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囊萤映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囊萤映雪范文第1篇

实验二校四年级六班 刘文倩

自从读了《囊萤映雪》之后,我而感到十分惭愧。

我以前总是不喜欢读书,不认真读书。但我读了《囊萤映雪》,见孙康和车胤都那么爱学习。总是孜孜不倦的读书,我很感动。他们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家里没钱买灯油,但他们还是不放弃,抓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灯,蹲在雪地上借雪反射的光看书,他们不怕苦,不怕冷,也不怕累。他们家里没钱,还是想读书,我们有着温暖、明亮的屋子,还不刻苦读书,真是内疚。我们以后一定要刻苦认真读书,不断的学习,要珍惜书,一句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如果现在不读书,到老了就来不及了。我们一定要向车胤和孙康学习,勤奋读书,长大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囊萤映雪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微囊化;缓释;靶向性

微囊技术是20世纪40年代最先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渥斯特教授发明的,他采用空气悬浮法制备了微囊,并成功地运用于药物的包衣。50年代,美国NCR(国家现金出纳公司)的格林采用相分离复合凝聚法制备了明胶微囊并将其制成无碳复写纸,获得了专利。60年代,高分子聚合方法应用于微囊制造,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伴随着制药新技术的发展,

微囊的粒径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已有一些微囊产品,但为数不多。多数微囊技术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但药物被微囊包埋以后,具有其他剂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文就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作以下综述。

1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β-胡萝卜素接触空气中的氧气会被氧化,胡富强等[1]采用复凝聚法制备β-胡萝卜素微囊,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原料药于光照条件下半衰期为6.9 d,而β-胡萝卜素微囊在相同条件下半衰期为24.8 d,β-胡萝卜素微囊为原料药的3.6倍,将β-胡萝卜素制成微囊可增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连烯二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一方面与空气接触自动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水解生成2,3-二酮C古罗糖酸,并可进一步氧化生成苏阿塘酸和草酸,从而失去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维生素C的水溶液不稳定。pH过高或过低都能使内酪环水解,并可进一步发生脱羧反应而生成糠醛。后者受空气影响经氧化和紧合而呈黄色。空气、光、热和重金属都可加速本反应的发生。廖志平[2]通过将其制成维生素C微囊缓释片达到解决其不稳定的问题,同时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维持稳定药物浓度,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2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柏、黄琴、桅子4味中药组成。由于口味极苦,难于矫正,且对胃黏膜有刺激,因而, 韩云龙等[3]采用滴注法制备黄连解毒汤肠溶微囊, 所得徽囊为黄色约中lmm的小粒,几乎无味,扣除注射器粘附部分,成囊率几乎100%。

胡富强等[4]应用复凝聚法制备得到了无腥臭味的鱼油粉末化产品-鱼油微囊。

盐酸黄连素是中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等作用,不易吸收进人血液,因此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是口服片剂,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肠道疾病,但其味道太苦,给患者特别是儿童服用带来不便。彭智聪[5]等以明胶为囊材用冷凝法将黄连素制成微囊以掩盖其苦味,其包囊率为83.3%,所得微囊呈圆球型,光滑圆整。后来彭智聪等人[6]又用实验证实该法制得的盐酸黄连素微囊在0.1 mol/L盐酸介质中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在1 h内片剂溶出率为98.2%,而微囊制剂为64.01%。

3 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吲哚美辛等对胃有刺激性,谢茵等[7]用复凝聚法制得壳聚糖-海藻酸盐吲哚美辛肠溶微囊,粒径1 mm左右,干燥后粒径0.2~0.3 mm,其包封率依次为61.80%,57.00%, 64.20%,微囊中吲哚美辛在人工肠液中的溶出速度明显快于人工胃液,制成微囊后,药物对胃的刺激性明显改善。

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刺激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孙伟张等[8]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阿司匹林肠溶微囊, 采用丙烯酸树脂号为包衣材料,篦麻油为增塑剂,乙醇为溶剂,阿司匹林为囊心物,经扫描电镜和差示量热扫描法测定表明,微囊包裹形成,囊心物:囊材按1:4较好, 体外释放试验发现,微囊能迅速在人工肠液中释放,45 min释药达到75%,肠溶片45 min释药低于60%, 微囊释药速度阿司匹林肠溶性微囊体外溶出明显优于阿司匹林肠溶片。

4 液态药物固态化

近年来,发现维生素(VitE)能参与肌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已涉及到内、外、妇、儿、传染、皮肤、放射各科的应用。但液态药物的储藏、运输、稳定性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药效和临床使用。何文等[9]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聚丙烯酸树脂IV为致密剂,复凝聚法得VitE微囊,固化后加入微晶纤维素压制成片,制成维生素E微囊片,平均包封率为83.4%, 微囊平均载药量在66.5%左右, 微囊片体外缓释特征符合Higuchi方程,与市售VitE软胶囊相比稳定性也更好。

5 减少药物间的配伍变化

微囊化药物可与其它组分相隔离。当药物是由几种容易相互起作用的成分组成时,把其中某种成分微囊化后使其成分相互隔离,避免其在保存期间不必要的相互作用[10]。阿司匹林与扑尔敏配伍,扑尔敏能加速阿

斯匹林的水解,分别将其制成微囊后,再按处方剂量组配成复方制剂,就可避免药物之间的影响。

6 具有缓、控释和靶向性能

翟光喜等[11]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盐酸丁咯地尔微囊,体外溶出试验研究其缓释性,结果表明所得微囊颗粒圆整,粒径在100~800 μm, 载药量为58.8%,8h释放百分率为87.6%。溶出试验也表明盐酸丁咯地尔微囊化之后具有很好的缓释功能。李凤前等[12]采用喷雾干燥-热变性微囊化方法制备肺靶向汉防己甲素缓释微囊, 汉防己甲素微囊外观呈圆球形,带正电荷,载药量37.88%,释药结果表明 TET微囊可靶向性至肺部,且滞留时间延长,药物不断从微囊载体中释放而产生药理作用,小鼠肺动脉高压作用显著优于水针组(P

李药兰等[13]以聚乳酸为囊材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制备天然药物茶多酚-聚乳酸缓释微囊,粒径多在100~200um,最大包封率为49%,该微囊具有缓释和保护茶多酚的双重作用。

斑蝥素为中药斑蝥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为抗癌的有效成分,特别用于治疗肝癌和膀胱癌,斑蝥素对小鼠腹水型肝癌及网状细胞肉癌有抑制作用,它能抑制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其生长,分化,但是斑蝥素毒性很大,对表皮有强烈的刺激性,人体服用少量即能中毒,因此在人体内,尤其在肝癌病变部位很难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使治疗效果不明显,田景奎[14]用传统的单凝聚法把斑蝥素制成大小适中的微囊,利用动脉栓塞法应用于肝癌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其优点有二:其一,斑蝥素制成微囊后,栓堵于肝癌病变区的小动脉内,能定向作用于肝癌组织,很少损及其它正常的组织器官,避免了斑蝥素强烈刺激性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二,斑蝥素制成微囊后,加大了药用剂量,延缓了药物的释放,长时间维持了有效血药浓度,有利于彻底杀死癌细胞斑蝥素微囊的制备选用优质A型明胶,明胶为无毒且理化性质稳定的天然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抗原和毒副作用,能长时间滞于栓塞部位,囊心物为精制好的斑蝥素,微粉化使粒度直径在6~10 μm之间,在此范围内的微粒能形成直径50~200 μm的微囊,正好堵塞于肝小动脉内。

张志荣等[15]用吸附-包裹法制备了聚乙烯吡啶烷酮包被的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具有明显的肝靶向和缓释作用。陈庆华[16]等以分子量100 000的聚L-乳酸为囊材,用改良的液中干燥法制备12-O-(对硝基苯甲酰)二氢青蒿素微囊,经药效学实验得知,本品对日本血吸虫和单虫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制成微囊剂可使药物达到缓释之目的。

7 小结

微囊是近年发展较快的新型技术,目前市场上已有抗生素、维生素、抗癌药、避孕药和解热镇痛药等30多类药物的微囊制剂。微囊作为一种高新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实用技术,深入到医药,食品等领域,改变着传统的产品形式,让人们享受新型技术带来的高效,舒适和便捷。药物微囊化对于提高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囊制剂发展迅速,尤其是那些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微囊,其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的释放系统中潜力更大,在临床应用方面亦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参考文献

1 胡富强,周美华,陈志群.β-胡萝卜素微囊的制备.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99, 28(1):19-21.

2 廖志平.维生素C微囊缓释片的制备.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2):106-107.

3 韩云龙,刘金荣,武丽娟,等.滴注法制备黄连解毒汤肠溶微囊.黑龙江药科学, 1999,22(3):30-30.

4 胡富强,李士钦,王东辉.鱼油微囊的制备.现代应用药学,1997,14(2):23-24.

5 彭智聪.用正交法对黄连素微囊制备工艺的研究.中国药房.1995,6(5):14-16.

5 彭智聪.盐酸黄连素微囊溶出度的研究.中国药房,1996,7(2):62-63.

7 谢茵,邢桂琴,张金.吲哚美辛肠溶微囊的制备及药物释放的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37(4):386-388.

8 孙伟张,曾仁杰,景利,等喷雾干燥法制备阿司匹林肠溶微囊的实验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7):391-393.

9 何文,罗云,周健,等. 维生素E微囊片的研制及其质量考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1):669-672.

10 张骁,束梅英,张韬.微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中国医药情报,2004, 10(1):9-13.

10 翟光喜,臧恒昌.液中干燥法制备盐酸丁咯地尔微囊及其缓释性研究.沈阳药科学学报, 2001,18(4):253-255.

12 李凤前,陆彬,陈文彬,等.汉防己甲素缓释微囊肺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药学学报, 2001,36(3):220-223.

13 李药兰,许少玉,王卫华,等.茶多酚-聚乳酸缓释微囊的制备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828-831.

14 田景奎.斑蝥素微囊的制备及其治疗肝癌的设想.中成药,1994,16(2):48-49.

囊萤映雪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与临床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的CT和/或MRI资料72例,其中囊性垂体瘤12例,囊性颅咽管瘤25例,Rathke囊肿16例,蛛网膜囊肿4例,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4例,鞍旁表皮样囊肿4例,鞍旁皮样囊肿3例,垂体脓肿4例。全部病例均行CT和/或MRI平扫,其中14例行CT增强检查,58例行MRI增强检查。72例中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经临床证实。结果:12例囊性垂体瘤,其中垂体大腺瘤8例,微腺瘤4例。6例大腺瘤表现为在实性瘤体内出现囊变区,2例瘤卒中囊变区内可见液平 。4例囊性垂体微腺瘤显示垂体饱满,内部出现异常信号/密度,伴有化验室检查异常。25例囊性颅咽管瘤以囊性表现为主,发现囊壁钙化及强化的垂体对鉴别诊断有意义。16例Rathke囊肿信号多样,但以形态饱满,呈短T1、长T2信号为较具特征性的改变。4例蛛网膜囊肿和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均表现为脑脊液信号,而后者囊壁出现连续或不连续薄壁环形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3例皮样囊肿密度/信号较表皮样囊肿复杂,压脂序列对两者鉴别诊断有帮助。4例垂体脓肿增强均显示环形强化,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术前诊断。结论:鞍区不同性质的囊性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通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可对其中多数病变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关键词: 鞍区; 囊肿; 计算机体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Imaging Diagnosis of Rathke’s Cleft Cyst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CT and MRI findings of cystic lesions in sella region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these diseases. Method: CT and MR imaging findings in 72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and clinically proved cystic lesions in sella region were collected.Among all patients, cystic pituitary adenoma was found in 12 cases,cystic craniopharyngioma in 25 cases,Rathke’s cleft cyst in 16 cases , arachnoid cyst in 4 cases, suprasellar cistern hernia and secondary pseudo-arachnoid cyst in 4 cases, parasellar epidermoid cyst in 4 cases , parasellar dermoid cysts in 3 cases, Abscess of pituitary in 4 cas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plain MRI and CT scan ,among which 58 cases were examined by MRI contrast enhanced scan,14 cases by CT contrasted enhanced scan respectively.65 cases were prov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7cases were proved by clinical data. Result:There were 12 cases cystic pituitary adenoma, in which macroadenoma 8 cases, microadenoma 4 cases. Mutiple cystic region could be found within the body of 6 cases pituitary macroadenoma with necrosis or cystogenesis. Fluid-level could be seen in 2 cases pituitary apoplexy. 4 cases cystic pituitary microadenoma showed abnormal signal intensity or density within well-stacked pituitary gland,accompanied with abnormality of laboratory test.The main imaging manifestation of 25 cases cystic craniopharyngioma mainly showed cystic lesions , calcification of the capsule wall and the viewing of enhanced pituitary have value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16 cases Rathke’s cleft cyst showed diverse signal intensity.However short T1,long T2 signal intensity and well-stacked shape have feature to Rathke’s cleft cyst relatively .All arachnoid cyst and secondary pseudo-arachnoid cyst demonstrated CSF signal intensity. Continuous or discontinuous thin ring-like enhancement could be seen in secondary pseudo-arachnoid cyst.fat-suppression sequence was helpful in diagnosis of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The relatively thick ring-like enhancement and clinical history were helpful in diagnosis of pituitary abscess before operation. Conclusion: There were many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for differential category cystic lesions in sella region.It is possible to make accuracy diagnosis in majority of these lesions through detailed imaging examinations.

Key words: Sella region; Cystic lesion; CT; MRI

鞍区囊性病变是以囊变为病理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不同疾病其病理性质、生物学行为不同,采取的手术方式亦不同,因此术前诊断非常重要。 但由于本类疾病在发病部位,病变形态及内容物性质上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依靠单一影像学检查鉴别较难。本文通过对我院近年来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72例鞍区囊性病变的CT和MRI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该类疾病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02年5月至2005年7月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72例,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8~67岁,平均年龄41.5岁。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囊性颅咽管瘤25例,囊性垂体瘤12例,Rathke囊肿16例,蛛网膜囊肿2例,鞍旁表皮样囊肿4例,鞍旁皮样囊肿3例,垂体脓肿3例。7例经临床证实,包括:蛛网膜囊肿2例,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4例,垂体脓肿1例。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MRI平扫检查。CT平扫采取冠状位(GE HighspeedCT/I),层厚3mm,层间距3mm,视野(FOV) 250mm;矩阵512×512 ; 球管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20kV 和180mA。拍摄骨窗及软组织窗。其中14例行冠状位CT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欧乃派克(Omnipaque , 300mgI/ml),7例加扫横断面。MRI检查(GE Signa1.5T),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进行轴位、冠状及矢状T1WI(SE TR/TE=400~600ms/12~20ms)和T2WI(FSE TR/TE=4000ms/90~119ms)检查, 层厚3mm,间隔 0.5mm,矩阵256×256,FOV 18cm×18cm。其中47例行Gd-DTPA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0.1mmol/kg,静脉注射。11例行半量(0.05mmol/Kg)Gd-DTPA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大体病理改变,见表1。

2.2 影像学表现

2.2.1 生长部位,见表2。

2.2.2 CT、MRI表现:12例囊性垂体瘤:CT检查2例垂体微腺瘤表现为鞍内囊性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强化。8例垂体大腺瘤中,6例表现为实性瘤体内出现囊性低密度病变,2例囊性部分为高密度,并可见液平,4例CT增强检查囊壁及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MRI微腺瘤均显示为垂体饱满,垂体柄偏移。2例蝶鞍扩大,1例稍扩大,3例可见鞍底下陷。2例为短T1、长T2信号,1例术后证实为出血(见图1),1例内容物粘稠,考虑蛋白含量较高;2例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周围囊壁出现强化。8例垂体大腺瘤于冠状位图像上显示“腰身征”,正常垂体组织消失,视交叉受压,2例显示一侧海绵窦颈内动脉受包绕。囊性部分6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2例表现为短T1、长T2 信号,并可见液平,术前诊断为瘤卒中。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均呈明显强化,但强度低于海绵窦。

25例囊性颅咽管瘤:21例CT平扫可见囊壁呈环行或斑块状钙化(见图2), 3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及囊壁呈中度或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占位。21例为囊实性,4例为多囊,实性部分多表现为等信号,17例囊液为长T1、长T2信号(68%),5例囊液呈等或稍短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3例呈短T1、长T2信号。增强检查,囊壁及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

16例Rathke囊肿:CT上8例表现为低密度,2例表现为等密度。3例行增强扫描,未见强化。MRI检查矢状位上呈圆形或卵圆形,6例呈短T1、长T2信号(见图3),脂肪抑制T1仍呈高信号;7例呈长T1、长T2信号,3例内部信号不均匀,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7例未见明显强化,6例囊肿边缘增强,其中2例与囊肿有明显分界,可确认是正常垂体组织,后通过手术证实。

4例蛛网膜囊肿:CT检查均表现为囊性低密度,无强化及钙化。MRI各序列均呈均匀脑脊液信号。2例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见图4),垂体受压变扁后下方移位。

4例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CT表现为囊性低密度,增强扫描壁呈环形强化。MRI矢状位呈圆形或卵圆形,各序列均呈脑脊液信号,矢状位增强见2例囊壁呈环形强化,2例呈不连续环行强化,3例见垂体受压变扁,垂体柄位置居中(见图5)或轻度后移。1例未见垂体及垂体柄。

4例鞍旁表皮样囊肿: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CT值-15~15Hu,2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呈高低混杂密度。MRI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见图6),2例呈长T1、长T2信号,2例呈T1高低混杂信号,在长T2信号背景中可见斑片等信号,脂肪抑制T1高信号无衰减,Flair上均为略高及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3例囊壁无强化,1例边缘呈弧线强化。

3例鞍旁皮样囊肿:CT表现为不均匀囊性低密度,CT值-40~10Hu,2例囊壁可见钙化(见图7)。MRI信号不均匀,2例T1WI内部可见高信号,压脂像上信号减低。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1例皮样囊肿破裂,脑池内可见微小高信号脂肪滴。

4例垂体脓肿:CT上3例为低或等密度肿块,1例平扫呈稍高密度,1例增强扫描为环状强化。MRI上2例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1例T1WI呈等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呈壁较厚环形强化(见图8)。1例T1WI为高信号,且其内可见多发团块状低信号,术后病理证实囊液极为粘稠,MRI所见囊内团块状影为炎性肉芽组织。

表1 鞍区囊性病变主要病理改变(略)

表2 鞍区囊性病变的发病部位(略)

图1 垂体微腺瘤出血,于T1WI显示为囊性高信号,位于垂体右侧(略)

图2 CT鞍区囊性颅咽管瘤囊壁多发大小不等钙化(略)

图3 鞍内Rathke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呈短T1高信号(略)

图4 鞍内蛛网膜囊肿,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略)

图5 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T2WI轴位,垂体柄居中(略)

图6 鞍旁表皮样囊肿,呈均匀长T1信号(略)

图7 鞍旁皮样囊肿CT边缘可见钙化(略)

图8 鞍区垂体脓肿增强呈环行强化,内容物呈长T1低信号(略)

3 讨论

3.1 概述:通过本组鞍区囊性病变的CT、MRI表现进行分析,依照病变的病理性质鞍区囊性病变主要包括:囊性颅咽管瘤 ,囊性垂体瘤,Rathke囊肿 ,蛛网膜囊肿 ,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 ,鞍旁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垂体脓肿 。

3.2 鞍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单纯囊性垂体瘤较少见,常见囊性垂体瘤影像表现一般以实性瘤体内出现坏死、囊变,而囊性颅咽管瘤多见主要为囊性和囊实性[1]。笔者认为对于垂体大腺瘤同颅咽管瘤鉴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囊壁钙化,颅咽管瘤囊壁钙化的几率在90%左右[2],本组研究钙化为87%,略低于文献报道。虽然垂体腺瘤可出现钙化,但几率很低,因此是否存在钙化为两者主要鉴别点。②生长方式,颅咽管瘤多由鞍上向鞍内生长,有时与鞍底存在一定距离,而垂体腺瘤主体均位于鞍内并向鞍上生长并与鞍底接触紧密 。本组研究25例颅咽管瘤,仅2例位于鞍内,不具备上述特点,因此这一点在鉴别上具备一定价值。③能否显示受压或残余垂体。颅咽管瘤增强扫描有时能看到部分受压或残余垂体组织强化,而垂体大腺瘤正常垂体结构消失。本组研究位于鞍上的16例颅咽管瘤均可显示垂体强化,而位于鞍内及鞍内/鞍上9例中,有7例可见残余垂体,未见鞍底下陷。

Rathke囊肿由于信号复杂多样,单纯从信号上同其它病变很难鉴别,因此经常误诊为囊性垂体瘤、颅咽管瘤或蛛网膜囊肿[3]。本组16例Rathke囊肿,2例直径小于10mm,T1呈低信号,化验检查伴有泌乳素升高,术前诊断为垂体微腺瘤。2例直径>3cm,位于鞍内向鞍上生长,术前诊断为颅咽管瘤。3例直径大于10mm,信号上呈长T1、长T2信号,接近脑脊液同蛛网膜囊肿无法区分 。因此在鉴别诊断上应主要围绕同这三种病变鉴别。①垂体微腺瘤:二者从信号、位置上很难区分,尤其对于少数Rathke囊肿,同样可出现泌乳素升高或中枢性尿崩等症状,因此笔者认为当T1出现高信号,形态饱满,边缘光滑锐利时应首先考虑Rathke囊肿,而出现低信号时应考虑为垂体微腺瘤或Rathke囊肿。②颅咽管瘤:当平扫发现囊壁钙化及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应首先考虑颅咽管瘤。③蛛网膜囊肿:在增强扫描中显示病变的位置和垂体、垂体柄的关系可提供帮助,增强扫描中受压变薄的垂体组织可出现强化,显示Rathke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或靠近垂体柄前上方。而蛛网膜囊肿使强化的垂体和垂体柄受压向后下方移位,可作为鉴别诊断参考[4]。

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形成系先天性鞍隔孔过大或缺失使蛛网膜下腔如同憩室一样突入鞍内形成,由于其压迫的正常垂体并在周围出现炎症组织,增强扫描可出现连续或不连续薄壁环状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所形成的假囊肿使垂体受压后移,但垂体柄位置居中。该病应属于影像上常见的鞍上池下疝的继发改变,根据以上特征,可同蛛网膜囊肿和Rathke囊肿鉴别。

表皮样囊肿可见于颅内中线部位,更常见于旁中线区如桥小脑角池,也可见于鞍上及鞍旁区,但鞍上表皮样囊肿更为少见 。典型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与 MR检查其密度(信号)与脑脊液相似,无强化,诊断并不困难。文献报告鞍旁表皮样囊肿多为类圆形 ,可向鞍内及桥小脑角池塑形生长 ,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变薄 ,常见CT高密度、T1WI高信号及囊壁强化[5]。本组2例表皮样囊肿出现上述改变,应在以后诊断中引起注意。在同鞍旁皮样囊肿鉴别方面主要采用压脂序列, 前者高信号强度无下降,其内可能为蛋白或出血;而后者T1WI内高信号强度下降,反应其内含有脂肪成份,为其特征性表现。有2例表皮样囊肿与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环关系较密切 ,可以看到血管被部分包绕 ,符合其“见缝就钻”的特点。

垂体脓肿感染菌多为革兰氏阳性菌,经常为原发,但约有1/3病人继发于已存在的鞍内病变,如垂体腺瘤[6]。本组有2例误诊为垂体腺瘤囊变、坏死。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病例信号变化范围从脑脊液信号到蛋白含量多的T1高信号,因此在鉴别诊断方面不存在特征性。而增强检查病变均出现环形强化,虽然有的壁较厚,边缘模糊,有一定的鉴别价值,但同样缺乏特异性,因此垂体脓肿容易误诊为其它常见病变如不典型囊性垂体瘤、颅咽管瘤。但如果出现病变邻近鞍区脑膜强化、垂体柄增宽,可能与垂体脓肿炎性反应有关,再结合如病程中有发热、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病史 ,应高度怀疑垂体脓肿的可能性。

通过对鞍区常见和少见囊性病变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单纯从病变的密度和信号上分析病变容易误诊,因为很多病变密度和信号差别不大,在诊断方面也不具备特异性。 因此有时囊性病变的生长部位、形态、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关系比其密度/信号强度更具诊断价值。 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也可为诊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崔世民,只达石.颅内肿瘤影像与病理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5.

[2] 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1.

[3] 于同刚,戴嘉中,冯晓源. Rathke囊肿的CT和MRI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4):253-255.

[4] Connor SEJ,Penney CC.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 sella mass[J].Clinical Radiology,2003,58(3):20-31.

囊萤映雪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弥散加权成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66

资料与方法

收治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36例,均为单发和经手术病理证实。男15例,女21例,年龄7~56岁,高峰年龄30~40岁,平均389岁。病程1个月~20年。临床症状随着病变部位不同而异,主要症状面部麻木、疼痛15例;间断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8例;言语不清、癫痫2例;听力下降5例,眼睑下垂、视力下降2例,其余4例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研究方法:全身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行横、冠及矢状位扫描。扫描序列:SE TIWI(TR 250ms,TE 25ms)、TSE T2WI(TR 4000MS,TE 91ms),矩阵460×51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FLAIR)(TR 9000ms,TE 86ms);扩散加权成像(DWI),用GD-DTPA 01mmol/kg做增强扫描,行上述平面T1WI成像。

结 果

肿瘤部位:本组36例中,发生在桥小脑角区(CPA)18例,沿桥前池、环池等延伸钻空生长;鞍区7例,其中2例沿侧裂池、环池并跨颅窝延伸至对侧CPA;位于第四脑室2例,右侧脑室三角区者2例,均位于脑实质外;位于脑叶者,右颞底4例;左顶叶镰旁2例;左枕骨硬膜外1例,颅骨局限性骨质破坏。

形态:位于CPA和桥前池内肿瘤呈略宽的扁平状、椭圆形生长22例;位于鞍旁、脑室内肿瘤多呈类圆形生长8例,不规则形6例;病灶呈钻孔样生长,常依脑池形状塑形。

边缘:病灶边界清楚,位于鞍旁7例类圆形病灶,周围血管及脑组织受压推移改;位于CPA者听神经显示正常;周围轻度水肿3例;轻度脑积水4例。沿脑池、裂隙延伸生长的不规则形态肿瘤占位征象不明显,类圆形病灶则有明显占位效应,邻近结构可见受压改变,肿瘤位于CPA者听神经均显示正常,3例可见听神经受压推移征象。

影像学表现:CT上病灶呈低密度(CT值10-21HU),夹杂斑片状稍高密度影(CT值45-67HU)(图1),大脑镰无明显受压移位。T1WI均呈低信号,病灶小者信号较均匀;病灶较大者,低信号内夹杂斑片状等、高信号影。T2WI病变以高信号为主,混杂斑片状等信号影,增强扫描无强化。FLAIR序列呈等高信号;DWI均呈高信号。

讨 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临床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性肿瘤,发病率低,占颅内肿瘤02%~18%[1],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发展而成的良性肿瘤,也可为外伤、穿刺或手术后的结果。

FLAIR序列是一种脑脊液信号被抑制的重T2加权序列,如果应用FLAIR序列,即可在脑脊液、脑实质之间形成满意的对比。可以与蛛网膜囊肿鉴别,偶有在FLAIR像上表皮样囊肿呈低等混杂信号(图8)。应用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则呈高信号,从而以鉴别[2]。

弥散加权成像(DWI)作为一项MRI新技术,是分子的随意运动,又称布朗运动。DWI正是以探测组织中水分子的随意运动为基础进行成像的。组织中水分子的随意运动有助于DWI上信号对比的形成。一般而言,组织内水分的随意运动越多,平均路径越长,该组织在DWI上的信号衰减越明显[3、4]。

本组中,DWI均呈高信号,有别于低信号的脑脊液,境界清楚,可能与其囊腔内容物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不同有关。本例中,表皮样囊肿的ADC值(0977×10-3mm2/秒)高于健侧脑白质,但其在DWI上为高信号,ADC值明显低于脑脊液(图7)。

GD-DTPA增强扫描后,本组1例CPA区表皮样囊肿癌变,T1T2信号混杂,增强后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周围血管及脑组织受压推移,水肿明显,术前误诊听神经瘤。

表皮囊肿多为良性,如囊内容物溢出则会引起脑膜和周围脑组织剧烈反应,称为无菌性肉芽肿型脑膜炎和脑实质炎,从而出现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症状。

左顶部表皮样囊肿与脑膜瘤鉴别:后者呈宽基底,有脑膜尾征,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CPA区与听神经瘤鉴别,后者听神经束增粗(>3mm),易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

综上所述,FLAIR和DWI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有特异性,术前定性诊断率100%;同时为手术入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降低了复发率。

女,44岁,右面部疼痛8个月,右CPA表皮样囊肿,延伸至桥前池、环池。长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占位效应明显(图1-3),DWI呈高信号(图4),ADC图略高信号(图5),MR增强扫描无强化(图6~7)。(图2~7见第154页)

参考文献

1 Caldarelli M,Colosimo C Dirocco C.Intra-axal dermoid/epidermoid tumors of the brainstem in children.Surg NEUOL,2001,56(2):97-105.

2 郭平珍,张悦,等.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AI表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4,9.

囊萤映雪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681.7;R68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3-0423-03

气囊止血带能阻断血液循环,使手术部位处于无血状态,保证手术视野清晰,便于手术操作;同时又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被广泛应用于四肢手术。现就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止血带压力

一般成人上肢止血带的压力应维持在33.3~40.0kPa(250~300mmHg),下肢应在66.7~80.0kPa(500~600mmHg),儿童和瘦小的患者所需压力较低,肌肉发达的患者所需压力较高。压力过高,增加止血带并发症的发生;压力过低,只阻断静脉血流,不能阻断动脉血流,不但起不到止血效果,反而使肢体充血,增加术野出血。因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止血带理想充气压力的研究。胡立萍等对上肢止血带充气压力进行研究,认为上臂周径≤25cm者充气压力为25kPa,上臂周径≥25cm者则以肢体周径(cm)作为个体充气压力(kPa)值,最大值≤40kPa。李清梅等对下肢止血带充气压力进行研究,认为成人下肢手术时,以肢体缚扎止血带处周径(cm)作为气压止血带充气压力值(kPa),最高不超过50kPa(375mmHg)。关于儿童气囊止血带的压力,闫承勇等认为下肢体周径≤42cm者,以儿童下肢缚扎止血带处周径(cm)的0.7作为个体的充气压力(kPa)值;肢体周径>42cm者,充气压力为30kPa。总之,目前已经认识到止血带的压力要个体化,要根据局部组织的厚度、患者年龄、肢体周径大小及局部动脉收缩压而定。

2 止血带使用时间

止血带使用时间一般上肢不超1h,下肢不超过1.5h。目前普遍认为止血带安全时间为1.5h,最大持续安全时间2hm。如手术时间较长,每隔1h应放松止血带1次,每次约10min,如需重复使用止血带时,充气时间应逐渐缩短,间歇时间要相对延长,以缩短肢体缺血缺氧时间。在高原环境条件下,由于其独特的地域(高海拔、低氧、低气压)和气候(干燥、寒冷)条件,肢体对止血带缺血耐受能力明显降低,止血带使用时间应严格控制在1h内,并尽量缩短,密切观察,防止不良损伤。双下肢同时使用止血带时,应用的总时间不超过5h。董江涛等认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减少止血带使用时间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且无增加出血的危险。

3 止血带的使用部位

一般应将止血带绑在手术部位的上端,距离手术部位10~15cm,以利于无菌操作。上肢绑于上臂上1/3,下肢绑在大腿上1/3,靠近腹股沟处。张敬良等根据腋部解剖特点及腋血管束走行设计制作了捆扎于腋肩、可在全上肢施行手术的气压止血带,解决了上臂中上段手术无法使用气压止血带的难题。对于下肢远端的手术,Finsen等研究发现,气压止血带放置于踝部较放置于小腿部所引起的不适感轻,且不会增加神经损伤发生率,建议行足趾手术时止血带最好放置于踝上方。对于大腿中上段的手术,目前仍需在无止血带的情况下进行,对于此部位,手术时如何设计新型的气压止血带,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设计。

4 止血带并发症

4.1止血带疼痛

止血带疼痛机制是由于其机械压力压迫造成的,而非止血带引起神经缺血造成。程庆钦等认为,目前较好防止术中止血带疼痛的麻醉方法是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目前多数研究认为,术中使用止血带会影响术后短期内的疼痛和功能康复锻炼,但对术后长期无显著影响。

4.2止血带休克

止血带应用过程中,由于肢体处于缺血状态,氧代谢增加,产生大量乳酸,放松止血带后大量血液迅速涌向驱血后的肢体,血液再分配,血容量不足,加上酸性物质刺激血管使血管扩张以及手术切口出血和渗血,导致回心血量迅速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如此时未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则会产生止血带休克。另外,松止血带时由于驱血肢体血管突然开放及无氧代谢产物经静脉回流循环,抑制心肌收缩,也可出现止血带休克。在止血带放松之前,预防性应用小剂量麻黄碱(10~15mg)可防止血带休克的发生。

4.3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表现为手术后肢体的麻痹,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对痛、热、冷、压力的感觉丧失,肢体遵嘱运动迟缓或丧失。引起神经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止血带对局部神经的机械压力和止血带局部及远端神经的缺氧导致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减缓甚至停止。有资料报道,长时间低压比短时间高压对患者的神经损伤更大。

4.4局部皮肤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局部皮肤淤斑和水泡。尹芳等运用改良式气囊止血带以及护皮膜保护止血带部位皮肤,防止消毒液对皮肤直接损伤,使皮肤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降低。侯晓旭等在肢体消毒前用治疗巾包裹止血带袖带或用护皮贴膜严密粘闭袖带手术侧缝隙,观察无皮肤损伤的发生。

4.5其他

应用止血带引起的并发症还有骨骼肌肉损伤、出血加重、肢体坏死、筋膜间隙综合征、栓塞等。研究发现,缺血3h后可引起肌肉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缺血6h可引起完全性损伤。

5 注意事项

5.1止血带的适用范围

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淋巴炎、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一般不适用止血带,恶性肿瘤或局部炎症的患者可使用止血带,但不可用驱血带驱血,以免瘤细胞或炎症进入血液扩散到全身,应将肢体抬高45°后再扎止血带。对于特殊的四肢手术,如全膝关节置换术、踝部骨折的内固定手术等是否需要应用止血带仍存在争议。潘凡武等总结得出:主张使用止血带者认为,止血带既减少手术失血量,又缩短手术时间;不建议使用止血带者则认为,手术中应用止血带会明显增加术后肿胀和疼痛,且使用止血带不能减少总的失血量,也不能减少输血量。

5.2止血带绑缚的方法要正确

止血带缚扎前患肢局部皮肤保持干燥,避免直接缚扎。止血带松紧要适度,松紧度以能放入1指为宜,或以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和使出血停止为度。

5.3正确掌握充放气方法

在止血带充气前应将肢体抬高,驱血带驱血后再充气。止血带应快速充气,几乎同时阻塞动脉和静脉;松止血带时要缓慢放气,采用间断放松压力的方法可显著减轻血压、心率的变化。双侧肢体应用止血带时不可同时充气或放气,一般需间隔3~5min,以免影响血液的重新分布而使血压下降。

5.4熟练掌握止血带的性能及操作方法

相关期刊更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