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名词语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一个多层级的系统,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而各层次之间自下而上是一种体现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多元体现关系,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语法形式来体现。韩礼德把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致式体现,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隐喻式)。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反映了人们感知的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基本关系。一致式体现是说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表现为语法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性,即语言的象似性。“语言的象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的现实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换言之,它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①句法结构的相似性具体说就是句法结构跟人的概念意义之间的一种自然联系,如用动词表达过程、用名词表达参与者、用形容词体现形性状、用副词或介词体现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非一致式体现也就是语法隐喻,是说语言结构不是直接反映现实,是经过了某种转换的语法形式与概念意义之间的非自然关系,如用名词体现过程、性状、逻辑关系或环境意义。②简单地说,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是不同的语法形式转换使用的结果。这种转换既包括不同语法类别之间的同级转换,也包括不同层次语法结构之间的异级转换。
语法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工具”,是语法隐喻思维的具体体现。关于名词化的解释较多,有人把它看做是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语言现象。朱永生认为,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名词化指的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做事物,词性转换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定名词化:名词化在形式上将一致式的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隐喻为名词词组,在意义上将过程或特征事物化,是事物和过程、事物和特征的复合体。③简单说来,词语在概念语义上呈事物化,在语法上就有被视为名词化的可能。我们这里的名词化概念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名词化概念一致,是指在一致式里用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式表达的意义在新闻标题里变换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达,在这个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是名词化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例如:“新闻资料的利用”(《对外报道》,1992年第6期)就是“利用新闻资料”动宾短语的名词化,“新闻资料的利用”是定中式的偏正短语,整个短语是向心结构,具有名词性。在向心结构里,“利用”也名词化了,并且名词化后具有了名词的性质,成为名词短语的中心。
新闻标题名词化语法隐喻的表现及条件
印欧语言里,名词化主要通过形态变化实现,名词化有形态标志。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很少有确定形式类的形态标志。而虚词和语序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新闻语言里动词的名词化也是由虚词和语序决定的,虚词的语法手段运用主要是动词前加虚词“的”、“之”,语序的语法手段的运用,是由动词处于主语、宾语位置的句位结构来体现。例如:每年一次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永久放在天津。这种安排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见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高手、开拓眼界的极好机会……(《新华日报》,2009-06-28)在这个例子里,“安排”做句子的主语,不再是动词,而是名词化了。这种名词化的方式多见于新闻语段中。我们发现,新闻标题里的名词化实现形式主要是动词前加“的”或“之”,也就是“NP+的/之+VP”的形式。例如:
1.一位火车司机的诉说……(《人民日报》,1989-03-21)
2.马拉松式交易心态的培养(顶尖财经网,2010-03-14)
3.对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与思考(《农民日报》,2010-03-31)
4.我国农业机械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中国农机化导报》,2010-04-20)
5.普通话的推广(青岛信息港,2006-01-18)
6.直击车展之观察(中国新闻网,2010-04-23)
7.高温“大烤”之(《新京报》,2010-07-07)
上面例子里的“诉说”、“培养”、“建设”、“观察”、“”都是动词,“调查与思考”是动词性联合短语,在这里它们前面都加了助词“的”或“之”名词化了,具有了名词的特性,带有了修饰限定性的成分,整个结构成为一个定中式的偏正结构,相当于名词的功能。
从历时的角度看,新闻标题的这种名词化方式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是对古代汉语句法的继承。这种句法在古代汉语里比较多见。例如:
8.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论贵粟疏》)
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捕蛇者说》)
例8、例9的“之”用在动词“收”、“出”、“入”的前面,都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资格,降主谓结构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语法隐喻思维,一种语法类别或结构由另一种语法类别或结构所代替,从而达到了句法平面的名词化。
在新闻标题里通过“NP+的/之+VP”这种方式实现动词的名词化涉及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动词的音节形式,二是动词的结构类型。对于音节方面的限制条件,詹卫东具体考察了进入“NP的VP”里的“VP”。④他考察了《动词用法词典》中的2117个动词。其中单音节动词共1316个,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只有“爱、哭、死、笑”等4个;双音节动词共801个,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共519个,占双音节动词的65%。就是说:“动词名词化是有条件限制的,不是随意的,汉语中双音节化动词才有可能转为名词,单音节一般很少名词化。”⑤新闻标题里动词的名词化现象符合动词名词化的音节规律。
动词的结构类型与动词名词化的关系,究其实质是动词的动性对于其名词化的影响。根据张国宪的研究,“动词的动性强度等级序列为:单音节>前加/后附>偏正>补充>陈述>支配>联合”⑥。也就是说,单音节动词的动性最强,联合型双音节动词的动性最弱。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看,范畴内成员不是共享范畴的所有特征,它们的地位不是均等的,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典型成员较好地享有该范畴的特征,是原型,非典型成员较少地具有了该范畴的特征而与其他范畴有交叉特征。由于非典型成员的这个特性,某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容易向其他范畴游移。词类的划分也是范畴的划分。单音节动词动性最强,是动词的典型成员,而双音节动词的动性弱,并且联合型双音节动词动性最弱,是动词的非典型成员,所以最容易向其他词类游移。从这个角度看,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双音节动词才能名词化、单音节动词很少名词化的原因。我们进一步探究,非典型的动词容易向其他词类游移,更容易游向哪一类词呢?这与“NP+的+VP”格式功能和意义有关。“NP+的+VP”格式整体功能相当于名词,而名词主要是表示指称,所以“NP+的+VP”格式也表示指称意义。就指称性而言,这个格式又不同于一般名词。一般名词的所指是“事物”,而这个格式的所指是“事件”。这就要求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本身语义构成中应包含“事件性”的一面。⑦哪些动词具有事件性呢?是否可以说,“动词的动性强度等级序列”的反向序列就是动词“事件性”等级序列呢?如果可以,就是联合结构的动词事件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名词化,支配结构次之,以此类推。我们收集的新闻标题动词名词化语料就是双音节的联合结构的最多,比如“培养”、“建设”、“观察”等;支配结构次之,如“”、“推广”等。
新闻标题名词化的功能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增加了标题的信息。名词短语可以包含若干个修饰成分,把一个动词短语名词化后转换成名词短语,能够增加名词短语的信息量,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的目的。这正适应了新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限的版面空间尽可能地增加信息密度的要求。例如:“一位火车司机的诉说……”转换成自然语言是“一位火车司机诉说”,自然语言里这样的表达是不成立的,句子残缺,表达不完整。把一个句子表达的内容压缩成一个短语,语法单位降级,用名词化的短语就可以了,同时还给读者留有思考、猜测的余地,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每一句语言往往都包含着某种基本信息,固而这种信息对接受者的刺激强度又总是和语符的多少成反比。”⑧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体现了意义的客观性。新闻的价值在于真实性,也就是要客观地报道客观世界,即使播报者要表达个人的主观评价,也是采用隐蔽的表达方式(新闻评论除外)。名词短语可以对施事进行虚化,“名词化具有掩盖或模糊施事的功能,以使句子体现的意义显得更加客观”。⑨名词化短语没有语气选择,隐藏播报者的情感、评价、态度等主观内容,增强了话语意义的客观性、公正性。上文中的1~7例都没有指出实施者,掩盖或模糊了施事,只是一种客观现象的客观呈现,对于事件的评价留给读者,使读者作为一个参与者来自己读解新闻,避免传播者的意志强加在文本里,引起读者的反感,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突出了语义重心,从而强化了标题与正文的连贯衔接。一个句子的焦点是句子的语义重心,句子的常规焦点在句末,所以句子的语义重心一般在靠近句子末尾的位置上。“所谓语义重心本质上是说话人有意要对听话人强调的信息(包括指称信息)。”⑩例如“新闻资料的利用”和“马拉松式交易心态的培养”,“利用”、“培养”名词化后成为语义重心,并且下文主要围绕语义重心展开,强化了标题与正文的连贯衔接。语篇连贯指语篇中语义的相互关联。如:“马拉松式交易心态的培养”正文的第一句是“如何保持良好的稳健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下文是对语义重心的进一步叙述。同时动词短语名词化后在句法上是不完备的,有人称之为不完备性或黏着性,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论断或陈述,不能独立成句。正是这种不完备性使得标题与正文连贯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语篇,实现语篇的连贯,从而表达完整的论断或陈述。
结语
一般来说,新闻标题要力求涵盖整个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人物、动作和事件等,这样,语言表达的句式选择上,人们多使用主谓结构和谓词性结构,因为主谓结构和谓词性结构表意完整,但这种结构被较多地使用就成为惯常表达,缺乏新颖性,缺乏语言的“冲击力”,而超常的、变异的语言表达,具有“陌生化”的效果。实际上,新闻标题的名词化语法隐喻属于语言形式的超常性、变异性的表现,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使用名词化语法隐喻变换语言的形式,会增强语言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正是新闻语言,尤其是新闻标题吸引读者所需要的。(本文得到2009年北方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名称为“隐喻视角下的新闻语言研究”,项目编号:2009Y001)
注 释:
①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②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第168页。
③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④⑦⑨詹卫东:《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汉语学习》,1998(2)。
⑤刘国辉:《论汉语动词名化现象的限制条件:双音节化》,《外语学刊》,2006(3)。
⑥张国宪:《“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中国语文》,1997(3)。
⑧杨守森:《艺术想象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⑩沈家煊、完权:《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语文研究》,2009(2)。
关键词:宜兴话;名词短语;操作性定义0引言
名词短语指名词性的结构,既包括以名词为核心、句法表现相当于名词的短语,也包括并不以名词为核心、句法表现相当于名词的结构,如“的”字短语,由单个名词或名词性代词构成的单位(刘丹青,2006)。本文以刘丹青于2006年撰写的《名词短语句法结构的调查研究框架》为基础,对宜兴话中名词短语进行类型学的调查和描写。对一种语言名词词类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描写一种语言中名词短语的起点,这就必须寻找到该语言中名词词类的操作性定义。刘丹青于2006年在《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中指出:“操作性定义是指,该定义通过某些特定程序可以明确一个成分是否符合该定义,一个成分类型的操作性定义可以由该成分的内部整一性、外部可移动性,或由专用的加缀法或标注表现出来。理想的操作性定义要做到对同类的一致容纳和对异类的一概排斥。词类和短语的界定都需要操作性定义,即具体、明确的句法及形态标准。”本文以以下几个操作性定义来描写宜兴话中的名词短语:量词、冠词、指示“形容词”、量化词等。
1操作性定义
1.1量词
量词包括单位词和分类词两类。单位词用以计量单位,如“斤、吨、桶、把、顿”等。分类词在国内称为个体量词,包括对名词的分类,如“个、条、只”等;也包括对动词的分类,如“次、趟、记”等。按照《语法调查研究手册》(刘丹青,2006),分类词在一些语言中不存在,而单位词是人类语言共有的。因此,在“量词”的调查中应关注分类词。宜兴方言中单位词和分类词在句法上是可以合并为“量词”这一个大类的。下面就从语义和句法特征方面就宜兴方言中“量词”进行描写。
在吴语中,指示词限定名词时量词通常不能省,如苏州话中不能说“埃书”,必须说“埃本书”。在宜兴话中,指示词限定名词时,量词的省略情况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限定名词的指示词不同,带来的省略情况也就不同。例如,1)个(本)书;个(只)鸟。2)介[kA35] 本书;介只鸟。3)乜本书;乜只鸟。4)个乜本书;个乜只鸟。5)介乜本书;介乜只鸟。以上五个例子中,限定名词的指示词有“个”“介[kA35] ”“乜”“个乜”“介乜”等五个。“个”和“介”是近指,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乜”是远指,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那”。“个乜”“介乜”分别表近指和远指,带有强调的语义,和普通话中“这”“那”有差别。在宜兴话中,当指示词为“个”时,指示词和名词之间的量词存在省略两可的情况。其他四个指示词则符合吴方言指示词限定名词时量词不能省的特征。
大部分吴方言的量词在语法特征上和普通话中量词相比具有许多特性:第一,部分吴方言中量词能单独限定名词而无需加数词、指示词,表达相当于冠词一类的指称意义,如苏州话“张椅子”表示“这张椅子”。宜兴话中量词的语法特征和普通话中的语法特征一样,不能省略数词、指示词来表达相当于冠词一类的指称意义,如6)个张凳;一张凳。第二,和南方多数方言一样,宜兴话中量词不能并进数词的词形而不成为独立的词。这一点有别于一些其他方言,如北京话“俩、仨”等可直接加名词,量词已经并入数词的词形。第三,宜兴话中量词在对语言中常用名词的分类方面虽然和普通话中一样具有相似的分类词系统,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宜兴话中有些量词能够跨越种类用于其他种类的名词,其中“个”“只”等的使用非常频繁。例如,7)一个(块)饼子;一个(眼)井;一个(本)簿子。8)一只(头)牛;一只(个)杯子。以上二例中,括号内外的两个量词都可以使用而不会妨碍交际。而在普通话中一般按照事物的分类不同,这两例中的量词不能出现两可现象,而括号中的在宜兴话中是合理的量词。
1.2冠词
冠词是用以标示名词短语在有定和无定等属性的一种指称标记。有无冠词是语言之间一项重要的类型差异。一般认为汉语及其方言是不存在冠词。但是从类型学的观点来看,有些语言里冠词的存在并不明显。冠词是语法化的产物,有的依然和源头共存。定冠词的主要来源是指示词。表示“一”的数词是不定冠词的来源。所以,探究有无冠词,要观察分析该词的语义、话语功能、句法表现。从这些角度出发来探讨,那么汉语及其方言中未必没有冠词。
方梅(2002)探究北京口语发现有些不带量词,用在名词前面的“这/那”,特别是“这”已经无法分析为指示词而只能分析为定冠词。研究还发现“这”的冠词化现象在普通话中表现得不像北京口语那样明显。在许多南方方言中,甚至排斥指示词直接加在名词上的用法,所以一般认为在这些方言的指示词可能并没有发展出冠词用法。在粤语、吴语中常用“量词+NP”的构成有定名词短语。然而在宜兴话受官话影响比较严重,“量词+NP”的用法已经消失。
在探讨操作性定义“量词”的时候,我们列举了指示词和量词之间的关系。现在再次引用上面五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指示词“个”“介”“乜”“个乜”“介乜”中,除了表示近指的“个”之外,其余四个都不能省略量词。例如,9)个(本)书;个(只)鸟。10)介[kA35] 本书;介只鸟。11)乜本书;乜只鸟。12)个乜本书;个乜只鸟。13)介乜本书;介乜只鸟。在省略掉量词后,“个+NP”中的“个”有没有冠词化,这是值得探讨的。对于这里的“个”有没有冠词化,可以通过比照语法理论中指示词和冠词的区别来判定。(1)指示词不能用于独一无二之物,而定冠词经常用于独一无二之物。在宜兴话中可以出现这样的句子:14)个太阳毒到则(毒得厉害)。15)再这样下去,个地球要爆炸了。(2)指示词不能用于依靠概念关联而进入话语的单位,而冠词可以。英语中上文只提到tree(树),下文说到其树枝就可以说the branch,但是不能说this branch。在宜兴话中“个”则可以具有这种冠词功能。例如,16)我家村上有棵树,个树丫枝粗到不得了。(3)指示词不能表类指,而冠词可以。在英语中,this+NP不能表类指,而the+NP才能表类指。在宜兴话中“个”也可以具有这种冠词功能。例如,17)个柚子要剥开来吃的。18)个牛肉多吃着有利于长肌肉的。(4)指示词不能用于未转义为普通名词的专有名词,而定冠词在有些冠词语言里可以用于专有名词。如方梅指出北京口语里定冠用法的“这”可以说“这中国人真多”。在宜兴话中“个”也可以有这种冠词功能。例如,19)个美国一天到夜出兵,一副国际警察的样板。20)个云南就是适合夏天去玩,气候蛮好的。以上四条就是指示词和冠词的判断标准,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宜兴话中的“个”已经具有冠词的功能。表示确定的语义。
1.3指示“形容词”
指示词之间存在功能的不同,有的可以加在名词上,又可以单独作名词使用。有的指示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加在NP上。根据刘丹青《名词短语句法结构的调查研究框架》中的论述,“指示代词”只能指可单用的那类,“指示形容词”只能指作定语的那类。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时,称其为“指示词”比较妥当。在宜兴话中一共有五个指示词:“个”“介”“乜”“个乜”“介乜”。上文已经介绍过,“介”“乜”“个乜”“介乜”必须先和量词组合。“个”可加可不加。例如,21)个(个)是香蕉。22)介个是香蕉。23)乜只猪已经长到两百斤了。24)个乜只苹果是留给妈妈吃的。25)介乜瓶酒真老贵老为。宜兴话中“个”“介”表近指,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乜”表示远指,相当于普通话中“那”。“个乜”“介乜”分别也表示近指和远指,但是和前面三个相比,它们具有强调作用。在普通话中“这”“那”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如“这钢笔”“那小刀”,所以普通话中的“这”“那”可单用,具有“指示代词”的作用。而宜兴话中只有“个”能单独使用,是“指示代词”。剩下的“介”“乜”“个乜”“介乜”,只能和量词组合修饰名词,是“指示形容词”。
1.4量化词
量化词是指加在名词短语上使之带上数量特征而又不属于数字的限定词,具有语义算子的作用,汉语学界还不常用量化词的概念。宜兴话中的量化词基本跟普通话中一致,表示全量的有“所有”“每个”“一切”等。这些表示全量的量化词里又分集体性的和逐指性的。其中,“每个”是逐指性的,剩下的是集体性的。表示部分量的有“有些”“有的”“某些”“一些”“有些多”“一些多”。和普通话一样,宜兴话中除量化词之外也常用副词性的量化算子表示全量义,如“一遭(全部)”“全部”“一都”“一个个”等。在句法上,全量词和副词性的量化算子可以并用。例如,26)所有人一都有了,向左转。27)我们的一切愿望一个个都会实现。
2小结
本文以宜兴话中的名词短语为描写对象,探究了宜兴话中四类与名词短语相关的四个操作性定义的语义、句法特征,在宜兴话中量词具有和普通话、其他吴语相同和类似的特征,同时在和指示词组合时又表现出差异性。对比普通话、北京口语中的冠词的发展情况后,我们发现在宜兴话中也存在冠词“一个”“个”。和普通话相比,宜兴话在指示词方面最大的特征在于存在两个具有强调作用的指示词“介乜”和“个乜”。宜兴话中量化词的类型、句法特征和普通话中量化词基本一致。这四个操作性定义的探究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跟宜兴话中名词短语关联的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宜兴话名词短语有一定作用。参考文献:
[1] 陈玉洁.中性指示词与中指指示词[J].方言,2011(2):172181.
[2]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文,2003,5(4):299306.
[3] 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J].方言,2005(2):97108.
[4]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 李冬香.汉语方言指示代词类型初探,韶关学院学报[J].2007,28(4):8487.
[6]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343383.
[7] 石汝杰,刘丹青.苏州方言量词的指定用法及变调[J].语言研究,1985(1):160166.
[8] 王健,顾劲松.涟水(南禄)话量词的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2006(3):237241.
[9] 徐波.舟山方言表指示义的“介”的用法与来源[J].方言,2004(4):324337.
一、名词的数
在英语中,名词按其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可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单数名词表示一个可数事物。复数名词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数事物。可数名词可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表示一个人或事物的名词用单数形式,在使用时,前面一般加不定冠词a或an,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的名词用复数形式,一般是在词干后附加词尾s 或es,如:bags ,boxes.名词单数变复数具体规则如下:
1).规则变化
①一般在名词后加s.如boyboys, penpens等。
②以s, x, sh, ch结尾的,在后面加es.如classclasses,但stomach的复数为stomachs.
③"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y变为i,然后再加es.如babybabies.
④以f或fe结尾的名词把f或fe改为v, 再加es. 如knife, half, leaf, wolf等。
⑤以o结尾的名词,除tomato, potato等少数在后面加es外,一般是在后面直接加s.如kilokilos, photophotos, zoozoos, radioradios, pianopianos, videovideos.
2).不规则变化
① manmen, womanwomen, footfeet, toothteeth,,child-children,mousemice
② 单复数形式相同如:sheepsheep, deerdeer, JapaneseJapanese, ChineseChinese等。
③ 有些名词形式上是单数,实为复数意义,通常被称为复数名词,如:people, police等。
④ 由-man和-woman构成的合成词如:policemanpolicemen, EnglishmanEnglishmen,Englishwoman-Englishwomen但German不是合成词,故复数形式为Germans.另外被man 或woman 修饰的名词变复数时,两个名词都要变。例:a man doctor two men doctors
a woman teachersome women teachers 但: apple treeapple trees
⑤ 有些名词只有复数形式,如:clothes, trousers, glasses, chopsticks等。
⑥数词+名词作定语时, 常采用数词+单数名词形式,如a two-week holiday,
an 8-year old girl.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有five minutes' walk, two days' leave等。
3)不可数名词没有单复数形式,要表示不可数名词的数量,可用以下两种方法。
①用much, a little, a lot of /lots of some, any等修饰不可数名词。如:
The rich man has a lot of money.
②可用表单位的词修饰不可数名词, 如:a piece of paper, two pieces of paper,
a bottle of orange, a glass of milk, three bags of rice。
二、名词的格
1)表示有生命的东西(人或动物)的名词所有格一般在名词后加's .如:my father's study以s或es结尾的复数名词的所有格只在名词后加' 如: the teachers' reading room 教师阅览室;不以s结尾的复数名词的所有格要加's.如:the women's shoes 女式鞋子。如果一样东西为两人共有,则只在后一个名词的后面加's。如果不是共有的,则两个名词之后都要加's .如:Jane and Helen's room 珍妮和海伦的房间(共有)Bill's and Tom's radios 比尔的收音机和汤姆的收音机(不共有)
2)表示无生命的东西,一般用 of+名词的结构。如:a map of China
练习:
I.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形式。
1.watch ____________ 11.strawberry _______________
2.child _____________ 12.thief ____________________
3. photo ____________ 13.girl student_______________
4.diary ____________ 14.man doctor_______________
5.day______________ 15.woman nurse_____________
6.foot______________ 16.pear tree_________________
7.book____________ 17. peach____________________
8.dress ____________ 18. box______________________
9.tooth____________ 19. baby____________________
10. deer___________ 20. German__________________
II. 翻译下列词组。
1.一些桃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的自行车________________
2.五袋大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教师节 ________________
3.八只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三八妇女节________________
4.二十颗牙齿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二张纸 ________________
5.三瓶果汁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四个男医生________________
6.四十个女警察__________________ 15.七颗梨树 ________________
7.十二把小刀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副世界地图______________
8.九个德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 17.Helen的朋友
9.许多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双胞胎的妈妈______________
III. 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 There is an orange tree in the garden.(改为复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She is a good teacher. (改为复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I have some interesting story books. (改为单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There are some women teachers over there. (改为单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What is it? -It's a box. (改为复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V. 单项选择。
( )1.Mr Smith is _______father. They are twin sisters.
A. Mary 's and John's B. Mary's and John C. Mary and John's
( )2.She needs ___________________.
A. a glass water B. two glasses of water C. two glasses of waters
( )3.There are five______ in our school.
A. woman teacher B woman teachers C. women teachers
( )4.There are many _______ in the fridge.
A. food B.bread C. vegetables
( )5.I'm thirsty. I think I'll buy some______.
A. water B. eggs C. cakes
( ) 6.John bought ___ for himself yesterday.
A. two pairs of shoes B. two pair of shoe C. two pair of shoes D. two pairs shoe
( )7. -Wha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for lunch, sir? -I'd like____. !
A. chicken B. a chicken C. chickens D. the chicken
( )8. There are five ___in our factory.
A. woman driver B, women driver C. woman drivers D. women drivers
( )9. The post office is a bit far from here. It's about_____.
A. thirty minutes's walk B. thirty minute's walk
C. thirty minutes' walk D. thirty minutes walk
( ) 10. _____ turn yellow in autumn.
A. Leaf B. Leaves C. Leave D. Leafs
( ) 11. Will you please show me the way to the _____ shop?
A. shoe B. shoes' C. shoes D. shoe's
( )12. _____ hard work it is!
A. What a B. How C. What D. How a
( )13. His family _____ a happy one.
A. be B. are C. is D. was
( ) 14. I met two _____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morning.
A. German B. Australian C. American D. Japanese
( ) 15. My grandparents like _____ very much, so they grow some in their _____ garden every year.
A. vegetable, vegetable B. vegetable, vegetables
B. C. vegetables, vegetables D. vegetables, vegetable
V.用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 How many________(sheep) are there on the hill?
2. There is some________(food) in the basket.
3. The baby has only two________(tooth) now.
4. There is a lot of________(water) in the bottle.
5. There are five________(people ) in his family.
6. Let's take________(photo), OK?
7. I have lots of________(tomato) here.
8. The________(leaf) on the tree turn yellow.
9. Their________(dictionary) look new.
11. There are many________(fox) in the picture.
12.Different people may have different _______(idea).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代“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三)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五、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关键词]影名;“狐狸精”;历史发展
“狐狸精”在东方国家(尤其是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妖怪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韩国,广为流传的有九尾狐精等传说。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有稻荷神、杀生石、白藏主等“狐狸精”传说。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山海经》中里就有狐狸成妖的记载。先秦以后,“狐狸精”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妖怪文化中主要的角色之一,“狐狸精”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也是重要的演绎对象。
一、中国有关“狐狸精”的电影片名
妖怪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妖怪电影中以“狐狸精”为主角或者重要配角的电影更是层出不穷。在所有的与“狐狸精”有关的电影中,从电影片名上来统计,以“狐”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数量,远远大于以“狐狸精”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数量。纵视中国电影界,以“狐”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几乎占据“狐狸精”电影的五分之四乃至更多,如1985年陈勋奇主演的《小狐仙》、1986年孔爱萍主演的《狐缘》、1991年王祖贤主演的《灵狐》、1992年吕小龙主演的《狐仙》和朱一龙主演即将上映的《白狐仙》等。以“狐狸精”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数量相对比较少,仅仅有1989年陈加玲主演《猛鬼狐狸精》等。很多与“狐狸精”有关的电影仅仅从名称上就可以判断出“狐狸精”角色的正义与邪恶。从统计结果上来看,凡是以“狐”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狐狸精”角色属于正义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如《小狐仙》中的小狐仙、《狐缘》十四娘、《灵狐》中的胡雪姬、《狐仙》中的银狐长亭、《白狐仙》中的白狐仙等都是正义或者开始亦正亦邪结果归从正义的。以“狐狸精”和其他词汇组合命名的电影,“狐狸精”角色属于邪恶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如《猛鬼狐狸精》里面的重要配角“狐狸精”,外貌妖艳绝伦,内心却丑恶无比,草菅人命。
这些统计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业界在电影命名上对“狐”和“狐狸精”这两个语词的好恶。
二、语词“狐狸精”的历史发展
(一)狐
狐,《汉语大字典》解释为“哺乳动物,犬科……皮可制裘”[1]。
从先秦到西汉后期,语词“狐”基本上是伴随着“仁兽”和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从西汉后期开始,“狐”开始被妖怪化。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刘歆在《西京杂记?栾书冢》记叙了白狐化为人形报复人类的故事。这是中国最早的狐妖化为人形的记载。其后关于狐妖的记载开始慢慢多了起来,如西汉著名易学家焦延寿在他的著作《易林》中就有不少狐作妖为鬼为蛊怪的记载,东汉著名文字家许慎甚至在他的《说文解字》里直斥“狐”为:“妖兽也,鬼所乘之。”[2]
魏晋南北朝时期“狐”的形象开始出现多元化、人性化发展趋势。“狐”大多仍被描写为祸害人间、吸人精气的妖祟和的妖媚,或男或女。如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卷十八》里记载的变鬼恐吓路人的老狐和女狐阿紫,又如东晋陶渊明所撰《搜神後记?卷九》顾旃所射杀遍吴郡贵女的老狐等。此时期的“狐”也偶见被描叙为风采卓然、智慧的狐博士,如《搜神记?卷十八》张华所碰到的斑狐。但是,古人描述这些狐妖仍然大多还是用“魑魅”“妖魅”等词,“狐”最终免不了被人烹煮猎杀的下场。
从唐代开始,古人对“狐”的态度有了巨大的改变。“狐”的形象开始好转,从称呼上来看,“狐”还是被视作“妖”“媚”,但也慢慢开始和“天人(仙人)或用来形容人的褒义词一起出现。如唐代沈既济所作《任氏传》,首句虽称:任氏,女妖也。”但文中却借市人张大之口对女狐任氏进行褒扬:“此必天人贵戚,为郎所窃。且非人间所宜有者。”又如唐人张读所撰《宣室志?计真》描写狐精李外郎:“仪状甚伟”,描写狐精李外郎女“聪敏柔婉”。从这些用语上来看,唐代人已经对“狐”精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宋、元、明三代,谈“狐”的作品甚少,没有大的发展。
从清代开始,谈“狐”之风又大为盛行,尤其是在一些文言作品里,“狐”更是被赋予人物的各种性格,相对清以前的“狐”形象,这些文言作品里的“狐”的形象得到了升华。清代谈“狐”最著名的文言作品当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在蒲松龄和纪昀的笔下,“狐”具有人的一切美德。如蒲松龄笔下的狐红玉、小崔等;又如纪昀笔下的智狐、友狐、义狐等。在纪昀笔下,“狐”第一次由妖、魅、精、怪上升为“神”,如《阅微草堂笔记?狐神》篇。
清代以后,在影视文学和现代网络文学中,谈“狐”之风继续大为盛行,基本继承清代风格,但有所延伸和升华。很多作品谈及的“狐”主角已经由“女狐”延伸到了“男狐”,这些“男狐”们也被赋予了人的各种品德,如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狐帝家英俊、睿智的狐王子,又如施定柔《结爱?异客逢欢》中忠于爱情的狐仙贺兰静霆等。
(二)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