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打白骨精概括

三打白骨精概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打白骨精概括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第1篇

选择好经典。在教学设计中,我选取了原著中的四段文字,增补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初步接触原著,感受原著的魅力,产生对原著的兴趣。例如,一处是对白骨精变化成的村姑的外貌描写,教材中只有一个“美貌”,而原著中却把这种美描写得淋漓尽致,“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这几部分对原著的补充,语言文字堪称经典,值得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化了人物形象,对于学生阅读写作大有裨益。

运用好经典。选择好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关键还要运用好。首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原著的精妙之处,如第二处村姑的美貌,我先让学生说说由美貌想到的词语,然后出示原著中外貌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读读,再带领学生品析美在哪里,最后再把原著中的句子放到课文里去读一读,感受白骨精所变幻的村姑的美。

二、 “取舍”与“增添”

作为语文老师,要有解读文本,创造性运用文本的能力。教学设计中通常要进行教材重组,重组讲求“合理取舍,一课一得”。课文可以训练的点很多,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三变”、“三打”、“三责”三个情节,我把“三变”作为重点,其中“一变”落笔最重,从中体会白骨精的诡计多端、阴险狡诈;“三打”中我把“第三打”作为重点,抓住孙悟空的语言、动作、神情,感受他的机智勇敢。其他的都是一带而过,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也可以适度增补,本课中补充了原著的片段,让课堂更显厚重,拥有了文学的气息。在小学阶段有好几篇出自名著的课文,如《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等,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其它类型的课文中,也可以适当增补,如教学教学《詹天佑》一课,补充有关詹天佑修筑铁路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人物形象更好地加以凸显。

三、 “意识”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简单地驻足于知识点的层面,要努力使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感受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

在教学这课的时候,我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三变”、“三打”、“三责”,让学生体会情节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后再加以总结,虽然都写了三次,但并不重复,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方法,叫做重复叙事。相同中有不同,不变中有变化,就是“一波三折”。《西游记》是明清小说,课上我告诉学生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然后以《三打白骨精》为例,认知小说中的三要素。我想这就是一种语文意识的渗透,不只是告诉孩子一个概念,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理解、运用、内化。

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实现本色语文。本课教学中,我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如学生概括课文能力与品字析词能力的训练。在朗读、默读课文后,我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说说“三打”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表现,然后再根据表格中关键词的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因为给学生铺设了台阶,授予了方法,所以概括简洁完整又通畅。另外,我要求学生抓关键词来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如唐僧的一个“摔”字读到了他的胆小怕事,悟空的“藏”“走”“迎”“笑”中读到了他的机智和胸有成竹。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必会日渐对语言文字亲近起来,敏锐起来,丰富起来,深刻起来。

四、 “乐学”与“乐教”

我校以“乐”为校训,努力创设乐学乐教课堂,以期师生在轻松愉快、互动自主的课堂情境中实现双赢。课前,我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唐僧骑马咚那个咚》激趣导入;课中,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故事的环境、情节与人物,把现代与经典文本对照出示,情节以表格式呈现,引导学生畅谈阅读感悟,对白骨精使用哪些计策进行推想等,环环紧扣调动着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第2篇

一、 智慧理答始于理解

阅读教学中,学生接触文本之初,就会有一些问题;展开文本之后会自主解决一部分,其间又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未解决问题进行梳理,形成几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思考后应答。面对学生的应答,教师首先要耐心倾听,准确理解,迅速做出判断。

[案例1] 倪鸣老师教学《石榴》一课片段:

师:这一部分,你觉得哪儿写得最有趣、最生动?

生:“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师:石榴娃娃多顽皮呀!(课件映示)这是笑得——(咧开了嘴!)这是——(笑破了肚皮!)

师:同样都是笑,为什么作者先写“咧开了嘴”,再写“笑破了肚皮”呢?

生:它必须先要经过刚成熟时的“咧开了嘴”,以后才会“笑破了肚皮”。

师:你是一个特别理智的孩子,能从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有没有同学从“笑”上来考虑的?

生:有一个石榴裂开的口子很小,就说“咧开了嘴”;有一个石榴裂得非常大,作者就说它“笑破了肚皮”。

师:作者是用不同的石榴来告诉我们,石榴笑的程度越来越深!所以,作者后面用上了一个词——“甚至”。以后,当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当学生应答正确或很精彩时,教师要毫不吝啬地送上恰如其分的表扬;当学生的应答比较零散或缺乏深度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抓住重点,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渗透相应的写作方法,再瞄准教学目标、回归文本,联系上下文对症下药、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经历自悟自得的过程。

二、 智慧理答基于理性

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一些课文内容的背景与文化内涵不甚了解,很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片面理解甚至是错误观念。教师面对学生应答偏差,如不及时加以辨别与矫正,很有可能让学生产生误解,甚至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2] 窦桂梅老师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片段:

生:我觉得白骨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很顽强,很执著,很了不起。

师:啊?那你说说白骨精这么执著的目的是什么?

生:要害唐僧,要吃唐僧肉。

师:那该怎么评价白骨精的这份“执著”呢?你先想想。

生:孙悟空对师父有求必应,有情有义,很执著!

师:你说孙悟空执著的目的和白骨精执著的目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悟空的目的是善的,白骨精的目的是恶的。

师:你真是“善恶分明”啊!那么,现在请你结合妖精的“无心向善”谈谈妖精的执著。

生:妖精的执著用错了地方,所以下场罪有应得。

师:妖精的执著,不是智谋,而是不择手段的害人阴谋!方向错了,方式再好,那也是南辕北辙!

当学生应答有错时,我们不妨转换视角,尝试拓宽学生的狭隘思路,通过反诘,让学生与原有的错误想法发生碰撞,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当学生应答出现歧义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充分思辨讨论,再次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思路及主旨;当学生的应答肤浅片面时,我们可以补充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之下来观照自己所学的内容,推进学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 智慧理答趋于理想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会抓住学生应答这一资源,用智慧理答的方式,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给予必要的帮助,灵活而有效地进行引导与点拨,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营造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形成民主理想的课堂。

[案例3] 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片段:

师: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生答:谦虚、武功高强、忍辱负重、懂礼貌、胸怀宽广等)

师:你们的答案都正确,但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看得更深更远。默读全文,边读边想林冲为人与众不同之处。最终将林冲的为人浓缩成一个字。(生答:忍、让、礼、谦、宽)

师:你们浓缩的这几个字,都有你们的道理。于老师把你们说的这个“让”字写到黑板正中,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能把你们浓缩的其他字都概括进去。林冲的“礼让”“忍让”“谦让”“宽让”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品格善良、谦和。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后习题 有效性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它直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道课后练习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激趣,学会发现,积累语言,探讨合作,实践创造,陶冶情操。这些习题有助于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和把握,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创造性地、充分地使用课后的习题,将有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在此交流中的习题所指是苏教版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所设计的一大习题。

一、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教学思路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后习题: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结合这一练习,我进行教材的解读:从偶然的相遇,对老人淡淡几笔做了一个概括的描述,到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老人,引出“我”和老人的一番交谈。这一部分是课文的第一层次,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相识的过程。“我”和老人的交谈还在继续,使文本进入第二层次,“我”和老人由相知到相约,让人感受到与老人的交流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于是“我”就循着文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人物的外貌入手,逐渐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同步,与文本产生共鸣,实现了一个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二、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教学重难点

课文《词两首》

课后习题: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我想这就是编者设计这一练习的意图所在。在练习的指引下,我对两首词进行斟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觉得《如梦令》更适合学生进行想象,走入意境。于是我把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扣住“沉醉”引领整首词,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而沉醉。让学生想象,作者在溪亭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词外显的内容引申至词的内在意象,在学生的想象过程中,词中画面逐渐丰盈起来,进入意境。一位学生这样说道,女词人看着天色已晚,划着小舟往回赶,不知不觉,却进入了那荷花丛中,心中不免焦急起来,加快了划桨的速度,那“吱呀吱呀”的浆声惊动了一群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哪个冒失鬼,这么晚了还来打搅我们休息。”类似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还有很多。这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我想就是学生对这首词的最好的诠释。

三、依托课后习题,教给学生学法

语文老师的任务是交会学生学语文,如果说文路给教师灵感,得以设计教路的话,那么我想教师的教路应该给学生一条学路的引领,下面还是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来说说我的做法:

课后习题中不仅要求学生说说文章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且要求学生说出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其实就是给了学生一些信息,文章中能体现老人内在品质的文字是多处的,那么如何去寻找这些文字呢,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引领。文章中,作者不仅描绘了老人的外貌,而且描绘了言行、动作。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品读了描写外貌的文字,从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朴实、精瘦的老人,进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关注老人的言行,体会他身上的品质。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引领,我想学生在不断的日积月累中,就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依托课后习题,进行有效拓展

课文《三打白骨精》

习题:你还知道《西游记》的哪些故事?与同学交流。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第4篇

较之于现状结构,块状结构的作文的优势非常明显。我归纳一下,大体如下:

首先是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素材都能用上,选三五个素材,试卷也写得满满的;其次是面对大的题目,能快速化大为小,分解主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主题,从而强化主题。三是在文体的选择上,自由度大。可以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或者是议论性的散文,或者是抒情散文。选择文体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二是依据表达作文主题的需要。三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约束。四是明快、简洁、大气,结构匀称,详略得当。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因为确定了块状结构,主体的几个平行部分所花的笔墨大致是相当的,可以在行文之前就确定好每个部分所花的笔墨。五是有助联想,快速成文,点亮文采。因为省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可以把构思与表达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段上,以便快速成文。几个平行的层次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辐射点,有利于快速进行联想。六是有助于点亮文采。结构明确后,马上集中精力描绘场景,使用多种修辞方法,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文采点缀,就好比对房子进行装潢一样。最为关键的是块状结构不仅简单易学而且行文简洁,使人一目了然,在考场这一特定场合,更容易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

我在这里说一说“三”在作文中的独特效果,如果大家留意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记叙性的文章在选材上,“三”是个很神奇的数字。中国传统小说就爱用三件事写一个完整的情节,《西游记》有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传》里有三打祝家庄,三打镇关西;《红楼梦》中有三进大观园。我常想,这是为什么呢?“事不过三”嘛,写一两个材料内容有些单薄,写小说不够曲折,写议论文缺乏代表性;写四五个材料,写小说有些重复有些臃肿,写议论文又会造成材料堆砌。三不多不少。而块状结构作文就更偏爱“三”了,因为考场作文字数所限,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写法指导】

一)块状结构的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结构如下:

开头:或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或总论题。

主体:板块一:结构标志句一+事例分析板块二:结构标志句二+事例分析;板块三:结构标志句三+事例分析 ;结尾: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深化论点。

二)块状结构的记叙性文章

可以写三四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一个人,比如以“我眼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作文就可以这么写,比如写苏轼,你就可以分解一下,比如分解成三个方面,初出茅庐时的意气风发,面对失意时的旷达,在政治生涯中的操守;小标题的拟定上,可以精选苏轼或别人相关诗句,融入自己的感受,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很快就能成文。

可以写三四个人,表现同一个主题。还以“我眼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作文,可以围绕主题写三个人,比如诸葛亮、刘禹锡和苏轼。

结构如下:

开头:用简洁精警的句子揭示题目内涵,总领全文。

主体:

板块一:结构标志句一+横断面一+抒情一

板块二:结构标志句二+横断面二+抒情二

板块三:结构标志句三+横断面三+抒情三

结尾: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升华主题。

注意主体部分,选取生活的横断面,也就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必须围绕同一主旨,写作上力避平铺直叙,表达方式上,多用描写少用记叙。任何一个完整的段落都是由起始句,展开句和结尾句构成的,每个板块的起始句不要写类如“吃过早饭”, “下课了”,“上小学的时候”等等,而要打造成一个结构标志句,突出这个段落的核心;展开句不写事件的全过程,把要写的“点” 定格放大,突出细节。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第5篇

在大多数的观点中,很多观众表示看到悟空是只爱哭的猴子后,完全伤不起,完全HOID不住!尤其在《狮驼国》中误以为唐僧被妖怪吃了后,竟然跑到佛祖面前放声大哭,彻底颠覆了大圣的形象;又在《三打白骨精》被驱赶贬离取经队伍后,唐僧后悔赔罪,悟空的委屈泪水简直流得哗哗的;还有在花果山,知道子孙寿命有限后,竟然又呜呜哭泣起来,几次痛哭完全堪比琼瑶大剧。观众在关注这部年度大戏后,这坑爹骂娘的喊声越来越大,此起彼伏,想问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还是为什么呢?

原因无它,皆因悟空的身份而起。

悟空身为齐天大圣,万般武艺在身,遇妖降妖,遇鬼打鬼,在取经途中的功绩不可磨灭,按照英雄逻辑来讲,这样有能力的人应该是身躯万般铁打的,意志坚忍不拔,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的那种,他怎么能时常抹着鼻子、抹着哈喇子哭泣呢?这完全颠覆了观众眼中的英雄形象嘛,这种颠覆,我想也只有张大胡子敢做出来吧,也想替无比委屈的观众问一句,你让悟空在俺们的眼前倒下,从此之后,俺们还能崇拜谁?

其实,其实!诸位在感性任性以及理性过后,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只爱哭的猴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这只猴子,或许我们可以更能接受他。

作为“英雄”这个词,从小学课本起,我们屡见不鲜。《现代汉语词典》里正解: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令人钦敬的人。这种解释概括了一种区别于普通人的个别人,他们或品质,或行为,或思想高于一般人,是我们效仿的榜样,我们以认识或者拥有这样一个朋友或者工作伙伴骄傲以及自豪。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英雄”渐渐被神化,渐渐被塑造成完美无缺的人,他们不能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他们遇事不能哭不能乐,遇到舍生取义的事件,他们只能在镜头前义无反顾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就是我们心目中习惯已久的“英雄”吗?请问,是我们用崇拜了“英雄”,还是英雄就应该被我们这样随意地。在此,只想客观地说一句,请给英雄一次哭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