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十大”中有中国建筑但没有中国建设计师的作品,很多人会问:中国建筑设计师去哪里了?
中国当然也有很多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体育建筑大师马国馨就是其中一位,还有王小东、关肇邺、程泰宁、陈世民、崔彤和崔恺等等。我们给中国人自己的机会太少了。中国人培养了自己的卫星和飞弹的科学家,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可以昂首自豪地和任何国家平起平坐。为什么在建筑设计上就要迷信个别的外国建筑师?”
贝聿铭,他的设计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精益求精,对形势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他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他作品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史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成立建筑设计事务所后,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被公认为是华人最有影响的建筑师。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也有了广阔的市场,国内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但同时也凸显出了国内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的差异。这也许是我国建筑师很少站上国际建筑舞台的一个基因。下面我来浅谈一下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角色上的差异。
国内建筑师的工作往往分得比较细,有的建筑师只负责方案设计,有人专门做施工图纸的绘制审查,出了图纸之后由施工单位去按图施工,虽然也有一些施工配合,但往往是最初的方案设计者已不参与,而是做施工图的人去现场,最后完成的建筑与建筑师当初的设想有出入,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所产生的效果。
在国外,建筑师往往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主要是对整个过程的把控。他们对一座建筑的设计创作过程,从最初的构思,到精致的细部,从外立面石材的选定,到大门的创意,从跑市场材料选购,到跑现场材料安装施工,全程把控,每一步都心中有数. 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这是我们的建筑师做不到的,当然也有一些制度的原因。建筑师为了协调同其它专业的关系,所有的设备留洞都要亲手画一遍,出一套专门的留洞图,以避免建筑和设备以及设备各专业之间发生冲突。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其实很多著名建筑,并没有奇特的外型,它之所以被称道是因为建筑师对材料的运用上达到了完美结合。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其次,是对细部的把握。
国内建筑师很多只注重立面造型,对材料掌握不充分,不注重细部。很多建筑从远观效果很不错,但近看会发现材料的接缝,细部线条的处理,色彩选取及搭配都有不少的问题,这就是建筑师设计时只整体的色彩与材料,没有认真去考虑材料间该如何留缝,如何搭接,横缝与竖缝各留多少,怎么才能表现出想要的分割效果。当然色差的造成的不理想也与我们建筑师只提供色卡,施工材料的选用及质量把关不能参与的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在国外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很注重细节研究。他们经常跑建筑市场,对建筑材料及产品都很了解,他们不只是去研究建筑材料物理性能,对光学也有很深刻的理解。什么样的颜色在一天不同时间段的阳光下会反射什么光谱的光线,不同的材料在远处与近处会对人眼造成什么样的视觉冲击都是建筑师的必内容。例如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聿铭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所有的尺寸都与之有关,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再者,其实专业的介入时间也不同。
一项建筑工程从方案设计之初到施工图设计以致施工,其实都需要建筑师与工程师的通力合作。我们方案设计阶段,基本上是建筑师在做按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去做,在方案确定之后其它专业才介入进来。建筑师关心更多的是建筑的体型、外观、空间及功能布局等;而工程师(具体到结构工程师)他们在意的(则)更多是结构的安全性、合理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因此,也造成了建筑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冲突,很多东西技术上达不到,最后只得重新修改,或者做出一些结构设计不完美的方案。
在国外,方案构思阶段,建筑师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所以,建筑师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还有,对建筑与装修的考虑不同。
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而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也就是说我们把建筑和装修分成了两个不相连的过程,这也造成了两者之间衔接不上,材料安装搭接,拼缝,色彩搭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整个建筑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国外建筑师做方案设计时往往是连装修一起考虑,把建筑与装修一起做。这样两者就成为了一个整体,两者有了很好衔接,设计出的作品自然也是浑然一体,不会给人以不同的体块随意拼凑在一起的感觉。
最后,对建筑中外文化的传承与学习的差异。
建筑有其文化传承性。中国的开放,不仅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涌入,大量的外国建筑师也在中国找到了用武之地,从而将他们的理念搬到了中国来。我们的建筑师就像作家,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将外国百年信息与艺术思潮都读遍,不管粗细,反正都领略了一番,而后,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去进行借鉴展示。因此,建筑的复制品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随处可见。不仅在某城市的广场上见到过,而且,在某个县城的公路边我居然见到了“悉尼歌剧院”——加油站。那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克隆版本。也许没有海水和游人的拥戴呵护,这白亮圣洁的鹤翅已被尘土蒙面,而地面上的油渍更让她失去了。看上一眼,就不免为之痛心:就像心痛一只失落到愚昧者的枪口下的白天鹅。不过,我尽量善意地去揣摸设计者的意图,他是否要让人们加足了油,快些到悉尼看歌剧院呀?
建筑是城市的符号。符号就像文字,谁都可以操持都可以借鉴。但高明的符号是那种具有深刻与超迈的精神烛照,而绝不是外表空壳的皮毛照搬。这需要深刻的理解,既是摹仿也是翻新.如果仅仅摹仿一个建筑的外部造型,那是粗浅的,而能够摹仿这种最能体现精神与意义的符号,则是高明的摹仿。
我们很多人都非常欣赏黄帝陵大殿的中国式顶棚上开的圆形“天眼”,正如我们很震撼万神殿的“天眼”一样,两个同样的圆洞,却又开在不同的顶棚中间,都是渴望将殿内与天际直接沟通,这是一种建筑师的主观渴望,也代表了人类对于上帝与苍天的某种亲近方式。 受万神殿这个“天眼”影响的建筑师在世界各地一定大有人在。日本的天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的教堂”,我认为就是一种本质的摹仿。他将教堂摆放十字架的墙壁掏空,掏成一个十字架形状,让外面自然的光照射进教堂,这便自然形成了“光的十字”,这是很高明的设计,内外的沟通方式,与万神殿的天眼有着本质的相似。
东方与西方有着不同的神仰,不同的朝圣方式,万神殿与黄帝陵也不是同类属性的建筑,但是,同样的“天眼”,却有着同样的绝妙。
虽然相隔了几千年,但是,将两者放到一起去感受,却有着同样的神圣魅力。我从中读出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精神象征,当然还有着建筑师要表达的极强的主观意念。这样的摹仿是能够接受的,是成功的。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室内设计行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存在着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设计师以及非专业设计人员由于没有足够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理论知识储备,对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理解不到位,忽略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两者之间关系的概述,阐述了一个适宜人居住的生活环境必须要兼备完美的建筑设计和完美的室内设计。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联系
1 前言
近十几年来,室内设计与装饰行业大规模发展开来,室内设计装修已经遍布商业、金融、办公、私家等各类居住建筑。一个风格独特、功能完美的生活环境设计需要把握建筑物与室内的整体、单体、细节等各部分的风格、内容、形式的协调性。然而在我们国家的室内设计行业中普遍存在忽视空间内部的综合性设计问题,仅仅是孤立的对某个局部空间进行设计,阻碍了室内设计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一定要充分掌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理论知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充分满足适宜人居住的生活环境。
2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概述
建筑设计包含建筑的内部设计空间和建筑的外部设计空间,室内设计是对人体尺度感受的后期设计阶段。因此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同属于生活环境设计的一个过程,它们有着共同的设计目的,即创造满足人类工作生活需要的建筑空间。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是共生的关系,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思想的补充和完善。目前就我国而言,建筑设计的项目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建筑物盖起来以后存在着大量功能分区问题,这就需要室内设计师延伸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对建筑物空间进行细致的精神功能延续工作。同时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都存在风格与流派的划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室内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各个风格、流派的特点,合理的分隔、改造建筑内部空间。
3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联系
3.1 从设计过程来看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建筑物的外部形式,还要顾及到建筑空间内部的功能性。而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如果忽略建筑物外部的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主观的创造新的空间和功能必然会需要对建筑物实体进行大量的拆除、改造工作,不仅破坏了建筑物设计的初衷,还会带来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在具体的室内装修过程中,如果建筑设计缺乏完善的方案,就很容易造成建筑物建成后难以满足实际使用空间和功能的需求问题,这就需要在室内设计阶段对其进行弥补;业主的审美判断能力不同,对建筑物的设计概念存在不同的认识,然而又缺乏一定的整体设计能力,这就会导致建筑设计师的方案得不到完整的落实,需要室内设计师对其作出二次的组织和调整;不同设计师对空间的认识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设计方案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很难做到完美无缺,这就需要对室内环境进行不断的调整与补充;受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一些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施,致使整个设计存在缺陷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交由室内设计师对其进行处理,将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3.2 从实施过程来看
一个建筑的整体施工包含了建筑主体和室内装修两个方面的施工阶段。建筑方案和室内方案的实施过程都需要多个环节相互衔接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在施工前要统筹考虑建筑施工与室内装修之间的工序。同时由于工作权限的不同,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很难在后期方案施工中得到有效执行,因此室内设计师要在满足业主要求的基础上尊重建筑设计师的意图,尽最大可能保持原先的设计方案。
4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差异性
4.1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整体、局部关系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风格和功能的整体考虑,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单个空间的使用要求,还应顾及到各个空间组合起来后整体的宏观功能要求。而室内设计需要考虑的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空间,是对建筑设计基础上局部的调整。因此只有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整体、局部关系,才能完整的表现建筑物的真实立意。
4.2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不同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要达到50年以上,而室内设计中的室内装饰仅能维持短短的几年,变化性较大。所以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年限问题,不能破坏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尽量避免采用影响建筑物使用寿命的装修方案。
4.3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相互制约关系
室内设计要依据一定的建筑设计环境,同时室内设计又可以在其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改变。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往往会增加室内设计的工作量,而较差的室内设计又会影响建筑设计立意的传达。
5 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气候的关系
建筑施工、室内装修施工都会受到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气候因素对建筑物、施工的影响,相互补充彼此的不足,在满足建筑使用要求的基础上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6 实际工程中,要求室内设计师应该掌握足够的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
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室内设计师经常会碰到建筑设计当中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安排不合理的地方,或者业主主观要求改造的一些建筑结构部分,如果室内设计师缺乏一些必要的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就有可能对整个建筑物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室内装修中一些空间的分隔处理和材料的选用是否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这都需要室内设计师熟练掌握一些建筑设计相关知识。
7 结束语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受自身特点的影响以及外部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它们不可能做到独立于彼此的完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必然要有优秀的室内空间,优秀的室内空间是对建筑设计的延伸与完善。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说掌握一定的室内设计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对室内设计师来说熟练建筑设计相关知识必然有助于提高室内设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雪梅.浅谈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J].世界家苑,2011(5).
[2]林向东.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民居,2012(1).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化
世界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的骤减造成了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状态,生态环境的破环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建筑行业的巨大发展,但建筑行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共同的追求目前,因此,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转变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生态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1.1 生态建筑的内涵
建筑设计生态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所谓生态建筑设计是指将建筑看做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利用建筑的内外空间对各种不同物态因素进行组织,在生态系统内部实现物质和能源的有序循环和转变,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高能效、低污染、高环保。生态建筑的内涵主要表达了两层含义,第一,生态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环保、清洁的居住环境,是人们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空间和休闲空间。第二,生态建筑能够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确保人和自然的和谐友好相处。
1.2 生态建筑的特征
生态建筑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不同的绿化方式改善建筑的内外部环境,选取大跨度、轻型的建筑结构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建筑的质量水平。生态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重视建筑设计区域的内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三,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取节能环保、低能耗的可再生能源。四,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建筑环境的污染治理和防护。五,注重建筑项目的生态文化,尊重建筑设计的生态内涵。
2、生态建筑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2.1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设计都过于关注建筑规模而忽视了建筑环保的问题。建筑设计师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忽视,往往会造成建筑资源的浪费以及后续建筑项目使用的高成本。如今,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向现代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加入一定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和元素,可以大大减少人们生产和生活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整个城市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2.2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经济发展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各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化建筑设计的发展打破了城市原有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促进了城市建设、经济增长、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同步性发展,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和必然趋势。
2.3 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建筑设计生态化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环保、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想实现城市环境和能源分布的平衡和稳定,就必须按照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态化建筑设计。作为一名合格的生态建筑设计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信心,将保护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重视城市建设的生态化环境保护,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3、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了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对建筑生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原生生态建筑和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建筑生态化发展两个方向。相比而言,原生生态建筑对自然环境更具敏感性,其建筑设计约束更加严格和苛刻。
3.1 能源利用
近些年,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峻,对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建筑行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光能源的应用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在建筑行业中,采光器、追光器以及反射管等光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建筑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完美融合。此外,比较常见的光能技术的应用就是太阳能的利用,如今,太阳能技术的使用已经逐渐在各大城市和农村中实施起来,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热能、光能稀缺的问题。能源的利用不仅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整个建筑实现了生态化和节能化。
3.2 材料运用
建筑设计生态化中得材料运用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材料的运用、水暖等材料的运用、通讯材料的相关运用以及各类建筑装修材料的运用。当然,材料的节约也属于材料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生态化设计过程中,将材料的节约作为约束条件考虑到设计中,并通过研究和分析,重点把握材料节约的关键环节。对建筑项目进行科学的精简和节约,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成本,同时可以有效地体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筑材料的节约主要体现在对结构材料的节约上,具体表现在选用轻型的钢架结构代替传统的砖砌式结构,构造方形的建筑构架,这种建筑结构既能节约成本,又称减轻建筑本身的承重量,从而使整个建筑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
3.3 自我调控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自我调控。所谓主动式调控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应用,这种方式是实现建筑设计生态化的重要成果。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用形象的三维立体模型呈现出来,因此进一步带动了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技术性变革。通过主动式自我调控,建筑设计师可以将建筑生态化设计进行准确化、精细化和严格化处理,从而实现了建筑设计生态化与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完美融合。
4、结语
生态建筑传承于现代建筑,是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形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们不必要太在意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从现代建筑向生态建筑的过渡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郑明凤.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河南建材,2015,03.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很可能代表是一个城市的标志,而发达城市往往都有属于自己的建筑标志。而城市的发展和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人文、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参考,无论从建筑物本身的外观和使用价值,还是在所处的整体环境中位置和形象,都要通过周密详细的规划、设计。本文即围绕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城市中的所属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脱离了城市规划设计而单独进行建筑设计,那么所设计的建筑物使整个城市杂乱无章,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相反,如果只顾着城市规划设计,而忽略建筑物设计,那么对于城市正常发展就会造成阻碍,因此两者之间必须要协调、稳定、统一发展。
1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不同之处
建筑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对建筑物进行本身的设计,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对整个城市的发展、经济、建筑、交通、布局等进行设计。两者之间有很多不同:首先设计本身的复杂度不一样,对于建筑设计是根据开发商要求进行的设计,同时也只是围绕建筑物本身进行设计,而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从思维逻辑到后面的施工对比于建筑设计都更加复杂和困难。其次,设立不目标也不一致,建筑物设计是按照明确要求进行同一规划的,而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关系和需求,理顺关系同时也要找到各种关系的衔接点,妥善处理各个关系,然后才可以进行设计,对于城市设计完全是按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会时刻变化,并且城市设计的时间性对会比较长,所以会临时增加很多变动,照最初的设计变化比较大,而建筑本身设计时间要求会比较短,因而建筑设计必须要有超前的设计意识才能符合整个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要跟随者城市设计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空间,但也限制了建筑设计的自由,城市中所有的建筑设计必须“和睦相处”,既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要使整个城市看起来规划、统一,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一个固定的空间、位置、功能来限制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规划设计设定的限制条件进行设计。
2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要协调统一
2.1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决定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实施设计。建筑地址的选择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如果你在城市规划的工厂区修建学校,学校所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污染,无疑给学生带来身心上的影响。建筑设计还包括对场地的设计,场地包:绿化带设计、公园设计、交通设施等的设计,这些都是城市必要组成部分。对场地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设计。例如:对于中国的国情,大都城市都会先修路在建设周围的环境,但是在建设周围建筑的时候,涉及到电缆、水路等,又会把重新修好的路进行破坏,待修好后再重新修路,这无疑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因此在设计路的时候要根据城市规划发展需要为周围未来建筑预留出一部分地方给予以后的铺线等工作。
2.2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设计必须城市的发展,对于建筑设计不应该片面的追求发展,而是要从城市设计的整体考虑,如果一个建筑设计只考虑到本身,那么往往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为了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开发商要在自然保护区中建造五星级大酒店,那么这无疑会引起各个行业的品评和谴责,影响城市的形象。同时建筑设计还要明确自己在城市设计中的定位,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背景,从多元化角度考虑建筑设计角度,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需要。
3城市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规划指导
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设计提供资源,同时也对建筑设计进行审核,如果建筑设计不符合城市规划设计书的要求和需要,那么对应的建筑设计将被直接淘汰。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城市规划设计通过设计城市的空间,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提高巨门生活质量。而建筑设计责是一个个单元项目组成,城市规划设计最后要落实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去。建筑设计不应该只看自身的价值,急于求新、求异,而是要从城市规划的长远目标着手进行设计,把人文风俗和周围的环境都要列入到建筑设计中,进行建筑设计。但是城市规划设计不能过分的过分的参与限制建筑设计,同时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应该尽量完善,避免“模糊不清”“变换频率过快”导致建筑设计师多遍的修改提交审查,即浪费设计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极大的打击设计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要适当照顾建筑设计师的心理,不要过多的为建筑设计增加“条条框框”,同时建筑设计师也要积极和城市规划师沟通交流,不要过分强调坚持“设计灵魂”,了解城市发展规划,从而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的建筑设计。
4结语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设计约束着建筑设计,同时为建筑设计提供着条件和指导,而建筑设计又是城市规划设计结果的体现,建筑设计必须顺应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和需求。另外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建筑水平的高低,建筑水平的高低也体现着城市发展的快慢。所以符合城市规划设计要求,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促进城市快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晓霞.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现代国企研究,2016(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