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流心理学

交流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流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流心理学

交流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交流信息;信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4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交流信息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提高学生的交流信息能力,必须在具体的交流信息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一、精心创设交流信息情景

交流信息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语言活动,在进行“交流信息”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流情境。只有让学生走进交流情境去进一步体验,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情景。如在教学《爬天都峰》最后一自然段“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这名话时,就可以创设一段精彩的交流情境,让学生扮演老爷爷和小朋友进行对话表演,准确表现爬天都峰的艰难和喜悦之情。②让学生看情景表演。我在教学第一册《小兔运南瓜》,精心设计小兔把南瓜运回家时的情景,让学生表演兔妈妈和小兔的对话:“这么大的南瓜,你是怎么运回家的?”小兔说:“我看见小熊猫骑自行车,自行车轮子能转,我就把南瓜滚回家了。”兔妈妈说:“小兔真聪明!”这段表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交流信息情景,并通过看表演将他们引入情景,为参加交流信息做好了内容上的准备。学生看完表演后,让学生分别充当兔妈妈和小兔的角色试着表演。

交流信息情景创设的方式很多,只要教师重视,利用生活中的题材,随时可创设交流信息情景。

二、以“互动”为支撑,提高交流水平

交流信息的核心是“交流”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流的双方处于互动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信息”。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如小语第三册的《你说我猜》交流信息时,可让同桌互相描述各自的衣着、相貌、特点。教学《购物讲价》时,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买主要主动问价,卖主要热心回答,双方讨价还价。要使交流信息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要认真分析处理教材,寻找出互动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交流信息水平。

三、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交流信息

人的交流信息能力是在交流信息的实践中形成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中来展开交流信息。如组织学生当小小导游员,介绍家乡的名胜风景;当小记者去采访家乡的变化;当小推销员,推销家乡的土特产;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班队活动等。组织这些活动,要让学生自主参加,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信息训练,让他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梁宁建著,《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交流心理学范文第2篇

积极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到城市打工,由于条件限制,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中小学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显著,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当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过分地关注和渲染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诱发了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忽略了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健康儿童的事实,忽略了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积极潜能,阻碍留守儿童的积极评价。所以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主观层面,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佳;(2)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3)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体现在:(1)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发掘和利用它们,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2)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1)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2)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

参考文献

[1] 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1(10).

交流心理学范文第3篇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这个群体是一个社会到学校都广泛关注的群体,面对这一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作为心理问题的疏导方式,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将会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量的孩子都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造成了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合群。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不说话,不愿意和人交流,较少有情感表达的欲望。久而久之将会造成人格的萎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而心理咨询就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双能够聆听的耳朵,让他们说出内心的痛苦,不管是什么,在咨询师那里都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人会批评。只要耐心说出来,都会得到非常平静的倾听并予以安慰。这种安慰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更是建立在同感基础上的慰藉。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那些自卑闭锁的孩子,大多都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容易在做事和学习中丧失信心,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总是轻言放弃。在朋友交际中往往也具有破坏力。与此同时,在面对期盼已久的父母时,又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拒绝,甚至在内心中产生怨恨,亲子关系日益恶化。针对这样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建立来访者关系之后,孩子会逐渐接受咨询师的耐心、友善的态度,并在这种心理尊重的状态下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咨询师的交流和沟通并逐步说出自己内心的疑虑和忧愁,借此使得心中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缓解心灵深处的寂寞和无助的情绪,并由此感受到学校教育所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愿意接受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善意。

二、有助于明确儿童的真实处境

教育者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但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孩子的自我认知还处在较为模糊的层面。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让儿童运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包括灾难和危机,接受自己生命中的痛苦。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带领儿童激发内在的意识,勇敢地面对挑战。这也是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很多留守儿童都较为封闭,重要原因在于对自己缺乏认知,也对自己缺乏信任感。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采用旁观者的咨询立场,帮助儿童分析和澄清自己,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是个值得尊重的个体,而这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目标所在。

因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心理咨询能够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让儿童看清自己的当前处境,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开和亲人的暂别,并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三、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都有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也有对成功和爱的希冀。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采用的方式是积极向上的,每一个咨询师都会坚信每一个留守儿童具有无尽的潜力,并且能够在某天发挥潜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咨询的前提和底线。在来访中,咨询师会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点一滴中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并从中看到这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让儿童也学会观察自己。在生活中,有不少的留守儿童承担了独自生活的重任,这些都是他们能够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咨询师的挖掘和鼓励,将给每一个留守儿童正面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的人格逐步迈向健康之列,学会客观看待自己,也客观看待自己身处的环境;同时也能够让留守儿童的内心强大起来,并成长为一个经历磨难但不被击垮的人。

交流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障 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 教学质量

当前,留守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信心教育”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积极创设民主氛围,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贵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培养留守学生自心信,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校内环境。在与他们的密切交往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帮助留守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我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让留守学生在同伴面前有更多表达机会,同时也尽量让他们多得到同伴和老师的及时评价,让留守学生体验学习成功来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对不同留守学生设立不同的标高,对学习上有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教学统一标高的留守学生,只要他付出了努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及时给予表扬。

2.我对待不同的同学会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会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对待七年级留守学生时既要像家长,又要像朋友;到了八、九年级,我对待留守学生的态度是严而不厉,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鼓励,少批评,当众不批评”和“批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坚持正面引导。课外,经常和学生交心,了解其父母情况和其在家生活情况,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使留守学生和正常学生一样快乐生活,创造了良好的自信教育氛围。

二、尽量提供“表现”机会,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留守学生,仅靠老师的表扬,鼓励还不足以牢固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它的建立有赖于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到自身的力量。可能有些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暂时上不去,而他在某项活动中的成绩很突出,正是这种突出表现,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从精神上站起来,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尺量给留守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

三、努力改变评价方式,保护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1.从不给留守学生打不及格。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惩罚就是评分”。如果留守学生成绩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暂不打分,并鼓励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达到”,等他努力赶进后再打分。

交流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交流;能力培养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不出,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不出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很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1.什么是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一体。

2.培养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在数学教育中的意义

2.1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达成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认知方式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标准的理解。通过数学交流,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对问题的全方位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从而逐渐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2.2数学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数学思维是借助于数学语言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的,可以说数学思维就是数学语言的“内在表达”。内部语言活动不像外部语言活动那样具有较强逻辑性和条理性。它们常常是简化的、压缩的、跳跃的。数学思维是在一种简缩了的结构中进行的,这个结构内部的一系列中间环节被“略去”。正是思维活动的这种简缩、跳跃,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主体突然领悟到数学对象的某方面本质,从而迅速作出估断。然而,此时主体的数学思维可能仍处在一种混沌状态,其思维过程和结果都具有模糊性。如何使思维活动的这种模糊性得以澄清呢?数学交流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这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再现,语言是通过交流再现思维的。利用外部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可以理清思维过程,巩固思维结果。当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用数学语言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时,处于混沌状态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明晰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3.1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一,设置合作交流小组,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同时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并关注学生的交流心态,并适当进行调节。第二,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2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培养。

3.2.1引导学生“说数学”。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教师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3.2.2引导学生“写数学”。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也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或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