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守财奴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俗话说的好:“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就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有了钱,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了钱,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上个星期天,我在家看了一本书,叫做《欧也妮。葛朗台》。在看完这本书后,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故事是说了:老葛朗台的独生女儿,天真美丽的欧也妮爱上了破产落魄的表弟夏尔。为了资助夏尔,她将父亲给自己的金币全部赠给了他,这一举动激怒了爱财如命的老葛朗台,父女俩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向胆小而娴熟的母亲因此一病不起,而欧也妮这个痴情的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了小财的负心汉。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小说”这一类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其中心。所以在小说教学时,我们应以“人”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小说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以提高这一主体的读解写说能力为根本目标,引导他们去破解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和主题思想。这正是“人本”含义。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人”为中心的思想,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分析人物时忌贴标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说是最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文体,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阅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过程。但因个人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小说的看法就不能强求一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范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争鸣,允许学生理解的艺术人物有所不同。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象力,还能极大地激活他们的思维,开启他们的灵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时,不要简单化和绝对化。学生提出的中肯的看法,这些见解也许参考书上没有,也许我们也从未想到,但学生的分析很合理,这时我们就要适当加以肯定。如学习鲁迅的《祝福》,有学生说,他觉得鲁四老爷有点冤枉,鲁四老爷既未克扣祥林嫂的工钱,也未打骂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把她抓回去作为商品换回儿媳时,他甚至觉得“可恶”。学生反而觉得柳妈这个帮凶才是罪魁祸首,是她所代表的封建迷信害死了祥林嫂。我想,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讲出道理,我们老师都应加以鼓励。
2 讨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渗透写作知识
阅读也为了写作,读小说尤其如此。我们既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层次的鉴赏,也要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引导学生写作时,要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去丰满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2.1要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2.1.1肖像描写
一般通过对容貌、衣饰、神态等描绘来进行。
《林黛玉进贾府》里的肖像描写是极富特色的。王熙凤出场时,“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小说对其服饰、姿容进行了静态的写生式描绘,作者这样描写王熙凤的肖像正是欲借此揭示这一反派角色庸俗的性格和空虚贪婪的灵魂。
2.1.2心理描写
通常有第三人称的心理叙述和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
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当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时:不再脱鞋,大摇大摆进去,往太师椅一坐,使劲坐了皮凳三次,热度退尽了,用枕巾擦嘴,和衣而睡……每一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有第一人称也有第三人称,充分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1.3语言描写
教学时一定要紧抓语言描写来让学生鉴赏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成功的语言描写在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老葛朗台临死时的“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把他的金钱占有欲和守财至死不变的性格特征一展无遗。
2.1.4行动描写
还以《守财奴》为例,抢夺梳妆匣一节,最为传神的一笔莫过于葛朗台临死之际,依然见“金”眼开,不惜耗尽最后的一丝气息去“抓”神甫的十字架,这一动作可见他嗜财胜过生命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2.1.5细节描写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就象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成功的细节描写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显示给读者。守财奴葛朗台快要死时,他面对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时,“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细节描写,含蓄形象地表现出葛朗台真正信奉的是金钱至上!细节描写很多时候是集合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于一体的,它让读者“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鲁迅语)。
2.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这种分类是根据以上几种类型的指向对象不同而分的。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描写时学会用发散性思维,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展开描述,能够令对象更加丰满和具有立体感。
3 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教学时指导学生从鉴赏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助学生认识作品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
小说教学应重视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读解情节的真正意义所在。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尽管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现实的黑暗不满,明知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自认是“罪囚”,这说明他随遇而安。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的性格有了变化,火烧草料场时,他的一声断喝,表明林冲的思想性格终于爆发,由这样的一场风血洗礼,他彻底摆脱了温良恭让的君子之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情节的发展推动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从而深刻地反映了“,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现实,揭示主题。
4 引导学生深读环境语言,译解人物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能烘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社会现实。如鲁迅的《药》,当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小说写到“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这不仅写出了华老栓充满希冀盼望的心情,也为后来小栓的死起了反衬作用,更显得凄凉。
社会环境是人物形象的生存依据,对主题的表现功不可没。《药》的小说中,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的看客等,都渲染了特有的时代气息,为小说更深刻表现主题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分析《老人与海》,可以看出海明威之说意为叙述方式要客观,作品内容不要全部展现出来,应含而不露。《老人与海》改编自1935年一个老渔民向海明威讲述的他捕到一条大马林鱼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在创作时,用英国学者赫・欧・贝茨的话来说,海明威就像抡起板斧,胤チ苏座森林的冗言赘语,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用经受了锤炼的文字让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受。
在海明威之前,许多西方小说中主人公出场之前作者直接出面或描写人物活动场景,或说明故事情节,或解说人物性格,或论述主题思想。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守财奴》一文(节选自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开头一段:“那时葛朗台刚刚跨到七十六个年头。两年以来,他更加吝啬了,正如一个人一切年深月久的痴情与癖好一样,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是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俱增;如果妻子死了,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觉得逆情悖理。”
再如莫泊桑的《项链》,开头的一部分(共有六段),都是主人公玛蒂尔德出场前的先行介绍,介绍她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婚姻状况、性格特征。
又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中的人》,前六段都是对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评价,借以展示他古怪、孤僻、保守落后的性格特征。阅读这些内容实在需要耐性。
而《老人与海》没有这样一些“冗言赘语”组成的“俗套”,开头砍去了老人所在的村里的环境、风俗习惯等,几笔带过其他人物,十分简要:“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最后一段同样惜墨如金:“现在,老人又一次梦见了那些狮子。”倒数第二段也很短:“在马路另一侧的窝棚里,老人这会儿已经又睡着了,他还是那样趴在床上睡着。而孩子呢,也依然坐在他身边守护着他。”作者按自己的主张,行文时集中笔力直接突现主人公老渔民圣提亚哥在大海上跟强大的马林鱼、凶残的鲨鱼搏斗的情景,而对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却没有论及,因此本可以敷衍成长篇的内容译成中文也不过是五万来字的中篇。这正像鲁迅先生说的,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作者描写人鱼搏斗时,从不加入个人的爱憎,力求像摄影师一样把搏斗的画面客观地展现给读者,画面以外的东西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其实是一种空筐艺术,即在保证作品主题明确、人物形象完整的前提下,用简练的表达来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作者所塑造的形象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中国成功的山水画,十分讲究留下空白。“冰山原则”和“空白”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海明威还热衷用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例如他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桥畔的老人》,从头到尾贯穿着对话。这种特点在《老人与海》中转化为内心独白,毕竟老人的对手是不会说话的海鱼。“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老人与海》正是且只通过描写老渔人的行动和内心独白,即“出乎其外”和“入乎其内”来塑造一个极为高傲坚韧顽强的硬汉形象。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人间喜剧》中不仅大胆地描写吝啬鬼这一题材,而且赋予了其最深刻的历史内涵,《欧也妮・葛朗台》就是最有名的一部。这部小说有如下特色:
1.人物形象经典。《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故事讲述了老葛朗台的发家史和他对金钱的疯狂热爱,巴尔扎克对于这一形象的刻画极为生动,使之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2.寓意深刻。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老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巴尔扎克固然以大量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指出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不是万能的。老葛朗台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但一文也带不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说一无所获。在巴尔扎克看来,老葛朗台的聚敛癖,是一种贪欲的体现。像欧也妮这类心地单纯的姑娘,金钱于她既不是一种需要,也不是一种慰藉。而只有人性已经异化,完全为贪欲所支配的人,才会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需要。老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
3.反映时代。老葛朗台是资产阶级吝啬鬼的典型,他的剥削方式兼具农业资本家、工商业企业家、高利贷资本家的特点。他赚钱的手段比高布赛克单纯的放高利贷的方式要高明。他懂得在流通中求得资金的增值,他不仅顺应时势,而且能巧妙地利用时势来,体现出资产阶级罪恶的发迹史,代表着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由原始积累时期过渡到自由资产阶级竞争时期的发展过程。
精彩片段
大凡守财奴都不信来世,对于他们来说,现世就是一切。这种思想给金钱统帅法律、控制政治和左右风尚的现今这个时代,投下了一束可怕的光芒。金钱驾驭一切的现象在眼下比任何时代都有过之无不及。机构,书籍,人和学说,一切都合伙破坏对来世的信仰,破坏这一千八百年以来的社会大厦赖以支撑的基础。现在,棺材是一种无人惧怕的过渡。在安魂弥撒之后等待我们的未来吗?这早已被搬移到现在。以正当和不正当手段,在现世就登上穷奢极欲和繁华享用的天堂,为了占有转眼即逝的财富,不惜化心肝为铁石,磨砺血肉之躯,就像殉道者为了永恒的幸福不惜终生受难一样,如今这已成为普遍的追求!这样的思想到处都写遍,甚至写进法律;法律并不质问立法者“你怎么想?”而是问“你付多少钱?”等到这类学说一旦由资产阶级传布到平民百姓当中之后,国家将变成什么样子?
赏析
这段议论性的文字深刻而犀利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特性,准确地勾勒出守财奴的特点及其本性,点明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同时,这段话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金钱驾驭一切,一切向钱看,一切用金钱来衡量。作者不仅批判了社会,批判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更为这种社会现象担忧,为这个国家担忧。
形象分析
老葛朗台
老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鬼形象之一,已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而广为人知。老葛朗台的吝啬和对金钱的痴狂,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他生活的时代是资产阶级原始积累时期,此时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财富已经变得十分野蛮凶恶,为了占有黄金不择手段。巴尔扎克选择许多典型的细节,表现他对金钱的贪婪吝啬,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当查理为了父亲的死而大哭时,老葛朗台无情地说:“可是这孩子没有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当他得知欧也妮把自己的积蓄送给了查理后,竟然将自己唯一的女儿软禁了起来,直到从公证人那得知女儿将继承母亲的遗产时,才与欧也妮言归于好,为的却是将欧也妮应得的财产计在自己的账上。在老葛朗台的身上,人的正常情感已经荡然无存。当他看到查理给欧也妮的梳妆匣时,“老头子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对金钱的贪欲使他成了冷酷的恶魔,成了一个凶猛的吞钱兽,甚至在弥留之际都不去关心将要孤身一人生活在世界上的女儿,而是关心他的金子。甚至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金钱是他的唯一崇拜,贪婪、狡黠、吝啬的品质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巴尔扎克指出了发财的欲望怎样使老葛朗台心灵空虚,禽兽的本能又怎样在他身上蔓延并把他身上人类的感情摧残殆尽。对金钱的贪婪吝啬使他成了吝啬鬼中的吝啬鬼,他的发迹正是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血腥罪恶史。
欧也妮
欧也妮是这部小说中最为善良、纯洁的一个人物,整部小说就是以她的悲剧人生为中心线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与老葛朗台、查理、德・蓬风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得分明。专横、吝啬的父亲老葛朗台给了欧也妮一个黯淡而凄凉的童年,并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对她来说,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资助恋人查理到海外谋生;为了爱情,她勇敢地反抗父亲,不为他的所屈服;为了爱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终日思念、牵挂远在万里之外的恋人。
但是,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无情的背弃。在海外发了财回来的查理贪慕名利,抛弃了欧也妮,想娶一位贵族的女儿为妻。遭受巨大打击的欧也妮独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报怨,依然宽容地对待查理,并拿出巨款替查理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欧也妮的这种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巴尔扎克满怀同情与赞美塑造了欧也妮这个美好的形象,使人们在这个为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丝光明,与此同时,又不禁为她作为无辜牺牲者的命运感到惋惜。
名家点击
1.不管他愿意与否,也不管他同意与否,《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在他不知不觉之中,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阵营。巴尔扎克朝着目标勇往直前,他紧紧地抓住现代社会。他从所有人身上都抽出某种东西来,他写出一些人的幻想,另一些人的希望,这些人的呼声,那些人的假面。他搜索恶习,解剖。他发掘和探查人、灵魂、心地、肺腑、头脑以及每个人身上都深藏着的奥秘。
――[法国]亨利・特罗亚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数一数,我读过的书还真不少!我读《武松打虎》,读到了武松的勇猛;我读《黛玉葬花》,读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我读《三打白骨精》,读到了悟空的机智;我读《草船借箭》,读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好心人,见野鸭每年南飞,异常辛苦,便带着饲料到池塘边去喂野鸭。野鸭由于有了足量的食物,就不急于南飞了。几年以后,一些野鸭不仅不再南飞,而且,在好心人的精心喂养下变得又懒又胖,连飞也飞不起来了。这就是《野鸭的故事》。读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好的生存环境往往使人变得懒惰。
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是我思想的起点。小时候我写了一个叫葛朗台的老扎桶匠,他爱财如命,吝啬至极。为了金钱不要亲情,真是可恶级了。读完了这篇小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味的追求金钱而忽视了品格,那么,你就是金钱的奴隶。
然而,令我发出强烈的共鸣的还是《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塑造了一名小时读书,想像遭致扼杀,长大成人并为人师表后,精心保护孩子创造性并赋予创造性的园丁星子形象。为什么只有星子提出不同见解?为什么星子的老师会说星子的见解是错的?为什么星子的奶奶也说星子的见解是错的?难道她真的错了吗?不,星子没有错,有错的是星子的老师和星子的奶奶!是她们夺去了孩子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是她们扼杀了孩子熠熠闪光的想象力,是她们害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是她们导致了学生一事无成的结果啊!想象,多么诱人的字眼。古往今来,电灯、电视等重大发明不都是靠科学家们发挥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