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态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是一名职业的企业培训师,在为一些企业做销售培训的时候,经常有一些销售人员对我说:“尚丰老师,您可是营销专家,您来给我们上课真是太好了,您把您的销售绝招全教给我们,我们做业务就好做,业绩肯定就上去了!”
我听到这些话,总是被他们的那份销售热情所感动。在我的销售培训经历中,说起销售,大部分人总是对如何提高销售技能特别感兴趣,似乎这是成功销售的唯一秘籍。实际上,能否成功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销售人员心态的改变与成熟。
从这一点上说,做销售和体育比赛有相通之处,如果说技能是取得胜利的基础,那么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夺得冠军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坚持的心态。无数体育明星夺冠的例子无不昭示了这一点。
所以,我总是对他们说:“对于一名出色的销售人员来说,要做到内外兼修。外在的技巧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心态,这一点比学会一些销售技巧更重要。一名销售人员只有心态改变了,思维才会改变;思维改变了,行为才会跟着改变。”
赵志刚
金秋十月,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在北山综合基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2015年新行员培训,有72位和我一样刚进入人民银行工作不久的新行员参加了本次培训。这次的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岗位的我们一起学习,共同交流,彼此分享,大家过的很充实也很快乐。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社会阅历尚浅,人生经验不足,工作中缺乏经验和技巧,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我们都经历着从大学生向职业员工转变的"阵痛",就像新球员撞到"新秀墙"一样。在入行两个月的时间里有过困惑,有过不解,也有过抱怨甚至是迷茫,这些负面的东西和情绪缠绕着我,阻碍着我更有效、更快速的完成身份和角色的转变。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这次的培训就如同久旱逢甘露般来的恰如其时。此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场对自我的反省和重新认识。
此次培训主要有五项内容:集中授课、拓展训练、结构化研讨、座谈交流、参观学习。多项课程内容的学习,使我清楚的了解了人民银行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和不同岗位的职能职责;拓展训练激发了我的团队意识,也锻炼了凝聚力和执行力;行长和优秀青年员工代表的座谈交流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我。
对于企业来讲,“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必然要求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和调整,这不仅有赖于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也对企业的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培训工程全面提升团队素质。
我根据自己多年的企业培训的工作经历,结合“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企业培训经理人对培训工作存在的几点“误读”,谈谈我对改善企业培训工作的看法。
误读一:我的老板不懂培训
经济学的理论可谓丰富,但最基本的只有这样两句话,一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二是“只有积极地选择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深刻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对处于企业“成本中心”的培训主管很有启发意义,如果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对企业发展做出实际贡献,其“成本中心”的标签是很难揭掉的。事实上,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尊重人的价值”以及“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已然成为企业领导者的基本价值观,培训工作也正在从企业的“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型,一些“外向型企业大学”的出现也体现了这种变化。事实证明,企业创建“大学”,不仅希望培训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内部绩效、促进员工成长,也希望通过培训向社会传递企业的价值观,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美誉度,以期激励团队成员和吸引社会人才。
然而,能够以这种思维模式推动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培训管理者却十分缺乏。很多培训管理者抱怨:“我的老板不懂培训!”这其实是个误读!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现代企业中,一个深谙人才价值的企业家不可能不重视人才培养,所谓“老板不懂培训”的说法,只能说明培训经理人还需要转变观念,提高工作能力。
是老板们真的不懂培训吗?在与一位国内民营百强企业的总裁交流时,他非常严肃地向在座的企业管理学院的院长提问:你们的工作是培训“管理”,还是只是在管理“培训”?这令管理学院的院长陷入沉思。而听到这番话语的我却坚信:企业的老板懂培训。他可能不懂培训该如何做,但培训工作是否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他心里一清二楚。
哈耶克说:“是观念的转变和意志力塑造了这个世界。”对于企业培训管理者而言,如果没有在哲学意义上认识到培训对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价值,那么企业的培训工作必然是“中规中矩”,游离于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业务之外,形同虚设,势必成为业务部门失误的替罪羊或出气筒,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毫无意义。因此,在那些已经将培训列入战略发展层面的企业中,培训管理者应该扪心自问:当我们批评“老板不懂培训”的时候,由我们负责的培训工作是否已经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做出了贡献?培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支持着企业的发展?而在那些培训工作仍处于“边缘化”的企业中,培训管理者更应该自问:如果培训工作仍然延续传统模式,与业务活动脱节,如果培训考核仍然以提升开课数量、降低师资成本这样的KPI作为考核指标,培训工作于企业的意义何在?进一步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果培训经理人不能通过培训工作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那么自己作为培训管理者于企业的价值何在?所以,抱怨是卸责文化的体现,于改善企业培训工作无补。
误读二:业务部门不支持培训工作
很多培训管理者抱怨说:“业务部门不支持培训工作!”这又是一个误读!真实的情况只能是培训工作没有发挥真正有价值的作用。在企业中,培训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行政上可能是平级,但在业务上实际是“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中的培训部门(供应商),如果不能围绕业务部门(客户)的需求来开展工作,自然不可能得到认可。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培训管理者经常混淆了自己的角色,热衷于为企业引入各种流行的、最新的培训项目,习惯于从培训的立场出发,却往往忽略了业务部门的需求。并不是说那些培训项目不好,我相信任何一个经典的培训项目都是专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而沉淀下来的精华,但关键是培训管理者在引进项目前,能否分清它是企业的需求还是自身业务的需求?
培训工作是虚实结合的艺术,但落脚点必须是员工的绩效得到改进和提升。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运行机理必然是环环相扣的,正是部门间的高效率合作,使企业在制度层面上拥有竞争优势。
保持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本目的在于绩效的改进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隶属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培训工作,显然不是通过直接在市场上拿到订单来体现其创造财富的价值,而是通过其策划能力、参与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和影响能力,通过不断地为业务人员充电,通过不断地释放正能量来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培训工作充满艺术性的挑战,它需要解决强化企业文化之虚与落实业绩改善之实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业务部门的不认可”对培训管理者是一个积极信号,因为压力是工作改进的动力。业务部门对培训工作所谓“不认可”的现象,应该被解读为业务部门对培训工作的期望,这是对改进培训管理工作的真正挑战,也是培训管理者追求的价值所在。
误读三:培训效果难以评估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困扰全球培训业的难题,但如果换个角度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评估培训效果”,就会发现,所谓“难以评估”也是一个误读!
首先,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是培训部门自身的需求,也是培训部门为了向业务部门以及企业证明自身价值的需求。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企业对培训部门工作进行考核的需求。然而,我们要看到:培训部门不可能对企业全部的培训效果负责!为什么?因为培训的作用对象是“人”。在企业中,制度对人的影响远远大于培训对人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重要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人们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配合,培训工作很难产生企业领导者期望的效果。
其次,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评估培训产生效果的过程中,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也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经遇到过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某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要求给其所辖的400多名下属管理人员进行“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培训,而当培训部门询问工作中是否要求使用这些工具时,质量部门的负责人回答说,现在暂时用不到,就是想让大家开阔一下视野,早晚要用到的。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评估培训的效果呢?培训效果不佳又该由谁承担责任呢?
最后,特别要指出的是: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家的追求、企业所处行业的成长空间以及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员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企业价值提升的基础,这个道理在那些伟大的公司中已经得到验证,比如IBM。企业通过培训工作,将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业务流程以及操作实务在团队中积累并传承下去,成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我想,这种软实力在企业成长模式演变到“动车模式”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企业成长的“动车模式”下,“火车”要想跑得快,已经不仅要依靠车头带,更要依赖整个系统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发力,欲达到如此效果,培训工作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构成企业领导力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要求企业的每一个部门要有系统思维、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基本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对培训效果考核的重点应该不仅仅是工作评估而是培训效果的转化。时隔多年,当我重新关注企业培训工作时,发现经历了30多年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着人才管理模式的转型。从企业的劳资科到人事部,再到人力资源部乃至现在的人力资本中心或者人才发展中心,仅从名称的变化即反映了企业对于人才管理价值观的变化。
1.淡化生活情境,突出数学情境
由“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是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情境串的呈现上,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生活情境逐渐简约。本册教材突出表现为:一是创设有利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如圆、圆柱与圆锥单元,呈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圆柱、圆锥形状的物品作为情境;二是突出数学信息,淡化生活情境。如百分数单元,在假日旅游的背景下,更多呈现的是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的数学信息,便于直接引入新知探索;三是创设纯数学情境。如百分数单元的相关链结,小数、百分数、分数互化的知识以及第三个信息窗中绿点标示的问题,没有在信息窗中呈现,而是在探索中直接给出。
2.突出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知”
这一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合作探索中进行重墨体现。例如,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教材从现实问题“怎样求冰淇淋盒的容积?”入手,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圆面积的推导方法,猜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操作、验证,总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计算公式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解决冰淇淋盒容积的问题。
教材的这一基本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知识经验和客观现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改变了以往单纯教师讲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数学素养。:
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一特点体现在对知识的结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例如,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编写,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本册教材编排顺序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样编排,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理解。又如,传统教材是先学习比例尺,再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而本册教材是先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后再学习比例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步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编写本册教材时,特别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材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又如,在探索圆周率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渗透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5.总复习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ouniaoyun”为你整理了这篇网络意识形态和新闻宣传培训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10月,我有幸带队参加了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和新闻宣传培训班,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近距离聆听了厦门大学部分专家学者的授课,深深折服于老师们高屋建瓴的思想、深邃广博的视阈、扎实渊博的学术积淀、妙趣横生的知识讲解,其中新闻宣传方面的三个专题讲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启发很多,引发了个人对安顺所新闻工作现状和未来走向的进一步审视和思考。
省安顺所新闻宣传中心于2019年6月正式成立,所党委非常重视,工作人员也干劲十足,工作起步较快,进步明显,氛围很好,工作成效也可圈可点,但基于此次学习中接受的知识和方法来认真审视和回顾工作,用“挑剔”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不难发现我们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四不”:
一是目标指向不够清晰,找不到宣传工作“灵魂”;
二是宣传手段不够丰富,方法载体单一,缺少与社会媒体的“互动”和“融合”;
三是宣传内容不够生动,内容流于形式,对受众没有“吸引力”;
四是文字材料不够精炼,经不起观众读者的“推敲”。
之所以提这些问题,不是对我们新闻工作的否定,应该说成绩和进步是主要的,我所新闻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不能“躺在成绩上睡大觉”,成绩不讲不会跑,问题不改不得了,如果忽视问题和不足,新闻工作将失去创新和发展内生动力。因此,我们要直面问题,找准方向和定位,不断砥砺技能、创新思路、丰富载体,努力把基层戒毒机关新闻宣传工作做好、做强、做出特色。
新闻工作的创新发展,既需要组织层面建立健全相关培训、考核、激励工作机制,更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加强学习思考,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结合培训中学习汲取的知识,新闻工作者应怎样通过提升素养来有效推动工作发展,本人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认为新闻工作者要本着“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弱就强什么”的思路,从六个方面来加强和提高:
一是思路要“清”
思路不清,累死三军。“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宣传更是如此。思路清,首先体现在方向的正确上,我们基层戒毒机关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定要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框架下展开,要接上“天线”,把握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其次要把“落脚点”聚焦到宣传工作的目的意义上,坚持目标和需求导向,围绕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价值和目标来做,切中肯綮,“有的放矢”地报道好戒毒工作,讲好戒毒好故事。
二是笔力要“强”
文字是新闻宣传报道的主要载体,“笔力”体现在文字能力上,就新闻宣传而言,可以说“得文字者得根本”,新闻宣传的成败,更多考验的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写作的功底和功力。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应成为一名优秀的“笔杆子”。“空腹挑不起硬担,无才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勤于练笔,要多看多读、多写多练、多思多悟,在文章的章法结构上锤炼、在语言文字上精炼、在叙事析理上凝练,努力写出有文采、有内容、有思想的好文章。同时作为单位文字工作的主力军,要勇于自我加压,提高自我要求,不但能“盘好”信息简报的“豆腐块”,也要能驾驭“大部头”的文字材料。
三是素材要“活”
要深挖戒毒工作素材,宣传报道要有鲜活的事例和素材作为依托,要找得准“宣传点”,抓的准“新闻眼”,宣传的内容要有亮点、有温度、有支撑,推出人们感同身受、观众喜闻乐见、对读者有吸引力的东西,不要“新瓶装老酒”,或者“换件马甲又上来”,粗制滥造、不加鉴别、毫无指向,把一些常规工作当作宣传内容来“堆砌”,这样容易把新闻宣传报道办成单位工作的“流水台账”,数量看上去是上来了,但质量却不高,读者也不会“买账”。
四是审编要“细”
新闻宣传报道的素材大多来自基层一线实战部门,很多信息材料基层单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加工,但因为工作侧重的不同以及人员专业能力素质的差异,可以说报上来的材料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专职人员不能简单当一名“二传手”,一转了之,要做负责任的“深加工者”,要“把好关”,精修细辑,既要从宏观上把好宣传的导向,还要帮助理清材料的逻辑、推敲准语法结构、斟酌好字句符号,不出原则性错误,不犯低级错误,使我们推出的东西经得起读者的“挑刺”。
五是业务要“专”
新闻宣传的本质,是为大局和主业服务的,戒毒机关的新闻宣传理应围绕戒毒矫治工作来展开,所以我们新闻工作者不但要提升“笔力”,还要钻研戒毒工作相关业务,清楚戒毒工作的目的任务,了解戒毒工作的模式流程,谙熟矫治工作的方法手段,使我们的宣传工作贴近实际、言之有物、有血有肉,不讲“外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