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器材友情交换

器材友情交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器材友情交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器材友情交换

器材友情交换范文第1篇

一、诗意的“底层”?

首先,作品有意采取了一个较为别致的“底层视角”来探讨相对高端的艺术消费问题。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身份成为颇可玩味的,透露出小说背后“问题意识”的关注点。主人公“我”的阶级属性很特殊。一方面,“我”是天赋异禀的工人阶级后代,父亲临死改锥仍不释手,经他修理的用来听音乐的短波收音机成为规定“我”人生走向的超级物象,这个物象积聚了“我”太多的心理能量,“我”于是成为无师自通的精密仪器修理工———出场时就是一名音响胆机制作师了。而另一方面,这样一种工作和志趣,也把“我”变成一个酷嗜古典音乐的人,让“我”不知不觉地习得了相当高雅的鉴赏趣味,多年来保持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精神生活。“我”始终怀念那个人人迷巴赫、瓦格纳和富特文格勒,甚至连贝多芬都羞于出口的20世纪90年代,所谓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却搞不懂为何今日人人津津乐道于刘德华、李宇春之流。自得其乐的沉湎把“我”的耳朵磨砺得不同凡响,“我”甚至代表着这个时代还没有退化掉的那一点点“听力”。而更重要的,似乎“我”具有不俗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辨别力,就真的拥有足以藐视知识界和商界精英的文化资本,可以从微贱的社会地位中抽身而出,以局外人的眼光和特立独行的姿态打量周遭一切了。物质的贫乏、周转不灵的生活对“我”并不构成致命的打击,即使颠沛流离、前途未卜的时候,“我”仍然惦记着那些可以相依为命的音响。这些,都让这个角色带上知识阶层特有的超越性和难以掩饰的布尔乔亚气息。

此种独特的人物设计带来了现实层面的第一个设问:众所周知,现代消费社会中,高雅艺术自身已形成一套相当精细的趣味等级体系,艺术消费,实际上也行使着日益严密的阶级区隔功能。那么,这里的问题似乎是,这样一个一步步被压迫到生存边缘,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底层手艺人,真的有能力“消费”代价如此高昂的艺术品吗?对于拥有极低的经济资本和“秘密”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本的从业者、普通人,这样一种高级的“趣味”究竟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在这个小说中,关于“趣味”本身的声音已经从叙述中凸显出来,成为刻意展示的对象而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便促使人们去思考:一面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面沉醉于艺术品慰藉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这样一种生存在我们如今的社会将是可能的、“合法”的吗?

落实到最为现实的层面来看,90年代以来,和器材消费、电子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高雅音乐消费,已塑造出一个独特的亚文化圈层。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我”身处其中,靠个人才智和手艺为生,“我”面对的是由“发烧友”、暴发户以及高级知识分子,这些热衷于“夸饰性消费”的风雅人士组成的所谓“缝隙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圈层的最“高”端,“我”之所以本能地排斥“发烧友”这一小资群体而更强调自己“手艺人”的身份,是因为“我”固然不具备服装厂老板蒋颂平那样的“烧金”实力,却似乎比“土炮”发烧友还更高一筹。因为“我”不仅具备粉丝的狂热,同时,作为一名物质/精神产品的小生产者,还在以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维护着劳动者和艺术的尊严。尽管出场时的“我”俨然属于“新穷人”的一员,可“我”的生活却似乎未被消费社会的工作伦理和中产阶级美学撕扯,“我”像是唯一不曾分裂的真身,“我”爱“我”的职业,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应对那些粗俗的客户和文化工业的粗暴逻辑。

二、交换追寻再生产

在小说中,这样一份荣光犹在的工作,却无法保证“我”过上幸福的生活。表面上看,“我”的工作不过是重组“使用价值”,宅心仁厚又讲行规的“我”几乎从不收取“手工费”,通常只从拍卖市场上寻得器材,再按照客户们似是而非的要求重新组装。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价值”产生了,毕竟,“我”是为满足客户的“需要”而生产的。也就是说,“我”是以出卖这个消费社会中所剩不多、货真价实的“生产力”(技术与趣味)的方式,协助它“再生产”出新的“品位”和需求的。“我”不过处于器材发烧友这一粉丝消费者链条的终端罢了———“我”固然可以以文本“挪用”和“盗猎”的策略划分出自己精神生产/消费的“地盘”,却无法真正摆脱整个生产体系的钳制,也很难拒绝商品社会中的物质交换和资本再生产的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任何音响器材的“占有”都是暂时的,就像“我”“占有”我的爱情、友情,乃至亲情一样。既有占有的一刻,就会有失去的一天,这种高风险的平衡很难维持,“我”的人生就像“我”的经济生活一样处于不稳定中,这种隐忧时刻搅扰也压抑着“我”的幸福感。

小说的叙述即开启于“平衡”丧失之时。在故事开头,“我”的亲朋好友都纷纷想方设法地疏离“我”,弃“我”而去。对“我”而言,除了变本加厉地投身到某种“交换”逻辑中去,似乎别无选择。叙述脉络即由此展开:在音响市场中投资起家(成功娶到媳妇)———“赔了”媳妇和房子(却“公平”地保住了奇货可居的天价机箱)———为了新的房子和“尊严”而出手行情暴涨的收藏品……在“我”的渴念中,梦寐以求的玉芬———40年的小产权房产———神一般的AUTOGRAPH,这一串等价物相应构成一系列欲望符码,散发出无法估量的膜拜价值,引诱“我”一次次地买进和卖出。这一次,被逼无奈的“我”竟然蹦出卖掉雪藏多年的AUTOGRAPH的念头,如此,仰仗着多年积累的固有资本(全部积蓄和极品音箱)来赚取经济上的一点盈余(一套房产),“我”不仅将完成了更大规模的“再生产”,还可以立即奔往新的世外桃源,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可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计划不仅让“我”险些血本无归,还把“我”引向了另一个亡命之徒。自此,故事进入最耐人寻味的超现实部分:“事若求全何所乐”,铤而走险的丁采臣断送了自己,而“我”也终于有了一丝彻底受控于他人之手的意识。小说的结局似乎是“美好”的,“我”和神秘的“毁容女”走到了一起,“我”不仅重新拥有了AUTOGRAPH,还有了“妻子”、孩子和房子。从“交换”的角度看,这本该是一个“失而复得”的老故事,因为“危机”终于顺利解决,生活又恢复平静。可是,“命运”并没有就此罢休,讲述继而开出最为精彩的一笔,26万元的从天而降让故事陷入真正的恐怖之中。因为这一笔不明来历的钱款对于人物而言,不仅暗示着丁采臣的生死,更意味着一个新的“不平衡”的出现,也就是说,这悉数到账的款项让“我”再次失去了AUTOGRAPH的(交换)价值,却凭白“占有”它的使用价值,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终有一天,“我”将为这个不平衡付出新的代价呢?而这个代价很可能就是“我”自身———一名永远的“人质”。

小说最后一部分的哥特式气氛来自于盘桓人们心底的巨大悬念。到底谁才是天价音响的真正拥有者?处于一切钱、权节点上的丁采臣,他的全部生活用品皆属于奢侈品行列,可出现在故事结尾时的他真的只是个“音盲”,而徒慕其符号价值吗?在此,不妨把丁采臣看做牟其善的一个镜像式的人物。在这个社会中,他们才是对AUTOGRAPH具有购买力和占有力的人,他们的意外死亡也可理解为穿上了“隐身衣”,从这个喧嚣的乱世中遁形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濒临绝境的丁采臣下决心要摆脱那种“比黑暗更黑暗的力量”的纠缠时,他一定是对人性的脆弱,对音乐保有的某种终极价值有所觉悟了。而除此二人外,能够和AUTOGRAPH发生密切关系,既暂时性地占有它的使用价值,又能靠着劳动、技艺和欲念,为它创作出新价值的人只有一个,就是“我”。故事最后,“我”也终于把自己“出卖”给了那个不可名状的,象征着世间最强大、最恐怖力量的存在,继而万劫不复地卷入利益和资本流通的循环中去。丁采臣和牟其善的故事被作者小心翼翼地“隐去”了,但正是他们的神秘出场让这种暗中操控“我”命运的“最黑暗的势力”,在现实层面得以落实和显影。

至此,综观这个关于“我”的故事,会发现这里仍然有一个“追寻”母题,追寻某种真正诗意的、安定的生活和精神的极致享乐。反讽的是,这一系列追求,正是通过现实中一环扣一环的商品交换行为实现的。除了后社会主义社会中奢侈品市场,或者说小众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这里的交换还扣合着叙述句法层面的“交换”机制,而在文化和寓言的层次上,则表征出生产-消费关系背后无所不在的权力结构对个体生存世界的深度异化过程。

三、艺术自律与消费实践

小说的核心隐喻“隐身衣”来源于卡夫卡的小说《塞壬的沉默》。在这个短小寓言中,歌声是塞壬们的隐身衣,而真正的赛壬恰恰是沉默的。结合这则有关塞壬的故事演绎,我们可以说歌声意指音乐,而塞壬象征那不可抗拒的巨大诱惑。现代社会,“五音令人耳聋”,愈加奢华的外形和物质媒介附着音乐之上,成为其内在精魂的隐身衣,而某种终极的“沉默”和“绝望中的希望”却要借这隐身衣来确证其存在,正所谓大音希声。

在这个中篇中,作者试图融入关于音乐,关于资产阶级自律艺术体制极为严肃的思考和追问。现代自律艺术(高雅艺术)和整个社会统治,和当代资本主义商品体系究竟构成怎样的关系?如今的艺术消费到底充当了同谋者还是实践中的抵抗工具?这个徘徊于作者脑中的伦理问题在作品中进一步引申为:如果我们现在就走在通往纳粹焚化炉的路上,我们还有没有资格欣赏这样的音乐?如果说前面那个“底层人是否有可能享有诗意生活”的问题构成了自律问题的一极,那么在此,作者借“白律师”之口道出的那番有关“贝多芬跟希特勒是一回事”的“妙论”则构成了这个问题的另一极。

我们看到,艺术发展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已无法再保持自律性的清白之身,物质性的“外包”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显得愈发高不可攀,成为富人阶层的独享品。随着视听技术的升级,没有一套像样的装备,就很难欣赏到“真正的艺术”,欣赏的内核被抽空,成为越来越空洞的能指消费,一种地道的音乐拜物教,某种程度上正发挥着协助统治阶层整合大众的意识形态功能。如果说阿多诺的时代,拜物教还主要存在于流行音乐中,那么如今则发展出以古典音乐消费为手段的新形式,其诉诸媒介和技术革新的途径却是一样的,而且必将加剧音乐艺术在“道”、“器”层面的内在矛盾。也就是说,一方面,天籁之音之不可得,不可人为造作,是器物层面的追求无法抵达的,而另一方面,又似乎只有靠臻于完善的音响,才可复现某种极致的神韵。“拜物教”和文化工业引发的“听觉退化”之所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无不因为技术的影响:“所有的拜物化听众中,电台发烧友也许是最最彻底的。他听到什么、甚至是他怎么听到的,都与他毫无关系;他只在乎他收听节目这一事实本身……”然而,这种重新“附魅”的行为,到底是为灵韵消散后的艺术还魂,还是受之于新媒介的蛊惑,已经很难讲了。有趣的是,“附魅”的过程也正是重新赋予价值的过程,不仅仅是使用价值,更有无形中增值的交换价值,某种意义上正体现了阿多诺所谓“价值辩证法”(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劳动赋值的过程中达成了“虚幻”的统一,而不是分裂)———而这恰恰是作品中主人公所从事的营生。这一营生赖以存在的基础,那个由新媒介催生出的粉丝收藏品市场在遵循“价值辩证法”的同时,也将商品逻辑渗透到如今的艺术接受中去,从而深刻地影响了自律艺术在消费时代的命运和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我”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爱之深切的手艺人,执迷不悟地卷入几近虚妄的消费实践中去,在抵抗某种商品化现实的同时,却无法清醒地意识到加诸“我”和艺术身上真正的枷锁和主奴关系。实际上,消费社会中“物”一旦转化为商品,成为文化消费品,必然掩盖一定的剥削关系和残酷的阶级区隔。当我不甘于忍受媚俗的流行音乐,想以普罗大众的创造性实践还艺术以清白之身时,“我”不仅遇到了真正的阻隔,更在以“抵抗”的方式强化着文化阶级性的再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对于金钱、权力和资本媾合时代的批判并非抽象,它似乎在说,这个阳春白雪的市场之所以能够存在下去,是要靠其中每一分子(agent)的惨淡人生做底子的。所谓“价值的辩证法”对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主导作用,正是通过粉丝们(“我”和丁采臣,牟其善,以及那些发烧友、伪发烧友)由特定的历史环境所赋身(embodied)的生活经验来呈现的,而小说的意义即在于揭示出这种价值规律是如何无情而“有意”地扼住了个体和艺术的命运。

四、音乐及其救赎

悬疑诡异、起伏跌宕的情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叙述空缺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以及那种颇为“入戏”的挽歌氛围……作者在这个中篇中所做的努力,不过是通过对“故事”本身的“返魅”,让人们惊异于这令人悲哀的现实。局外人式的视角和自我调侃的姿态,都在抑制着某种廉价的悲情动员,刺激人们去思考,“我”是如何亦步亦趋地被套牢,跌进命运不可知的巨大罗网或者说“深渊”中去的,而这样的深渊,也驻扎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早就候“我”多时了。对虚无的担当,对存在的荒谬性的揭示仍旧是格非作品伸展出的重要主题,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

器材友情交换范文第2篇

解读:一日生活皆课程,意味着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晨间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开端,有其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好入园环节的课程价值需要教师悉心思考:这个环节幼儿的身心有何特点和需要、这个环节如何实现活动本身的价值、这个环 节如何才能更好地与下一个环节相互衔接。如此,才能让幼儿在每一个环节都感受到“惊喜”, 才是真正有课程价值的生活环节,才构成真正落实幼儿发展的一日生活。

晨检策略:晨检是家园沟通的一个重要时机,它是每天都必须进行的,并且是全园幼儿都要参与的。在这一时间段,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以对幼儿的健康问题进行交流有效实现家园沟通。

一摸:老师触摸幼儿的额头或手心,初步辨别一下孩子有无发烧,怀疑发热时给幼儿测体温。

二看:看幼儿面色和神态,有无疾病和传染病的迹象,精神状态是否良好,血色、咽喉、皮肤有无异常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对可疑者应及时隔离、观察,生病的孩子一定要看医生,明确不是传染病,退热了才能人园。

三问:向家长询问孩子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从而判断幼儿是否健康。

四查:保健老师检查幼儿携带物和口袋,检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如玻璃片、小刀、小球、玻璃珠等,发现后要及时处理,并提醒家长注意不让幼儿接触此类物品。

五其他:特殊时期和特定情况下,幼儿园晨检可能要更加严格,春秋季是多发病季节,晨检应更为细致。疾病大流行期间园方会要求家长在入园前对幼儿进行温度测试。

接待策略

告别简单统一的问候:一次微笑、一个拥抱、一声问候、一份礼物让昊昊从哭泣到高兴地入园。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无不传达着对孩子的爱,体现着对孩子的关注,晨间让我们从春风化雨开始,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关注师幼情感交流:在晨间的聊天时光里,我深深感受到在孩子世界里,每一件事都是大事,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有趣。当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他们更乐于和我做朋友。

关注幼儿情绪、关注幼儿身上的小事,与他们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形成朋友式的融洽关系,通过真诚的交流,传达对孩子的爱意,为孩子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书写美好的开始。

丰富的区域游戏取代单一桌面玩具:丰富的晨间区域活动让孩子更充实、更快乐,而晨间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闪光点则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一日活动皆课程,老师作为活动组织者应该让晨间活动丰富而精彩,更加促进孩子的发展。

晨间接待时间虽短,却蕴含很深的学问,晨间接待不仅是幼儿一天愉悦情绪开启的重要时机,也是师幼个别化互动以及幼儿实施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建立良好家园关系的宝贵契机。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晨间接待的教育契机,让孩子们在爱的旋律中开始美好的一天。

活动策略

老师巧妙抓住晨间孩子陆续来园的契机,进行了有目地有意义的创设。从老师与孩子们无交集的状态到老师关注孩子们的情绪状态,从老师只备教案、孩子们松散式的玩到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有目的,有意义的晨间活动。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讨论出来的每周晨间活动,孩子们并画出来放在进班最醒目的地方:晨间笑一笑――物品放放好――快乐晨谈吧――区角早计划――气温我来报――植物瞧一瞧――巧拼七巧板。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老师根据对孩子们需求和兴趣点的观察,来生成和建构一日活动这样有价值的教育过程。从以前不想起床到现在挣着来园参加晨间活动,孩子们的变化也是很显性的。

早操里的学问

解读: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一个整体,是课程的一部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包含了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戏等主要项目。幼儿早操活动是幼儿园晨间的户外体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愉快地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它既能锻炼幼儿机体,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又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促使幼儿愉快地开始一日生活。但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早操活动受种种因素的困扰,存在诸多弊端,如编排方面的问题,运动器械方面的问题,幼儿运动量的问题等等。

策略

(一) 转变观念,深入理解早操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

首先,规范、科学的早操动作可以实现幼儿内脏器官及四肢的正常发育,提高身体体能,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发展。其次,欢快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再次,通过主题教学早操活动可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整合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表现力以及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养成幼儿勇敢、坚强、因难而上的优良品质。最后,早操中的游戏环节,大多都是需要幼儿互相配合的 ,在队形变换中幼儿充分了解自己与团队的关系,达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二)幼儿参与,创新幼儿早操活动的编排路径

首先,音乐是早操的灵魂,合适的音乐可以激发幼儿对早操活动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早操活动中。因此,合适的音乐可由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次,好的器材是早操活动的一根无形指挥棒,能带领幼儿投入到活动中并真正地动起来,因此教师可邀请幼儿一起参与早操材料的制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早操的积极性, 达到早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效果。第三,让幼儿参与早操动作的创编,幼儿可结合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参与早操动作的编排, 这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而且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也使早操变得新颖有趣, 具有吸引力。

(三)多元融合,丰富幼儿早操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由于幼儿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幼儿的早操的内容不应该仅包括动作的操练和队形的变化,还应与其它教育领域相互整合,相互渗透,幼儿早操在内容选取和表现形式上要积极融合律动、游戏、语言、舞蹈以及美术等多种元素,例如,大班的徒手操《世界多美好》,可将游戏融入幼儿早操中,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由于幼儿喜欢模仿,并且可塑性强。因此,幼儿可以在节奏明快、优美的旋律中扮演勤劳的大公鸡、优雅的小企鹅海、淘气的小花猫、聪明的小猴。多种多样的角色变换更能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积极互动,做好示范及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教师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幼儿早操的局外人,而是要扮演好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和儿童积极的互动,做好示范及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午睡“革命”

解读:午睡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幼儿园的午睡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幼儿入睡困难;产生不良行为;管理者的认识不到位以及教师缺乏全面有效的管理策略等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幼儿的午睡质量,给幼儿的一日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策略

妙招一:故事音乐平心静。 当孩子们蠢蠢欲动 的时候,我总会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想听故事吗?”“想……”“那好,请你、们把小手小脚藏到被窝里,闭上小眼睛和小嘴巴,听老师讲故事好吗?”于是我打开轻柔、舒缓的音乐,再用轻、柔、慢的语调讲一些优美的故事这时小朋友在故事的引入下把自己也带进了故事的情节中去一个故事下来。大部分的小朋友已经睡着了,而其余一小部分的小朋友发现同伴睡了,他们也准备入睡。舒缓的音乐加上节奏的故事片有利于开阔幼儿的眼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及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更有利于让幼儿进入午睡状态。长时间坚持也会有一种条件反射的作用。

妙招二:约定悄悄话。班中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迟迟不肯入睡,这时老师就要对他们多关注,老师可以在睡前和他们玩个游戏,就是进 行悄悄话约定。如:我和兜兜在午睡前约定“看见老师的手势要立即闭上眼睛睡觉”。和彬彬的约定是“老师站在你的面前就表示,你再不睡就是最后一名了”。和凯凯的约定是“如果老师摸摸你的脸,你就不要眨眼了,”等等。幼儿一般都能遵守和老师的约定,不一会就睡着了或者走近他们的床。以悄悄话进行友情提示:怏快睡觉哦!”“该睡觉了,睡个觉,做个梦 ,你会梦见小红花会找你做朋友的在幼儿入睡后,老师悄悄地在他们的额头贴上一朵小红花,当他们醒来时一定会惊喜,为下一次的午睡做好铺垫,给他们更多的信心。

妙招三:亲亲脸蛋,摸摸额头。孩子们年纪虽小,但也不乏积极的情感和进步的愿望。午睡时,老师要对那些午睡好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和赞扬。如:我会对没睡好的小朋友说 :“咦,好多小朋友这么快就睡着了。睡着的小朋友的脸红嘟嘟的像个大苹果一样。真好看,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小脸了。让我来亲亲他吧!这时候那些睡不着的孩子就会假装睡着,我会悄悄地走过去一个一个吻他的小脸,给他们鼓励,孩子们总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如厕那些事

解读: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如厕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一项内容,而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如厕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待教育中的问题,还应从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其中的教育问题。

策略:如何做如厕训练?

准备一个类似于玩具的如厕椅或者尿桶。尺寸方便宝宝坐稳或站妥,还必须配置鲜艳的色彩或者声音,来吸引小宝宝的兴趣。

让宝宝逐步熟悉自己的尿桶或如厕椅,经常带他去坐一坐,不必拉下裤子。为了让好奇心强的宝宝对房里突然出现这么个“彩色玩具”不抗拒,父母不妨在他坐稳后在旁边讲故事。

随时询问孩子是否有便意或尿意,如果他点头,就赶紧带他去如厕椅上,将尿布拿掉后坐在上面。开始解便时,不必马上处理它,因为小宝宝对于这种从自己身体里“掉下”的东西也许会有奇怪的感觉,父母可当着宝宝的面清理他的如厕椅或尿桶,告诉他卫生间才是“它们”该去的地方。

训练孩子自己擦干净屁股。这个步骤很多父母都乐意为宝宝代劳,怕他们擦不干净,也怕他们弄脏手。其实这一环节不完成,如厕训练就不能算完整,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甚至会因为“没人给我擦屁股”感到莫大的精神压力,有些宝宝还会为此抗拒上幼儿园。

我的午餐我作主

解读:午餐时幼儿园组织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了解事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幼儿的科学进餐,即饭菜搭配及饭后漱口等良好的进餐习惯,这些习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然而,在实际的午餐过程中,幼儿园在不同程度上还是出现幼儿挑食、偏食,就餐时间安排不合理,以及封闭的管理导致的幼儿被动进餐等问题。

策略

改善幼儿的膳食品种,引起幼儿主动进餐的欲望

(一) 在幼儿膳食的品种上下工夫,制作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食物。

(二) 增加幼儿每餐膳食的食物品种,让幼儿有主动选择食物的条件。

(三) 让幼儿参与食谱的制订,给予主动选择食品的权利。

增强幼儿运动量,产生幼儿主动进餐的需要

(一) 合理结构运动类型。在一周的幼儿体育活动类型上我们要求丰富、均衡,同样,在半日活动的运动类型安排上也要注意达成一定的运动量,如果上午幼儿户外游戏只玩了平衡类游戏,幼儿上午的运动量就不够,就不容易产生饥饿感。所以,可以动静配搭,在主要完成平衡类游戏后,可以用较短的时间间插运动量较大的游戏,如:追逐跑、玩球、跳跃障碍等,以此来增加幼儿的运动量。

(二) 提高动作的质量。在幼儿早操时间,如果早操活动编排合理,幼儿运动后是应该有微汗的,那为什么有的幼儿早操后脸不红,心不跳呢?因为整个过程,他都懒懒的,每个动作都没有做到位。所以,要提高幼儿早操和体育活动的质量,提高幼儿运动动作的正确度,以此增强幼儿的运动量。

(三) 增加运动的时间。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户外活动的时间规定是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根据早操和上下午体育活动的安排一天应有一个多小时,除了这一个多小时的固定时间安排,其实,我们还可以在活动室外提供一些小型、安全的体育游戏活动器材,让幼儿在一些活动转换环节或自由活动环节,玩一玩运行量小的游戏,如:纸飞机、布飞盘、高跷类的,这样也增加了幼儿的运动量。

餐后活动不容忽视这些事

解读:餐后活动时间是幼儿重要的自主活动时间。就幼儿人格发展而言,自主活动的重要性不容置疑。问题是幼儿自主性体现在哪里,如何管理?过度追求活动的宽松与自由,就可能会有意外事故的发生;过分强调安全,则会抑制幼儿自由天性,扼杀他们的快乐。

面对餐后活动,这个一日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如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是所有幼教工作者都应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策略

策略一:常规先行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都具有制度性、常规性的特征,体现了尊重和要求二者的结合。我们必须按照尊重的精神,将制度还原为心理的需求,追溯幼儿行为的规律特点。因此,我以此为依据,认真分析现阶段餐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建立自主、有序的常规。

策略二:游戏拓展

日复一日的餐后活动如果没有推层出新,孩子就会厌倦。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是吸引幼儿到各个功能区进行游戏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组织餐后活动的必要保证。根据对本班幼儿的了解,我们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餐后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策略三:重心转移

幼儿进餐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了老师在此活动环节指导工作上的双重性。既要指导幼儿进行进餐活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又要顾及陆续已经用完餐,开始进行餐后游戏的幼儿。如何合理地进行两者兼顾,这就需要老师能根据本班幼儿用餐的实际进度,准确把握自己的工作指导重心。

当大多数幼儿还在进餐环节时,老师的重点应放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指导上:正确的用餐方法,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醒幼儿专注用餐,及时肯定鼓励;当大多数的孩子都进入到餐后游戏时,老师就可以把关注的重心移到各个功能区活动的孩子们,对他们活动中出现的情况给予及时准确地指导和帮助。对于吃饭慢的孩子,这时候则可充分发挥值日生的作用,请他去帮助吃饭慢的孩子,让他们尽快吃完自己的饭菜。教师只有不断地根据幼儿的即时反应,调整措施,真正尊重幼儿,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见时难别亦难

解读: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是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基本原则。离园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我们常常会忽略离园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或者有时在组织和安排上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要么让幼儿放任自流;要么只是让幼儿有事可做或无事等待。离园活动开展得好,可以使幼儿一日生活有一个圆满的结束。幼儿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离开幼儿园。那如何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优化离园活动呢?

策略

1.教师引导式的展示活动。除了让幼儿回忆并展示自己在集体活动中所学习到的内容之外,重点是要展示教师通过观察后发现的一日活动中部分幼儿表现良好的方面,创设简单的场景,进行情景重现,向其他幼儿展示遇到类似的情况,如何做会更好。

2. 区角活动。向幼儿开放班级的图书角、美工角、益智区等,美工角摆放一些作画的工具和材料,幼儿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制作活动,如:画画、捏泥等。图书角中的各种图书,幼儿可自由拿取阅读,培养幼儿按顺序一页一页翻阅图书的习惯。益智区投放飞行棋、走迷宫等让幼儿自主结伴分享游戏。同时要求幼儿回家前,把自己看过的书、玩过的物品整理好并放回原处,以培养幼儿整理东西的良好习惯。

3.同伴合作式的规则游戏。幼儿自由结伴,以桌面游戏为主进行。这些游戏既可以增长幼儿的学识,更能让幼儿体验同伴间相互合作进行游戏的乐趣,也学习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可进行的游戏主要有:接龙卡片(数字接龙、长短接龙、高矮接龙、数物接龙);拼图游戏;锻炼应变能力的手口协调活动(数数击掌、手指游戏)。

4.设立图书分享日和玩具分享日。玩幼儿自带的玩具,允许幼儿把家里心仪的玩具、图书带到班上,放在教室专门安排的一个地方。在离园前的活动中,幼儿可互相交换各自的物品,这样既能丰富活动内容,又能增进幼儿间的友情,也使幼儿体验到同伴之间分享、合作的乐趣。

5.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平时幼儿大都是集体活动、个别教育工作往往难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利用离园前这段时间,找个别幼儿谈心,进指导教育,这样既不会耽误大多数幼儿的时间,也保护了个别幼儿的自尊心,同时也利用离园前这段时间,组织智力较差的幼儿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能和其他幼儿一样和谐发展。

弹性与刚性

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向幼儿园、向幼儿教师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促使幼儿发展真正成为教育的出发点。要贯彻“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就要全面了解幼儿各年龄段和各领域的行为发展,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幼儿真正能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学习,细化一日生活的具体要求,保证幼儿自主与教师安排有一个基本平衡,细化领域内容和建议,努力使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得到具体落实。

策略:(1)提前告知活动即将发生变化,给幼儿一定预告信息和提醒;教师在活动结束前可使用的两类信号:一类是可视信号;一类是听觉信号。可视信号包括一日活动流程表、展示下一个活动的图片或者符号或者举起或者悬挂一个黄色牌、手势提醒。听觉信号有计时器、时钟、摇小铃、弹曲子或播放轻柔的乐曲或者给予口头提醒。

(2)过渡时间较为灵活,具有合理的活动节奏,灵活使用歌曲、钢琴、磁带、铃声等幼儿较为熟悉的模式重复强化,引发幼儿的关注并按照惯常经验来行动;让另外一个成人先带领一部分幼儿开始下一个活动,避免消极等待;

(3)教师指导具体而清晰,限制每一次指令的数量以免造成混乱,多与幼儿眼神交流以确保获得幼儿的注意力;让每个幼儿有目的的走,适度避免所有人移动,将混乱降低到最小;让幼儿承担管理教室的职责和特定任务,或者给他们帮助同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