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1篇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课,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型。

学情分析: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教学目标:⑴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使同学们能够、迅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搜集10组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一

1.说一说

①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课前大家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了回顾与整理,现在和同桌互相交流吧!把你整理的过程与心得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生互相分享整理的知识,过程和心得。)

交流后展示。

②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什么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指名说一说)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关系式为: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得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关系式为:

③同学们说的真棒!那么,你能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交流后指名回答。)

不同点

相同点

意义不同

变化方向不同

关系式不同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之扩大(或缩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

2.议一议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四人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并说明自己的举例为什么是成正比例或者成反比例。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每组说明正、反比例实例各一个,其他小组注意不要重复,并把本组需要交流的问题展示出来。

(生1:买苹果时,苹果的单价一定,那么需要的钱数和买的数量成正比例。如果花费总钱数一定,苹苹果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生2:一个人行一段路程,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生3: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π的值是一定的,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生4: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有些学生对此提出疑问)

讨论: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虽然圆的面积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但圆的面积和它半径的比值不是固定,所以它们不成正比例。)

生5:给一个房间铺地砖,需要地砖块数和地砖面积成反比例。)

(二)回顾与交流二

生活中有许多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只要我们能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就一定能准确判断出来。

⑴、填一填:

1.圆柱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成(

)关系。

2.时间一定,总产量和单产量成(

)关系。

3.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关系。

4.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

)关系。

5.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成(

)关系。6.如果

,那么x和y成(

)关系。

7、已知

A÷B=C,当

A一定时,B和C(

)比例;当B一定时,A和C(

)比例;当C一定时,A和B(

)比例。

8、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中: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注:1、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纠正。

⑵、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2.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和芝麻的质量。

3.小丽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4.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和剩下的长度。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6、生产机器的总台数一定,生产天数和每天成产的台数。

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树高和影长如下图:

①看图填写下表:

树高/m

1

2

3

4

5

影长/m

②树高和影长成比例吗?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③根据图象,估计8米高的树,这时的影长是多少米?

注:1、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⑷解决问题

1.用长3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砖铺一条路,需用900块。如果改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需用多少块?

2.六(1)班买来72米长的绳子,剪下8米做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买来的绳子共可做跳绳多少根?

(三)、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2、你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1、35:(

)=20÷16==(

)%=(

)(填小数)

2、因为X=2Y,所以X:Y=(

):(

),X和Y成(

)比例。

3、学校图书馆的科技书、文艺书和故事书共12000本,其中科技书占,科技书与故事书的比是2:3,故事书有多少本?

4、小明读一本书,已经读了全书的,如果再读15页,则读过的页数与未读的页数的比是

2:3,这本书有多少页?

5、每条男领带20元,每支女胸花10元,某个体商店进领带与胸花件数比是3∶2,共值4000元。领带与胸花各多少?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

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

进入新课学习,

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

又回到问题情境的他讪,

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

“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

为什么?

”在学生能准确由A

X

B

=

C

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

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

再次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

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

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

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

我提出:

“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练习与提高部分,

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

而是通过练习型课件,

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性,

既充分挖掘各省市毕业会考试题这一课题资源,

又通过“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有点马虎哟”、“要加把劲呀”、“要仔细呀”等鼓励性的“语言”,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2篇

一、利用学校文化资源,涵养良好品德

校园人文资源如校园环境、学校历史、校园文化活动等是形成学生健康品格的基本条件,理应成为品德课程教学的首要资源。

校园人文环境是一本活的德育教科书。会说话的墙壁,会唱歌的花草,每层楼的主题画,都是最好的德育课程资源。比如,教学《历史告诉我们》(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地球真美丽》(六年级下册)等内容时,笔者带学生参观学校的体育长廊、古诗文墙、异域风光墙,让学生借助直观素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引发浓厚的兴趣,在极富艺术气息的人文环境中形成高尚情操。

校史是一所学校办学育人的历史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校史及校史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做人、提升人格境界的宝贵、独特的教育资源。如在教学《与历史为伴》(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学生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家史、校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结合教材,鼓励学生探寻校史,了解学校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热情。学校结合深厚和独特的校史资源,开发了一本德育校本教材《不老的勇士——徐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生动载体。

丰富的校园活动也是品德课可以利用的资源。学校着力打造书香校园,并配合小学品德课教学开展常规性的“读书漂流”活动,这成为笔者手边可以利用的有利资源。如教学《杰出的智者》(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重温阅读过的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等名人传记中的故事,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高尚精神和杰出智慧,立志做一名“杰出的智者”。与此同时,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设有四十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快乐英语、航模、金话筒小主持人、创意绘画、十字绣、踢毽子、转手帕等。1-6年级的品德教材中都编排有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内容,如《快乐的学校生活》(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三年级下册)等,笔者常常把品德课教学与这些活动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的实效。高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在《品格的试金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等课的教学中,许多学生谈到了自己内心的困扰。笔者在教学中,把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切实为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

学校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体验德育活动,无论是低年级教材中的“环保主题”,中年级的“走进社区”,还是高年级“学做有道德的小公民”等内容,都为学生所喜爱。学校还在不同的时段安排相应的专项活动,如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专题教育,都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宝贵资源。例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单元,围绕学习主题,全校4-6年级举办了小品比赛,一幕幕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展演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在这个主题的课程教学时,笔者有意根据学生的感受,强化安全知识教育,扫除学生认知上的盲点和误区,帮助他们更全面了解交通、防火、防震等方面的知识。

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形成有效合力

“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特性,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因此,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努力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让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使其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有影响的教育合力,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

家长群体具有不同的职业、经历、文化背景,是品德课程的丰富教育资源。教学时,根据教学需要与家长的特点,笔者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教学《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请从事消防工作的家长讲解消防安全知识;教学《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时,请从事导游工作的家长给学生们讲一讲当地的旅游景点和风土人情;教学《了解我的身体》《保护我的身体》(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等卫生保健类内容时,邀请当医生的家长来授课。同时,收集大量家长在家庭生活、工作中的优秀品德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如教学《爸爸妈妈抚育我》(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邀请一位母亲,在课堂上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十月怀胎,生下孩子的辛苦过程,学生感动不已。

让具备各种专业素养和特殊经历的家长参与进来,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精彩,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显而易见。站在讲台上的不再只是老师,还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们感觉新鲜、有趣,他们品味到与平时不同的教学风格。家长也从中体验到了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三、利用区域本土资源,拓宽成长平台

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社区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域,因此,教师必须立足教学目标,挖掘社区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本区域“活”的材料。如三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的课前小调查,笔者除了让学生把普通超市的情况记录下来,还特别请他们搜集广州特有的购物场所——花卉市场和海鲜市场的材料。课堂上,有的学生展示特殊市场的照片,有的畅谈过年逛花市的情景,不仅深入挖掘了社区资源,还让学生了解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从家乡看祖国》一课,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家乡历史文化的发展,搜集身边的活资源。学生把家里的老照片、爷爷奶奶的故事搬进课堂,笔者展示了炭步镇朗头村和花东镇高溪村欧阳庄两大民居古建筑群图片,并与白云机场、花都广场、新世纪广场等现代建筑进行对比。从身边鲜活的生活场景中,学生既感受到花都历史的悠久和现代的繁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又掌握了了解家乡历史变化的方法,培养了合作学习能力。

为了拉近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社区中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引导实际行动。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这一单元时,笔者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学校附近的一个社区为对象安排教学活动。首先带领学生一起深入社区考察:居委会成员是如何成立的?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一般会安排哪些活动?然后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安排了一次走进社区宣传环保的活动,作为社区少先队的示范活动,最后以此鼓励学生设计社区少先队活动计划,并付诸行动。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居委会的工作,美化生活的环境,主人翁意识得到很大提高。可见,教师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课程资源,不但强化了区域特色、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品德教学走近学生,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3篇

公鸡吃食和学生学习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蕴含的道理却可以相通。教育,不是往学生的脑袋中灌装东西,而是让知识在孩子的脑海里慢慢“生发”出来。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一、准确把握,确定体验活动的立足点

准确把握活动目标。体验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体验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归。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试一试》一课活动目的有三点:从不同角度体验买卖活动;理解人们在买卖活动时的不同心理、考虑问题的不同方式;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于是,教师就设计“过三关斩六将”体验活动。第一关是能工巧匠,请为手中的白背心设计并制作图案;第二关是巧舌如簧,请各工作室进行现场产品推销;第三关是明察秋毫,请各工作室派出两名采购人员外出进行背心的采购,其他人员留守在摊位进行销售。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了买与卖不同的角色。比赛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极高,且在比赛中发挥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分工较为明确,也能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

准确把握学生的体验需求。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很优越,全家的生活重心全在孩子身上,这就必定造成孩子们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人和事。针对这种体验“盲点”,我们有责任带领学生去用心观察。比如,上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我爱爷爷、奶奶》一课时,为了突破学生情感感受的缺憾,我请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曾经和正在为社会、家庭做出的贡献。学生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爷爷、奶奶对社会、家庭做出的贡献,非常感动,纷纷表达了对爷爷、奶奶的爱戴之情。

二、创设情境,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体验

1. 媒体烘托情境,在感受中获得领悟。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教学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目悦、耳悦、心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反复品味中感觉身临其境,引感的共鸣,发展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呈现生活情境,在体验中感同身受。

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节俭日”里话节俭》时,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理解“节俭”和“精打细算”,我在课前就布置了家庭作业:向家长了解家里每月的收入与支出,并且算算自己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通过调查,学生都发现和了解了父母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占了家庭生活花费中很大的比重,由此也能够理解父母的付出,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从中可见,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学生对于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创设冲突情境,在思辨中触及心灵。

我们的孩子想法多,变化很快,也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矛盾和困惑,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表情,有时是通过一个动作流露出来。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安全自护我能行》一课,在“如何面对陌生人”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播放一段真实的电话录音:一陌生人(其实是教师扮演)打电话到某同学家,称其是社区义务服务员,正在筹备一个英语角活动,需要做一个信息登记。大部分被电话采访的同学都如实地交代了自己家庭的信息。对于这一情况,学生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这时,作为裁判员的教师要教会孩子的是“判断”和“应变”。其实,面对陌生人的问题,我们选择沉默,并不是不诚实的表现。

4. 巧设问题情境,在追问中寻找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用生活教育生活。如,上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安全自护我能行》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我设计了“画一画,想象中的陌生人”“圈一圈,别人不可触摸的地方”“喊一喊,‘救命啊!’”这三个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自我保护。

三、课外延伸,拓宽体验活动的范围

1. 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每天校园环境的打扫是很好的劳动实践;观察校园植物是很好的体验项目;了解老师和学校工友工作也是实践活动;观察校园安全隐患也是调查研究。另外,学校还可以有意识地开发校园实践基地。厦门市松柏小学就在2009年开辟了“百草园”,里面有200余种中草药和200米长的中草药文化长廊。

2. 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思品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如,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爸爸妈妈抚育我”这一教学环节时,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等方式,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地播在孩子们的心中。

3. 社会生活的实践。

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教学中,我试着把品德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合理购物ABC》一课的教学。课前,教师带着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进行“趣味购物”。学生们如同出了笼的鸟儿,蹦着跳着,在各个商店、小摊前穿梭着。带着收获和各自的记录表,我们共同讨论:怎样购物才合理?买什么样的商品才能让人放心?这就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扩大教学空间,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02-02

一、引言

小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能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1]。然而,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在一些学校中广泛存在,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3]。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

在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是广大小学教师的共同心愿[4-5]。“教师独占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等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调节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科学探究活动之间的关系,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指的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地主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创造一种自主求知的学习气氛,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年、月、日”单元时,首先启发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节假日的具体时间,如国庆节、植树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还可以列举家中父母的生日、自己的上学日期等,然后学习公历与中国农历的区别、每年的月数、每月的天数、闰年等知识概念,最后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鸡毛信》课文时,引导学生学习海娃机智勇敢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爱国热情。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观看抗战电影或电视剧,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撰写简单的观后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一起完成一项学习任务。通常是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交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配合,集思广益,全面透彻地解决问题;认真听取各小组的交流意见,取长补短,可以深入学习掌握所学知识,获得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时,引导学生在每组中讨论中国过年的风俗习惯,如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还可以比较全国各地的过年风俗,如北京过年时的庙会、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正月初一早晨的拜年等。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政治三年级下册“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单元时,将学生分组后,引导学生列举学校周围不同的商店,然后每组分别针对不同的商店再列举其中的商品种类,如超市,包括日常用品、蔬菜、熟食等商品;电子商场,包括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商品;衣服专卖店,包括保暖内衣、西服、裙子等商品。最后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的有关商店的知识。

3.培养探究学习能力。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根据自己的假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获得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直观体验到理性分析的过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锻炼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学习能力。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诺贝尔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还可以结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的写作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掌握课文所要传达的真正思想精神。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单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世界标志性建筑物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中国的万里长城、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的大本钟、埃及的金字塔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照片中的圆形图样。然后启发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圆形图样,如汽车车轮、自行车轮、篮球、足球等,进一步建立圆的概念。最后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归纳总结圆的特性。

三、总结

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建立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还能通过充分体现各个课程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下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在娣.“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1):63.

[2]符秀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J].新教育,2009,(Z1):21.

[3]祝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J].新课程(中学),2009,(12):49.

[4]曹晓青.生物课教学应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J].林区教学,2010,(10):107-108.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5篇

1.1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部分课文过长,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课文中,长篇课文不少,翻译的外国作品也很多,而且普遍较长。在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六单元中,《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虽然是中文作品,也达到了全文33个自然段。 而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翻译的课文竟然达到了47个自然段。这么长的课文,让我们成人来理解也要费一番心思,对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更不要说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去学习课文。如果教材在编排时能选取一些同样主题但是篇幅较短的文章,或是选取了较长的文章进行删改再做为主体课文,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清楚明白,学得轻松愉快,也能学有所获。

1.2小学作文要求应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些作文要求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

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为鸟,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①我熟悉的一种鸟;②我见到过的鸟;③我养过的一只鸟;④我想象中的鸟四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习作。对于现实中的孩子,虽然都见过鸟,但是对鸟并不熟悉,更没有条件去观察鸟,了解鸟,那么前三个题目会无法下笔,第四个题目,因为欠缺对鸟的了解,也会很难在鸟的特征的基础上去展开想象。

同样的问题,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的主题为马,单元作文要求有三个:①搜集有关马的作品,选出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②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或牧区,可以写写自己所了解的马的生活,如果你知道马的故事,也可以写下来。③想象作文:未来的马。这三个题目,只有农村或牧区见过马的孩子还能写出一些来,而城市的孩子,很少见到马,那只能写第一个题目或写马的故事,但是这些都只能从网络上摘抄,并不是习作。第三个题目也只有少数极有想象力的学生能写出来。

如果这些单元能改为以动物为主题,选几篇写各种常见动物的课文给学生做范文,作文要求设置为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比如猫、狗、鸡之类,那么,学生可写的小动物会很多,对这些小动物也比较熟悉,并有条件去观察了解,写这种作文题就会比较容易。

所以,我认为作文的要求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在身边找到要写的事物,能亲身去体验,然后写出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学生才会有物可写,下笔有据,才能学会怎么写文章,把文章能写清楚、写好。

2.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第四单元的教学主题为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在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学生才能有实际经验,才能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而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转贴于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3.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能够学以致用。

我认为,对于每学期考试的的科目,应当设定一个合理的评分标准,比如及格率达到95% ,优秀率达到百分之85% ,平均分达到85分至90分,就可以评定成绩合格。而不是由于一味追求高成绩,导致出现严重脱离实际的及格率、优秀率,把对老师教学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只定位在掌握课本知识上。我们也常常强调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在考试科目上的成绩差异呢?美国教育家库姆斯说:“教育不该被迫在聪明的精神病患者与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笨蛋之间作出选择。”而应试教育往往把有灵性的人训练成适应环境的庸才。

相关期刊更多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师大法律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甘肃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