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压力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074-02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1],他们肩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焦点。“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心理及心里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2]。压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情绪处于兴奋状态而产生动力,使个性潜力得到很好的发挥,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压力比其他任何影响因素更多地消耗着学生的能量,压力能毁灭自信心,使学生感到无助,压力还能引起人际关系冲突。特别是金融风暴的到来引起一阵就业寒流,使很多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压力[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边某大学护理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以延边某大学护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本科在读的女大学生,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在读的大专、中专学生,本科男生以及实习生。共对105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03份,其中一年级35份(33.98%),二年级35份(33.98%),三年级33份(32.04%);来自城镇25份(24.3%),来自农村78份(75.7%)。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使用徐长江教授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4],该量表共46个条目,采用五分制的评分标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有些压力、压力很大、压力极大,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5分。总分46~230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压力越大。该问卷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学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社交压力、生活压力。
1.2.2 调查方法 由接受过统一培训的3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人员,现场发放问卷,共发放105份问卷,剔除有漏项的1份和丢失1份问卷外,本次有效回收问卷共103份,其有效回收率为98.1%。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心理压力的得分情况
研究对象的心理压力总得分为(106.70±26.45)分(得分范围为46~230分),其中最低分为63分,最高分为179分。四个方面的因素中学习压力为(28.21±8.20)分,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为(28.58±7.44)分,社交压力为(32.17±9.04)分,生活压力为(17.74±5.09)分。
2.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不同年级之间的心理压力(包括学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社交压力、生活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3.1 不同生源地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
农村女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社交压力,生活压力均高于城镇大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压力方面:因为都是高中学历,录取分数大致相同,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在地区这一因素上没有明显差距。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方面:护理专业在我国国内就业形势较其他专业较好,且就未来的医疗发展形势来说,本科护理专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自我发展有较少压力,而对于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来说,不会就此而影响就业。社交压力方面:社交因素主要是个人因素占主要成分,与地区没有直接联系。生活压力方面: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人际关系的变化、自身经济状况的相对窘迫,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中的大学生,无疑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5]。但是本研究中农村与城市大学生之间心理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比较
学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在不同年级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学习压力方面,大二与大三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因为各年级学生的压力源和压力大小不同,大二的学习压力高于大三,由于大二的专业课程较大一明显增加,学习压力加大,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处于大三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早已适应,基本掌握学习方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因此学习压力一般。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方面大一与大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因为大一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对于自己所学专业还不够了解,不能很好的了解到当今的发展趋势,而大二学生对于专业和发展形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就业问题抱有怀疑态度,对前途的担心而产生的压力,如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感到前途渺茫等[5-6]。生活压力方面,大一学生一旦碰到挫折,容易打退堂鼓,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大一新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在离家很遥远的地方学习,于是他们变得更加想念父母、亲人、昔日教师和同学的关心等,因此压力水平较其他年级高,且具统计学意义。社交压力方面,大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缺乏历练,短时间内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碰到挫折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心理,更倾向于选择内部的自我压力释放高于其他年级,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磊,李雄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应对[J].社科纵横,2008,23(1):147-148
[2]李小妹,朱京慈.护理学导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2.
[3]胡年莉,赵耀升.319名专科护生心理压力调查[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8):19-20.
[4]范瑞泉.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山大学,2007.
[5]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5(1):7-1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措施
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校园生活,产生心理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是近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独来独往,忽视人际交往,遇到问题或者急功近利或者莽撞冲动,往往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容易走极端。只有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习生活环境变化与优越感消失
从上学开始,学生就被家长和老师灌输着“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往往只围绕着考试的课程而进行,综合素质课程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少。教师每天要对学生进行功课辅导,督促学生学习。而进入大学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现实与自己憧憬的大学生活差别很大。大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高中而言,大学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班集体,主要的生活区是宿舍,而且大学的日常管理略微宽松,学生相对自由,因此,对于很多在平时习惯于家庭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在进入高校后,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能合理支配课余时间。一些在中学里的佼佼者在大学里变得普通,难免会丧失优越感,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2.学习压力大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的很多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而展开的。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大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学习的压力。大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强,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对知识的单纯理解和储存,而是通过学习知识养成能力和素质,重视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鼓励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但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中,传统的、片面的对知识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造成的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占了重要位置。因此,“学会学习”成为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的重大挑战。
3.就业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大学生都期待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岗位紧缺,许多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争取有限的就业空间。以医学专业学生为例,社会与医疗机构对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如英语、计算机水平,临床实践能力及高学历等。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专业学生整日忙于学习,却仍倍感压力。看到一些同学毕业后转行,很多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缺乏认同感,认为再努力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有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四处碰壁,就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4.情感受挫影响心理健康
大学时代,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很多学生对来自异性的情感充满期待,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对爱情缺乏正确的理解,加之情感承受能力弱,有时候无法将自己的感情生活与现实生活区分开。一旦在情感上受挫,很容易在生活态度上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走向极端。这也是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
5.虚拟网络世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在网络的普及发展,使得网络成为每个大学生都能够使用的一种工具,但是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容易沉浸在虚拟空间中而放纵自己,易受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性格也会变得冷漠,严重的会丧失本性,影响心理健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混淆以及人生观的混乱等。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措施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扩大他们的就业空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尽可能地消除负面影响。
1.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加大相关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使学生能够在心理压力难以排解时,愿意选择心理咨询这一方式。心理咨询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的忧虑,开发身心潜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心理咨询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可以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就业及考研等学生比较关心的热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讲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响应祖国号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学生要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减轻心理压力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要善于保护自己,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减轻心理压力。首先,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学会正确认识与分析自身所面临的压力,遇到压力不是逃避,而是积极乐观地去应对。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又能使人消极沉沦,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变压力为动力。其次,要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才能正确地认识压力,处理压力,才能帮助自己战胜困难与挫折。当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再次,要学会正确了解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分析、正确评价。只有自己才能准确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自身的压力程度,正确地处理压力。如果发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应及时纠正,进行自我调节。树立科学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切忌好高骛远。最后,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 如自我意识调节法、情感调节法、语言暗示调节法、理智调节法、注意转移调节法、合理宣泄调节法、交往心理调节法及审美心理调节法等,找到适合自己发泄情绪的渠道。
三、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其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缓解压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教会学生在交往中用理解、宽容、友好、信任、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融利己于利人之中,使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也有利于学生缓解自身的压力。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够成长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大学生应学会提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认知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与此同时,全社会都应当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今后培养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斌,刘洁,郭永.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3,(12).
[2]李琳.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
[3]严由铭,黄爱民,刘联,龚莤,黄声兰.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
[4]侯慧,程雅璐,姜峰.医学生压力及压力源相关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9).
[5]朱江.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试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与求的矛盾
供:一方面,国家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地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有些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有些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或专业设置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3、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就业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却滞后于社会的需要。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由于没有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机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必然降低,就业成功率自然不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变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却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难以吻合,这些都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4、大学生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大学教育是脱离了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培养较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在享受这个层次的教育时,学生个人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其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样两种心态的交合就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1、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毕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认识,大学生毕业就业时要客观地分析、评估自身综合条件,应该遵循人才市场规律,人才要同人才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寻求一个适合的职业,在就业之后再选择职业,现在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毕业生不应一味地对职业挑剔,而应更加务实。薪资的高低是由市场和竞争力决定的,所以毕业生对市场的职业发展情景应该实时分析,对当今的市场需求准确把握的同时,也要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自身情况为依据将全新的职业竞争力积累起来,只有自己站在主动地位,才能够应对突况,发现新的职业增长点,保证自身价值的持久性、增长性。
2、高校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就业岗位出现脱节,专业趋同,而且严重的供过于求。在教学方式上,没有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设备,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求职人员时,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事实上许多应届毕业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动手能力也不强。所以就业难,不仅仅是就业环境和经济形势的问题,我们的大学生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及时以改正和完善自我。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探索,中国最近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准就业”方案。该方案将改变传统的大学生等待就业岗位的模式,把大学生集中起来,以高校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进行实践培训,通过国家标准让大学生在“准就业”岗位有一个过渡期,然后走向就业岗位或创业,从而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是我们国家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做出的新尝试。
3、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建立系统性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大学是一个由校园走向工作,走向社会的地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应具备全面适应工作的各种能力。就业指导的缺陷严重减弱了其应发挥的作用。建立系统性就业指导,首先,在现有就业指导体系基础上加强对就业理论的研究,可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素质模型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并根据高校专业自身具体情况分析,设计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机制等;其次,就业指导中包括有机结合的多个方面,如就业观、职业与性格匹配分析、相关信息的搜集和筛选、简历制作、应聘技巧等;第三,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还应是全程性的,从入学到毕业,从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定位到就业技能的系统性综合引导和指导,应杜绝就业指导的盲目市场化倾向,努力从基础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端正求职意愿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环境育人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澳大利亚学习空间设计的有益经验,可以为优化和完善我国中小学学习环境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澳大利亚21世纪学习空间框架解析
(一)改变学校教育文化
1.改变传统的教室模式为现代的学习空间模式
澳大利亚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是一系列已经设计好的房间,这些房间是由一组学生和一个教师组成的,包括封闭的墙和关闭的门。教师单独工作,传授学生知识,这样的空间称为教室。传统教室模式的学习空间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对多”的交流形式;专注于个人,不提倡学生之间协作与交流;利用有限的数字资源,缺乏足够的网络连接和电力基础设施。
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澳大利亚将传统的教室模式改变为学习空间模式。现代的学习空间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交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协作;有充足的ICT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21世纪的学生及其学习特点
将学生置于设计的中心位置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研究表明,21世纪的学生在思想上更富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发生了转变。因此,这就需要新的学习空间来容纳新一代的人。学者普林斯基(Prensky)和欧布里哲(Oblinger)认为新一代人具有的特点:①忠于信息的多任务处理和快速、非直线型访问。②以视觉为主。③人际关系,交流能力和社交能力极强。④流动性越来越强。⑤很难接受讲授式的教学。⑥喜欢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⑦主要依靠交流技术来获得信息并实现社会和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为学习设计空间
澳大利亚为了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他们采取了当代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了合作、联系以及创造的机会。现代学习空间不再是容纳30名学生和1名教师的固定教室,也不再是只有单一目的的房间。现代学习空间特点和要求如表1所示。
(三)创造充足的ICT学习空间
1.ICT工具为学生之间联系、合作以及作品创造提供机会
ICT学习空间设置的要求见表2。
2.设计富含ICT的专有空间——图书馆
2009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供了一批资金支持小学图书馆的建造或恢复。建设现代型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发展趋势,现代图书馆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心基础设施的提供。在图书馆内,学生可以自由使用无线联网和校内网络,这也包括基点的提供。为了保证交流,他们需要研究和进行“云计算”的宽带连接设备,需要对于数据网络直接连接的网络出口,尤其是笔记本的插接站。另外,充电设置、电源点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在某些情况下笔记本推车储存于图书馆空间便于在图书馆和教室内使用笔记本资源,这就要确保笔记本推车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储存功能和电力供应。
(2)设备和资源的可利用性。学生正在一步步向视觉学习者转变,他们需要使用一些视觉资源,例如能够在Clickview图书馆中找到的视频剪辑,电脑和电脑终端机是允许学生使用这些资源所必需的。为了满足大量学生在欣赏电影或视频时的需要,资源放映器、屏幕和声音系统等设备是必要的。这些设备应设置成永久可用,并处于随时可用状态。同时还应该拥有网络连接点来保证教师和学生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还需设置学生能充分理解和自由使用的互动白板,这能够帮助学习项目和小组活动的展开。另外,设置有学生必要时使用的外围设备,包括黑白以及彩色印刷文本和图像扫描仪、数字视频和数码相机。
(3)灵活学习空间的使用。学校图书馆是学生接触当今科学技术的主要地点,但是由于开放时间固定,其他同学占用等,都使学生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设置一个独立的空间,使学生可以长时间使用互联网,这可以以附加建筑的形式存在。未来的图书馆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远离机房,这意味着学校图书馆将变成课程的小型网络中心;另一种是广泛的、无形的技术渗透在学习领域中,应当去除教室内大的电脑桌,工作在具有多功能桌子的较小设备上完成。
二、对我国中小学学习环境优化的启示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空间中科技的存在时间应该是学习空间本身的30倍,这是澳大利亚设计新型学习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教育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学习环境系统,在开展学习环境建设中,我们应遵循发展的持续性、发展的共同性、发展的公平性等原则。加强中小学学习环境管理,兼顾有效、实用和教育相结合的思想。
(二)建立标准与规范并真正落实各项技术指标
目前,我国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估。《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各种规定和《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所公布的设备设施标准明显不符合今天的现状。因此,我们应对这一领域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对中小学各个阶段制定出一个标准化的学校应具备的基础设施标准,并真正落实各项技术指标。
(三)加快建立现代型数字化中小学图书馆
关键词:三本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13—02
一、三本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表现
广大青年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的生力军。然而,我国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不佳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三本大学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担忧。较之于一本、二本大学生,三本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竞争更加激烈,三本大学生比一本、二本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近年来,由于心理压力所带来的一系列学习和生活问题在三本大学生中已经日益明显。
三本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外在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封闭自我、不喜欢与人说话,不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遇事情不是迎刃而解而是逃避,独自郁闷;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一团糟;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集体活动从不参加。
二、三本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来源
1社会上的压力
由于国人一直对于牌子存在某种情结,所以社会上对于三本院校无论在影响力还是认可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对三本大学生歧视严重,普遍认为三本大学生高考分数低,三本院校教学质量差,三本大学生不如一本、二本大学生。此外,在招聘时某些用人单位重视学校名气,青睐重点大学的学生,歧视三本院校学生,甚至明确提出不招聘三本院校大学生。即使他们考上了硕士、博士,在就业时一些招聘单位仍然对他们的“出身”耿耿于怀,这也是引起三本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
2学习上的压力
每个家庭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将来有出息,因此家长、亲戚、朋友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导致三本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三本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是因为高考的失误才上了三本,所以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三本的帽子;金融危机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带给三本大学生很大压力,不努力学习的结果就是毕业即失业,为此,很多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打算要考研了,所以说学习压力是导致三本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大原因。
3经济上的压力
三本院校基本上都是民办大学,高昂的学费导致一部分贫困生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贫困使他们变得比较敏感、自卑,对班级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与非贫困生之间也保持一定距离。虽然国家对贫困生有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但在现实操作中难免会有操作不当伤害贫困生自尊的事情。
4人际交往上的压力
三本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大部分同学已是成年人,但他们心理上却还没有完全成熟。一方面三本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渴望与人交往,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中,加之他们从小所处的家庭环境、接受的教育、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的方式等等的不同,使得三本大学生在平常的交往中产生了摩擦,阻碍了同学们之间自由交往。而且,由于就读院校的不理想,在众多三本学生心中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对曾经同窗三年的高中同学都觉得无颜面对,不愿再联系。
5情感上的压力
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他们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谈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但是,他们的性心理尚不成熟,当看到周边同学成双成对地出出入入、谈情说爱,而自己经常孤身一人时,情感生活最容易受到挫折。而他们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当追求别人被拒绝时,当和朋友吵架时,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对策
1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本院校应当积极体现其办学特色,不但要有和谐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校风、学风,更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同学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去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地抓学风、抓学习,更要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适当、及时地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努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使处在此种氛围中的同学们心灵放松、身心愉悦。
2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本院校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差,而造成成绩差的两大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二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因此,三本院校教师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三本大学生的特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解决三本学生经济上的压力,不但要靠学校外在的推动,更要靠学生自身认知上的提高。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除了学校已有的奖学金之外,还要从社会上多争取一些资金,以及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机会,为学生减少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必须使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贫困并不丢脸,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可以根据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辅修课,辅助学生趁早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很多人进入大学后不能自己做主、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辅导员、班主任也可以在新生入学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审视,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在每一学年辅导员、班主任都有必要提醒和帮助学生重新进行自我审视,调整或进一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4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本院校首先要为同学们搭建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平台,教给同学们直面未来的信心与勇气,必要时可组织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要让学生学会将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与同学、班集体的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这样大家才可以共同进步。其次要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避免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带着有色眼镜与他人交往。同时要帮助学生减少对人际交往的内心恐惧,真诚地与他人交往。
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减轻三本大学生心理压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近年来,许多三本院校都会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在新生入校时就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对在心理健康调查中出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特别关注。对在心理健康调查中没有问题的同学也不能放松警惕,因为大学四年同学们的心理变化很快,心理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就要求三本院校在日常的教学中开设与心理压力相关的课程和讲座,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调节自我,这样才会减轻心理压力。特别应加强情感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与异往时,倡导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心态,并协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恋爱动机,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尤其当遇到情感挫折时,应当及时进行疏导、沟通,以防心理压力过大,做出不理智的行动而影响一生。
[参考文献]
[1]梁迎春,赵爱杰.独立学院学生心理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03).
[2]涂敏霞.如何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J].青年探索,1997(04).
[3]缪智文,何丽嘉.三本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才智,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