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凡中的伟大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范文第1篇

——题记

鸡年春节晚会后,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舞蹈“千手观音”,众口一词——好,震撼人。21个聋哑女孩,如精灵似的,在乐曲声中徐徐舒臂,宁静,优雅,神秘,高贵。如绚烂的花瓣,在空中绽开;又如柔嫩的翅膀,在空中划出道道美丽的弧线,随着微风翩翩而飞,无声无息。静谧,透明,纯净,美仑美奂,沁人心脾。一股莫名的震撼如热血沸腾了我全身。这群精灵般的女孩呦,她们的世界虽是无声的,但她们找到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用舞蹈来表达她内心的爱,用优美的舞姿诠释着心中洋溢着的青春的热情,锲而不舍。

我惊叹,更多的是沉思。我突然间领悟到,原来平凡中也可以成就伟大

当从露出甜美的笑靥的花儿身边走过,嗅着沁脾的芳香,我完全可以聆听得到她们的心跳,感受她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憧憬;当从枯黄的落叶身边走过,感受着他们微弱的呼吸,但我看见他们依然在微笑着,似乎早已视死如归了,我猛然间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此时,我发现原本寂寥的秋日多了几分明净和澄澈。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范文第2篇

在我四十七个人生年轮中,渡过了二十七个教学生涯,二十七年的教学春秋渡过了二十五年的班主任岁月。在这二十五年平凡而又伟大的班主任工作中,有欢喜,也有眼泪: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希望,也有失落。这二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经了人间的坎坷道路,饱尝了世道的辛酸泪水,曾记得我为甘作人梯辛勤耕耘,曾记得我为管理班级滚打磨爬……它在我人生的四十七个年轮中留下了多少酸甜苦辣的回忆,在我教育教学的人生道路上走过了多少歪歪斜斜的路。有人问我:“七十二行,你爱哪一行?”我毫不犹豫地说:“最爱教师这一行”。有人问我在学校最爱干的是什么?我自豪地回答:“班主任工作”。

我深深地懂得,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班主任是学校的中层领导,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他为教学工作导航,为人生领路。正因为我懂得这一点,我曾在漫长的二十五个春秋岁月中,脚踏实地,甘为人梯,“勤”字当头,优化管理。

二、关爱体贴,沟通心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所喜欢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动辄训斥、敬而远之的班主任,而是能平易近人、倾心交谈、关心理解学生的班主任,学生喜欢的班主任既是他们的老师、引路人,又是他们的朋友、知心者。我的做法是只能选择适应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应教育的学生。关爱每个学生,正视学生差异,把理解、宽容和严格管理融为一体。班级建立“教师与学生谈心”制度,“学生评价老师”制度。进步时给学生及时鼓励,困难时给学生以耐心指点,骄傲时给学生以诚恳警示,失误时,给学生热情帮助,在此基础上,没有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没有对差生的歧视、讽刺和排斥。一种人格上互相尊重,地位上相互平等,学习上彼此关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基本形成,学生获得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感受到班级的关爱和温暖。

去年开学初,我接手的是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小孩子,他们平生第一次跨入中学,远离父母,要独立生活并不容易,头一天晚上,女同学拥挤得住不下,男同学吵闹得抢床板、占位置,当我看到这些十三、四岁的毛孩子一点常规不懂,生活不能自理,乱得像桶了马蜂窝,我不急躁、不训斥,用爱去点亮他们心中的迷灯,用情去沟通他们的心灵,把男女同学各召集起来,用关切的话说:“同学们,在这金秋的九月,我们相逢在官池初中,是多么幸福、多么高兴啊,有缘才相会,你们大家如同兄弟姐妹一般,体贴与谅解是最大的欣慰,有难同当吗!真的住不下,老师将房子可以空出来……”然后我又回到宿舍排位置、铺床铺,同学们也都各自互让,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一个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一次打开局面,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主题班会,贵在坚持

在长期的班务管理实践中,我得到最大的启示是:坚持召开主题班会,它将会发挥更大作用。每接收一个新班,首要任务是对新生进行常规性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让每个学生在新的集体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我还认为让每个新生以良好的表现在班级中亮相,即使一个学生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尽量为班集体,为他人服务,从而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他就是一个明礼诚信、乐于进取的学生。

一花引来万花香,主题班会一周一个新内容,一周一个新形式,学生主持老师参与,无数次班会的召开,解决了同学矛盾纠纷,杜绝了多少歪风邪气的滋生,团结友谊更进一步增进,勤奋学习的风气正迎着朝阳启航。班会,你是同学们的指路明灯;班会,你是群雁高飞的号角,你是“团结就是力量”的见证者,你是班主任工作的百花园地。

多年来的班务工作经验表明:以情感人是带班之秘诀,“勤”字当头,带班不愁,公平公正,以视同仁,民主管理,自我教育等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去探索、去学习。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爱 情感 体现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常常引以为荣,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格塑造,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自身师德修养,让爱在教育中播撒,让爱在阳光下闪光。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受到这种爱之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师爱应怎样去体现呢?

1.热爱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是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实践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我们不应该只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应该把“教书育人”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伟大。好多优秀教师为我们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荣榜样。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通过我们教师的教育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学生掌握了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看到经过自己参与教育的学生们长大后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中做贡献,内心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这就是教师劳动的价值。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多关心,他们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教师有了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在日常平凡的教育教学中谱写“爱的教育”乐章。

2.爱一切学生,公平公正

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不但要爱聪明、活泼、可爱的学生,更要爱学困生、特殊生、顽皮捣蛋生、一般生。对于优秀学生,我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情绪波动,及时引导他们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特别是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更是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热忱地关怀、帮助他们,挖掘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的班里,有几个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的孩子。对于他们,我会在课堂上用眼神去提醒他们,或是走到他跟前,轻轻地摸摸他的头,或轻轻敲下课桌,或抽他的同桌来答题等,提醒他该认真听讲,而不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去批评他,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那些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孩子,我会及时了解他们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如果是有特殊原因,我会原谅他并让他及时补上;如果是对完成作业有困难,我会及时的予以帮助。只要他们稍微有进步,我就会在班上对他们逐一进行适机的表扬,课堂上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适当多提问,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回答问题,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我们教师应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我希望学生能把我当成他们的朋友,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可以使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学生会非常信任我们,也会跟我们讲知心话。

3.爱学生基础是信任学生

我现在教的这个班,在我接他们的时候,是三年级,当时班里有将近十个学生语文不及格。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利用上的第一节课,就对他们说,“老师早就听说你们班里的孩子都很聪明了,今天有幸能来和你们一起学习,我感到十分高兴。我不管你们原来考的什么成绩,也不管你们原来学习什么样子,从今天起,我要带领大家从‘新’开始,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这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你们有信心吗?”“有!”响亮的回答,树立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经过一个学期的配合和共同努力,班里终于只剩下两个不及格的了,很多孩子都为自己的进步而非常高兴,同时自已学习的信心也增强了。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信任他们的能力,用心去关爱他们,用情去感染他们。

4.爱学生的关键是尊重学生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了自尊,学会了做人。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尊重、怀疑、讽刺、挖苦,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心灵,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及自尊。相反,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使师生心灵沟通。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与学生方方面面的接触最多也最紧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对学生存在着影响,为师者就应该随时清醒地知道:学生首先也是人,也应该有安全、情感、被爱、被尊重、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一系列的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内驱力。教育如果能顺应或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教师良好的期待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小学生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美,一个信任的眼神,这些看似细微、点滴、不经意的举动,都会鼓舞和激励他们很久。对此,我深有体会:一次批改作文,我从那个平时文静、腼腆的女孩的文章中,让我明白了我对他们回报的一个个亲切的微笑,带给他们的自信、希望、振奋,这也让我幸福着并坚持着。相反,老师的一个小小的否定,一个不经意的“意外”,都有可能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更严格地要求、规范自己,更多地从点滴细微处入手,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细心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尊重他们、关爱他们,用心培养他们,学会赏识他们,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范文第4篇

发掘生活的“语文美”,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去学习或运用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将眼睛看到的世界、耳朵听到的世界、鼻子闻到的世界、嘴巴品尝的世界、肌肤触摸的世界、心灵感受的世界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能力,只有善于发掘生活中的“语文美”,才能产生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行动和激情,这应该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出发点。

一、发掘自然世界的“语文美”

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有浩渺的星空,有壮丽的河山,有轮换的四季,有缤纷的山林,有形形的动物,有美轮美奂的音色。感触这样一个丰富的自然世界,必定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或宏大、或细腻,或慷慨、或低婉等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自然世界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培养学生有面对大海抒发“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情怀;面对飞瀑抒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想象。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感触等方式关注自然风光,提高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肩负起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常把学生带到野外去,称这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例如在春天里,很多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高歌。学生会在盎然的兴趣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相得益彰,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发掘自然世界的“语文美”来逐步达到的。

二、发掘社会生活的“语文美”

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是独特的人类社会,城市、乡村,电视、电话,汽车、轮船,邻里、乡亲,合作、交流等等构建成庞大的人类社会生活体系。语文是社会构建、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每天上学或是放学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小贩叫卖,别有韵味的吆喝,社会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掘出“语文美”。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语文素材、善于搜集语文素材,自觉形成社会生活“语文化”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街头,一览文字广告的奇妙世界;让学生走进乡村,收集整理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走进工厂,参观流水线,尝试写产品的市场调查报告……调动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兴趣,逐渐形成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责任的能力。

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让社会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

三、发掘人文情怀的“语文美”

一场电影、一部戏剧、一首诗歌、一幅儿童画,一个雕塑,生活中的人文艺术构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美”。读诸葛亮《出师表》感慨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志;看《孔雀东南飞》感动于刘兰芝对爱情的执着、坚贞;习帖《兰亭序》,触摸中华书法的艺术魅力……有生活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创作,有创作才能表达精神品质。接触生活中伟大的、平凡的作家、艺术家的文艺作品,是重塑学生个性发展、精神品质等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今天,随着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人文精神散发出新的、更加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有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有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语文理念赖以确立和发展的灵魂内核、精神支柱。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分析寻找和感受人文艺术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范文第5篇

经过12个小时的漫长空中飞行,我在4月12日傍晚降落在华沙肖邦国际机场。在跨越西伯利亚上空的飞机上,我看完了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作品《伊凡雷帝》。拍摄于1943年的黑白电影讲述了沙俄帝国第一任沙皇为了走上强国之路而出兵征服邻近喀山汗国、平复诸侯的故事。影片充满了斯拉夫民族的强悍,片末雷帝手握权杖在高山上俯瞰臣民的镜头,更加让人感到影片制作者对强人领导的崇拜。

相比起俄罗斯的强势和粗犷,波兰这个以伟大作曲家命名机场的国度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四月的华沙乍暖还寒,古朴的建筑到处都镶嵌着曾经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名人纪念碑,白鸽穿梭于人流之中,偶尔停在古老的雕塑头顶,审视着过往的人群,和来自远东的我。

走在华沙大学门外的街头上,我与人们的目光偶尔接触,对方投来了善意的微笑;在那个崇尚强者的俄罗斯,我可没有遭遇到这种让人感到暖心的微笑,唯一深刻的记忆是被莫斯科机场安检粗声粗气地勒令脱裤子,擦肩而过的几个俄国年轻人还用轻蔑的目光一边看着我一边讥笑。游走华沙街头,感觉这里没有西欧,特别是德国那种冷峻严肃的建筑语言,也没有俄罗斯傲然挺立的肌肉感,然而我在这片土地上亲身感受到的文化底蕴,却让人倍感温暖和亲切。归根到底,也许这可以说是一种对人,包括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在内的作为个体的充分尊重。

“惊悚”的罗兹

波兰有着不少风景优美的历史和文化名城,华沙、克拉科夫、格但斯克和洛茨瓦夫等地都是很多游客首选的地方,但并非所有城市都有游客期待的那种美轮美奂。位于中部地区的罗兹,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甚至有点惊悚:当汽车进入罗兹市中心的时候,隔着玻璃窗我看到了一排接一排破败灰黑的苏式建筑,熏黑的外墙和路边荒芜的草地让人感觉非常不好。就在短短的十几分钟进城道路的车程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连国内三线小城都不如的荒凉县城。车停下来的时候天色已晚。路灯昏暗,巷子里的苏联式宿舍漆黑一片,远处不断有警车呼啸飞奔,让人不由得担心这里晚上的治安。

第二天一早,浓雾锁城。我提起胆量在住宿地外面的街道上散步,心里始终担心会有光头党或者新纳粹青年跑出来打人。还好,迎面走来的一个小伙子,戴着大耳机,看到了我一个亚洲人独自走在街上,轻轻地向我挥了挥手,又继续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在内街有延绵不断、形状各异的砖屋,一排排地延伸向远方。这些红色的砖头房子颜色格外扎眼,述说着罗兹工业立市的历史:这个在19世纪中叶诞生的城市,―直是中欧地区纺织工业的重镇。这个诞生在沙俄帝国占领下的工业城市,在19世纪产出的纺织品从欧洲中部一直进入俄罗斯腹地,直抵北美阿拉斯加。

这些红色的楼房,大多数是19世纪以来犹太商人修建的纺织厂房。这些100多年遗留下来的老厂房,并没有被拆掉。尽管这里的纺织业已经破落,人们却没有试图抹去这座城的历史。为了弥补工业的空心化,文化产业自然被拿作挽救经济的救命良药。

“贫穷但性感”

所谓“文化产业”,其实是从英国1990年代引进过来的经济概念,它包括了影视、设计、音乐、戏剧和建筑等领域,主要通过私营企业运行,政府在其中起扶持的作用。这些富有特色的厂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罗兹当地市政府用作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使用。对弱势文化工作者的照顾和扶持,是这座城市为了再次凤凰涅的一条道路。

在冷战结束后的10年时间里,大部分包括前东德在内的东欧经济都一度陷入低迷,以租金低廉为突破点的德国首都柏林率先提出“贫穷但性感”的口号,把大量废弃的国企厂房以低廉的价格租给艺术家和初创文化企业开发。在短短十几年间,曾经被战争和经济萧条摧毁的东部柏林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文化艺术社区。然而,柏林“贫穷但性感”的策略并非不受诟病,随着柏林经济慢慢恢复,租金越来越上涨,商业味道也变得浓厚起来。

好像罗兹这样的波兰工业城市,成了下一轮文化产业孵化器的转移地点。在硕大的红砖厂房里,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可以以一个月500元人民币左右的价格租用一个几乎100平方米的办公室,这在寸金尺土的中国大城市几乎难以想象。“这真是单纯为了文化工作者生存的基础设施了!”我当时这样想。

当然这种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在欧洲有很强的公益性,是纯粹的公共服务项目而非地产投资项目。欧盟和罗兹市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基金,能够获得孵化器辅助的工作室、团队甚至个人都要经历非常严谨的筛选过程,而且在这个地方享受的优惠政策不能够超过3年。为了达到整个社区文化氛围的最大优化效果,厂房里的孵化器特别筛选了几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家进驻:时装设计师、电影工作者、家具设计工作室、魔术师、美食设计师、戏剧团体和音乐工作室都交错地在这里扎根。

在阴冷的北风吹拂下,罗兹远处的施工地盘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赢得小型世博会的主办权,罗兹这次可以说是要下定决心改头换面。艺术和文化通常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生根萌芽,眼前的罗兹,这里一个工地,那里一个厂房,突然又冒出一两个电影工作室,俨然一切都是一个半成品,我们的导游笑说,这是“乱七八糟主义风格”;在我看来,这个欧洲的后发之地有点像现在亚洲那样跃跃欲试的感觉。也许过了几年之后,罗兹将会真的完成一次让人瞩目的华丽转身?

小书店的启示:咬紧牙关与文化自尊

波兰著名女记者Agata Pyzik曾经大肆鞭挞“贫穷但性感”的文化商业模式,认为在冷战后西方世界始终对波兰等东欧国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殖民意识”,以“贫穷”为自己卖点把自己不好的一面以迎合西方的视觉展示出来。然而在罗兹这座经济面临严峻转型问题的城市里,我看到的却是人们的文化自尊和自觉。

就在同一天里,我从那一片红色砖房子走到了罗兹一条全长5公里的商业步行街。相比起国内,这条名为Piotrkowska的步行街人流并不频密,两边的房子古色古香,保存了几乎一个半世纪,没有遭到二战的破坏。在这条街上,诞生了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阿瑟・鲁宾斯坦,短短的5公里步行街就有几乎5间实体书店。

在这些书店里,我看到的是从容与淡定,售卖古典音乐唱片的老人与另外一位顾客用波兰语侃侃而谈,从发音中可以听出提到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字。在这样一个略显冷清的城市唱片店里,我看到了种类最齐全的唱片编目,特别是波兰历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都能够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找到:肖邦、席曼诺夫斯基、维尼亚夫斯基、帕努夫尼克、卢托斯瓦夫斯基、潘德列茨基和格雷茨基等重要作曲家的全集,都被这位西装笔挺、留着山羊胡子的老绅士打理得整整齐齐。我不由得佩服这位老先生的功力,仿佛一部波兰20世纪的音乐历史都被他整体搬到了这家书店了。

拿着一大袋唱片,我走进了隔壁的一个小咖啡馆,实木家具和墙壁的装修,色调温暖,产生一种踏实感,衣着整齐的中年人在角落看报纸,仿佛让人回到了卡夫卡的年代。墙上镶嵌着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伟大女诗人辛波斯卡的摘录,我看不懂墙上的句子,于是我马上向一位店员询问。“我的英文水平配不上翻译辛波斯卡的字句,但是我会帮你查找,”年轻的女店员这样回答。没多久后,女店员拿着手机找到我,让我看到了她从网上查找回来的大致翻译:“当一个人面临考验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到底会变成怎样的人。”

用这句话来形容罗兹的文化生活最好不过了:此时此刻的罗兹正面临着重大的转型挑战,上世纪90年代的加工制造业向亚洲转移让这里几乎成为空城,可是这里的文化生活依然有条不紊,从咖啡店、书店、步行街和商业空间这些细微的地方,都能够看出文化早已经不只局限于高高在上,而是融化在街头的角落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这里普通人的生活是有文化的,这里的文化是进入普通人生活的。此时的罗兹,在我心中的印象与我刚到的时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波兰著名导演安杰依・瓦依达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无辜的通灵人》。在电影里,1950年代的华沙依然是一片颓门败瓦,然而年轻人们压抑不住旺盛的创造欲望,拿起爵士鼓和小号,让飘渺散漫的乐音在战后华沙的瓦砾中穿行――这个情景让人感到这片废墟其实依然生机蓬勃,对这里的明天还怀有希望。今时今日的罗兹不是被战火摧毁,而是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牺牲品,社会剧变的后遗症依然在这里历历在目,但是这里的人就好像影片中的爵士乐手那样,即使生活要让人咬紧牙关,但是依然保持着体面的文化自尊和清明自觉。

华沙:被打破的文化壁垒

如果说罗兹依然在挣扎的话,那么《天真的通灵人》中那个被夷为平地的华沙,到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华美精致的中欧首都。如果说罗兹的文化生活是朴实淡雅,散存于普罗大众的话,那么华沙作为一国之都是否也就意味着文化生活已经形成了高度,艺术家和民众之间重新筑起了围墙呢?

在回国前最后一晚,我受到一位波兰音乐行内人的邀请,到位于总理府附近的Syrena剧场欣赏波兰著名的国内爵士乐队Woitek Mazolewski五重奏的演出。提到这个Mazolewski,他可以说是波兰国内年轻人的偶像,频频出现在波兰的电视、广播、网络视频和大型露天音乐会上,在欧洲的爵士乐版图上也有自己的位置,用“网红”来形容也不为过。

由于一个小小的沟通误会,我以为要自己前往剧院后台,于是只能够向守门口的小哥说明情况。要知道,一个身无凭证的独立个人要在国内走进一个演出单位的后台几乎是难于登天的事情,我自然也不抱希望。然而那个守门口的小哥听我说完之后,马上说:“我马上就带你去后台……当然你不要紧张,即使找不到人你也有机会免费听到这场音乐会。”我都有点怀疑他是不是以为我是来“白撞”看免费演出的。然而小哥殷勤带着我跑到剧院的后台,大名鼎鼎的Mazolewski正在忙着准备演出,其他成员也各忙各的,小哥连续问了几次都没有消息。还好这个时候,我认识的朋友才姗姗来此,避免了更多的尴尬。尽管很不好意思,我却阴差阳错地闯到了人家演出单位的后台,演出单位常见的那种壁垒就好像不存在似的。当然,我还来不及庆幸自己独闯后台的“特权”,演出结束后剧场酒吧就举行观众心得分享会,那个出现在各大唱片封面和电视荧幕上的爵士音乐家,此时正拿着啤酒与观众侃侃而谈。对于波兰艺术家来说,与受众们打成一片已经是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