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郭小川的诗

郭小川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郭小川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郭小川的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哮喘控制测试问卷;哮喘;肺功能;FEV1;FEEF25-75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4-00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sthma control test (ACT) questionnaire in treatment of asthma.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asthma treated from January to April 2015 were selected and the ACT scores and evaluation of lung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o reveal the effects on asthma.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T scores, FEV1 and FEEF25-75 after treatment in asthma patients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ACT scores show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FEV1. Conclusion ACT scoring can contribute to evaluation of control level of asthma.

[Key words] Asthma control test questionnaire; Asthma; Lung function; FEV1; FEEF25-75

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sthma control test,ACT)是一种哮喘控制评估的方法。它包含5个项目:哮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呼吸困难次数、哮喘症状、急救药物的使用、哮喘控制的自我评价[1]。这几方面是我们诊治哮喘的重点,同时是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2]推荐用于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本文想通过对哮喘患者ACT评分以及肺功能指标的研究,来了解哮喘控制测试问卷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4月呼吸科门诊及病房哮喘患者30例,均为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提出的关于哮喘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1.2.1 ACT评分填写与记录 患者填写哮喘控制测试问卷中的5项问题(①在工作学习或家中,有多少时候哮喘妨碍您进行日常活动?②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③因为哮喘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或疼痛,您有多少次在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④您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治疗:如沙丁胺醇?⑤您如何评估您的哮喘控制情况?),每个问题均有5个答案,共计25分。GINA指南推荐将总得分25分定义为完全控制水平,20~24分为良好控制水平,19分及以下为未控制水平。由门诊医生记录下哮喘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周ACT 评分情况。

1.2.2 肺通气功能测定 采用德国耶格Diffusion肺功能仪,检测前需常规进行压力、温度、湿度以及测试气体和容积的校正,患者取坐位,测试时应挺胸坐直不靠椅背,双脚着地不翘脚,头保持自然水平或稍微上仰,勿低头弯腰俯身。检查前应先向患者介绍及演示检查动作,并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分别对哮喘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周如下指标进行观测: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EF25-75)。肺功能检测质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制定的肺功能检查指南质控标准[4]。

1.2.3 药物治疗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商品名:信必可都保,160 μg/4.5 μg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吸/次,2次/d,生产日期:2014-05,H20140458)。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药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参数间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P

2 结果

2.1 ACT评分及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患者用药后1周ACT评分、FEV1、FEEF25-75较用药前均有显著改善,用药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2.2 相关性研究

患者用药前后ACT评分均与FEV1实测值/预计值呈正相关(r=0.647、0.698,P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通常表现为慢性气道炎症,如若控制不佳,严重限制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大多数哮喘患者未达到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哮喘控制的预防和治疗要求[5,6]。在亚太地区被调查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哮喘患者的状况亦不容乐观[7,8]。因而有必要对评价哮喘控制的一些方法进行评估。目前国内外对哮喘的诊断、控制情况的评价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测定、ACT评分等方法。由于ACT评分的简单方便,不受场地、操作人员等因素的影响,故依从性很好[9]。虽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认知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到ACT评分结果的准确性,但由于患者更易接受,ACT评分仍不失为临床繁忙工作中评估哮喘控制水平的较好工具,对监测病情变化起一定积极作用[10]。

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sthma control test,ACT)是国际公认的哮喘控制测试量表,2007年,我国学者[11]首次通过ACT评分证实在中国使用的可行性,显示它以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为基础编制,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五分制哮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有极强的正相关性和高度的可信性。ACT评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均经国内外多次相关研究证实[12-14]。国内外多项药物和吸入技术研究将ACT评分作为评估其疗效指标[15-18]。同时多项国外研究[19-22]表明哮喘控制问卷可用于预测哮喘未来风险,亦为哮喘控制效果提供保障。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哮喘患者在用药前、用药后1周,FEV1、FEEF25-75、ACT评分皆有明显提高,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有一致性。ACT评分用药前后与FEV1呈正相关,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相同[23-25],进一步提示ACT评分是一种准确性、可靠性较高的评估哮喘控制水平的工具。而本项研究说明通过ACT评分的判定,可以估测哮喘患者当前控制水平。若是ACT评分和肺功能同时应用,不但可以很好地了解哮喘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对患者的治疗水平有客观的数值做为依据,同时结合未来风险的预估,准确地把握病情及治疗的及时调整,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及健康。

尤其在“三位一体”(哮喘专病门诊、哮喘宣教中心、哮喘患者协会)哮喘教育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ACT评分作为病情控制水平的评估指标,也显示了积极的意义[26]。而全球哮喘创议GINA注重指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维持控制水平检测三方面循环往复,做为不可缺失一环病情评估的一部分,ACT评分必然可以在哮喘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Nathan RA,Sorkness CA,Kosinski M,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A surver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 J Allery Clin Immunol,2004,113(1):59-65.

[2]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workshop report,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revised 2006). Available at:.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7):481-486.

[5] Carroll WD,Wildhaber J,Brand PL. Parent misperception of control in childhood/adolescent asthma:The room to breathe survey[J]. Eur Respir J,2012,39(1):90-96.

[6] Liu F,Zhao Y,Liu YQ,et al. Asthma and asthma related symptoms in 23 326 Chinese children in relation to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seven northeastem cities(SNEC) study[J]. Sci Total Environ,2014,(497-498):10-17.

[7] Thompson PJ,Salvi S,Lin J,et al. Insight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about asthma and its treatment:Findings from a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atients from 8 Asia-Pacific countries and Hong Kong[J]. Respirology,2013,18(6):957-967.

[8] Herndon JB,Mattke S,Cuellar AE,et al.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 adherence,healthcare utilization and expenditures among medicaid and children’s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enrollees with asthma[J]. Pharmacoeconomics, 2012,30(5):397-412.

[9] 卢春容,邱晨. ACT评分在哮喘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335-337.

[10] Ko Fw,Hui DS,Leung TF,et al. Evaluation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A reliable determinant of disease stability and a predictor of future exacerbations[J]. Respirology, 2012,17(2):370-378.

[11] 丁风鸣. 简易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的可行性评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12] Zhou X,Ding FM,Lin JT,et al. Validity of asthma control test in Chinese patients[J]. Chin Med J,2007,120(12):1037-1041.

[13] Hasegawa T,Koya T,Sakagami T,et al. Efficacy of using the Japanese version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 for determing the level of asthma control in clinical settings[J]. Allergol Int,2012,61(4):609-617.

[14] Nguyen VN,Chavannes N,Le LT,et al. The Asthma control test(ACT)as an alternative tool to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guideline criteria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 in Vietnamese outpatients[J]. Prim Care Respir J,2012,21(1):85-89.

[15] Zha Q,Lin S,Zhang C,et al. Xiaoqinglong granules as add-on theragy for asthma:Latent class analysis of symptom predictors of response[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3,(1):759476.

[16] De Llano LP,Vennera Mdel C,Alvarez FJ,et al. Effects of omalizumab in nonatopic asthma:Results from a Spanish multicenter registry[J]. Journal of Asthma,2013,50(3):296-301.

[17] Park HW. The role of tiotropium in the management of asthma[J]. Asia Pac Allergy,2012,2(2):109-114.

[18] AI-Jahdali H,Ahmed A,Al-Harbi A,et al. Improper inhaler techniqu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asthma control and frequent emergeney department visits[J]. Allergy Asthma Clin Immunol,2013,9(1):8.

[19] Meltzer EO,Busse WW,Wenzel SF,et al. Use of the asthma control questionnaire to predict future risk of asthma exacerbation[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1, 127(1):167-172.

[20] Wei HH,Zhou T,Wang L,et al. Current asthma control predicts future risk of asthma exacerbation:A 12-month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Chin Med J,2012,125(17):2986-2993.

[21] Bateman ED,Reddel HK,Eriksson G,et al. Overall asthma contro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control and future risk[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5(3):600-608.

[22] Guibert TW,Garris C,Jhingran P,et al. Asthma that is not wellcontrolle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healthcare utilization and decreased quality of life[J]. J Asthma,2011,48(2):126-132.

[23] 戴红,于鹏飞,于潮晓. ACT在基层医院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哮喘杂志,2009,3(1):38-40.

[24] De Llano LP,Vennera Mdel C,Alvarez FJ,et al. Effects of omalizumab in non-atopic asthma:Results from a Spanish multicenter registry[J]. Journal of Asthma,2013, 50(3):296-301.

[25] Ozoh OB,Okubadejo NU,Chuwu CC,et al. The ACT and the ATAQ are useful surrogates for asthma control in resourcepoor countries with inadequate spirometric facilities[J]. J Asthma,2012,49(10):1086-1091.

郭小川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播技巧;体育评论;符号能力

体育评论员代表着所供职的媒体,面对赛场,他们有着极其广泛的话语权——可以对球员、教练、裁判甚至观众的表现进行评论,或褒或贬、或扬或抑。在当今体育传播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之下,电视体育评论员的“传播

技巧”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

一、早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广播体”传播,代表人物:张之、宋世雄

注重受众群体研究分析和意见反馈是老一代体育评论员的优点,同时他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每场转播的比赛看点,最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味、观众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水平。这是由张之老师开创的,宋世雄、王泰兴等发扬光大的早期中国体育转播解说风格。他们是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介绍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它的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增长知识。遵循播音传播规律,掌握播音基础理论,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对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节奏等基本的内、外部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得当。另外,不能忽略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节目播音员第一位的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水准,而非其它。

传播技巧:广播体,较弱的符号能力

符号能力是特定的传者或受者使用一定符号的熟练程度、水平或特色等。传者的符号能力越强,越能对受者产生作用和效果。 早期的体育解说员从其解说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来看,无疑是比较弱的。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一种不讲求传受双方互动的“灌输式”解说。我国体育评论的开山鼻祖张之是广播体育转播的解说员。将中国体育转播风格发扬光大的宋世雄也在中央人民电台工作了20多年。其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月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转播。由于中央级广电传媒的示范作用,反映在全国电视体育界说的形式上是一片高频男声,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内容上是嘴跟着球跑,应用大量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观众已经看到的比赛过程。例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宋世雄对一场足球比赛的解说:“伊朗队的4号队员在禁区线上将球断了下来,马上发动快速反击,4号将球传给8号中场队员,8号带球快速通过中场,8号传给11号,11号一脚远射,球进了!”由此可见我国电视体育转播评论工作受广播转播解说的影响极大。张之的解说特点是“打机关枪”,京腔京味、音频高、语速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转播的解说风格,在语言面貌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创作激情的。是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灵动的口齿来传情达义的。宋世雄1997年就体育界说问题接受《中国体育报道》节目采访时说:“体育界说声音要高一点,为什么?现场乱,声音高了穿透力就强,观众就能听清。语速要快一些,为什么?只有快一点才能跟上比赛节奏,说话慢就不能当一个好的评论员。”

传播效果:体育解说员仅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而没能充当受众的大脑。

从他们身上,受众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受众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极快的解说语速。那个时候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差,受众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提高受众体育欣赏水平的角度来说,早期的这种“广播体”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说员只是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将受众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图像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没有能够帮助受众对比赛进行深层次的、专业性的思考,在介绍比赛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受众视野和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二、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幽默语录”体传播,代表人物:韩乔生、孙正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电视台成名的体育转播解说员是韩乔生和孙正平。他们解说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形成,由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最初的韩乔生、孙正平几乎是张之、宋世雄的翻版,刻意的继承与模仿前人,他们成名于“打机关枪、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也没落于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他们处在早期“广播体”解说方式和后期“专业体”解说方式的过渡期,在他们后期的体育转播中可以看出想要摆脱前人影响,加入“评论”成分的痕迹。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个人特点的缺失使得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最终以失败收场。韩乔生留给受众的是一连串“解说口误”的记忆,这种早期的无意识口误发展到了后期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尝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韩乔生语录”。

传播技巧:幽默语录体,影响日渐深入

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以韩乔生为代表的体育节目解说员仍然沿袭前人的解说风格,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让逐渐专业的球迷嘲笑声不断。更令人遗憾的是口误连连,例如“35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某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入一球” ①等等,不一而足。受众最初对这种韩乔生式口误的反应是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解说上的失误,因为受众发现,这种超低级的失误和自己逐渐专业的欣赏水平之间能够摩擦出一种幽默的火花,令人忍俊不禁,受众越是专业,这种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发强烈。于是网络上,媒体上关于韩乔生幽默语录的文字越来越多,韩乔生本人也开始在转播过程中有意“犯错”,博观众一笑。这一点在2005年4月体育频道的一期《韩乔语录》栏目中得到了韩乔生本人的承认。

传播效果:幽默的语录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各路媒体中有关韩乔生语录的文字甚嚣尘上,很多学者甚至把韩乔生语录的风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这也着实让韩乔生“火”了一把,尽管人们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但各种类型的幽默语录还是纷纷浮出水面,有很多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体育评论员被受众认可的根本标准还是其对体育比赛的分析解读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为受众释疑解惑的能力。当受众对这种“幽默语录”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厌倦的时候,韩乔生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专业”体传播,代表人物:黄健翔、张路

近几年来我们的体育播音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评论员走上了转播台,他们以宽泛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如果说,播音员以出色的外形、嗓音和语言功底赢得观众,那么体育评论员则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高超的预见性,为体育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解说、评论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精深者,不仅能够讲得清、说得明,更要评得精、论得合情合理。因此,评论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或实践,并且,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贝利,做过足球评论员,拳王阿里是重大拳赛转播的座上客,张路,本身就研究足球理论。这些都说明,观众看体育节目不单是一般的外行看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具有权威性的分析和点评。相对于早期的体育节目“播音员”,体育评论员观点的个人色彩非常突出,它鲜明、准确、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传播技巧:专业评论,极强的符号能力

毫无疑问,黄健翔最擅长的符号是“语言”,而且他拥有极强的话语能力——他是真正的靠话语取胜的解说员。他没有花哨的肢体语言,学不会矫揉造作的煽情,更没有和球迷套近乎的本事,甚至有些时候他让人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但这都不妨碍球迷喜欢他。因为球迷在乎的是他的学识和机智,也就是他解说中体现出的专业和深刻,这正是他相对于宋世雄的僵化、孙正平的刻板、韩乔生的无知而在诸多体育解说员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历史战绩到教练风格、从球员特点到场上形势,黄健翔总能娓娓到来。夹叙夹议中,他还能结合精彩之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球迷在欣赏一场比赛的时候能达到“广纳博收”的效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队比赛开始之前黄健翔在介绍比赛背景时的一段解说:“潘帕斯草原的风让阿根廷人把热情奔放的性格融入到了极富创造性的足球技术之中,他们的进攻能力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支对手胆寒;英格兰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他们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钢铁般的意志背后是他们对胜利的无限渴望。而1981年英格兰人与阿根廷人爆发的那场马岛战争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17年后的这场比赛无比关注。”而且,对于场上的异样情况,他是唯一敢直言不讳地进行剖析和批判的解说员,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毫不夸张的说,黄健翔丰富的足球解说知识使他成为集“理论家”、“历史学家”、“批判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成者。

传播效果:促进和推广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黄健翔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至今已经在电视体育节目行业从业十年。在他从业的这十年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界的评论局面,提高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 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②

结论:通过对中国新老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体育节目解说员,尽管他们驾驭“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来看来看,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因此他们运用“语言”这一传播符号的能力又是比较弱的,符具和符义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速度慢,在早期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电视体育评论受广播的影响比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中后期,发展环境的逐渐优良使得体育评论员的符号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符具和符义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联性,而非早期的完全重合。体育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对于手中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从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沿革之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电视体育评论几十年的发展轨迹。

注释:

①《恐韩:韩乔生语录》,第8页

②《影响未来:中国传媒三十人》之《黄健翔:球场小世界大》,宋 悦 曹红蓓 杨雪梅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著,华夏出版社

②《论信息产业中的大众传播》,蔡玮 著,津图学刊

郭小川的诗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跨国传媒集团不断的进入中国市场,因地制宜地在中国市场采取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营销策略,这为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诸多国外传媒巨鳄和国内同行业的“内挤外压”,中国传媒产业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挑战。

关键词:跨国传媒集团;传媒市场;营销策略;机遇;挑战

伴随着传媒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跨国传媒集团不得不把进军全球市场作为公司的战略目标。然而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跨国传媒集团为了整合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扩张,取得最大限额的利润,在主观上也有了进驻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望。

一、 跨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

为了克服“水土不服”和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他们只能在更好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对中国市场采取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营销策略。跨国传媒集团的中国战略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进入市场和营销传播。

(一)针对中国政府的传媒开放政策和中国市场的特点,跨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包括内容和资本技术两种方式。①

在内容方面,他们通过把其在国内的传媒产品,拿到到中国市场销售。如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知名报纸杂志在中国直接贩卖图片和信息;美国时代华纳集团旗下的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直接在中国涉外饭店落户都属于此类方式。这是跨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最简单、最低成本的方式。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在语言、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西方社会的差异较大,采用这一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传媒集团并未收到预期效果。

在资本技术方面,他们通过建立其官方网站的中文版或者与中国国内传媒企业合作,进行低价倾销和技术信息共享,进入中国市场。②例如,2004 年10 月,中影集团与美国华纳影视公司、横店集团合资成立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影业公司——华纳横店影视公司, 这也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电影娱乐公司。美国全球最大的传媒娱乐集团维亚康姆也在2004年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签署协议, 合资组建了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

(二)跨国传媒集团在初步了解中国市场之后,根据中国市场特点和受众需求,采用品牌营销、渠道轰炸、本土化策略等营销方式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1.品牌营销

跨国传媒集团根据自身特点和品牌形象制定具有中国特点的全新价值定位的新节目新产品。传媒产品,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有很强的文化和地理差距,只有实现本土化,跨国传媒集团的产品才有可能彻底地融入中国市场,被受众更多更好的接受,更加容易树立良好且稳固的市场品牌形象。例如,上世纪80年初,美国迪士尼集团以“米老鼠”、“唐老鸭”等意识形态关联度低且受中国儿童喜爱的动画产品最先打入中国,使“迪士尼”在中国市场家喻户晓。

2.渠道轰炸

对跨国传媒集团来说,渠道轰炸也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在处于转型期中国市场建立多种且灵活的多种分销渠道,将其传媒产品通过自己选择的销售渠道转移给中国消费者并且从中获得利润。传媒产品作为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的精神产品,其分销渠道和分销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仍遵循国际市场营销学的一般规律。跨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分销渠道策略大致有两种:

一是企业直销,即跨国传媒集团不经过中间环节把自己的产品直接销售给中国市场的最终使用者使用。如美国维亚康姆的MTV等国外电视频道进入中国广东地;外国通讯社、杂志在中国直接发展用户都属于此类。

二是选择性营销,即跨国传媒集团将产品有针对性地选择中间商,再由中间商分销给使用者。如不少跨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没有发行权,退而求其次,将自己的传媒产品与中国国内的媒体或文化公司合作,进行本土化处理后,再有这些传媒公司进行进一步销售就是比较典型的作法。

3.本土化策略

所谓的本土化营销策略,它要求跨国公司把自己当做目标市场中固有的一员,努力融入当地文化,放弃以往的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营销目标,把如何提高企业在目标市场中的地位作为营销目标,企业致力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而跨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产品本土化、促销本土化等。其中产品策略是跨国公司占领目标市场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在上世纪90年代名声大噪的美国大片,就是这种营销策略的产物。到现在,几乎每一部获得奥斯卡获奖的美国电影都会及时在中国市场上映,更多亚欧洲国家的电影业逐步进入中国市场。这些方法拉近了跨国传媒集团的产品与中国受众的距离,同时在政策和意识形态上也更容易得到中国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同,利于其更快地打入中国市场。

二、传媒集团的进驻所带来的中国思考

传媒行业,曾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但是,随着贝塔斯曼集团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在京成立,默多克新闻集团星空卫视在广东的落户,美国时代华纳传媒集团巨资收购香港华娱卫视,诸多大型跨国传媒集团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不断的加快进军中国传媒市场的步伐,中国的传媒市场已不再是一块平静之地。

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对跨购传媒集团全球化战略以及其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充分全面解读的同时,分析我国传媒业发展现状,寻找不足,并积极学习跨国传媒集团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传媒业的进步和成熟。加快国内传媒多元化、市场化和集团化进程,逐步完善中国传媒市场。③加快步伐的健全我国传媒行业的产业链。同时,要促进传媒企业自身内部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传媒行业的总体综合竞争力。

中国传媒产业振兴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传媒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中拥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党的十更是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发展,这在大环境上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面对诸多国外传媒巨鳄和国内同行业的“内挤外压”, 使得中国传媒产业不得不增强与国外媒体的交流与互动,努力在媒介细分和整合两方面做大做强。尽管与西方媒体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正如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潜力也是不可估量的。中国传媒业面对更具挑战性的国际传播大环境,更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自信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注解

①高虹.《美国传媒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与阶段》.《特区经济》,2008.8。

②张辉锋.《跨国传媒集团的低成本战略——兼析对中国传媒集团的启示》.《国际新闻》,2003.1。

③邵培仁,严伟.《跨国传媒集团入粤的思考》.《新视野》,2002.8。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梅清豪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美]菲利普·科特勒.战略品牌管理(英文原版)[M].普豪出版,2009.

[3]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支庭荣.媒介管理[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郭小川的诗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公交移动电视是在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安装在公交车上的移动的新型电视,它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拓展了电视的受众群。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公交移动电视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服务平台,公交移动电视进一步拓展了广播电视传媒市场,促进了新兴媒体产业的发展,并且还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并拉动传媒经营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何发挥它独特的传播优势,值得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一、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 

 

公交移动电视是在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安装在公交车上的移动的新型电视。①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媒介的诞生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移动电视的诞生和应用正是由于一种“新的尺度”的产生,从而实现了人们在移动中看电视的愿望,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公交移动电视它变固定接收方式为移动接收方式,是一个重大变革。“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这是公交移动电视最生动的写照。公交移动电视最早出现在新加坡。2001年,新加坡率先在1500辆公交车上使用移动电视,随后迅速普及到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2003年1月1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作为内地第一个移动电视频道,目前已经在上海市区150余条公交线路、近4000辆公交车上安装了移动电视机,其中90%的线路贯穿中心城区,日受众达700万人次。自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以来,北京、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也相继开始在公交车上开播移动电视。短短几年时间内,移动电视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它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群 

 

与传统媒体不同,公交移动电视的目标受众就是“在城市公交车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 

首先,公交移动电视受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数量庞大。据统计,杭州公交每天平均接载乘客300多万人次,按现在安装的移动电视机推算,每天约有220多万人次收看移动电视,已形成家居之外不可小视的庞大收视群落。 

其次,受众组成成分复杂,一般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构成了接收公交移动电视的主力军。从杭州公交车的乘客来看,杭州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为杭州市当地的主流消费人群,多为上班、上学、旅游和购物人群,其中学生、企业公司一般职员以及党政机关普通职员占到了74%。从月收入情况分析,公交人群3000元到5999元中等收入家庭占到27.4%,6000元以上中高收入家庭占17.3%,总体平均家庭月收入为4731元。从学历方面分析,高等学历人群占公交人群的45.6%。而最有价值的是,公交人群是日常消费的主要决策者。其中37%的被访者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者,67%的被访者是日常消费品方面的主要决策者,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也是广告商非常看重的广告投放目标。(以上数据源自ctr市场研究机构和央视索福瑞) 

第三,受众被动地接收电视节目。在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这一传播理念的转变,可以看出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几个大环节之一,其地位已经日益凸显。过去由于电视频道匮乏,受众基本上处于“你播我看”的被动接收状况。随着技术的进步,频道的增多,受众可以拿着遥控器自主选择自己想看的频道和电视节目。然而,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受众又一次成了被动的接收者。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只要置身车内,就一定能接收到播出的声音和图像信息,除非“闭眼不看,堵耳不听”。 

 

三、公交移动电视播放的内容 

 

大众传播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媒体而言,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公交移动电视播出的节目,主要包括新闻、休闲、资讯三大类。如何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风格来吸引移动人群的眼球,是移动电视生存的基本法则。由于其目标受众是“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编排就必须考虑其不同于传统电视的特点 

(1)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应该在电视新闻基础上提炼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在其内容的选择上应以风趣幽默的软新闻为主。同时,受众对市政服务类信息需求量大,作为地域性强的媒体,移动电视可制作向市民提供市政服务方面的内容,如便民服务、文化教育等实用、短小的新闻节目。在资讯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应将受众的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作为考虑因素,从受众的兴趣出发制作节目。据日本博报堂综合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依次是趣味资讯、运动资讯和时尚资讯。而在对移动频道节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其频道的节目内容相对单调,在广泛的受众需求和兴趣方面仍有开阔的拓展余地。 

(2)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适应传播环境。幽默短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短小简洁、易理解、无需画外音解释的内容构成,十分符合在传播环境复杂、受众多元化和媒体接触时间短的移动电视上播放。以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诙谐的表演给观众带去了欢乐,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树立了亲和的媒体形象。 

(3)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是一种商业性媒体,广告是移动电视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湖南卫视与联合利华推出的植入式广告的手法可以被公交移动电视所借鉴,在娱乐中向受众潜移默化的灌输品牌信息,最终实现了受众和广告主的双赢。同时,作为与受众一路相随的媒体,应该适时将“机器—人”的传播方式柔化为“人—人”的传播方式,增加公益广告的播出量。②比如在气温变化、或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临时插播短小温暖的字幕“小贴士”,体现对受众的关怀。同时,作为地域性媒体的移动电视频道应增加播放相关的城市宣传片,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做出贡献。

四、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直接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移动电视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对其传播效果的分析无疑是必要的。

(1)从传播对象看

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即“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③。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然后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结果有两种: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改变受众对某一媒体的期待。因此公交乘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影响到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的印象及其今后的传播效果。

受众在乘车时由于无聊自然会对信息、娱乐等信息产生一种需求心理,这种需求心理让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能够有效地吸引乘客的注意,当节目正好符合受众的预期心理需求时,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就会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然而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收视需求心理。对于公交移动电视这种免费送上门的服务,尽管有许多乘客在看、在听,想通过观看电视节目获得一些新闻资讯,或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乘客,并不想受到移动电视的声音干扰,希望在车上得到安静的空间去看报或休息。由于电视的传播方式是音画共存的,乘客可以选择不看,却不得不听。电视上的这种声音并不同于车辆等的噪声,电视的声音是含有大量信息的,它持续不断地调动着人们的思维,许多乘客的大脑也会因此被动地响应而疲劳不堪,这无疑是一种折磨。这种“被动性地消费”导致公交移动电视呈现“非人性化”的使用效果。这里的“被动”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公交移动电视缺乏互动的弱点,这影响了其信息的传播效果。

(2)从传播环境看

公交移动电视处在一个封闭的收视收听环境中,能够最大化地将电视节目传达到受众群中,实现传播到达的第一步。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说,公交移动电视又是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传播环境中,其收视时间和空间都很局促:一是乘客在公交车上的停留时间短暂、随机性大;二是公交车里拥挤狭小,电视屏幕常常会被站在那里的乘客给遮住,尤其是遇到高峰时段,一些乘客站在移动电视前面,使得后面或坐在远处的乘客看不到电视画面,也无法听清电视声音;三是公交车的传播环境比较嘈杂,各种声音交汇,车厢里的报站声、谈话声、乘客在上下车时的声响,以及公交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等都会影响到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受众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具有家居环境下收看电视的休闲与安逸,往往有烦躁厌倦、紧张戒备等负面情绪。

(3)从传播技术看

公交移动电视能够在时速120公里左右的运动状态下接收并播放出稳定、清晰的电视画面,而且通过数字电视的无线传输方式已经基本消除了模拟电视时代因传输问题产生的屏幕雪花、重影等现象,这些都使公交移动电视达到一个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五、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所受的影响

首先,在一个相对比较混乱的环境里,移动电视的“有效到达率”不容乐观。车厢里的报站声、谈话声,乘客在上下车时的声响,以及公交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等都会影响到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而且在拥挤的车厢里,电视屏幕常常会被站在那里的乘客遮住,使得后面或坐在那里的乘客看不到电视,也无法听清楚,而节目内容听不清楚,是影响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的最大症结所在。

其次,也许有些乘客在上下班的路上想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及时获得一些新闻资讯,或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但也有一些乘客并不想受到移动电视的声音干扰,希望在车上得到安静的空间,因此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移动电视符合现代文明规范吗?公交移动电视虽然为乘客提供了电视节目,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由于不同的受众具有这样一些复杂的收视心理,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从传播的技术方面来看,尽管从理论上说移动电视能够在时速120公里左右的运动状态下接收并做到图像稳定、画面清晰,但实际上目前在经过高层建筑物的时候,接收信号会受到影响,经常会出现信号屏蔽的情况,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今后移动电视进一步扩大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郭小川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民时评 时评 传播效果

时评,即时事评论。其选题广泛。思想深刻,言语简洁明快,内容注重思辨性。它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时评执著地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不完整性。主张对不良现象提出建议和批评。“遥远的被拉近,细小的被放大,真实的被发现。”通过阅读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可发现。时评通过真切地拉近、放大和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推进民主化进程。

法律和政策效果

权力需要制衡。公民权利需要保障。这就需要民主和法制。时评可以推进民主和法制的进程。可以促使有关部门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规和政策。2009年4月6日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从开始发酵到最终定稿,时评功不可没。在“新医改方案”的酝酿中,时评作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用独特的视角,对“新医改方案”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终于使“新医改方案”得到完善。

另外。时评正确地解读有关法律和政策。可以对广大民众进行普法教育。在2009年“两会”召开时,一些法律或政策,对于普通公众而言,难以理解。因此。时评就对所研讨的法规和政策详细解读,使公众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能够清晰、全面、深刻的理解。《从吴邦国报告里读懂政党制度信息》一文针对部分人对我国政治制度认识模糊这个问题,把吴邦国委员长着重提出的制度要点阐释清楚,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个重要信息传递出去,这对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中国信心让世界倍感振奋》一文中,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很长,普通民众很难抓住重要信息,因此。该文就从中抽取要点,把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政策传递出来。使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国不但积极自救,而且勇于参与全球大救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对于我国及世界的经济重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化效果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无论广义还是狭义。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讳言的。时评对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它传递的文化价值是一种思想价值。这一方面是民众的思想诉求。另一方面是时评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但由于时评作者的综合素质不同,会导致其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效果。

积极效果指时评对文化事业或是对国民的文化程度产生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能够促使文化事业发展。能使国民的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提高。在2009年经济危机严峻的时刻,《人民时评》文章《大学生就业呼唤“治本之策”》中肯地指出了就业的状况和危机。并传递出这种信号:治疗大学生就业这个病需要找到病根才能治本。从而使人们明白大学生就业不是一个简单和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中指出,在经济萧条时期,正是文化产业兴旺的时期,并指出文化产业属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因此,在当前阶段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篇文章对拉动内需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消极效果指时评在对某个事件进行评析时,有意或是无意地传递出庸俗甚至低俗的效果。这些文章为了刺激读者眼球,语言上粗俗,内容上媚俗,迎合社会上的不良倾向,在民众间产生了不良后果。如《网络热词背后的那些故事……》这篇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些热词。这些词语是由一些社会热点引发,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郭跳跳等。这些词语从语法角度而言,有些属于贬义词,甚至是侮辱性的词语,如“范跑跑”这样的绰号。然而,作者却把这些词语的“提炼”作为网友聪明智慧的表现,并且进行毫无专业性的评论:“网友不单纯是当年那些只会聊天、玩游戏的少年,他们关注现实,介入现实,不吝于表达,而且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这就完全误导了读者,使民众认为给别人取绰号和爆粗口是件光荣的事情。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

民生效果

时评要准确地传递民生效果,就要做到“三贴近”原则,从平民视角考虑问题,关注民生、民权、民意、民情,传递人文关怀思想。本文所指的民生效果有两类:大民生效果和小民生效果。

大民生效果是指时评从宏观角度解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民情、民意和民权。从而把来自民间的价值观再正确地传递给民间。如《户籍制度改革不应该裹足不前》、《从北京户籍改革新举措说超》、《户籍制度改革会走多远》等文章,在户籍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问题瓶颈的情况下,它们从各个角度分析论证户籍改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促使户籍改革被尽早地提上议事日程,终于在2009年4月份,辽宁省颁布了《辽宁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若干规定》,该规定中明确表示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统一实行“居民户口”。还有对教育和科技的时评,不但推进了教育公平和公众对科技的重视,而且推动国计民生的良性发展。

小民生效果是指时评针对百姓的衣食住行,从微观角度诠释民生、民情、民意和民权,从而为百姓提供具体的思想指南。《“取消公祭”背后的民生关怀》一文,针对灾后重建的困难,该文指出取消公祭的益处,并精辟地点出公祭取消后中华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延续更能铭记在国民心中。而《农民工返乡也有作为》一文则具体点出农民工在金融危机下。不是非到外地打工才能挣到钱。在家乡这个自己特别熟悉的环境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更能发挥作用。这篇文章对陷入迷茫的农民工指明了去路。特别是对“三鹿奶粉事件”的一系列评论,直接使民众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同时,也使民众能理智地对待政府采取的措施。

服务效果

大多数情况下,时评对社会不良现象和恶俗风气进行抨击,这非常容易使公众忽略时评对社会和公众的服务效果。时评正是在这些看似尖锐但却理性辩证的文章中体现出服务效果。其效果主要是提供信息,化解矛盾,诚信参考。

提供信息。“评论有提供信息的作用。因为:第一,评论有时会夹带从未透露过的新闻;第二,有些评论传达政党或政府的新观点、新精神;第三,评论的措辞、语调显示出一个政党或政府对某个事件的态度变化。这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不由自主的。”那么,作为评论新样式的时评,也同样具有这种作用。《为温总理“积极准备官员财产收入公开”叫好》一文,透露出几个关键的信息――温总理反腐的决心,有关反腐制度的制定,公众对腐败的态度――这对震慑腐败和凝聚民众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

化解矛盾。当社会上出现一种社会现象或问题后,各个群体都会把利于自己的版本通过小道消息传播出去,它无论是“谣言”还是“流言”形式,都会对原事件进行歪曲或夸大,这就隐含着矛盾。这时,时评就要引导社会舆论,化解一触即发的矛盾。在《春运包车易疏不易堵》一文中,针对乘车难的问题,作者指出春运期间的包车现象。有关部门要疏导,不能一味地堵漏,否则就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这对乘客和相关部门之间的矛盾化解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航空动力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华北农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