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 键 词】小学教育;学校;家庭;社会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其中还提到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小学的义务教育不单单是小学生自己的个人问题,也是我们学校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集中关心和瞩目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教育是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以集体为单位的普众教育,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集体观念和是非观念及社交能力,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学校是一个评级系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够很好地发现自己的长处、短处,从而更好地给自己定位。
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要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要使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要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要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总之,学校教育要有助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二、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育的总体目的是使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有不同,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目的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起来,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其他亲族关系所组成的社会最基本单位。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至关重要性。
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上我们认为家庭教育侧重于对孩子心理、品德、人品的塑造,因为家庭的环境对孩子善与恶的分辨、勤劳与懒惰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家长就是孩子身边的老师,家长可能不去说教,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就影响到孩子,常言讲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常常就决定了孩子们的道德标准甚至是法律的意识。学校老师说话也管事,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常常在说教上,可能孩子理智明确、抽象思维比较强的时候会有理性的分析,能接受一些。但是更多的学校教育还是课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智,而家长父母是培养人品的第一道关。
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心理上潜移默化地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家长本来代表称职的父母,但不当的家庭教育却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碍。传统的教育本来对家长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思想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误区,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的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甩给自己的父母,自己忙事业、忙赚钱、打麻将等,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给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未来留下了隐患。这种“隔代抚养”,由于年龄、思想、知识观念上的差距,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难免陈旧,这在孩子走向社会时就很容易留下隐患。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由于学校教育受到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和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不断的提高,对学校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学校殷切地想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以便建立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首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科学文化在不断进步,对学生的教育也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家校教育的内容要适时更新,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不断出现,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多等,都是社会发展出现的教育新问题。因此,我们在家校教育联系的方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人们要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创新。其次,父母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与引导,必须要有更专业更多的人来共同教育孩子,学校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学校教育奠定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最后,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沟通才能增进了解,沟通才能更好地合作。作为学校,有很多工作都需要家长支持,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一个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应该主动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要改变以往那种“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是学校的事”的思想。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在现代社会,家长必须依靠学校让孩子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在这一点上,家长无法取代。另一方面,学校只能承担起孩子教育的一部分责任。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合作。我们认为,家长与老师要坦诚相待,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老师的不足,人无完人,老师的教育水平有差距,出现失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家长与老师用沟通的办法来解决分歧。作为学校,我们也应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教好书,育好人,叫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过去人才常常是举孝廉,家长教子有方,家教很严,这孩子的家风人品很好;但是能力、知识怎么样,还得看老师,在名门的教育之下肯定学识很好。所以我们觉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互相补充的。我们统计,单亲家庭或者家庭人员有不良行为的,孩子的人品也常常出现缺失,学校教育不可缺,但是孩子毕竟还是长时间生活在家庭里。
总之,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个过程中是不能分割开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社会比作孩子成长的大家庭,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相当于这个大家庭里面的父母双方,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两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所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一直不停地探索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携手并进的路子,建立充满活力、多元的教育共同体,千方百计提高家长的各项素质,寻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不和谐现状的成因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学习和工作的质量也需直线上升,那么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也在相互牵制、相互调整。因此,这三方引发出许多不协调的因素。第一,大多数学生多依赖学校教育,少家长、社会参与。传统的思想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至于社会,非到用人时刻,否则根本无关系,因而家长、社会很少关心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只注重成绩的进步与否;第二,学生的理论教育颇多,少实践活动。近十年来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层出不穷。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还是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至于其他方面教育几乎就没有实行;第三,学生多被重视智育开发,少加强德育培养。目前,由于中高考等种种原因,学校、家长、社会上的人们只要读书好、分数高,而包括“三观”在内的其他素质教育,则少得可怜,甚至忽视;第四,学生现在的发展方向多为纵向,少横向联系。一个少年儿童,除了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之外,除了学校,还是学校;第五,学生的书本知识较多,少社会实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书中大都有触及到,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少年儿童却不懂得屈原到底是谁,龙的传人是什么意思,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失于空洞。
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何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是形式上的划分,实际上都属于社会范畴。青少年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好成年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重要性的认识。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三者之中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发生悲剧,这种事例举不胜举。
所谓良好的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必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必须是符合青少年本人个性特点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长春市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网络基本上是健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应突出抓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入手,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继续深入开展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师德年活动,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社会保障 体质健康 高中学生 辽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03-04
1 前言
高中学生处于向成人发育的最后阶段,身体的各器官及其系统机能趋于成熟水平,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逐步定型期,这一阶段的健康状况将影响到成年、中年甚至是老年的健康水平。其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的发展和提高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提高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公平教育的重要体现。中学阶段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学校、社会的有效引导和政策支持,必定会给青少年一生的健康带来保障。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近五年辽宁省城市及农村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高中学生群体,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见表1。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获得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
(2)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并分类,制作图表。
(3)访谈调查法
访谈对象来自辽宁省教育管理部门及部分城市高及中学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家长等共43人。访谈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教学综合情况、“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实施情况以及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身体成分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标准体重比例有所下降,农村好于城市。偏轻趋势明显增加超过40%,农村更加严重。城市超重倾向接近20%,其中肥胖比例又小幅增加。总体上反映出目前高中学生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密度的指标呈下降态势,说明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以及身体的匀称度欠佳,针对目前20%的超重倾向和40%的偏轻态势,合计超过60%的高中生亟待提升身体成分水平,无论家庭还是学校、社会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度。(见图1,图2)
3.2 心肺耐力
3.2.1 循环机能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循环机能的优秀率大幅度提升,接近80%的城市学生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农村学生超过90%。农村学生循环机能水平不足10%,有待提升,而城市超过20%。可见农村学生的循环机能明显好于城市,提升此项健康体能素质对于偏轻和超重倾向的高中学生必须从改善身体成分开始,家庭、学校甚至社会都要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城乡差距问题不容小视。(见图3,图4)
3.2.2 呼吸机能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呼吸机能良好以上水平仅为40%,且变化不显著。超过40%的高中学生处在及格水平,接近20%为不及格水平,总体上农村略好于城市,但整体上60%的高中生此项健康体能素质较差,说明高中生的体重、身高、胸围等指标发育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家庭、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见图5,图6)
3.3 肌肉力量
3.3.1 上肢力量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上肢力量有较大幅度提升,良好以上水平城乡均超过70%,优秀率城市高于农村7%,不及格率有下降,总体上上肢力量水平农村好于城市,超过25%的高中生有待提升。家庭、学校都应通过增加相关体育活动内容迅速让此项素质得到巩固和有效提升。(见图7-图8)
3.3.2 下肢力量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下肢力量达到优良以上的比例有提升,城市不足50%,农村超过60%,超过40%的城市高中生为及格水平,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尚存在超过40%的提升空间,这是体育教学必须正视的。(见图9,图10)
近五年来,辽宁省高中生柔韧素质没有显著变化,优良以上水平平均为70%左右,城市超过30%的高中生处在及格水平。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尚有30%的提升空间,城市高中生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身体的柔韧性差就会影响高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甚至是一生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柔韧素质是身体健康素质的要素之一,必须尽早引起家庭、学校教育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见图1l,图12)
3.5 健康体能综合评定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持续小幅提升,平均尚在及格水平,只有农村女生达到良好水平。城市高中生总平均分比农村低2%,城市男生比女生差。(见图8)高中学生健康体能优良以上水平均有提升,合计超过50%。城市学生不及格率有所下降,仍高于农村。(见图13-18)辽宁省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不均衡发展,10个城市近五年有提升,其中5个城市达到良好水平,3个城市接近良好水平。最高与最低相差8.4分。辽宁省各城市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相比城市高,7个地区有提升,7个地区达到良好标准,最高与最低相差12.8分。
近五年辽宁省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体评价9个城市优良以上水平有提升,2个城市优秀率超过10%以上,6个城市良好率超过50%以上。10个城市不及格率下降,但只有4个城市在10%以下,现状不容乐观。(见表2)
4 结论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目前偏轻态势和超重倾向依旧形式严峻,循环机能水平大幅度提升,60%的高中生呼吸机能较差,超过25%的高中生上肢力量有待提升。下肢力量尚存在超过40%的提升空间,柔韧素质没有显著变化,尚有30%的提升空间。健康体能优良以上水平均有提升,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不均衡发展,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相比城市高,分差较大。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体评价优良以上水平有提升,不及格率下降,总平均分持续小幅提升,但尚在及格水平,城乡差距值得关注。总之,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显著改善。
5 建议
5.1 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是成功的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份保障,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能脱离家庭的投入和支持。家长依赖学校,学校漠视的现象并不少见,为避免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成为盲区,必须跟进家庭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以及责任意识,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养成的定型阶段,家庭的责任更重大。因此,必须加紧完善家庭教育机制,适时促进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5.2 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情况
政府要统筹协调,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市政规划应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需求,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综合利用。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条件的改善,应重点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的情况还不理想,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只有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才会形成。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据2009年在河南郑州对该市1000名初、高中学生的一项心理问卷调查,中学生们认为被父母忽视的竟然高达98.6%;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占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53.2%,远高于同伴关系(30.5%)和师生关系(13.3%)。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路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 (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车程,无需长住校)
龚同学:不想回去。不想回家。
笔者:为什么啊?回家吃好的改善生活啊?(半开玩笑式)
龚同学:……(沉默、低头)
笔者:怎么回事儿啊?
龚同学:……(沉默、低头、叹气)
龚同学:妈妈不爱我。
龚妈妈:(电话上)老师,关注一下我们娃儿嘛!他最近脾气很不好。要么不说话,要么发脾气。我过去学校看他,他都不见我啊!
笔者:好的,你不着急!我先和他沟通。
三、重塑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
1.更新观念,学会倾听。“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法则。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身份,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家长对小孩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同时家长更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在成长中来自身体、心理、学习、交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2.充分信任,给予自由。家长要做警察,小孩就只能做小偷了。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心智逐渐走向成熟,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肯定和信任。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调查高中生最反感的家长行为,怀疑“名列前茅”。高中学生个人精力比较旺盛,活泼好动,追求个性的他们不希望被限制,非常反感别人(包括父母)不准他们做什么。由于家长和学生成长的年代相去甚远,成长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亲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适当给予高中学生自由空间。
3.深入了解,多元评价。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小孩,去发现并欣赏他们除学习成绩外的优秀品质。当前教育正经历着对抗功利化的阵痛,而考试成绩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小孩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唯成绩化”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三种思想正在为数不少的家长中滋生蔓延:我们(父母)很优秀,你(学生)必须(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我们不优秀,错过了许多人生机会,你必须优秀去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理想;我们比不过他们(家长的朋友),你必须比他们的孩子优秀。三种思想一个共同的“精髓”就是孩子必须达到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
4.有效沟通,提高质量。有效沟通是消除亲子关系障碍的最好方法。笔者认为,首先亲子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能将沟通等价于家长的单方面询问,更不能是家长的责备。亲子沟通应允许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持不同的观点,给孩子必要的申辩机会。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能打断或限制孩子,不能打探孩子隐私,还孩子自、自决权、隐私权。首先亲子沟通次数必须得到保证。家长和小孩间必须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其次,亲子沟通应该是长效机制的,它不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干预机制,而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预防机制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机制。再次,亲子沟通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双向性。亲子沟通的内容决不能仅仅是学习、生活等,它应该涵盖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心理、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学生;教育管理
高中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高中阶段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难免会出现学生教育管理难的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更理智地去面对学习压力,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
一、高中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中都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性格特征等实际情况实施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并做好针对性辅导和沟通工作,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管理中,学校要确立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舒适、健康的教育环境。总之,学校要尊重每一名学生。
二、学校要将强制化的管理方式转变为规范化的管理方式
高中学生喜欢独立,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果学校对其实施强制化的管理方式,势必很难达到管理效果。基于此,高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律自制能力,促进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例如,在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寝室的规章制度等方面都要确保有章可循,并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
三、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要坚持身体教育和生理心理教育并重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各种符合学生生理发展需要的体育项目,不
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心理教育中,做好沟通和理解工作,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针对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的早恋现象,教师要利用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知识为学生讲解和引导。此外,还应该加强生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健康地成长。
四、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学生父母达成共识
一方面,加强学生家庭沟通,更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实施学校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家庭沟通,可以与父母达成共识,与家庭教育同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飞.论新形势下高中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及其对策[J].魅力中国,2009(32).
[2]杨瑞,冯文全.试论高中学生的网络生活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关键词:高中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学校
社会责任意识指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劳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的一种理性意识。我们国家历来是个重视责任的民族,古人曾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社会正面临着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的现状,强调以我为主,讲究实惠。高中学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和中学和大学教育的过渡时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责更显得重要。
现在的高中学生都是90后,一个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都是追求自由和个性的,都懂得追求自己的权利,但是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往往缺乏认识。为了对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个客观的分析,做了一个调查问卷。
这次的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共收回了190份,问卷调查对象是我校高中学生,主要目的是了解高中学生当前的社会责任意识状况。主要是从学生的平时的生活习惯中来了解学生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状况,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
问卷调查突出显示了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社会责任感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责任主体意识淡薄。公民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权利与义务或责任从来都是对等的,只有权利与义务或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公民社会。在这份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而80%多的学生却非常介意别人闯红灯。交通安全本应该是每个人自觉遵守的,而学生却把这种本应由的责任推给其他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很高,对自己要求很低。自己只想享受权利,而忽视了每个人都应该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体,都应该平等的履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社会参与意识欠缺。公民参与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公民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和国家管理持主动关心、积极参与的态度,而不是作为现存体制的消极服从者,以一种冷漠的超然之态对待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人都参与过社会爱心活动或慈善活动,但是70%多的学生认为不会参与定期的社会爱心活动或者慈善活动,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不会参与社会管理。
第三,承担社会责任具有被动性。社会公共领域需要每个公民公平地承担起创造和维系正义制度的责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主张其政治权利,培育自律精神和公共精神。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过慈善活动,但是当问及到为什么参与,只有4%的学生认为是主动参与,并认为这是自己的社会责任,绝大部分同学是处于被动接受,是老师的要求或者是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即使主动参与的学生,也绝大部分认为自己是处于一种同情心。
面对如此调查结果,我不得不想到是否当代的中学生已经成了一群功利心非常强而普遍缺少责任意识的青少年?笔者深思现在的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如此淡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第一,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冲击了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如今,人们会经常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信息,进行社会交往,开展网上交易,发表个人见解。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中学生信仰的缺失或者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也可能造成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
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孩子自幼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生活, 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视别人的关心为当然, 而不知道去关心他人, 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明显的漠视倾向。他们的亲情观念相对淡薄,自恋性强,注重个人发展,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淡薄。还有些家长对子女往往重视物质上的满足,而轻精神上的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缺乏情感和心灵上的互动交流,长此以往,孩子与外界的沟通也会产生困难,不会甚至不会去帮助和关怀他人,极可能产生责任感淡薄甚至缺失。另外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进入青春期,大部分的中学生开始封闭自己,会使一些中学生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第三,学校教育的弱化。虽然国家早就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但大多数学校更注重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往往忽视了对他们责任感的培养。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还是会给教师下达教学指标、升学率指标等等,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慢慢的就忽视了对中学生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的培养。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其结果也造成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针对中学生当前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家庭教育是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关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能过分宠爱,不能把孩子当作盆花养护,应改变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应该尽的社会责任。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家庭教育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的行为对子女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比如父母如果都是经常闯红灯的,孩子从小就认为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也就会学生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本身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有很重要的影响。
2、学校教育是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进入学校后,学校影响相对于家庭影响而言,逐渐成为主要因素学校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校园文化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校园文化是一门隐蔽课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机载体。因为,学生在校除了接受课堂教学以外,其余全部时间,大都在接受校园文
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且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学校应针对中学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开展以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有关社会责任活动的图文展览、征文活动;开展有关社会责任意识的讲座等。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责任文化,弘扬责任精神。
3、通过社会实践体验自身的责任。责任意识的形成是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固然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但归根结底还是依靠中学生自身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的社会爱心活动或者慈善活动,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参与社区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来秀明,曾庆栋.浅析大学生的责任意识[J].成宁学院学报,2OO7
[2]崔永江.转型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11年
[3]杨永林.责任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