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托物言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托物言志范文第1篇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表达作者的理想、抱负、志趣等。即所谓的“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如诗人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题风吹中的山间竹石的画幅,写竹子的坚强,经得起千磨万击,“咬定”在山的根基不放,把竹子拟人化,实际上寄托了诗人自己高洁的志趣和不向恶势力屈服的顽强品格。再如宋末诗人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前两句写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写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托物言志的诗文我们还学过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的《灯》,于谦的《石灰吟》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作者借以寄托思想的载体是动物(蝉)、植物(白杨树、竹子、)、物品(石灰、灯)等具体物象,诗文是“物”而非“景”,是咏物,而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是作者借以表明的心迹,是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或者对生活的感悟。作者所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所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要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如《画菊》就表现了诗人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高尚的民族气节。

同一事物,由于作者的地位、理想、志趣、遭遇、心境不同,可以寄托不同的感情。例如,同样是“蝉”,身居显位的虞世南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的自信,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则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遥寄政治上不得意、言论受压制的不满情绪;怀才见弃、仕途坎坷的李商隐就只能用“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来发牢骚了。正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所评价: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洛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当然,同样的感情,也可以寄托于不同的“物”上,同是表达高洁、傲岸、不低眉、不折腰的品格,陶潜选择的是菊,喜欢的是梅,而钟情的则是松。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作者抒发感情时借助依托的不是某一事物,而是自然风景。所抒的“情”指的是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是情绪、情感,而不是思想。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有一首曲子,表达崔莺莺难舍难分的离别情绪:“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黄花堆积,西风紧吹,北雁南征,红叶如醉,都是最能引起人们离愁别绪的景物,面对此景,送心上人远行的崔莺莺自然感觉是泪染霜林,肝肠寸断。

借景抒情有触景生情与由情及景之分,触景生情是目睹自然环境,不自觉的涌起或悲愁或喜悦的情绪,如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逝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情况下,一般人都会感觉到心旷神怡,喜气洋洋;而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时,大多会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由情及景是带着某种感情去看景物,因而“物皆著我之色彩”。崔莺莺满怀离愁,因而感到:“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金榜题名后的孟郊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老杜则是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托物言志范文第2篇

托物言志类文章,由于所托之物不同,所使用的写作手法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不管怎样,同学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都必须注意把握物与我之间的相似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一般来说,阅读托物言志类文章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读全文,找准作者写作时的所托之物。

二、抓住所托之物的本质特征,理解其主要的象征含义。

三、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出所托之物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长成一棵树

厉 勇

世间有树,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地球,因为有了树,才适宜居住。人类,因为有了树,诗意地栖居才成为可能。我常常觉得,这个世界甚至可以没有人,但决不能没有树。

树,以挺拔的站姿坚守脚下的土地,它的根在地底下匍匐蜿蜒,我想它一定是积聚了树全部的力量。树的根也许密如细发,但一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这让树得以在坚硬的泥土里进行着生命的运动,从而扎根生长。

树,以仰望的姿态朝天空发出邀请。枝枝杈杈是树的臂膀,片片绿叶是树的语言。树,站着会生长,过不了几年,便拥有自己的树冠。一团绿色的火焰在大地上燃烧,随着岁月更迭,时光变迁,树不仅没有变老,反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蓬勃昂扬。大树参天,遮天蔽日,树为脚下的土地撑起一片荫凉,为在树上栖息的鸟、虫子、蚂蚁、松鼠等阻挡风雨。与树相望,我总觉得树是可以亲近的。树洞里埋藏了人类的秘密,树荫下有人们活动的身影。树的绿色能让我们绝望的眼睛看到希望,至少也能让疲倦的眼睛得以休息。

村口有大树。古老的村庄,因为有了大树的守候,才有了灵气。有它们陪伴的岁月,村子宁静而安详,村子里的生活如桃花源般神秘而美好。老家村口不仅有参天的香榧树,还有巨大的香樟树、松树,人们从那里远远走过,就能闻到树的香味。村里人相信,这些大树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的命运也是村子的命运。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闻到村口大树的香味。那是家乡的香味。是的,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希望,这些村口的大树都能站立在村口。只要我们一走近,就像是见到了熟人,分别久了,便会热泪盈眶。

寺庙有古树。寺庙里的古树散发着佛光,抬起头,所见的是信仰的天空。在天台的国清寺,一口古井旁,挺立着沧桑古树。我们一行人经过时,有眼尖的人忍不住惊喜地叫了一声“快看,树上有松鼠”。循着他指的方向,我们果然看到了在树叶间跳动的松鼠,树叶的绿光在此刻明亮无比,似乎能划过我们的神经。呵,这松鼠一定是把古树当成了自己的家园、乐园。

而在普陀山的普济禅寺,香道两旁都是硕大古老的树。在去西天的半山腰,走进一个小小的岔道,便望见一小片森林。靠近一看,竟然只是一棵树。这是一棵九百多年的古樟。主干生支干,支干生枝丫,密密层层,各事其主。所有的树干斜向天空,广达数亩。

树,也许比动物还有灵性。在某些地方,树受村民尊敬和爱戴,视若神灵。

世间有树,我多想像树一样活着。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1期,有删节)

【专项训练】

1.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能从文中的哪一句话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理解。

解题思路:在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首先应通读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抓住文中反复提到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拓展练习】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部分黑体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具体操作时,同学们务必要在对文章内容有所把握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感受作答。

托物言志范文第3篇

1.化虚为实,彰显美文本色

考场上,我们应善于思考,积极地将呈现在面前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巧妙地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生动活泼的表象成为你融注感情的载体,切忌静止、固定地观察事物,要擅长动态地观察和感知我们熟悉的事物,深入到大自然的生命中去,和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2.化外为内,表现特定主张

考场上,针对特定的作文材料、话题或命题时,我们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学会融志于物,物志交融,巧妙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激发读者产生共鸣。

3.化大为小,抒发感人情志

“在细微处显出才华”。切忌把自然景物或外在事物当成一个概念,我们应将整体形象进行细微的分解,从而选取最切合表现自己志向的那一面来写;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物来写,从而为写“悟”打下基础;要找准象征物与被象征之“志”之间的相似点,抓住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二者自然地融为一体。比如写“故乡的榕树”,通过对榕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因为榕树是故乡的重要特征,因此,集中笔力写“榕树”就深切地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写“松、竹、梅”,通过它们耐寒的特点,可以用它们来表示高洁的志向和不屈的意志;再如“泥土”可以用来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可以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等。

托物言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前沿知识

学习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37-01

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物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物理科学研究也加快了向未知领域前进的步伐,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前沿知识。对学生来说,这些新奇有趣、充满神奇的物理前沿知识是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产生探索物理奥秘的内驱力。

一、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引入前沿知识的主题

物理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要的参考蓝本,也是确保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保障。引入物理前沿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因此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围绕教材中不同的主题和内容,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物理科学知识,增加学生的见闻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声现象”的知识时,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回声、噪声、变声等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也比较喜欢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笔者没有采用常见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的方式,而是向学生介绍了一门由声学衍生出来的新兴学科――海洋声学,它以声学为基础,与海洋学结合起来,向人类揭示海洋的秘密。“同学们都觉得海洋十分神秘,想不想去看看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呢?而关于海洋的研究,人们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就是人类现在还只能在浅海研究,还不能深入浩翰海洋的腹地,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发明一些特殊材料的海底航行装置。”有学生开始猜测。“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希望将来能够由你去实现。不过,现在科学家们采用一种海洋声学层析术(利用声学方法在大范围海域测量海洋动力特性的一种遥感技术),利用这种技术根据声音速度的变化、声音的反射等信息,能够推测出海里的样子。”笔者说。“太神奇了!”学生们纷纷感叹,进而对学习声学的知识充满了热情。

二、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引入前沿知识的内容

尽管初中生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但由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每个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感兴趣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引入物理前沿知识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分门别类地推荐给不同的学生,促使学生高效吸收。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关注光污染的问题,有的学生对噪声的问题比较关心,还有的学生比较关心环境污染、低碳节能等题。相应的,对于关注噪声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汽车消声装置设备,包括阻性消声器、复合消声器、主动消声器等,简要地介绍了这些汽车消声装置的工作原理,很多男生喜欢研究汽车,对这方面的知识兴致很高;对关注环境污染的学生,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磁悬浮风力发电的知识,让学生对磁悬浮列车有所了解,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这些知识,清楚地知道这种技术克服了传统轴承的摩擦力,提高了转动速度,在风力吹动下,提高了发电性能。

三、立足学习现状设计引入前沿知识的形式

当前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物理知识抽象、概括性强的特点不相适应,导致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学习分化现象突出,更有部分学生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为了最大化地发挥这些资源的教学价值,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当前初中生的物理学习现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大胆地创新引入物理前沿知识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了解物理前沿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声学、光学的知识后,教师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向学生介绍了“光声学”的前沿知识。先让学生观看视频,视频主要对当前光声学的知识通过图像和文字进行了阐述,主要是用脉冲激光照射在液体表面,借助液体中声波产生空化而发光,实现了声波与光波的转变。学生观看视频后,在感叹现代科技魅力的同时,也对声学、光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接着教师让学生围绕视频上的材料相互讨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有关光声学内容的问题。这样教学,灵活恰当地引入前沿知识,扩充了课堂容量,唤醒了学生好奇心。

托物言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甲壳质;壳聚糖;甲壳质脱乙酰酶

中图分类号:Q5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8)07-0038-04

Progress on Chitin Deacetylase

ZHAO Xiang-ying, LIU Li-ping, LIU Jian-jun

(1. Shandong Food Ferment Industry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Jinan 250013, China; 2. 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Food &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25001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n chitin deacetylase(CDA)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the microbial source, property, substrate specificity, biological func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so 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value of CDA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chitin; chitosan; chitin deacetylase

1甲壳质、壳聚糖与甲壳质脱乙酰酶

甲壳质(chitin)又称甲壳素,是由N-乙酰-D-葡糖胺(GlcNAc)单体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高分子化合物。甲壳质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之一,其数量仅次于纤维素[1]。甲壳质呈晶体状态,几乎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2]。

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质的N-脱乙酰基形式,因其分子中有大量游离氨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广泛用于食品、医药、轻工、印染、环保和农业等领域[3]。目前多以甲壳质为原料,采用浓碱热化学法生产壳聚糖,污染严重,且脱乙酰程度不易控制[4]。

甲壳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能脱除甲壳质分子中的乙酰基,生成壳聚糖。研究表明[5],用CDA作用于经预处理的甲壳质,脱乙酰度可达97%以上。酶法脱乙酰生产条件温和,专一性强,污染小,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目前国内外对CDA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几种真菌。

2CDA的研究概况

最早是1973年Araki等[6]从接合菌纲(Zygomycetes)的双相型真菌Mucor rouxii中发现了CDA,并推测CDA可能与菌体细胞壁中壳聚糖的合成有关。继而研究了M.rouxii产CDA的发酵条件,发现此酶主要存在于胞内[7]。1982年Kauss等[8]从一种植物病真菌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中提取出CDA并将其部分纯化。这是从非结合菌中发现CDA的最早报道。与M. rouxii不同的是,C.lindemuthianum产生的CDA可以分泌到细胞外,发酵液中的酶活比细胞抽提物中高6~25倍。此后,希腊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M. rouxii来源的CDA,包括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9],酶基因克隆以及与其他序列比对[10]和酶对各种底物的作用模式等[11,12]。日本研究人员分离纯化了C.lindemuthianum(ATCC56676)所产的CDA[13]并研究了其作用方式[14]。其他研究者陆续从其他菌株中分离出CDA,如Gao等[15]从1株Absidia coerulea分离纯化出CDA,其酶学性质与M.rouxii CDA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Alfonso等[16]从Aspergillus nidulans的菌株自溶培养基中分离得到CDA;Mishra等[17]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分离克隆出CDA基因。最近几年研究者又从多株根霉和担子菌等菌株中分离出CDA,并对其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18-20]。最近国内也有研究CDA的报道。蔡俊等[21]考察了42株真菌,其中26株具有CDA活性,并初步研究了其中2株高产酶活性菌株的优化产酶条件和酶学性质。蒋霞云等[22]比较了几种霉菌(毛霉、根霉、曲霉和青霉)在对数生长末期和稳定期末期胞内和胞外CDA的活性,并克隆测序[23]了1株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的CDA基因(cDNA)。作者等[24]建立了一种简易脱乙酰基酶的测定方法,用此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到2株产CDA的红球菌,并研究了其产酶条件和粗酶性质,发现此酶最适作用的pH范围宽,在碱性条件下(pH 10~12)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具有工业开发应用价值(数据整理中,待发表)。文献报道的产CDA微生物见表1。

3CDA的性质

迄今发现的真菌CDA都是糖蛋白,且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不同来源CDA的存在位置、最适pH值、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离子影响等有较大的差异,见表2。

已报道的来源于微生物的CDA中,C.lindemuthianum和A.nidulans所产的CDA酶活性不受产生乙酸的影响,热稳定性好,并且是胞外酶,易于分离纯化,具有潜在的应用优势。

4CDA的分子生物学

研究表明,CDA氨基酸序列具有同源性,而且都有一个保守片段,此片段与根瘤菌的NodB蛋白、乙酰木聚糖酯酶、木聚糖酶的编码基因中几个开放式阅读框(openreading frames,ORFs)称为“NodB”同源域,是CDA的催化区域[9]。蒋霞云等[23]比较了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与其他从GenBank中收录的CD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它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AY225513)、卷柄根霉(Rhizopus circinans)的CDA1(AY861444)和CDA2(AY861445)、鲁氏毛霉(Mucor rouxii)(Z19109)、卵形孢球托霉(Gongronella butler)(AF411810)、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AY779045)、布拉克须霉(Phycomyces blakesleeanus)(AB046690)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CDA1(AY557948)和CDA2(AY557951)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5 %, 58 %,56 %,56 %,48 %,39 %,39 %,17 %和16 %,相应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69 %,57 %,59 %,55 %,47 %,30 %,32 %,18 %和21 %。分析不同真菌CDA基因系统的发生,表明米根霉、卷柄根霉的CDA1和CDA2、鲁氏毛霉、卵形孢球托霉、匍枝根霉和布拉克须霉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酿酒酵母CDA1和CDA2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相对较低,约为20%,表明CDA基因在不同的真菌中有着不同的亲缘关系。

5CDA的生物学功能

研究表明,真菌来源CDA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参与菌体细胞壁的形成和植物病原体侵染。以M. rouxii为例,甲壳质合成酶(chitin synthetase)通过聚合作用将尿嘌呤二磷酸N-乙酰氨基葡糖(UDP-GlcNAc)中的GlcNAc聚合成甲壳质,CDA随后脱去新生甲壳质链的乙酰基生成壳聚糖[34]。研究表明,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分离到的2种CDA(CDA1p,CDA2p)与其子囊孢子壁形成有关[17];CDA可将源于菌体细胞壁的甲壳质低聚物脱乙酰,从而降低宿主甲壳质酶降解菌体的可能性,使菌丝穿透植物组织时免于植物甲壳质酶的降解[7],比如当Colletorichum lagenarium侵染黄瓜叶时,黄瓜叶就会在菌体几丁质诱导下分泌CDA降解菌体顶端细胞中新生的甲壳质,从而达到自我防御的目的。如果菌体细胞中的甲壳质预先被C. lagenarium分泌的CDA脱乙酰,就不会再诱导黄瓜叶分泌CDA,因而抵抗了植物的防御机制。此外,真菌CDA还可能参与细胞壁的降解,菌体自溶时,甲壳质内切酶(endochintinase)将甲壳质水解成为甲壳寡糖,再由CDA与N-乙酰氨基葡糖酶一起进一步降解寡糖 [16]。

6CDA的潜在应用价值

6.1酶法生产壳聚糖

目前,生产壳聚糖主要用强碱法脱乙酰,耗能大、污染严重,并且生产的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及脱乙酰度不均一。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和乙酰基的分布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均有较大的影响[35]。天然存在的甲壳质是不溶性结晶,CDA直接作用效果较差。研究表明,将甲壳质预处理后,再用CDA作用,脱乙酰度能达到97%[5]。如果实现酶法脱乙酰,将给壳聚糖的生产带来一次革命,但因为酶的制备困难,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6.2生物法直接合成壳聚糖

在一些接合菌纲的真菌中,细胞壁中含有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这是细胞中的甲壳质合成酶和CDA一起合成的。如在M. rouxii细胞壁中甲壳质和壳聚糖的比为1:3,A. coerulae中壳聚糖含量占细胞干重的10.4 %,脱乙酰度高达95 %[27],因此,可通过大规模发酵,获得大量菌体生产壳聚糖。

7展望

迄今报道的CDA基本都来源于真菌,仅1例来源于细菌的专利报道[31],国内有1例枯草芽孢杆菌产CDA的报道,但作者采用的酶活性测定方法不正确[36]。真菌来源的CDA主要作用是自身细胞壁的合成,最适底物一般为甲壳寡糖,对甲壳质的活性较低,不适合用酶法脱乙酰生产壳聚糖。从环境中筛选性能优良的产酶菌仍是开拓CDA工业应用的重要方向。每年自然界都产生上亿吨的甲壳质,又以同样的速度消耗,所以,自然环境中一定存在丰富的产CDA的微生物资源。但目前所研究的菌株多为已知保藏菌株,从自然环境中直接筛选的很少,主要原因是CDA酶活性检测困难、费用高,阻碍了从自然环境中筛选产酶菌株工作的开展,造成CDA来源单一。作者等[24]建立了一种简易脱乙酰基酶测定方法,适合从自然环境中筛选产酶微生物,对CDA的多元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挺大. 甲壳素[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5-19.

[2]Hirano S. Chitin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s[J]. Biotechnol Ann Rev 1996, 2: 237-258.

[3]Synowiecki J, Al-Khateeb N A. Production, properties, and some new applications of chitin and its derivatives[J].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03, 43: 145-171.

[4]Ke L B C, Gengia T, John L, et al. Heterogeneous N-deacetylation of chitin in alkaline solution[J]. Carbohydr Res. 1997, 303: 327-332.

[5]Win N N, Stevens W F. Shrimp chitin as substrate for fungal chitin deacetylase[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1, 57: 334-341.

[6]Araki Y, Ito E. A pathway of chitosan formation in in Mucor rouxii: enzymatic deacetylation of chitin[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73, 56: 669-675.

[7]Araki Y, Ito E. A pathway of chitosan formation in Mucor rouxii. Enzymatic deacetylation of chitin[J]. Eur J Biochem, 1975, 55: 71-78.

[8]Kauss H, Jeblick W, Young D H.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the plant pathogen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J]. Plant Sci Lett, 1982/83, 28: 231-236.

[9]Kafetzopoulos D, Martinou A, Bouriotis V. Bioconvention of chitin to chitosa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Mucor rouxii[J]. Proc Natl Acad USA, 1993a, 90(7): 2564-2568.

[10] Kafetzopoulos D, Thireos G, Vournakis J N, et al.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a fungal chitin deacetylase reveals the function for two bacterial gene products[J]. Proc Natl Acad Sci, 1993b, 90: 8005-8008.

[11] Martinou A, Vassilis B, Stokke B T, et al. Mode of act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Mucor Rouxii on partially N-acetylated chitosans[J]. Carbohydr Res, 1998, 311: 71-78.

[12] Tsigos I, Zydowicz N, Zydowicz N, et al. Mode of act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Mucor rouxii on N-acetylchitooligosaccharides[J]. Eur J Biochem, 1999, 261: 698-705.

[13] Tokuyasu K, Ono H, Ohnishi-Kameyama M, et al. Deacetylation of chitin oligosaccharides of dp 2-4 by chitin decaetylase from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J]. Carbohydr Res, 1997, 303: 353-358.

[14] Tokuyasu K, Ono H, Hayashi K, et al. Reverse hydrolysis react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 and enzymatic synthesis of β-D-GlcNAc-(1>4)-GlcN from chitobiose[J]. Carbohydr Res, 1999, 322: 26-31.

[15] Gao X D, Katsumoto T, Onodera K.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J]. Absidia Coerulea J Biochem(Tokyo), 1995, 117: 257-263.

[16] Alfonso C, Nuero O M, Santamaria F. Purification of a heat-stable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Aspergillus nidulans and Its role in cell wall degradation[J]. Curr Microbiol, 1995, 30: 49-54.

[17] Mishra C, Semino C E, Mccreath K J, et al.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wo chitin deacetylase gene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Yeast, 1997, 13: 327-336.

[18] Masato Y, Satoshi I, Mitsuo O, et al. Study on chitin deacetylase of the basidiomycete Flammulina velutipes[J]. Chitin Chitosan Res, 2006, 12:100-101.

[19] Jeraj N, Kuni?B, Lenasi H, et al. Purifica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Rhizopus nigricans[J]. Enzyme Microbiol Technol, 2006, 39:1294-1299.

[20] Gauthier C, Clerisse F, Dommes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loning of chitin deacetylases from Rhizopus circinans[J]. Protein Expr Purif, 2008, 59(1): 127-137.

[21] 蔡俊,杜予民,杨建红. 甲壳素脱乙酰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51(4): 485-488.

[22] 蒋霞云,周培根,李燕,等. 几种霉菌产甲壳素脱乙酰酶活力比较及部分酶学性质[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15(2): 211-215.

[23] 蒋霞云,邹曙明,周培根. 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甲壳素脱乙酰酶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6):981-985.

[24] 刘丽萍,赵祥颖,刘建军,等. 一种简易、高效产几丁质脱乙酰酶菌种的筛选方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1):65-68.

[25] Trudel J, Asselin A. Detect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 activity after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J]. Anal Biochem, 1990, 189: 249-253.

[26] Amorim R V S, Ledingham W M, Fukushima K, et al. Screening of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Mucoralean strains (Zygomycete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ell growth rate[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5, 32: 19-23.

[27] Tsigos I, Martinou A, Kafetzopoulos D, et al. Chitin deacetylases: new, versatile tools in biotechnology[J]. Trends Biotech, 2000, 18(7): 305-312.

[28] Cai J, Yang J H, Du Y,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 [J]. Carbohydr Polymers,2006, 65:211-217.

[29] Deising H, Siegrist J. Chitin deacetylase activity of the rust Uromyces viciae-fabae is controlled by fungal morphogenesis[J]. FEMS Microbiol Lett, 1995, 127(3): 207-212.

[30] Maw T, Tan T K, Khor E, et al. Selection of Gongronella butleri strains for enhanced chitosan yield with UV mutagenesis[J]. J Biotechnol, 2002, 95: 189-193.

[31] Srinivasan V R. Biotransformation of chitin to chitosan: US 5739015(C12P19/ 04) [P]. 14 Apr. 1998. Appl 815, 282, 10 Mar 1997, 3.

[32] Tsigos I, Bouriotis V.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J]. J Biolog Chem, 1995, 274(44): 26286-26291.

[33] Shrestha B, Blondeau K, Stevens W F, et al. Expression of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 in Pichia pastoris: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J]. Protein Expre Purif, 2004, 38: 196-204.

[34] Davis L L, Bartnicki-Garcia S. Chitosan synthesis by the tandem action of chitin synthetase and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Mucor rouxii[J]. Biochemistry, 1984, 23: 86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