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木兰诗朗读

木兰诗朗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木兰诗朗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木兰诗朗读

木兰诗朗读范文第1篇

什么是顿悟呢?顿悟是指突然间领悟和觉察到问题解决办法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经冥想苦思后,各种联想再重新组合后形成的新的构想,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飞跃。它是以长久时间思考为前提的。这犹如诗人写诗时的灵感,诗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浮想联翩,文思如涌。顿悟虽是瞬间的火花,但它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后天培养的。因此,教师若能因材施教,引导得法,就能化解古诗文教学难点。本文作者就依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常见“触景生情”。当你听到一个悲惨的故事,慈祥的妈妈因为丧子而悲痛欲绝,我们也会黯然落泪。在课堂上创造情境,用问题引领学生入情,使学生与诗人同悲喜,增强其中的情感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在教学《木兰诗》时,笔者曾这样提问:勤劳的木兰姑娘为何停机叹息?在代父从军的征途中心里会想起什么?这是什么感情?当她在朝堂受封赏时,“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送儿还故乡”,说明她最想见到的是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联想情境而生情、本文的思想感情及木兰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呼之欲出。

二、调动人生经验顿悟

虽然初中生的人生历有限,但人之常情,喜怒哀乐惧,学生还是深有体验的。因此,解读古典诗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达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教育目标。如教学《登岳阳楼》在了解诗人陈与义的人生经历,突出诗人陷入亡国、离家、有家不能回的困苦中。夕阳斜照的暮色中,面对洞庭美不胜收的佳景,忧国思家之情油然而生。而“白头、老木”之报国无门的悲愤就令人倍感可亲可敬了。

三、运用多媒体顿悟

多媒体是电化教学的高科技手段,当它与古老的经典诗词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的用画面直观呈现诗词意境,它的声、光、电的精彩演绎,更能化抽象为具体,减少讲解的繁琐,让学生直接进入诗人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

四、以多维的视角顿悟

苏轼有句哲理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用它来解诗,即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诠释。诗词的主题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各不相同了。

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由于他的诗爱用典故,诗便有了扑朔迷离的玄义。有如他的“无题”诗,有很多首,看似信笔写来,竟隐藏诗人细密绯测的情丝。(相见时难别亦难)有句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文中似写男女爱情的坚贞,人们却常常认为它可以引申为赞美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如教师、护士等。这样从多维的角度去阅读思考,品味其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木兰诗朗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师生对话

“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这里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与教科书编写者的对话。但对话不是问话,对话是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

如何实现有效对话,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或创设一个对话的情境。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实现对话,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这里,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以及学习中的思考、感悟谈一谈。

一、朗读敲开对话之门

众所周知,语文课要重视读。怎样读才能读出味道。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阅读。实现师生对话,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老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读叙事诗《木兰诗》开篇如电影镜头中出现人物,将木兰的愁绪却不悲哀的情绪用平和略沉之语气传达,又是一首乐府民歌,读起来节奏却也分明。第二段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积极准备。从“东市买骏马”开始节奏变快,紧张忙碌之情显现。从军途中,战争生活却又低沉、缓急结合,却不显悲哀之意。将女儿身的木兰思家却深明大义,为国征战“真男儿”的传奇本色表达出来。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转入一种较为轻松,欢快的情绪,到文章倒数第二段回家团聚。将语气轻快,节奏跳跃,语速稍快来表现这种情绪与氛围。直至最后一段用平和与自豪之情让人心满意足,不能忘记。用这样的朗读,带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人物感受都比较容易的进入文本,敲开对话之门。

再如,散文诗的朗读,在节奏与语气的基础上,就要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以至于理解散文诗中词的内涵、句子的内涵。用品读中的段落、句子、词来教会学生学会朗读。记得我在教学《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诗中有妈妈有这样一句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里,听得有妈妈的埋怨,但背后却隐藏着妈妈对孩子细腻深沉的爱。这里“坏”字,是重音,但却不能重度,怎么读呢?学生答重读,有回答的不够肯定。学生隐隐觉妈妈这里说的“坏”字不是狠狠的批评,有责怪,但却有母爱。怎么读呢?“重音轻读”。试读之,范读之,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中。薛瑞婷老师有句话,也对朗读有了这样一个诠释“朗读就是一种深入阅读。”

其实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味道,不同文体的不同段落也应该有不同的朗读指导。比如小说的阅读,在全国优质课大赛中浙江的李明老师读《泥人张》之片段,记忆犹深《泥人张》中泥人张之自信,讽刺“海张五”之形象时,用一个停顿了然:“泥人张头也没回,撑开伞/(停顿)走了”。即用平实语言中加入适时的节奏与停顿,使小说中的任务与故事的情节生动的表现出来。

二、“示例”引导,敲开对话之门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进入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出示一个笼统的问题或一个话题,学生不能有效找到对话的方式来开启文本与自己思维之间的纽带。如何做呢,可以尝试示例引导,打开对话的大门。

如阅读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品析句子,领悟美感。示例: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中读出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水相映,美不胜收。在此基础上,学生选择品读。 就有了抓手,进入品析迎刃而解。

还可以多角度的示范品析,引领对话。如教学《湖心亭看雪》评点描写西湖的42个字。可以抓住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赏析。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对比“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赏析:三个“与”字写出了天地之间,浑然一体的壮观景象。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敲开对话之门。

三、问题设计,敲开对话之门

将学生领入文本,展开对话,有时需要一个问题的引领,有时需要给他一个话题的情境。有挑战性的问题,合适的情境话题,同样可以敲开对话的大门。

在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陋室虽简陋,却显陋室主人人格美,德行美,志向美。对陋室“美”的认识,确是文章主要阅读点,也是文章的对话点。如何敲开对话之门呢?用反问之思维提问。“同学们,陋室的环境如何?”,“美不美”?学生答美。师则反问,“苔痕爬到阶梯上,杂草已经长到屋里,哪里美啊?”与学生唱反调,学生自然要辩驳。从而敲开对话之门,达阅读之目的。

这样的问题设计敲开对话之门,还可以有许多。如在学习《莺》这篇说明文时,这么几个问题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

问题1:“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作者这么喜欢莺,把莺写得漂亮不行吗?(围绕说明文的特点这个点,设计了一个点。)反其道而问,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同时,将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展示了出来。

问题2 :网友跟我聊,第一段莺写冬天不好?讨论,你怎么看?(围绕小品文的趣味性继续交流。)

问题3:将文章与《中国大百科全书 生物学》中对莺的介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此类文章的表达特点。

木兰诗朗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境――陶冶教学创设情境课题式语感式渲染式直观式

情境――陶冶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通过生动、活波、形象、直观、有趣的活动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集中,理性与情感相结合,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传递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由创设情境、主动活动、总结转化三个步骤构成,即教师通过出示视频、语言、图片等方法去刺激学生的视听觉,是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让学生精神完全融入情境,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然后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寻找知识,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使这些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为指导其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初中阶段,语文一般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只有理解这些意义,才能使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情感。那么,如何来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情境――陶冶教学便是其中一种。在此笔者认为陶冶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课题式情境

很多文章,可以通过课题我们就能粗略的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也能触及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木兰诗》一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便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关于木兰的信息,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设置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花木兰吗?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问题就会使学生迅速地回忆到自己在电视、网络、图片或生活中听到得故事中花木兰的形象,然后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交流,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的讨论出来,在还未上课之前便可以轻松的将《木兰诗》中的思想情感提炼出来,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老师说我们今天再次通过《木兰诗》一文了解花木兰是怎样成为巾帼英雄的。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和渴望了解花木兰传奇故事中,古文已经不是学生的难点,学生便可以在轻松而又热烈的求知欲下学习完本篇文章,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便可以水到渠成了。

二、语感式情境

语言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很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更是通过语感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通过听觉感知了文章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强化学生对文章的记忆与理解。如安徒生的《丑小鸭》,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笔下的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刻意的将某些句子做变调处理来突出丑小鸭的艰难困境,如那只最后从蛋壳中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的丑,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不仅在鸭群中是如此,连鸡群中也是这样。我们可以对划线的句子加重音调,来凸显丑小鸭糟糕的处境。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丑小鸭并没有因处境而绝望,而是始终不屈的奋斗,终于把自己变成了高贵的天鹅。在朗读这些内容时,我们要把丑小鸭不屈服与现实的倔强劲通过语言体现出来,当其变成天鹅时要将丑小鸭的欣喜情感朗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变成天鹅后的丑小鸭复杂的心理变化,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三、渲染式情境

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教师单纯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学习文章内容,他们更渴望新颖教学方法。对于传统的教学他们有时也会表示出不耐烦,甚至就会出现交头接耳、小动作频繁的情形。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力。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放映视频、音乐、图片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直观体会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如教授鲁迅的《社戏》一文,因为我们的很多同学都来自农村,社戏是必不可少的童年记忆。在上《社戏》一文时,我们可以先在多媒体中放映社戏,勾起学生对社戏的记忆,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社戏,并说说自己在戏场中见到过那些让自己记忆犹新的事。这样通过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之学生讨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让一堂课充满了学生的活跃思维,接着教师引导,让同学们来了解鲁迅这个生活在城里的小子来到乡下看社戏,在他身边又发生那些新鲜事儿。这样学生迫切的希望了解到作者和自己看社戏的异同,在极大地兴趣之下,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完《社戏》这篇文章。

四、直观式情境

木兰诗朗读范文第4篇

一、教师举手投足需思考学生的阅读感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是那样的得体,与其理想的举手投足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教学自身所教的学生,还是在大型的教科研活动上,进入其课堂的学生就被其把心比较紧紧地抓住,扣人心弦的阅读教学,学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学习和精神状态,那是我们大家都不言而喻的。因此,于情于理的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必须使出浑身的解数,也必须比较科学地从学生阅读感悟甚至就是创新感悟的角度,去思考自己举手投足的表现,去安排自己的举手投足。所以,在平时学生的阅读感悟中,笔者都去形成良好的举手投足,让举手投足的空间语言比较理想地传递给学生,而且是能够比较巧妙地传递给任何一个学生。譬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对如此之效忠先帝、辅助刘禅之情的兼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散文,没有学生比较坚实的朗诵功夫,学生是不可能去真实意义上形成理想的阅读感悟的。而在要求学生去以声音的清晰、响亮进行朗读前,笔者没有去利用播音媒体进行播音,而是自己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进行清读,并结合多种非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学生便在欣赏老师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便在看到老师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的基础上,既提高了朗读的水准和能力,又在一定意义上陶冶了性情,开阔了胸怀,增强了理解。

二、教师举手投足需思考学生的情感需求

课堂教学上众多学生坐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起去欣赏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老师不以一定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课堂上就好比是一潭死水。反之,作为教师真实意义上去这样思考,也去如此的追求,让学生去比较深刻地意识到老师的“举手投足总有意,一颦一笑总关情”,那课堂则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这就从一定角度警醒着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里,我们不能不去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应当是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情感之需求显得极为丰富。但有时也不大善于去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上做出比较充分的搜寻,把目光始终投向一个个学生,当聚焦于某一学生时,再去做出比较立马性的科学处理,让学生去意识到教师对其产生了注意。譬如,在具体的阅读感悟中,初中学生总不可能就是那样感悟得十分的到位,就是一些感悟水准比较高的学生,所表达出来的感悟也还带有着稍好于小学生的那份稚嫩和肤浅。对于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根本也就没有任何勇气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生在表达中,声音是那样的低小,我们见到的都是些比较粗暴的训斥:苍蝇进了咸菜罐。这有何用?还不如就是一句立时的放声重复,这既让学生知道表达的内容,对表达者也是一种无声的鞭策,是引领。平时学生在表达中语句也是那样的不完整,是学生前怕狼后怕虎的表现,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给他一个大胆的重复,学生们会是咋样?可想而知会出现着意想不到的美妙。

三、教师举手投足需思考学生的求知欲望

木兰诗朗读范文第5篇

学习语文课文,解决生字认读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老师会采取一个生字念两遍的方式让学生认读生字,并且再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读准字音,避免平时教授生字时的一个念两遍的呆板,可以选择同桌两人互读互听的合作方式解决字音问题。通过两人合作,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容易记准字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巡视倾听,及时发现学生读错的字音,给予纠正。通过两人互读互听的合作方式,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学习认读生字,每一个同学都成为了一名小老师,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发现同桌的错误并及时纠正。教师改变了一网呆板的念两遍生字的认读方式,学生也改变了学习生字的单一方式。

认读生字,初读课文后,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木兰诗的故事内容。第二个环节我同样设置了两人合作学习,同桌两人根据课下注解理解文意。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自己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个别字词不懂得现象,这时同桌两人有效的交流,会帮助对方更快的理解文意。教师应明确每人理解一段,并在同桌交流时给予指导。这个环节需要教师预设,教师应提前备好课,预设学生理解时有困难的字词义,在指导时,我犯了严重的错误,我只是多次重复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得地方,学生几乎都回答没有,我也理所应当的认为学生都掌握了基本词义,但是在提问时却发现很多重点词义学生根本不理解,所以在指导学生时,应直接询问重点字词的意思,并给与指导,待讨论结束后,再由这些被指导的学生交流给全班同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老师的指导也不再是盲目的。这样的合作交流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取得了学习成效。

经过字音、字义的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文内容,接下对故事情节大概了解后,为了突破重点,我选取了文章两个段落进行精读赏析。两大组学生分别选取第四小节征战沙场、第六小节还乡团聚的情节展开想象,进行扩写。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个环节我采取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取一句进行扩写,让学生了解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这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如明确第四节可以从季节、天气、环境等特征来描写征战场面;第六节用第一人称"我"体味木兰当时还乡的心情。首先让学生选定小组长,自己进行分工,明确每个人扩写的诗句。其次给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扩写的内容,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如指导学生每人依次按诗句顺序说出扩写内容,小组集体朗读展示此小节诗句。在朗读的环节上,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一人领读其余人辅读,或者其他方式朗读。这样小组展示时,学生不仅可以说出想象的扩写内容,又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最后由小组一起起立展示,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和女儿情怀。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巧妙的情节对于人物刻画成功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更多

荆楚学术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福建乡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

科学大观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