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一、有效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课堂教学要坚持科学合理,兼顾教学艺术和技术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要科学合理,要兼顾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保证三者的相对独立,三位一体,使课堂教学在技术或技法基础上,达到灵活、自由、个性。

2.课堂教学要坚持长效和趣味原则

在教学中要兼顾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督促学生投入课堂教学当中。

二、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观念及行为举止,并且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学生平等相处,形成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双向交流,才能对教学内容产生好感。

2.创新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如在英语教学中,1 B Module 2 Unit 1 Toys I like中重点教授I like句型和名词的复数形式。这时教师可进行一个超市购物游戏,首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其中有人扮演超市售货员和顾客,从而用已学的句型展开对话。售货员询问顾客喜欢什么:Can I help you?What do you like?顾客以重点句型回答:I like balls.然后售货员再问How many balls?顾客回答:Three balls.最后售货员把准备好的球给顾客。整个过程学生既能操练到重点难点,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应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就是模拟或者采用一些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促进课堂教学的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成功运用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景式教学法,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

(3)小组合作教学法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配合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更应该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使得教学形式活泼,让孩子在轻松的活动中习得语言,这种方法还可以拓展到句型的应用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

(4)探究式教学

这种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在教学中,不可以出现本末倒置,教师要结合自己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形象的肢体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激情。如在英语学习中,在拼读没学习过的单词时可以根据前缀、词根和后缀。如前缀“anti-”表示“相反”;“bi-”表示“两个,两”;后缀“-er”表示“从事某种职业或参加某种活动的人”等。在英语单词学习中通过探究式的总结归纳出拼写规律,在以后的拼写中也会更得心应手。

三、创建高效课堂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准确

在教学中,教师肯定或者否定学生课堂心理和行为必须要认识确切的事实,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观察力和推测力,如果对事实认识不准确,该批评的反而肯定,该肯定的反而给予了否定,管理自然失效而且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2.方式恰当

教师要对学生课堂心理和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方式要得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对各种奖惩管理的办法进行发挥运用。

3.管理有力度

在课堂教学中,管理要清楚分明,强度足够。拖拖拉拉、含含糊糊,比不肯定还要糟糕。

4.课堂教学的连贯性

教师在课堂上记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制定出肯定与否定的标准以及有关操作,要始终保持足够的统一性,即使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而导致变动或暂缓执行,也要完整的结束,否则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分析,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促进课堂效率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2]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专业;有效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其中就包括高校舞蹈专业。我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培训具有其较多的特殊性。舞蹈专业学生生源的质量问题是大多数普通大学都会遇到得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同样也是开设新专业以及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校为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时间比例还是相对比较大的,所以舞蹈专业专业课的开设时间相对较少,导致舞蹈专业的学生本应达到的每天四个多小时的舞蹈训练很难实现,这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学生从进入学校的“学习”开始,到毕业进入社会的“使用”,需要很多舞蹈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编排创新能力等,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在高校舞蹈专业舞蹈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现在的高校艺术教育中,高校舞蹈教育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但舞蹈专业的音

乐课程却严重落后。据调查,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高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再开设更多的音乐课。从课程设置看,舞蹈专业的音乐课程所占比例极小,通常每周只有一、二课时。在教学中,照搬照抄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不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失去了舞蹈专业学生开设音乐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很多音乐教师因为课程的不受重视而在教学中失去教学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有很多学生,在舞蹈专业课上不会听音乐的节拍;有些学生尽管能听出音乐的重拍,但还是不能很好地合上音乐;有的学生总是与音乐脱节,有时即便节奏勉强和上了,但舞蹈和音乐的感觉却总是不能统一。这都是由于舞者缺乏音乐训练所造成的。

对于专业院校的舞蹈学生来说,未来舞蹈艺术事业需要的是多种相关知识的积累,而不能仅仅是狭义的“跳舞”,在这些相关知识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舞蹈表演中,需要音乐与舞蹈完美地结合,在编舞创作时,要为舞蹈选择恰当的音乐或依据音乐的节奏特点、风格流派、民族背景等来编配出适合的舞蹈动作,这些都要靠自身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感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针对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乐理、视唱练耳、音乐鉴赏以及一些基础的声乐、钢琴等课程,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也会对舞蹈伴奏音乐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有助于增强舞蹈本身的表现力。

二、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有效性教学研究

2.1课程设置的改革

目前各个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原有基础不同,以及人们认识的差异,还只是停留在传

统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上,不能适应时代及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特点,没有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年龄特点设置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达不到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现在,舞蹈专业常见的音乐课程有:基本乐理、民歌选唱、音乐欣赏、声乐基础等,这些课程只是音乐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只是在理论性、技巧性、专业性、深度、难度等方面降低要求,这里存在一定的误区。给舞蹈专业学生开设相关的音乐课程,应根据舞蹈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开设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技能和素养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占有一定的比重,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音乐鉴赏等,每门课都应开设至少一个学期。

2.2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中不仅选用中、外经典曲目,也可选用当下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并适当增加比重。地方优秀民间音乐作品,如中国的各省民歌、本地方的戏曲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另外要注重增加声乐曲、歌曲及即兴伴奏常识、合唱指挥、欣赏等;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如结合舞蹈成为歌舞表演;结合故事成为音乐剧等,使学生感受歌、舞、戏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全面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

2.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的角色变换。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有简单的讲述,而发挥学生自身潜力和创造思维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般只是简单的接受,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为何用这样的音乐,为何民族民间舞蹈要有这样的风格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学生不提出问题不等于教学中不存在问题,教师如何自己去发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如何把头脑中的观念、意识转变,如何让学生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与身体运动的舞蹈动作结合,这些都是现代音乐教学要探讨的要素,更是如何设计舞蹈专业音乐教学的核心。

三、结束语

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对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全方位的思考,最终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用心去灌溉的树木才能茁壮成长,也使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掌握更多的舞蹈专业知识,这就为将来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道命.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学的定位[J].舞蹈,2005;

[2]蒙小燕.对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思考[J].舞蹈,2005;

[3]朱维青.对舞蹈基训课程中教材运用的探讨[J].舞蹈,2005;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措施

引言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已经是老生常谈。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都了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观念以及模式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中学生阅读教学方向趋向于多元化、趣味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有效性成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在接受了小学教育之后,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总体来说,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还处于浅层、表面的状态,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动因一般都是处于兴趣,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作为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切入点,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时期,学生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和认同,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增加。

比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济南冬天的资料,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比如借助网络资源,或是查阅图书资料的等等。然后在课上,教师进行课文阅读讲解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动画,为学生创建一个温暖如同春天一样的冬季情境。“一个美丽的小城,一座青山,缓缓流动的溪水还有矮墙、红瓦,皑皑白雪落在红瓦之上,”在这样生动的情境之下,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对美的情愫也会悄然诞生,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开始阅读课文,自己体悟其中的内涵和美,这个时候平时喜欢阅读,乐于表现的学生就会非常积极,教师抓住时这个机点,对用于独自领读的学生给予肯定,并鼓励其他没有举手的同学,要积极读出来,告诉他们只有读出来才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领会到作者蕴藏于文章中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养成独立积累资料,独立完成阅读的好习惯。

二、联系学生实际,培养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必须要给予生活实际,任何艺术都是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作品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大部分的阅读素材都与生活实际贴近,这是课本设计处于学生学习特点的体现。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生活性,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描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的怀念和爱,作品将父亲深沉而隐忍的爱表现的恰到好处,也将父子之间那种无法言说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用词并不华丽,在描写父亲北影的时候,也不是短短几句话,但是“父亲”那肥胖而微微颤抖的背影,却深深留在了千万读者的心理,打动了无数人的新,这正是因为文章中的人物以及事件都是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也是人们常常会遇见的情况,人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进而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被作者打动。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布置“我与父亲之间的二、三事”,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曾经做了那些事情让自己感动的事情。运用这样引导方式,将课文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入手,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会有所侧重,有所思考,进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迁移能力

教师在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迁移能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释放学生天性。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阅读材料,培养他们的想象迁移能力。

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教师讲的时候展开想象的翅膀。这篇文章有太多想象的空间,比如“美女蛇”、“何首乌”充满神话色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这些夏虫,又充满了童趣,学生在读这些内容的时候,会充满强烈的好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联想,感悟文章内涵。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初中阅读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分析,将初中阅读教育的重点以及目的进行阐述,初中语文教师要从学生本身出发,综合各种教学手段,确保阅读教学有效性,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1.在传统教学中引入与本课程紧密相关、又紧跟科技发展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扩充传统教学内容。《电器可靠性技术》课程中,教师深入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应用态势,不断扩充传统教学内容。以失效分布类型的检验为例,传统教学中仅讲述了图检验法、χ2检验法和K-S检验法的基本检验步骤,并列举了例题进行解释,但计算相对复杂,对计算过程和拟合直线方法提及很少,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应运而生,根据实际情况,课程中加入了一些数据处理方法如小波等滤波算法等和直线拟合和回归方法如最小二乘法等的讲解,并介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编程计算,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这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突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及实际应用,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针对课程中的一些环节,融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针对《电器可靠性技术》课程特点,在某些教学环节,融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依据其六大基本要素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搭建桥梁、组织协作、展示成果和反思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低压电器可靠性试验设备如漏电保护器可靠性试验设备、继电器可靠性试验设备、断路器可靠性试验设备和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设备等,各典型产品的试验过程及在电器行业中一些典型公司的电器可靠性试验室做成视频,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引入8个典型低压电器可靠性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的介绍,在标准中相关可靠性试验条件、试验程序、失效判据、试验设备基本技术要求等均有规定,可为学生了解和实践可靠性试验起到理论指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了解实际需求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积极性。在设计的情境下,提出涉及可靠性试验过程中相关知识如失效分布类型确定与检验、抽样检查方案的设计等问题,将教师课堂讲解的基础知识作为桥梁,要求学生针对其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了解国内外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现状,如在失效分布类型的检验中应用的拟合方法等,并可将不同学科的不同知识进行联系,如可以将数学知识、编程知识等交叉应用其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对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的解答,从而也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引导,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方法,进行协商和辩论,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此环节教学过程中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基本自由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增强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创新性思考。

二、《电器可靠性技术》实验方法的改革研究

《电器可靠性技术》的实验课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1.加强基础性试验。典型低压电器可靠性试验设备占用面积较大,每台成本大约在20万元以上,实验室目前每种设备只有一台,但涉及的设计及实验知识涵盖电器、电力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多种学科,因此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充分考虑实验设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仿真、网络、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开展了现场试验、仿真模拟和远程辅导等。依据标准规定的实验步骤,可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试品的连线,并学习实验软件,进行实验参数设置,观察试验进度和试验数据特点,进行产品可靠性和性能分析,训练学生熟练使用实验设备的基本功能,以巩固理论课程的知识。利用可靠性实验结果,通过寻求数据特点,可以进行产品性能分析,获得一些结论,如在过载继电器可靠性实验中,发现相同试验条件下同一试品及不同试品间的动作时间、复位时间相差较大;针对每一个试品,保护动作的重复性也并不很理想,说明产品选用材料及元器件的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从而也可促进学生从产品结构、材料等方面探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实验室适当开放,并提供一些基本的电子器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归纳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自己动手,利用课外时间做自主性实验和重复验证性实验,此实验设计可延伸至毕业设计阶段。教师可承担学生自主实验时的现场和远程指导,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如在典型电器可靠性试验设备的硬件系统设计中,涵盖信息采集、信号处理、输出控制、工控机选型等各模块的功能实现和搭建配合;在软件系统设计中涵盖编程软件选取、时序控制、数据精度处理方法的确定等内容;学生在了解现有设备的技术性能的基础上,在课程阶段及毕业设计阶段可通过自主性实验和重复验证性实验,发现设备存在的不完善之处,通过查询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教师指导,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寻求改进方法,采用仿真技术进行验证,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件进行线路设计和软件编程,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通过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培养新世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优秀人才。

三、引入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价值

1.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相融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一些环节中进行引导、启发性教学,让其独立思考和实践,消除学科壁垒,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应用,经过努力获取方法和结果,与传授内容相比对和扩充,拓宽其视野,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自主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笔者在华南师大附小三年级(1)、(3)、(4)班进行了两个星期的研究。这三个班均各有学生48人,从上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来看,这3个班水平相当,两两平均分的差距均在0.5分以内。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测量法。

(一)第一阶段

在小学阶段,加、减、乘、除的竖式写法是笔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除法的竖式相对特殊。人教版将笔算除法三个核心板块分布在三个年级,具有代表性的三节课是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以下简称板块1)、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笔算除法的例1(以下简称板块2)和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笔算除法的例1(以下简称板块3)。板块1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学生在平均分的情境中,用表内除法来算结果,没有大问题。但是如何结合分的过程领悟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是关键。板块2在这三个板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运算技能,难点是理解算理。这节课很关键,如果让学生吃了“夹生饭”,势必会给板块3的学习,带来严重的“后遗症”。那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呢?笔者再次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领会到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直观操作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于是笔者决定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掌握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基于以上理解,笔者在三年1班进行了试教:

笔者由教材主题图引入,首先解决例1。42÷2是怎样算的?请每个学生动手摆小棒,表示42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然后指名汇报。

接着学生独立尝试列出竖式。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笔算方法,可能出现的笔算方法:

师生重点交流方法1和方法2,对两种竖式展开讨论。学生认为两种竖式都挺合理。

(二)第二阶段

课堂实录:复习口算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竖式。

教学例:42÷2

1. 每个学生动手摆小棒,说明口算42÷2的过程。引导学生回答:先分4整捆,再分2根,4捆是4个十,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21。

2. 教学42÷2竖式写法。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讲解边完成竖式:“我们分小棒的时候,第一次分的是4捆,相当于十位上的4,用4除以2,商2,就是每份有2捆。这2捆表示的是2个十,所以“2”要写在十位上,和被除数上的“4”对齐。2×2=4,4-4=0,十位分完了;第二次分剩下的2根,也就是个位的2,用2除以2,商1,就是每份有1根,个位商1;1×2=2,2-2=0,个位分完了。”

教师追问:商中的“2”,“1”, 2×2=4的“4”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被除数分掉了4个十,4个十减4个十得“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

3. 试一试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做完后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后,同事给笔者提出意见:第一,练习量太少了,一共只练了5题,不利于巩固新知,形成计算技能。第二,老师牵引的痕迹比较重,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了同事的意见,笔者再次思考:扎实有效的练习对学生特别是中下学生的后续学习十分有益,也是避免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那从哪里挤出练习的时间呢?笔者发现例题的情景引入对教学重难点并没有什么帮助,可以直奔主题进行重点知识的教学。

二、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研究者找到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有效教学模式:课前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接着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如何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再通过教师结合操作过程对除法竖式写法的讲解,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实现学生对笔算除法算理的正确构建。最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并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