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民意识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范文第1篇

伴随着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我国对公民意识教育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存在公民素质普遍不高、道德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因而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迫在眉睫。思想品德课应担当起公民意识教育的重任。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可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情境、注重实践等途径。

[关键词]

思想品德;公民意识;榜样;情境;实践

为符合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需要,也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这也成为目前学界的一个共识。简单而言,公民意识包括权利与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国家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不过,从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普遍反映来看,当前思想品德课中公民意识教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缺乏相关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仍旧遵循传统,重视教师灌输而轻视学生实践,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公民意识不够强等。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树立榜样,鼓励学生形成公民意识

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的同时形成一定程度的公民意识。所谓的“榜样激励法”,是指教师通过示范典型,让学生感受到他人的优良品质并主动学习、模仿他人行为的方法。使用“榜样激励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化为形象的人物或者事件,从而直观、正面地影响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历史人物作为榜样,也可以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引导学生在了解榜样的行为之际,学习榜样的精神。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列宁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的故事:“某次列宁去理发,店里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不少人都在排队等候。看到列宁进来后,大家急忙让座请列宁先理。列宁微笑着拒绝了,并对大家说:‘谢谢大家的好意,但是这样做事不合适的,我们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顺序理发。’说完,列宁自觉地坐到了最后一个位置上。”这个名人故事一方面告诉了学生要遵纪守法,相当于回顾了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从侧面告诉学生,这个世界上人人平等,如果大家都能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社会就会和谐。使用“榜样激励法”时要注意,应选取真实可信的人物或时间,切忌为增加效果而夸大榜样的行为。

二、创设情境,感同身受提高公民意识

情境教学法在很多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思想品德学科也不例外。它能够帮助教师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恰当的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科体验与感悟。由于公民意识并不是绝对抽象的概念,通过设置相应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感同身受地思考事件并作出判断。如学习八年级《诚信做人到永远》时,教师可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并让学生选择判断:“你去参加一家大型外企的面试,面试官看到你时说了一句‘我们原来一起在牛津学习过的’,但是你并没有在牛津学习过,显然面试官认错人了。那么你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如果认可面试官的话,可以给自己加分,或许对面试有利……”在学生思考后,对选择指出面试官认错人了的学生和选择将错就错套近乎的学生,教师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对前者:“听到你诚实的回答后,面试官表示满意,原来这是面试的第一个问题,就这样,你进入了下一轮面试。”而对后者:“面试官表示遗憾,你没有经过考验。”产生了情感认同后的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诚实这一做人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拥有诚信品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才可以为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就此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实践,在行动中落实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教育范文第2篇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及他人关系时,如何认识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对待权利和义务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思想、观念、意识。笔者认为公民意识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结合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实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社会公德意识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它是调节人类活动的基础性规范,是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接受的社会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基本职能:调节社会公共生活关系,维持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确保社会公共生活安全。社会公德突出的社会作用是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保障公民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相互交往的正常进行。同时,社会公德还有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此外,社会公德也是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基础。高中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广泛存在于必修1《经济生活》和必修3《文化生活》两个模块中。例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爱护、节约资源的优良美德,反对与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相悖的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显富摆阔的奢侈浪费,杜绝浪费。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工具”,在谈及银行信用卡时,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再如,《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是公民对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依法治国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目标,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在法治社会,法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并且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言必循法律、行必遵法律。高中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还不强,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必须切实增强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引导高中生增强法律观念,不参与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活动,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三、民主意识教育

公民民主意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公民对国家民主政治、民利、民主法制制度在观念上的反映,以及出于对自己所处地位和民主作用的看法,而对国家与社会事务参与的愿望和程度。对高中生进行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的公民民主意识具体来说是指我国公民对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的认识,具体表现为民主主体意识、民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等方面。

公民民主意识集中体现在必修2《政治生活》模块中。如“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这一课的教学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这一票投给谁”,培养学生的民主主体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通过对“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民利,既能提高中学生维护民利的积极意识,还能增强高中生自觉履行义务的社会责任感。再如,学习“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时,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查所在社区的问题,制订监督方案,从而培养高中生未来的有序政治参与能力。

四、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态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能够改善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缺失的现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巩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意识集中体现在《经济生活》与《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中。如《经济生活》模块中的“消费及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必须转变生产、生活的观念和行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如在“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一课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时,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使学生明白: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关系。

公民意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公民素质高低是决定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塑造成熟现代公民的道路上必须加强国民的公民意识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在头脑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①公民意识涵盖了公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丰富内容,主要包括主体意识、自由平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道德意识等。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高素质群体,其公民意识教育可以说举足轻重。

一、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基,关系到社会民主秩序、社会活力和社会风尚。塑造成熟公民是国家实现民主法治的一项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发展,良好的公民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见,公民意识教育是公民作为民主政治主体的战略性要求,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其公民意识教育的强弱不但直接关系到他们进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甚至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注重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不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成功培养。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敬业、集体主义、自由平等、权利义务、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公民意识,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将他们塑造成为肩负时代重任的成熟现代公民,才能让这个社会建设主力军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发挥更强的个人能力并作出更大的社会贡献。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还是以积极向上为思想主流,绝大部分学生高度关注国家政治时事,对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和活动以及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有较强的敏感性。但是,这批新生代大多向往个性自由发展,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大部分缺少社会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加上种种观念误导,很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高校时很难有自己的定位。因此,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缺失的,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公民意识教育在当前很多高校面临着一些比较严峻的挑战,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认识水平不高。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理念支持,也缺乏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专项教育规划。学生们对公民意识的认识较为淡薄,教师对公民意识教育的概念往往大而空。此外,认识水平不高还体现在普遍缺乏互动和主动思考。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普遍缺乏师生互动,还是停留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在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缺失敢于质疑和自主探索精神。

2.内容传统老套,没有与时俱进。当前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没有及时更新,面对当前时代进步和社会形势的转变没有做出相应的内容调整。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往往都在强调幼儿园和小学时代需要注重的礼貌、卫生、纪律等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国家、政党、国体、政体、民主、参与等有关公民意识教育常识方面的教育篇幅不多,分量不重。

3.形式枯燥单一,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公民意识教育往往抽象单薄,被灌输后印象不深,大多为了考试而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很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单一的形式,容易形成大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期望值很高,社会实践能力却极其缺乏,谈不上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很多大学生法律法规意识不强,不爱遵守学校校规,逃课、旷课等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大学生尽管具有较强的公共道德意识却没有相应的行为,遇到乱丢垃圾、公共噪音等大多冷眼旁观,无实际的价值判断和也容易人云亦云、跟风行动。

三、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只有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而塑造合格成熟的一代现代公民,才能为社会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最优秀人才。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一些严重不足,我们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任务迫在眉睫。

1.提高师生关注度并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师生对公民意识教育认识的欠缺和误区,应该加大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重视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把公民意识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②以公民意识培养为目标,加快制定科学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规划,开设专门的系列课程和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打造一个较好的平台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2.内容充实形象并与注重时俱进。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主动性,力求内容充实形象。在基础教育资源中,以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设计以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从他们身边关心亟需解决的事情入手深入浅出,对大学生主体意识、自由平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道德意识等方面做基础教育。对如今比较欠缺的国家和主体意识、法治意识、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应加重教育力度。首先是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性质,党和国家政策有更实质的认识,对党和国家有较深的感情,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培养法律思维,提高法治意识,只有法律法规观念强烈才能对违法乱纪的事情能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再次,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并付诸于行动。面临当前网络时代要求,“要教育他们抵制网络的消极影响,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这也是提高公民意识的要求。” ③ 除了自己能够拥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外,能够力求做到自己发展与社会贡献的统一,在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也不忘公民义务。

3.借助实践载体并力求形式多样。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课堂教育的重要性无可厚非,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在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借助实践活动为载体,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效果显著。相比当前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育和被动式学习,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一个良好平台。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让大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有更深刻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营造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情绪,培养民主平等、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等。在活动中,更真切有力地促使他们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由“学校人”成功成长为良好的“社会人”,成功塑造合格公民角色,在为自身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和谐社会构建贡献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星炜.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J].理论与改革,1994(4):29.

公民意识教育范文第4篇

一、家庭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历来被认为是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首要环节和重要途径。孔子的“庭训”、颜氏家训等,充分说明了从古至今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社群主义公民理论家认为家庭尤其是母性,可以培养出公民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述到家庭。”[1]因此,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家庭教给公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观念以利于其在社会中的生存,这是公民初步的社会化和最先接触的意识教育。家庭生活中如若能充分发扬家庭民主,对于从小形成公民的民主意识有重要作用;父母良好的言传身教所表现出来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有利于公民形成优秀的道德意识;家庭教育中亲人间的责任意识扩展到社会,有利于公民责任意识的形成。

二、学校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在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中,学生无一不在接受政治、法律、道德、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公民教育,这些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公民知识,还培养学生的公民情感和公民态度,为其未来的在公民社会中的生活提供系统的教育。阿尔蒙德等关于五国政治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但教育本身增进了个人的政治参与,而且他还使个人置于能强化他的参与的组织背景之下。因此说,教育产生了一种主要的公民倾向并不过分。”[2]

在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来实现。目前来看,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索增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第一,公民教育课程化。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很多发达国家开设了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美国在建国以后,在贺拉斯・曼呼吁下,开展了持久的公民教育运动。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在学校里普遍开设专门的公民课程,因此培养出了美国成熟的公民意识。“建立从小学到大学一体化的公民教育课程,这样才能使学校公民意识教育落到实处。”[3]

第二,教育方法上要由灌输向启发转变。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公民意识教育上仍是非常有效的,用意识中已经存在的旧观念去融化、吸收新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理解和认同的公民意识。此时,教师再通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便容易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公民意识。

第三,评价上要由从考试向评估转变。考试不能准确测评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公民意识的状况,甚至容易将公民意识的培养引入歧途,使公民意识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学生内心的认同和理解,从而影响公民意识的培养效果。运用评估的方式则可以弥补考试在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不足之处。评估是通过对学生行为的长期跟踪了解,从而对学生公民意识的状况进行整体的估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社会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延续和检验

第一,积极鼓励公民参与社团活动,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是公民进行自我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卢梭和密尔认为,“积极参与公共活动,会开启个人心智,会让他们熟悉那些居于个人直接处境之外的利益,并且会鼓励他们承认自己的确应该有公共关怀。”俞可平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公民社会在推动政府和公民合作,促进公民民主属性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许多民间组织不仅要求和鼓励其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内部的事务,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由此可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二,在职业领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在公民社会中,职业领域能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民主决策、民主参与的途径和机会。职业领域的民主参与经历对提高公民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企事业单位对职工的各种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也有利于促进公民意识的整体提升。

第三,运用公共传媒,加强舆论引导。公共传媒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基于传播媒介对公民价值观念及取向的广泛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传媒机构的建设,调控、净化信息环境,整合有利于形成公民意识的知识和信息资源,确保传播媒介舆论导向的一致性,积极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现代公民意识。

第四,以社区为依托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社区是一种微观社会,地域空间比较明确,人员相对稳定,彼此相对熟悉,这有利于社区成员之间形成小范围内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良好公民意识的形成。因此,在社区中创建公民意识教育基地,定期举办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完善公民意识培养的基础设施、设备、图书等的建设,并以此为思想基点扩展至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公民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不断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逐渐培养成熟的现代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44.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80-403.

[3]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学术研究,1997(4).

公民意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报告也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日益健全,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和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多项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许多方面相对薄弱,公民意识的培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阶段主要还是理论灌输教育模式,公民意识教育在实践层面缺失,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和内涵

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身份、公民角色以及公民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公民意识是现代人必需的意识品质,其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体所有活动的内驱力,是进行公民教育、培养良好公民、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内在的基本推动力。现代公民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和环境意识。

二、社会实践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理念,它关系到未来教育的成败及人类自身的命运。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陶行之先生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真正有效的公民意识教育必须是以社会生活为依托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才能收到实效。知识只有成为主体体验的一部分时,才能被学生活用。所以说,公民意识培养只有关注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才真正是有意义的。

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提升品格、锤炼意志、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实践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更偏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更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公民意识培养必须注重社会实践,我们应积极充分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公民意识教育价值,大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域。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公民意识教育价值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获取真理的根本途径。为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民主法治观念及道德观念等公民意识,高校应在重视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和认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价值,彰显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体验性、反思性和创造性。

(一)社会实践的公民精神培育价值。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公民精神无疑是必须的。然而,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到来,多元价值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挑战,也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使他们客观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亲身体验社会变化和差距,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明确自身的使命。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伟人故居,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对于国家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扶贫开发、心理援助及其他以志愿服务为目的实践活动,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学生在自愿并不图回报的参与社会服务,不仅能促进社会进步,也在无形当中培养了爱心与奉献精神。

(二)社会实践的公民道德养成价值。公民的道德状况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公民道德意识,要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和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的行为习惯。

高校应引导学生关注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法纪素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努力培养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公德意识、文明行为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容还应包括社会生活中两难价值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情境问题和生活中的人际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校应组织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环境意识等突显时代特色的公民道德意识。

(三)社会实践的公民责任感培养价值。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全力培养人的社会协作精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参与意识强烈,但在政治上的认识有时不够成熟,对社会存在较高的期望,抱有幻想,面对社会上存在和暴露的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往往容易产生不满,缺乏用客观科学的判断和理解。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在社会中定位和价值的认识欠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应充分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公民责任感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带领学生进入社会,认识社会,在学生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锻炼成长,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进步离不开个人,个人成长更离不开社会,激发学生关心社会,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实践追求的是公共利益,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把社会实践放在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和认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贡献个人资源,解决社会问题,自觉担负起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高校今后要进一步注重引导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真正做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礼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