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国外度假旅游与旅游度假地的发展
度假旅游始于公元初,开始是作为少数统治者消磨闲暇时间的一种需要。如最早出现的为了满足执政官需要而建立的公共浴室和相应的旅店配套设施。直到18世纪,休闲度假也只是少数统治阶级和富裕阶层消磨闲暇的一种活动,而并非大众生活中的组成部分(Tower,1996)。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出现于19世纪,随着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可自由支配的财富的增多,便捷交通的出现(刘家明,1999),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使大众休闲度假在欧美等国家日益活跃,具有医疗性质和保健性质的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域成了人们在闲暇时间竞相追逐的地区,出现了海滨度假、湖滨度假、山地度假和温泉度假等不同资源类型的度假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度假旅游的大发展,在加勒比沿岸、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国家的海滨地区、夏威夷、澳大利亚的海滨地区形成了以夏季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海滨旅游度假区,在欧洲的阿尔卑斯、韩国汉城附近的山地,出现了以冬季山地运动、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山地度假旅游区。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多数欧共体国家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人口每年离家休假至少1次。到20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的度假旅游甚至成为各类旅游产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产品。1994年,以度假旅游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英国占59%,德国占75%,法国占57%,西班牙占55%(骆文滔,1997)。
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也成为该区域的新时尚。1994年,亚洲除韩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中休闲度假的比例至少占外出旅游的2/3。到泰国旅游的外国人中80%以上是为了度假观光,而新加坡的入境旅游者中以度假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60%左右(刘家明,1999)。热带、亚热带海滨度假地是休闲度假的最主要去处。
为配合度假旅游的迅速发展与旅游区建设的需要,世界旅游组织聘请的有关专家,专门对世界上较著名的6个旅游度假区:西班牙的加那利蓝岛、土尔其的南安塔利亚、多米尼加的波多普拉、墨西哥的坎昆、韩国庆州的波门湖和印尼的巴厘杜阿岛等地的发展条件,规划与建设,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总结(E.Inskeep,Mark.C.1993)。
1.2我国度假旅游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我国的度假历史也很早,早期的度假较典型的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式的旅游度假区,如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以及苏州、无锡等地的私家园林,但度假的主体为极少部分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和社会名流。现代休闲度假则主要集中在海滨、山地和温泉疗养地等,以避暑和修疗养为主要目的。前者如著名的避暑胜地河北秦皇岛、江西庐山;后者主要为解放以后建立起来的各类修疗养院,如云南个旧为锡矿工人建造的温泉疗养院等。真正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特别是1995年“五一”双休日假期的启动,以及199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度假旅游主题年”活动。经过8年的发展,现已大体形成了一个“三三”式结构:一是以满足海内外度假需求为导向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部分省级旅游度假区;二是以满足暑期度假休闲需求为主的海滨度假地;三是以满足双休日需求的环城市旅游度假设施。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观光度假旅游成为市场的主体。从单独分列的1999年来看,国内游客中以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出游者占到总量的8.6%;2000年增至16.8%;2001年上升至17.7%。
从休闲度假的核心市场区——京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来分析,其度假旅游的发育程度与速度惊人。京津环渤海地区以最典型的北京市为例,根据2000年的调查,在北京市常住居民中,占人口总数50%(中等收入者35%,富裕阶层11%,富有人群3%,豪富人群1%)的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中每年平均有1次以上的休闲度假活动,每年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占这部分人口中的比例超过50%。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市为例,1998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的比例达到了29.3%。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最具休闲度假功能的珠海市为例,珠海游客的78.2%来源于珠江三角洲,从1999年的调查统计显示,到珠海旅游的游客中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占32.7%。我国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除了云南昆明的滇池、福建南平的武夷山外,其余皆分布在京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或与此相近的海滨地区。
1.3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现状问题与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
美国未来学家甘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预言“休闲时代”,据一些国外权威研究机构的预测:旅游、环保、IT产业和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据WTO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将达16亿人次,2万亿美元。休闲产业将取代传统的主导产业和现代的信息产业等,跃居世界第一大产业的位置,而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第四大客源国。中国国家旅游局未来20年的目标是“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是: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国际旅游向东亚太转移(旅游人数从1975年3.9%增加到1997年14.7%),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度假旅游正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一些书籍甚至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度假旅游收入将达到72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51%。
鉴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特征,在“十五”计划期,国家和多数地方政府都将度假旅游的发展与度假区建设作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目标是“要在国务院批准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将一批条件比较成熟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外资建设的度假区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增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数量,扩大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规模”;“把集中力量抓好海南热带海岛海滨度假地的建设作为全国开发旅游度假产品的重点”;“把青海、甘肃、新疆、黑龙江建成暑季度假旅游的新的热点地区,分流东部海滨压力,促进西北大开发”;“其他地区要在“十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批借助山间、湖畔、林地、温泉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旅游度假地,以形成度假产品的多样化”;“环城市度假设施要更加适应家庭式旅游的需求,逐步增加和调整经营项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地方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以长江三角洲度假区为最。目前,江苏省已有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在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中,将规划建设8个旅游度假区(省级及国家级),其中多数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以苏锡常地区和南京为主(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阳澄湖旅游度假区、苏州金鸡湖旅游休闲区、连云港海滨浴场、常熟尚湖旅游度假区、东海温泉等)。上海市对度假旅游区的发展也相当重视,但限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度假区数量相对较少,除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外,主要分布于滨海和城郊区(县)。浙江省在2005年以前,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一个的原则,批准建设13—15个城郊休闲型、历史文化型、湖山型、滨海型、海岛型和温泉型旅游度假区。苏州市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中,将规划建设除太湖度假区外的淀山湖度假区和阳澄湖度假区等5个地方级的度假区。北京市在1996年就已批准设立6个市级度假区,目前发展的趋势有增无减。
与旅游度假的红火发展和度假旅游区的雨后春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国际化水平不高;海滨度假地的淡旺季严重失衡;环城市旅游度假设施的总体质量差强人意。除此之外,对度假旅游需求与旅游度假区发展趋势把握不准;旅游度假区策划创意与规划设计缺乏新意,雷同模仿;以及个别地方设立度假区的动机不纯(如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目的)等,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目前我国旅游度假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成功度假区的经验,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规划将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度假环境的营造与旅游项目的策划(发展趋向)。
2旅游度假区的环境营造
2.1度假旅游与旅游度假区的概念
要弄清楚旅游度假区的环境营造,首先必须对“度假旅游”与“旅游度假区”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谓“度假旅游”,即是“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J.D.Strapp,1988)。早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度假旅游是先开发海滨和温泉旅游度假活动(R.C.MillandA.Morrison,1985),往往带有保健和治疗的目的,最后才发展成为社会交友、康体休闲和游憩的地方(刘家明,1999)。由此可知,度假旅游即是以度假(消磨闲暇、健身康体、…)为主要目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地(良好的度假环境)的旅游活动。
对于度假区,我们可以从以下有代表性的定义中找出其部分实质。“旅游度假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属于纯粹的商品开发项目”(D.金,B.怀特英1994)。香格里拉集团T.B.Seng认为,旅游度假地是你创造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可以大批量地去度假的旅游中心“(A.Burkart,S.Medlik)。”服务设施相对综合配套的旅游地,一般提供有广泛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尤其是休闲娱乐设施“(E.Inskeep,1991)。”旅游度假区概念的中心原则就是创造出一种能够促进并提高愉快欢乐感的环境。在实践中,它是通过提供娱乐设施及服务项目,创造愉快,宁静(或兴奋)的环境,尤其重要的是以亲切、友好的态度,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来实现的”(朱卓仁,1992)。旅游度假地是以闲暇为导向、自给自足的设施与服务有机组合体,用以为游客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与经历(邹统钎,1990)。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度假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通过向旅游者提供配套的设施与服务的;并具有丰富休闲度假内容的,环境良好的旅游地。
2.2旅游度假区的环境营造
度假旅游活动一般具有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游客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比例大的特点。从以上对度假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传统的度假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保健康疗,现代度假旅游的目的则逐渐扩大,除传统的健康消费外,亲情回归、社会交往、(旅游者)素质提高、会议商务、消磨闲暇等也成为度假旅游的目的。因此,作为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旅游度假区,具有良好的度假环境应是旅游度假区的基础条件,而对度假环境的消费及为度假目的而配备的各项设施、服务和其他旅游内容是旅游度假区的吸引物体系。度假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3个方面,良好的度假环境应体现出舒适性、康益性和安全性。
舒适性
度假环境的舒适性是度假区设立的最基础条件,迄今国内外学者将此作为确定度假环境好坏的唯一指标,并且仅限于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我国目前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5个分布在海滨,5个选择在沿海地区的湖、河边上,2个布局于山地,除了度假区的市场区位因子外,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主要因子。国际上目前主要的度假地也主要考虑在环境舒适的海滨与山地。如美国的夏威夷、西班牙的加那利蓝岛、韩国庆州波门湖度假区等。舒适性指数一般包括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2个,其中以前者为主。温湿指数以度假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组合来评判度假区的舒适性,公式为THI=t-0.55(1-f)(t-14.47),其中t为气温(℃),f为相对湿度(%)。表2为度假环境舒适性的等级标准。
但是,将度假环境的舒适性仅限于自然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度假环境除了自然环境之外,还应该包括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舒适性通过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的营造以及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宜人化的设施建设与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人文度假环境。
康益性
从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看,早期的度假旅游主要以保健康疗为目的,即使现代度假旅游目的多样化了,但保健康疗仍是重要目的,更主要的是,从旅游者的特征分析,因为度假旅游的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对环境和康体设施的要求较高,因此,度假环境的康益性成了旅游度假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与“舒适性”一样,度假环境的“康益性”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康益性。前者包括要有良好的绿化,优美的景观,无(或轻)污染、无(或轻)公害,保持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如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旅游度假区地面水应达到一级标准;大气达到一级(优);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率达到100%;噪声白天达到55分贝,晚上达到30分贝;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建筑容积率一般小于0.3等。后者包括度假区建筑的艺术化与宜人性,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建筑功能等),具有各种康体设施和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即通过选择性的园林绿化、休闲性的康体设施、以及健身娱乐场所的设计和建筑设施的生态化,为旅游者在心理、身体上创造一种健康有益的度假环境。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度假区环境的康益性越来越重视。除了选择温泉、森林、山地等自然环境康益的地区作为度假区外,在度假区内建设高尔夫球场、运动健身场、保健康疗中心等人工设施与服务,增强度假区的康益。如珠海御温泉,北京九华山庄;韩国汉城附近的温泉度假区,地中海度假地,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古巴保健度假地等。
安全性
安全是包括度假区在内的旅游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使是以追求惊险刺激为主要目的的探险项目,现今也以“软性”探险为时尚,即在使游客体验惊险刺激的同时,保证游客生命的绝对安全是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其经营的基本前提。应该说,安全性对于度假区的重要性更高于舒适性和康益性。如200年印尼巴厘岛发生炸弹爆炸的恐怖袭击后的3个月内,其外国游客量几近为零。为恢复国际著名旅游度假地的吸引力,当地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加强安全。而浙江淳安千岛湖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沉船事件,使千岛湖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旅游“冬天”。对旅游度假区而言,其安全性除了自然环境条件的安全性以外,使游客在度假区内的旅游活动具备较好的安全条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旅游度假区选择在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独立的地方,如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安全的人文环境(度假区所在地方的社会治安好,当地居民对游客的亲善态度等);安全的旅游设施和项目及现代化的安全监控系统与快速救援系统便成为旅游度假区选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3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向
旅游项目的策划是建立在度假区的发展趋向基础上的。分析国内外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过程与趋势特征,可以看出,随着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度假区之间竞争的加剧,定位核心客源市场,形成度假区特色,及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成为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新趋向。这些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主题性
所谓主题,即是度假地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度假区特色,增强度假区的竞争优势,满足度假区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度假需求。度假区的主题是与其形象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度假区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除了综合性的度假区继续发展外,具有特定主题和专门内容的度假区得到了较快发展。如“海南博鳌”会议型度假地,作为以官方为鲜明特色的高层次论坛的会议型度假地,其“自由”、“合作”与“互信”的主题与政治形象非常鲜明。土耳其南安塔利亚海滨度假区,则以其“生态”、“健康”和“人文”主题著称于世。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则以“古老文明”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的主题特色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旅游者。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档次商务会议型度假地,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突出了“生态、文化、科技”3个主题。通过文化与生态的锲入,以及现代科技的应用,形成度假区特色和舒适宜人的度假环境,提升度假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际比较优势,并产生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从而实现策划地域的综合效益的极大化。
3.2文化性
文化是度假区的灵魂,是度假区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源泉,是度假区形成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化既体现在度假区的特色之中,又成为度假区旅游吸引物的主要内容。如印尼巴厘岛的特色文化主要是巴厘传统习俗和社会习俗。国外游客到巴厘岛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去领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度假区的文化一般有地域特色文化和现代休闲度假文化两部分组成,以形成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满足特殊客源市场的需求为目的。韩国庆州波门湖度假区则以地方古老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兼容为特色。墨西哥坎昆大型海滨度假区以玛雅文化为中心。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则形成并集中展示了传统地域文化(吴地的地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的有机结合。
3.3生态性
目前世界上被公认为取得很大成功的旅游度假区有印度尼西亚巴厘省的杜阿岛、韩国庆州波门湖、墨西哥坎昆、多米尼加波多普拉塔、土耳其南安塔尼亚、西班牙加那利蓝岛。这些度假区之所以成功,据世界旅游组织委托的有关专家的考察,是因为这些度假区都采取了一种“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平衡发展,严谨规划、认真实施”的综合开发模式。
对度假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一方面源自度假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另一方面则是旅游者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噪声刺耳的恶劣环境,不可能给人们留下美好印象。必须将“环境、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视为旅游产品整体框架的一部分,重视旅游产品的生态含量,克服旅游业发展中忽视环保与生态的短视行为,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对度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提高度假区的绿化率,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生态保育,注意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尽量减少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并开始重视环保规划以及生态产品的生产。度假区的生态包括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度假区生态保护是要尽可能保护度假区内外的原生环境,保护动植物的多样化和文化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的改善,文化生态的营造,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旅游项目设计,支撑生态旅游项目的技术体系策划。
3.4景观性(园林化)
开发利用度假区内的风景资源并着力营造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是旅游度假区的又一趋势。一些度假区选择在风景区内或风景区附近,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如印尼巴厘的杜阿岛、多米尼加波多普拉度假区、土耳其南安塔利亚度假区和西班牙加那利蓝岛度假区,以及我国的武夷山度假区、无锡马山度假区、苏州太湖度假区和昆明滇池度假区等,无不设置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武夷山度假区距武夷山风景区只一河之隔。滇池度假区则直接融人于滇池风景区之中。
强调度假区的景观性一则因为景观本身是度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是休闲度假的重要旅游内容。对度假区而言,其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3个方面:舒适康益的度假环境;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保健康疗服务,以及优美风景的观光游览。到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游客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的占了68.3%。对度假区的景观设计,通常是通过度假区原有景观系统,结合度假区的绿化、园林化设计,山水景区景点划分与策划、人工景点与小品及建筑等的布局与设计,营造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构筑度假区的观光游览系统,使度假区成为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优美景观的场所。
3.5休闲性
从严格意义上说,休闲与度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所谓休闲,是指对闲暇时间的消磨,而闲暇时间消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逛街,可以观光游览;可以在家,也可以出门旅游度假,还可以出席各种其他活动。将休闲性充实为度假区的一大特征,是由于消磨闲暇时间已成为度假旅游的一项主要内容,而度假区所具有的良好的环境,丰富的旅游内容为游客休闲提供了一项特殊的经历与体验。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度假区将成为人们消磨闲暇的重要场所。因此,针对度假区旅游时间较长和较高的重游率,增加度假区的休闲设施和内容,有利于丰富度假区内容,提升度假区档次。
4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特点
4.1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过程
1977年,Baud—Bovy和Lawson提出了总体规划的4个阶段,其规划过程与我国现状旅游度假区的条件有较大差异。1991年,K.Inskeep提出了较复杂但详细的度假区规划过程,其与我国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内容与规划管理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我国的现状实际,本文提出以下规划过程:
4.2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特点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内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确定客源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度假环境的营造、旅游吸引物体系的策划与规划、度假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不同等级、类型与区位的度假区具有不同层次,相对固定的(潜在)客源市场,确定客源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开发针对性的度假旅游产品是度假区成功的前提。确定了客源市场之后,在度假区现状资源与环境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度假环境的营造与旅游吸引物体系的策划和规划,形成度假区的特色与主题,并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度假旅游产品,这是度假区规划成功的关键。之后,提出度假区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政策、融资、管理等保障体系。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特点。科学性:科学的功能分区与旅游吸引物体系规划,环境容量确定与接待设施规划,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度假环境的保育规划。地域性:针对度假区的地脉与文脉特征,通过创意策划与规划布局,形成度假区的地域特色。可操作性:旅游度假地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所以要将发展策划与规划布局有机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相互衔接,旅游规划与实施管理紧密配合。
自从2002年和来自CSC的Howard Smith共同撰写《业务流程管理:第三次浪潮》(Business Process Mariagement:The Third Wave)后,就经常有人问我BPM的发展趋势。但是最近我才学会怎么回答,多亏了我的姐姐。有一天,姐姐告诉我关于一个外地人询问如何去一家餐馆的故事,答案竟让我惊讶:“直走,随时调整方向。”
当然了,这正是我一直该给BPM新手的指示。很多BPM的新手容易误认为采用BPM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流程,有点像过去他们购买ERP和CRM软件包的流程和体验。你仅仅需要安装这些“可恶”的东西,难用、昂贵,还可能耗时,“砰”一下,你撕破并替换这些老软件,不再对其感兴趣,然后运行新的软件。
对于BPM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业务流程有不同的形式和规模,并且拥有一个恶习就是在应答现实世界的快速变更中经常改变。再加上,当另一部分现实世界摆出他丑陋的嘴脸,所谓的“异常”时,事情变得非常的有趣。流程类型
让我们列出流程类型的一个简化领域,通过需求的异常处理度来分类。
直通事务处理
直通事务处理(Straight-thru Transaction Processing):整合式BPM。其实,很多早期的BPM几乎都是备用Back Office整合。
在这种情况下,BPM成为了下一代企业应用整合(EAI)软件,其实质就是一个IT开发者的工具,没有必要流程分析。直通事务处理类似于高尔夫球中的一个洞,有一些异常可以通过它来处理。这几乎都和效率,以及严格业务控制相关。满足这些业务流程表示,Back Office是业务流程管理的战略形式。
结构化工作流
结构化工作流(Structured Workflow):传统工作流式BPM。给工作重定路线和需求权限是结构化异常处理的两种途径,这已经让传统工作流变得非常有用。工作流已经变得更加灵活,尤其当和业务规则引擎组合的时候,业务引擎给分析师相当多的异常处理能力。由于工作流的能力可能是动态变化的,这是对人系统(system-to-human,S-2-H)自动化的主要概念,其中工作流时预定义的,仅仅把人当作装配线上的齿轮一样,基于许多可能发生的异常,通过选择把任务从一个状态移动到另一个状态。 这仍然如同高尔夫球赛,直通流程在任何时刻都表示一个球洞,而工作流要求处理已定义的异常:沙土障碍,与队友协作,经常和裁判商谈。但是工作流的最终目标是:把球敲进洞。
特殊case管理
特殊case管理(Ad-Hoc Case Management):每一个case就是一个异常。当每一个流程都是例外时,事情就变得非常有趣了。我们可以从Derek Miers的著作中提取一个特殊的case管理实例:“简化不能实现核心业务流程的全面自动化”。这种特殊流程不足以成为标准。
以医疗和金融为例,需求的是在员工开展工作的时候给与他们帮助和支持,尽可能实现自动化检索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一个通用的流程来维护手中的case,这个流程可由任意数量的支持流程来支持,每一个支持流程都和通过用户的判断和工作需求而不是由预算来决定的parentNas关联。事实上,知识工作者的角色,在流程范畴中流行。这正好和工作流机器中把人当作齿轮的系统相反。现在,人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在特殊的流程中把标准流程视为由人引导的齿轮。
人机交互管理
人机交互管理(Human In-teractionManagement):创新流程。“到没有流程抵达的地方”或许是区分创新的、敏捷的、合作的,由人驱动(human-drive)的工作流程的最直观的描述方式。这样的流程既不是人一机系统(human-to-system,H-2-S)模式,也不是系统一人(system-to-human,S-2-H)的模式。而是人一人(human-to-human,H-2-H)交互流程。
这种工作流程需要人的判断、导航和交付来决定下一个步骤。其结构是一点点浮现的,而不像工作流程中的那样被预先定义好。换句话说,这些工作流程会根据工作的进度不断的改变自己的结构和参与者。这些流程超越了组织的边界,尤其是当一家企业拥抱开放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支撑人机交互管理需求的技术不同于整合和工作流式的BPM。它需要一个能够处理“交付处理”而不是“信息处理”的人机交互管理系统(HIMS)。
BPM之旅
现在你已经拥有流程管理了。可是,没有“BPM”这么一回事,至少在流程分类和支持工具中没有。总体来说,整合式BPM要比直通事务处理更好。
对于任务挖掘和路由决策制定来说,工作流式的BPM更优越。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相似,当我们转移到特殊case管理类的业务流程时,BPM的价值从效率向对用户操作的“应答”转变。
最终,这是异常处理的终点,此特殊的状态叫做创新,表示一个想要自我实现的企业最高层面的价值。而这一切都与人机交互管理所需的技术相关。
如今的企业欲较竞争对手更迅速的响应市场变化,必须具备更为敏捷的IT架构,使得企业能在看似无关的事件中,辨识及预测出机会与陷阱,进而准确预测客户的需要,从反应式组织转型为前瞻式组织。
IT架构面临的新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的应用带来一些新的变数。当前中国企业在进行IT架构建设时,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外部挑战: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企业收紧IT投入相关预算,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并使IT架构予以支持;客户需求瞬息万变,企业IT架构必须敏捷以对;
第二,内部挑战:IT架构缺乏灵活性与敏捷性;业务复杂性飙升;不断增长的应用集成与数据传输、管理需求;硬件成本下降,花在企业IT架构上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企业花在客户化以及数据标准的定义上的成本上升较快;
事实上,上述企业IT架构所面临三个挑战可以被归结为两个核心问题:如何“灵活应变”?如何高效地实现“应用集成”(包括数据传输和信息整合)。解决这两个根本问题的途径在于合理地设计企业IT、架构,使其由被动反应式企业变身敏捷型企业。
IT架构的建设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变身敏捷型企业,必须通过IT架构的支持,方才能够达成。那么,中国企业的CIO、CTO们对各自的IT架构建设目标是什么呢?他们的这些目标是否正在通往敏捷型企业的正确道路上呢?
为了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也为了洞悉在科技推动企业竞争力及商业创新的背景下,中国企业IT架构的未来走势,赛迪顾问分行业抽取了中国544家企业机构,对其IT经理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样本主要分布在金融,电信,制造,能源,政府,教育、交通和零售等八个有代表性的行业。在企业规模方面,分为小于200人和超过200人两个规模。通过这种方法对调查范围加以限制,赛迪顾问认为研究结果清楚地展示了这一重要群体的IT架构建设目标、预期收益及和选择趋势。
赛迪顾问的调研结果显示:62%的IT负责人将IT架构建设目标设定为“提高信息传输量”,这表明他们已经把实时数据传输和信息的管理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实时数据传输和信息管理是构建敏捷型企业的首要条件。IT架构建设的其他目标则包括:降低总体拥有成本(59%)、提高用户体验(42%)和减少后期维护成本(32%)。
此外,本次调研中,我们还发现85%的企业希望能够通过IT架构建设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这是他们所预期的首要收益。而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企业应用间的互联互通也是当前IT经理人期望从IT架构中获得的主要收益。这些数据表明进行企业IT架构建设是一项业务驱动的组织变革。
总而言之,变身敏捷企业、提高数据传输和运营效率,不但是企业应对内外各项挑战的情势必要,也是当前大多数企业CIO、CTO们的共识。
SOA与EDA是有效途径
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变成敏捷企业?达成各项IT目标与预期收益的有效途径是什么?从前述调研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企业用户对IT架构的建设总要求主要设定在:提高运营效率和信息传输量的同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这表明,如今的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市场变化的响应敏捷性,通过灵活、高效、迅速的决策数据/信息的传输,辨识及预测出机会与陷阱,进而准确预测客户的需要。
就当前各类IT架构中,只有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与事件驱动_的架构(EDA:Event-Driven-Architecture)能够达成上述目标。SOA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一个个构件化的服务组件,协助企业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而事件驱动的IT架构(EDA)则将业务需求的响应速度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EDA可以被看作是SOA的一种新发展,它也是一种系统级的基础架构,比之SOA更加强调对事件的敏捷响应,是构建实时企业的有效技术体系。
EDA将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大量事件通过中央事件处理主干(通常是消息总线和ESB)到复杂事件处理(CEP:Complex Event Processing)引擎,离散的事件在其中能根据业务规则进行关联匹配,实时生成有前瞻性的行动建议,使用户总能棋先一着地在关键的时机采取行动。对于用户来说,EDA与SOA是相互独立但又互补的,对于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他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EDA的方法来构建企业IT架构。
赛迪顾问的调研结果证实了这一点:EDA已经被42%的企业纳入IT架构备选方向,这一比例已经与SOA采用率趋同。多系统的数据整合的用户采用倾向最高(54%),其次是业务流程管理(BPM),占47%。这表明应用集成和业务流程优化,仍是当前中国企业进行IT架构选择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此外,主数据管理(MDM)也有39%的选择率。
SOA中国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那么,SOA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它又存在有哪些问题?
赛迪顾问的研究表明,2008年SOA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明显加快,无论在市场接受度还是具体部署案例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市场规模达到10.91亿元,同比增长了38.7%。虽然市场规模较小,但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中国企业的SOA应用已经超越了价值和理念争论的阶段,总体上进入了理性务实的层面。
2009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国际金融危机这样一个大的经济环境,SOA的潜在用户会对相关IT投资更加趋于谨慎。当前中国SOA应用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复杂事物处理能力有限,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IT环境;缺乏事件敏捷响应能力,难以支撑实时企业;缺乏可靠的方法来衡量投资回报率(ROI),用户在应用效益不明下踯躅不前。
EDA是IT架构的必然趋势
这样看来EDA的出现,正好弥合了SOA应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因而成为企业IT架构发展的新趋势。其实,如果我们对企业IT架构的发展历程来一个纵向的概览,我们会发现EDA架构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第一,1970年代,IT世界种尚不存在IT架构一说,只有零散的程序,也就是一个个的孤立的面向过程的程序架构。它的特点是单一应用,因而也就无耦合度的问题;
第二,1980年代,面向对象技术发明了,这时候才有了软件一说,也就有了面向对象的软件架构。它的特点是:封装性、紧耦合;
第三,1990年代,面向构件的系统架构横空出世,可以称得上是软件架构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它的特点是:可重用度大幅提高,但仍然是紧耦合;
第四,过了2000年,SOA架构被推上前台,自此企业IT架构被作为一种术语出现在各种场合。SOA的典型特点就是:基于服务、松耦合。
关键词:干法腈纶 技术生产 发展趋势 对策
一、干法腈纶发展史及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腈纶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对腈纶展开研究,在1969正式开始工业化生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从欧洲、美国及日本引进多种先进技术,已经建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腈纶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生产腈纶的工艺有四种,具体如下:硫氰酸钠一步法湿法;硫氰酸钠二步法湿法;二甲基甲酰胺干法;二甲基乙酰胺湿法。干法腈纶最早在美国出现。1934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干法腈纶生产技术,在1950年成功进行工业生产。在1952年德国的拜尔公司也实现干法腈纶技术的研究,此后日本也开始研究腈纶生产技术,并在1976年实现工业生产。我国在“七・五”期间,通过技贸结合的方式,从美国杜邦公司引进五套干法腈纶装置。在九十年代以后,处于环保、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杜邦公司不再进行干法腈纶生产;日本也对干法腈纶生产进行了压缩;欧洲将干法转成湿法。全世界采用干法生产腈纶的比例显著下降,甚至出现技术停滞。
因为我国引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吸收原因和干法腈纶生产上的一些不足,前几年我国腈纶生产一直不稳定。干法腈纶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上没有更多的优势,反而因为工艺问题使得生产成本、能耗偏高。最近几年我国干法腈纶生产技术发展比较停滞,不能很好随着市场的发展开发出高附加值的纤维材料,更为先进的技术应用也没有吸收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使得腈纶在市场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涤纶材料的出现,加速了腈纶材料的衰败。所以,在采用干法腈纶生产过程中,必须尽最大力度降低成本,开发高附加值的材料,加速干法腈纶的发展。
二、腈纶发展研究
随着国际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也不断加快,给我们国家的干法腈纶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今纤维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也给我国干法腈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提出以下几点。
1.加强管理提升质量
在干法腈纶生产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降低产品成本最基础的条件。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厉行精益生产、严把质量、合理管理、全面维护的管理方式,组建全方面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以人为本,通过员工思想上的提升,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改进和引进先进的技术都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干法腈纶的生产工艺比较特殊,在能耗和溶剂消耗上都要比湿法腈纶生产工艺高,并且一些设备的生产效率低也是导致纤维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腈纶发展研究过程中,全面梳理生产工艺流程,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对影响能耗的地方进行技术改造,对影响成本的原料进行试验更换。
2.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干法腈纶工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能够获得发展,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打破传统模式,尽最大力量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研制出一套具有刚性能的干法腈纶,提升产品的质量,并加大对附加产品的研制,这才是干法腈纶的生存之路。因为生产工艺的问题,对干法腈纶进行改性非常的艰难,差别化的纤维种类比较少,并且成本往往很高,所以干法腈纶在开发新的附加产品的策略上,应该充分发挥干法腈纶工艺的特点和特长,将工艺上的特点转化为生产上的优势,再结合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发扬长处、避免不足,降低与湿法腈纶、涤纶的不良竞争。为了能够充分表现出干法腈纶产品的高质量,干法腈纶产品应该集中于有色、抗静电、抗起球、超细旦、扁平、阻燃等方面。随着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细旦干法腈纶被越来越多的用在高档服装上边。除此之外,这些产品还具有较好的防火阻燃性,更强的离子交换性,更为丰富的生物适用性,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干法腈纶附加产品的研制,并应用到更多的行业。除此之外,产品还拥有较好的吸湿性和导电性,能极大的提升产品的产品质量和拓宽使用范围。
3.积极迎接市场竞争
3.1加强上下游的合作
我国干法腈纶行业的发展严重缺乏的是不能和下游纺织加工进行紧密的配合。腈纶生产企业与纺织企业联合起来,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的开发与更替,还能拓宽销售渠道,对两个行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国内的腈纶行业和外国腈纶行业比较起来,不但生产的腈纶产品在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科研、创新、生产上存在脱节。在上下游合作进行生产发展比较好的是日本和我国的台湾,这两个地区在干法腈纶生产、加工上在引导市场的发展,并推出了很多的新产品。我国干法腈纶企业的发展可以向国外一些企业学习,进行产业整合,组建腈纶研究所,对腈纶的研究、生产进行整体运营,提升对市场的反应力。
3.2组建营销网络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营销网络,努力降低销售过程中的成本,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增强对市场的敏感性,建立完整的市场机制,并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的市场动态,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
3.3开拓产品市场
要想干法腈纶生产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主动宣传推介干法腈纶性能优势,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国内外市场。在开拓市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部分腈纶进口的替换;再者就是要抓住我国快速发展的机会,大力研究、开发腈纶装饰品,扩大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提升;还有就是要将附加产品送出国门,加强企业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开拓国外市场。
三、总结
总之,我国干法腈纶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面对这些问题,干法腈纶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认清市场形势,及时把握发展机会,提升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矿;自动化;发展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053
0 前言
我国的煤矿自动化产生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距今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煤矿自动化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这点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为迅猛,此种形势下,原有的煤矿自动化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需要,要适应经济的发展,就要对当前煤矿自动化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改善,唯有如此,才能为提高我国煤矿的产量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贡献。因此,对于“煤矿自动化发展趋势”的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煤矿自动化发展的现状
1.1 挖掘设备的自动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应用,国际上技术先进的国家大多采用智能化的挖掘机械对煤矿进行开采,并将开采机械、煤炭传送带、液压支架整合在一起,利用自动化完成煤炭的开采和传送工作,并且这种智能化技术还具有设备检测和工况监控等功能。总体来说,国外采煤机多采用交流牵引;传送设备具有运量大、强度高、寿命长等特点;液压支架也具有高压性和宽流性特点。而我国在采煤机上较多的采用液压进行牵引的方式,并且传送设备上存在运送能力较低,过煤量少等问题。
1.2 传送和运输设备的自动化
国外煤矿企业,一方面采用的主要煤矿传输方式为胶带运输,在胶带运输时,还运用交流变频和SCR-D直流对传送速度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利用各种辅助运输车对煤矿进行传输[1]。并在煤炭运输的整体过程中,采用计算机做有效的操控和保护。防止出现传送胶带运输速度低、产生烟雾或胶带裂开等现象的发生。另外,国外具有先进技术的煤矿开采,大多应用SCR-D系统进行煤矿的提升和运输。
而我国采用的主要煤矿传输方式则是传统的传输轨道,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之后,才逐渐的应用胶带运输,并在这基础上安装了保护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控制和安全管控[2]。与此同时,我国也在提升系统中有较大的发展和进步,逐渐采用GTO或FFR等全新的轨道电机,使运输速度与质量大大提升。
1.3 传感监控系统
针对矿井中是事故的频发,以及煤尘与瓦斯等的危害,在煤矿自动化中引入了安全监控系统。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将国外先进的管控系统和生产技术引入到我国煤矿自动化的监控系统之中,虽然现如今我国已经拥有数十家矿产安全监控研发企业,但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进行有效的应用与研发,使得我国的监控系统还停留在国外上个世纪的水平,并仍然存在低寿命、检修难、缺乏稳定性等问题,使之在煤矿自动化中的应用程度明显偏低[3]。
2 煤矿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未来煤矿自动化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煤矿开采企业的实际能力,还要对设备的总装机容量以及单机装机容量进行分析,并合理运用安全监控系统对煤矿的开采和运输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控。针对原有煤矿自动化中的不足,也应逐步改进和提升,以满足我国煤矿开采的质量和开采的能力。
2.1 挖掘开采自动化发展
很多技术先进的国家,大多对挖掘机械进行计算机的智能化控制,并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煤矿的分布进行合理的机械设备和传输设备分配。为使我国在此方面有长足进步,就必须对开采自动化和传输智能化进行研发,尤其是不采用人工操作的工作面挖掘和传输,是未来全球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再保障煤矿自动化过程中的开采安全,并对煤矿自动化中的挖掘和传输过程进行合理的优化,才能进一步保障煤矿自动化的进行,也才能促进我国煤矿的开采具备先进的国际市场要求。
2.2 加强网络系统
在煤矿自动化发展中,还应加强网络通信系统的建设,网络通信系统不仅能够通过信息的采集、发送对挖掘机械设备进行远程的操控,还能够有效的保障煤矿自动化中各个阶段的安全。首先,将煤矿自动化加入网络通信系统,利用开采和传输设备在工作中提供的数据,进行明确的分析,对挖掘和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能够及时且有效的应对[4]。其次,利用网络通信系统,不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力开采,只需要将矿井内的状况通过信息技术清晰的传递给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就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开采和传输方案,随后,通过挖掘机械和传输设备对煤矿进行自动化操作。网络通信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减少人员的投入、减少开采的成本,还能有效的提高煤矿的开采和传输效率,这也是未来煤矿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2.3 监控系统的发展
在煤矿自动化发展趋势中,还应进行监控方面的调整,采用全新的分布监控结构。此种结构的监控系统工作原理为:将储存信息的数据库进行有效划分,属于哪个方面的数据,就分到哪个方面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中,这样不仅减轻了数据库的负担,还使故障系数有明显降低。虽然此种监控结构系统成本较高,且结构较为复杂,但却具有安全、可靠、灵活等特点,在未来的煤矿自动化发展中,可以进行合理的应用,以满足煤矿自动化发展的需求。
3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自动化的发展,不仅要进行合理的技术应用,还要切实考虑好我国的实际国情及我国煤矿自动化发展的现状,并且,要从加强网络系统、开采机械设备的自动化、行业监管系统等方面入手,对煤矿自动化发展做出全面分析和改良,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完善我国的煤矿自动化,才能使之为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申.煤矿自动化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3,10(02):27-33.
[2]谭得健.我国煤矿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0,10(09):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