关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知识,文章开头雪景描写的作用就不难理解了:开头的雪景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经过多次训练,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四、创造是发散点

学生有了描写的知识框架,通过阅读训练,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但还要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描写,使其文笔生动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把理解力变成创造力。笔者的做法是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小作文的练习,比如:运用景物描写去渲染气氛和衬托人物心情。

好心情、好气氛:阳光和煦地照着,暖暖地;杨柳随风轻拂,柔柔地;房屋静默着。

坏心情、坏气氛:阳光肆无忌惮地照着,毒毒地;杨柳横着飞,疯狂地;房屋呆立着。

刚开始,学生会牵强附会地使用景物描写,随着不断大量地进行有意而为的训练和积累,学生的思考就会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够在作文中顺畅自然地借助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如2012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桥在水上》的最后一题:“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样的题目对于已经进行过一定量训练的学生来说恐怕没有任何难度了。多次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去思考,学生对于景物描写就会有自己的创造性。

有学生在《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的结尾这样写道:望着窗外,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近处的参天大树舞动温柔的腰肢,远处小鸟成群结队,呼朋引伴地卖弄自己清脆的声音,望着窗外多彩的世界,我会心笑了……有学生在作文的开头用“凄风,冷雨,孤灯”来表现自己悲观失望的情绪,写得很美……这些开头和结尾都能与作者的情感完美结合,恰当地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还有学生用“春,灿烂”“ 夏,蓬勃”“ 秋,丰硕”“ 冬,蕴孕”这样富有特色的语言作为每一小节开头的中心句,使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明了,使人不由赞美小作者精美的构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在阅读教学中,以构建知识框架为起点,以运用知识为重点,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悟,以读促写,最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这应该是提高阅读效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学以致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