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加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叶圣陶《苏州园林》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可以设计制作精美的、趣味盎然的信息技术互动课件。教学中,教师先提问:“你们到过苏州园林吗?”让学生回忆各种建筑美丽的样子,随后带着学生一起随着信息技术课件中的画面去观赏游览苏州园林。画面中既能看见园林的美丽风景,又能欣赏到不同角度、设计迥异的园林建筑,同时课件配有音乐、课文朗读,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了解苏州园林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2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练习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但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会受到一定限制,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的整合,可以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的环境,提高学生的交际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课文时,经常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感知课文内容,研习课文后,利用迁移拓展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讨论,在全班交流,适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子》时,我先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地震后的情境,再让学生说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到学生的叙说,看到他们的表现,我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口语训练不仅让他们能说会道,更训练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对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充分发挥、合理运用教育技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只要充分发挥、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就能使教师的“教”深入浅出、学生的“学”轻松愉快、课堂的气氛热烈和谐。如何充分发挥、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呢?
1、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便会自觉地、主动地去接触、探究。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远程教育资源则显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大屏幕上,我们适时展示出动静结合、声像俱佳的视频,把课文中精美的文字用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一边赏园林实景(视频: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一边听课文范读,耳濡目染,如同跟随导游游览了苏州园林。特别是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像“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等,老师只需对相关内容进行回放、定格,学生再学课文就一目了然了。因此,老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只需传授相关语文知识,无需赘述课文内容,难点不攻自破,课堂上老师教学轻松自如,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使课堂气氛热烈,而且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如数家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如教学《出师表》一课,老师用“同步课堂”中的资料让学生观看“三顾茅庐”的flas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使学生对诸葛亮临行之前分析当前的形势,追述创业的艰辛,激励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赏罚分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形象深深地烙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3、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突破难点,训练思维。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才能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根据课文开头的内容,我设计了一组反映四季季节特点的风景图,运用多媒体显示出来,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每个季节的景物特点。在此基础上,启发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景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与我们人类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那么,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这些语言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我们又能从中读到哪些信息呢?了解这些信息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对这些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抽象思维得到了训练,有关物候学的知识难点得到了突破。
4、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在教学《森林》时,老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文字资料、图片: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率、美丽的森林和珍禽异兽的图片、因环境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等等。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相互交流后,讨论“保护环境如何从自身做起”,呼唤人们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生物,还地球一个美好的明天。这样,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搜集、理解、感悟、交流等实践活动,广泛浏览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多种表达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真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使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不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选择地“借用”,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1、师生交流为主,“远教”资源为辅。再先进的远程教育技术资源,也只是一种教具,不可任其“主宰”课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可亲可感的老师来适时引导,而不是需要呆板的课件来机械地写入。如果把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交互,老师成了电脑的操作员,学生成了课件的阅览者,就会造成情感教育的缺失。因此,老师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以舞台,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课件永远代替不了老师。
2、适应教学环节,注重教学实效。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热潮中,要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远程教育资源,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能讲清讲透的,就不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搞形式主义。我们应该“看清”语文教学中远程教育资源所能发挥的辅助作用,走出误区,不赶时髦,要以教学需要为准绳,适应教学环节,注重教学实效,恰到好处地选用远程教育资源。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介绍建筑物等内容,学生了解得不多,学起来困难较大,若利用相关远程教育资源就可以收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总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着实效性原则,灵活选用。
【关键词】 多媒体 辅助教学 语文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学也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课堂的要求、形式、内容及教师教学观念都在转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何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课堂?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声、形、色于一体,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穿插运用,就可以激情激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动静和谐,劳逸结合的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
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动机、态度等因素,是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枯燥、抽象(尤其是文言文、说明文),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它集画面、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造出愉快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所感,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比如在讲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在课前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些取材于大自然中的优美曲子,配合上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春天景色,这样学生们很容易就被带到春天那美好的景色中去。对比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春天的不同,更容易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引入朱自清的《春》,学生的思绪很容易就被朱自清描写的春天所吸引。
有很多文章需要音乐伴奏,才能把当时的情景更确切的表达出来。这就像配乐诗朗诵一样,诗固然是好,但是正因为有了音乐的陪衬,使之增色不少。比如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有了音乐的衬托,将父亲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关心他的儿子的那种父子情,更深切、更完美的表现出来。这些都是课堂有效教学必要的途径与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说明文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对它望而却步,而多媒体课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对于文言文,我们可以非常形象的将每一句翻译过来,并且可以在文本中解释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句;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音乐中、画面中、情景再现中,理解文本,感知文意。比如在讲《童趣》的时候,可以将同学们小时候玩的各种游戏做成动画在课件中展示,这样就能够能够唤醒他们对童年的一些美好回忆。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单一性和教学方法的死板化,一直困惑在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中。而现在多媒体技术恰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它以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以超容量,多内容的特点,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大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能适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大大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过程,会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做到合时宜,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多媒体 提高 语文 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广泛进入课堂,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日益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到以下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越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具体更加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如教学叶圣陶《苏州园林》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我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互动课件。教学中,我首先问:“你们到过苏州园林吗?”让学生回忆各种建筑美丽的样子,随后带着学生一起随着多媒体课件中的画面一起去观赏游览了苏州园林。画面中既能看见园林的美丽风景,又能欣赏到不同角度、设计迥异的园林建筑,同时课件配有音乐、课文朗读,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了解苏州园林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需要将不同的信息形态组合呈现,增强动感,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趣,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打开了通道,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皇帝的新装》一课,通过多媒体,为皇帝设计服装,打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抓住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原有的初中农村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忽视了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造成语言贫乏、语感不强、语文能力低下的顽症。为了达到扩大阅读,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需要探索在课堂上体现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学习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意识,主动学习。
如学习《巴东三峡》一课时,学生从来没见过三峡,感觉不到三峡的神奇美丽,体会不到课文语言描写的精彩之处,更谈不上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了,感情也不易与课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点击主题网站,三峡的奇山异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图片、视频、文字介绍……学生面对鬼斧神工的画面,惊叹不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领略到三峡的神奇美丽后,再去读课文中的词句时,感情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心中有了景,阅读过程中再进一步想象、发挥、感受,反复品味,涵泳咀嚼,沉浸其中,语文学习便到了最佳境界。这样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作学习的主人。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感知语言,培养学生语感情感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而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就正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画面感染力强。如《春》一文,朱自清对他感知的春的印象是这样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这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如:“草软绵绵的”。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理解温柔细腻之感。此时可用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在视觉刺激和听觉感知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春天的婉约、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五、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释疑解难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优势;弊端
当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当看到,不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也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弊端,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避免了空谈说教。当前,很多语文教师注意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由于互联网包含的信息非常多,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来扩充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也可以将学生带入其他学科领域,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并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进行解决,既学习了课本知识,也丰富了语文教学。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这节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历史视频资料“历史纪实”,让学生根据视频资料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他们了解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它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比如以图片的形式、视频的形式、声音的形式以及文字的形式等,将枯燥的课本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突破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现实,使学生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主要原因就是对枯燥的课程内容“不感冒”,往往需要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才肯去学习。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视觉、听觉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刺激,使其思维更具有灵活性,主动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产生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这节课程时,课本中介绍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找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一幅幅优美的图片,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在课下还写了观后感。
(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上课之前,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做成PPT课件,或者将需要提问的问题和布置的作业做成幻灯片,这样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呈现出来,而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再去书写。并可以给学生留出较多的时间,使他们能够完成更多的题目。在课堂上,教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并通过学生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作出调整,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样,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提高了效率,也给学生了更多的表现机会,锻炼了学生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设置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寻问题的答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改变了单一的讲授法,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优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丰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的确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备课时考虑欠周到,使用不得体,它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传统的教学不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多媒体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成为了课件的“解说员”,上课过程受到多媒体课件的束缚,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2)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多,整个上课的过程成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不能及时记录,过多的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在制作课件时,应坚持适度原则,一般来说不超过十五张。在应用图片时应抓住重点,不能将相关的图片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时应一张一张进行,使学生有时间看清内容,记录重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如果课件内容过多,学生不能吸收理解,那这节语文课就是失败的。
(3)削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由教师本人进行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运用,课文朗读大都使用了音频朗读,虽然朗读者的普通话很标准、很有感情,但是似乎缺少了一点亲切和温暖,缺少与教师的眼神以及情感的交流,疏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弊端,但总体说,是利大于弊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服务语文教学,也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利用,尽量减小其带来的弊端。要让多媒体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学周刊,
2012(2).
[2]倪雅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越性[J].中国教
育技术装备,2012(4).
[3]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