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月5日,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显示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8%,增速较二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报告指出经济的升温增加了市场对资金的需求,9月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5.99%,比6月份上升3.06个百分点。
在政策层面上,报告指出在三季度央行坚持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坚持维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要求,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0月,隔夜、1周、2周和3个月Shibor平均水平较9月均有所上涨,表明资金市场仍然维持在较紧的状态。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个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这意味着类似6月之前的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将一去不复返,而商业银行不得不慢慢适应这个过程。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商业银行调节流动性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观上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使得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自6月以来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也使得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10月出现跳涨。部分银行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如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6个月和1年期的美元产品均上调0.5个百分点,建设银行2个月期的美元和欧元产品均上调0.6个百分点,而中国银行1个月期的美元和欧元产品则分别上涨1倍和2倍。
正如此前预计的长期趋势所言,降息没有影响7月银行理财产品的供给,但发行收益率已进入了下滑区间,7月份收益率较上半年平均下滑了0.48个百分点。
预期收益率继续向下
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88家银行共发行了2490款理财产品,较上月增加了592款。其中,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发行量居前三名。
这些产品中,保本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分别是423款和424款,市场占比为34.02%;非保本型理财产品1643款,市场占比为65.98%。
平均期限上,保证收益型最长,约137天,其次是非保本型和保本产品。
依照通常理解,非保本型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继续高于保本浮动型和保证收益型,三者分别为4.66%、3.97%和3.49%。
整体而言,7月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5%,这较上半年的整体平均水平下滑了0.48个百分点。其中,除了广州农商、瑞丰农村商业银行、东亚银行和海峡银行未披露收益率之外,产品数大于1,平均预期收益率高于5%的银行仅占披露银行总数的14.29%。
银行发行收益率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星展银行、三峡银行、泉州银行、光大银行和法兴中国,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6.88%、5.95%、5.57%、5.55%和5.43%,但是,除了泉州银行的平均产品期限为56天,其他的平均期限均在215天以上。
垫底收益率排名的银行则有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齐鲁银行,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3.15%、3.51%、3.55%和3.63%。
在理财产品期限方面,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104款,市场占比为4.18%;1个月至3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443款,市场占比为57.95%;3个月至6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88款,市场占比为23.61%;另外,6个月至1年(含)期产品296款,市场占比为11.89%;1年以上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9款,市场占比为2.37%。
银信产品卷土重来
“受资金面宽松的影响,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一直处于下行通道,特别是6月和7月的两次降息对银行理财产品造成了较大冲击,产品收益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表示,银行再次借助银信合作来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以留住客户和资金,使得银信合作在2012年有卷土重来之势。
据普益财富统计,2012年1-6月,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占比为36.73%,较2011年全年的水平上升4.56个百分点,而进入7月以来,产品占比进一步增加,7月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占比攀升至40.58%。从发行银行类型来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再度发力,这两类银行发行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占比不断上升。
“银信合作通常比较隐蔽,由于银行理财是‘资产池’操作,信托会作为标的出现在资产池中,但是否投、投多少,有变化,也不排除银信合作的方式会将一个信托产品拆分,分投到不同的‘资产池’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第三方理财人士告诉记者。
吴泞江指出,从银信合作产品资金投向来看,各银行的资金投向不尽相同,银行在长期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优势,也会形成相对固定的资金投向偏好。
【关键词】理财产品 收益率 波动性
一、引言
2004年11月,光大银行在全国首次推出了名为“阳光理财B计划”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开了我国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仙鹤。由于该产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而广受好评,引发了业界研发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热潮。
2012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使银行面临“钱荒”,余额宝、新浪微银行等互联网金融倒逼银行改革,2013年自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中国利率市场化迈出关键一步。对于银行来说,靠固定利差获取高收益的时代结束,标志着银行自力更生时代的到来。面对内外双重压力,理财产品可能是能在激烈市场环境中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宝。
本文以光大银行为例,实证分析了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波动性,并得出了相关结论,阐述了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见解。
二、方法介绍
(一)单位根检验
如果序列不平稳,那么回归分析中就存在伪回归,用最小二乘法检验无偏性无效。通过单位根检验,如果序列存在单位根,则说明序列是不平稳的,那么我们不能对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当一个序列进行d阶差分后成为平稳序列,那么这个序列为d阶平稳序列,通常使用ADF检验法。
(二)偏自相关分析
自相关是指时间序列中相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模型 yt=b0+b1x1t+b2x2t+…+bkxkt+εt,如果:Cov(εt,εt-i)=E(εtεt-i)≠0,(i=1,2,…,s)则称模型存在着自相关性。偏相关则忽略其他中间变量影响,真实地反映两边两间的相关性。通过偏自相关分析,得到序列的自回归阶数P,从而为AR(P)模型的简历打下基础。
(三)AR(P)模型
AR(P)模型是一种线性预测模型,它表明yt不仅依赖yt-1,而且还依赖于yt-2等。更一般地,这个过程有以下形式:
其中ut为白噪声,φp为自回归系数。
(四)ARCH效应检验以及GARCH模型簇
对自回归模型AR(P)进行ARCH检验,分析序列随机扰动项是否能用GARCH模型簇进行建模。如果存在ARCH效应,则可以使用GARCH模型簇对AR(P)的随机扰动项建模。
GARCH模型是分析金融数据重要的回归模型,与普通回归模型相比,GARCH模型对误差的方差进行了进一步的建模,对波动性的分析和预测非常适用。
(五)VaR模型
VaR模型由Ch-restopher・ Sims(1980)引入到经济学中,该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滞后P阶的VaR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Yt为k维内生变量向量,Xt为d维外生变量向量,μt是k维误差向量,A1,A2,…,Ap和B是待估系数矩阵。将GARCH模型生成的条件方差序列带入VaR计算公式中即可求得VaR的值。
三、实证研究
数据选取方面,光大银行2011年7月17日至2013年1月20日某一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序列作为研究对象。
(一)折线图和直方图
图1 收益率折线图
观察收益序列折线图可见,收益率序列呈现无规律波动的特点,同时由直方图可知,该收益率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
图2 收益率直方图
(二)单位根检验
对收益率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其是否平稳,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检验结果
由上表显见,收益率序列在各个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说明收益率序列是平稳的。
(三)相关性检验
表2 相关性检验结果
由相关性检验可知,序列存在自相关,且存在一阶截尾,故可使用AR(1)模型对收益率序列进行估计。
(四)AR(1)模型
建立AR(1)模型,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AR(1)模型分析结果
由上表可知,在99%置信水平下模型已不存在自相关,同时DW值接近2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由于AR(1)残差不服从正态分布,说明模型可能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
(五)ARCH效应检验
为判断能否利用GARCH建模,先对序列进行ARCH效应检验,结果表4所示。
表4 ARCH效应检验结果
由上表P统计量值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可知,原假设被拒绝,即序列存在ARCH效应。
(六)建立GARCH(1,1)模型
由于序列具有ARCH效应。故可以使用GARCH(1,1)模型对AR(1)的随机扰动项建模,得到GARCH模型为:zt=-0.012753+0.129945ε2t-1+0.848171zt-1。并对其残差序列进行ARCH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ARCH效应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
(七)VaR的计算
使用Eviews估计的到99%显著性水平下VaR最大值为0.05711427,最小值为0.0100000,与实际收益率相比,真实收益率最小值大于VaR最小值,说明VaR模型能对收益率序列进行较好地拟合。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收益率序列是平稳序列,存在自相关性,GARCH(1,1)能较好拟合收益率的波动,并计算出VaR最大值为0.05711427,最小值为0.0100000。
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之间虽然在风险方面有差异,但本质相同,投资者从承担的风险中获得相应收益作为补偿,收益率是风险的反映,收益率越高,风险往往越大;风险越大,收益率也往往越高。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财产品的选择要结合自身实际,要意识到较高的投资收益代表承担较高的风险,对该产品做到认知充分,慎重决策,培养风控意识。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产品设计中要利用VaR充分考虑风险因素,进行风险防范,产品投入运行后,要灵活预测和监控风险,加强产品创新。
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利用VaR模型可以方便地进行风险测度,更合理科学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
总之,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银行、政府,都应当认识到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并利用科学的方法检测风险,及时规避风险,才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升值。
参考文献
[1]杨轶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收益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李卫东.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趋势、风险及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08(07).
[3]李岚.中国个人理财的策略研究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6.
[4]曹凤岐,土海璐.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战略及策略[J].经济界,2004(10).
[5]孙从海.商业银行理财与金融市场效率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08).
[6]林榕辉,郑泽星.人民币理财业务定价分析与产品创新[J].金融与经济,2007 (03) .
银行揽储利器
某国有银行的一位客户王女士在12月中旬认为自己难得地买到了预期收益率5.7%的短期理财产品,结果临近月末,王女士无意中浏览银行网站时发现新发的不少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已经超“6”,真有些后悔出手早了。
查阅多家银行理财产品信息发现,的确如王女士所言,临近年底,不少银行理财产品专区的新发理财产品一栏预期年化收益率6%的产品比比皆是,预期年化收益率低于5%的理财产品已经难寻踪影。
在工商银行官方网站上,新产品推荐中有十余款理财产品,近半的预期年化收益率都高达6%。其中一款名为“2013年‘工银财富’专属人民币理财产品82天”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最低,但也达到5.2%。另外,一款名为“2013年‘工银财富’专属理财产品33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达6.3% 。
相对国有银行,华夏银行等规模更小的商业银行在季末揽储这场大战中也是不甘人后。华夏银行推出的一款名为“增盈增强型1389号”的理财产品分别为32天期5万元的认购起点;94天期20万认购起点以及124天期70万认购起点三个档次。其中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6.8%,最低也有6%的预期年化收益率。
而一些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如广发银行一款名为“薪满益足131236-D57私人银行客户”产品,期限57天,预期年化收益率6%,另一款88天期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却只有5.55%。
多因素推高理财收益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截至12月13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有691款产品到期,197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全部实现了最高预期收益率。到期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多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以及包含债券的组合。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类产品282款,结构性产品28款,其中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为4.77%,较上期上升4个基点;外币债券类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为1.90%,较上期上升14个基点。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上涨,其中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已经稳稳站上5%。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各大银行年末纷纷提高了预期收益率呢?
一位国有银行理财经理白先生表示,“正常情况下,保本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约是4.2%―4.3%,但年底揽储不容易,为完成考核任务,把资金留在银行跨年,银行方面只能咬紧牙关把预期收益率推上去。”白先生接着说,“往年股份制和城商行的存款压力较大,因此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偏高,但今年年末,国有大行也按捺不住了,出现了大量收益率冲到6%及以上的理财产品。”
“银行年末除了存款业绩考核任务之外,缴存款准备金率,上缴财政存款等多种资金需求,银行不得不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来吸纳资金。”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师认为,2013年前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冲击,后有不断膨胀的P2P线下理财高收益率大规模“吸金”的追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只能水涨船高。
投资勿忘风险
年化收益率节节攀高的银行理财产品令不少投资者感到动心。某理财行业分析师透露,由于年底资金回笼压力增大,该阶段确是一年当中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时候,也是投资者购买的一个机会。不过,投资者在购买这些高收益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投资时限和投资标的的选择,因为,有些高收益产品投资门槛也很高,相应的风险会变大,仅适合能够承担较高风险的高端投资者购买。
繁多的收费项目
对于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如果问起他们产品的收益率高低,期限的长短,他们可能记得很清楚,但要问到每款产品手续费如何收取的时候,他们大都是一脸茫然。每次到银行,听业务人员介绍每款产品及收益率时就动了心,想赶紧把钱投进去,其他的问题却一概不管,殊不知那些隐形的费率会让自己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打折扣。
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手续费大致可分为销售手续费、托管费和管理费,部分银行还加收账户管理费和交易费等。投资者每购买一款理财产品,银行都会按比例收取部分费用,不同银行或同一家银行的不同理财产品其收费标准不同,甚至同一款理财产品对于不同认购金额所实行的费率标准也不相同。例如某股份制银行的某款理财产品规定,认购金额在5万~30万元,收取销售手续费0.7%;若认购金额在30万元以上,手续费为0.6%;当认购高于500万元以上时,销售手续费只需0.3%。
据银率网数据显示,2013年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所收取的托管费率平均为0.05%,销售费率平均为0.26%。据统计,各银行间理财产品所收取的托管费差异不大,大多数均按照0.05%的标准收取,但销售手续费的差距较为明显,多数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取0.4%的销售手续费,如招行的多数银行理财产品,但个别银行的销售费率低至0.05%。
投资管理费为隐形费率主角
对于投资者而言,购买理财产品,都期望到期后的实际收益率能超出预期给定的收益率。但多数情况是,即使产品实际收益率确实超出了预期,超出的收益也未必能真正落到投资者手中,因为除了规定扣除的销售手续费及托管费用外,大部分的手续费被银行以管理费的名义拿走。
查阅多家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发现,多数银行都设定了投资管理费,但这项收费的标准却让投资者难以把握,因为多数银行仅用“以超出最高预期收益率的部分”做为界定,并未设定最高的收取上限,所以很多投资者在拿到收益时仍不知道银行究竟收走了多少费用。
以浦发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为例,其费率说明中列示了 3种费用标准:理财产品托管费率0.05%/年、产品销售手续费率0.2%/年,另外的一项就是银行管理费率,并未写明具体费率标准,但表示,如果实际收益低于或等于预期收益,银行不收取管理费;如果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则收取管理费。
工行一款358天的“工银财富”资产组合投资型理财产品也规定,按目前市场收益率水平测算,资产组合预期年化收益率约为6.12%,扣除销售手续费、托管费,产品到期后,若所投资的资产按时收回全额本金及收益,则投资者可获得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约5.70%。若产品到期后未达到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则不收取投资管理费;在达到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情况下,则按照说明书约定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支付收益后,将超过部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收取。以投资5万元为例,产品到期时,客户实际持有358天,如产品达到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70%,则客户最终收益为:50000×5.70%×358/365=2795.34元。
注意空档期
除了规定收取的费用会降低投资者可获得的收益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空档期也将拉低最终的收益。通常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内投资者均不享有收益,而该期间的收益按照活期存款利息计算。这意味着,募集期内,如果投资者买入一款理财产品的时间较早,而该产品的募集期及清算期较长,则实际收益率将被拉低。例如,某银行推出一款预期收益率为5.5%的理财产品,规定该产品从2月24日起开始销售,截至3月3日募集期结束,则该产品的计息日为3月3日。所以这款理财产品的空档期为8天,实际上在无形中“稀释”了投资者的实际理财收益。
信息披露不明确
通常投资的收益与其风险成正比,但对银行来说,理财产品却能为其带来稳赚的收益。除了能在产品到期后获得超预期的实际收益外,如果低于预期收益,亏损的风险则由投资者“买单”。在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中,均有类似的规定:如果最终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甚至出现亏损,个人投资者需自行承担损失。但对于超出预期的收益,则根据购买理财产品的合同约定为准,如果合同中明确说明“超出预期收益部分作为银行资产管理费”,即投资者最高可拿到约定的预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