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51位学生,全体为女生,住校生47人,通校生4人。从生源所在地分析,大部分学生来自xx地区的乡镇相对薄弱的初中,有十五位学生来自xx市区,但主要集中在市区的边缘相对薄弱的初中,故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欠规范;从入学成绩分析,入学总分最高分566.5分,最低分503分,个别学生偏科现象还比较严重,有两位学生无中考成绩,一位是应届中职毕业生,一位是往届大学专科毕业生,据了解还有一位中职转校生,根据今年普高的入学分数线540分,有11位学生可进入普高学校,故学生总体素质一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处于班级中下水平,受关注度较低,相对各方面能力不是很突出,一些学生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和自觉性、主动性相对不足,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都欠佳,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从开学初的两周情况分析,班级大部分学生对新学期都有积极的态度,但也有个别学生由于暑期的放纵,状态还没转变,懒懒散散的;从学生就读护理专业的意向分析,经询问调查,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家人亲戚的意向而报考了护理专业,有些是因为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好,有些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在询问的学生中只有一位学生是因为自己对护理专业的向往而就读的,故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学习的持续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激发。
经过一个学年的共处,班级凝聚力逐渐增强,绝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明显增强,也知道了护理职业对仪表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特别高,都能积极配合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努力做好自己,同学间也可以很好地做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但由于有些学生粗枝大叶的习惯,在学校的早晚自修纪律评比中经常性地出现小问题,而被扣分,而且屡教难改,甚是头疼。有些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厌学,屡次出现作业忘做,或作业质量不高,可以预测考试可能不理想,但她们又无所谓,甚是难管。
二、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的承接上个学期的班级管理理念,这个学期,依然以"自律、团结"为班训,班主任工作的目标依然是在人文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化。根据中职学校办学宗旨、我校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指导思想:以"沟通、民主、共情、合作"的方式,以 "为了每一个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为宗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班干部队伍建设,以校规《学生手册》和《20xx级护理6班班规》规范学生的行规,引导学生自主转变学习方式,协调处理个体与团体的关系,重塑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从而初步形成自律,自强的行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规和学习习惯,协调班级建设目标和学生个人成长目标的统一,激发她们内心的正能量,增强对集体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以我校的系列学生活动和德育课为平台,创设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更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她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无奈,增强抗挫能力,感悟多彩人生背后的真谛。
三、具体措施
1、通过民主选举,调整班干部队伍
顺延上学期班委的整体结构,即效仿医院的行政结构:以班长为核心的四个执行部门,并明确规定每位班干部的具体职责。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意向,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班干部队伍,让正真能力又乐于管理的学生当任。班长为温笑笑,团支书为郑彬琦。
2、通过班会课,修改和完善班规
国有国法,班有班规;制定班规,使班级有规可依,让学生们明白遵守规矩就可以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权利。鼓励班干部,充分发动广大学生,在我校《学生手册》的框架内,把上学期制定的《2013级护理6班班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经汇总、整理、讨论、在德育课上通过后开始实施。
3、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学生手册》和《2013级护理6班班规》
每个班干部负责自己职责内的加扣分情况,经四个部门的付班长和团支书整理后,汇总到班长处总结公布。做到每日一小结,每周一总结公布(班长在班会课上公布和张贴)。情节较中的由班主任进行干预,如谈话、抄作业、上交保管手机、通知家长等。
4、加强学习指导和管理
坚持布置班级作业,即每天对当天上过课的内容进行学习要点总结,上交。在班规上突出学习的奖惩制度,对早自修、晚自修、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严格执行。
5、加强住校生多方位管理
根据住校生违纪行为多发,加强住校生的多方位管理。班级共有住校生48位,由于家庭、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因素,住校生情绪波动相对较大,易发生违纪行为。首先,加强寝室长和班干部在寝室管理中协调作用,有情况及时联系班主任,其次,加强校寝室纪律扣分的管理,由宿管员做好每周公布总结,然后,对有可能出问题的学生经常交流、谈心,班主任都下寝室。
6、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继续做好班级的"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栏,班级同学按学号轮流分享自己的人生格言,用格言激励学生。
用德育课时间,开展好两大系列的主题班会。其一、由班主任主讲的如"友情与爱情"、"自由与纪律"、"自主和合作"、"现在和未来"等富有辩证思维的主题班会;其二、有班级九大小组负责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的研读和讨论、及校《20xx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处、团委主题活动计划》的主题班会。
7、加强家校联系,同心协力培育学生成才
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校与家长必须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切实和高效地解决每一位学生面临的问题。通过电话、邀请家长到校、家访等方式,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动态,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关键词:民办职业教育;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护理教育作为我国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进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体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相比公立护理学校,民办护理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的尝试对护理教育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10-11]。有的对护理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②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③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④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⑤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民办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根据医院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用“校院对接、能力本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构建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2.1知识培养板块
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理学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由学校和医院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临床护理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行业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能力要求。以医院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形成教学课堂与临床医院的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够实现“进校有门、毕业有岗”。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职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大类课程,并突出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使护理专业实训课比例达到60%以上。以“适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针对护理专业就业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制定出本专业的技能体系标准,确定学习领域的重点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依据以“校院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重点课程,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课件、教案、习题,规范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方向选取基础护理学作为核心课程建设,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市场的要求,联合医院技能训练指导方案、护士资格考试指导用书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及训练项目。特色课程的建设首先由专业骨干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论证,设立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实训案例。然后由专业组骨干教师参与教学单元的系统设计,在设计中将体现“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开发出系统的学习指导书。
2.2技能培养板块
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同时强调以护理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建立“带教教师-班学-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理学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理学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其次,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理学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人文素养培养板块
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适当采取邀请医院专家和优秀护士进行讲座、护理学生临床实习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护士人文素质修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导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护理伦理与法规,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心理学,每门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1:1、以2学分计入总学分。
3“三位一体”民办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取得以下成效: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参照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医学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临床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职业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岗、证、课”一体的融通。构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的、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有机融合。②确立“三位一体职教观”,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将学校与社会、行业、医院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医院”和“社会”三种教育主体的不同作用,并实现“学校”、“医院”和“社会”的三方共建、共享、共赢,促使职业教育向人性化、多元化、开放性发展。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9):2442-2443.
[2]张佩,王若维,杨庆爱,等.民办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115-116.
[3]谭美春,房春娟,刘欢.民办院校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559,355.
[4]任力威.辽宁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5]刘雨晴,陈晓莉,花芸.概念式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实施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12):938-942.
[6]朱林美.运用新理论深化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261-262.
[7]姜安丽.21世纪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策略[J].护理杂志,2005,21(6):1-3.
[8]代雨,何玲梅,王俊峰.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2017(2):37.
[9]李娜,周猛,曲晨菲,等.民办院校高等护理职业教育改革思路[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7):265-266.
[10]赵瑛.民办院校《内科护理学》和《健康评估》课程整合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3):105.
[11]李蕊.民办高校高职护理专业(美容方向)电子教案的制作与应用[J].电子制作,2014(8):137-138.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护理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应从课程设置入手。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是目前护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延续以前的设置,有少数院校已经进入改革探索阶段,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现状正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基本上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技能竞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强化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证。2008年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举办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明确了举办技能大赛的总体方案,并就技能大赛涉及的专业领域和项目做出了规定。2008年6月28日教育部正式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和“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序列,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护理技能大赛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护理岗位能力来命题,贴近临床工作过程,凸显护理专业所需人才的职业标准。现从技能大赛入手,将其对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护理职业技能竞赛现状
全国首届护理技能大赛于2009年8月8日、9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卫生教育职教学会主办、首都铁路卫生学校承办,大赛以“展示技能、促进交流、打造品牌、引领发展”为主题,以展示全国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成果、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展示当代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1概念
职业教育(学校)技能竞赛是由各类职业学校或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就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展的群众性教育类比赛活动。其参赛对象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其基本要求是密切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并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其目的是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考评。职业技能竞赛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岗位能力来命题的,它将国际最新执行标准引入竞赛的评价体系,竞赛的评分标准注重与临床接轨。
1.2护理技能大赛的目的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的目的是:通过竞赛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职业素养、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临床护理基本技能与操作水平;引领高等职业学校适应行业现状及专业技能发展趋势,推进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学校医院合作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平台;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培养能够顺利进入护理岗位胜任临床工作的护理人才。
1.3护理技能大赛命题思路
大赛以护理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的要求,对病人实施整体、连续科学的护理。
1.4护理技能大赛的内容与方式
1.4.1内容
护理技能大赛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理论知识考核阶段):选手在健康评估室抽取临床案例,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分析并列出主要护理问题,并对首优护理问题提出主要护理措施。第二阶段(临床护理技能操作):选手提前30min进入准备间,根据对临床案例的分析,选择实践操作所需用物并摆放合理,进入赛场后30min内完成规定的护理操作技术。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中案例分析占10%,技术操作占90%。
1.4.2方式
护理技能大赛为个人赛,包括初赛和决赛。初赛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初赛结束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挑选4名选手(同一院校参赛选手不超过2人)组成一支代表队参加全国大赛,每名选手限一名指导教师,报名信息获确认后不得随意更改选手和指导教师。
1.5护理技能大赛的特点
1.5.1突出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要求选手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完成评估、诊断到计划、实施的全部护理内容,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完整过程。在培养选手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选手的职业认同感。
1.5.2操作比赛过程中重视人文关怀
每年的护理技能大赛评分标准中重点突出了人文关怀,选手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应保持有效的护患沟通,以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如操作前的核对、解释,并取得病人的配合;操作中的询问、解释;操作后的询问需要,告知注意事项等。同时要求护生要有爱伤观念、关爱病人的人文精神,提高服务意识。
1.5.3竞赛方式更贴近临床护理工作过程
在竞赛方式上引入病例分析,贴近了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比赛在注重实践操作的同时还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医院的真实场景放入赛场,以赛场的形式展现了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过程,让选手更加清晰地认识护理职业。
1.5.4竞赛标准代表护理教学最前沿的标准
在国赛技能标准的引导下不断推动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主旨将不断影响着职业教育人和受教对象。在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不断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研究新的临床护理技能发展状况和竞赛标准,同时,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促进教学和改革。
2课程设置的概念
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的规范性文件,反映课程的总体规划,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它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开设课程、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的分学期安排等。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对现代护理职业教育来说已经不能完全适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护理工作的范畴在不断扩大,护理服务的内容也日趋复杂,社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及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教育体系。
3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界的一项大事,技能大赛为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同时,技能大赛为展现职业教育成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扩大职业教育吸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技能竞赛还对推动校企合作及引导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院校师生追梦圆梦的舞台。职业技能竞赛如同方向标,可以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课程内容方面的影响
3.1.1技能大赛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
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代表教学最前沿的标准,注重与临床接轨,护理操作标准体现了临床中新的技术以及护理专业技能发展趋势。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技能大赛的引导,跟上临床护理的发展步伐。
3.1.2为院校合作搭建平台,更新优化学习内容
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相对落后于临床,知识的应用性不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护理技术和理念也日新月异。然而学生普遍使用的教材为纸质教材,而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的时间较长,造成了教材内容永远落后于临床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参赛内容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同时培养解决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技能竞赛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技能竞赛标准的制定、评价等和临床息息相关。技能竞赛为医院、学校的合作搭建了平台,促进了院校合作,让学校随时了解临床新进展、新动态,学生的学习内容也随之更新,以弥补教材落后的缺陷。
3.1.3深化改革,对接职业标准
竞赛也为相关课程的设计积累了宝贵素材,启示可以以往的课程设计内容与模式按照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重新进行规划和整合。职业技能竞赛可谓是一个认知平台,通过技能竞赛,各职业院校可一睹同类院校的技能风采和教学成果,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对于自身而言,也是一次查漏补缺的契机,教师可以博采他人之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未来的教学设计和创新做出规划。
3.2课程结构方面的影响
大赛的命题思路是以护理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的要求对病人实施整体、连续科学的护理。而现实护理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大多数院校的实验、实训课是跟随着理论课,理论内容结束学习一个技能操作或做一个实验,等学期末进行考核。如生理课做了什么实验,护理学基础课学了几个操作这样而已,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或者可以开发几个项目,将几个操作联系在一起做一个项目,如处理外伤的病人,可以包含包扎、输液、搬运等操作,项目可以设计不同病人将实验、实训串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校技能培训的开展。护理技能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护理教育中理论教学偏重,实践教学突出不够。实践教学开展不足与培养技术型护理人才不相符。护理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张晨洋通过对兰州大学护士学校2013级已经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76名学生调查发现,87.2%的学生认为护理实践很重要,对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多院校仍采用传统的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实习“三段式”教学,见习学时少,多采用集中实习的方法,将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或许可以根据临床发展需要删减不必要的教材内容,加大并突出实践教学,实现护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传统医学为主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护理专业特色不适应,表现为护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的护理理念、护理模式、护理方法的变革和护理事业空间的不断拓展。在技能大赛的指引下重新审视课程结构,以如何增强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
3.3教学方法的影响
提高了护理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自我。护理技能大赛注重考查选手的综合素质,选手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考察了选手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突发状况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为了展示学校的教育水平,不断完善自我,向技能竞赛的标准发展。护理专业实验内容多而零散,多门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且与临床缺乏紧密联系,教学方法仍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回示—教室总结为主,墨守成规,对实验操作缺乏改进探索的意识。技能大赛的比赛方式提示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而不是把知识、技能简单地灌输给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联系、结合在一起,并非简单教会单一的操作而已,而是要改进教学方法,将人文、礼仪等通用知识合理地穿插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技能大赛的方式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中田芬霞等通过对某一教师授课的两个班级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实验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用综合项目将教学内容串联,授课后通过调查实验班理论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96.15%实验班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100%教师认为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氛围,84%的实习医院带教老师认为学生能尽快适应临床。黄爱兰通过调查研究在实训课中运用技能竞赛教学法授课的班级中,学生考核成绩好,竞赛教学法(实验组)的教学效果评价优于传统教学法(对照组)。刘珉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参加竞赛学生的经验介绍、参赛总结、观摩其他院校选手的演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参赛选手的带动作用,带领班级和专业在职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全面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考核方式的影响
技能大赛的考核是通过礼仪、沟通、操作、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评,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杨春晖等通过对梧州市卫生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2个班级155名学生进行研究调查,实验组用竞赛模式考核,对照组用传统模式,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为94%,对照组学生满意度为76%,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竞赛的学习模式使自身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对照组学生则认为学习积极性不够,容易厌倦。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运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形成较完善的操作规程与评分标准体系。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提高对病人的评估、与病人沟通、对病人关心和关注病人安全方面的分值,从技能知识、技能操作、态度、沟通等方面考核学生,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护理职业的岗位需求。改革传统的技能考核形式,在考核中加入模拟病例,即在确考核项目后由学生抽取病例,确定为某病人进行心肺复苏、静脉输液、鼻饲等操作。如心肺复苏可以是病房或者野外。针对不同病人、情景、称呼、解释、嘱咐都不尽相同,促使学生在面对具体病人时进行思考,如何为病人提供最佳护理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5展望
[关键词] 辅导员 护理学 学生 管理
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技术与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等。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培养学生责任心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班级是自己的,班级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班级形象,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是全班学生的共同责任。在学生干部竞争上岗的基础上,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班干部每学期轮将换一次。
辅导员主抓班干部的管理,由班干部管理班级。根据班级管理的需要,班干部明确分工,轮流值日。每一天、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班主任首先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全班学生分成若十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2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组织班会、举办各类活动等,通过这种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管理者的压力与辛劳,体验承担责任的感觉,在一定的团队压力下逐渐培养自己的责任心[1]。
2.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2]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团队精神反映的是一个人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护理这一职业由多个环节构成,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协作和密切配合,才能达到为护理对象提供优质高效护理服务的目标。
从学生入学开始,辅导员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没有整个团队的积极配合,个人的计划再精彩,也不能完满实施。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班级开展的评比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每学期初都要把班级分成十组,一个小组是一个参评单元。小组内某个成员的个人成绩再好而小组整体成绩不好,照样不能取得成功。这样表现好的学生不能只顾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避免其他组员落后影响团队成绩。而原来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如果不努力追赶,也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成绩,在这种团队压力下,表现不好的学生也要奋起追赶,避免掉队。
通过这些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懂得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既要顾及个人利益,更要顾及团队的整体利益,团队成就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获得的,这样培养了团队精神。
3.加强医德教育
医德,又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与社会和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这一概念的内涵,结合医务工作的特点来说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社会对医务职业的道德要求,二是医务人员自身的道德要求,主要调整着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
学校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以德为先,德术并举”的办学理念,创办人王树青教授提出了“必须有高尚之医德,方能悟化出精湛之医术”的办学理念。亲自撰写了《医生为什么是受人尊敬的》、《医德与医术的关系》、《谈素质教育》、《论比美》等文章供学生学习[3]。
在思政教育中,辅导员利用临床案例,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讨论中引导学生用医德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案例中医者的医疗心理、医疗语言、医疗行为及医疗结果,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争论,最后辅导员总结归纳,对教学内容予以有效的激活。
对一些有争议的医德难题,不作为一个绝对正确的出发点强加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道德上的自主判断和选择,与学生一起去学习、研究,尝试解决,在一种宽松、和平的情景中,感受、体验和融合,在平等参与中增强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使学生把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不断自我完善。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活动,通过此活动将学生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以激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如开展“南丁格尔奖竞赛”和“讲奉献送温暖”等竞赛活动。通过下社区、医疗扶贫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职业道德在学生的热情参与中显得更加具体化[4]。
4.总结
护士的责任心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高度的责任心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在班级管理中,通过班干部轮换制使人人均有机会参与组织管理,使学生在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组织开展一项项活动中,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并培养了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协作性很强,只有护理组织中的每位成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才能达到为护理对象提供优质高效护理服务的目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懂得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既要顾及个人利益,更要顾及团队的整体利益,不仅学会了帮助他人,还能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使团队意识逐渐形成并强化。
医德教育是医务工作者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塑造医务工作者高尚情操、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
总之辅导员在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参与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团体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医德水平,保证了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鲍作臣.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302-303.
[2]尚水利; 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
关键词 生理学 课程改革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26
医学专业在所有的门类专业中属于较难的一门专业,高等教育需要五年,传统高职高专教育也需要三年加两年的教育模式,因为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在基础医学中生理学又是其中重要的一门,在整个基础医院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的医学市场需求,因此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求和本身生理学课程的发展需求,该课程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具体的改革情况以及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解决。在多年的生理学教学实践中,适当尝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命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生理学课程及其改革的主要特点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从学科知识本身内容而言,生理学课程主要是研究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产生病因的各种条件,包括环境影响和病人自身的身体机能等。这门课程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内容精要的绪论和疾病概论,病理、各种症状和原因分析(如心、肝、脾、肾等)。不仅是一门生物医学类的科学,学科需要让学生掌握疾病从产生到发展最后到治疗等各种规律,同时也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即临床和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一个过渡。因此生理学这门课程本身主要揭示疾病本质,为它的防治和治疗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受到目前环境的影响和整个人类机能的影响,很早之前编著的课程教材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病情需求。因此从教材的选择到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依然注重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同时考虑到高职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生理学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是因其理论知识的繁杂性(理论知识点多,各系统联系广,各学科渗透比较深),实践方面的高要求(要通过实验来分析解决生命当中的一些现象),导致了医学专业学生在大班教学时,会出现一些教学问题,比如课堂效率较低等。
2 生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现状
2.1 市场发展需求加速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如今的护理专业学生成为市场急需人才。护理专业人才在医院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病人的康复,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默契搭档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根据护理对象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维护或促进健康。目前生理学课程不仅在护理专业出现,作为基础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需要每一位从事医学或护理工作的人才必须掌握。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已催生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在现在以及今后的所有相关的护理产业中,该课程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深入改革,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在校生的培养质量。
2.2 高职院校的师生对该课程认识不到位
学生这门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在高职院校中,每一位从事护理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基础医学的内容,必须提高认识,需要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必须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更为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3 生理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
时刻谨记生理学课程属于科学性和实践性必须很好融合的一门科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教学内容“活”起来。改变教育观念,构建素质型人才发展平台。我们需要以教材为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书本上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学会取舍。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综合考虑培养方向,加以适当取舍。如果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讲解比如神经系统的功能一章某些知识点,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但是如果是培养临床医生,必须让其扎实掌握。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法,比如血液这一章,通过引用身边的献血的病例把学生带入到课程情境中。最后,因为医学内容属于不断发展的科学,五年前的医院理论可能在今天已经过时,要注意将本学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融合到教学中,以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中,预习和温习在如今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适用,在开始新的课程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自然链接学习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更好地开启新知识的学习。
3.2 优化课程教学方式
综合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进入21世纪,已经逐步进入了大数据、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已进入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完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对于生理学这门课程而言,大量的生理机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而设计相应的动画,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万事皆有度,将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教育,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依赖多媒体。通过借助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套生理学的电子挂图,经过反复加工,使制图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巧妙运用PBL教学。改变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角色,新型的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视师生的关系。尤其体现在互动里,无论在小学教学还是在大学教学中,课程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由于生理学课程内容复杂琐碎,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设置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打破常规,运用PBL教学方式,比如对激素的化学机构和代谢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前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提问,教师尽可能去回答,在回答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杨彦玲(2014)在其论文中提到学生在学基础课程当中对临床存在大量的兴趣点,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要尽量联系临床。这也就要求一名基础课教师必须对临床有一定的了解。
采用实践教学方式。生理学课程更多的是要和实践相结合,在讲解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模型,也需要学生进行真实的实践参考。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实地考察和实物参观,教师也可以建立生理学的教学网站,通过网络进行补充教学。将生理学的图片和教学资料放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开设交流区域,教师进行定期的网络解答,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医院领域永远处在一个探索阶段,生理学飞速发展,会不定期出现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关注当前的发展动态,比如参加专题讲座。生理学既然是解释生命机制的科学,我们就要利用这一点,尽量应用已知的 “教科书模式” 来解释实际生活当中出现的一些生命现象。
3.3 提升院校的实验教学水平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的培养尽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尽量使用帮带制,即:教师带学生,一个优秀学生带两个一般学生。所有的专业学科都需要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医学专业又是尤为重视实验的一门特殊专业。生理学因为涉及到真实的人体医学知识,包括人体生理结构,需要通过实验促进学生清晰掌握学科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学习这T学科,相关院校一定要增加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中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验中。因此生理学的实验课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需要得到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对硬件设施加大投入力度,让学生更好掌握理论之时能够有验证型实验。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 老师在旁边要加以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借助实验来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别样的形式,比如举办实验技能知识大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一举两得。
3.4 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考核方式通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改革过程中应该增加实验课的占比,让学生在平时就注重学习,在平时就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占比可以达到40%。其余的60%属于期末考试成绩,毕竟期末是对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不仅包括卷面考试成绩,也包括实验课的期末操作成绩,实践能力所占的分数比值应该提高。平时的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大赛中,学生的各种表现也应该纳入最终的成绩评比中。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实际的病例,对真实病例开展讨论,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从制度上和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考核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考核,也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相信双方面的考核可以有效提升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慧勤.浅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5(3):125-126.