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学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范文第1篇

1•1试验材料

土壤样品取自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绿化区内,采集0~20cm和20~40cm2个土层深度的土壤。

1•2试验方法

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地段,面积分别为100m2(10m×10m),在每块样地内随机选取10个点,去除地表的凋落物层,然后用直径4•5cm的取土钻采样,相同土层的土壤组成1份混合土样,去掉土壤中可见植物根系和残体。测定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以及pH值和电导率(EC)。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全磷含量测定采用高氯酸-硫酸-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含量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法,速效磷含量测定采用盐酸-氯化铵法,pH值测定利用pH计,EC测定利用电导率仪[1]。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全氮含量

样地内土壤的全氮含量偏低,0~20cm层土壤含氮量比20~40cm层略高(表1),但均<0•2%,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的需要,应提高氮肥或有机肥施用量,以提高土壤氮含量。

2•2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含量

样地内0~20cm层和20~40cm层土壤的全磷含量均>50mg/kg(表1),说明2层土壤磷库水平均较高。2层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均<20mg/kg,说明该样地土壤速效磷供给相对不足。

2•3土壤速效钾含量

过去认为土壤速效钾含量<60mg/kg为低水平,60~100mg/kg为中等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目前认为速效钾含量150~200mg/kg为高钾水平;<50mg/kg为缺钾水平。样地内0~20cm层和20~40cm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仅7•819~24•526mg/kg(表1),说明该样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很低,需要增施钾肥。

2•4土壤pH值

样品土壤pH值>7•5,呈碱性,这是由于该校区土壤中常混有建筑废弃物、水泥、砖块和其他碱性混合物等,其中的钙向土壤中释放;此外,还沉降大量含碳酸盐的灰尘,水泥风化向土壤中释放钙,土壤中碳酸盐与碳酸反应形成重碳酸盐等因素[2~5],导致该校区土壤pH值与自然土壤差异明显。pH值过高会引起植物营养缺乏或受毒害[6,7]。

2•5土壤电导率

样地内20~40cm层土壤EC值达到1•66ms/cm,比0~20cm层高0•95ms/cm(表1),说明20~40cm层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很高。有关试验证明,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高,可能会形成反渗透压,将植物根系中的水分置换出来,使根尖变褐或干枯,可溶性盐浓度过高还会使植物受到损伤或造成植株根系死亡。土壤湿度的波动会使可溶性盐含量过高的问题进一步恶化,植株根系受损伤严重,无法吸收水分和营养,导致植株出现萎蔫、黄化、组织坏死或植株矮小等症状。EC值过高也会增大由绵腐病菌引起的根腐病的发生机率。

3土壤改良方法与措施针对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土壤养分含量低、呈碱性和电导率大等特点,可采取一定措施改良和培肥土壤。

3•1物理方法

可以采取深翻熟化、客土栽培和培土(壅土、压土与掺沙)等措施改良土壤,也可以采取松土透气和地面覆盖地被植物等措施改良土壤。

3•2化学方法

3•2•1施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属于偏酸性肥料,土壤有机质(风化煤)和土壤有益微生物(固氮细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含量较高[8]。其所含的有益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不断释放出迟效态氮、磷、钾,因而能有效改善中度盐碱土pH值,减缓土壤有机质的降低,减缓由于植物生长所造成的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消耗,这些因素均对改良盐碱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2•2施用化学改良剂可施用电厂脱硫石膏、日本盐碱地改良剂和磷石膏[9]改良土壤,以及采用深松土壤、化学改良与种植耐盐牧草相结合的模式改良土壤[10]。

3•2•3施用燃煤脱硫产物燃煤脱硫产物可对碱性土壤起到较好的改良作用。该改良方法首先是采集土样,通过化验,计算出改良所需的CaSO4量;再根据燃煤脱硫产物的成分,计算出脱硫产物的需要量;然后将脱硫产物撒施于地表,进行灌溉,并且采用与正常土地相同的田间管理措施。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具有改良速度快、效果好的优点,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特性,提高作物产量,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1]。

3•2•4利用土壤液膜土壤液膜是1种棕褐色液体,属于土壤结构改良剂。用喷雾器将其喷洒在土壤表面,可以起到类似塑料地膜的增温和保墒作用。此外,还可以随农事操作将其翻入土中,在1段较长的时间内起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

建筑学院范文第2篇

论文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城市与建筑方向毕业设计的概况,包括毕业设计的命题与目标、教学与训练方法、课程设置与各阶段训练重点;在艺术院校的宏观背景与条件下,尝试从自主式研究型设计中寻找一种“艺匠并重”的建筑学教学方法,既充分考虑艺术生的特点,又回归到建筑学学科本身的讨论.

关键词:

自主研究型设计;艺匠并重;艺术思维;匠人精神

1建筑师培养的两种教育模式

纵观历史,建筑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模糊的身份.古埃及法老身边全能全知的大祭司其实具备着建筑师的职责与技能;文艺复兴时期完成《建筑十书》的阿尔伯蒂开始把建筑师逐渐与雕塑家、画家等分离出来;直到20世纪初,伴随着现代主义运动涌现了一大批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建筑师始终在技术与艺术间徘徊与游走.而造就建筑师的建筑学则是一门涉及艺术、科学、技术和人文等领域,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具有职业实践性与艺术创造性并重的特征.在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体制下,根据笔者的观察与了解,如果按建筑院校的背景来分类,近年来的建筑学教育似乎徘徊于两种“教育模式”之中.

1.1工科学校背景下的建筑学

早在之初,经过院系调整和重新部署,当时全国有八所建筑系,也就是建筑“老八校”.由于解放初期大建设的需求,建筑学基本都建立在工科院校中,拥有着极其浓厚的工程技术特色与传统,培养了许多功绩卓越的建筑大师.后来国家改革开放,在这一轮建设大潮中建筑人才开始供不应求,许多其它工科院校也效仿“老八校”开办建筑学专业,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导致建筑师的培养与教育似乎仅限于工程技术培养与训练,而另一方面艺术思维能力的训练似乎没有得到重视.

1.2艺术院校背景下的建筑学

环境艺术专业是艺术院校体系下发展出来一门的环境空间学科,包括了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与建筑学专业同属空间设计类学科,但由于学科分类的设置,难以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对话.在大约十年前,中央美术学院打破壁垒,首次在艺术院校中开设了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从此建筑学专业开始走进各大艺术院校,成为了一门新的课题与探索方向.基于艺术院校的大背景,其中某些建筑学教育部分陷入了完全艺术思维的“误区”,过分强调创意概念,在教学中淡忘了建筑师重要的一面———对工程技术的了解与训练,导致艺术院校毕业的建筑专业生似乎只擅长绚丽的效果图与排版,学生难以融入真正的建筑设计实践.广州美术学院是全国重点传统艺术院校,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中的建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学制5年,设置于2004年,2008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毫无疑问,年轻的广美的建筑学还处在探索期,笔者基于以上两种教育模式的观察与反思,试图在毕业设计中引入自主研究型设计教学方法,在“艺匠并重”双重训练标准的要求下因材施教,为广州美术学院的建筑学教学模式探讨投石问路.

2毕业设计命题的两种建筑学观念

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本科的结业课程与最终学习检验,笔者采用自主性研究型设计:题目只规定场地背景,对具体功能选择和类型不设限,在学生自主确定方向后,对题目进行研究与深化,独立推导出设计方法并完成设计.笔者的研究方向隶属城市与建筑工作室,题目有意侧重于城市更新与改造中的空间设计.本次毕业设计选题为广州荔湾区泮塘村改造设计,原因有二:第一,泮塘村位于荔湾区公园内,与其他的城中村不同,村落肌理清晰,周边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是广州城内仅存的具有传统历史肌理与风貌的村落.第二,告别了过去30年粗暴扩张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后,中国城市已经进入了内向的城市更新与改造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更新的环境下面对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师必须面对的最重要课题.考虑到以上两点,选题试图给学生提出建筑学最基本的两个观念:观察日常生活与场地解读.希望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细微的记录当地日常生活中衍生出来的空间形态,并深入的进行研究解读.同时,学生必须建立城市———乡村这种边界空间的阅读能力,在两种尺度相差巨大的碰撞中找到空间营造之法.

3培养“艺术家”和“匠人”的两个阶段

为了使教学具有一定可操控性与评价共性,笔者在研究方法与设计步骤上有意设置并规定了严格地计划,给予学生比较清晰的方向与思路.教学大致分为“艺术家”阶段与“匠人”阶段,学生自然要扮演两种身份展开设计.

3.1“艺术家”阶段,为期5周.

前2周现场个人漫游:以个人的兴趣点出发观察日常生活并记录.本阶段要求学生如艺术家一般,用身体的感知体验作为基地解读的方法.从个人的关注点开始,深入研究并窥探隐藏在表象下面的真实的“城市--乡村“空间结构与规律.后3周要求学生基于个人体验,运用非空间艺术的表达方式(如绘画、雕塑、版画、音乐、电影、舞蹈等)转译个人对场地的理解与体验,抽象并揭示日常生活中的非常空间特征.“建筑其实是有形的事物.所有设计始于对建筑及其材料物质与感知的假设.以有形的方式体验建筑意味着去触摸、观察、倾听和嗅取.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技能正是我们教育的宗旨.“艺术家”阶段是为艺术生的活跃的艺术思维特点所度身定制的,力求充分发挥他们感性思维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周遭环境的体验感知能力,从中学会阅读城市空间并揭示其内在结构与背后形成逻辑.

3.2“匠人”阶段,为期12周

前8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表达,在基地中发现“非常空间”的出处与原型,从而确定改造的空间与场地,并确定之适应的功能需求,展开建筑设计.为了建立上一阶段的艺术表达与建筑设计的连接与转换,笔者要求学生在本阶段完成大量的手工模型以确保“艺术化”的空间研究成果的得到充分转译.同时,为了有效控制设计深度,要求作品设计规模小于2000平方米,鼓励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对空间、材料、构造进行更多的讨论与美学表达,使传统的“匠人”精神在手工制作与材料试验中渐渐得以培养与延续,避免设计作业仅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图纸中.最后4周为最终图面表达与展览准备.这一阶段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作业最终必须以高质量的展览形式作为最终状态,以训练学生在最终的图面、模型制作、表达上的技巧与能力.“早在1919年,建筑家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在创立包豪斯艺术学校时,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结合,为未来建设服务的目标.今天,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二者的具体内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视角的解读,也深刻影响到对建筑教育的认识.”“匠人”阶段是针对艺术院校背景下艺术生的短板而设,大多数艺术生往往缺乏对某种想法的持续研究与实现能力,大多习惯于停留在空泛而虚幻的图纸上.在强调艺术教育与人文培养的前提下,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建筑学具有极强的技术属性,使学生们具备在理性而严谨的技术范畴中运用敏锐的艺术敏感,发现并创造建筑美.所以,在完成“艺术家”与“匠人”两个阶段的训练后,强调艺术思维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思想的解放和创作的自由,同时也希望通过技术与设计教学中技术意识的建立,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本次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最根本的目标与期望.

4设计回顾与点评

经过自主研究型设计,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迷茫、无助到后来清晰、自信.毕业生面对高强度的课程设置,无一例外地找到了具有个人色彩的空间解读与记录方式.窥一斑而知全豹,侧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对比,无形中建立了城市空间解读的基本视角与方法.但由于个人时间进度的安排差异,就设计深度而言,许多学生还无法满足课程要求,笔者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加以改进.

作者:李芃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建筑学院范文第3篇

人类社会对与能源的恶性开发和过度索取,不仅直接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也逐渐引发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考。可持续建筑,作为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一方面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建筑行业已成为我国三大能源使用领域之一,每年在建设工程中产生的能源损耗占总能耗的30%左右,基于这一现状,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可持续建筑的整体发展,但这种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引导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住宅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领域,对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关注存在一定不足。根据英国建筑研究协会的研究显示,如果学校可以采用一定的节能措施,每年可减少排放100万吨的CO2,并为地方议会节省6000万英镑,由此可见,在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针对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可持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长期以来缺乏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导致该地区大量的既有建筑并没有进行节能设计,属于高能耗建筑。综上所述,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通过对合肥市若干中小学校园建筑的调研,以及对优秀可持续建筑设计案例的学习,从现有的可持续建筑设计一般性方法理论中提炼出适用于中小学校园建筑的专有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现有中小学校园建筑的不足

1.1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资源上的浪费

早期建设的部分中小学校园,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校园规划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教学用地及教学用房紧缺的情况,而扩建教学用房,要么,只能占用校园内部原有的绿地空间;要么,只能另寻校区,导致教学资源上的浪费。以合肥市科大附中为例,从最初的科大附中东区校区扩张到科大附中南区校区,最终又由于两处校区不方便统一管理,将东区的学生迁至南区,东区校园拆迁以作他用。总体而言,校园的拆迁以及重建,不仅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也会出现诸多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合肥市南门小学5~6年级搬迁至原八中老校区的过程中,因为新校区装修未完工气味难闻,甚至一度出现了家长拦在桐城路上抵制搬迁校区,是一种典型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做法。

1.2教学建筑设计中的不足,导致高能耗的产生教学建筑产生高能耗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教室单元在设计中,开间大而进深长,自然通风采光效果差;(2)教学建筑中极少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等生态策略,仅靠空调系统调节冬夏季的恶劣气候;(3)建筑设计中缺少对夏热冬冷地区西晒现象严重的回应(如竖条窗设计、侧向遮阳板设计等等);(4)建筑墙体保温性能差,从而导致冬季能耗较高。1.3可持续技术及设计的缺失可持续技术及设计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1996年才正式引入“绿色校园”这一概念,目前可持续中小学建筑也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指导理论与设计方法。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大多欠缺对可持续技术的考虑,偶有进行绿色设计的,也以国外的可持续设计案例为参考,在实际使用中很难适应我国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夏热冬冷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2)经济原因:以2009年为例,我国的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1%,远低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很少有中小学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可持续技术的应用。

2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案例分析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坐落于西南五环外的一个新城中心,其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4414㎡,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建筑功能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食堂。借用孔子“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的典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以自然为课堂、在自然中讲习的教学场景。而如今的城市学生长期困于书本与教室中,已然与自然空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房山校区为了消减这种隔阂,不仅在美学层面与第一自然建立了积极的联系,还创造了以“花园学校”为主题的第二自然:(1)与第一自然的联系:为了最大程度上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冬夏两季的冷热负荷,被动式的节能设计策略被尽可能地运用到了设计的方方面面之中,大到校园规划中建筑布局和几何形态的总体控制,小到单体设计中窗户遮阳的细部设计。(2)对第二自然的创造:一方面是在垂直方向上创造了多层次的地面空间,另一方面是将教学楼屋顶设置为供学生学习、实践及体验的农场空间。大地、屋顶农场以及处于它们之间的“花园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连接,体现创造第二自然的多种可能性。

3中小学校园设计中的可持续策略

3.1校园的开发性

这里的“开放性”是指以可持续思想的角度考虑校园规划,也是一种对社会效应的回应。开放校园通过规划将学校作为社区生活的核心结构,赋予其更多的社会职能,形成学校与社区环境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二者在资源上的共享。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私密性进行分级,将校园分层级地对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开放,例如局部开放校园中的活动中心和室外场地。

3.2对场地的回应

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基地内的地形地貌,合理调整场地内的竖向标高设计,避免过多的土方改造。例如重庆市梁平县新金带小学,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基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筑师决定保留校园基地中央3000㎡的农田,将之作为孩子们的“playground”,以及该区域内小动物们的栖身之所。整个校园总体规划以此为中心,建筑呈现分散布局,组群之间通过连廊和一个200m的环形架空走廊连接。这一布局将对高低起伏的基地的改动减到最小,同时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学生与生态环境互动的可能性(见图3)。

3.3总体规划措施

为青少年营造宜人的建筑物理环境应当是单体建筑设计的首要考虑要素。夏热冬冷地区的独特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对太阳的利用是以夏季“防”冬季“用”为主。因此在建筑布局中应当结合气候条件综合考虑建筑朝向和布局方式:(1)夏热冬冷地区的理想朝向为正南北朝向,这样可以同时获得南向日照和北向自然光源;(2)在布局方式上应该重点考虑防西晒问题,例如减少开窗面积、改变窗户朝向或是采用双层玻璃幕墙等等;(3)除此之外,可以综合考虑适宜的布局方式,利用建筑的阴影相互遮阳。

3.4室内环境改善措施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具体气候特点,既可以利用地形中的诸多自然要素调节校园环境微气候,也可以设置地源热泵技术和独立VRV空调系统等主动式的生态策略改善室内环境。除此之外,设置双层换气幕墙、屋顶太阳能光电板以及双层封闭屋顶,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节效果(见图4)。

3.5节水可持续设计

以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为例,建筑师在场地铺装设计中使用地面透水砖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同时,三个位于地下的大型雨水回收设置从操场回收利用雨水,用于灌溉农田和花园。事实上,房山校区整个校园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雨水自屋顶留下后,经地面透水砖渗透后通过地下雨水回收设置统一收集,再用于灌溉农田和花园。从屋顶农场到中间地带的“花园空间”再到地面绿化,房山校区的可持续设计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也不是从景观层面上对场地的修补,而是参与到整个校园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去,鼓励师生的介入和使用,从而使得可持续建筑设计被赋予一种新的教育意义,抑或是社会价值。

4结语

当下,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尤其对于气候条件相对特殊的夏热冬暖地区。可持续思想的普及有助于加强国民总体生态意识,而可持续中小学校园建筑的推广,不仅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积极融入大自然、学习和了解保护环境的场所,同时也能以校园本身作为生动的教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们,这既是可持续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特殊所在,也是研究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潘婧.基于可持续思想的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9.

[2]建设部信息中心.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建筑节能现状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情况.北京:建设部信息中心,2007,6-7.

[3]赵中建,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的理论问题与实践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3):60.

[4]娄永琪.生长中的可持续校园——梁平县新金带小学设计[J].建筑学报,2013,7:42-44.

[5]史永高.建筑的力量——北京四中房山校区[J].建筑学报,2014,11:20-24.

[6]曾礼.夏热冬冷地区可持续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研究[D].湖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建筑学院范文第4篇

清华大学的建筑学是属于清华大学中较好的专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2001年4月,原暖通空调专业从热能系进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2003年10月,成立景观学系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作为清华大学设置的19个学院之一,至2012年底建筑学院已下设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建筑技术科学系。此外,跨院系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筑学院范文第5篇

本文以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变化的趋势为例,对建筑学专业的本科就业进行整体评估,为创新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提供分析基础和若干建议。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1.近几年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考研就业率分析 

表1 近几年来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考研、就业情况 

由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招生人数在逐步缩小,出国考研的比例在全国考研热的影响下从2009年到2013年呈稳步上升趋势,到2014年略有下降。对于全国的考研热潮,考取研究生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就业压力。建筑学专业本身是个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大多数就业单位,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内容与本科生直接就业的工作内容基本一致,此外,建筑学专业就业形势较为良好,越早工作实际经验越丰富,因此2014年出现了考研比率下降的趋势。学生本身也对考研有较为明朗的态度,对考取的学校有较高的要求,不再像前几年盲目考研热影响下只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了。而建筑学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上下波动较小,这也符合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行情。 

2.近几年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分布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建筑学专业学生考研的人数虽然在2014年减少,但是出国申请研究生的人数从2009年到2014年一直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这也从侧面证明考研的同学不再盲目,对学校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继续求学的原则是能够进入专业水平较高的院校,如果由于个人原因无法进入相关学校学习则选择就业。 

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时大多数同学选择的就业去向为设计单位,从2009年至2014年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设计院工作的比例基本持平,略有下降也是由于考研率的升高。其他与设计相关的行业如房地产、设计管理部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非常稳定。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点,部分对自己在专业上职业理想要求不高的同学会选择就业。而设计管理部门由于门槛高对毕业生的要求高、每年招生人数有限的特点,进入管理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每年也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还有一些学生选择进人学校、咨询公司或者家里面给安排的其他工作,但是随着这几年建筑行业较好的发展行情,这一部分学生越来越少了。整体来看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变化较小,发展平稳。 

3.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表3 近几年来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 

表3中可以看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致特点:由于长安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学生有一部分是陕西生源,因此近几年留在陕西的毕业生较为稳定。整体来看毕业生去向大体上集中在“北上广”和东南沿海地区。这是由于这些城市相对内地而言经济更为发达,城市建设需求更大,对于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较内地而言更多。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去“北上广”这三个城市的学生从2009年到2014年呈抛物线性的变化趋势,这样的变化趋势与国家整体的发展重点变化的趋势相吻合。还有一些同学选择去生源所在地或者与生源所在地距离较近的省会城市。 

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1.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