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孤寡老人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很庆幸:我有一个家,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可能永远都顺顺利利,而家则永远是我们的天堂。不知道为什么,我总喜欢呆在家里,不愿出去。哪怕是妈妈赶我出去走走,我也不想走出去。家里熟悉的味道与独特的气息吸引着我,也因为我拥有个幸福的家。我的家并不富裕,靠爸爸一个人辛苦在外拼搏。强烈的责任心与自尊心让他变成了如今的沧桑,可他从没有埋怨过。他明白:他是我们一家人的寄托与希望之所在。如果没有他的付出,根本没有家里今日的安定生活。对于我来说,最珍贵的就是这份亲情。钱可以满足人的虚荣心,钱真的不重要,因为它不能给你一个幸福的家。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警察在巡逻时看到一位先生倒在马路旁,显然他喝了许多酒。警察问他:“你怎么不回家呢,先生?”那位先生笑道:“我家?不,我没有家!”说完便又倒在地上。这时警察认出了他,原来他是镇上的有钱人家。警察连忙扶起他,指着不远处一栋豪华的别墅说:“先生,那就是你的家啊!”这位有钱人泣不成声,抱着头痛哭道:“那不是我的家,那只不过是我的房子罢了!”的确,家与房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感慨万千:是的,家不是一栋精美的房子,而是一个充满爱的乐园,里边拥有所有人都向往的亲情。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常言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在家里,总能因为一些细微的小事而感动半天。家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在我眼中,早上出门时,一句温馨的问候;下雨天,一句唠叨的提醒;节日里,一句真挚的祝福……一家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说说心里话……这就是一个家!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只能用爱来经营。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不像有的同学家有很大的房子,虽然只是小小的房子,但是却觉得很温暖。也许这样就足够了。
【关键词】养老模式;老龄化;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27-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老年人口的11.4%。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1]。而且相对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2]。然而,何种养老模式适合我国国情、 何种养老模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等问题接踵而来。因此,对我国养老模式现状及需求作进一步探讨十分必要。
1 我国养老模式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及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是两种较为传统的养老模式,三种养老模式各有优缺点,但结合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社区居家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3]。
1.1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养老模式。该模式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并完成保障的过程,这就是于1983年提出的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未来20-30年的主要养老模式。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特别是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步入老年阶段,养老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压力问题。调查显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是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社会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也较为成熟,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老人能得到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老人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了子女负担。但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问题,韦克难将问题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床位不足、设施不完善;第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服务等存有顾虑;第三,有些养老院的收费偏高,不适合所有普通工薪阶层[4]。如果能将这些问题解决,机构养老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子女而言都是好事。虽然现在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都还未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家庭养老模式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并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最终将会被社会机构养老所替代[5]。
1.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最早出现在英国,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并将此模式定义为由家人、志愿者和专门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依托社区、互助而助”,并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将社区照顾模式分为社区居家照顾和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两个子系统,其核心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服务[6]。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国情,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缺乏、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等。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拓宽资金渠道、完善服务设施特别是医疗保障设施,同时要成立专业的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家庭养老的专业化建设奠定基础[7]。
2 我国不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具有一定共性,但因家庭结构、年龄、收入、职业、性别、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养老方面具有不同需求,因此有必要结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不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侧重点,从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前瞻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2.1 空巢、孤寡和独居老年群体的需求 空巢老人是子女不在身边居住的老人,孤寡老人是没有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或经济来源的老人,独居老人是子女离家并丧偶的老人。这类老人一般经济不能完全自立,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一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亲情慰藉和健康保健护理服务,通过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了解老人们的日常起居和健康状况,提供恰当的护理服务以满足其身心需求。
2.2 高龄老人群体的需求 高龄老年群体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医疗应急呼叫服务、健康保健护理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亲情慰藉等。
2.3 独生子女老年群体的需求 独生子女老年群体是指只有一个子女的老年人,这类老年人目前占城市老年总人数的49%,并持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除了生活照料之外,主要是精神文化需求,因其子女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老人,导致老人的内心孤独感和烦躁。因此针对此群体应重点提供精神文化类服务,如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组织相关娱乐活动等,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2.4 候鸟式家庭老年群体的需求 候鸟式家庭老年群体是指在异地养老的老人,他们或者以度假的形式变换于多个地方养老或者往返于自住地和子女居住地等。这个群体的老人经济收入一般有保障,健康状况较好,心理适应能力强,归属感较好。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保健护理服务、健康信息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
2.5 进城老人群体的需求 进城老人群体主要是进城务工老年人和跟随进城务工子女居住的老年人,经济水平一般较低,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归属感一般或较差。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医疗需求、家庭和邻里亲情的照顾以及法律援助。
综上所述,我国老人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通过对不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应大力开展和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养老服务系统,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秀英.老年护理手册[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29.
[2] 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9,32(9):56-58.
[3] 莫邦豪、熊跃根.高龄化进程中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论家庭、社区和政府的联结[J].香港老年学报,1998,12(2):12-14.
[4] 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J].天府新论,2007,(1):102-105.
[5] 陈赛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36.
[6] 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研究[J].人口学刊,2008,(1):49-53.
[7] 邓娟.社区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1,(21):30-32.
作者简介:
彭德忠,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和中医养生康复.
通讯作者:
关键词: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丁克家庭;交流互助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64-02
一、引言
孤独除了是“没有伴儿”,还是对社会生活没有参与意识、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与世隔绝。但很多子女并不知晓这点,以为老人衣食无忧就能够生活美满。如很多老人吃喝不愁,但孤独却让他们没心情为自己烹饪美食,要么凑合、要么大吃,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以及不愿意外出活动,增加了心脑血管的风险。养儿防老,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现代的中国养老也正是这么进行的。然而有一些孤独的老人却正面临养老的难题。这些人包括空巢老人,丁克家庭中的老人以及失独家庭中的老人。他们养老的主要基础——子女,或是不在身边,或是没有,或是已经不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孤独老人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他们的老年生活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以及解决这个问题。
二、孤独老人人群分析
(一)孤独老人分类及定义
空巢老人。一般而言,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或者虽然有子女,但他们长大成人后自立门户,成为独自居住的老年人。它大 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孤寡老人,二是子女都没有在本地的老年人,三是被子女忽视的老年人。目前,中国城市空巢家庭呈迅猛增长的趋势。2010年11月7日,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透露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可能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失独老人。失独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赶上了80年代第一批执行独生子女的政策,到了中年却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大多50岁以上,很难再生养孩子。他们自称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这些人承受了伤痛,很多人还面临政策缺失带来的种种压力。
丁克家庭老人。“丁克”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DINK”的音译,它的完整形式是“double incomes and no kids”,直译为“双收入,无子女”。专指那些,夫妻双方有固定收入,生理上具有生育能力而主观上不愿生育的夫妻组成的家庭。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丁克现象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各种思想的涌入, 一些沿海的大中城市开始出现了丁克现象,此后,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越来越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丁克家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已有60万户丁克家庭,而且有近七成的被访者认为,丁克家庭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二)孤独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分析
1、孤独老人生理机能特征
老年期的典型特征就是“老”,即老化、衰老,不论从外观还是内在器官功能、生理代谢都有着很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脑功能衰退是老年人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这是全身组织器官与生理功能退化的结果,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出现意外事故而处于紧张状态时,机体就难以应付,从而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随着生理功能,特别是免疫功能的紊乱与衰退,老年人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
老年人由于机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减退与变化,往往导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因而出现各种功能障碍,适应能力明显减弱。
自理能力降低。随着机体的衰老,体力逐渐下降,老年人往往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行动多有不便,这与老年人骨骼的退变有很大关系。
2、孤独老人心理特征
认知心理特征。记忆:记忆力明显下降,但长时记忆相对保持较好,联想式的识记减退较少,机械性的识记减退明显。思维:思维灵活性降低,信息形成概念所需要的时间增加,且易形成定势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严重下降。智力:由于生活阅历的丰富,分析和思维能力的精细程度变化不大,对复杂事物的分析处理能力并没有减弱,但很多老年疾病会引起老年人智力的下降。学习:学习能力有所下降,学习方式多以手眼配合为主,一旦出现生理障碍则难以完成。
消费心理特征。求实性消费心理。求实性消费是多数老年人的基本心态,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商品的第一目的性。
补偿性消费心理。主要是消费一些过去由于各方面限制而从未进行过的消费,是对消费的一种补偿心理。
情趣性消费心理。与青年人所不同,老年人消费的情趣所在实际上是老年人为适应自身生理条件变化而采取的休闲消费的升华,或者说是老年人习惯性消费的固化。
三、孤独老人交流现状
在通讯设备普及使用的今天,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逐渐显现,手机在老年市场的占有率并不大,老人手机市场还不成熟。
根据一项调查,大部分老人不会使用手机。小部分老人即使会使用手机,也仅限于接听电话的简单功能;对于手机短讯这些操作,会使用的老人数量更少。并且多数老人会在学习和使用中存在操作瓶颈,从而放弃对于手机的使用。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成为老人家庭里的摆设。所以,为了能使老人与外界沟通和联系, 研制适合老人感官和认知习惯的手机,是十分必要的。
现实中,大部分老人起初还是对手机等通讯设备表示出兴趣和关注,但是一旦拿起这些产品,在使用中会频频遇见疑问和障碍,时间一久,变失去了耐心和尝试,最终放弃了手机的使用。这种抵触电子产品的情绪也会逐步蔓延其他的电子设备的使用上。
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老人手机,多数还是年青群体使用的手机,进行的简单调整,老人在购买后使用还是存在不合理性。而专门为老人设计的手机,款式还是非常有限的。
四、老人交流产品市场现状
老年人已经逐步发展为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因此老年人市场将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交流产品作为电子市场的新生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使得交流产品市场不断拓展,并且前景可观。老年人交流产品将成为我国老年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老年人交流产品现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市场上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交流产品极为短缺
信息化的现代生活中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交流产品少之甚少,而市场上仅有的几款老年人手机,功能简单,外观死板,配色沉重,这是老年产品市场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二)设计缺陷
目前市场上的老年人交流产品存在着严重的设计缺陷。据调查,我国大多数老年人遇到的产品使用上的问题有超过一半比例都是与产品的设计问题有关。其中最大的一个设计缺陷就是功能的闲置,盲目地将众多功能集于一体,给老年用户带来诸多使用上的不便,甚至是困扰。
五、设计设想
根据孤独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市面上老人交流系统的不足,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等信息化平台,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多重沟通方式有效结合,构建一套信息共享、高效便捷的孤独老人居家养老交流互助信息系统。孤独老人交流互助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
六、小结
老年人进入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有责任通过设计的手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孤独老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孤独老人交流需求的调查分析,寻求最符合这个人流互助方式的信息体统终端。以现有的无线局域网为基础,结合老人们需要的功能。使空巢老人不再觉得孤独无助,并能让他们便捷、有效、快速地实现与别人的交流互助。
老年人群体是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 并且将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发展动力的角度看,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老年人的参与。从享受发展成果的角度看, 就不应该忘记老年人。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刻不容缓。简单便捷的交流互助系统对于缓解孤独老年人精神世界空虚、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进而减轻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文的意义便在于通过实现老年人交流互助的便捷化,解决老年人缺乏交流及无人帮助等问题,提高生活幸福感,从而创造更便捷简单的交流互助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峰,邓子纲.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缺失及解决模式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2]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12年第3期.
[3]董申琴等.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问题及护理研究进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3月第14卷第2期.
老年人是我们社会的重要群体,老龄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使他们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所定义的老龄化社会,如果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这个国家就进合国所定义的老龄化社会范畴。从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来看,我国到**年,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的家庭将要呈现一种“8421”的结构,既一户家庭有8个老人,4个小老人,2个青年再加1个孩子,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和家庭提供赡养服务,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同时,未富先老的趋势在我们国家也是普遍存在,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10000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到1000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养老、助老的国力财力远远不够。我县是人口大县,也是老龄大县。目前,全县现有总人口58.23万人,而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6万人,占到总人口数的10%,而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预计到**年我县将与全国一道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加快,将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老龄工作面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超前应对,充分利用现阶段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黄金时期”,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要以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老龄工作的目标,以法制化和社会化作为老龄工作的方向,不断加强老龄各项工作。各级党政部门一定要以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抓好老龄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神圣义务,千方百计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让老年人共享户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使他们晚年生活幸福美满。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围绕“六个老有”的总体要求,统筹和加强城乡老龄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构建为老服务体系,着力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要加快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和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社会养老的最大问题在农村,这是因为农村养老基本上靠家庭赡养,他们一旦遇到重大疾病,个人和家庭一般难以抵御。要真正解决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的问题,就是要切实加快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家庭保障制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老龄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对老龄工作的管理和扶持,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等养老保障体系。同时,要强化对养老各项资金的管理和监控,及时拨付各类养老费用和补贴。县老龄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老龄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以好媳妇、好儿女等形式为载体,在全县积极开展“家庭赡养协议书”等形式多样的“尊老”活动,切实强化家庭赡养的保障功能。要切实加强对老年福利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助老资金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敬老院、老年公寓的管理,不断提高和改善孤寡老人的生活质量,切实推动老龄工作的健康、全面开展。
(二)要大力推进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卫生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和权益维护等服务。要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齐备、队伍严整、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养老服务网络,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公共服务对老年人的服务力度,比如提供公交、公园免票等制度,切实给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环境。县老龄委要认真贯彻执行《*市保障老年人权益办法》,继续加大发放优待证力度,力争让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全部领到“老年人优待证”,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领到“寿星优待证”,90周岁以上的老人全部领到保健补贴。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待遇的具体措施,确保落实到位,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服务。
(三)要依法加大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力度。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道德的标准和约束力发生了新变化,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县司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把《老年法》纳入到全县的普法计划之中,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增强保护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体系,加快建设法律援助队伍,不断完善法律服务网络,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优抚、就近的法律服务,切实把老年维权工作做在前面,落到实处。
(四)要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繁荣和发展老年先进文化,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整合现有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发展老年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县宣传、文体广电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带动社会力量为老年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让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占领老年人的思想文化阵地。要积极实施老龄化战略,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切实推进全县老龄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迅速传达会议精神。会议结束后,大家要尽快将这次会议的精神传达到基层,传达到广大老年群众中。要深刻领会我县当前面临的老龄化现状,进一步明确做好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工作目标以及工作原则。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社区养老;发展状况;思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3802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94亿,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8.9%。这个比重远远超过了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已经迈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还比较快,未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而,养老就逐渐成为关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大事,养老模式也渐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1 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
在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遗赠养老等模式。在这些养老模式当中,社区养老模式集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它具有专业、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独特优势。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它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 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有很多学者对社区养老做过相关的研究,其中也包括对社区养老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梁新颖把社区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成立养老机构,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有偿又有效的生活服务”。史柏年认为,老人社区照顾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与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者隔离。因此,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
3 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养老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开展,社区养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体上来说,社区养老模式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之前相比,大大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社区养老依托的载体主要是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从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的发展状况可以大体看出社区养老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大量地兴办各种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都有很大发展。以下图1是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中心(站)基本发展情况折线统计图,图2是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走势图:
图1 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中心(站)基本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 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以上两个图可以看出,21世纪的头十年里,我国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总体上呈上升发展的趋势,虽然其间有一些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总体上还是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而且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里,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率不断扩大,社区养老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社区养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2 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社区养老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区养老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问题如下:
(1)对社区养老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高。
主要分为居民对社区养老的认知度低及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社区养老的认知度不高。以呼和浩特桥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为例,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社区中许多居民对社区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尤其以退休老年人为甚,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有社区养老这一养老模式,这就导致了很多居民偏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而非社区养老的状况,而且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与此对应的是社区养老服务部门对社区养老模式的认识度也不高,笔者对呼和浩特市桥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部分管理者进行了实地走访,发现他们对社区养老的相关知识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尽管他们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但他们没有高度重视社区养老的管理工作和机构建设,很多事情只是遵照政府相关部门的指示和政策来实施,而且加上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使得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动力和明确目标,进而导致社区为老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不利于社区养老的有效发展。同时,笔者也通过网上及相关书籍查阅了部分发达地区的居民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对社区养老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2)政府对社区养老模式的支持力度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目前还缺乏比较明确的有关扶持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政府补贴力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对社区养老资金的需求,有关社区养老的制度设计缺乏规范性和长久性。
(3)社区养老机构的投资主体单一化。
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机构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各地兴办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等社区养老机构主要是当地政府出资兴办,很少有社会其他力量介入到社区养老机构的资金筹集当中来。这就导致了社区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单一,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
(4)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缺乏且专业知识不强。
目前,大部分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都是社区养老机构出资雇用的人员,一方面是这些服务人员大多数是为了挣钱而来提供服务的,因而愿意来提供服务的人员的数量受工资水平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也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这些情况就进一步阻碍了社区养老的健康发展。
4 我国发展社区养老应采取的对策
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努力和支持。针对社区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列举出几位相关研究者的建议及自己的看法:
4.1 提高社区养老的认知度
发展社区养老首先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只有使居民以及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养老有足够的认知度,才能推动我国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社区服务是福利型的,主要是向需要困难孤寡老人提供帮助。以至于社区内的许多人根本不知有社区养老服务这个项目,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内容。因此,作为新型的社区养老,应主张由社区内的居民积极将自己可共享的资源与他人共享,这不仅能扩大社区养老的覆盖范围,更是一种先进意识的体现。
4.2 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社区养老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十分有效,因此政府在社区养老问题上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政府可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政府要制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并制定鼓励社区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对社会福利机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等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倡导建立养老慈善基金。二是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大力资助社区为老服务的设施建设。
4.3 促进社区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的力量进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投资当中来,拓宽社区养老资金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将社区养老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运作模式,广泛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形成社区养老机构筹资渠道多元化的理想局面。
4.4 扩大社区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来源及提高其专业水平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社区养老机构和当地的学校合作,为学校里与社区养老有关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服务的平台,如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引导和支持护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定期为制定的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一定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来源,还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以致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在发展我国社区卫生事业时,将老年人疾病养护纳入其中,培训专业人员,辅以社区医生指导,从根本上解决老年患者的疾病康复和生活照料。
5 结语
社区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和载体,切实考虑了老年人养老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层次保障、多样化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出发点。鉴于我国目前社区养老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模式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进和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推动社区养老向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使其发展成为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新型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 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0,(4).
[2]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3]胡永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机制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