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中心

康复中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中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中心

康复中心范文第1篇

500平方米生态康复区

从临汾市中医院右边的小巷穿过去,康复中心几百平方米的生态康复大厅豁然映入记者眼帘,几十种康复器材整齐地摆放在大厅两侧,四周摆放着各种植物,中间一座人造假山不时传来“哗哗”的流水声,让人感觉走进了一个“世外桃园”。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一些患者正在做着各种康复运动。

临汾市中医院康复中心行政主任郭夏娥向记者介绍,康复中心的前身是该医院具有30年历史的康复科,由于以前的康复科在设备上和医疗上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康复系统,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今年,在临汾市卫生局、残联的支持和帮助下。医院斥资600多万元,新成立了一个集偏瘫、截瘫、脑瘫、截肢、整形和功能康复工程等综合康复治疗以及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康复中心,也是临汾市残联定点医院。

临汾市中医院康复中心由运动大厅、PT(康复运动)大厅、住院病房、理疗病房及电脑网络室组成。其中运动大厅面积有500平方米,PT大厅面积有200平方米,有住院床位64张。

康复中心业务主任宋威告诉记者,该中心不但拥有完整的康复基础设施及强大的医护诊治队伍,而且还拥有各种现代化的先进诊疗康复设备,如红光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中、低频治疗仪、上下肢循环仪、高压氧舱、小脑顶核电刺激(CVFT)、短波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紫外线治疗仪、TDP治疗仪、多功能按摩椅、磁疗仪、蜡疗机、红外按摩理疗床、离子导入治疗等100余台;拥有网络电脑6台,有医护人员及康复师40余人,大部分毕业于北京、天津、太原各大专业高校,并且分别进修学习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各大医院。

治疗手段主要以传统中医、推拿、针灸、中药为基础,配合现代化医疗器械,进行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超声疗法、热疗法、压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牵引力疗、运动治疗及康复理疗。针对神经系统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脑瘫等病症以及骨关节病、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椎管狭窄及伤残之后的肢体功能障碍病变有独特疗效。

红光治疗仪让创伤更快愈合

临汾市尧都郊区的王老汉怎么也想不到,一次意外差点让他失去右胳膊,多亏了临汾市中医院康复中心的精心治疗,才算保住这条胳膊。

今年5月份的一天,王老汉用打草机给家里养的牲口打饲料,突然一大把青草把打草机卡住,停止了转动。在没有断电的情况下,王老汉便把胳膊伸到打草机里想把卡住的青草拽出来,草刚一松动打草机便转了起来,王老汉赶紧往外抽胳膊,但为时已晚,只感到右手一阵麻木,胳膊是抽出来了,右手已面目全非,五个手指在打草机里已被打得粉碎,家人立即把王老汉送到医院抢救。

宋主任告诉记者,王老汉刚来时由于天气热,加上右胳膊整个手腕以下血肉模糊,伤口已经感染。如果不及时清洗缝合,那么右胳膊将被截肢。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并配合高精端仪器的神奇疗效,王老汉的右胳膊才算保住。

6月1日,记者在康复中心见到了正在治疗的王老汉,只见他的右胳膊依然肿胀着,手背上伤口缝合的线头密密麻麻。宋主任调好红光治疗仪,把王老汉的手放在仪器下面,并为其戴上护眼罩。仪器一开,病房里顿时红光一片,王老汉感到一股股暖流从右手涌向全身。

宋主任向记者介绍,红光治疗仪在全省也没有几家医院配备。其发射出的高功率红光光子是一种电磁波,也是微性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其特定波长的高功率红光光子可渗透到皮下组织3~5cm左右,将能量送到人体组织细胞,能极大地促进细胞组织内部的酶促反应和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促进受创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肉芽生长,从而显著缩短创伤组织的康复过程和提高创伤愈合质量。

目前红光治疗仪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各种烧伤、创面患者的补充治疗;关节炎、肌肉萎缩、颈椎病等老年性退行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各种运动损伤的恢复治疗;各种皮肤病、妇科病及口腔、五官科疾病的辅助治疗。

个性化的系统康复治疗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的医生针对每个患者都有一个规范严谨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在宋主任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这样一份诊疗方案:

患者张某,78岁,诊断脑出血(恢复期),左侧偏瘫,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康复问题:1、左侧上下肢肌力下降;2、言语功能障碍;3、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治疗目标:增加左侧上下肢肌力。

治疗计划:1、偏瘫肢体综合训练;2、气压治疗;3、中频脉冲电刺激;4、红外线治疗;5、电针。

在康复运动大厅,记者见到张某家人、医护人员正在陪张某做康复训练。张某的家人告诉记者,2008年10月初,身体健康的张某突然倒地,送到医院被诊断为脑出血,经医院及时抢救,命是保住了,但是造成了左侧偏瘫,不能说话,嘴张不开,吃饭都得插胃管,几个月一直卧床。经朋友介绍,来到临汾市中医院康复中心,这不,经过短短半个多月的精心康复治疗,现在张某已有明显疗效,左手能握东西了,言语也吱吱呀呀有所表达。

宋主任说,针对脑出血后期康复的患者,该中心采用传统的中医针灸按摩,舒经活络、松解肌肉,配合现代的物理疗法,如熏蒸、烤电等,加上合理的康复运动,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不可小视的颅脑磁疗

运动后的张某接下来要进行的诊疗项目是颅脑磁疗,宋主任介绍,不要小看了这台变频式经颅磁脑病康复治疗仪,在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起着积极地作用。该仪器是以脑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磁生物学和临床脑病治疗学为基础,采用低频频谱重复变电磁治疗技术,输出特定能量的极变电磁,直接透过颅骨达到脑内较深层组织后生成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场,使细胞电量增加,血液循环加快,携氧能力提高,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的代谢环节,使代谢酶活性增强,受损脑细胞代谢加快,增强损伤细胞的可复性,从而达到治疗和改善某些脑部疾病和调整大脑亚健康状态的目的。对下列疾病有治疗及康复作用:

缺血性病血管病:脑血栓、腔隙性梗塞、脑供血不足。

脑损伤性疾病:颅脑损伤、脑出血的恢复期。

癫痫病、幼儿脑瘫功能恢复。

神经衰弱和睡眠障碍。

神经性头痛、脑疲劳综合症。

担当残疾人康复之使命

康复中心范文第2篇

康复中心建筑设计应首先满足其功能需求,不能一味求大求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要结合选址周围的市政配套、自然人文等条件,立足功能需求,合理控制规模大小,统筹设备设施并遵循以下原则:

*合理分配普通医疗和康复医疗功能空间资源与医患配置比例,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以及相互促进发展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和康复人员生活需求,康复中心的选址、拟建规模、远期规划均应结合实际,各个功能区块的组成和比例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具有一定的变通性,以便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

*以人为本,医患并重,注重对活动在医疗空间内的所有人特别是康复人群提供全方位关怀,营造卫生、安全、经济、高效的室内外环境

康复中心应从残疾人的特定康复需求及各场所开展康复业务的需要出发,发展残疾人所必需的综合医疗和全面康复服务。应明确医疗区的功能分区,细化各个医疗流程,合理组织医疗康复空间,使得医疗区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为患者创造安全便捷的就医环境,为其中的医护人员创造高效舒适的内部工作环境,满足现代化康复中心低能耗高效率的要求。

*对康复医疗的功能和工艺流程设计进一步优化,加强设计的通用性和可持续性

在功能分区合理、设备设施先进的前提下对建筑单体进行科学化、智能化设计。充分吸收国内外康复设施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适应当地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实现设计的可行性。比如采用先进的医院街设计来整合门诊医技科室、各单体采用分体结构来适应不同需求,利用智能化网络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为康复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内部功能分区设计

康复中心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康复医疗区、培训科研区、办公与后勤保障区,还可根据自身发展和立项情况设立居住生活区和预留发展区。医疗康复区位于园区主体,居中心位置,且临近主要交通要道,其他功能沿周边布置,同时应充分预留发展用地。

*康复医疗区

医疗区包括门急诊、住院、医技、康复等四部分,是康复中心的主要功能区。因为康复中心并不是大型综合医院,所以普通医疗部分只占很小比例。医疗康复区应设置在用地规整、地势平坦、采光充足、景观较好的部位,同时要设置在用地与城市主干道临近处,这样交通便利、目标性强。其中如果设置感染医疗区,其传染病门诊和病房应设置在单独区域,位于用地范围的下风方向,并与医疗区和生活区留有一定间距。

医技楼应位于中心地位;各建筑物中间保持的距离要适当,既便于联系又要避免干扰。康复训练用房应根据使用人员频率设置,多建设在临近病房楼的一旁。特殊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康复用房应尽量单独设置。

医疗区各医疗功能部分之间的交通流线复杂,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的流线形式。第一类为外来人流,包括患者、陪同家属、探视者;第二类为工作人流,包括医生、技师、护士、职工;第三类为物品流线,包括药剂、器械、食物、资料;第四类为污物流线,包括垃圾、污水等。各类型流线应防止交叉,减少和杜绝院内感染,使医院内形成有秩序的动态环境,组合好各建筑空间,使各部门之间无穿越交通,采用信息诱导图标,引导医院内部流线。一般医生和患者,住院和门诊患者,成人和儿童患者,食品和药品供应路线均应分设,污物路线要隐蔽,各活动路线不应交叉。

*培训科研区

培训科研区担负着康复中心的重要宣传培训科研职能,包括对康复技术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对社区康复服务进行对口专业性指导,以及开展康复信息咨询、康复知识宣传、康复理论研究等。培训科研区包括教育培训部和科研部。

教育培训部包括康复技术人才培育和残疾人职业培训。教育培训部门包括教学用房、图书资料用房、办公用房和学员生活用房等。教学用房分为普通教室及康复培训专项教室。

科研交流用房包括科研中心和交流中心。科研中心根据科研需求及主要研究方向设生物制药研发部、辅具研发部、电子耳蜗研发部、残疾人用品高新技术研发部、理论研究部等研究部门等内容。交流中心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承担着会议、交流、接待等内容,根据使用要求,分设会议中心、接待中心两部分。设交流报告厅用房、招待用房、餐饮用房(可为科研中心提供服务)等。

培训科研功能在国家级和省级康复中心所占比重较大,但现实中开展工作缺少必要场地,因此,在大型康复中心的规划中应充分预留其发展位置,完善康复中心的全面康复职能。

*办公与后勤保障区

办公与后勤保障区包括管理办公区、后勤保障区和设备用房。管理办公区的管理职能包括行政管理、业务管理、信息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等。主要功能用房包括办公室、会议用房、报告厅、网络机房等。

后勤保障区包括病员餐厅、职工餐厅、职工宿舍、洗衣房、垃圾及污物处理等。一般介于医疗区和职工生活区之间,便于双向服务。营养厨房应接近住院部,必要时可设于住院楼内部。家属生活区一般不设在医院内部,但生活区如果离医院过远,康复中心院内必须设置工作人员宿舍,并在场地中规划出充足的工作人员停车场。

设备用房包括氧气站、气体泵房、变配电室、发电机房、锅炉房、换热站、空调机房、消防设备用房、污水处理站等。设置内容由康复中心的功能需求决定,并受周围市政设施的制约。这些设备用房属于污染服务区,应设置在用地边缘,并尽量自成区域,在合适位置设置值班室和中心控制室。其中锅炉房应接近营养厨房和职工食堂,并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空调机房、变配电室、换热站等设备用房应接近负荷中心,一般可设于住院楼地下层或单独设置。

外部空间组合

*分散式布局

分散式布局是将各功能区块甚至医疗区各个科室都分别设置在单独的建筑物内,一些规模较小的医疗建筑采用这种布局。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每幢建筑物均可获得较好的朝向、通风和采光,便于结合地形和分期建造,具有浓厚的庭园式气氛,同时保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卫生,便于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其缺点是各个楼独立设置,占地面积大,增加了交通路线和能源消耗,使得建筑综合费用较高,不利于日常管理和设备设施的集中使用。

这种布局方式最利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分期建造,各个单独的建筑自然采光和通风都很好,但一定要在建设初期有统一的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分期建设,否则,将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比如:外部流线往复杂乱,建筑占地大,各相近功能分散设置,联系不方便等。分散式布局适合疗养式的康复中心或以精神康复为特色的专科康复中心。

*集中式布局

集中式布局是以一个主体建筑物来囊括康复中心绝大部分工作部门的组合形式。这种集中式布局有点像综合写字楼,是城市用地紧张造成的。集中式布局开始出现时受技术手段制约,内部环境较差,但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各个设备系统的发展,综合布线的使用和物流运输系统的应用,使得各医疗部门之间组织有序,人流物流便捷,能够满足医疗建筑的日常使用需求。这种集中式布局在现代建筑医疗技术的支持下,省时增效,为建造现代化专业化的康复中心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集中式布局的优点是节约用地,为总体规划留出更多的室外绿化和室外活动场地,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设备管线集中,各科室竖向分割,缩短了联系距离,有利于将医患分离,各流线统一管理。既节省了建设初期的投资又大大减少了使用中的维护费用。集中式布局的最大缺点是各部门之间相互干扰影响较大,很难保持安静的环境,且缺乏庭园化的室内外空间氛围。

集中式布局依托最大化的空间效率和资源效率,使得医院在维持病患高护理水平的情况下,有效提高运营效能,对现有护理模式进一步整合提高。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太平洋医疗中心(CPMC)教会山医院就非常注重室内空间的营造和室内环境质量,它们采用无毒自然的建筑装修材料,尽可能的设置屋顶花园和公共空间,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室内自然化氛围,促进患者的康复。

*组合式布局

组合式布局介于集中式与分散式之间,医疗区相对集中,与培训科研区、办公与后勤保障区分开设立。吸收了集中式布局的优点:节约用地、节约投资,功能分区明确、减少交叉感染等,同时各相近相关部门集中设置,使得医疗功能联系便捷,有利于缩短流线,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责任编辑 马孝民)

1.康复中心的选址、拟建规模、远期规划均应结合实际,各个功能区,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2.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论证方案功能分区图

康复中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空间;建筑性格;精神;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122-04

1 背景

1.1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需

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维护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残疾人平等共享社会生活、服务社会,承担起与健全人同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2 城市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

在西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西宁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一直未能得到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对康复医疗方面的基本需求日益增长。尽快建立一所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市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对提高青海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使残疾人普遍享受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带来的康复服务,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

西宁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全市各级残联的康复服务工作,发挥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培训康复专业人才,普及康复知识和方法,开展康复业务交流,以康复医疗为主体,运用医疗、教育、职业、心理、社会的康复手段,为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服务。项目建设是推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满足残疾人积极康复的需要。

2 解读

2.1 城市性

2.1.1 规划选址

西宁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残康中心”)的建设用地位于西宁市海湖大道西规划体育公园东北角的显要位置。从整个体育公园的规划布局上看,“残康中心”用地居于区域东北部,且毗邻城市千道,是从北向进入体育公园的门户。“残康中心”建设用地面积为33000m2,建设规模20000m2。这样的安排显然也是出于对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以及作为构筑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视(图1)。

2.1.2 西宁残障人士的思想与精神

西宁作为青海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多民族融合。一方面受深厚沙漠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多之包容,兼有恬静、乐观、自然的人文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固守与开放的特殊结合(图2)。两者合一,使西宁的残障人士具备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如何被解读,建筑师将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2.1.3 规划设计的形成

“残康中心”在规划上将面临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一部分来自区域现状自身,一部分则来自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当然还受到项目自身的特殊性的制约。对于这些制约因素的理解和处理方式的决定将会最终成为规划设计成功的关键。

2.1.3.1 地形

规划体育公园东北角地块呈西北高东南低,南北地形高差约2m,南部最大高差约5m;东西地形高差约13m;如何让地形高差与坡度的变化变不利为有利,充分尊重并利用现状地形进行竖向和无障碍设计,将使设计充满挑战和有趣。

2.1.3.2 区位

建设用地东侧海湖大道为城市干道,南北两侧为规划水平向道路,两侧道路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西北角规划为体育公园北向入口停车场,使基地呈“”形。城市千道使得建筑物还需要相应后退,以形成缓冲的空间。

2.1.3.3 性格

这里起码有两方面意思的表达。一方面是城市文化主体性的体现问题:另一方面是怎样体现西宁残障人士“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性格”问题其实是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而又是普遍关注的焦点,建筑性格最终以何立足,是业主、建筑师和所有人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以文化立市和以宣扬“大美青海”为己任的政府方面。

“残康中心”的规划布局巧妙利用现状自然地形和退让空间,自由灵活、错落有致,三组建筑分别置于不同高差处,使其形成形态丰富的院落空间,同时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达到自然情趣与人文精神的融汇。通过在西侧城市千道设主要出入口,于三条规划道路上设次要出入口,使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一核、两轴、三区”的结构(图3)。“一带”,环绕基地形成生态景观带,其中东侧沿海湖大道布置出入口广场,绿化景观等开放空间,使整体布局东开西合,利用东侧建筑红线退让而来的大面积绿化景观资源,借林木向阳的特性,并暗合“紫气东来”,寓意恢复健康,自强不息;“一核”是由东西及南北轴线相交的位置核心及整个建筑群落的空间核心,设置共享的中央开放空间广场。“两轴”,一条东西向的景观文化序列主轴,由海湖大道起始至西侧培训楼止,结合地形高差布置思源,静性,励志三大主题广场,大小不一开合有致形成景观文化序列主轴线,由海湖大道依地形拾级而上,寓意残障人士奋斗向上自强不息的新精神面貌。一条南北向的空间序列轴串联南北院落广场和中央开放空间广场。轴线上建筑高低错落,形态统一而又变化。“三区”,根据建设时序的需求将整个基地分为三个片区,既有联系又能独立使用,一期北侧的康复病房区,二期南侧的康复病房区,三期西侧的技能培训区。“残康中心”的整体功能布局以“共享、复合”为理念,体现各个功能区之间景观、环境、设施、服务资源的共享和治疗、康复、技能培训一系列功能的复合。康复中心通过建筑围合,开放广场,景观绿化,形成圈层泛化式布局,共分五层(图4)。

第一层核心区是中央广场,是康复中心的景观核心区。

第二层是康复服务区,以康复治疗和康复病房为主,是康复中心的建筑核心区。

第三层是过渡庭院,是建筑院落的内院广场和景观绿化。

第四层是配套服务区,以残联办公,技能培训楼,残疾人用品用具展销和学员宿舍为主。

第五层是最外侧的生态景观区。

各个区域分区明确,动静分离、互不干扰、联系方便。

“残康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采用相对人车分流的方式,随功能区的布局形式,自然流畅地布置主要环路系统。通过环形林荫道紧密联系各功能区,加强各功能区的交通可达性,同时有力保障了内中心区域人流的安全畅通,并结合大小不同的活动广场空间,设置串联景观长廊,使残疾人在使用过程中能体味步移景异的康复休闲空间。

“残康中心”的景观绿化系统与开放空间体系致力于营造高标准的生态景观环境和建立园林式的康复中心,设计将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完美结合,为残障人士交流、休闲、娱乐、通行等活动提供积极场所,实现人际交往和人与建筑、环境的积极对话。

2.2 建筑性

“残康中心”的建筑形态在规划与自由间寻求平衡,在水平延续与垂直发展中形成可持续的城市院落空间,体现多元与融合统一。设计表达直与曲、刚与柔的二元特性,通过建筑主体的刚直与环境设施的曲柔和谐共融,使其有机联系,富于活力,以当代的方式诠释“残康中心”特有的建筑性格与精神。其形体意象基于传统理念和现代城市主体特性的运用,展露出“城台”与“楼阁”两个建筑符号元素。利用地形较高处的高台设计可使整个建筑群呈现有主有从,天际线富于变化,并可具象体现积极向上之精神(图5)。

建筑师在建筑形体与功能间进行了传统与现代的演绎,外立面连续以暖灰色石材形成建筑界面,使康复医技等功能的主体隐藏于建筑的“城台”之中,形成庄严而坚固的建筑主体,而将对外功能的附属培训部分布置在建筑最显要的位置——“楼阁”之上,毫无拘束。高台上的楼阁可登高望远,使心境怡然、乐观、恬静(图6)。

在色彩运用上,建筑师从西宁当地的传统固有色调(灰白、米黄、深褐等)中提炼,使“残康中心”与城市的总体色调保持协调一致。

立面设计在北方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采用竖向线条,分层表达各有轻重的边界,形成虚实的构成关系,使建筑形式更显厚实、挺拔和峻朗。呼应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图7)。对于山墙面的处理,考虑到东向山墙面面临海湖大道,西向对应体育公园西北主要出入口,其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和达成城市的正效应,势必须做重点设计,建筑师采用高低不同、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法协调整个建筑群落关系,柔化并丰富天际线(图8)。

2.3 可达性

2.3.1 竖向设计

“残康中心”的竖向设计围绕地形特点,建筑的使用要求和空间布局,在各处场地地形高差变化区域设置无障碍道与设施,方便残疾人这一中心思想,研究研究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平台等相互之间的标高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基本保持基地的大台地布局,减少土方量,经济、合理地确定建筑物、道路、广场等的竖向位置。并考虑残疾人的活动,减少核心区的高低变化。

规划形成三大竖向场地,由海湖大道主入口进入为第一级台地,规划康复中心的绿化带,东西向纵深为40m,地面标高从2310m缓缓抬升至2312.291m,总体坡度为5.7%:第二级台地为康复中心主体建筑,地面标高为2316m,东侧放坡与第一级台地相接;基地西侧为规划第三级台地,地面标高为2321m,与第二级台地垂直交接,利用两者的5m高差,在地下设地下停车库。

在各处场地变化区域设置无障碍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

2.3.2 无障碍设计

“残康中心”突出残疾人无障碍使用这一显著特点,从外部到内部多个方面考虑无障碍设施,让人充分可达,使其可居、可游、可观、可赏(图9)。

2.3.2.1 外部环境

2.3.2.1.1 人行道、出入口

康复中心道路为有安全防护设施的人车分流形式,渗井盖、矗立式标志牌等隐于路边,避免对交通人流造成妨碍。人行道和出入口的道路部分有高低台阶时,设置1:12的残疾人无障碍坡道,使道路路面平坦且有防滑处理。室外通道最小宽度不小于1.5m,最大坡度1:20。建筑人口处设有轮椅可以停止或回转的空间,门前设有遮阴雨棚。

2.3.2.1.2 停车场、车库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附近均设有残疾人专用停车场,停车车位坡度不大于1:50,停车位一侧设有不小于1.2m的轮椅通道,是乘轮椅者从轮椅通道直接进入人行通道到达建筑入口,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应明显的标出其用途。

康复中心三期结合用地地形条件,引入“双首层”概念,即借用地形高差,使技能培训楼地下车库东向为首层门厅。

2.3.2.1.3 休息平台

休息平台为残疾人可活动空间。平台与其他空间结合部应设计成便于轮椅通行。建筑室外平台的门扇开启净宽度不小于0.8m,室内外高差不大于15mm,栏杆、扶手应做防护设计。

2.3.2.1.4 游园绿化

游园绿化区域的出人口位置设有明显的出人口标示,与道路、广场连接处作无障碍矗立,方便轮椅通过。游园路设双向轮椅通道,道路的排水口、集水槽加盖处理。园中的休息长椅、桌子、垃圾桶便于残疾人使用,并设有轮椅休息空间。且位置不能阻碍视觉障碍者通行。

2.3.2.2 室内空间

2.3.2.2.1 人口大厅

从入口大厅能看到建筑物内的主要部分,如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出入口设置便于视觉障碍者使用的内部信息板。

2.3.2.2.2 走廊、通道

走廊、过道为直交形式,走道净宽不小于2.5m。走廊拐角作斜面处理,其两侧设置双层扶手。地面平整,不光滑,不松动,不积水。层数和房间等标志垂直墙面设置,设有盲文提示,便于视觉障碍者使用。

2.3.2.2.3 坡道

坡道的起始和终端设置可供轮椅回转的水平空间,设置双面双层连续扶手,扶手起始和终端部分水平延长0.5m,坡道凌空一侧边缘设置50mm的安全挡台。

2.3.2.2.4 楼梯、扶手

建筑楼梯为双跑楼梯。踏步宽度300mm,踏步高度150mm,设防滑条,距踏步起点和终点250mm-300mm处设提示盲道,上下行第一阶颜色与平台有明显差别。设置双面双层扶手,支持残疾人的身体,防止跌倒,方便移动,同时也为残疾人导向。扶手设计为有利抓握的形状,扶手方向与身体移动方向并行,且与楼道扶手相连。

2.3.2.2.5 室内门窗

在门前有1.5m的水平面,门下方设置350mm高的护门板,门内外无高差。

考虑视觉障碍者的需求,窗户为推拉式,遮阳板、百叶窗、窗帘等的控制装置设于低处,方便乘坐轮椅者使用。

2.3.2.2.6 厕所、浴室

建筑内部分别设置男女轮椅使用者使用的无障碍厕所,厕所出入口有效宽度0.8m。室内外无高差,厕所中有足够的轮椅回转空间,残卫设有扶手等支撑物。洗面器下方有轮椅进出空间。卫生间器具;中洗装置以及洗面器设置成上肢残疾者便于操作的形状。

浴室中有轮椅可以回转的空间,同时干湿分离,设有扶手、攥握棒等支撑物。

卫生间和浴室设有意外事故发生时使用的呼救警铃。

2.3.2.2.7 电梯

在走廊中间显眼处设置病床梯,候梯厅深度大于1.8m。按钮高度及出人口按照无障碍要求设计,轿厢按照无障碍要求设计。

2.3.2.2.8 康复病房

康复病房房间内有轮椅回转空间和储放空间,病房卫生间参照上述无障碍厕所标准。双人房间床间距不小于1.2m,家具和电器控制开关的位置和高度应方便成轮椅者靠近和使用,床的使用高度为450mm。房间设置为听力障碍者服务的闪光提示门铃。设置高450mm的救助呼叫按钮。

2.3.2.2.9 餐厅

公共餐厅提供总用餐数2%的活动座椅,并为视觉障碍者设置语音导视系统。

2.3.2.3 盲道

康复中心设置完整的盲道流线。并设置盲文地图与铭牌。

2.3.2.4 无障碍标志

在康复中心的无障碍通路、停车位、建主出入口、服务台、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无障碍浴室、轮椅席位、无障碍病房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及走向,设无障碍标志和无障碍设施标志牌。

3 结语

康复中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年康复中心;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评价;风险解决对策

1.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1.1 项目风险及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本文将可能导致项目损失的不确定性称之为项目风险,专家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是这样定义的[2]:工程项目风险是指那些所有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目标正常顺利实现的所有不确定因素的集合。项目风险管理主要是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系统的过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有:风险管理的计划编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项目实施中的风险控制。

1.2 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及风险识别体系

风险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对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是对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也是人们得以系统的连续的认知和识别项目风险存在的必经环节[3]。项目风险的识别方法很多,最为主要的方法有专家调查法、故障树分析法、幕景分析法、核对表法等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对不同方法的选择要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常情况下很少运用单一的方法而多为几种方法的组合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风险识别的任务就是客观的了解风险的存在,尽可能全面的对风险产生的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条件进行描述,以及预测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及不好的影响。

1.3 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及步骤

所谓对项目风险评价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将两者相结合来处理风险的过程,其目的是对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做一定的评估。分析评价风险有许多种方法,常用的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模糊数学法、敏感性分析法、CIM模型。项目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如下:编制风险评价计划、组建评价组织、资料收集、危害辨别、辨别可能受到危害或波及的人员、评价风险、确定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方案、实施控制、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定期评审、监督风险评价。

2.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2.1 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位于我国S省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实为11.46公顷,总建筑面积达到18.6万平方米。这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16.5万平方米,其余2.1万平方米为地下建筑面积。容积率预计在2.44左右,而绿化率大约在35%。按功能用途讲老年康复中心分为老年大学、保健医院、老年公寓、生活配套。其中老年大学总面积1.2万平方米。保健医院总面积高达4万平方米。该项目的理念是在建成后能够使入住的老年人满意的享受到食宿、护理、医疗及康复等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能够真正使老年人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养老生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2 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风险识别体系

考虑到Z市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项目的规模大技术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建立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很多,并且这些因素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本项目经反复商讨最终决定应用风险识别常见的德尔菲法来进行风险识别。对若干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实际工程方面的咨询,再通过调查、分解、讨论等提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筛查出微弱影响的、作用很小的风险因素,并且主要致力于研究主要因素相互间存在的微妙关系,对专家意见进行反复的归纳整理,遇到问题及时和专家沟通,最终得出全方位综合性的意见,并最终再次征求专家组的建议和意见,最终对项目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3 老年康复中心项目风险评价

考虑到老年康复中心项目的规模性较大,工程技术较为复杂,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都很大的,所以对老年康复中心项目的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目前处于决策阶段,数据缺乏,所以该项目选择基于AHP的风险评价法。AHP法的全称是层次分析法又可以翻译为解析递阶过程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项目进行系统的结构层次分解,将复杂的风险问题逐步细化,从最高层向低层依次分解;再通过这种系统的结构关系,将项目中可能的复杂又严重的问题化解为有层次关系体系;再运用加权平均数的数学理论以及各个层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对各个层次的因素求出权重系数,最后确定重要性,从而更有针对性的给出决策方案。在项目风险评价方法中,AHP是较为灵活和便捷的风险分析方法。

3.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对策

3.1 人力风险控制

业主和投资者方面,业主方面是具有很强支付能力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业主。所以在此环节可以保证业主会努力完成他的合同。

承包商方面,必须做到聘请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有适合的技术专家和项目经理的,能积极参与并且认真履行合同的承包商。保证承包商可以按时完成施工的进度和流程。设计单位方面也要做到设计的方案能切实实施,设计文件完备,及时交付图纸,保证很好的完成设计工作。

项目管理公司方面,一定要聘请管理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职业道德、公正性都很好的项目经理来监管项目。保证在施工阶段各个方面的顺利实施。保证人员和现场的安全,以及对现场周边环境的保护。

3.2 系统结构风险

在系统结构方面,该项目做到了以确定项目结构图上的项目单元为具体的分析对象,即各个层次的项目单元,直到最细节上的风险。在项目实施以及运行过程当中,这些工程活动都可能遇到各种障碍和异常情况,比如技术问题以及人工、材料、机械的费用消耗等增加。为此,该项目应该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加以考虑,并想好相应的对策。还要加设专门的部门进行全面的管理,在整个系统结构中将其置放在较高的层次上面来加以重视,避免风险的发生。

3.3 老年康复中心项目建设中组织实施的风险控制

对项目建设实施阶段应该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在项目的建设阶段,该项目的业主应该起到主要强化工程安全意识的职责,将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动态结合起来,采取全面化,多样化,系统化的项目管理方针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发。在可以保证项目达到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应用各方面的措施来督促项目尽快实现预期目标,力争在最短的工期内完成项目的建设任务。同时,主要注意下列几方面:

(1)在项目建设实施之前,为了有效降低项目中有可能潜在风险,建议通过承包方式中的招标和合同类型的选择来加以控制,并且尽可能选择规范的成型的施工方法与工艺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2)在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要对详细的施工计划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缜密的计划,并在项目施工建设中时刻督促计划的执行力度,严格按计划实施,遇到意外情况再因时制宜的修改计划。

(3)严抓质量管理环节,结合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来综合管理,建议施行动态管理来控制目标完成目标,确保目标能很好的完成并且达到降低项目各类风险的终极目标。

(4)将各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充分的积极的调动起来用于项目管理的工作之中。在保证质量和财力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去缩短项目建设施所需的工期。

(5)对工程造价部分要建立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加以分析和控制。定期要对造价人员进行相关的行业培训,尽力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同时成立专项部门来把握好结算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乐嘉栋,彭胜林.建设项目投资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J].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康复中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褥疮 预防 护理 老年康复中心 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76例褥疮患者,男31例,女45例;年龄70~79 岁54例,80~89岁19例,90岁以上3例;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9例,股骨颈骨折5例,老年痴呆6例,老年性精神病4例,血管性痴呆3例,帕金森病2例;按《基础护理操作规程》褥疮分期标准:Ⅰ期12例,Ⅱ期41例,Ⅲ期23例。单个褥疮42例,多个34例,单个褥疮面积最小1cm×1cm,最大9cm×10cm。

褥疮部位:76例褥疮多发生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单个部位42例(55.3%),多个部位34例(44.7%);本组褥疮165个,多发部位是尾骶部52例(68.4%),股骨大转子32例(42.1%),脊椎隆突处25例(32.9%),坐骨粗隆16例(21.1%),内外踝12例(15.8%),膝关节内外10例(13.2%),足跟9例(11.8%),肩胛3例(3.9%),枕部2例(2.6%),肘部、髂前上棘、肋缘突出处、耳郭突出处各1例(1.3%)。

护理要点:控制褥疮发生的关键是预防,哪怕是已发生了单个褥疮,除精心治疗外,更要强调预防新的褥疮发生。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做到四勤:①勤翻身,帮助患者经常改变,每3~4小时翻1次,特别要强调夜间翻身不能超过4小时;②勤擦洗,每天至少1次,如有排泄物污染要及时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③勤整理,整理床铺及身上的衣裤,保持床褥衣裤平整、干燥。④勤检查,查预防褥疮措施是否落实,及时发现褥疮早期皮肤的表现。做到避免:翻身更换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推、擦动作。保护好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可用软枕、气圈、棉圈使受压部位悬空,也可使用交替充气气垫、水褥、翻身床等。避免局部刺激,床铺衣服上的皱褶、渣屑、潮湿污秽物必须避免。避免皮肤擦伤。

治疗要点:早发现、早治疗,边治疗、边预防,将褥疮治愈在萌芽中。按照褥疮分期合理治疗,不同的创面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①瘀血红润期,避免继续受压,保持干燥,适当按摩,局部涂碘伏、红花油,每日数次。将病变控制在此期,不再进展。②炎性浸润期,局部消毒后,用无菌针将表皮水疱液体抽出,敷以抗生素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如不继续受压数日可愈。③浅度溃疡期,是病变明显期,也是治疗的关键期。每天都要规范换药,可用抗生素湿纱布或抗生素粉、龙血竭粉等,及时清除坏死的浅组织。外用抗生素药品种类与褥疮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如能解决好感染,创面不再受压,坏死不向深层发展,浅溃疡容易愈合。④坏死溃疡期,有些患者入院时褥疮已发展到组织坏死。而住院患者出现此期褥疮往往是护工不负责,出现褥疮时加以掩饰,又误将皮肤坏死黑痂当成结痂,经治医生疏于检查,未能及时发现,以至于坏死深达皮下层和肌肉层,甚至于深达骨骼。此期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剪除坏死组织,直到露出正常组织为止。规范换药,每日1次,有腐烂组织时可用双氧水、碘伏、5% 呋喃西林液等清洗,再用抗生素湿纱布包扎,也可用京万红软膏、百多邦软膏等,如感染严重需静脉用抗生素治疗,待疮面清洁后,有新鲜肉芽时,继续用抗生素湿纱布换药,保持疮面不受压,数周甚或数月愈合。增加营养摄入,营养不良是导致褥疮的内因,中晚期患者的褥疮很难治愈,与蛋白质不足有关。褥疮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进食困难者要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增强机体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在治疗褥疮的过程中,务必要经常查看全身其他骨隆突部位皮肤状况,督促护工落实褥疮预防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褥疮。否则,一处未好,又发生一处,防不胜防。

讨 论

褥疮可以划分为骨骼隆突与长期硬面之间压迫软组织时,渐渐产生局部性区域内的细胞坏死。褥疮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外源性、原发性、内源性及继发性等类型。外源性因素产生于软组织之上的机械应力,包括压迫、剪切力及磨擦力;内源因素决定于软组织衰竭的敏感性,包括营养不良、贫血、失禁及感染等。在这些病理因素中,多数支持褥疮的主要因素是长期压迫不活动。

褥疮发生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患者及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发生率。入住老年康复中心患者在院褥疮合并症的发生率高达8.7%,其原因:①高龄、体弱多病,80岁以上老人占80%;②长期卧床危重患者多,633例患者中,脑梗死(多为复发性、多发性)占51%,老年痴呆占28%,血管痴呆占16%,糖尿病占12%;81%的患者合并肢体挛缩功能障碍,10%的患者合并贫血及极度营养不良;③不少老人病情已是晚期,或终末期,极度营养不良,骨瘦如柴,贫血、低蛋白血症是导致褥疮发生的内因。

护工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是褥疮高发生率的外因。老年康复中心护工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未经过培训即上岗,爱心、耐心、责任心都有欠缺。其次是护工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有一定护理经验后又不易留住。护工实行24小时负责制,对褥疮预防措施,如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换洗、勤整理不理解,又不去执行。夜间翻身难以落到实处。对保持床铺平整,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擦动作很少做到,常常是动作粗暴,极不认真。皮肤出现破溃时怕负责任,不能及时向医生汇报,致使病情继续发展。

褥疮常常是在许多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如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佳,并发了皮肤水肿、缺氧、感觉异常而易形成褥疮,因此在诊断清楚的情况下,应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