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范文第1篇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序相接而组成的封闭图形。它们相互之间不仅在特征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又为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圆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进行考虑,以体现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首先把学习知识应有的思维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然后通过这个“外化”的活动再“内化”为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操作、思维、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理解面积公式的算理。

华罗庚说过,“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能力,就必须重视推导公式的过程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去大胆地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的过程。把教材的间接经验通过自身的活动去重新发现、完善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抓住新知识的基础,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选取复习内容的依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复习的重点。三角形面积这个新知识的基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图形的转化和变换。在教学新知识之前除了要复习好以上的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起“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学习方法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的、能力的以至情感方面的准备。

2.新知识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操作学具。启发学生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全等)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第二层,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长与宽,以及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三层,推导公式。利用图形之间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思考它们面积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四层,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启发学生,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的办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再次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如下图)如下计算公式:

(附图{图})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面积=(底÷2)×高

经过学生两次动手、动脑、交流,运用转化和变换多向探索,把求三角形面积这一探索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不仅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而且渗透了转化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新知识教学后要及时组织练习。

练习可从4个方面进行。口答题(理解算理的练习),(1)已知图形的底和高,可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那么,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面积有什么关系?(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看图口算(运用公式计算的练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6×5÷2求出,为什么(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图})

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底?如下图,在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中,有一个三角形(阴影部分),求三角形的面积(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附图{图})

新课后的练习一定要练在重点上和关键处,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为学生创造主动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推导和深化4个教学层次,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而且进一步体会运用旧知识去研究新问题的学习方法,从“学会”逐步到“会学”,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过程。

附三角形面积教案

一、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复习它的计算公式。

2.投影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看图辨识三角形各条边上的高?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1.操作学具。

师:你能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熟知的平面图形吗?

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附图{图})

出示学生拼出的图形。

2.观察与思考。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①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弄清楚面积关系以及底、高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个三角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3.推导公式。

(1)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2)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都是由几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成的?

(3)怎么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随着完成上面的板书并引导学生小结:怎么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

4.深化认识。

师启发回忆

(附图{图})

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运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那么运用割补的办法能不能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辅导提示,得出下图。

(附图{图})

积=底×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底的一半×高

=底×高÷2=底×高÷2

(1)说一说你是怎么割补的?

(2)议一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3)师整理公式(完成上面的板书)

(4)师总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板书字母公式:S=ah÷2),可以理解为底×高乘积的一半,也可以理解为底×高的一半,还可以理解为底的一半×高。

四、巩固练习

(一)理解性练习(口答)

1.三角形的底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再怎么求才能得到三角形面积?

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

(二)运用公式的练习(口答列式)

(附图{图})

(三)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图})

哪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6×5÷2?其它两个为什么不是?

(四)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已知:(如右图)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求阴影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范文第2篇

一、精心预设,引导“生成”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做学生的知心人。“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在设计教案时,必须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预设的准确、恰当。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此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挖掘资源,促进“生成”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有的可能是我们课前事先估计到的,有的可能是我们课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但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因此,教师要用“心”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教师出示例题9/32÷3/8让学生思考:“对于分数除以分数,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再指名汇报。有的学生说:“分数除以分数,我们认为可以把除数的分子、分母相颠倒,再和被除数相乘,这是由‘分数除以整数’的性质得出来的。”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推算,即9/32÷3/8=9/32÷(3÷8)=9/32÷3×8=9/32×8/3=3/4。”教师分别对这些学生给予了激励性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还可以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被除数的分母除以除数的分母的方法。”学生说完后,并兴冲冲走到黑板上演示了自己的算法,即9/32÷3/8=3/4。这时,教师有些疑惑,问道:“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分数乘以分数,不就是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吗?而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方法教师课前没有预料到,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后,并称赞他有求异创新精神,真了不起。这样充分挖掘亮点资源,即培养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也激活了生成空间。

三、动手操作,创造“生成”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手脑并用的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活动,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要多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他们动手摆摆、折折、拼拼,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寻找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像课本上那样沿圆柱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却争议说:“我在圆柱的两底面圆周上各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肯定了他的想法,并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我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是一种固定的图形,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正方形,你说对吗?”教师说:“这个问题提得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一致认定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哪一种图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四、转变方式,适应“生成”

“动态生成”的课堂信息交流活跃而且频繁,如果没有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很难保证信息传输的通畅与高效,课堂互动可选用小组合作、个人自学、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选择、评价、创新等方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互动;教学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12-02

新课程指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小学数学课堂必将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数学知识为介质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互动和生生间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就本人多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方面谈以下几方面的感受。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应重点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小学数学课堂上互动教学法强调“以人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教师要建立以下新观念:①建立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为标准的新价值观。②建立以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新教学观。③建立以“质疑,辨析”,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立见解的新学生观。④建立以师生和谐共处,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师生关系观。这些新观念的建立是互动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教学设计中要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互动

充分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要做好教学互动,首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就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教师都应充分作好弹性化教学准备。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更多地为学生预留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跟着教师的想法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展示了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注重有效互动过程

1、注重设计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其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但探究需要问题的“参与”。教师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能够提出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儿童的积极思考并在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中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时,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特点后,在学习正方形特点时,我在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探究,学生在汇报学习正方形特点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研究长方形边角特点时所采用的量、比、折等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有的同学则是通过动手,对折再对折来证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而是在发散性问题提出的情况下,结合学生自己的发现,在教师创设的探究环境中,享有广阔的空间,不时迸出创新的火花,拓展学生的互动空间。

2、开展多向合作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行动里都潜在着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动机。“在其驱动之下,学生之间便能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学习的任务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倾向于维护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学生相互间的交往与尊重就会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根据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及互动规律,教学活动中可先采用生生互动或组内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中(1)生生互动由于人数少,则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更多,学生沉默的机会就更少,通常可以较快作出决定;(2)组内互动,人数较多则可以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不同层次、能力差异的同学形成一组。知识基础欠缺,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很快就会利用所准备的材料,通过图形的组合、分割、平移等方法,一些学生由于受条件限制或操作方法不当,暂时找不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联系,而且有的学生不会过多去思考。 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同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帮助,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从而利用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念和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共同的提高。

3、营造多样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利用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多样教学环境,真正实现生生互动。教师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如果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学生可交流的机会就会增多,也就有利于课堂的生生互动。如在教学 “平移和旋转”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前,我先来个小小的调查,哪些同学玩过电脑游戏?玩过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的同学请举手。并让其说说怎么玩“俄罗斯方块”的?随后出示一个图形让学生上前来操作,此时群情激昂。教室里响起了“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倒……”学生熟练地在方向键上控制方块不断向左、右或向下平移,或旋转后再平移到合适的位置。通过电脑游戏向不同方向平移两次、多次的操作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平移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对平移就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课堂教学互动的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师只有充分做到了教学互动,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教师也才能高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互动教学[J]。素质教育博览。 2009(11)

[2] 李秀和。让学生在互动教学中参与[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1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范文第4篇

class=“c59“>4

class=“c64“>年、月、日

class=“c64“>

class=“c64“>:经过时间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1“>..........................................................

class=“c59“>142

class=“c58“>

class=“c64“>制作年历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2“>......................................................................

class=“c59“>143

class=“c63“>

class=“c45“>5

class=“c47“>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5“>.........................................................................

class=“c45“>14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54“>.................................................................

class=“c59“>14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3“>......................................................

class=“c59“>15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

class=“c64“>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5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三

class=“c80“>.....................................................

class=“c59“>160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1“>............................................

class=“c59“>16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59“>——

class=“c64“>乘法估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5“>.......................................

class=“c59“>16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64“>乘法估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69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说课稿

class=“c76“>....................................

class=“c59“>17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说课稿二

class=“c74“>..................................

class=“c59“>175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5“>.......................................

class=“c59“>178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0“>.....................................

class=“c59“>182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笔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3“>......................................................

class=“c59“>184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笔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87

class=“c63“>

class=“c45“>6

class=“c47“>面积

class=“c72“>.................................................................................

class=“c45“>189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66“>..........................................................................

class=“c59“>189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

class=“c64“>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和面积单位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1“>..........................................................

class=“c59“>202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和面积单位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3“>........................................................

class=“c59“>204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7“>.................................................

class=“c59“>208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7“>........................................

class=“c59“>211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1“>............................................

class=“c59“>215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3“>........................................................

class=“c59“>216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53“>......................................................

class=“c59“>220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公顷、平方千米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1“>..........................................................

class=“c59“>222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公顷、平方千米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3“>........................................................

class=“c59“>227

class=“c63“>

class=“c45“>7

class=“c47“>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5“>.........................................................................

class=“c45“>228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54“>.................................................................

class=“c59“>228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4“>

class=“c64“>教案二

class=“c75“>................................................................

class=“c59“>232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49“>..............................................................

class=“c59“>237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7“>.......................................................

class=“c59“>237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48“>.....................................................

class=“c59“>239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6“>..................................................

class=“c59“>241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9“>..............................................

class=“c59“>242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51“>............................................

class=“c59“>247

class=“c63“>

class=“c45“>8

class=“c47“>解决问题

class=“c62“>..............................................................................

class=“c45“>251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78“>.......................................................................

class=“c59“>251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乘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3“>......................................................

class=“c59“>255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乘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257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9“>...............................................

class=“c59“>260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46“>..............................................

class=“c59“>264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8“>...................................................................

class=“c59“>268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54“>.................................................................

class=“c59“>272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60“> 

class=“c64“>设计校园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0“>...........................................................

class=“c59“>275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设计校园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1“>..........................................................

class=“c59“>277

class=“c63“>

class=“c45“>9

class=“c47“>数学广角

class=“c62“>..............................................................................

class=“c45“>278

class=“c58“>

class=“c59“>9

class=“c64“>数学广角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78“>.......................................................................

class=“c59“>278

class=“c58“>

class=“c59“>9

class=“c64“>数学广角:

class=“c64“>

class=“c64“>教案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范文第5篇

三年级共有43名学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本学期计划特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口算方面: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方面: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估算方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4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5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6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7、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8、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他人。

三、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2、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3、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4、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5、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体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3、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五、采取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