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癌药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艾滋病病毒(HIV)能否被改造成一个对人类健康有益的生物技术工具?根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RNA结构和反应”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利用HIV的复制机制,研究人员成功地筛选出了一种特定的变异蛋白。他们将这种蛋白和抗癌药物一同添加到癌细胞的培养基中,结果只用了正常用药剂量的1/300就达到了抗癌效果,极大地提升了药效。
这项科研成果刊登在2012年8月23日的
PLoS Genetics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上。该发现很可能在癌症治疗以及其他病症的长期治疗应用中起到带头作用。
艾滋病毒(HIV)是引发艾滋病(AIDS)的罪魁祸首。HIV主要通过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利用人体细胞物质来进行大量的复制。HIV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变异,最终在其连续复制的过程中产生多种变异蛋白。这种特性使得HIV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使已经研发出来的抗病毒药物变得无能为力。
“RNA结构和反应”研究所的科学家萌生了利用HIV这种复制策略,通过改造HIV病毒来治病,特别是治疗癌症的想法。
他们首先向HIV的基因组中插入一种在所有人体细胞当中都存在的基因——脱氧胞苷激酶(dCK)基因,脱氧胞苷激酶是一种可以激活抗癌药物的蛋白质。许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都在寻找一种更为高效的脱氧胞苷激酶形式。通过HIV的复制和变异,CNRS的研究小组已经筛选出了一个包含近80种变异形式的“蛋白库”。他们把变异蛋白与一种抗癌药物一起施加在肿瘤上,测试了这种组合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果发现,比起普通(无突变的)蛋白,变异后的脱氧胞苷激酶能更为有效地杀死培养基中的肿瘤细胞。抗癌药物和这种变异蛋白结合之后,只需正常剂量的1/300就能达到同样疗效。我们知道,只要能减少抗癌药物的剂量,就能减轻由它们的毒性成分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不良反应,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了抗癌药物的疗效。
能够直接在培养基中的细胞上测试这些变异蛋白是此实验技术的一大优势。实验的下一步,就是用几年的时间来对单独的变异蛋白进行临床前的动物研究。此外,这个实验利用了传统意义上的致命病毒,有可能会衍生出很多其他的治疗性应用。
抗癌药物能“清理”艾滋病毒
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普通抗癌药物能清理潜伏在人体内的HIV病毒。
现今的艾滋病治疗手段仅可以减少人体血液内的病毒含量,但有一种药物——伏立诺他则可以“清理门户”,把潜伏在人体内的HIV病毒完全清除出去,这被认为能治愈艾滋病。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们了一份报告,介绍了他们的这项开创性研究。他们与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家癌症研究所、Merck公司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评估伏立诺他的潜在药效。伏立诺他是一种用于治疗某种淋巴瘤的脱乙酰酶抑制剂,它能“撕开”病人体内病毒的藏身之所,或可以将HIV病毒从体内清理出来。科学家们已经在8位HIV呈阳性的病人身上进行了
测试。
测试刚开始,科学家们首先测量CD4+T细胞里活跃的HIV病毒含量。CD4+T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病毒就是通过它来复制。结果显示,伏立诺他可以将潜伏在这些细胞里的病毒揪出来。
接着,研究人员将伏立诺他分配给8位感染HIV的男子。这8位男子都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且病情稳定。这些病人体内活跃的HIV病毒的含量都事先被测量好,以便用于比较服用伏立诺他前后的水平。这些病人在服用了伏立诺他之后,体内的病毒载量平均增加了4.5倍,这证明他们体内潜伏的病毒被揪了出来——这是将HIV病毒从人体内清除出去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 内镜 微波 食道癌 胃癌 抗癌药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共23例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45~82岁,平均63.5岁;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食道癌、胃癌。且均为不能手术或年龄大不愿手术者。其中食道癌10例,胃癌13例。病理结果:①食道癌:鳞状细胞癌7例、腺癌3例;②胃癌:低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3例,黏液细胞癌5例。
仪器:选用FUJION EG-450HR电子胃镜,南京三乐机电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微波治疗仪,足踏起动并定时控制,OLYMPUS NM-201L0423型内镜专用一次性注射针。
方法:胃镜插入病灶部位,观察病灶范围及形态。微波功率调至0~100W,根据病情选择不同功率和天线。经胃镜钳检插入微波天线,探头前端需要超出镜面0.5~1.0cm,对病变部位加压,烧灼使黏膜变白。对隆起型病变,将针状电极插入瘤体持续15~20秒;溃疡型采用熨烙法,球状电极压在病灶表面,压力不宜太大,时间相对较短,5~15秒,功率30W,以免引起穿孔。微波治疗后退出天线,换注射针经钳孔插入,将5-FU0.25g、博来霉素5mg,稀释成总液量15ml,分点注射病灶,每点1ml,每次5~15点。先注射隆起部位,然后再注射管壁四周。每隔7~10天治疗1次。本组治疗3~5次20例,治疗6次2例,另有1例食管癌患者因身体极度衰弱,伴恶心、呕吐明显,治疗1次后放弃治疗,治疗无效。
疗效判定标准[1]:(食道癌分级)0级:病变局部仅能通过微波天线或不能通过,完全不能进食;I级:镜身不能通过狭窄区,可进流质饮食;Ⅱ级:镜身勉强通过狭窄处,进半流饮食;Ⅲ级:镜身容易通过狭窄处,进食基本正常。
疗效判定[2]:①显效:肿瘤缩小50%,症状明显缓解,消化道症状如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得到明显的改善缓解,食道癌患者分级升高;②有效:肿瘤缩小不到50%,但患者症状缓解,食道癌患者等级升高;③无效:肿瘤无改变,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出现新病灶。
结 果
23例食道癌、胃癌患者经内镜下微波加局部抗癌药物注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6%。
护 理
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疑虑、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准备:8~12小时禁食、水,治疗前30分钟肌肉注射安定10mg、解痉灵20mg,以镇静解痉,减少唾液、胃分泌物,减少胃蠕动。操作治疗前5分钟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8ml,行喉头麻醉去泡,待患者咽喉部有异物感为宜。
进行充分的器械准备。
医护配合:微波治疗医护密切配合是一重要环节。操作者将胃镜准确送达病变部位,护理人员用注射器抽吸蒸馏水,从胃镜钳孔注入,冲洗瘤体表面覆盖污苔、黏液,然后吸引器吸出冲洗水分、分泌物,微波加热3mm后,将微波天线插入钳孔,护理人员协助操作者固定好胃镜,对准病灶进行烧灼,直至创面发现白色凝固坏死。微波治疗后,拔出天线(因黏膜下神经受到刺激或凝固而受胃酸、胃蛋酶作用,患者出现呕吐、腹痛等),用吸引器抽出气体和分泌物[3],同时,给予指压合谷穴,分散患者注意力。换注射针插入钳孔,将配制好的抗癌药物进行分点注射。每次0.5~1ml,每次注射5~15点。溃疡病灶注射隆起边缘,忌注射溃疡底部,针头出0.3cm为甚, 以免引起穿孔或注入正常黏膜。退镜前仔细观察病灶有无出血情况(少量出血一般不做处理,如见活动性出血,可用微波止血或凝血酶500~1000U+0.9%氯化钠20~40ml局部喷洒),抽气后再退镜。动作轻巧、准确,精力集中。
患者配合、加强监护:患者配合是治疗中的重要条件,尤其是胃镜达病灶部,插入微波天线烧灼、注射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或减小呼吸度,尽量克制恶心、呕吐动作,以免微波烧伤正常组织或抗癌药注入正常黏膜内。同时加强监护,发现情况及时报告操作者,及时处理。密切观察微波电流量、功率和时间,以免引起黏膜过度烧伤,导致穿孔等并发症。
治疗后护理:①饮食护理:治疗完毕,24小时禁食,24小时后可进温热流质,48小时后进半流质,进食时多咀嚼、速度不宜过快,指导患者正确口服抑酸剂、黏膜保护剂和抗生素。②患者卧床休息,观察病情,防止穿孔发生,补充液体。
结 语
本组对23例食道癌、胃癌患者给予微波加抗癌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特别是晚期食道癌患者因病变引起进食梗阻,经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近期疗效较好。微波与博来霉素合用,对抗肿瘤、杀灭肿瘤细胞起到相加作用,总有效率78.26%。但此项治疗需反复多次,需做好心理疏导,加强护理及坚持饮食原则,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连贵,殷少光,王晓春,等.晚期食道癌的内镜治疗.中华消化杂志,1992,12(3):175.
2 谢懿颖.微波热疗与中药联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162例.陕西中医,2005,26(6):540.
3 陈东风,刘重阳,周世亮.内镜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价值.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6):531.
【关键词】 紫杉醇;半合成;结构修饰
【Abstract】 The main source of paclitaxel was nature. A lot of sources were discovered by scientist's research. The paclitaxel derivatives which were semi-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 modified, had more anti-cancer activities, anti-multi-drug resistance, water solubility, anti-cancer species, and less poison-side effects than paclitaxel.省略
1 概述
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l)是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抗癌药之一。1966年,美国化学家M. Wall和M. Wani首先从太平洋紫杉(Taxus brevifolia)的树皮中分离得到了这种天然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1992年12月29日,美国FDA正式批准紫杉醇做为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新型抗癌药上市。1996年,紫杉醇的半合成类似物脱乙酰紫杉醇(紫杉特尔,docetaxel,商品名Taxotere)也获得了美国FDA做为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抗癌药的批准。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其抗肿瘤活性强于紫杉醇。
尽管紫杉醇及其类似物已成为风靡全球的新型抗癌药,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来源困难,水溶性差,口服无效和易引起过敏等。因此,需要拓展紫杉醇的来源方式,增加紫杉醇的供给量,并对紫杉醇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和结构修饰,改善紫杉醇类似物的抗癌活性和水溶性,从而挽救和延长更多患者的生命,造福于人类。
2 紫杉醇的多种来源途径
迄今为止,紫杉醇最主要的来源途径是从红豆杉属植物的茎皮中分离提取得到。在这些树木中,紫杉醇的含量很低。有人计算曾做过估算,治疗一个卵巢癌患者,需要6棵树龄60~100年的红豆杉树。为了解决紫杉醇天然来源困难的情况,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多种尝试。
199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R.Holton教授的研究组采用线性途径,实现了紫杉醇的全合成[1]。但是,紫杉醇的全合成步骤太多,总收率极低,因此没有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意义。
1991年,Gibson等申请了用组织细胞培养方法生产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的美国专利。中国华中理工大学王君健教授领导的研究组于1993年获得了细胞培养的紫杉醇,含量达0.07%,超过了同期国际上报道的0.032%的水平[2]。
3 半合成的紫杉醇类似物
紫杉醇的构效关系已经被众多学者所研究和总结。具有游离羟基的C13位侧链,C2和C4位的酯基,C4、C5位四元含氧环及紫杉烷的刚性环结构对抗癌活性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988年,Potier等从欧洲紫杉(Taxus baccata)中分离得到10-去乙酰巴卡亭(Baccatin)Ⅲ(DAB),DAB已被成功地用来半合成紫杉醇,并已工业化生产[3]。半合成紫杉醇被认为是除人工种植外,扩大紫杉醇来源的最有效途径。
随着对紫杉醇类似物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第一个紫杉醇类似物的半合成药物多烯紫杉醇被开发成功。多烯紫杉醇C13侧链中C3'N上叔丁氧羰基取代了紫杉醇的苯羰基,其体外对微管解聚的抑制率是紫杉醇的2倍,抗癌谱也宽于紫杉醇,水溶性高出紫杉醇20倍[4]。
美国堪萨斯大学Syed研究组发现,C3'位为叔丁氧取代的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类似物的细胞毒性强于紫杉醇,水溶性也高于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Ojima研究组制备的C3'位含有多种取代基的多烯紫杉醇类似物,对多种人癌细胞株具有出色的细胞毒性,如对具有耐药性乳腺癌细胞株MCF7-MDR的细胞毒性,紫杉醇的IC50值为300 nmol/L-1,而该类似物的IC50值则为36 nmol/L-1[5]。
紫杉醇的C4甲基碳酸酯衍生物,其水溶性比紫杉醇强40多倍,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约为紫杉醇的50多倍。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发现了新的紫杉醇类似物化合物,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6]。
1992年,14β-羟基-10-去乙酰巴卡亭(Baccatin)Ⅲ(14β-hydroxyl-DAB)从喜马拉雅山紫杉(Taxus wallicbiana Zucc.)中分离得到,与紫杉醇及多烯紫杉醇的前体化合物10-去乙酰巴卡亭Ⅲ相比较,C14位多一个羟基。在此基础上,Ojima研究组合成了C3'和C10位修饰的C1、C14位碳酸酯基-14β-羟基-10-去乙酰巴卡亭(Baccatin)Ⅲ衍生物,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奥兰索,其对多药耐药细胞株的细胞毒性比紫杉醇强440多倍[7],口服时具有非常好的生物利用度(48%~50%),可以减少神经和其他毒性,还可以做为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逆转剂[8]。
4 结语
天然来源是紫杉醇最主要的来源途径。随着科学工作者对紫杉醇的深入研究,紫杉醇的多种来源途径被开辟出来。通过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所得到的紫杉醇类化合物及其类似物,显示出与紫杉醇相当甚至更强的抗癌活性,并且抗多药耐药性、水溶性、抗癌谱、毒副作用等诸方面性质均优于紫杉醇。可以预见,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其他新颖的药物设计方法,在明确配基与受体三维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将会设计并合成出更好的药理活性、副作用更小、更为安全、有效、方便的紫杉醇衍生物及其类似物。
参考文献
[1] Holton R, Somoza C, Kim H, et al.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Taxol.1. 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B Ring. J Am Chem Soc, 1994, 116: 1597-1600.
[2] 李云.红豆杉体外培养生产紫杉醇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25(1): 86-92.
[3] Ojima I, Habus I, Zhao M, et al. New and efficient approached to the semisynthesis of taxol and its C13 side chain analogs by means of β-lactam synthon method. Tetrahedron, 1992, 48(34): 6985-7012.
[4] Ringel I, Horwitz S. Studies with RP56976 (Taxotere): a semisynthetic analog of taxol. J Natl Cancer Ins, 1991, 83(4): 288-291.
[5] Ojima I, Duclos O, Kuduk S,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3'-alkyl-and 3'-alkenyl-3'-dephenyldocetaxels. Bioorg Med Chem Lett, 1994, 4(21): 2631-2634.
[6] Rose W, Long B, Fairchild C, et al. Pre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BMS-275183: an orally active taxane. Clin Cancer Res, 2001, 7(7): 2016-2021.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抗艾滋病毒药物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5-0007-04
Combination modes of antiretroviral drugs in anti-HIV treatments*
PAN Xiao-zhang1, LU Hong-zhou1, 2, SHEN Yin-zhong2
(1.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2.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08)
Abstract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therapy for HIV/AIDS, which combines the different antiretroviral drugs to increase the antiretroviral effects. The new antiretroviral drugs have provided more choices for HIV/AIDS patients, and the effects of new drug combination modes have been confirmed through clinical trials. The current combination modes ar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wo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RTI) and dual NRTIs are commonly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a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a protease inhibitor (usually boosted with ritonavir), or an integrase inhibitor. The 2011 USA guidelines updated the initial combination regimen.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combination modes of antiretroviral drugs in anti-HIV treatment, which can help guide ART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AIDS;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tiretroviral drugs
众所周知,抗艾滋病毒(HIV)治疗始于1987年,当时仅有齐多夫定(ZDV)一种抗HIV药物。ZDV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其后虽开发了不少此类新药,但因为作用靶位单一,所以效果有限。1995年底和1996年初相继出现了属于蛋白酶抑制剂(PI)的沙奎那韦和属于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的奈韦拉平(NVP)。因此,1996年起人们开始联用作用靶位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这种方法被称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HAART对HIV/艾滋病(AIDS)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生命延长,HIV传播速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减缓[1]。所以,1996年是在HIV/AIDS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年后的1998年又出现了新NNRTI类药依非韦仑(EFV),并在近10年内研发出多种PI类药。2007年8月和10月,CCR5拮抗剂和整合酶抑制剂(INSTI)分别用于临床,使抗HIV药物增至20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多[2]。15年来,全球进行了许多大型临床研究,以企找到较佳的药物联用模式。纵观2011年的美国抗HIV治疗指南[3],我们己获重要启示,即在今后若干年内,我们将沿用大家公认的药物联用模式,同时应思考中国如何具体应用。
1 2011年美国抗HIV治疗方案概况
近15年来,各个国家研究了众多联合治疗方案,终于对药物联用模式有了共识,即1种基础药物加2种NRTI类药(简称为双核苷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2011年美国指南中列出的首选基础药物有NNRTI类药EFV、PI类药阿扎那韦(ATV)和地瑞那韦(DRV)以及INSTI raltergrair(Ral),其中ATV和DRV均与利托那韦(RTV,r)组成增强剂使用。2011年美国指南中列出的首选双核苷药是替诺福韦(TDF)和恩曲他滨(FTC)。2011年美国指南把联合治疗方案分为首选、替代和可接受(本文称为“可供选择”)三类,简介如下。
首选方案共4个,依次为:1)EFV+TDF+FTC;2)ATV/r+TDF+FTC;3)DRV/r+TDF+FTC;4)Ral+TDF+FTC。近年建议孕妇患者首选洛匹那韦(LPV)/r+ZDV+3TC,此方案在一般患者中为替代方案。
替代方案有:1)EFV+阿巴卡韦(ABC)/拉米夫定(3TC)或ZDV/3TC;2)NVP+ZDV/3TC;3)ATV/r+ZDV/3TC;4)福沙那韦(FPV)/r+ABC/3TC或TDF/FTC;5)LPV/r+ABC/3TC或TDF/FTC。其中FPV/r和LPV/r可1次给药、也可2次分服,但日总剂量不变。上述方案中前2个的基础药属NNRTI类药,后3个属PI类药。
可供选择的方案有:1)EFV+去羟肌苷(ddl)/FTC或ddl/3TC;2)ATV/r或DRV/r+ABC/3TC或ZDV/3TC;3)Ral+ABC/3TC或ZDV/3TC;4)CCR5拮抗剂maraviroc(MVC)+ZDV/3TC或ABC/3TC,但必需进行嗜性(tropism)测定[3]。
2 首选的基础药物
近年来可供选择的首选基础药物己有多种。
2.1 NNRTI类药
10多年的研究证明,含EFV方案的疗效稳定,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推荐以EFV为基础的方案为首选方案[4]。迄今尚无其它药物、包括新问世的Ral和MVC的疗效超过EFV。目前,各抗HIV药物的抗病毒疗效评价多以EFV为对照。EFV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近年来发现该药可导致少数患者出现脂代谢问题,但研究表明与这些患者的基因有关。EFV治疗的维生素D代谢异常也应引起重视[5]。
2.2 PI类药
2011年美国指南规定的PI类药进入首选的条件是:1)用药48周后的病毒抑制效果不低于或优于其它药物;2)RTV的用量低于100 mg;3)一日1次用药;4)药片数少;5)患者耐受性好[3]。依据上述原则,2011美国指南中新增了2种增强型PI,即ATV/r(ATV 300 mg+RTV 100 mg)和DRV/r(DRV 800 mg+RTV 100 mg)。RTV对CYP 450 3A4同功酶有抑制作用,可减少ATV和DRV的代谢并增加它们的血浓度、延长半衰期,而RTV 100 mg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和脂代谢紊乱明显低于200 mg[3]。ATV/r导致的胆红素水平增高是可逆的,胃肠道反应、脂和糖代谢紊乱的发生率均较低。DRV/r治疗96周的疗效和LPV/r相当,但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LPV/r组[6]。与EFV相比,LPV/r联用TDF/FTC治疗后的CD4数量增加理想,且因耐药而中止治疗者的比例也低,但RTV需200 mg,加之胃肠道反应比例高、又有高血脂和胰岛素耐量等问题,故只推荐在孕妇患者治疗中首选。
2.3 INSTI
目前仅有Ral,以一日2次、每次400 mg方案服用。Ral联用TDF/FTC治疗96周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疗效均与EFV+TDF/FTC相当,副反应发生率也相似[7]。
3 首选的双核苷药
首选的基础药物联用首选的双核苷类药是最佳配伍,前述的基础药物几乎都与TDF/FTC相配。TDF和FTC己有合剂(所含剂量分别为300和200 mg),在细胞内的半减期长,可一日口服1次,使用方便,也提高了依从性。
EFV联用TDF/FTC治疗144周后的病毒学疗效明显高于EFV+ZDV/3TC,且无肢体脂肪丢失等问题。此外,EFV+TDF/FTC治疗的HIV的M184V变异也明显少于ZDV/3TC,并无1例发生K65R变异[3]。TDF有肾脏不良反应,用于肌酐清除率为30~49 ml/min的患者时应调整剂量,但用于肾功能轻度不全(肌酐清除率50~80 ml/min)者时不必调整剂量。TDF也可导致消化道反应和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乳酸性酸中毒和肝脏脂肪变性则少见。
4 替代用基础药物
4.1 NVP
属NNRTI类药,病毒学疗效与EFV相当,但早期研究即显示可能导致暴发性肝炎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在与ATV/r进行比较的多个研究(均联用TDF/FTC)中,既有报告NVP的病毒学疗效优于ATV/r的、又有相反者[8]。尽管NVP的疗效不差,但只能作为替代的基础药,因其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和肝毒性。
4.2 FPV/r
采用FPV 1 400 mg加RTV 200 mg一日1次给药,病毒学疗效与EFV相当;采用FPV 700 mg加RTV 100 mg一日2次给药,病毒学疗效与LPV/r相当。但与进入首选的条件相比,FPV联用的RTV剂量超过100 mg,而采用100 mg则需一日2次给药。此外,FPV也同样存在高脂血症等脂肪代谢异常和高血糖等问题[9]。
4.3 LPV/r
LPV和RTV的剂量分别为400和100 mg,LPV/r的用法是一日2次、每次口服2片。为时7年的与EFV的比较研究(均联用ZDV/3TC)结果显示,LPV/r的病毒持续抑制效果虽略逊于EFV,但因耐药而中止治疗者较少且CD4平均上值更高。LPV/r在非孕患者中属替代药,原因也是RTV用量大且需一日2次用药,不良反应除腹泻外还有血脂和糖代谢异常等。
5 替代用双核苷药
5.1 ABC/3TC
某大型研究采用EFV为基础药、ABC/3TC或TDF/FTC为双核苷药,观察了治疗48周后病毒载量达到小于50拷贝/ml的患者比例,发现ABC/3TC组为59%,而TDF/FTC组为71%。另一大型研究显示,在治疗前病毒载量大于10万拷贝/ml患者组中,ABC/3TC组因病毒学失败而停药者的比例较高。此外,使用ABC治疗患者还须事先测定HLA-B5701,因HLA-B5701阳性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达5%~8%。ABC/3TC己制成合剂,以一日2次、每次1粒用药。
5.2 ZDV/3TC
ZDV/3TC已有合剂,具有疗效持久、安全、耐受性好等优点。ZDV可导致骨随抑制、胃肠道反应和疲劳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线粒体毒性如乳酸性酸中毒、肝脏脂肪变性以及脂肪萎缩等,肢体脂肪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DF/FTC。
6 可供选择的药物
这部分药物也分为基础药物和双核苷药两大组,其中基础药物包括NNRTI类药EFV、PI类药ATV/r和DRV/r、INSTI Ral以及CCR5拮抗剂MVC。MVC是现仅有的一种CCR5拮抗剂,一日2次用药,适用于CCR5嗜性试验阳性者。一项大型研究比较了MVC和EFV(均联用ZDV/3TC)治疗48周的疗效,结果发现MVC组和EFV组病毒载量降至400拷贝/ml以下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0.6%和73.1%(其中病毒载量降至50拷贝/ml以下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5.3%和69.3%),CD4平均值分别为170和144/mm3,因疗效不佳而中止治疗者比例分别为11.9%和4.3%。MVC使用的最大障碍是必须事先进行嗜性试验,该试验花费昂贵,加之使用MVC治疗的经验太少,故仅被美国指南列入“可供选择”的基本药物。
可供选择的双核苷药有ddl/3TC、ZDV/3TC和ABC/3TC,其中ddl/3TC的疗效有报告认为不逊于ZDV/3TC,但也有报告指出ddl的不良反应较多[10]。
7 抗HIV治疗药物联用的基本模式和中国的选择
上述联用模式己沿用数年,其中首选药物与2010年的美国指南相比变化极小[11]。首选基础药物仍为NNRTI类药EFV、PI类药ATV/r和DRV/r,临床对这三药治疗的经验较多。双核苷药仍首推TDF/FTC。中国是抗HIV药物欠缺国家,上述首选基础药物中仅EFV有供应,而ATV/r、DRV/r和INSTI Ral则无法获得。替代药物中NVP和LPV/r国内有供应,但使用NVP前需评估患者的CD4水平且对男、女患者的要求不同。对LPV/r,国内使用已有数年,熟知其应用。至于首选的双核苷药TDF/FTC,我国没有供应,替代药物中的ABC/3TC也无法获得,故只能选用ZDV/3TC。在可供选择的双核苷药中,ddl/3TC仍可选用,但ddl应选用肠溶片,同时注意胰腺炎、周围神经炎、线粒体毒性和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等不良反应[10]。
总之,我国可供选择的抗HIV治疗的基础药物有EFV、NVP和LPV/r,双核苷药有ZDV/3TC和ddl+3TC,药物联用仍应遵从国际推荐的模式,即由一个基础药加双核苷药治疗。国内应从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11]。
参考文献
[1] 潘孝彰, 卢洪洲.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和启示[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5): 396-400.
[2] 卢洪洲.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M]//康来仪, 潘孝彰. 艾滋病防治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98-234.
[3] DHHS Panel on Antiretroviral Guidelines for Adults and Adolescents ― A Working Group of the Office of AIDS Research Advisory Council (OARAC).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HIV-1-infected adults and adolescents. 2011 [EB/OL]. [2011-10-11]. aidsinfo.nih.gov/contentfiles/AdultandAdolescentGL.pdf.
[4] Cressey T, Stek A, Capparelli E, et al. EFV pharmacokinetics during the 3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Abstract in 18th Conference on Retroviral and Opportunity Infection [EB/OL]. [2011-10-11]. 省略/2011/Abstracts/40636.htm.
[5] Arribas J, Andrade-Villanuya J, Bellos N, et al. Lipid profiles of TMC278 and EFV in treatment-naïve HIV-1 patients: pooled week-48 data from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lll ECHO and THRIVE trials. Abstract in 18th Conference on Retroviral and Opportunity Infection [EB/OL]. [2011-10-11]. 省略/2011/Abstracts/41656.htm.
[6] Mills AM, Nelson M, Jayaweera D, et al. Once-daily danunavir/ritonavir versus lopinavir/ritonavir: HIV-1-infected patients, 96 week analysis [J]. AIDS, 2009, 23(3): 1679-1688.
[7] Lennox JL, Dejesus E, Berger DS, et al. Raltergravir versus efavirenz regimens in treatment HIV-1-infected patients: 96-week efficacy, durability, subgroup, safety, and metabolic analysis [J].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2010, 55(1): 39-48.
[8] Rey D, Hoen B, Chavanet P, et al. Virological failue with the once-daily tenofovir-emtricitabine plus twice daily nevirapine i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naïve HIV-1 infected patients [J]. J Antimicrob Chemather, 2009, 63(2): 380-388.
[9] Pulido F, Estrada V, Baril JG,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fosanprenavir plus ritonavir versus lopinavir/ritonavir in combination with abavavir-lamivudine over 144 weeks [J]. HIV Clin Trials, 2009, 10(2): 76-87.
[10] Campbell T, Smeaton L, DeGrutolla V, et al. PEARLS (ACTG A5175): a multinational study of didanosine-EC, emtricitabime and atazanavir vs. co-formulated zidovudine/lamivudine and efavirenz for initial treatment HIV-1 infected. Abstract in 17th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EB/OL]. [2008-09-20]. 省略/abstract.aspx?elementId=200721119.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电切除术联合抗肿瘤药物治疗膀胱癌的根治率。方法 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膀胱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电切除术治疗,实验组采用电切除术联合抗肿瘤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根治率等指标。结果 实验中,实验组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根治率达到37.5%;23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根治率为20%,治疗总有效率为85%)(P<0.0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临床上,对膀胱癌患者采用电切除术联合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电切除术;抗肿瘤药物;膀胱癌;根治率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017-02
Electricity for bladder cancer resection and radical resection rate of antitumordrug treatment
ZHANG Bo
Anyang 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Anyang45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e rate by electric resection combined with anticancer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bladder cancer. MethodsOur hospital receiving treatment in 80 cases of bladder cancer were analyzed, the medical staff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has 40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treatment, experimental group uses electric resection combined withanti tumor drug therapy,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adical resectionrate.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 15 patients have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ure rate reached 37.5%;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23 patients were improved,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reatment was 9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ure rate was 2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5%) (P<0.05); the experiment group in our hospital treatment satisfaction 9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P<0.05).Conclusion Clinically,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by transurethral resectioncombined with anti tumor drug treatment is effective,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Resection; Antitumor drug; Bladder cancer; Radical resection rate
膀胱癌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这种疾病机制十分复杂,且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1]。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膀胱癌患者发病时症状不明显,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对膀胱癌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延误了最佳手术治疗时间,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2]。为了探讨采用电切除术联合抗肿瘤药物治疗膀胱癌的根治率。对我院自2011年l月—2013年10月接收治疗的80例膀胱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11年l月—2013年10月接收治疗的80例膀胱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实验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在39~84岁,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8.4±1.5)岁。患者中,15例患者位于膀胱三角,25例患者位于侧壁,40例患者位于前壁,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采用电切除术治疗,实验组采用电切除术联合抗肿瘤药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电切除手术,当手术成功后,患者开始联合抗肿瘤药物进行化疗,首先帮患者安置常规导尿,放出残余尿,并让患者平卧20 min[3]。然后,开始使用抗肿瘤药物,患者每次用丝裂霉素(湖北拓楚慷元医药化工有限公司)20 mg或重组人白介素-Ⅱ(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17)50万单位,后交替应用(第一年每两周一次共三个月)然后对膀胱镜进行复查。第二年每两月一次,6个月复查一次。如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再次电切,并重新开始化疗[4]。
1.3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能够自理生活;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能够进行简单运动;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需卧床休息;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中,实验组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根治,根治率达到37.5%;23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根治率为20%,治疗总有效率为85%)(P<0.05);实验组有38例对我院治疗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3讨论
膀胱癌是我国消化道中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它主要位于人体膀胱附近,患者患病后临床上病没有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确诊后已经是中、晚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5]。目前,临床上对于膀胱癌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为主,但是这些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容易反复发作,使得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叶敏等[6]人曾经做了一项实验,实验中对60例膀胱癌患者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电切除术联合抗肿瘤药物在患者中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7]。临床上,为了有效的提高根治率,膀胱癌患者在采用电切除术后可以联合瘤药物进行治疗,由于肿瘤药物能够有效的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临床上,常用的肿瘤药物有丝裂霉素和重组人白介素-Ⅱ等,由于丝裂霉素属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适用于各期膀胱癌患者。而重组人白介素-Ⅱ则能够杀死肿瘤细胞,抑制癌症复发,并且还能够有效的增加宿主抗肿瘤的免疫力。临床上将这两抗肿瘤药物有协同使用可增加抗肿瘤能力,提高临床膀胱癌患者的根治率[8]。实验中,实验组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根治,根治率达到37.5%;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根治率为20%,治疗总有效率为85%)(P<0.05)。但是,本次实验中还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实验中参与的患者例数较少;其次,实验中多数患者会存在焦虑、烦躁心理,很多患者甚至不配合,都给实验结果带来很大的不足。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膀胱癌患者采用电切除术联合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根治率,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刘任,李远伟,赵晓昆,等.Studer原位尿流改道在女性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28(4):264-267.
[2]樊晓栋,姜庆,王家武.新辅助化疗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2):196-199.
[3]孔垂泽,宫大鑫,姜元军,等.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尿道复发的风险评估及对策[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24(7):457-459.
[4]闫伟,王伟,陈山.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新辅助化疗进展[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0,31(1):67-69.
[5]刘尚莹,蔡邦联,张泓,等.膀胱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同期经尿道电切术(附16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7(2):53-54.
[6]陈从波,王晓康,姚启盛,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治疗膀胱癌并前列腺增生症[J].中国内镜杂志,2010,23(1):207.
[7]叶敏,张良,陈建华,等.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15(18):5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