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范文第1篇

(一)每个阶段的数学复习我们必须明确

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现在以高考为例,简要说明应该怎样做:

1.重视课本

现在高考命题的趋向以基础为主,摸清高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近几年的高考题安排了较大比例的试题来考查“双基”.全卷的基础知识的覆盖面较广,起点低,许多试题源于课本,在课本中能找到原型,有的是对课本原型进行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复习中要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同时关注新教材中的新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对典型问题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应变能力.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基础知识即高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能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去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于一题.

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根据历年高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每年的高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答题技巧,而主要是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3.重视高中数学中的基本方法

高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分离常数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实质,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熟练掌握.其次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4.应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索性试题的研究

现在各地风行素质教育,呼吁改革考试命题.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在其他省市的高考命题中已经体现,而且难度较大,这一部分尤其是探索性命题在平时学习中较少涉及,希望同学们把近几年其他省、市高考试题中有关此内容的题目集中研究一下,有备无患.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

5.高考复习应以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的结构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命题的范围和内容

对重点内容应重点复习.首先拟出主要内容,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相关内容的题目,着重收集主要题型和技巧解法,像小论文式地重组知识,不要盲目地做题,要有针对性地选题,回味练习.

(二)在这个关键时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专题训练领会数学思想

在单元过关、查缺补漏时,应重视基本题型的解法总结和强化训练.适度综合,归类整理,对有关重点、难点、热点内容做专题复习.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着眼于知识重组,以重点知识的综合性题目为载体,渗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系统介绍,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指导意义.在对解题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过程中掌握数学基本方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过程提高书写规范

俗话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考试复习需要大量练习,有些学生为了追求做题数量,往往只注重解题思路的寻找,不按规定格式解题,导致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所以,解题过程一定要非常规范,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重要步骤不能丢.同时要不断积累解选择题的经验,尽可能小题小做,除直接法外,还要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估计法来解题.解法的差异,书写的差异,正体现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

3.加强反思提高做题效率

做题时切忌眼高手低,要坚持把一道题目做到底、做透彻.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悟出解题策略和方法的精华,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化归为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技巧.有的同学漠视自己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将它们简单地归结为粗心大意.其实错误都有其必然性,一定要找出真正的原因,及时改正,并记住这样的教训.对复习中所犯的错误和模糊的东西要加强记忆和理解,对题目及解题过程要有自己的认识和领悟.

4.养成习惯提高解题速度

解题时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稳中求快,立足于一次成功,不要养成唯恐做不完,匆匆忙忙抢着做,寄希望于检查的坏习惯.这样做的后果一则容易先入为主,致使有错误难以发现;二则一旦发现错误,尤其是起步就错,又要重做一遍,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心理负担.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把不懂的知识点搞懂,其次要把搞懂了的变为会做,把会做的变为单位时间内会做,最后要把会做提升为做对得分.不能仅仅满足于答案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

5.体验成功保持良好心态

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在复习数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自己创造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和成功感,这样才能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态,产生主动学习的倾向性.轻松是数学活动成功的发动机,愉悦是成功的催化剂,而成功既是关键又是最终的目的.此外,不要被一次次的考试乱了阵脚,坏了心情,考出问题就是收获,现在有错误是为了考试少犯或不犯错误.

(三)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

总复习工作要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即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1.要面向差生,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2.要注重中档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落四.因此,对他们要求要严格,解题要严密、细心,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规题失分太多.

3.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我们对搞好数学总复习的体会是:

低起点,三层次;高速度,常循环;明目标,突重点;

多开放,常探索;重联系,小综合;多变式,善联想;

多集中,善归类;知识块,解题快;练后讲,教学长;

生板演,标要点;指关键,结规律;倡通法,兼技巧;

多启发,迟判断;多粗放,常反思;先整体,后具体;

高中数学范文第2篇

1.1激活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小孩子天生的对神话故事,童话世界的向往,以及喜欢游戏等等都是一种创新欲望的体现。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创新人才都有一种追求普遍规律、乐于探索、爱好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但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1.2激发数学创新情感

数学创新活动不仅仅是激烈的智力活动,更是强烈的情感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不能不重视学生数学创新情感的激发。数学创新过程绝非冷冰冰的智力活动过程,缺乏生动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情感因素,没有火热的创新情感动力,数学创新活动是无法展开的。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整个过程无不蕴藏着创造者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创造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造性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

1.3培养数学创新观念

数学创新观念较之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更趋于稳定、持久。它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就会稳定、持久地影响创造者自身;是一种稳定的、积极的创新心理倾向,它使数学创新内化为创造者的一种需要,形成惯性,形成自然。可以说,数学创新观念的确立,标志着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但数学创新观念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在数学教育的影响下,长期积累,长期渗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形成。

我们知道,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因而,提供原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崭新途径。而原材料从何而来,我认为,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活动辅导中,我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2.1善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及能力框架。

高中数学的特点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1、知识的抽象性大。在初中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上,高一又要学习“集合”、“对应”、“映射”等更为抽象的知识。高一的立体几何也削弱了直观性而突出了抽象性和空间的想象能力。这就是说思维要从直观,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过渡。2、知识的密度增大。由于年龄的增长,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在提高。同时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每节课的内容较初中时要多,即密度加大了。教师在教法上也随之有所变化。初中时教师常常把知识掰开揉碎地细讲,同时还选相当数量的习题去巩固这一知识;而在高中却常常是在新知识的开始阶段,例题即有一定的坡度。尤其强调知识的“以旧带新”和“横向,纵向的沟通、联系”。一节课下来,似乎是听懂了,但一遇到作业常常感到知识的运用不熟练,思路不通畅。似乎总感到新知识没有完全掌握,更新的知识又接踵而来。3、知识的独立性大。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平面几何尤其如此,这个系统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因此,平面几何的知识使人长久不忘,记得清,用得上。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除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个相对明确的系统(与平面几何相比也不成体统),代数、三角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否则,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会欠缺。正因为高中数学的以上特点,要让学生能学到知识的真谛,就要让学生内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在教学中,我试着让学生整理知识的纵横关系,找出所学知识的易错问题,总结解题方法。我想,这些做法是创新的第一步,既巩固了知识和能力,又接触了搞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最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形成文章。如附录一就是学生的成果。

2.2发展求异和批判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尽管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客观的价值,但对学生自己来说,从主观上看是新的,研究过程是创造性的,故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开发其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探索,进而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二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比较可选择出最佳思路。三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让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激励学生突发奇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四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在高中教材中,由于是面对中学生,很多问题的处理要顾及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就应该鼓励他们从多的角度加以研究,并撰写出论文。如对两圆方程相减所得直线方程的几何意义,温斌生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出论文,该文章在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该文章见附录二。

2.3通过定理推广,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探究能力。

由于普遍性的规律寓于具体的事物中,因此我们在证明一个定理后,应该探究此定理能否推广,这对于丰富知识,深化认识,提高解题能力是很有益的。譬如由三角形内角和到n边形内角和,由(a+b)2的公式到(a+b)n的展开式,由sin2a的公式到sinna的公式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然大大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定理的推广实际上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深化认识的过程。当我们证实了一些特殊的形(或数)的某种特性以后,再将条件一般化,采用类比或经验归纳的方法猜想结论,然后设法证明(肯定或否定)这一猜想。如果猜想得到证实,那么定理就推广了。这种推广既有对以前所学定理公式的推广,从而得到高中的数学定理,如把平面几何的一些定理、公式引申到立体几何,如从勾股定理到余弦定理等等,既加深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能因此容易找到证明的途径,培养了类比能力;也有把现有课本的定理结论加以深化或引申,或者是由此及比,或者在不同数学范畴的类推,或者是有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一般。如把函数的奇偶性引申到函数图象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某种结论能否在几种圆锥曲线中同时得到体现,某些定理能否推广到一切自然数(或整数、有理数、实数),从而得到更一般的形式,如此等等。利用课本的资源,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加以广泛阅读有关材料,有效地拓宽知识面,扩展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4培养应用意识,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数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68-01

我国的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将数学文化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课程中,并且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模块和每一个专题中去。这就强调了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数学文化思想的要求。沛教授曾经对数学文化的内涵给出解释,就是代表数学方面的思想、精神、发展的历史和观点。数学文化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文化,它有着相对的广泛性、抽象性和严谨性特点,不仅对人一生的思维方式都有所影响,更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1.1 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讲解数学公理、数学公式,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会严重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数学文化,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和现实意义,不断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1.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而单纯地讲解数学理论知识,没有合理渗透数学文化,会制约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文化,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1.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而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数学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2.1 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数学文化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研究数学教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数学文化,不断提高数学学科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陈景润、祖冲之、毕格拉斯等数学名人的光辉事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刻苦专研、积极创新的精神,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

课堂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引入数学文化,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守株待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中捞月”等成语,让学生进行分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合理引入数学文化,以丰富数学教学资源,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角度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3 在教材内容上渗透数学文化

现阶段高中数学的教学总,主要通过书本知识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解,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课本知识为基本,不断地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加入数学文化,通过教案的设计,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去。除此之外,教师在高中数学知识的讲解中,还应该将学科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比如在几何学讲解的过程中,将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和数学成就进行详细讲解,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的了解。

2.4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不仅仅是指数学的发展历史和相关人物,更重要的一点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也是数学文化含义的一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多生活的观察中发现数学元素,活着把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5 利用著名数学难题,揭开数学神秘面纱

中外历史上有很多著名而且典型的数学问题和经典有趣的数学故事,正是讲课之前,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课程教学。例如“阿基米德分牛问题”,“高斯求和问题”,“牛顿椭圆问题”“牛顿的草地与母牛问题”等,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考,带给学生关于数学的启迪。使学生了解到了数学生动有趣的一面,也认识到了数学的使用性,通过了解数学家们的故事,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6 通过课外教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主要依靠数学教材传授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数学素养较低,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当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数学问题、学习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7 扩展阅读传统经典作品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单单依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根本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化的魅力,也不能很好地扩展学生的眼界。对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介绍他们平时阅读的书目,以充实学生的课外知识,以其为带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课文内容在课外进行延伸,让学生延展阅读传统文化。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非但不会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并且让学生改变对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数学思维抽象难懂的看法。学生通过对数学文化的感悟,深刻感受到了学习和研究数学、动脑思考的乐趣,也从生动地数学题目中得到启发,明白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最终也将体现在学习成绩上。

参考文献

[1] 闫紫涵.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D].河南大学,2016.

[2] 喻言.高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科技风,2016,20:191.

[3] 陈选明.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下),2016,12:163.

高中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列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59-01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列教学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离散函数代表知识之一,并且在高中数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数列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高中数学教学当中的数列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归纳能力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重要知识.因此应对数列教学加以重视,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数列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1.1 新课改教学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相应的教学系统,有效地将教学与学习理论逐渐转变为有效地对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活动具体规划实现系统化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问题在教学设计当中得到有效的解决.也可以说,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将教学具体活动步骤制定成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评估与总结,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并实现对教学环境的优化工作.

1.2 数列主要包括一般的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数列的应用四部分。重点是等差数列以及等比数列这两部分。数列这一部分主要是数列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两类特殊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以及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数列的应用除了渗透在等差与等比数列内宾的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以及产品规格设计的某些问题外,重点是新理念下研究性学习专题,即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以及储蓄问题。

数列这一章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及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而且在基本概念、公式的教学本身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掌握这些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增进对数列概念、公式的理解,而且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能诱发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解决多数列问题。在这一章主要用到了以下几中数学方法:

①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在等差数列以及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推导的过程就用到了不完全归纳法。

②倒叙相加法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就根据等差数列的特点,很好的应用了倒叙相加法,而且在这一章的很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用到了这种方法。

③错位相减法错位相减法是另一类数列求和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求和的项之间通过一定的变形可以相互转化,并且是多个数求和的问题。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就用到了这种思想方法。

④函数的思想方法数列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函数,而且是离散的函数,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尤其在遇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两类特殊的数列时,可以将它们看成一个函数,进而运用函数的性质和特点来解决问题。

⑤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列这一章涉及了多个关于首项、末项、项数、公差、公比、第 n 项和前 n 项和这些量的数学公式,而公式本身就是一个等式,因此,在求这些数学量的过程中,可将它们看成相应的已知量和未知数,通过公式建立关于求未知量的方程,可以使解题变得清晰、明了,而且简化了解题过程。

3.精心探究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想提高教学效率,则需了解学生学情,然后在此基础上,紧扣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参与性,使其积极思考,把握科学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1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进入高中后,多数同学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与知识,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演绎推理能力,可通过观察而抽象出一定的数学知识。同时,学生思维也由逻辑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但需依靠一些感知材料。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数学缺少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数列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为出发点,注意适时引导与启发,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以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征。如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生活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列知识,构建数学模型。

高中数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氛围;教学重点;教学观点

作为高中数学老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开展高效教学,就需要转变自身观念,为学生创建教学氛围,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奠定基础。

一、创建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兴趣、好奇心及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有动力,效果更好。对于高中数学来讲,其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并且较为复杂,如果教师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对数学产生抵触、厌烦心理。那么,就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建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并发挥着良好的效果。其能够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重点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自制的Flash小动画,用一把刀切西瓜。分别观察刀与西瓜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二、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内容

对于数学科目来讲,每一节课都会围绕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内容进行课程讲解。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教师在讲解课程期间就需要突出重点、难点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椭圆“知识点时,其教学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椭圆的概念及方程式。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将椭圆的方程式简化。这时,教师就可以由实例出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地球、卫星等运行轨迹、生活中的椭圆事物等,帮助学生对椭圆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引入游戏,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掌握椭圆定义。先将两根钉子固定,然后选出一名学生利用一根直线做圆。然后教师再改变两点的位置、距离,选出另外一些学生进行做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做出的圆的异同点。这时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之后教师再引入椭圆的定义,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椭圆的方程式。之后,椭圆方程的简化是一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简化括号内的方程式。通过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对椭圆的方程式进行简化,进而更加深入地记忆相关知识点。

三、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效率

1.教学准备环节

作为高中数学老师,在课程讲解前,应做好细致的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更加简化、直观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进而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2.教学讲解环节

教师在课程讲解期间应利用自身饱满的热情去感染每一名学生,并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进度应由简到难,逐步递进,并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才能。

3.教学结束环节

当课程讲解完毕后,解答学生的疑惑,并且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点,巩固印象,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与学生平等进行交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观念应发生改变,新课标中强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共创和谐氛围。作为高中数学老师,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多采用引导、启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定理及内角和”知识点时,就可以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其一,在课程讲解前让学生多收集一些多边形的小故事,观察事物间的关系,并利用量角器测量各个内角的数值,计算综合;

其二,为学生设定疑问:什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多边形?他们的内角都有哪些特点?等;其三,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证明多边形的内角和数值,并利用分割法进行验证。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程讲解期间,如果学生提出一些特别的想法或观念,教师不应急于进行否定,而是应采用肯定、鼓励的态度表扬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之后与学生一起合作,针对特别的想法进行验证,获取正确结果。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能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总而言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职人员应转变自身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