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视觉艺术

传统视觉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视觉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视觉艺术

传统视觉艺术范文第1篇

目前在国内UI还是一个不多见的词,即便是一些设计人员也对这个词不太了解。经常看到一些招聘广告:招聘界面美工、界面美术设计师等等。这表明在国内对UI的理解还停留在美术设计方面,认为UI的工作只是一种软件技术,缺乏对用户体验的重要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还存在重技术而不重应用的现象。许多商家认为软件产品的核心是技术,而UI仅仅是次要的辅助,这点在人员的比例与待遇上可以表现出来。我们以物质产品手机近年的发展为例,最开始消费者最关心的是手机的质量与使用寿命,那个时候商家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是产品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如今技术已经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个时候商家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产品外观设计,产品的美观、个性、易用、易学、人性化等等都成了产品的卖点。

2 传统视觉艺术的定义

近年来对民族风的追求和表现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共同选择,肖永亮先生说过:“创意,从传统中来,到现代中去。传统与现代,工艺与设计,看似相去甚远,但他们本质上存在共同的内在联系,其精妙之处极大地激发我们的思考与共鸣。就像文化和创意,之所以我们将他们归并为一个产业,是因为这个产业特有的文化属性和创意本质,既传统又现代,既讲究工艺又讲究设计。”其实传统视觉源于传统文化,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经历上下五千年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

传统视觉艺术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可见的,是狭义上的视觉艺术,包括上面提到的剪纸的纹样、皮影的造型和色彩搭配、绘画的水墨韵味、书法的苍劲或柔美、清代建筑的窗棱纹样等等;另一种是无形的,包括剪纸故事的连贯、皮影的故事传说、绘画的丹青意境,以及建筑的宏伟大气和庄严韵味等。

3 传统视觉艺术在UI设计中的融合方式

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和美学家罗杰?弗莱曾说过:“人类积累和继承下来的艺术珍品,几乎全是那些形式结构为主要因素的作品。”这些形式结构是一个设计工作者所必须学习和深入研究的部分。然而中国传统视觉艺术里不乏这些形式结构的多样化。剪纸的形式特色,如造型、镂空的色彩对比、构图和美好的象征意义;皮影的形式特色就在于它的色彩搭配和动作形式;水墨画就在于给人以深远的想象;书法的汉字笔画书写变化多端,带给人的意境也各有千秋;明清现存的建筑,在于其独特造型艺术和霸气的皇家威仪。并能产生出不同类型的主观表达方式。作为手机、网页的界面设计和操作习惯,其中关于造型、色彩、构图和美好象征传说都是融合的关键所在。

3.1 造型艺术特色的融合

含蓄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传统视觉艺术也是如此。传统视觉艺术在造型、构图等各方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虚实结合”,以此观点进行创作。通过虚、实的互动,能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并在视觉上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在设计中“实形”与“虚形”相互衬托,阴和阳相依而存,形成了虚实相生、阴阳互补。将会为设计作品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与视觉体验。

首先,充分理解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内涵,并通过艺术手段与技巧将意象造型之美恰当地表现出来。比如,结合到具体的UI设计中,以图标设计为例,必须根据该UI设计的主题来进行。假设以“梁祝”传说为主题,那么将充分发掘蝴蝶与花朵的意象之美;若以“西游记”的故事为主题,那么祥云、金箍棒、佛教的象征图形将是产生意想之美的最佳代表;倘或以“木兰从军”为主题,那么精致的女英雄头饰、兵器、战马将成为体现意想之美的完美载体……

其次,利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通过同构的技法,将民间传统视觉所富含的意象造型进行强化处理,从而达到原创性和独特性。在具体设计中,同构法必须结合不同的细节进行灵活处理。无论在各种传统性象征纹样上的设计创作,各种细节设计又只有在同构的手法下,才能保持整体的设计风格,同构是设计风格独特与统一的保证。

当然在结合具体UI设计创作时,必须根据UI设计的动态性特点来进行。界面操作因人的使用,时时处于不同的状态,需要考虑变化前后的状态,据此来展开设计。比如解锁界面的解锁过程设计,解锁前后的两种状态变化;短消息界面,字母按键在触动前后的变化;相机按键,触动前后的变化等等。在图形创意上,利用传统视觉艺术中皮影的“空镂阳刻”或是“实镂阴刻”来进行前后变化无疑是个很好的探索。

3.2 色彩艺术特色的融合

色彩是产品情感表达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也是界面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色彩是先于形态传达给人信息的视觉要素,它是最抽象的语言。人们对色彩的印象,将直接能激起人们的心理情绪。

中国民间皮影传统视觉的色彩包含有中国最传统的民间用色特征,即概念性的“五色观”。通过以黑、白、红、黄、青为主要颜色进行创作,充满了象征性、主观性,极为绚烂夺目。传统视觉色彩大多高纯度、高明度,而且喜用互补色,民间由此还产生了很多用色的口诀,如:“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红喜绿,白为媒”等等。通过加入红色的线条将紫和黄两种互补色进行调和,抑或是用白色的线条将红色和绿色隔开,产生“艳而不魅,铿锵有力”的效果。而白色与黑色是中国色彩中最朴素最原始的颜色,代表了色彩的本源。中国的太极正是用两种色彩构成了一个“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有无相生,虚实相宜”的有无世界、虚实世界。正是由于黑白二色的极端含蓄,使得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强化图形的审美作用,并凸显彩色的图形,与之形成互补互生的特色。

中国民间传统视觉的色彩在现代设计中均有运用,其融合的方式与其上所述的图形融合方式类似,都是在深入理解传统色彩的意象之美上进行的再创造与再思索。

传统视觉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文化

传统装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态。早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图案就已经具备了强烈的装饰意味,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装饰艺术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传统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门通过独特的视觉传播方式达到传达信息,并且与受众交流、沟通的目的的艺术学科,不仅要吸取和弘扬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民族文化,更要挖掘传统装饰艺术中对现代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

追溯传统装饰艺术发展的渊源,它首先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造物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到后来为了审美需求而进行装饰创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传统装饰艺术作品往往成为见证该时期文化、工艺和艺术水平的代表。并且,传统装饰艺术作品不论其形式如何,都融入了原始先民为生存而激发的全部感情,都体现出了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1] 它不是纯艺术现象,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传统装饰艺术在意识形态的转变和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对图形、文字等元素的高度概括和简约化特征而面临着设计风格一体化的尴尬趋势,这就对现代设计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其人文风俗和文化底蕴也大不相同,所以,设计家们惊讶地发现,民族的东西是一种很好地区别于其它地域作品的设计语言。于是,一股回归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设计思想席卷了整个设计界。不同国度和区域的设计家都在寻找最能反映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设计符号。作为有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并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传统装饰艺术,它重新引起设计界的关注,并成为设计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在对形的处理上,传统装饰艺术遵循“删繁就简”、“以简代繁”的原则,也就是用简洁的线条和规整的外形来表现各种自然形象。如兴起于我国民间的皮影戏和剪纸,其造型多采用简洁单纯的线面,着重表现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它把一些立体的东西作概括化和平面化处理,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意味。出土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采用了几何图形的构成手法,将人面概括成圆形,头上的发髻和人面两侧耳部的小鱼都用三角形表示,眼睛眯成一条线,这种抽象化和几何化就是“删繁就简”的具体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提倡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实也就是强调对图形的高度概括、提炼和简化,而西方更是注重几何和抽象的图形表达。这些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并且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了。另外,传统装饰艺术由于有漆画、陶瓷、蜡染、刺绣、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容比较丰富,处理“形”的手法也就各具特色。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手法,很多都是值得我们视觉传达设计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传统装饰艺术很注重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包括造型的独特性、排列的秩序感,画面空间的设计感和点、线、面等形式要素的组合关系。传统装饰艺术中,很多造型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美,已经很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带给人的审美情感。如陶器的造型就很讲究对称和均衡,上面的装饰纹样不仅很注重线条和块面的对比,色彩的搭配也很和谐。并且,还有很多由于机械有节奏的运动和通过重复的构成手法而创造的图案,具有强烈的秩序美。[2] 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用于装饰的各种卷草纹样和适合图案,尤其是藻井的装饰,纹样之丰富,装饰之繁琐可谓叹为观止,然而经过艺术家的合理安排,整个画面显得井井有条。二方连续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秩序感,适合纹样处处彰显艺术家对画面空间的把控,各种视觉元素遥相呼应,虚实相生,并且画面中点、线、面关系处理到位,整体视觉效果统一。可见,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就如同我们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所考虑的画面构图和版式编排,目的都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视觉美感,从而唤起人们审美心理的愉悦。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为我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版式编排提供了参考的样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盘子上的暗八仙,象征延年益寿;瓷器上的莲花寓意高洁;民间工艺美术里的葡萄、石榴以及百子图等象征家族繁荣,子孙众多;还有用龙凤表示吉祥如意,用蝙蝠直接表现“福在眼前”等等。[3]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这种象征性与现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标识设计就常采用象征图形来传达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或者管理理念等,海报设计中也常用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图形传达深刻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传统装饰艺术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寓意性,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众多素材,丰富了我们的设计语言;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切入点,对设计创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外,它使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时,能准确找到传达设计意图的最佳图形符号。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象征性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另外,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上采用的夸张和变形,在构图上采用的重复、发射、渐变以及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处理手法,与今天现代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意义十分重大。

正是因为传统装饰艺术有如此多的地方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保持一致性,才在现代社会显示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运用传统装饰艺术宣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不断挖掘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才能够在设计中既表现出民族的传统精粹,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说服力。

参考资料:

传统视觉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作品;动画角色塑造;传统文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画影视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世界各国之间的动画作品的交流也变得更加的频繁。我国在动画制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也有着丰厚的制作优秀动画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外来文化和动画风格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动画制作和动画角色设计正在朝着没落的方向发展。随着外来文化及其动画制作的涌入,我国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追赶外来文化的潮流和盲目的跟风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年轻人的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所以,为了让我国的动作制作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让我国的影视动画角色设计更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需要影视动画创作者把创作动画角色的思路打开,把中国传统鲜明的艺术特点融入到动画创作的过程中,为我国动画事业的振兴提供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

一、影视动画角色设计

对影视作品中的动画人物进行个性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动画设计师通过对动画角色进行设计,能够让动画人物在观众的面前呈现出大胆、鲜明的形象特点,增加人们对动画角色的关注度和印象。所以在对动画角色进行塑造的时候,要能够把动画人物的性格和受众的生活进行结合,让塑造出来的动画角色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样才能让观众和动画角色之间产生共鸣。同时通过对动画角色进行设计,能够为影视动画中的人物赋予更多的生命力,同时对于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国的影视动画中,有很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角色,但是通过对这些动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角色往往带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获得成功的动画角色就告诉我国的动画角色的设计师在设计动画角色的时候,要能够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动画角色的设计结合在一起,只有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个性进行的动画角色设计才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喜爱,甚至走向国际这个大舞台。目前在国际中具有较高关注度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等一些美国的动画角色,他们的性格中带有幽默诙谐和积极健康的民族性格。我国的动画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本身的动画角色的设计不能够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尽心结合,而且还面对着日本动画市场和美国动画市场的挤压。我国有一些动画创作者不断的对美国和日本的动画角色进行模仿,以求获得更多的关注,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动画角色的设计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低,甚至是一些动画角色的设计完全脱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了能够让动画人物能够和观众产生共鸣,必须在设计动画角色的时候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取材,这样设计的动画角色才能和人们的个性特征和生活习性产生共鸣。影视动画中的动画人物是对人们美好生活的表达,它们通过角色身上所具备的鲜明的生命力和风格特征来吸引观众的关注,同时动画角色还能把观众带入到一个独特的内心活动中,引起观众的一些特殊的记忆和情感。所以动画角色的设计者需要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展现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以此获得观众对于影视动画的关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技巧

(一)水墨画融合动画角色的运动感水墨画在我国已拥有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的传统的审美情趣。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水墨动画片对我国的水墨画的特色和风格有着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把水墨画在展现我国的民族底蕴和文化特色上的优势都充分的体现出来。水墨动画片无论是在色彩的展现,还是在气韵、风格和意境等方面都能够展现出传统水墨画独有的魅力,给观众向往和想象的空间。水墨动画片是把现代的动画片制作技术和我国传统的水墨画文化进行结合的产物,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影视动画角色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在我国的影视动画角色设计的探索的道路上,动画设计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水墨动画片就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发展机遇,这个机遇是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我国的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那就是改变了原先动画角色设计中使用的单线平涂的模式,而是以水墨来进行动画角色的塑造,这样塑造的动画角色没有明确的轮廓线,直接使用水墨来对故事情节进行动画的意境表达。《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一部典型的水墨动画片,在这部动画片中,动画设计者直接使用水墨来对小蝌蚪等一些角色进行设计,水墨的柔和的特点把小蝌蚪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在另一部的水墨动画片《牧笛》中,通过水墨设计的静态的水充分地展现了鱼和牛的灵动,能够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这部动画片所要表现的意蕴。使用水墨动画片是我国的动画设计者在影视动画角色设计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应用技巧,它开创了一种新的进行动画设计的方式,通过动画设计者的不断努力,将会带动我国的动画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并且对全世界的动画角色设计产生影响,是动画产业的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剪纸剪出动画角色的平面感剪纸是一项对我国浓厚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艺术,其不仅仅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的传承,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宗教和民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剪纸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术,随着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而发展,是对我国的历史进行考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方式。一些对我国的传统艺术进行研究的国外学者,往往在对剪纸进行研究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能够对剪纸的特征研究透彻。我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片是《猪八戒吃西瓜》,这部剪纸动画片在国内和国外都受到了很多好评。虽然剪纸动画片因为剪纸艺术本身的局限性,仅能展现一个平面视觉效果,使人们只能进行正面和侧面的视觉享受,但是剪纸动画片是按照皮影戏的机构来进行动画角色的形象和动作进行设计的,通过错落有致的纸点分布,能够很好地把动画角色的特点展现在观众眼前,给观者带来深刻的印象。在我国目前的剪纸动画片中,《金色的海螺》是一部具有典型的手工技巧的代表作,它不仅仅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且在对动画角色进行展现的时候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方式,让动画角色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动态感。例如海鸟在海面上的天空中飞翔的时候,起伏的波浪能够让动画片的场景和鸟的飞翔变得更加活泼和生动,让整部动画片都充满了生命力。在《金色的海螺》的角色背景中,使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这样就把整个动画片的画面变得更加的融洽和细致;同时还运用了绘画技术和手工剪纸技术来对角色的脸部形象塑造进行创新。但是由于剪纸在影视动画角色的创作中只能运用在平面的创作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已经逐渐被一些动画角色平面设计的方式替代,在对动画角色创作者的意图和艺术灵感都不能充分的实现。所以,随着动画技术和技巧的发展进步,剪纸艺术已经逐渐淡出了影视动画角色的创作领域。

(三)京剧扮演影视动画角色的独特美感京剧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京剧脸谱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不同的脸谱都有着非常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根据不同脸谱所采用的颜色和花纹的不同,我们可以分辨出角色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和褒贬含义,或善或恶,或丑或美,或奸或忠。在京剧脸谱中,红色为主色的脸谱代表的是义气忠勇,属于正面的角色;黑色为主色的脸谱表现的角色是属于刚正不阿的形象;白色为主色的脸谱代表了角色属于刚愎自负;金色的脸谱代表了神仙高人,紫色的脸谱代表了威武刚正的形象,蓝色为主色的脸谱代表了角色是属于刚强但阴险的形象。我国的影视动画角色创作者应该利用京剧的表现手法对角色的造型进行设计,或者是借鉴脸谱对造型进行设计。例如在影视动画片《骄傲的将军》里面,就是利用我国传统的京剧脸谱的特征来对将军的角色造型进行设计的,把将军目中无人的特征充分的展现出来;在对片中的师爷这个角色进行创作的时候,利用的是我国传统京剧中的丑角的脸谱和动作进行设计的,通过对师爷这样的角色设计,充分的为观众展现出了师爷谄媚的心理特点。《骄傲的将军》也因充分的运用我国的传统京剧文化元素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给观众带来非常丰富的视觉享受,同时还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展示了出来。在另一部使用京剧元素的动画片《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角色造型进行了简单化的缩小,这是因为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活泼机灵、向往自由,是一个跳来跳去的猴子,通过简单的色彩对孙悟空的角色进行设计,能够把孙悟空的干练爽快的性格充分的展现出来,从而把他的猴子的本性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西游记》的动画角色创作者除了简化孙悟空的整体造型外,还把孙悟空的脸部刻画进行了一些调整,首先是用桃形来替代孙悟空的脸,同时还用了京剧元素对孙悟空的脸部细节进行了刻画,通过绿色的眉毛和金色的眼影,可以把孙悟空本身的放荡不羁向往自由的性格展现出来,使其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传统视觉艺术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视觉艺术 单一思维 系统化 创新性

论文摘要:文章明确了视觉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我国视觉艺术研究的现状,即思维单一化,缺乏系统化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今后研究者要在分析我国视觉艺术环境形成因素的基础上(受不同历史、政治、宗教、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融会中外优秀的视觉艺术经验,才能避免研究方法的误区,使我国今后的视觉艺术教育健康繁荣地发展。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用图像模拟和创造自然世界,今天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人们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统,是人文科学的新领域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代文化理论更称之为“图像的转换”。忽略了视觉艺术发展的有机整体必然造成文化的断层。到目前为止,对视觉艺术并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释,一般是指人们将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描绘,完成某种功用,赋予艺术作品一种文化内涵,并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与交流思想。视觉艺术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绘画、影视、雕塑、服装、广告、摄影、动漫、建筑、多媒体艺术等。视觉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专业教育组成部分。视觉艺术研究方法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的科学性。本文将分析我国视觉艺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单一思维模式

我国早期的视觉艺术是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半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带有农耕经济特征和血缘宗法制度,是儒、释、道等不同文化形态相互融合的自发性独立文化体系。今天我国的视觉艺术产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异常繁荣,视觉艺术研究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还包括基础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如艺术博物馆、大学视觉艺术的学科建设),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难以推动文化艺术的整体健康发展。

例如,目前我国的绘画艺术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单一思维。由于我国的绘画艺术拥有传承数千载的历史背景并有人数众多的从业者,这造就了许多单一范围内(中国)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违背了艺术的多样发展规律。学校的绘画教育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基础训练和理论研究中,特别是我国油画的百年发展史,在缺乏对“真实”的学习和“文化断层”双重因素影响下,其功能性正逐渐丧失。

2.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缺乏系统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亟待与世界接轨。尽管有更多机会学习西方视觉艺术的先进经验,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简单,不是拿来直接抄袭就是东拼西凑。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对视觉艺术学科间的比较研究中缺乏应有的联系,没有融会贯通,没有系统了解中西方视觉艺术及各种流派的变化,忽视系统的美学知识理论指导,而进行盲目的实践。长此以往,研究逐渐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没有自己的创新性和民族特点。

通过对我们本民族的视觉艺术与国外视觉艺术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地域、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别,在传统视觉艺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缺乏系统化也表现在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专著贫乏,难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导借鉴作用。系统化研究就需要理顺视觉艺术发展的脉络,细致入微地从视觉艺术的绘画、图案、包装、招贴等方面比较研究中外在传统视觉艺术方面的不同之处,提高研究者的创作能力。

3.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方法

视觉艺术的发展源自于人类无限的创造活力。长期的单一思维和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想象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创新性的思辩能力。因为创新性的观点来源于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对课题的系统把握,有了丰富知识的指引,才能创新样式,保持视觉艺术发展的活力,并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艺术发展方向。比如基础教育中强化构成艺术中的形式语言,而形式语言的图像符号就需要学生作为创新点展开无限想象的空间。视觉艺术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的首要教学目的。 转贴于

二、我国视觉艺术研究误区及解决策略

视觉艺术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学程度从根本上又决定了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我国薄弱的艺术教育力量和视觉艺术的历史经验无法适应视觉艺术研究发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预也违背了市场规律。要解决思维单一化,前提是加强视觉艺术的基础教育,重视视觉艺术发展的文化地位,特别要排除行政思维等非专业性干预。

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中从根本上缺少跨学科、系统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国绘画艺术加速弥补文化断层的基础上,设计似乎也开始逐渐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国际商业交流的频繁,促进了跨学科、系统化的进程。但视觉艺术设计较绘画似乎更加忽视自身艺术史的研究,对国外艺术史也存在断章取义,这必将使我国的视觉设计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研究传统图案在包装上的应用,思维不能仅限于传统图案,若将当代文化内涵和中外传统图案设计元素联系起来,发现共同点,去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因素,效果会更好。不同设计能够体现不同国度的风俗变化,扩展品牌的国际声誉,视觉设计更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系统化提示我们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装饰性,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艺术形式中寻找装饰语言。要很好地运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协调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创意。因为形式要素中点、线、面的运用一定是相通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艺术风格也要相应变化,要考虑地域、风俗习惯、民族性、宗教信仰等各种条件,并且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使之融会贯通,更加系统化,成为雅俗共赏的设计样式。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创新性、国际性的大品牌产品,为产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创新性依赖于完善的创作思路,而提升创新性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创作者的潜力。这也迫使我们的视觉艺术教育研究进入这一良性循环轨道。

结语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国当下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维方法误区,从视觉艺术的图案、包装等应用方面及绘画艺术实例,比较分析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方面的不足,从中找到今后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研究时避免单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知识整合,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创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国外的视觉艺术创新性方法,在借鉴之后提倡更富新意的创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学科,互相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推动我国视觉艺术走积极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传统视觉艺术范文第5篇

2012年7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公布《澳大利亚课程标准:艺术(幼儿园至十年级)》(以下简称《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套幼儿园至中学的全国统一艺术课程标准。《标准》包括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等五个艺术门类的课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校必须提供以上所有门类的课程,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接触和认识艺术。中学阶段七、八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在这五个艺术门类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数个门类。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的课时必须达到120小时,小学三至六年级为100小时,中学七至十年级是160小时,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教学安排。

《标准》认为,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以下多种能力:

·创造力、想象力和各种技术,以及审美和批判性思维与实践,通过参与创作和回应艺术作品提高自信心。

·好奇心和各种技能,研究和运用创新的艺术手法和可用的技术表达各种想法,通过多种观点发展移情能力。

·美学知识和沟通能力:通过有意义的方式重视和分享经验,表达、表现和交流有关个人和他人的想法。

·通过接触各国艺术家、艺术形式、艺术活动和业界人士,洞察与了解当地、地区和全球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传统。

《标准》将每门艺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创作(making)与回应(responding)。所谓创作,即运用过程、技术、知识与技能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想象与即兴创作(表演)”、“探索艺术元素、材料、技术和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实践技能与技巧”、“通过艺术作品交流各种想法”以及“将所学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和学习领域相联系”。而所谓回应,即探索、回应、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反思自己的艺术作品”、“回应他人的艺术作品”以及“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情境来看待艺术作品”。这两大部分,既独立又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2010年,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还制定了包括听说读写、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和社会的能力、伦理行为、跨文化理解等七项综合能力,以及包括土著人历史和文化、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跨课程主题,并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融入这“七大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限于篇幅,现将《标准》中有关视觉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说明、各年级段的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等翻译、介绍如下,与同行分享和共同学习。

一、视觉艺术课程定位

在视觉艺术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美术、工艺和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传统和新兴的视觉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实践,学生相互之间探索和交流各自内心的意图和信息。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视觉艺术也能够引起、鼓舞和丰富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学生创意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视觉艺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去探讨视觉艺术领域中各种复杂和丰富的手段。通过各种探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高创意和表达能力,并能够完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

视觉艺术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视觉艺术的创作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探索他们所处的社会,并拓展知识、认知和各种技能技巧。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存在了数百年,并仍在继续发展着。视觉艺术鼓励学生进行各种视觉形式的交流,视觉语言的探讨,以及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并对个人或与他人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各种想法作出回应。

通过视觉艺术的学习,学生既对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又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并具有想象力。通过在视觉艺术中探索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学生学会了表达对世界的各种看法及用视觉进行思维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工作方法。

二、视觉艺术课程目标

视觉艺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

·通过视觉艺术创作和交流等手段,提高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和乐于表达的能力。

·运用视觉艺术的技能、语言、材料、工艺和技术,通过视觉艺术知识、理解力、制作过程和创新思维,形成各种观念。

·通过视觉艺术的实践和认识,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学会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历史的和各种文化的视觉艺术与艺术家。

三、视觉艺术课程内容说明

《标准》要求学生在视觉艺术学习中探索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及其相关的制作方法。这些形式既包括二维形式,如素描、色彩画等;又包括三维形式,如陶艺、雕塑、装置艺术等;还包括四维形式,如基于时间的装置艺术作品、行为艺术作品、数字动漫、视频等。

其次,《标准》要求,学生应当在视觉艺术学习中,学会运用视觉语言中的“元素”和“原则”,进行视觉艺术作品创作。所谓“元素”,包括线条、形状、形体、空间与时间、色彩、肌理、明暗等。所谓“原则”,包括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强调、比例、平衡、统一、和谐、运动等。

第三,《标准》将视觉艺术课程学习分为“创作”与“回应”两大部分。其中,“创作”包括学生尝试和体验视觉艺术中传统的和新的技术,个人或集体共同进行艺术品创作。这些艺术作品,反映学生探索视觉语言,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创作技术认识的各种想法。“回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视觉艺术语言、技能和技术时,对概念和空间的探索,学会从不同视角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并进而产生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学会理解他人的各种看法。《标准》提出,这两部分都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如同艺术家、设计师、工艺师、评论家、历史学家和观众一样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

第四,《标准》要求,在视觉艺术课程中,要融入“七大综合能力”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第五,《标准》反复强调,学生在艺术创作时,要学会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在使用他人的图像和作品时,应征得别人的许可,不能抄袭他人的作品;等等。

四、各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一)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幼儿园至二年级阶段学习中,要求学生与同伴、老师—起,学会独立地创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通过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来反映自己家庭、社区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学习使用一系列的材料、媒介和技术,来创作素描、色彩画、版画、雕塑、摄影和多媒体等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作出回应,谈论自己的经历与视觉艺术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

1.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观察和想象各种图像、物体、图形和形式

·认识到素描、绘画、物体、空间可以用来代表和表达想象与各种情感。

·利用天然物和人造物中的各种图像和物体来进行观察和玩耍。

·结合各种图像、形状、图形和空间进行玩耍。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

(2)探索并玩耍一系列图像、材料、物体外表、空间、技术、图形和形式

·发现和描述自然物与人造物中各种材质的特性,例如黏土、硬纸板、油画布、各种模型、水彩颜料、木制品、塑料制品以及多媒体。

·使用一系列传统的和当代的数字媒介、材料和工艺流程,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探索艺术、工艺与设计的各种元素。

·使用、储存和清洁各种材料、工具和设备时,例如,当使用剪刀、铅笔、蜡笔、记号笔、胶水、颜料、画笔、黏土等工具和材料时,要养成安全、随机应变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3)创作各种图像、立体物、形状和空间时,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材料

·谈论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主题、想法以及作品名称的命名等特征。

·在扮演艺术家的角色创作艺术作品时,要考虑自己的创作意图。

·描述所选择的媒介、创作过程以及工具是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制作熟悉的或是想象、记忆中的各种人物、事物和经历的视觉艺术作品

·创作原创的艺术作品,描述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想法和特征。

·创作描绘日常生活中有关自己、家人、朋友、宠物、家庭、学校和社区情景的视觉艺术作品。

·利用自然或人造环境中的图像、事物以及可利用的再生材料,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5)认识到视觉和空间的观念是以不同方式形成和被理解的

·根据周边世界的生活经验设想一个主题,用二维、三维或四维等形式进行探讨。

·发现视觉和空间元素可以通过不同媒介、材料和制作过程得到延伸,进而改变意图。

·考虑到家庭、场所或社区需要,用视觉和空间的观念创作新的图像和立体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6)视觉艺术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使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浏览、复制、分享各种图像和观念。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尝试在课堂上根据交通、水、植物、动物之类的主题,从色彩和肌理元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学维的绘画、素描形式,以及三维和四维的形式,了解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如绘制正方形图形或塑造锥状物体都与数学学科有联系。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音乐、戏剧、地理、数学

回 应

(7)在视觉艺术作品中使用视觉艺术术语来分享思想、观念和情感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视觉艺术术语。

·谈论视觉艺术作品中能吸引注意力的方面。

·分享并比较自己和同伴之间对视觉艺术作品存在的各自不同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8)谈论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时,顾及不同的观点

·从不同的视角对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的特点或内容进行描述。

·比较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谈谈对其印象或想法。

·观看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人是如何进行诠释的。

综合能力

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9)认识在各种视觉艺术中体现不同环境、社会、文化和时代

·讨论视觉艺术如何告诉我们有关生活或往日生活的变化。

·根据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中所反映的自身生活和文化经历。

·讨论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视觉艺术作品,包括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各种符号、故事和传统。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2.幼儿园至二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二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利用各种方法、技能、材料和工艺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用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学生会分享和描述自己或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会把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经历。

(二)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三至四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起,学习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发展艺术性的各种想法。学习使用各种材料、媒介以及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和数字作品。学生学会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作品作出回应。学习描述如何运用不同材料激励各种想法,进行艺术作品创作。

1.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索如何表达自己所看到或想象到的各种图像、形式、事物和空间

·尝试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创作方法和形式,启发个人的经历。

·探索自己和他人代表不同情境的图像、立体物、观念和空间。

·在自然和人造环境中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各种空间和事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

(2)调查与尝试不同媒介和技术的特性,发展预期的效果

·结合各种媒介和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效果,例如用再生材料制作拼贴画,显示材料的不同肌理和对比。

·调查自然的、人造的和数字化的环境和材料,用来创作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

·调查不同材料特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其用途以及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通过利用各种媒介、视觉艺术的实践和各种观念,发展艺术创作的技巧

·分析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有关主题、材料和制作方法的特点。

·探索能代表他人的生活、文化和居住地的各种艺术创作技巧和方法。

·选择最能代表其作品主题特点的形式和技巧。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尝试各种技术、工具和形式,以发展他们的技能,并完善其艺术创作

·使用不同的技术和形式,创作有关个人、文化和社会观念的艺术作品。

·运用传统的和现有的数字艺术工具、材料和技术,创作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其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认识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所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给别人和自己观赏,有着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技能的要求。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计算能力

(5)分享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关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

·谈论或用文字描述他们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上。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在学校、社区或网络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设计和筹划有效展示艺术作品的各种方法,例如选择画框、装画框或展厅空间的安排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视觉艺术创作与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和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

·尝试采用现有的数字技术与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组成视觉艺术作品。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结合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创作静态或动态的图像,例如根据一次短途旅行的照片,创作一组反映视觉经历的艺术作品。

·根据课堂中所研究的课题,例如生物、行星等,探讨色彩和肌理的元素。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