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日英雄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去的是平山区桥头镇第七中学,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一心期盼着早点到。
首先,我们参观了烈士陵园,看到了高达15米的烈士碑,老师认真的给我们讲了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抗日英雄的无私与伟大,并在参观的同时找了抗日英雄富春雨的碑,我们端端正正给我们的抗日英雄敬了个队礼,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在晚上我们组织了学生联欢会,在音响强烈的伴奏下,在灯光的照耀下,我们是舞台的主宰,是舞台的中心,是舞台上最闪耀的明星。我们表演了各种节目,处处彰显着生命的活力,青春的向上。在联欢会中,我们珍惜与朋友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嘴角已经上扬了四十五度,一张张稚嫩的脸上都挂着迷人的微笑,一个灿烂的笑容。
我们还去了八一小学,踏着青青的小路,看着周围的风光,心中荡起了愉快的音符。不过,突然让我们走这么远的路,我们就有点坚持不住了,腿疼,脚也疼,这都是往日缺乏锻炼所造成的。我们终于到了,我们在那进行了攀岩,做游戏,农作物讲解等活动,还有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科学,动物的知识,辽宁盛产矿产,矿产知识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我还看到了许多不同的矿石,有的像玫瑰花状,有的像珊瑚状,各色各样,让人沉醉其中。我们从中知道了许多知识,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这一次的开学第一课结合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通过"爱国"、"勇敢"、"团结"和"自强"四部分来回顾抗战的那一段历史,来传播不屈不挠的那一份精神。一张腊黄的纸上承载着一首慷慨激昂的歌,那是我们的国歌!国歌的背后是无数抗日英雄抛家弃子、视死如归的情怀;国难当头他们毅然奔赴疆场,将自己奉献给了祖国,却将无限思念留给了家人;他们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子孙后代,用的只是实行!
当左太北见到父亲左权铜像时失声痛哭的同时我的泪水也终于夺眶而出,虽然只在书上见过这位铮铮硬汉,但我深深地知道如果没有他和他的战友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盛世,我们应该铭记、应该感恩!
1937年的12月里飞机、大炮、坦克无情地轰炸着南京,这座千年古城中的的惨痛大屠杀只是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严冬的南京,炮火袭击后的南京虽然久久难以恢复到往日,但南京城里活着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却依旧勇敢地坚持着!
如今的我们,安全幸福地生活着成长着,尽管没有危险的威胁,但我们也该学习抗日少年英雄那份勇敢!
七十多年前,外国飞行员驾驶着盟军的飞虎战机在中国的上空与中国人民一起给了日寇沉重的一击。是团结的力量让我们迎来了战争地最后胜利!
现在,舞台上航模运动员们控制着飞机和坦克克服重重难关完成任务,模型飞机的表演只可用叹为观止来形容。这是正是祖国如今的风采!
这是最珍贵的一堂课,这堂课带我回顾了历史的屈辱和痛苦,这堂课无数次震撼了我。无论是步履蹒跚的讲述者还是两鬓斑白抗日老兵亦或者是慷慨就义的救国英雄都鼓舞着我们前进、前进、永远地前进!
——高三1班 唐怡雯
在今天晚上八点,央视一套一如既往地播出了《开学第一课》这一节目。在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本届节目的主题是"英雄不朽".共分为四个篇章——"爱国"、"勇敢"、"团结"和"自强".在场汇集了各个年龄段的嘉宾,上至九十多岁的抗战老兵和老艺术家,下至十几岁的少年儿童,通过一个个英雄故事,共同来缅怀这段历史。而我和父母,也守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了这一节目,回顾往昔战士们的英雄事迹。
一边观看,我一边深思:"如此渲染已成为过去的历史意义何在?"但是后来,我发现了其真正的意义。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到了一个特别需要追忆英雄的时代。""到了一个应当传承民族精神的年代。"
确实如此,战争,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造成人类巨大伤亡,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然而,沉重的结论组成的历史,与"熊孩子"们还是有着一层隔膜——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抬起眼睛问:"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有关系?不仅仅是因为不了解战争,你就会以为手撕日本鬼子是真的,手枪打飞机是真的,打仗轻松又愉快;更是因为战争不仅仅是要捧着课本背诵、需要在考卷上填空的历史课程,更留下了许许多多无形但却永远无法磨灭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道德培养;历史事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35-02
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培养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在社会事件处理中应用历史事件的实际教训,以及怎样应用历史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单一的讲历史知识,完全不考虑在学生学习后怎么去运用,在日常生活里如何实践。由于缺乏授课老师的引导,很多学生对历史产生了误解,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更有学生表示:历史既然已经过去,就没有意义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历史?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了首要问题。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适当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现在的初中生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接触外界,喜欢新奇事物,不喜欢陈旧的古板式教学,在多方面改变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安装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讲课可以添加动画、图片、声音等,更加生动的向学生展示。学生也会更乐于去接受新颖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结合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故事最好用白话方式更能增加效果,也更容易理解。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印象还能更加深刻。
3.结合影视资料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印象
在历史课堂上,免不了会出现学生们感兴趣的朝代、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很多都被翻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符合历史的影视片段,学生也会产生共鸣,与老师互动。
二、当前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当前社会责任感逐渐下降,初中生作为未来的主力军,社会责任感意识薄弱,个人利益优先,在社会中缺乏担当。如:“扶老人”事件,初中生扶老人被指认是肇事者。这件事成为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扶不扶”也成为新一代社会问题,之后遇到老人摔倒的初中生就算有想扶的心,也不会做出行动,不单单是初中生,就连成年人也会反复思考扶不扶。而一部分初中生也因为家庭的影响,初中生本身缺乏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家长不正确的指引,导致对社会责任感的误解,认为自己还不需要对社会负责任。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和正确的引导,以及及时的辅助改正。
三、如何通过历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因材施教,带动课堂氛围
历史课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历史老师要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充分的利用资源,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老师结合一些例子去讲给学生,例如:。如果抗日英雄没有牺牲小我的精神,那么战争怎么会胜利呢?英雄的不畏,英勇作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拼命,只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已自我为中心,凡事优先考虑自己。家庭条件优越,也没吃过苦,遇到事情比较依赖父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战争历史的学习,也正教育了他们,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1]。初中生处于叛逆期,如果采用填鸭式或是说教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可以顺应初中生的英雄崇拜感来讲述英雄的故事,来让同学们向英雄学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岳飞与秦桧”,岳飞作为一代英雄,忠心报国、为国效力。而秦桧作为一名奸臣,不知悔改,杀害忠良。要在这个故事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
2.结合时事,归纳正确价值观
当然,还可以引用中外两国同时期的不同的故事作比较,归纳出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印象会更加的深刻。也可以通过讲述祖国有多么伟大来唤起学生的自豪感,通过祖国的五千年的历史,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通过历史让学生了解到知道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有多么的不容易。因为现在我们离历史距离时间越来越久远,学生难以理解那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也给学生理解历史带来了一系列的难度。所以,老师需要结合现在的例子向学生讲述历史,会产生一定的代入感和时代感,加强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事件中关注社会,以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前人留下来的历史经验来给后人以指导[2]。在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同时,可以结合时下热点,来理解历史,二者相互变通,相互渗透,使学生了解的更加透彻。例如:事件,在历史上属于中国的领土,神圣而不可侵犯。老师要加强引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分析研究事情的本质,对于这类问题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如何正确的看待中日两国关系问题。维护和平,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3]。
3.潜移默化,正确引导
老师也要多向学生讲述,要学生培养“我就是社会的一份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不断的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紧跟潮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讲述不同的故事,在一件历史事件中,结合一两个时下的流行话题。从而达到“教”和“育”的效果。
4.建立图书角
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述书本上的知识可能认识的还不够深刻,老师可以组织同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同学有关于正确历史故事的书籍都可以在图书角进行交流,扩大了同学的知识面,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程度,有疑问找老师询问,老师做出解答,自己找出的问题印象会更加的深刻[4]。总之,教师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职责,在教书的同时也要育人,历史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在历史事件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历史老师应当注重的事,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正确对待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向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张万翠.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J].学园,2014,25:119+122.
关键词:《红高粱》;意象;继承
一、电视剧版《红高粱》在2014年秋季热播,引起广泛的讨论和热议
很明显它是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改编拍摄的,而在此之前也被拍摄成电影。因为电视剧版的《红高粱》故事情节线拉得更长更细,因此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电视剧里有很多意象是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是主要的民俗意象在电视剧中是得到继承。
(一)红高粱
莫言说过,“我写《红高粱》是因为高密有过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 确实,高密千百年来就有种植红高粱的传统,但是如果没有莫言,红高粱文化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影响。因此《红高粱》中的红高粱无论是在文本还是在影视剧中,都是高密县民众生活的鲜明主题。高密县人民几乎家家户户人人都离不开有关红高粱的文化事象。
高密虽然处于平原地带,但因地势低洼,河道密集,每逢夏秋季,常常水涝成灾,而高粱自身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耐冷凉等多项优点,能获得稳定而较高的产量,所以一直是高密人民的主要粮食。上世纪70年代之前,高密大面积种植高粱,曾在历史上形成了著名的高粱之乡。在期间,成片高挺茂密的高粱被抗日武装称为“青纱帐”。莫言在小说中描述了过去高粱种植的盛况。莫言写道:“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红高粱成就了高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样,在电视剧版《红高粱》中,红高粱也同样贯穿整部电视剧。不论是九儿和余占鳌在高粱地里的翻云覆雨,还是单家远近闻名的高粱酒,都让红高粱成为充满血性的生灵,活跃在整部电视剧中。
小说通过自由不羁的想象,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有一种催人奋进、感人泪下的力量。通过这部作品,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版图上。电视剧版的《红高粱》很好的将其通过新兴媒体把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象征着华夏人民,它们会流血、会流泪、有人的感情表现出来。比如作者描写日本鬼子入侵时的那一部分,红高粱的倒下,就像活生生的中国人民被宰割。当然,它还有更丰富的内涵:至少它象征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二)高粱酒
高粱酒――“我”奶奶经营的酒坊酿出来了全高密最好的高粱酒。罗汉师傅是最会酿高粱酒的人。红高粱酿出的高粱酒醇香浓烈,点火就着,喝上一口热在身,暖在心。电视剧版《红高粱》中,余占鳌每回都爱去找九儿讨酒喝,土匪帮子们也都爱喝高粱酒。在这片土地上,不管男人女人都是好酒量。在小说和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中,酿酒时唱祝酒歌《酒神曲》:
“九月九 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刹口 喝了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 三六九 九九归一 跟我走 好酒 好酒 好酒”
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现了高粱酒的醇烈,伙计们也长出了喜悦的心情。通过歌词也可以看出高密人民的朴实和善良。
用高粱酿出的高粱酒所张扬的是一种酒神精神。祝酒歌的粗犷有力,祭酒誓师的壮烈英勇,说明作品所要反叛的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腰围生命谱写一曲赞歌。
(三)娶亲颠轿
自古以来用花轿迎娶亲娘都是民间社会嫁娶民俗行程中的重头戏。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轿围用红绸或红缎制成上有彩绣。轿夫不仅健壮有力,而且训练有素。几名轿夫统一行动步伐协调配合默契。如果新娘上轿较迟,轿夫会在行轿途中有意摇晃或者颠簸轿子,使新娘坐卧不安,戏闹取乐,作为对新娘的惩罚。跟随轿子一起的往往还有吹鼓手等,其数量一般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中那一场“颠轿”的戏堪称《红高粱》中的经典片段,被许多人津津乐道。黄土高原的空旷,崎岖的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艰难自控的表情形成对比,鲜活的呈现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颠轿是一种狂乐的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寥寂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萍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地表露。
(四)小脚剪纸等
高密剪纸是山东高密民间艺术“三绝”之一。高密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象征性强,造型朴实夸张,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小说中,“我奶奶”在接管了单家父子的酒坊后的某天,面对着窗棂上新糊的白纸,就操起了剪刀铰窗花。“我奶奶”所剪的窗花是这样的:
“一个跳出美丽牢笼的蝈蝈,站在笼盖上,振动翅膀歌唱。”“奶奶剪完蝈蝈出笼,又剪了一只梅花小鹿。它背上生出一枝红梅花。”
在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中,九儿剪得窗花卖得很好,到后面日军的司令官过来找他谈判的时候还不忘夸赞九儿的剪纸手艺。从这样的窗花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密剪纸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民俗精神。正如莫言在小说中所说:“高密剪纸,玲珑剔透,淳朴浑厚,天马行空,自成风格。
“绣花的尖针,铰花的剪刀,裹脚的长布,梳头的桂花油,等等女孩儿的玩意伴她度日… ”在小说中裹脚的情节似乎不是特别明显。但在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特别深刻。大嫂要给九儿的女儿琪官裹脚遭到了九儿的强烈反对,可以看出,九儿已经收到了新思想的影响,这种落后的民俗在慢慢地被抛弃。
二、其次是主要的民俗意象在电视剧中是得到了新的发展
(一)饼
饼单饼,汉族面食,厚薄适中,有韧性,有嚼劲,既可单独食用,又可以搭配蔬菜和小葱、大酱食用,是山东人的代表食物。吃时要用双手住往嘴里塞,故曰“饼”。也正是这烙饼的韧性、大葱的辣味、大酱的芳香,造就了山东人耿直仗义、豁达大度性格特征。在电视剧版《红高粱》中,饼的民俗意象得到了更全面和突出的诠释。
在电视剧前半部分,吃饼的象征是做土匪。所以,饼就是土匪强盗的占有品。人人闻饼而丧胆。但是在电视剧后半部分,余占鳌组织的野战军成为当地抗日武装中最强的力量。因而九儿叫上妇女老友帮这些昔日的土匪现在的英雄做饼,饼因此也就变成了抗日英勇的象征。
(二)北方民歌的主题曲
“身边的那片田野啊 手边的枣花香 高粱熟来红满天 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身边的那片田野啊 手边的枣花香 高粱熟砗炻天 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啊……啊…… 高粱熟来红满天 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
这是《红高粱》中的主题曲。歌手韩红高亢嘹亮的“身边的那片田野啊”一出来,整个高密一片空旷辽阔的高粱地仿佛就出现在眼前。这首歌也在最大程度上给观众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故乡民间生活图画。
(三)唢呐喇叭
喇叭唢呐是中国的民间乐器,但是曲儿小腔儿大。在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中,唢呐喇叭的出现是在九儿的送亲路上,一边颠轿一边吹得响彻高粱地。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喜庆的日子总是少不了它,特别具有民间风味。此时的喇叭唢呐是迎亲嫁娶的必备乐器。那时的乐声是喜悦婉转的。到了后面,抗日斗争的时候,余占鳌组织的抗日武装叫上吹喇叭唢呐的号手一起上战场,那时的乐声斗志昂扬,充满了战斗力。像是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四)豆官的送葬词
“娘,娘,你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这首送葬词在电视剧的结尾,豆官看着九儿的牺牲对着广袤的高粱地大声地喊着,让九儿的牺牲显得特别的悲壮。相比于小说中九儿被流弹击中,电视剧版的九儿是为了救余占鳌等抗日英雄而把日本鬼子引开,和他们同归于尽。因此,这时的送葬词显得有更雄壮深刻的意义。
另外,高密地处胶东,西南是泰山,因此“上西南”也有魂归泰山之意。母子情深,小小年纪的豆官喊着送葬词却声音洪亮寄托了对母亲的思念和祝福。
(五)寡妇
上文也提过,在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中新塑造了一个形象――淑贤。她的角色是高密酿酒大户单氏家族的大嫂,一个守着贞节牌坊过日子的寡妇。九儿嫁入单家动摇了淑贤的地位,为了保住家产继承权,淑贤多次陷害九儿,却被九儿设计报复,险些受辱寻死。同是苦命人的妯娌二人最终和解,共同撑起单家酿酒产业。而淑贤最终冲破封建枷锁,与单家酿酒师罗汉终成眷属。
这个新形象的塑造外界褒贬不一。单家大少奶奶是典型的寡妇形象。电视剧中的她是抱着牌位进门的。从一出场,整个人就笼罩着封建迷信的色彩。为了“妇女楷模”的称号,无数次压抑自己的人性,以至于最后都开始人格扭曲。在九儿的提醒和帮助下才慢慢地打开心门,抛弃传统观念,追求自己的爱情,做一个新时代的女性。这个形象的塑造鲜明地反映了昔日农村寡妇的悲凉心境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
以上的民俗意象都是非常典型的,除了能够刻画形象,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等之外,电视剧中的九儿比文本中更机智,不认命的精神更能彰显。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典型民俗文化的运用都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它们以极其简洁有力的笔触,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书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使高密民俗文化与电视剧中人物的性格交相呼应。电视剧中的民俗细节的展现,是和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生长在一起的。它不仅能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还使情节结构富有变化、使叙事节奏跌宕起伏。不论是高粱般坚韧、热烈,还是高密剪纸般的淳朴浑厚,抑或是轿夫般的豪爽耿直,这些都体现着《红高粱》最直接的一个主题:张扬活得豪爽、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高密人们的生命观就如同这片土地一样,他们用坚强、野性的活法演绎着人生的乐章,一切只为生命本身的热烈而绽放。
参考文献:
[1]郑洁.电视剧《红高粱》“红”出新特色[J].新闻研究导刊,2015,02:30.
关键词:读书;阅读链接点;活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76-01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每当我闻到那每一页纸张上都散发着淡淡的、沁人心脾的书香,就会使我有责任引领孩子们走进书香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沉醉,让书中的文字都化作了缕缕书香,屋中香气缭绕,一个个如痴如醉。
1.让孩子们看好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心理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内容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实践发现大致趋向是图画性的图文并茂性的文为主图为辅的纯文字性的。从内容看大致趋向是由游戏性、故事性向知识性、专题性、古典名著、历史类读物发展。投其所好,按其阶段阅读主流建议借书、买书,不以成人的趣味来限制学生阅读,更适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然而学生毕竟是学生,当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天地中自由驰骋时,阅读的"盲点"也同时暴露了出来。①随心所欲。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不知所措,于是随便揪了一本拿来便读,不加选择,不顾深浅。②偏食现象。只读自己感兴趣的,或童话类的,或历史类的。③盲目从众。看到别人买了一本什么新潮的书,一窝蜂似的争相去购买,就像追星族,失去了阅读的个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进行指导,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从众心理,这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却的责任。我实践着,反思着,改进着,渐渐摸索出一些方法:
与课堂教学链接:我们的教材编写体系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链接起来,那么课外阅读便也能有计划地进行了。具体做法有:由文及人,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由文及史,到课外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由文及"著",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由文及地,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还有与课文有关的补充材料。经过一阶段的尝试,找到了一些基本途径:
(1)作者链接点。文章是作者的心声,作者在文章中总要传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找到了源,便能理出一些头绪。因此可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去了解他的身世,了解他的生活环境,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他的心理。
(2)主题链接点。每篇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都表达了一定的主题。同一时期作家反映类似主题的文章也很多,形成了特定的文学流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感悟。例教学《小英雄雨来》,引导学生读有关抗日英雄的故事。
(3)知识链接点。语文学科中,除固有的语、修、逻、文的知识外,相关的哲学、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多学科知识正不断拓展。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如教《北京的春节》,让学生放眼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找有关不同地区、民族的资料。学生了解了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等,这种知识的习得远远超过了老师的传授。
(4)扩散性链接点。有的知识与课文内容无关,但却很有相关性。《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我就引导学生收集了音乐家的故事及其作品,并欣赏了作品。
与生活实际链接:生活处处即学问。公园、博物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从生活的角度讲,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读物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包括关于卫生知识、安全防范方法以及礼仪、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读物,包括家乡的地理环境、风光名胜、文史人物等方面的读物。我们收集、积累并向学生推荐这些读物,作为学校教育延伸出去的"生活课程"和"环境课程",辅之以适当的实践活动,有效地促使学生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成为真正能够生活、懂得做人、热爱家园的人。
2.让孩子们把书读活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然而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书读了不少,文章却不见长进。我也有同感,悄悄留意学生的阅读,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谋面。死读书,读死书,这种一次性阅读,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只是飘忽的印象和肤浅的感受。找到了阅读低效的症结,我尝试着指导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反刍、再消化。
制读书卡:对所读的内容进行再提炼。起先我提供了样式,渐渐地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读书卡,各种形状的,还有些精致的插图。令我激动的是还开辟了点评栏目:我的观点、我也说几句、我的感受,于是我也在先前的读书卡上加了一栏:心语。
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定期举行主题活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形式有读书心得交流会、争鸣活动、电视评论等。当然,还包括一些实践活动。如,我们进行了一次读书系列活动(讨论购书原则去书店选书设计扉页内容制定读书计划按计划读书读书交流)。
剪报编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剪报编报。我们学着编了"游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等主题手抄小报。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再进行选择、编辑、抄写、绘图。学生在剪报编报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阅读能力与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阅读摘记: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课题研究: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选择研究题目,和同学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专门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所要的资料、数据和信息,最后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了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