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第1篇

“这是我们的氢火箭,该装置向我们展示了将水电解后会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原理。常温常压下,氢气是一种极易燃、无色透明、无臭无味的气体。将它们点燃后,爆炸产生的动力就可以发射火箭。”另一边,一位小讲解员也在认真介绍着,“现在,我按动按钮,大家可以观看玻璃罩内的变化情况……”

“砰!”一声爆响,氢气被引爆了!

观众们也被吓了一跳,旋即便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这一天,长寿桥小学的航空航天活动室正式开放,成为杭州市首个航空航天主题活动室。校园里,线控飞机、无人机比翼齐飞,“宇航员”“飞行员”同台亮相,热闹得不得了。

其实,长寿桥小学的学生早在2003年便和航空航天结下了缘分。那一年,学校成立了“长寿鹰科技社团”,从此,小小“长寿鹰”飞出了自己的“科学新天地”。

三年风雨,小鹰初长成

翁启城是在一年级入学时就加入长寿鹰科技社团的,三年来,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赛。

“我从小就喜欢搭乐高,开遥控车和飞机,这是我一直保持的兴趣。”

“当时加入科技社团时,是怎样进行挑选的呢?”

“就是每人做一架飞机模型,通过测试就可以了。”这个性格阳光的小男孩轻松地说道。

长寿鹰科技社团的训练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假期也不例外。暑假里,他们跟老师一起,顶着烈日在操场上练习线操纵飞机:平飞、高平飞、俯冲、空中开车、筋斗、平稳降落到100分点位,还要练习线操纵飞机快速打气球。下雨天也要练习,雨太大就在室内练四轴飞行器和纸飞机,雨小些了,就冒雨练习线操纵飞机。这样日晒雨淋的日子,每个社员都习惯了。“大家都不觉得辛苦,每个人对科技都满怀兴趣。”翁启城说。

当然,也有遇到麻烦的时候。2016年暑假,翁启城他们跟着指导老师一起,到海口参加第十八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总决赛(国家顶级赛事,简称“飞北赛”)。线控飞机不便随身携带,要托运。翁启城对自己的飞机视若珍宝,哪里舍得托运,被弄坏了可就糟了。于是,从候机到登机,再加上近三小时的航程,翁启城都紧紧抱着心爱的飞机,不让它离开自己半步。当时正值G20期间,航空管制特别严,电池一律不能上飞机。线控飞机要用锂电池,老师们只好想办法在网上重新买电池直接寄到海口赛场。

到了赛场,大家抓紧时间进行场地训练――试飞。时间紧迫、心情紧张,就在翁启城做完第一次试飞,准备开始第二次的时候,一个人影靠近了场地,说时迟那时快,“啪!”机翼断了。

“这是我唯一的比赛机呀,当时真是欲哭无泪了……”回忆起这一幕,翁⒊腔故怯行┖笈隆

带队老师安慰他、鼓励他,帮他粘好了机翼。晚上,翁启城给电池充上电,把飞机又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确认一切准备就绪,才安心睡觉。

第二天一早,他小心翼翼地去关充电器开关,谁曾想,眼前一亮,火光四溅,一股青烟伴着焦味冒了出来――电线烧焦了!又是一场意外!

“我仔细查看了一下,才知道是因为我不小心将红线与黑线的金属片相碰,金属片熔化了一半。”翁启城不无懊悔地说道,“我赶紧用电笔测量,幸运地发现电池还能用,总算没有耽误比赛。”

“经历了这次国赛,我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知道了做任何事一定要仔细,遇到突况要冷静,想办法解决。”翁启城笑着说。

未来更远,有梦一起飞

像“飞北赛”这样的比赛,长寿鹰科技社团的孩子们现在已经不陌生了。社团的黄泽然同学在2014、2015年连续两年拿到了全国“飞北赛”线操纵小学男子组冠军,刘星语同学也在2015年获得了全国“飞北赛”线操纵小学女子组冠军。加上省级、市级各类科技比赛,2014年,他们一共获得了260个奖项,2015年则达到了276个。现在,“长寿鹰”已经成了学校的代名词,发展成了拥有110多人的大社团,“空模”“车模”“海模”“无线电测向”都令同学们迷恋,校园里无处不洋溢着科技的乐趣。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第2篇

一、注意教师自身的情感表现

教师良好的情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饱满热情是诱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做到为人师表;要与学生建立美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情感,与学生打成一片,交流思想,爱生如子,给学生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在课堂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必须时时体现出:亲切的教态,期待的目光,和谐的语言,体贴的心肠。只有这样,才能传递自己的情感,而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置学生的自尊心不顾,用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尽挫折,以致厌学。这哪还能使学生接受自己教育教学内容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一一人的自尊心。”只有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才能使每堂课都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二、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重知识,又重情感,“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注意充分发掘课文中知识本身的魅力。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注入情感因素,使之活起来,成为可以接受的信息源。因此,有教《包身工》时拍案而起的情感冲动;有教《故都的秋》时眷恋、落寞、苍凉的美感;有教《琵琶行(并序)》时受挫、失意、沦落之情。再譬如,教《声声慢》这首词时,首先介绍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激起学生对李清照晚年饱受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接着我声情并茂地配乐吟诵这首词,动情之处,声音颤抖,呜咽流涕。在整个吟诵过程中,学生的伤痛之情如决堤之水,横溢难阻,雷鸣般的掌声不断爆发,反复冲击我的吟诵,真正营造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伤氛围。正是有了对教材内容的情感发掘,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演绎,才使这堂课获得全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三、增强教学手段的情感功能

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在授课时做到:使用教具创设情境;播放录音、录象再现情境;扮演角色进入。隋境;象征性活动带人情境。如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利用多媒体放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的录象资料,对照课文,联系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个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讲解《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用语音机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借以烘托悲怆、沉重的气氛。教戏剧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采用了编课本剧的形式。同学们先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内容,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将课本搬上舞台。别看这么搬一次,比起坐在课堂上听讲,学生的脑筋动得“深”多了,也有“味”多了,而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中也得到提高与发展。

四、激发学生好学的情感动机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材积累;作文教学;观察生活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

(一)轻视作文素材的积累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大凡师生都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平时未有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当面对写作时才东拉西扯,生搬硬套,或者是定下作文题目后才寻找有关素材,没有为写作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是一些语文教师也不屑一顾,尽管其明白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学生真正作文时也备感鲜活素材的匮乏,但却未将积累作文素材生活化。

(二)作文素材积累条理性不强

中学生随着写作的不断实践,部分学生便开始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但积累写作素材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收集信息,而缺乏对素材进行有效处理,因此,要很好地利用搜集来的素材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此低层次的积累无法使素材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这样下去,作文素材积累的愈多,学生反而愈加搜材料的束缚。

(三)作文素材积累比较单一

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写作缺乏专项指导,同时学生又肩负繁重的课业负担,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因而所积累的作文素材类型非常单一。还有,一些学生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发散思维,难以触类旁通,因此,存在学生作文时所用的素材丰富性不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素材。

二、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和方法

(一)观察生活

好文章来源于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就是好的作文素材。其实,生活中的作文素材随处便是,关键是如何加以鉴别和筛选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人或事,并做到有侧重、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就一定会获得鲜活的作文素材。如写有关人物这类作文时,学生一定需要留心所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甚至表情,经过多次观察之后,人物的形象会留在脑海中。然而,在写类似作文时,就是不再进行观察,但只要一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大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相关的词语或语段,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写作素材。

2.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观察社会上的人、事、物。就一定会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就舞台,“节目”随时会上演。例如,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观察广场里的某一场所,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其中的景……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商场的经营者,诸如他们的商品,他们的销售方法,了解他们在交易过程中与客户是如何接触、交流的,揣测客户的心理、经营者的心理等。

学生亲身感受了生活,在作文时一定会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一定富有生活气息。如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春夏秋冬,季节轮换,万物枯荣,形态各异,各领,教师或家长要抽出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查,观察我们身边常见却从来没有真正感悟的大自然之景,从中体悟生命的真谛和大自然的伟大。诸如此类,有了生活这一源泉,长期积累,学生自然会构建一个作文素材库,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广泛阅读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中学生,随着课堂学习任务的强化,除了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课后的时间还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毫无疑问限制理论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数量,进一步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中学教材所选的文章基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乃至背诵,精选一些优美词语与段落。对于所选文章中的典型人物,还要学会评价。如人教版高一语文中《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作者紧紧扣住主人公“郭荣庆”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展开了细腻生动的描写,以此来表现人物的幽默、教学技艺高超等特点。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学生限于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类公共阅读资源,从而达到学生阅读生活化、常态化。比如,可以在校园的长廊中放置书架,延长阅览室开放时间,在教室设立图书角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部分。

3.注意提高阅读书籍的质量。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但当代的中学生更沉迷于网络小说、卡通漫画等方面,而不屑于对名家名篇的关注。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强制把名家名篇等内容纳入课外阅读范围。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汉语文课堂课堂导入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之有法,导无定法”,教师如何成功地导入新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会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施教者、受教者的不同而不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但爱听故事却是他们不变的爱好,教师在上课时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如寓言、轶事等)导入新课。这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例如,在讲庄子的《秋水(节选)》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同学顿时都笑了,觉得这个人很奇怪,怎么会这样。我趁机引导学生:“同学们,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对生与死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在他看来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接着发问:“庄子如何能在千年之中拥有那么多的崇拜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秋水》,一起来领略他的风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

二、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汉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其实,在高中汉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入新课能否直接抓住学生的心,将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坏。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效果定然不佳。若用歌曲开头,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视频导入法。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

四、诗句名言导入法。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读来朗朗上口,本就寓意深远,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诗句名言导入新课,这有助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在讲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时,我先引用了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让学生在配乐声中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土。”再请同学们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被诗的意境所感染,聚精会神,教学效果自然好。我对学生的回答作简单点评,乘势小结:“强烈的思乡之情从古时吟唱到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这样就自然导入到对课文的学习。

五、时政新闻导入法。

这一导入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如我在上高中汉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效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导入,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内在的思维和创造性,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六、仿写导入。

《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仿写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仿写句式题近几年高考常考常新,要求学生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学生的修辞知识,语法知识,语体语境的体味、把握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等等。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能先写出上联或下联让学生来对对子,以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理解知识内容。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总之,不论是通过向种方法进行导入新课,都要使枯燥无味的汉语文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愉快,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诚然,高中汉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无定则的原则,就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观 名著导读

建构主义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同时也是教育史上的重要革新,曾引起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如今又被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依据引入。了解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意义重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再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经验的迁移是学习的主要途径,这对于教育改革启示非常大,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中要求情景教学等内容上,同样也体现在教材改革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做出了新的调整,一是形式的改革,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两大部分,二是教材内部体系的调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部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其中“名著导读”版块适应社会人文教育要求而生,并逐步得到高考重视,又因其特殊的教材地位,其教学尤其需要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积极建构新思想和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图式平衡不断被刺激、同化之后达到新平衡和产生新图式的过程;而学习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产生于人与人的协同活动中,以语言等为中介,最终由外部迁移到内部,产生心理的变化。这样的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必须要注意建构具有阶段性、持续性和完整性的教学体系,以学习者的认知差异为基础,以形成和完善学习者认知结构为目标,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积极组织有效教学形式和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在每个阶段坚持持续和完整的发展。

一、“名著导读”内部的建构性联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名著导读篇目共有十篇,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分别是第一册:《论语》、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巴金《家》、雨果《巴黎圣母院》;第三册:曹雪芹《红楼梦》、巴尔扎克《高老头》;第四册:莎士比亚戏剧、朱光潜《谈美》;第五册:罗贯中《三国演义》、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这十部名著的教学之间,必须具有充分的建构性,例如第一册《大卫·科波菲尔》所练习的主要内容是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考虑到高一上学期学生的基础,这时候的人物形象分析大多呈现出以形容词、形象化说明为主要方式的特点,而在其后的小说学习中,例如第二册《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老师在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走进理性分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即由读后感式的人物形象分析,过渡到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形象分析阶段。又如第一册《论语》的学习,重在其文化性的发掘和思想启示的理解,要求同学们讨论自己的志向和对名言警句的理解,这尚处于感知的阶段,而到第二册《巴黎圣母院》的学习时,课后习题提出了要求同学们去发掘生活中“人道主义”的行为,这就要求学生要先理解“人道主义”的内涵,再去反思现实,属于理性反思的阶段,明显比《论语》练习的重点更加深入。这两篇名著学习重点的区别,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的联系和区别影响图式改变,引发学习过程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发现“名著导读”各个名著之间的建构性联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将这种联系充分展现出来。例如进行《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时,可以带动同学们回顾《大卫·科波菲尔》的学习情况,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名著导读”与教材其他内容之间的建构性联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阅读“鉴赏版块”版块的目录如下:1.《沁园春·长沙》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3.《大堰河——我的保姆》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7.《记念刘和珍君》8.《小狗包弟》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航程》。而“表达交流”版块则要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可见第一册阅读和写作练习的重点是写人记事,“鉴赏版块”通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了解写人记事的阅读技巧,“表达交流”则要求同学们练习记叙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这一册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的主要内容是《论语》和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练习的重点分别是《论语》的思想和《大卫·科波菲尔》故事线索的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这和第一册课本写人叙事的练习重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这种联系凸显出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种联系,达到温故知新、提高认识的作用。例如在《论语》学习中,强调了儒家的一些思想见解,包括治国的道理和个人的修养。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鉴赏版块”中学过的烛之武、荆轲、项羽、刘邦等人,他们都是名流千古的英雄,他们的作为是否和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相契合或者有所差异,这种契合或者差异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思想上的体现是否可以从不同类型的人物身上得到展现?而《大卫·科波菲尔》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主要是通过情节来表现人物的,这种特点和《鸿门宴》散文以细节表现人物的特点之间,是否有所区别,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在这些反思中,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回顾,并且得到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又在这种更高层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了建构特色显著的学习目标。

三、“名著导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建构性练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主要有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和“名著导读”目录对比,可以发现十部“名著导读”篇目皆出于此,课外阅读和“名著导读”篇目本身的职能都在于文学教育的价值,所以可以认定“名著导读”是课外阅读的代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在“名著导读”版块的学习中,一定要进行阅读技巧的练习,以实现阅读方法练习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进行,而在课外阅读的练习中,可以明确说明,采用某一种“名著导读”练习过的方法来组织练习重点。例如《大卫·科波菲尔》练习了故事主线的说明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在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的练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主线的归纳总结、人物形象的赏析,并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学生体会中外小说的差异、文学母题等概念,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导读”中名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在组织课外阅读的基础上,以体裁为基础,进行版块教学—小说阅读、戏剧鉴赏、诗歌欣赏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体裁特色。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一线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发掘出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建构性,实现教材“名著导读”版块本身和教材其他版块之间,以及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效联系,才能完美地实现“名著导读”版块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燕,吴刚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相关期刊更多

家庭与家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外食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医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