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声音的作文

描写声音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声音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声音的作文

描写声音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中考作文阅卷是一项艰苦的任务,每人每天必须改完600份左右的试卷,才能完成阅卷进度。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夸张点说,就是“秒杀”作文卷。因而学生的作文要想取得高分,必然要注意许多环节,不然的话,就只能得个一般的分数了。

首先,我们要避免学生出现以下几类作文:

① 字数不足,得分低。

未满600字,得分自然就低。中考作文为60分,改卷时,切入点为45分。只写100字得10分,200字得20分,300字得30分,只写400字扣10分,写500字扣5分。

② 另起炉灶,得分低。

中考作文有两个题目:一个是半命题《最____的声音》,另一个是全命题作文《翻过这一页》。若不按所给的两个题目写,得分为30—36分。笔者在阅卷时发现,有的学生审题不认真,把第一个题目写成:妈妈的声音、亲情的声音、母爱的声音等,“最”字忽略了,不符合题意。这样的作文最高只能得36分。

③大量抄袭阅读题中的文字,只得10分。阅读题为《父亲的自行车》,有的同学投机取巧,把题目换成《最美妙的声音》,然后把阅读题中的文字大段大段抄下,这样做,只能得个辛苦分—10分。

④避免出现雷同卷,雷同卷得分低。因而要避免学生背范文。因为背范文会导致雷同卷的产生。

而后,我们要交待学生注意以下几个环节,方能在中考作文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 首先是卷面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老师反反复复强调的,它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得分。

阅卷时,一旦看到字迹潦草、涂改多处的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差生之卷,已无太多兴趣去细看,在45分切入点以下打分,这样因字写得不好而得个低分是很不划算的事。而一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整洁、美观的卷面,这无疑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优秀学生的作文,得分自然就高了。

二、 做到凤头豹尾

在高强度的阅卷工作中,有个漂亮的开头和一个有力的结尾,无疑能迅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我们很明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好头就显得尤其重要。有的学生在开头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 有的学生在开头写几句比喻句、排比句,这样为下文营造了一种氛围;有的学生采用题记的方式开头,显得新颖。总而言之,这些写法值得学生去好好练习。

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若缺了一个结尾,虽然前面内容写得很好,也无法得到高分。因而结尾也是非常关键的。结尾要能做到点题、首尾呼应,揭示文章主旨等。

三、 审题方面

有的学生不会审题,例如有考生对《翻过这一页》此题目无法理解,只是简单地理解为翻书。显然,此题目有其深层含义,应指翻过一些愉快的经历或不快的经历(如挫折、困难、弱点等),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审题不当,显然作文就无法取得考分。

四、 内容要具体

有许多学生在写作《翻过这一页》时,只是泛泛而谈,内容为即将翻过初中美好时光,只写初一时过得怎样、初二时过得怎样、初三时过得怎样,却无具体事例、无具体人物描写,只是在记流水帐。这样叙写是无法得到高分的,得分只能在45分左右。

五、 中间部分要有细节描写及精彩句子

中间部分要做到如猪肚那样饱满,有内容。若只有像介绍电视剧情那样的简单、平淡的叙述,则只能得个45分左右的分数。若有细节描写,如加入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或景物描写、精彩的抒情、议论、点睛句等,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分数。

笔者在阅卷时,发现有的学生作文时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这样的细节描写自然为文章增添许多色彩。

例:一考生写到与妈妈生气,摔门而出时,有一段景物描写,:我踯躅在田间的小路上,天上碎星如银,路灯睁着深邃的眼睛,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不断地猜测着,让我不知所措。深秋的夜晚,真的好冷,寂寞涌上我的心头。泪水模糊了双眼,就在这时,你出现在我的面前……此段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沮丧、孤寂、失落的心理,为下文母亲出现,我感受到母爱打下良好的铺垫。

六、力求有新意

阅卷时发现,许多学生都写第一个题目《最____的声音》,其中写《最美的声音》很多,而且内容多以母爱为主,这样立意太老套,要想得到第一档的分数(55—60分)自然就难了。

描写声音的作文范文第2篇

一、改题目。因是全命题作文,将题目《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整体换上即可。若为半命题或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则要灵活补题或自拟题目,例如将习作用于2013年金华题《我和 相遇》,你可补入“小精灵”;用于2013年十堰市话题作文(话题为“难题”),不妨拟《难题,在鸟鸣声中破解》这一题目。

二、改首尾。这里的“改”指添加文字,也指对原首尾文字的修改。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文章开头有的可沿用原文,多数以另写开头为好。开头的一般方法有:亮出题目,引出下文;议论明旨,引出故事;设悬激疑,尺幅兴波。文章结尾一般都须作修改或补充,主要方法有:由叙转议,点明题旨;再次点题,呼应开篇;升华题旨,引发思考;运用辞格,令人回味。

《当小鸟飞进教室……》的作者“改首尾”很成功。先看开头:原文以写景开篇,为下文故事的展开设置环境;二次立意文为了“对准”题目《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作了一处改动,将“热闹是它们的”改为“那欢快的声音只属于它们”。这一改虽然只有几个字,却使考场文一开始就进入了新题所规定的情境。再看收尾:原文描写景物和“我”的神态,比较含蓄;二次立意文增加了几句(见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目送着,心怀歉意”照应前文的“骂”,有先抑后扬之妙;结句“有一种声音叫自信、沉着……”既点出题目中的用词,又揭示概念的内涵,亮明主旨。上面列举的“改结尾”的四种方法,这里都用到了。

三、改表述。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除首尾外,文中的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表述都必须服从新题,做到定向而作,这也是衡量能否真正做到随题应变的重要标准。二次立意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例如第三自然段增加“轻轻地骂”;第四自然段增加“等着做‘囚犯’吧,活该”等心理描写,将“答案”改为“出路”更是应变的神来之笔;第五自然段增加“躲在电扇叶片上的小精灵机警地探出小脑袋”等描写,将“讲述它的冒险”改为“讲述它的自信”;特别是新增加的“小精灵那‘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我不仅不感到讨厌,反而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了几分敬意”等句子都恰到好处地指向新题,使行文具有强烈的定向性和随题应变色彩。

描写声音的作文范文第3篇

有一种早晨,叫作淮外的校园。

初春的早晨还有些凉意,虽然时间还早,可天空已经发白,我早早的就醒了,伸了个懒腰,享受着淮外校园早晨给我的一份清凉、安静、舒适的感觉。我起身坐在床上,呼吸着早晨微微湿润的新鲜空气,思考着如何迎接这样美好的早晨。忽然,一声清脆的啼叫打断了我的思路。透过窗户一看,是一只鸟儿。我有些惊讶,原来享受早晨的不止是我,还有许多热爱自然的生命。那啼声引起了我的兴趣,想和这只鸟儿一起唱歌。这时,又是一声清脆的啼叫,那只鸟儿开始鸣唱,起初有些断断续续,后来便开始连贯歌唱。更有趣的是,有好几只鸟儿受了它的影响,也开始叽叽喳喳地唱了起来,那声音有点乱,但乱中又有点旋律。渐渐的,加入合唱的鸟儿越来越多,合唱的声音越来越大。我静静的享受这动听的美好,想象十几只,甚至几十只的鸟儿在枝头合唱,中间有一只鸟儿在指挥着。不知道过了多久,这悦音渐渐平息下来,校园又重新安静了下来。我微闭双眼,脑海里还回味着那首来自自然的歌曲,天逐渐亮了起来。

校园的铃声打破了宁静,我走出宿舍,漫步在校园里,鸟儿们扑棱扑棱地飞了起来,校园里开始热闹了起来,道旁的小花顶着露珠张开了笑脸,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来,早晨是美好的,淮外的校园是美好的,淮外校园的早晨更是美好,我无比幸福地享受着淮外校园的早晨,开始我幸福的一天。

描写声音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巧拟声,惟妙惟肖

奔腾跳跃的黄河川流不息,一声“溅溅”,让汹涌澎湃的湍流之声跃然纸上。写作时,若要让作文中回响起美妙的声音,就要善于聆听,善于摹拟,还要善于积累拟声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童谣《万籁歌》:

猿猴啼,老虎啸,叽叽喳喳麻雀叫。

狮子吼,灰狼嗥,咩咩咩咩羊在笑。

小狗汪,老猫喵,咯咯咯咯鸡报晓。

小鸭嘎,青蛙呱,小牛哞哞在唤妈。

乌鸦哇,喜鹊喳,蜜蜂嗡嗡在采花。

雷轰隆,风沙沙,滴答滴答雨在下。

鸽子咕咕,啄木鸟笃笃,杜鹃声声叫布谷。

北风呼呼,落雪簌簌,马鸣嘶嘶满山路。

当当锣声,咚咚响鼓,劈里啪啦放爆竹。

较多地使用拟声词,是这首童谣的最大特色。童谣中的每一句都摹拟了几种事物的声音,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同学们在写作时,若能将对声音的摹拟融入描写之中,你的文章定会增色不少。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妙比喻,生动形象

诗句中将“嘈嘈切切”的琵琶声比做“大珠小珠”坠落玉盘的声音,将这弦声表现得生动形象、美妙绝伦。苏轼也善于运用比喻摹写声响,例如“千杖敲锵羯鼓催”一句,他以千根木杖急剧地敲打羯鼓发出的响亮之声来比喻急骤的暴雨声,比一味地说雨下得如何大、来势如何凶猛要具体形象得多。在现代文中,也有不少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例子,如简桢在《夏之绝句》中这样写蝉声:“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句中将突然爆发的蝉鸣比做“四面楚歌,鸣金击鼓”,写出了蝉声骤响之突兀与声音之宏亮,形象贴切,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谐音,意趣盎然

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引用农谚“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写布谷鸟的叫声,来说明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安排农事的情况,不但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大自然的语言”,而且给文章增添了意趣,使说明语言活泼明快。这“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正是妙用了谐音的手法。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布谷鸟叫声的传说。有一种布谷鸟从早春时节就开始叫了,在农户门前的大椿树上,对着田间的豌豆苗,声声期待地叫着“挂果,挂果”,撩起人们对豆角的食欲。而当豌豆成熟时,另一种布谷鸟就来了,它的叫声是“豌豆掰果,豌豆掰果”,老百姓把它的叫声解释为“豌豆掰果,爹爹烧火;割麦插禾,收成归婆”。这些关于谐音的传说,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让我们至今都难以忘怀。

同学们在描写声音时如能适当运用谐音,能使文章意趣盎然,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四、“海边暮蔼色,野鸭声微白”――用通感,可感可触

描写声音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模拟写声,惟妙惟肖。

《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段: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

这个片段中有两个象声词:“咔啦”和“嗖嗖”。“咔啦”一词,形象地写出敌人扣动枪栓的声音,给人以紧迫、危急的感觉。“嗖嗖”一词,让人逼真地感受到子弹飞来的声音。这些拟声词能将读者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再来看看杨莹同学《学炒菜》中的片段:

我先打开气阀,然后再拧开炉子上的点火开关,只听“啪”的一声响,我吓得闭上了眼睛。睁开眼睛一看,一点火苗也没有。没办法,我又将开关拧回去,再一旋,又是“啪”的一声,这次火苗冒出来了,呼呼地响着。不一会儿锅里的油发出“吱吱”的声音。妈妈说:“先把肉放进锅里炒一炒,肉炒熟以后,再放大葱、辣椒、酱油。”我将肉猛地倒进了锅里,肉一进锅,发出“哧”的一声,一滴油溅到了我的手背上,把我烫得“哇哇”大叫。

这个片段之所以让人过目难忘,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啪”“呼呼”“吱吱”“哧”“哇哇”等拟声词,形象地将自己第一次炒菜时手忙脚乱的情景表现了出来。

二、比喻写声,生动形象。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嘈嘈切切的琵琶声比作大小不一的宝珠纷纷坠落于玉盘中的声音。通过这一比喻,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琵琶声的美妙绝伦。如《景阳冈》中写大虫的片段:“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句中将老虎(大虫)三次都没扑到武松后发怒的吼叫声比作“半天里的霹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虎吼的气势、音量的洪大,让人难以忘怀。

三、夸张写声,印象深刻。

《观潮》一文中描写浪潮袭来的情景时这样写道: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段话先用比喻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形态,“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接着用夸张手法描写所听到的潮声――“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宏大的气势写得逼真贴切、精妙无比,让人对这一天下奇观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通感写声,情趣盎然。

通感也是一种修辞,是指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形成感觉上的相通,使读者产生感觉上的联想。如《听潮》中有这样一句话: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