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一、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规则,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可见,广义的会计制度就是用来规范会计事项的规则,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同时也应该包括企事业内部的会计规范。于是广义的“会计制度设计”可以区分成两层含义:宏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与微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宏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集中体现为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更一般的称谓是“会计准则建设”或“统一会计制度建设”;微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基层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设计,集中体现在会计本科教学“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中,为了与国家《企业会计制度》相区别,有学者采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来描述微观层次会计制度设计。本文所研究的就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问题。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一般包括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如会计资料、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和若干专题会计制度(如成本核算制度、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和管理会计制度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宏观会计制度,构成了宏观会计制度的执行机制之一,同时它也是企业经营者履行宏观会计制度所赋予的剩余会计规则制订权的体现。随着宏观会计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其内容也处于不断变动和扩展之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会计理论和实践,企业信息化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于是,企业会计工作也发生了变化,由会计电算化逐步向会计信息化转型。在该转型过程中,要求企业会计与业务紧密整合,关注流程再造和价值创造,以管理与决策支持为工作重心。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要适应、促进这种转型工作,使设计出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仅有助于有效地收集、加工、传递和报告会计信息,更能够配合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乃至企业整体信息化的进程,这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会计学者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带来的冲击,认为有必要设计一个专题会计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对企业实行电算化以后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规范。但是本文认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到专题会计信息化制度都面临着变革。

二、信息化影响企业内部会计组织机构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企业组织结构,由关注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层级结构向关注流程的扁平化、网络化结构发展。企业内部会计组织结构也不例外,组织结构精简与财务管理集中是比较明显的趋势。由于会计与业务的整合使原先集中的会计工作分散到业务处理过程,实现网络化、实时化和智能化,这就要求会计组织结构进行重新配置和精简,一个广为引用的案例是福特汽车北美货款支付处,通过信息化和流程再造,把原先由应付账款会计人员承担的核对职能在网络上重新配置,并借助电脑进行自动化采购结算和支票开具,从而实现把原先处理应付账款的500名员工精简为125名。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也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这一点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借助网络环境实现集团财务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告制度、统一管理制度和集中监控,达到企业集团成员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这种模式已经成为目前跨国企业集团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

按照信息系统组织模式改革会计组织结构,必然带来会计岗位划分的改变。会计信息系统主管、维护、审查、二次开发等新岗位应运而生,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升级维护;数据操作、数据审核和数据分析岗位取代了原先按会计职能划分的传统岗位,取消了记账对账等岗位,弱化了编制凭证岗位,强化了数据的审核、分析和利用岗位。这些岗位的变革也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发生转变,更多地需求复合型人才、网络会计人才和软件开发服务人才。

三、信息化重构了会计核算基础制度设计

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按照会计职能和会计循环来设计,包括会计资料设计、会计核算程序设计和主要会计政策选择设计等内容。信息化改变了关注职能划分的会计循环模式,形成了关注流程的设计视角,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应该更多地从信息系统“输入——转换——输出”流程角度设计。在信息化条件下,关注流程的业务事件驱动会计程序可以用图1表示。

信息化下会计程序的特点是与业务过程整合、实时、动态和无纸化。会计信息处理程序的起点将分布在企业重组优化后的业务流程中,即业务事件触发会计信息事件。根据REAL模型,业务事件发生,计算机信息系统应该采集基础经济事件的多方面信息,包括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的多方面信息,然后不需要经过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科目表、借贷记账法、日记账和分类账等过程,可以直接利用事件驱动的详细数据生成财务报告,并且允许用户自己确定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汇总程度如何以及以何种格式输出。

当然,上述REAL模式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处于转型期,已经与业务过程进行整合,但是还需要对已经存储的业务数据按照传统会计规则要求进行转变,使之符合会计科目表、借贷记账法、日记账和分类账等过程的要求,最终产生以三大报表为核心的传统会计信息(目前多数ERP软件均如此)。

转型期会计程序对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的重构性影响明显地表现为:第一,它取消了传统的以会计账簿为核心的会计核算程序(如科目汇总表式核算程序等),而代之以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程序,输入和输出环节得到重视,转换环节被内化在计算机系统完成而不由企业控制;第二,弱化了记账凭证和账簿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地位,多数与业务过程有关的记账凭证将由计算机系统根据存储的业务数据和事先设定的会计规则实时自动实时产生,会计人员只需编制少数涉及资金、转账和估计判断的记账凭证,另一方面,由于原始业务数据已经存储在企业大型数据库中,账簿体系不过是把这些数据按照会计格式进行整理输出,所以在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程序中,账簿体系不再是核心,只是一种数据的视图和查询;第三,为了实现从业务原始数据转换到会计数据,必须事先设定会计规则,这个设定传统会计规则的过程一般称为会计信息系统“初始化”过程,“初始化”成为会计信息化后新增工作程序,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转换规则(一般指企业业务活动触发会计信息事件时遵照何种会计处理方法转换成会计信息,如销售业务、存货业务和采购等各业务活动对应的会计科目、凭证样式、主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控制规则(一般是根据企业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而制定的,如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和价格控制规则等)和会计报告规则(能够采集用户信息需求,依照用户需求生成指定会计信息报告的规则)。这种重构性影响具体可以用表1简要总结。

其中,扩展的会计科目表是相对传统只包括会计科目序号、编号和名称的传统会计科目表而言,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科目表(以用友U8为例)应包括会计科目的编号、名称、助记码、外币、数量、账页格式、余额方向、辅助核算、受控系统、科目属性(指现金、银行等属性)等,通过对会计科目多属性的规定,实现与业务处理对接、收集非财务信息的要求。在会计凭证设计方面,原始凭证作为业务处理事件触发会计信息转换的触发点,体现了信息化下业务流程优化重组的结果,同时也已转向无纸化,原始凭证设计也成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制度设计的重要一环;在会计信息报告方面,由于对外报告受到越来越规范的管制,其披露变得更加程序化,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而对内报告却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检索和分析功能变得更加丰富,这也成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一个新内容,利用软件的数据检索函数和“二次开发”功能根据用户需求来设计满足特殊需要的内部报告。

四、形成了会计信息化专题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柳煤矿;调度室;信息化管理;安全生产

1 概念界定

调度室,是矿井安全生产的指挥中心,负责矿井安全生产调度工作,在工作中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科学管理、主动调度,调度工作同时也应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煤矿调度,是煤矿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协助企业管理者组织日常生产建设的指挥中心。其作用是协调、平衡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部门之间以及各生产环节之间的矛盾,最终使生产工作持续、稳定、顺利的进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进一步提高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制定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和《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为响应这些号召,大柳煤矿实行调度信息化管理,并将调度信息化管理工作分为: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和通讯联络系统。下面通过对这些工作的分析,来凸显出调度室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2 监测监控系统

监测监控系统能够有效控制调度信息化管理工作。大柳煤矿的该系统可对甲烷、一氧化碳、风速、温度、负压等井下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可实现对采掘工作面风电和瓦斯电闭锁,并与集团公司联网,可以实时监测井下情况。大柳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在地面中心站装备的2套主机能够在 24小时不间断运行,并及时反馈井下信息。与此同时对回风井两台局扇、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煤流沿线皮带和采煤工作面煤机的运行情况也能够进行动态模拟监控,即使发生生产影响调度台也能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快速进行协调处理。

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能够在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迅速采取断电、停工、撤人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可见调度信息化管理的监控作用对于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

3 人员定位系统

在调度信息化管理中人员定位系统极为重要。大柳煤矿的人员定位系统对矿井的各个人员出入井口、重点区域出入口、限制区域等地点均设置有接收器,能准确监测携卡人员出入井、出入重点区域、出入限制区域,能够实现对矿井人员的实时跟踪定位、移动目标监测查询、人员安全保障及统计考勤等功能,并且与集团互联网相联。人员定位系统具有远距离不接触、同时识别多个移动目标、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并且可以通过调度台电脑一目了然的看到井下的出勤人数,也可以随时与井下的人员取得联系,掌握井下人员的行走路线,进一步加强对作业人员的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4 通讯联络系统

通讯联络系统是调度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展开的桥梁。大柳煤矿共引进两套通讯系统,其中外线通讯系统是由电信公司安装,矿领导及主要生产办公室都装有外线电话,为安全生产及生产指挥调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地面35KV变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和水泵房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以及采掘工作面和采区均安设有防爆电话,可以有效监控意外事故的发生。洗煤厂的办公、厂房电话与本矿行政办公电话的对接,为煤炭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其系统具备录音、群呼、强插、强拆、监听、电话会议等功能,这些都为矿产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

大柳煤矿调度室信息化管理的成功利用,凸显出调度室信息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为大柳煤矿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总结调度室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及必要性

(1)作用:由大柳煤矿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效可知,调度工作是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上下管理层联系各项工作的桥梁,是连接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纽带,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组织、协调、平衡、指挥、监督和日常信息搜集、反馈、处理的作用。

调度信息化管理工作肩负着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高效运行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煤矿企业的调度室操作系统信息化、数字化和远程控制的不断发展及完善,使得我国煤矿企业的调度工作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极大的促进了矿井安全稳定生产和协调运行。

(2)必要性:调度信息化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技术性,这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采煤、机电、通风、运输、掘进、地测、洗选等专业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基建、运销、经营、统计、通讯以及信息管理等知识。努力提高调度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煤炭生产现代化的需要。

众所周知,煤炭生产是地下作业,一般是24小时连续生产。而调度信息化管理工作不但需要对安全生产进行指挥,以确保任务的完成,还需要为生产工作创造安全的环境,所以调度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拥有较强的连续性、严格的时间性以及调度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必要性。

通过不断优化发展方向、调整管理思路以及改进管理方法等措施,使得我国的煤矿稳定健康发展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调度室信息化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得到不断验证。因此,各企业对调度部门工作的认识也越来越高,对调度机构的建设、工作人员的配置、技术装备的配置等也越来越重视,这都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实施调度信息化管理是顺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6 如何做好调度信息化管理

(1)重视调度工作,引进先进装备。大柳煤矿的成功在于它不仅重视调度工作,而且及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更好促进了其调度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先进的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以及通讯联络系统都为大柳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极有力的保障。

(2)发挥调度作用,及时化解事故灾害。自试生产以来,大柳煤矿成功的预防和处理了各类不安全事故,正是因为极大地发挥了调度室信息化管理的协调控制和信息传递作用。

(3)切实抓好煤矿调度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到精心、精细、精确、精炼,最终达到精美、精妙的调度工作。

7 结语

总而言之,调度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过程,调度信息化管理工作确保了矿井安全、稳定、健康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信息化管理在煤矿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精心调度,真正为矿井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孙云山,张立毅,张燕,王斌,吕坤河.现代物流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8(10).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第3篇

公司充分利用OA办公平台,全员使用公文流转功能,实现办公网络化无纸化的目标,同时在平台上设立各种讨论组,职工能够通过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也能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公司知识得到有效共享。目前,从几百万资金的调拨批示,到日常办公用品的采购申请,从新员工入职通告,到员工的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从每个项目的经营立项,到项目各种阶段的事物管理,都在OA平台上顺畅运行,极大提高了办公和管理效率。

2以OA为数据传递平台,连接分立信息系统

公司的其他信息化系统,包括财务系统、ERP供应链系统、ERP生产模块、U8合同项目管理系统,ACE设计软件等关键业务模块通过都OA协同办公平台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高效率的运行模式,公司今后列入实施规划的PLMM/PDM项目管理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BI管理驾驶舱,都离不开OA平台的信息传递功能。为适应新形式,公司集中力量进行了OA流程的升级和创新,力争满足各种非常复杂的管理需求。信息化部门根据需要在公司各个部门建立了相应的流程,使用OA表单传递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所需的输入输出数据,极大提高各分立信息系统的管理效能。目前公司主要业务系统已经在OA平台的连接下正常运行,保证了公司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的实行。

3深度应用OA流程,管理复杂的企业事务

OA协同办公系统,虽然是个成熟的软件平台,操作相对程式化和标准化,为用户提供的操作手段比较少,但是我们依然不断提高OA的个性化定制水平,争取挖掘出系统的最大潜力,满足日益丰富和复杂的管理需求。例如,为了严格完善公司的项目合同管理流程,有效降低项目风险,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项目合同评审流程》,该流程涉及的审批环节很多,不同性质的项目审批过程也不一样。过去都是在会议讨论中进行,用会议纪要方式记录,非常不方便,而且各种意见不能详细记录,往往影响立项进度。在《项目合同评审流程》中,我们对项目的各个评审内容都详细列出,对每部分内容都规定了填写要求,这样,即使某些审批人没有时间参加会议,也可以在流程表单中及时填写自己的意见,使审批流程能够顺利完成。审批内容包括项目性质、客户资质、技术难点、商务要点、所需资源等等。基本涵盖了项目所有方面,涉及到各个部门。该流程实施后,对于项目合同立项评审,都能及时有效的完成,既保证了评审速度和效率,又充分展示了项目风险和管控重点,为下一步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工作依据和保障。

4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高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利用效率

从信息化工作对企业管理的支持上看,OA系统作为一种开放性平台,已不再是仅仅支撑企业日常运行,而且还有助于决定企业的发展战略。OA建设不能仅仅依靠现成的商用平台,做一些肤浅的形式上的表面工作,虽然投入巨大,但是效果有限,脱离企业个性化需求,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不断定制开发,提升应用水平。我们提出的规划原则是:重点突破,由点及面,持续改进。通过OA平台的深度应用,持续进行企业管理改进和流程优化,减少内耗,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1利用OA平台共享ERP项目进度信息公司目前已经成功实施的业务软件系统有:用友公司的U8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进销存系统,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系统,AutodeskACE设计软件,其他专业设计软件。基本覆盖了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这些系统的水平还是处于比较领先或者主流的,是公司全面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公司目前正常工作办公的基础。上述软件系统之间,存在信息转换瓶颈,数据不能共享,造成工作中数据重复生产,不能高效利用,数据浪费现象比较突出,为此我们专门针对问题比较突出的项目资金和进度管理问题,合作开发了由ERP系统向OA系统传递项目信息的应用软件系统。由于ERP系统中,存放了项目的详细数据信息,包括项目资金的到位情况,每笔资金的来往情况,项目付款进度计划等等,这些信息在项目管理人员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项目下一步操作的依据。而ERP系统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不可能向大多数项目参与人员开放,这样,ERP操作人员经常会被问到项目的详细信息,造成信息沟通不畅。为此,我们开发了针对性的软件系统,解决了跨平台数据系统的交换传递,ERP安全访问,ERP查询认证,OA权限分配等技术难题。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能够极大提高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ERP-OA数据协同传递系统实施后,项目参与人员都可以在OA平台上实时查看项目的付款和进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基本上保证了项目信息数据的高效共享,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04年10月,已有IT应用的中小企业数量四百多万家,其中有2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IT应用系统,是中小企业IT市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从2004年开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便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从单机应用阶段或局域网应用阶段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整合方向发展,企业的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正在得到快速推广。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信息化接触和探索;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利用程度有很大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初显成效,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约一千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地区分布广泛,行业分布跨度大,在IT应用方面水平相对较低,且应用层次差异比较大。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处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二、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SAP、ORACLE等国际巨头厂商宣布全面进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据统计,欧美几乎100%的企业装备有部门级的信息系统,超过6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而协同商务模式的应用也不是一件新鲜事;我国虽有60%的企业已经装备有部门级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只有不到3.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至于涉及协同商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其应用率还不到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绝大多数仍停留在部门级的手工模拟应用上,与企业管理变革要求相差甚远。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落后的理念阻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理念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水平,落后的理念必然阻滞和妨碍企业信息化的执行。部分中小企业家对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甚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企业网站就进入了信息化。同时,他们也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重硬轻软”,即重技术和设备、轻管理和企业变革,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许多企业对于基础网络设施的投入比重较大,而对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更新理念,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实质与意义,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它不仅涉及大量资源投入和技术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业务与管理流程改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融资难度大,自有发展资金极为有限。然而,企业投入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收入有限,现金流紧张,信息化支出主要依赖于内部积累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往往捉襟见肘。一些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企业信息化的各类系统会随着企业发展而调整升级,因而不断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与大型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全国1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较高级应用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64%的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在10万以下,近20%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杨亚会、刘远忠(2005)研究显示,资金短缺是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信息化,需要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企业缺乏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中小企业受企业实力如资金、激励制度、管理水平等制约,人才缺乏现象更为严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信息技术人才水平不高或人员不够,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大障碍。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绝大多数聚集于IT类企业,业务需求和技术支持之间的沟通困境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研究表明,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表现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两种情况。首先,市场上信息化人才总量有限,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供给的绝对量不足。其次,就市场上有限的信息化人才而言,其工资要求较高,而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每个产品上所分摊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产品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接受这一点,这就造成了所谓“小庙容不下大和尚”的相对不足。目前大量中小企业所雇佣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适应和承担企业信息化所赋予的重任。

4. 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成为瓶颈。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它涉及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大多具有明显的相机而动的行为特征。如果对其流程、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小企业家不愿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藉口。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方法陈旧,个别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制度改革、管理创新协调推进不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5. 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2000年以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提供商主要来自国外,国内开发商的产品品牌不突出。一方面,这些国外产品价格十分昂贵;另一方面,国外软件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认识不充分,盲目选择与大企业类似的模板,而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一套系统,这必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十分缺乏。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信息化需求快速增长,为国内软件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就目前市场上的信息系统产品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息系统难以符合中小企业的个性需求。中小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营方式各异,而当前的信息系统产品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同一企业规模设计的,这往往与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难以相符。第二,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价格偏高,且对企业管理基础环境要求严格,超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三,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当前大多数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中小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6.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一是缺乏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标准与规范。虽然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秩序不规范,有形市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认为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网上营销缺乏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和支付系统,企业间网上销售、采购、财务结算等业务往来困难。所以只有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才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尽快实施信息化建设。

二是缺乏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法律保障体系,电子商务总体发展落后。尽管我国在200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但是,一部篇幅有限的电子签名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它还需要其他电子商务法律的配合,以形成我国系统的电子商务法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只是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的一个开始。由于受网络安全、网上支付、社会信用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尚处在信息、收集、交流的阶段,订单与合同的正式签订、支付及物流配送等活动基本上还在网下完成。虽然企业普遍重视电子商务,但多数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

三是尚没有行业性的或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准确评估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造成信息无法流畅传递和共享。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也没有形成。

总之,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下转第57页)境滞后于应用系统建设与开发,大企业(或关键环节的价值链)的带动效果不明显,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的外部激励因素不足,使得企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

三、 结语与对策

在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效率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不能再照搬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信息化之路是未来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战略趋势,企业借助于信息化历程不仅有利于组织学习,而且还能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学习等促进组织转型。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着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推广的问题,如理念落后、管理基础差、资金与人才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当前形势下,需要通过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多方互动和努力,不断完善与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从而有效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政府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规范、立法以及支持与投入上加大力度,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环境,为市场发展与提升构建广阔的空间和政策及法律保障。其次,要鼓励并推动我国信息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鼓励国内科技企业发展适应于本土中小企业需求且能面向国际竞争的信息化产品。最后,要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建设与人才培训,从而改善企业信息化推行的微观基础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建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通信企业管理,2005,(12).

2.杨亚会,刘远忠.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经济师,2005,(12).

3.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IT应用趋势报告.

4.卫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经验启示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中国国家企业网.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胡延平,高红冰.第二次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政策为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做为信息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努力提高我县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主要内容

根据当前企业办公的软、硬件设施均日益完善,信息化需求逐步增加的情况,为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促进企业高效运作,针对我县企业信息化状况和产业特点,完成企业信息化摸底调查及结合13种产品进行推广(见附件1),企业可选择一种或多种形式进行融合运用,如企业有特殊需求,还可以量身定制。

三、工作目标

2011年初对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摸底,2011年上半年完成10户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产品推广,下半年力争全面完成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化产品推进工作。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10日--2011年2月10日)由县工信局牵头,成立县企业信息化推进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由政府办、工信局、工业小区管委会、民营企业管理局、信息中心、移动分公司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信息中心,负责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

2、推广阶段(2011年2月11日--2011年10月31日)组织开展“信息化进企业”巡回推介会,现场演示和体验信息化建设标杆企业解决方案;积极落实移动公司客户经理定时走访制度、技术专家团巡回推介制度,建立企业信息化应用培训学习与交流互动平台;开展企业免费体验企业飞信、手机邮箱等业务。

3、验收评比阶段(2011年11月1日--12月31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对先进单位、信息化示范企业进行表彰。

五、工作措施

1、组织落实。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我县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有关部门、相关企业要密切配合,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拟定推进办法,形成日常工作制度。

2、资金支持。按照2009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公司“数字--无线城市”建设合作协议,结合我县实际,加大对我县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资。

3、技术保障。针对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县移动分公司要与主要设备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软件应用开发商密切联系,为企业信息化服务提供最优整体服务方案,着力打造几个专门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的项目,提高服务器维护、网站建设维护、短信服务等专业,并针对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多层次、个性化、多样性,提供更多的应用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企业解决技术、资金、人力不足的切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